試論秦末漢初的新型分封思想_第1頁
試論秦末漢初的新型分封思想_第2頁
試論秦末漢初的新型分封思想_第3頁
試論秦末漢初的新型分封思想_第4頁
試論秦末漢初的新型分封思想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試論秦末漢初的新型分封思想摘要:秦末漢初之時,天下一統(tǒng)已成大勢所趨。分封諸侯王的現(xiàn)象之所以屢屢出現(xiàn),是因為在它的背后,實際上存在著一種新型分封思想。六國舊貴族的復國活動首先表明了這一新型分封思想的萌芽。項羽的戲下分封諸王則標志著這一新型分封思想的發(fā)展。劉邦前后三次分封諸王,則表明這一新型分封思想的最終完成。那就是先利用分封制的形式實現(xiàn)天下統(tǒng)一,后通過分封同姓子弟為王,建立郡國并行制,進而實現(xiàn)政權(quán)的鞏固統(tǒng)一。而秦朝速亡的教訓、分封制政治慣性造成的普遍社會心理以及地域文化的巨大差異,則是促使這一新型分封思想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新型分封思想的完成及成功實行,不僅幫助劉邦最終統(tǒng)一天下,還使得西漢王朝成

2、功度過第一個瓶頸期,并從此蒸蒸日上。關鍵詞:秦末漢初;新型分封思想;郡國并行制;異姓諸侯王;同姓諸侯王眾所周知,分封制是我國先秦時期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它萌芽于夏和商,正式形成于西周,并在此達到鼎盛??僧敋v史進入春秋戰(zhàn)國之時,由于生產(chǎn)力的巨大發(fā)展和生產(chǎn)關系的急劇變革,舊的分封制度已經(jīng)不能適應社會形勢的需要,終于在秦朝統(tǒng)一六國之后被郡縣制取而代之??蓺v史的詭異之處即在于此,當秦末漢初之時,分封制仍多次被世人所提及和實踐著。對此,史學界眾說紛紜,有人主張這是舊的分封思想回潮的結(jié)果,也有人主張分封只是表象,它只是策略和手段的應用而已,并不能說明封建政體的復辟。筆者認為,分封現(xiàn)象的背后不僅僅是策略和手

3、段的簡單運用,也少有舊的分封思想的作用,而是存在著一種新型分封思想。下面就此問題具體展開論述。一、六國舊貴族復國:新型分封思想的萌芽秦朝末年,民不聊生,陳勝、吳廣率先舉起反秦的大旗。隨后山東六國的舊貴族們也應時而起,紛紛尋找代理人建立起自己原來的國家。這雖然不是陳勝分封造成的,但無形中卻滲透著新型分封思想的影子,反映著分封思想的新變化。下面筆者就簡要敘述一下六國舊貴族的復國過程。張耳、陳馀均是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名士。秦國滅亡魏國后,重賞緝拿二人,二人只好隱姓埋名于民間。陳勝起義后,二人給陳勝出主意,要他廣立六國后代以增強抗秦力量,陳勝不聽。他們于是在隨同武臣北略趙地時,說服武臣自立為趙王,趙國由此

4、復立。后來武臣被殺,二人又立趙國后裔趙歇為王。趙國剛剛建立,便派韓廣北略燕地。韓廣則在燕人的擁立下做了燕王,燕國也得以復立。田儋是戰(zhàn)國時齊王田氏的同族。周市受陳勝之命在平定魏地后略地至狄,田儋見機用計殺狄令,自立為齊王,齊國由此復立,后來他又帶兵驅(qū)逐了周市軍。周市兵敗,回到魏地,想立魏國后裔咎為魏王,可魏咎此時在陳勝那里。于是魏人便想勸周市自立為魏王,周市不肯,最終魏咎被送回做了魏王,魏國由此也得以復立。楚地先有秦嘉立楚國后裔景駒為楚王,后來被楚國舊貴族項梁打敗。項梁又聽從謀士范增的建議,立楚懷王的嫡孫熊心為楚王,而使楚國得以復立。韓地則有韓國舊貴族張良,他在項梁的幫助下,立韓國后裔韓成為韓王

5、,而使韓國得以復立。分析上述復國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六國舊貴族確實在秦末之時,為恢復故國做出了許多努力??蛇@并不能說明他們的政治活動,是為了復辟六國封建體制的,因為他們的分封理念發(fā)生了變化,最主要的表現(xiàn)就是他們的政治意圖:與其說是恢復六國后裔的王者地位和分封秩序,不如說是為了復國,進而統(tǒng)一天下。證據(jù)有二:其一,六國舊貴族們所立之王不全是六國后裔,如武臣、韓廣一類便是,現(xiàn)試舉韓廣一例加以說明。趙王武臣自立后,便派韓廣北略燕地,想控制燕趙之地??身n廣到燕地后,燕故貴人豪杰勸韓廣道:“楚已立王,趙又已立王。燕雖小,亦萬乘之國也,愿將軍立為燕王?!?2372韓廣以母親在趙地為由想加以拒絕,疑慮消失后,

6、便自立為燕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燕國舊貴族立王的真實目的是復國,而不是恢復燕國后裔的王位。此外,即使他們所立的王為六國后裔,更多的也是為反秦和建功立業(yè)做服務。如張耳、陳馀是在門客“兩君羈旅,而欲附趙,難;獨立趙后,扶以義,可就功”53128的勸說下,為建功立業(yè)方便而立趙國后裔趙歇為王的。又如張良也是在“君(項梁)已立楚后,而韓諸公子橫陽君成賢,可立為王,益樹黨(抗秦)”52475的理由之下才得到項梁的同意,而得以使韓國復國的。其二,六國舊貴族在復國之后,其所作所為并不是為了全力抗秦和保存同盟者,而是想方設法壯大自己并削弱他人。這種做法實際上就是戰(zhàn)國時期流行的國家生存法則,其最終目的就是消滅他國

7、、統(tǒng)一天下,并不存在支持分封制的反秦力量和支持郡縣制的秦朝力量。如武臣自立為趙王后,陳勝要他發(fā)兵西入關中,張耳、陳馀就勸武臣道:“王王趙,非楚意,特以計賀王。楚已滅秦,必加兵于趙。愿王毋西兵,北徇燕、代,南收河內(nèi)以自廣。趙南據(jù)大河,北有燕、代,楚雖勝秦,必不敢制趙?!?3126這就明白無誤地傳達出新趙和張楚政權(quán)勢不兩立的關系,儼然兩個敵對的國家。總之,六國舊貴族政治活動的真正意圖是為了復國,并進而兼并天下,而不是如有些人所說的為恢復六國封建體制。他們立六國后裔為王和立他人為王,用意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復國以爭天下。這就說明他們的分封思想已經(jīng)不是過去的了,而是添加了許多時代新內(nèi)容,尤其是天下大一統(tǒng)

8、的觀念,已經(jīng)是新型分封思想。只是他們沒有得到發(fā)展、完善它的機會。二、項羽對新型分封思想的發(fā)展秦末漢初,真正的分封活動是從項羽開始的。公元前207年,項羽在巨鹿之戰(zhàn)勝利后,火燒咸陽,并對跟隨他一起反抗暴秦的功臣、諸王進行分封。項羽一共分封了十九個諸侯王: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申陽為河南王,司馬卬為殷王,張耳為常山王,黥布為九江王,吳芮為衡山王,共敖為臨江王,臧荼為燕王,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韓王成仍為韓王,改立趙王歇為代王,魏王豹為西魏王,燕王韓廣為遼東王,齊王田市為膠東王。仔細分析當時的分封背景,我們會發(fā)現(xiàn)項羽的分封帶有不得已而為之的性質(zhì)。

9、從項羽自身來說,他是不大愿意分封的。早在項羽年輕之時,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項羽前去觀看,就說:“彼可取而代也?!?380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項羽對秦始皇的地位不是痛恨而是羨慕,其統(tǒng)一天下于一人之手的雄心就已顯露無疑。楚漢戰(zhàn)爭時,雖然史書沒有正面說他不愿意分封,可卻借他人之口道出了項羽對分封的慎重。如韓信論項羽:“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3168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項羽分封諸王時內(nèi)心的幾分不情愿。從當時的外部情況來看,他又不得不進行分封。一方面此時的項羽形式上還是楚懷王的臣下,且楚懷王處處提防項羽。當項羽火燒咸陽后,

10、派人向楚懷王稟報破關入秦的情況,懷王說“如約”5402,就足以說明。項羽此時如果不分封諸王,而行郡縣制,則其統(tǒng)一天下而作秦始皇一般人物的雄心就無所施展,所以必須在除掉楚懷王,統(tǒng)一天下之后再行郡縣制。另一方面,跟隨項羽反秦的功臣、諸王實際上也是一個個地方割據(jù)政權(quán)的代表。他們有的是六國舊貴族,如張耳、田市;有的是帶兵打仗的武將,如黥布、臧荼。其削弱他人壯大自己,進而統(tǒng)一天下的野心也是昭然若見。因此,假如在戰(zhàn)爭結(jié)束之后,不行分封制,而行郡縣制,則勢必引起他們的不滿,以一己之力而對付全天下,則項羽恐怕又要步秦朝的后塵了。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在滅掉秦朝之后,項羽分封諸王是最好的選擇,同時也是不得已的

11、選擇。項羽分封諸王,雖然有些迫不得已,卻并不能阻擋其借分封以達排斥異己的企圖。通過分析項羽所封的十九位諸侯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分封摻雜了許多利害關系。正如唐國軍在“封建”亡魂:秦楚漢之間的“六國”體制復辟問題新探一文中所分析的那樣,項羽分封諸王遵循以下原則:“第一,陽尊楚約而抑制劉邦.第二,盡王追隨自己的諸將于中原好地。第三,盡”徙“故六國后政權(quán)于邊地或狹地。”4102如燕將臧荼,只因他跟隨楚軍救趙,又隨軍入關,就立他為燕王,而改立舊燕王韓廣為遼東王。又如改立趙王趙歇為代王,魏王魏豹為西魏王,齊王田市為膠東王等。因此,項羽借分封諸王在行雙重目的。第一個目的是穩(wěn)定人心,即通過恢復分封制度來安定天

12、下人心;第二個目的是鞏固自己的地位,打擊異己力量。項羽封他人為王,獨封自己為霸王,其欲凌駕于諸王之上的心思可見一斑。又通過將中原好地封于順從自己的親近之人,而盡徙六國后政權(quán)于邊地或狹地,則又壯大了自己一方力量削弱了異己力量。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項羽的分封思想較六國舊貴族又進了一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項羽分封諸王既是迫不得已的選擇,也是別有一番用心的。這就反映出項羽分封思想不僅與西周式的分封思想不同,而且在六國舊貴族分封思想的基礎上又進行了發(fā)展,六國舊貴族的分封思想還只是停留在消滅他國、兼并天下的層面上,至于以何種方式兼并天下,兼并天下之后是行分封制還是郡縣制,他們則根本沒有考慮。而項羽不僅考

13、慮到了這些問題,還借分封這種形式排斥了異己,鞏固了自身,向天下大一統(tǒng)又邁進了一步。但是隨著項羽在楚漢戰(zhàn)爭中的敗亡,新型分封思想的構(gòu)建任務最終被推到了勝利者劉邦身上。三、劉邦三次分封諸王:新型分封思想的完成劉邦分封諸王可以說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楚漢戰(zhàn)爭中的分封;第二個階段是楚漢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對異姓諸侯王進行的分封;第三個階段則是劉邦在晚年消滅了異姓諸侯王后,對同姓子弟進行的分封。下面我們分別對之加以分析。劉邦分封諸侯王早在楚漢戰(zhàn)爭中便已開始,可以說這時的分封主要是為了孤立項羽一方,壯大自己一方的勢力而不得不進行的權(quán)宜之計,這跟項羽借分封來打擊異己勢力的用意十分相近。概括起來,劉邦在楚漢戰(zhàn)爭

14、中分封的異姓諸侯王有趙王張耳、衡山王吳芮、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齊王韓信、韓王信,其中前四個為項羽舊封5403.劉邦除在垓下之戰(zhàn)中改立武王英布為淮南王5477外,只是承認他們的名號罷了。后兩位則是劉邦新封的諸侯王。項羽舊封的四位王或是勢窮力薄,才去投奔劉邦,如趙王張耳;或是被說服,才去投奔劉邦,如九江王英布;或是在時局已經(jīng)明朗的情況下,才選擇加入劉邦一方,如臧荼、吳芮。因此都不能算是從內(nèi)心支持劉邦。劉邦鑒于當時的斗爭形勢,考慮到他們當時的影響力和各自勢力,不得不對他們的封號加以承認以獲得支持。而對韓信的封王更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當時的韓信已據(jù)有整個齊地,且功勛卓著,而劉邦則處于被項羽軍隊

15、緊緊圍困的緊急形勢之中。為了獲取其援助,劉邦不但沒有反對韓信想成為假齊王的要求,還給了他一個真正的齊王封號53178.而韓王信的分封,也是迫于當時緊張的斗爭形勢而不得不采取的手段。由于韓王信擁有韓王族的身份,且較早就開始追隨劉邦,因此劉邦在打敗了項羽所封的韓王鄭昌之后,出于爭奪天下的戰(zhàn)略考慮,封韓王信為韓王??傊?,分析這六位封王,我們不難看出,在楚漢相爭的情況之下,出于政治、軍事戰(zhàn)略上的考慮,劉邦不得不采取承認舊封王、分封新諸侯王的權(quán)宜之計。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自刎,漢朝建立,劉邦分封諸侯王也進入了第二個階段?!褒R王韓信習楚風俗,徙為楚王,都下邳。立建成侯彭越為梁王,都定陶。故韓王信為韓王

16、,都陽翟。徙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都臨湘。番君之將梅鋗有功,從入武關,故德番君?;茨贤酰ㄓⅲ┎?、燕王臧荼、趙王敖(張耳之子)皆如故”5478-479,后燕王臧荼反叛伏誅,劉邦又封盧綰為燕王。如果說第一階段的分封諸王是出于政治、軍事斗爭的需要而不得不實行的權(quán)宜之計的話,那么第二階段的分封諸王又是什么緣故呢?對于此次諸王分封,筆者認為,既有不得已而為之的因素在里面,又包含著對新型分封思想的發(fā)展,應該區(qū)別看待。一方面,對于韓信、英布和彭越的分封,雖然一定程度上是他們?nèi)齻€均戰(zhàn)功顯赫,理應受到分封的緣故,但更多的是當時他們各自擁兵一方,且個個能征善戰(zhàn),如果驟然廢分封,則恐怕會天下大亂,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權(quán)宜

17、之計。另一方面,對于張敖、韓王信、吳芮和臧荼的再次分封以及繼臧荼之后對盧綰的分封,則表現(xiàn)出了劉邦對新型分封思想的發(fā)展。劉邦分封張敖一行人雖然也有論功行賞的用意,可也有希望利用他們盡快恢復社會秩序、安定社會以及在漢王朝與少數(shù)民族之間設置緩沖地帶的用意。如張耳(張敖之父)早在項羽分封時便因扶趙抗秦之功而被封在趙地(常山王,統(tǒng)趙地北部),期間雖被陳馀打敗,投奔了劉邦,但他又很快復國,之后一直到其子張敖,封地一直在趙地。所以保持其趙王的封號,有利于獲得大多數(shù)趙地民眾的支持和歸附,使社會盡快恢復正常秩序。又如分封吳芮、臧荼,使他們建立長沙國和燕國,前者南鄰百越之地,后者則北接匈奴之鄉(xiāng),這樣就在漢朝和少數(shù)

18、民族地區(qū)之間設置一個緩沖區(qū)域,避免了二者的直接沖突。仔細分析劉邦的上述用意,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是劉邦在有意識地利用分封制的長處以彌補郡縣制的不足,由此也反映出劉邦對于新型分封思想的發(fā)展。那就是不再一味地借分封之名來行兼并之實,不再一味地向往郡縣制,而是在天下統(tǒng)一的前提下允許分封制和郡縣制并存,以互相彌補二者的不足。只是在當時的條件下,這種分封局面不能維持下去,因為異姓諸侯王的存在,不能令劉邦放心大膽地去徹底實踐新型分封思想。第二階段的分封完成之后,沒用幾年時間,劉邦就將所封的大多數(shù)異姓諸侯王消滅了,分封于是進入第三個階段。劉邦此次一共分封了十一個同姓諸侯王,他們分別是:荊王劉賈,楚王劉交,代王劉喜

19、,吳王劉濞,齊王劉肥,趙王劉如意,淮陽王劉友,淮南王劉長,梁王劉恢,代王劉恒,燕王劉建,其中劉恒是在劉喜被廢的情況下接替為王的,所以同姓諸侯國共有十個。關于此次分封的目的,史書上已經(jīng)說得很明確了,那就是“懲戒亡秦孤立之敗”6393.仔細分析劉邦所封的十一個同姓諸侯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人跟劉邦的親密血緣關系。荊王劉賈,是劉邦叔父的兒子;楚王劉交,是劉邦的弟弟;代王劉喜,是劉邦的哥哥;吳王劉濞,是劉喜的兒子,其余諸王則是劉邦自己的兒子。不僅如此,劉邦在分封同姓子弟為王的同時,還與大臣們約定:“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508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劉邦家天下的思想,以及其對以宗族、血緣為基礎的分封制的重

20、視。雖然如此,劉邦并沒有壓制、甚至廢止郡縣制,而是將它在諸侯國內(nèi)外推行,尤其是在富饒的關中地區(qū)。這就說明劉邦的分封思想早已不是過去的了,而是秦末以來的新型分封思想:在天下統(tǒng)一的前提下,允許分封制和郡縣制并存,建立郡國并行制。而且這種思想在和平條件下被付諸實施,最終使得思想構(gòu)建得以完成。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劉邦在楚漢戰(zhàn)爭和漢朝初年,一共進行了三次諸侯王的分封。而在這一過程當中,新型分封思想的構(gòu)建也逐漸得以完成,并經(jīng)過實踐的檢驗,可以說走過了一段曲折、艱難的道路。四、新型分封思想的內(nèi)容與特色正如上文所述,所謂新型分封思想,即指先借分封之名來實現(xiàn)天下的統(tǒng)一,后通過分封值得信任的同姓子弟為王,來建

21、立分封制與郡縣制并存的郡國并行制,以此來彌補二者的不足,進而實現(xiàn)政權(quán)的鞏固統(tǒng)一。具體說來,則要分為兩大層面:第一為分封形態(tài)的確定;第二為實現(xiàn)這一目的的方法。先來看第一個層面。所謂分封形態(tài),即是指分封思想指導下,國家或政權(quán)內(nèi)部構(gòu)建的方式。西周時期,由于是以周王朝為核心的部族聯(lián)盟滅掉了商朝,且各地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水平不同,由此形成了以“封邦建國,屏藩周室”為核心的分封思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之下,全國各地被成百上千個邦國所分割,他們雖然名義上有一個共主-周天子,可在邦國之內(nèi)卻獨立行使統(tǒng)治權(quán),兵役、勞役等事項周天子無權(quán)過問。不僅如此,在邦國內(nèi)部也是層層分封,各自治理一塊地方。由此大致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

22、大夫-士這樣一套嚴密的等級制度。而秦末漢初之時形成的新型分封思想,則是主張分封制、郡縣制并存的一種政權(quán)構(gòu)建方式。在這樣一種政權(quán)構(gòu)建方式中,分封的諸侯國不再像西周的邦國那樣保持行政上的獨立完整性,總是或多或少地要受中央政權(quán)的干預與制約。不僅如此,新型分封思想還主張諸侯國內(nèi)部實行郡縣制,以與中央政權(quán)統(tǒng)治下的郡縣制地區(qū)保持一致。這樣就以一種兼采分封制、郡縣制的方式,彌補了二者的不足,進而實現(xiàn)政權(quán)的穩(wěn)固統(tǒng)一。此外,新型分封思想主張下的諸侯分封僅限于同姓子弟,而西周時期舊的分封思想則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功臣、先代貴族后裔,這也可以看作是分封形態(tài)上的一種差異。接著來看第二個層面。任何一種思想均由理論闡釋和方

23、法論兩部分構(gòu)成。而秦末漢初之時形成的新型分封思想,同樣具有方法論的內(nèi)容,那就是如何建立新的分封形態(tài)。西周時期,舊的分封思想借助于周武王伐商和周公兩次東征的勝利得以實現(xiàn)。它是在以周王朝為核心的部族聯(lián)盟之上,由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周天子及后來的輔政之人周公發(fā)號施令,得以順利實施的。秦末漢初之時,情況則大為不同,不僅所依托的部族聯(lián)盟早已不復存在,而且各種政治勢力盤根錯節(jié)。面對此種情況,新型分封思想主張以一種溫和的方式,逐漸實現(xiàn)目的。統(tǒng)治者先要借助舊分封的形式實現(xiàn)天下的統(tǒng)一。這樣一來,既消除了大部分敵對勢力,又不致與傳統(tǒng)政治習俗尖銳對立。之后借助天下統(tǒng)一的充足力量,逐漸分封值得信任的同姓子弟為王。通過郡

24、國并行制這樣一種體制的構(gòu)建,來建立新的分封形態(tài)。五、新型分封思想形成的原因人類歷史上,任何一種思想的形成,都脫離不了當時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秦末漢初之時形成的這一新型分封思想同樣不能例外。秦末漢初之時特有的政治、社會、文化要素,是促使這一新型分封思想形成的重要原因。第一,政治上,秦朝速亡的教訓是新型分封思想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們知道,夏商周三朝雖然不能確切考察它們的起止年代,可據(jù)考古資料和古代文獻的證明,其立國也分別有幾百年的時間。然而秦朝統(tǒng)一四海,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功勛,卻只存世十幾年,這就不得不令當世之人深思,進而牽累到它廢分封制、行郡縣制的措施上去。如賈誼在過秦論里就說:“借使秦王計上世之事

25、,并殷周之跡,以制御其政,后雖有淫驕之主而未有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號顯美,功業(yè)長久?!?356-357因此,秦朝速亡的教訓使統(tǒng)治者對全面推行郡縣制心有余悸,促使新型分封思想得以形成。第二,社會上,分封制政治慣性造成的社會心理此時依然十分普遍,這種社會心理也是新型分封思想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秦末漢初之時,雖然距西周封邦建國已經(jīng)有六百多年,可由此帶來的分封制社會心理卻依然十分普遍,這從秦末漢初世人的言論中可以看出,如秦末武臣北略趙地時,規(guī)勸當?shù)睾澜芊辞鼐陀昧恕耙蛱煜轮Χo道之君,報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業(yè),此士之一時也”53124的話語。因此普遍的分封制社會心理也是新型分封思想得以形

26、成的一個重要原因。第三,文化上,當時地域文化存在巨大差異,這也是促使這一新型分封思想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知道,先秦時期,由于生產(chǎn)力的不發(fā)達,中國各個地區(qū)之間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tài),由此也就產(chǎn)生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而尤以諸侯國之間的文化差別為大。如齊魯文化與楚文化、秦文化、三晉文化的不同。這種地域文化差異明顯的狀態(tài)即使到了西漢中期還十分突出,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對齊國故地、魯國故地等民俗、風俗的介紹53968,便是很好的證明。地域文化的巨大差異,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郡縣制在全國各地的推行。由此,分封制便有了存在的必要,這一新型分封思想也就應時而生了。六、結(jié)語秦末漢初之時,各種政治力量蜂擁而起,戰(zhàn)爭進行得異常激烈,政治局勢也隨之瞬息萬變。面對如此復雜的局面,漢高祖劉邦又是如何一統(tǒng)天下,開創(chuàng)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