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兒童說謊問題研究文獻綜述_第1頁
08兒童說謊問題研究文獻綜述_第2頁
08兒童說謊問題研究文獻綜述_第3頁
08兒童說謊問題研究文獻綜述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兒童說謊行為問題研究文獻綜述摘要: 兒童說謊行為的研究,是道德發(fā)展和兒童社會認知研究關注的焦點,通過對有關兒童說謊問題研究文獻的梳理,概括介紹了兒童說謊概念的界定、說謊的分類及動機、兒童說謊行為的發(fā)展研究,兒童說謊現(xiàn)象心理分析及教育對策等方面的研究進展。在分析現(xiàn)有研究方法的不足的基礎之上,建議從社會學視角在真實自然的情境中,進一步考察成人對待兒童說謊的態(tài)度,說謊對兒童自性發(fā)展的影響以及當前兒童社會發(fā)展和道德教育的問題。關鍵詞:兒童; 說謊; 教育;the iteratureeview of children ying ehavior roblems esearch1前言兒童說謊行為是近年來兒童

2、心理認知研究關注的焦點,也是道德發(fā)展和社會認知發(fā)展的重要研究課題。說謊是兒童日常生活中常發(fā)生的現(xiàn)象,并且伴隨著兒童的成長,可以說兒童說謊行為的發(fā)展是人類社會化的一個過程。因此,從皮亞杰開創(chuàng)說謊行為研究以來,在發(fā)展心理學領域對兒童說謊行為展開了一系列相關研究。 20 世紀80年代以來,“兒童心理理論” 一直是近幾十年來認知研究中最活躍的研究領域。隨著兒童心理理論研究的深入化和系統(tǒng)化,兒童說謊行為研究也向縱深方向發(fā)展,并試圖形成一個完整的研究體系。本文在此力求通過對兒童說謊行為研究成果的進一步梳理,整理,并針對問題提出了具體的教育方法。2說謊的界定2.1說謊的定義謊言,根據(jù)語義,就是指假話、騙人的

3、話;美國英語文學大詞典將“謊言” 定義為:(1)打著真實的旗號蓄意提供給別人的虛假說明或者虛假信息; (2)意味著欺騙的任何事情或者給別人的錯誤表達1。最早對說謊概念做出界定的是皮亞杰 ,在界定時他關注于行為的意圖因素。他在 1930 年的研究表明 ,6歲以下兒童尚不能考慮意圖的性質而是將所有的錯誤行為都視作說謊 ,直至1011歲時兒童才認識到只有有意的欺騙才能被認定為說謊2。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 ,研究者擴展并修正了皮亞杰的研究,對說謊概念進行了多樣的界定,英國樸次茅斯大學的維吉 (aldert vrij ) 曾對有關概念進行過梳理3。例如 ,mitchell 等人認為,說謊是有利于溝通者

4、的錯誤溝通,但這一定義把那些無意識地、錯誤地誤導他人的溝通也歸為了欺騙。而說謊實質上是一種有意的行為 ,只是因為失誤而沒有說實話并不能算作說謊。因此后來有研究者將說謊定義為一種企圖在另一個人身上建立欺騙者認為是錯誤的信任或理解的行為。然而 ,根據(jù)此定義 ,魔術師也在說謊 ,因為魔術師也欺騙了觀眾。為此 ekman又將說謊的定義修正為 “故意訓導對象而不提供關于想做什么的任何提示” 2。這個定義考慮到了說謊者的意圖,即說謊的發(fā)生條件是事先沒有告訴別人他們想說謊。但是 ,維吉對此仍持有異議 ,他指出謊言是“一種成功或者是不成功的有意嘗試 ,沒有預先警告,使另一個人產(chǎn)生一種溝通者自己知道是錯誤的信念

5、” 3。此界定中 ,不成功的嘗試欺騙對象明確地被定義為說謊。盡管不同研究者對說謊有不同的界定,但概括起來,這些定義主要強調了以下三個要素:陳述目標的虛假性、傳遞者認為它是虛假的、傳遞者具有欺騙接受者的意圖。基于此 ,筆者比較贊同西班牙學者 masip 等人對說謊概念的界定,即說謊是通過言語或非言語的方式,有目的地隱瞞、偽造或和假造有關事實或情緒的信息,以誘導他人形成或維持一種溝通者本人認為是假的信念,無論成功與否,均可被視作說謊4。因為這個界定既包含意圖的要素,又包含溝通者信念的要素,可以說是一個綜合的、完整的和邏輯上比較嚴謹?shù)亩x。以上是基于masip 有關“欺騙性溝通”的觀念得出的說謊的定

6、義。但是 ,有時人們會把謊言和欺騙混為一談。事實上,從心理學范疇來界定,謊言和欺騙是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兩個概念,因為它們所涉及的認知維度是不一樣的。兒童在說謊的基礎上逐漸意識到可以通過讓他人建立一種錯誤信念來誤導他人的行為,以達成他們自己的目的,即欺騙是在謊言或說謊的基礎上出現(xiàn)的,兒童就是通過讓他人建立錯誤信念的方式,把單純的謊言或說謊轉變?yōu)檎嬲钠垓_5。2.2 兒童謊言的分類及說謊的動機從認知的角度,說謊分為無意說謊和有意說謊兩種類型。而說謊行為表現(xiàn)為外顯、內(nèi)隱和錯誤信念理解三種形式。無意說謊是說謊的初級形態(tài),屬于一種無意識行為;而有意說謊是帶有目的性的意識行為。但是有意說謊不一定是真正意義

7、上的欺騙,而欺騙一定是有意行為,并伴有個性化特征。其年齡小、認知水平較低的兒童容易出現(xiàn)想象性謊言;而處于自我中心階段、尤其期望得到別人的贊美或表揚的低齡兒童,容易出現(xiàn)夸張、虛構的虛榮性謊言;當兒童把自己日常的所見所聞交會融合進自己虛構世界的各種素材進行隨意加工,編成自己的童話故事,便出現(xiàn)了表現(xiàn)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創(chuàng)造性謊言;當然由于兒童不具備邏輯抗辯能力,為了逃避受譴責,于是逃避性謊言便成為兒童一種自我防御性行為6。關于兒童早期說謊行為的發(fā)生,盧樂珍認為其動機主要表現(xiàn)為天真幼稚、爭強好勝、虛榮性強、逃避懲罰、恐懼焦慮和利益誘惑等六方面7。她進一步強調,說謊首先是一種后天習得的行為,與兒童的社會生活

8、環(huán)境密切相關。其次是由于強化的原因:第一,兒童偶爾嘗試說謊并獲得成功,由此得到強化;第二,兒童簡單幼稚的說謊認為在成人眼中卻成了聰穎的體現(xiàn),一笑而過,也就強化了兒童早期的說謊行為。再次是某些成人教兒童說謊或欺騙他人。3兒童說謊行為的發(fā)展研究對說謊的發(fā)展研究已經(jīng)有很長的歷史,迄今研究者已經(jīng)探討了兒童說謊發(fā)展中的一些基本問題 ,主要研究內(nèi)容集中在關于兒童說謊的年齡特征與影響其說謊和道德評價的因素這兩個方面。3.1兒童說謊的年齡特征皮亞杰對于“兒童的道德判斷”研究可以說是兒童說謊研究的理論基礎2。在有關兒童說謊的概念研究中,他直接問兒童什么叫說謊 ,結果發(fā)現(xiàn),兒童的反應表現(xiàn)出一種系統(tǒng)的發(fā)展趨勢。年幼

9、的兒童似乎把罵人等其他言語行為混淆為說謊;6歲左右的兒童把不好的言語判斷為說謊;一直到兒童晚期,他們僅僅能夠把一個與事實不符的言語(如說2 + 2 = 5)看成是說謊,而并沒有考慮到意圖因素;只有1011歲的兒童在對說謊的道德評價中才開始把說謊者的有意性考慮進去。后來的研究進一步探討了早期兒童的說謊行為及其認知問題。chandle與 hala設計了“藏與找” 的游戲背景,以此來對兒童的說謊行為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即使2 歲的兒童也會說謊和欺騙8。但隨著心理學家對于說謊認知發(fā)展的年齡特征的研究,更多的結果表明3 歲甚至更小的兒童只有自發(fā)說謊的行為,即對說謊的認識是雜亂無章的,4歲以后的兒童則

10、不僅能夠有策略地說謊而且能夠成功地掩飾自己的說謊行為9 10。可見,兒童說謊行為的發(fā)展是非常迅速的。同時,兒童關于說謊的認識有一個發(fā)展過程,而不是一開始就能像成人那樣同時注意到說話的意圖和說話的結果是否錯誤。3.2影響兒童說謊或道德評價的因素皮亞杰及后來的研究者對兒童說謊認知發(fā)展階段的研究,大多局限在意圖因素明確的條件下。而對于 511 歲的兒童,欺騙的意圖并不是判斷說謊的唯一因素,6 歲以上兒童對于說謊與說真話的判斷不僅僅依賴言語的事實成分和說話者欺騙的意圖,而且依賴說話者對于言語的信念及言語的情境。前面所論述的原型理論主要強調了說謊的事實、意圖等內(nèi)在成分的影響,而說謊的民俗模式尤其強調了社

11、會習俗背景因素的影響。近年來的一些研究主要考察了情景或背景因素的作用。例如,有研究證明,“犯過” 情境是兒童說謊的一個主要情境。母親報告她們4歲兒童的大部分典型的說謊行為是為避免過錯行為。412歲兒童也報告他們的大部分謊言是對過錯行為的反應11。但是 ,由在實驗條件下3 歲兒童也能在犯過情境中說謊而得出關于兒童對于說謊的定義與道德評價是缺乏共性的。因為兒童實際生活的背景是不盡相同的 ,由此而產(chǎn)生的謊言也是有不同情境的。在傅根躍的研究中,設計了在假想的道德兩難情境下和為集體或為個人情境下的故事條件來研究兒童的說謊。結果表明 ,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兒童的集體觀念日趨穩(wěn)定,因此會更多地積極評價集體謊

12、,其中有26%的兒童認為為集體說謊不是說謊12。bussey 的研究選取 12 個故事對人際關系情境、犯過情境、假裝情境三個不同情境下兒童對說謊的道德評價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情境因素對 411 歲兒童說謊的定義和道德評價產(chǎn)生了影響11。這些對不同情境中兒童說謊認知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一個言語是否被認為是說謊 ,還應取決于說話時的情境。兒童標記不同的社會交往目標與不同情境因素結合下的言語是否為說謊時是存在差別的。綜上所述,影響兒童說謊行為或道德評價的因素除了事實線索、意圖線索及信念成分之外,不同的情境因素 ,如交往情境、故事情境、犯過情境等等 ,也會對兒童的說謊行為產(chǎn)生影響。因此,在實際研

13、究中 ,應該綜合使用原型理論和民俗模式解釋說謊問題。4 兒童說謊研究的教育啟迪隨著研究者對兒童說謊研究的不斷深入,為我們的幼兒教育工作者了解兒童說謊的心理機制、道德評價等認知發(fā)展性規(guī)律,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性和實證性支持。同時, 這些研究也為我們的幼兒教育帶來許多有益的啟迪。在此,結合上文的研究為父母們提出以下五項建議:4.1 創(chuàng)造民主、愉悅的家庭氣氛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huán)境。培養(yǎng)具有健康心理品質的孩子, 其首要因素就是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民主、愉悅的生長環(huán)境。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孩子不會一做錯事就產(chǎn)生害怕、恐懼心理, 而是將自己的困擾、憂慮、羞愧告訴父母, 因為他們信任父母,確信父母會陪伴他們、支持他

14、們、給予他們解決問題的力量和智慧。4.2 鼓勵孩子說真話即使有時候孩子所說的實話令父母為難、尷尬,甚至有損某種利益,父母還是要鼓勵孩子說真話。不過,對于那些出于避免他人受到傷害的“善意謊言”,父母可以與孩子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并在肯定這種善意的出發(fā)點的同時, 讓孩子明確地了解說謊行為的不可取。因為對兒童而言, 表達其真實的情感體驗和想法及觀點, 可以促進其身心的健康, 以及人格的健全發(fā)展。4.3 尊重孩子通常來說,凡是受到父母的尊重,并可以宣泄自身情緒的孩子,都相對比較誠實; 相反,在父母過分嚴厲管教下的孩子對父母的親近感較少,恐懼感較多,他們常常為了逃避斥責和懲罰而選擇說謊。當父母發(fā)現(xiàn)孩

15、子說謊時, 不一定非要追問個水落石出不可, 也不一定非得讓孩子承認自己說了謊, 尤其是當他人 ( 如孩子的同伴) 在場時更不應該如此。當著外人的面, 非得讓孩子承認自己說了謊, 無非有兩種結果: 一是孩子頑抗到底, 抵死不認;二是孩子認了錯, 但自尊心大受傷害 類似這樣的童年陰影極有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給他們造成難以估量的負面影響。4.4父母應做好榜樣“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在要求孩子誠實的同時,自己也要做到言行一致,成為孩子的正面示范。父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誠實守信。對孩子或他人的承諾要認真履行,犯錯后要及時承認錯誤,并認真改正,即使是無意忘掉了也要誠懇認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3 歲

16、前是孩子積極的心理品質和健康人格形成的黃金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教育著孩子。4.5 糾正兒童說謊行為的具體方法應視兒童的個性特點而定有些兒童的性格較為軟弱、內(nèi)向,什么心事都放在心里, 父母糾正其說謊行為時更應循循善誘、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那種“恨鐵不成鋼” 、“急于求成” 的方式肯定是適得其反的。不過這樣的孩子在接受了父母的教導后, 往往就會做得特別好, 幾乎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而對那些開朗、活潑、外向的兒童來講, 父母在與他們談論說謊事件時固然不必像前面這類兒童的父母那樣小心翼翼、 如履薄冰, 由于這些兒童什么事情都不放在心上,大大咧咧, 因而需要父母時常叮嚀。當然,加強家庭與學校之間的聯(lián)

17、系, 以及家長與教師之間的配合, 也是引導和糾正兒童說謊行為的有效方法。5結論目前眾多研究者所持的關于兒童說謊認知的比較一致的觀點是:兒童對說謊概念的理解涉及事實、信念和意圖三個認知成分。但研究者關于兒童說謊的認知和道德評價的研究則受社會文化的影響而各不相同。兒童對說謊的道德判斷和對說謊概念的理解并不是同時發(fā)展的,其道德判斷能力的發(fā)展似乎相對要早一點。目前我國學者徐芬、 王衛(wèi)星(2005)等通過“抵制誘惑情境” 的實驗發(fā)現(xiàn):三歲組兒童中有59.3%出現(xiàn)說謊行為,并且對說謊的認識是雜亂無章的,而四歲組中說謊兒童的比例更高,達到了75%, 主要依據(jù)事實來標記 “謊言” 和 “真話” 13 。兒童說

18、謊行為研究是道德發(fā)展和兒童社會認知研究關注的焦點,但是無論是皮亞杰的 “對偶故事” ,還是其他學者所創(chuàng)設的“抵制誘惑情境” ,目前,針對兒童早期說謊行為的研究大多數(shù)是從心理學視角,通過在實驗室設置情景的情況下進行的,很少有研究者從社會學的視角,將兒童早期說謊行為置于自然、真實的情境下進行研究。兒童說謊其實是在其社會化過程中發(fā)生的,因此,社會學為兒童早期說謊行為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在真實自然的情境中探究成人,尤其是父母及教師對兒童說謊行為以及其他錯誤行為的態(tài)度差異、分析成人的態(tài)度對兒童說謊行為習慣是否會強化或者抑制以及兒童說謊的情境性及發(fā)展的階段性等是未來有關兒童早期說謊認知研究亟待解決的問

19、題。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認為說謊是一種應該抵制的不良行為,可是有研究指出說謊是兒童自主性發(fā)展的一種表現(xiàn),對兒童自身調節(jié)能力的提高可能起著推動作用。在社會性交往中善意謊言策略的運用,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兒童的社交能力。對于兒童而言,學會把握說謊及講真話的方式和時機是一項重要的發(fā)展任務14。說謊,對于兒童早期發(fā)展而言到底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是兒童心靈的“毒藥”還是其社會性發(fā)展的“催化劑”?這個問題為兒童社會性發(fā)展和道德教育的進一步探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參考文獻1 孫永霞、 劉晶波.兒童說謊行為研究綜述j.幼兒教育 (教育科學) .2010, 3: 49-502 皮亞杰. 兒童的道德判斷m . 傅統(tǒng)先 , 陸有

20、銓譯. 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 , 1990.3 阿德頓 維吉. 說謊心理學m . 鄭紅麗譯. 北京: 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 2005.4 masip , j . , g arrido , e. , herrero , g. defining deceptionj . anales de psicolog-ia , 2004,15 劉秀麗. 學前兒童欺騙發(fā)展的研究c . 博士論文 , 吉林大學 , 2004.6 孫永霞、劉晶波.兒童說謊行為研究綜述j.幼兒教育 (教育科學) .2010, 3: 49-507 盧樂珍.幼兒道德啟蒙的理論與實踐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9. 395-4018 chandler , m. f. , &hala , s. small scale deceit : decep2tion as a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