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設計要求及荷載效應組合_第1頁
第4章設計要求及荷載效應組合_第2頁
第4章設計要求及荷載效應組合_第3頁
第4章設計要求及荷載效應組合_第4頁
第4章設計要求及荷載效應組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第4章章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要求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要求4.1 建筑體型和結構總體布置建筑體型和結構總體布置4.2 高層建筑結構的概念設計高層建筑結構的概念設計4.3樓層最小地震剪力系數(shù)及樓層地震剪力調整樓層最小地震剪力系數(shù)及樓層地震剪力調整4.4 荷載效應組合及最不利內力荷載效應組合及最不利內力4.5 承載力驗算承載力驗算4.6 側移限值側移限值4.7 舒適度要求舒適度要求4.8 穩(wěn)定和抗傾覆穩(wěn)定和抗傾覆4.9 抗震結構延性要求和抗震等級抗震結構延性要求和抗震等級4.10 結構抗震性能設計結構抗震性能設計*4.11 抗連續(xù)倒塌設計基本要求抗連續(xù)倒塌設計基本要求*4.1 4.1 建筑體型和結構總體布

2、置建筑體型和結構總體布置4.1.1 4.1.1 結構總體布置原則結構總體布置原則(1)(1)滿足使用要求,便于施工滿足使用要求,便于施工(2)(2)控制結構高寬比控制結構高寬比H/BH/B(3)(3)選擇合理的結構平面形狀選擇合理的結構平面形狀(4)(4)在地震區(qū),盡可能采用對抗震有利的結構布置形式在地震區(qū),盡可能采用對抗震有利的結構布置形式(5)(5)合理設縫合理設縫(6)高層建筑的結構體系尚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高層建筑的結構體系尚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 v結構的豎向和水平布置宜使結構具有合理的剛度和承載力分布,避免因剛度和承載力局部突變或結構扭轉效應而形成薄弱部位;v抗震設計時宜具有多道防線。4.1

3、.2 4.1.2 結構平面布置要求結構平面布置要求(1)(1)平面布置簡單、規(guī)則、對稱對抗震有利。平面布置簡單、規(guī)則、對稱對抗震有利。(2)(2)要使結構的剛度中心和質量中心盡量重合,以減少扭轉,要使結構的剛度中心和質量中心盡量重合,以減少扭轉,通常偏心距通常偏心距e e不宜超過垂直于外力作用線邊長的不宜超過垂直于外力作用線邊長的5。(3)(3)剛度要均勻對稱,要注意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的位置,也要剛度要均勻對稱,要注意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的位置,也要注意磚填充墻的位置。注意磚填充墻的位置。(4)(4)凸出部分的尺寸不宜太大凸出部分的尺寸不宜太大(pp9495 圖圖4-4、表、表4-1)。(5)(5)

4、應避免在拐角、端部等處布置樓電梯間。應避免在拐角、端部等處布置樓電梯間。4.1.3 4.1.3 結構豎向布置要求結構豎向布置要求(1)(1)結構豎向布置應注意剛度均勻而連續(xù),無突變。結構豎向布置應注意剛度均勻而連續(xù),無突變。(2)(2)抗震設計時,結構豎向抗側力構件宜上下連續(xù)貫抗震設計時,結構豎向抗側力構件宜上下連續(xù)貫通。通。(3)(3)抗震設防的高層建筑,豎向體型應力求規(guī)則、均勻,避免抗震設防的高層建筑,豎向體型應力求規(guī)則、均勻,避免有過大的外挑和內收有過大的外挑和內收(pp95圖圖4-5) 。(4)(4)結構的側向剛度宜下大上小,逐漸均勻變化結構的側向剛度宜下大上小,逐漸均勻變化( (框架

5、結構框架結構當某當某樓層側向剛度小于上層時,不宜小于相鄰上部樓層的樓層側向剛度小于上層時,不宜小于相鄰上部樓層的70,不不宜小于相鄰上部三層平均值的宜小于相鄰上部三層平均值的80) )。(5) A級高度高層建筑的樓層抗側力結構的層間受剪承載力不宜級高度高層建筑的樓層抗側力結構的層間受剪承載力不宜小于其相鄰上一層受剪承載力的小于其相鄰上一層受剪承載力的80,不應小于其相鄰上一層,不應小于其相鄰上一層受剪承載力的受剪承載力的65;B級高度高層建筑的樓層抗側力結構的層級高度高層建筑的樓層抗側力結構的層間受剪承載力不應小于其相鄰上一層受剪承載力的間受剪承載力不應小于其相鄰上一層受剪承載力的75。(6)

6、高層建筑結構宜設置地下室。高層建筑結構宜設置地下室。(7)上下層結構軸線布置或者結構形式發(fā)生變化時,要設置結構上下層結構軸線布置或者結構形式發(fā)生變化時,要設置結構轉換層。轉換層。v高層建筑結構的概念設計是指結構設計人員運用所掌握的理高層建筑結構的概念設計是指結構設計人員運用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和工程經(jīng)驗,在方案階段及初步設計階段,從宏觀上、論知識和工程經(jīng)驗,在方案階段及初步設計階段,從宏觀上、總體上和原則上去決策和確定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的一些最基總體上和原則上去決策和確定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的一些最基本、最本質也是最關鍵的問題:本、最本質也是最關鍵的問題:4.2 4.2 高層建筑結構的概念設計高層建

7、筑結構的概念設計結構方案的選定和布置;結構方案的選定和布置;荷載和作用傳遞路徑的設置;荷載和作用傳遞路徑的設置;關鍵部位和薄弱環(huán)節(jié)的判定和加強;關鍵部位和薄弱環(huán)節(jié)的判定和加強;結構整體穩(wěn)定性保證和耗能作用的發(fā)揮;結構整體穩(wěn)定性保證和耗能作用的發(fā)揮;承載力和結構剛度在平面內和沿高度的均勻分配;承載力和結構剛度在平面內和沿高度的均勻分配;結構分析理論的基本假定結構分析理論的基本假定(如樓板平面內剛度無限大時的如樓板平面內剛度無限大時的工程實現(xiàn),主體結構與連接結構的可靠連接,在地震作工程實現(xiàn),主體結構與連接結構的可靠連接,在地震作用下整體結構能夠發(fā)揮耗散能量作用,不會因極少數(shù)薄用下整體結構能夠發(fā)揮耗

8、散能量作用,不會因極少數(shù)薄弱部位提早破壞而倒塌弱部位提早破壞而倒塌)等。等。v高層建筑結構的概念設計的要點高層建筑結構的概念設計的要點:(1)結構簡單、規(guī)則、均勻;結構簡單、規(guī)則、均勻;v高層建筑結構的概念設計是非常重要的。高層建筑結構的概念設計是非常重要的。(2)剛柔適度、延性好;剛柔適度、延性好;(3)加強連接,整體穩(wěn)定性強;加強連接,整體穩(wěn)定性強;(4)輕質高強、多道設防。輕質高強、多道設防。4.2.1 4.2.1 結構簡單、規(guī)則、均勻結構簡單、規(guī)則、均勻v結構簡單包含有三方面的要求:結構簡單包含有三方面的要求:1:結構的類別劃分、計算模型清楚;:結構的類別劃分、計算模型清楚;2:各結構

9、構件力學功能分工,在荷載和作用下傳力路徑:各結構構件力學功能分工,在荷載和作用下傳力路徑直接、明確;直接、明確;3:結構受力、薄弱環(huán)節(jié)及抗震性能估計把握容易,精細:結構受力、薄弱環(huán)節(jié)及抗震性能估計把握容易,精細分析程序可靠。分析程序可靠。v結構規(guī)則、均勻要求含平面和立面兩部分,包括剛結構規(guī)則、均勻要求含平面和立面兩部分,包括剛度、承載力和傳力途徑三個方面。度、承載力和傳力途徑三個方面。1:在豎向建筑造型和結構布置上均勻,剛度、承載力和在豎向建筑造型和結構布置上均勻,剛度、承載力和傳力途徑均無突變,從而限制應力集中、過大變形和敏感傳力途徑均無突變,從而限制應力集中、過大變形和敏感薄弱部位的出現(xiàn)。

10、薄弱部位的出現(xiàn)。2:建筑平面布置須考慮有利于抵抗水平荷載和豎向荷載,建筑平面布置須考慮有利于抵抗水平荷載和豎向荷載,做到受力明確,傳力集中,盡可能減少扭轉影響。宜選擇做到受力明確,傳力集中,盡可能減少扭轉影響。宜選擇簡單、規(guī)則、對稱、長寬比不大、平面外伸長度小的平面簡單、規(guī)則、對稱、長寬比不大、平面外伸長度小的平面形式;形式;4.2.2 4.2.2 剛柔適度、延性好剛柔適度、延性好v對高層建筑結構來說,通常是地震或風等水平作用控制著結對高層建筑結構來說,通常是地震或風等水平作用控制著結構構件截面尺寸和配筋大??;構構件截面尺寸和配筋大??;v高層建筑結構的結構性能主要指其抗震抗風能力;高層建筑結構

11、的結構性能主要指其抗震抗風能力;v要求承載力足夠、剛柔適度和延性好三個方面。要求承載力足夠、剛柔適度和延性好三個方面。(1) 高層建筑結構沿平面上兩個主軸方向具有足夠的剛度、高層建筑結構沿平面上兩個主軸方向具有足夠的剛度、結構承載力和結構延性。結構承載力和結構延性。(2) 結構剛柔適度指結構剛度選擇既要考慮場地特征、錯開結構剛柔適度指結構剛度選擇既要考慮場地特征、錯開結構自振周期和地震動卓越周期,減少地震作用效應;又結構自振周期和地震動卓越周期,減少地震作用效應;又要考慮要考慮p一一效應,控制結構變形;同時更要注重結構剛度效應,控制結構變形;同時更要注重結構剛度的合理配置,以保證高層建筑結構有

12、足夠的抗扭轉振動的的合理配置,以保證高層建筑結構有足夠的抗扭轉振動的能力能力需要限制結構扭轉為主的第一振型周期與平動為需要限制結構扭轉為主的第一振型周期與平動為主的第一周期之比值,。主的第一周期之比值,。(3) 結構的延性是指保證結構承載力條件下的結構變形性能,結構的延性是指保證結構承載力條件下的結構變形性能,反映結構吸收地震能量后的變形能力。延性好的結構能吸反映結構吸收地震能量后的變形能力。延性好的結構能吸收較多的地震能量并能經(jīng)受住較大的變形。收較多的地震能量并能經(jīng)受住較大的變形。4.2.3 4.2.3 加強連接,整體穩(wěn)定性強加強連接,整體穩(wěn)定性強v高層建筑結構的整體穩(wěn)定性,主要取決于樓蓋、

13、結構節(jié)點、高層建筑結構的整體穩(wěn)定性,主要取決于樓蓋、結構節(jié)點、結構與基礎連接的可靠性等。結構與基礎連接的可靠性等。(1) 樓板是保證高層建筑結構整體性最重要的構件樓板是保證高層建筑結構整體性最重要的構件提供提供足夠的平面內剛度和抗力,協(xié)同各抗側力子結構共同工作。足夠的平面內剛度和抗力,協(xié)同各抗側力子結構共同工作。 大多數(shù)高層建筑結構計算程序都假定樓板在平面內剛度大多數(shù)高層建筑結構計算程序都假定樓板在平面內剛度無限大,因此樓蓋設計應采用現(xiàn)澆形式,盡量避免平面狹長、無限大,因此樓蓋設計應采用現(xiàn)澆形式,盡量避免平面狹長、跨度或外伸長度較大,平面不規(guī)則,樓蓋開大洞等情況??缍然蛲馍扉L度較大,平面不規(guī)則

14、,樓蓋開大洞等情況。(2) 高層建筑應滿足強節(jié)點弱構件的要求,確保在地震作用高層建筑應滿足強節(jié)點弱構件的要求,確保在地震作用下,節(jié)點承載力大于相連接構件的承載力。下,節(jié)點承載力大于相連接構件的承載力。 高層建筑結構最好采取加強連接而不是分離的方法,盡高層建筑結構最好采取加強連接而不是分離的方法,盡量避免似分不分,似連不連的結構方案,防止因振動不同步量避免似分不分,似連不連的結構方案,防止因振動不同步產(chǎn)生震害。產(chǎn)生震害。(3) 基礎不僅要有足夠的整體性,而且與上部結構也要有可基礎不僅要有足夠的整體性,而且與上部結構也要有可靠的連接,同時還必須有足夠的埋置深度??康倪B接,同時還必須有足夠的埋置深度

15、。4.2.4 4.2.4 建筑結構的規(guī)則性建筑結構的規(guī)則性v1 1 規(guī)則結構規(guī)則結構體型體型(平面和立面平面和立面)規(guī)則;規(guī)則;結構平面布置均勻、對稱并具有較好的抗扭剛度;結構平面布置均勻、對稱并具有較好的抗扭剛度;結構豎向布置均勻,結構的剛度、承載力和質量分布均勻、結構豎向布置均勻,結構的剛度、承載力和質量分布均勻、無突變。無突變。l實際工程設計中,要使結構方案規(guī)則往往比較困難,有時會實際工程設計中,要使結構方案規(guī)則往往比較困難,有時會出現(xiàn)出現(xiàn)平面不規(guī)則平面不規(guī)則或或豎向不規(guī)則豎向不規(guī)則的情況。的情況。v2 2 不規(guī)則結構不規(guī)則結構混凝土房屋、鋼結構房屋和鋼混凝土房屋、鋼結構房屋和鋼-混凝土

16、混凝土混合結構房屋存在表混合結構房屋存在表4.2.4-1所列舉的某項平面不規(guī)則類型或所列舉的某項平面不規(guī)則類型或表表4.2.4-2所列舉的某項豎向不規(guī)則類型以及類似的不規(guī)則類所列舉的某項豎向不規(guī)則類型以及類似的不規(guī)則類型,應屬于不規(guī)則的建筑。型,應屬于不規(guī)則的建筑。l對不規(guī)則建筑,應按不規(guī)則的類型和程度,采取不同的抗震對不規(guī)則建筑,應按不規(guī)則的類型和程度,采取不同的抗震措施。措施。 v3 3 不規(guī)則程度的三種劃分方法:不規(guī)則程度的三種劃分方法:不規(guī)則不規(guī)則指的是超過表指的是超過表4.2.4-1和表和表4.2.4-2中不多中不多于兩項的不規(guī)則指標;于兩項的不規(guī)則指標;特別不規(guī)則特別不規(guī)則指具有較

17、明顯的抗震薄弱部位,指具有較明顯的抗震薄弱部位,可能引起不良后果者。通常有三類:可能引起不良后果者。通常有三類:其一,同時具有表其一,同時具有表4.2.4-1和表和表4.2.4-2所列六個主要不規(guī)所列六個主要不規(guī)則類型的三個或三個以上;則類型的三個或三個以上;其二,具有表其二,具有表4.2.4-3所列的一項不規(guī)則;所列的一項不規(guī)則;其三,具有表其三,具有表4.2.4-1和表和表4.2.4-2所列兩個方面的基本不所列兩個方面的基本不規(guī)則且其中有一項接近表規(guī)則且其中有一項接近表4.2.4-3的不規(guī)則指標。的不規(guī)則指標。嚴重不規(guī)則嚴重不規(guī)則指的是形體復雜,多項不規(guī)則指標指的是形體復雜,多項不規(guī)則指標

18、超過上限值或某一項大大超過規(guī)定值,具有現(xiàn)有超過上限值或某一項大大超過規(guī)定值,具有現(xiàn)有技術和經(jīng)濟條件不能克服的嚴重的抗震薄弱環(huán)節(jié),技術和經(jīng)濟條件不能克服的嚴重的抗震薄弱環(huán)節(jié),可能導致地震破壞的嚴重后果者??赡軐е碌卣鹌茐牡膰乐睾蠊?。v4 4 不規(guī)則結構的設計要求不規(guī)則結構的設計要求l不規(guī)則的建筑應采用空間結構計算模型;不規(guī)則的建筑應采用空間結構計算模型;l平面不規(guī)則平面不規(guī)則而豎向規(guī)則的建筑,應計入扭轉影響,而豎向規(guī)則的建筑,應計入扭轉影響,或計入樓板局部變形的影響等;或計入樓板局部變形的影響等;l平面規(guī)則而平面規(guī)則而豎向不規(guī)則豎向不規(guī)則的建筑,剛度小的樓層的的建筑,剛度小的樓層的水平地震剪力

19、應乘以不小于水平地震剪力應乘以不小于1.15的增大系數(shù),提的增大系數(shù),提高構件的承載能力;高構件的承載能力;l平面不規(guī)則且豎向不規(guī)則平面不規(guī)則且豎向不規(guī)則的建筑,應根據(jù)不規(guī)則的建筑,應根據(jù)不規(guī)則類型的數(shù)量和程度,有針對性地采取不低于前兩類型的數(shù)量和程度,有針對性地采取不低于前兩條要求的各項抗震措施。條要求的各項抗震措施。l特別不規(guī)則特別不規(guī)則的建筑,應經(jīng)專門研究,采取更有效的建筑,應經(jīng)專門研究,采取更有效的加強措施或對薄弱部位采用相應的抗震性能化的加強措施或對薄弱部位采用相應的抗震性能化設計方法。設計方法。4.34.3樓層最小地震剪力系數(shù)及樓層地震剪力調整樓層最小地震剪力系數(shù)及樓層地震剪力調整

20、4.3.14.3.1樓層最小地震剪力系數(shù)樓層最小地震剪力系數(shù)v樓層水平地震剪力系數(shù)樓層水平地震剪力系數(shù)多遇地震時,高層建筑任一樓層多遇地震時,高層建筑任一樓層的水平地震剪力標準值與該層及以上各層重力荷載代表值之和的水平地震剪力標準值與該層及以上各層重力荷載代表值之和的比值(也稱為剪重比)。的比值(也稱為剪重比)。v抗震驗算時,結構任一樓層的水平地震剪力應符合下式要求:抗震驗算時,結構任一樓層的水平地震剪力應符合下式要求:nijjEkiGV 樓層水平地震剪力系數(shù),不應小于表樓層水平地震剪力系數(shù),不應小于表4.3.1(pp100表表4-2)規(guī)定規(guī)定的值。的值。4.3.2 樓層地震剪力調整樓層地震剪

21、力調整u鋼筋混凝土框架鋼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墻中框架剪力調整:剪力墻中框架剪力調整:(1)(1)框架內力一般要比彈性計算值大,在于:框架內力一般要比彈性計算值大,在于:v樓板在水平力作用下會有變形;樓板在水平力作用下會有變形;v在地震作用下,剪力墻會出現(xiàn)塑性變形而剛度降低。在地震作用下,剪力墻會出現(xiàn)塑性變形而剛度降低。(2)(2)框架地震層剪力調整方法框架地震層剪力調整方法(pp101)(pp101):vVFi0.2V0的樓層,不調整。的樓層,不調整。vVFi 0.2V0的樓層,的樓層,按下兩式按下兩式中的較小值調整中的較小值調整Vfi。0max2 . 05 . 1VVVVFiFFi見圖見圖4-6

22、4-6u鋼框架鋼框架支撐結構的框架地震層剪力調整支撐結構的框架地震層剪力調整(pp101)(pp101):vVFi0.25V0的樓層,不調整。的樓層,不調整。vVFi 0.25V0的樓層,的樓層,按下兩按下兩式中的較小值調整式中的較小值調整Vfi。0max25. 08 . 1VVVVFiFFi4.4 4.4 荷載效應組合及最不利內力荷載效應組合及最不利內力1、無地震作用組合:、無地震作用組合:4.4.1 4.4.1 荷載效應組合荷載效應組合Sd= GSGK + LQ QSQK + W WSWk L考慮結構使用年限的荷載調整系數(shù)??紤]結構使用年限的荷載調整系數(shù)。50年時取年時取1.0;100年時

23、取年時取1.12、有地震作用組合:、有地震作用組合:Sd= GSGEGE+ + EhEhS SEhkEhk+ + EvEvS SEvkEvk+ +WW WWS SWkWk注:抗震設計時,應同時考慮無地震作用組合和有地震作用注:抗震設計時,應同時考慮無地震作用組合和有地震作用組合。組合。4.4.2 4.4.2 豎向活荷載的布置豎向活荷載的布置2 2、活載布置活載布置v高層民用建筑一般滿布計算內力高層民用建筑一般滿布計算內力(圖圖4-4(d),為了安,為了安全起見,可以把框架梁的彎矩乘以全起見,可以把框架梁的彎矩乘以1.11.2的放大系數(shù)的放大系數(shù).v在貯藏、書庫或其他有很重使用荷載在貯藏、書庫或

24、其他有很重使用荷載(q4kNm2)的的結構中,應考慮最不利荷載布置結構中,應考慮最不利荷載布置(圖圖4-4(a)、(b)、 (c) 。1 1、恒載布置恒載布置全部作用在結構上全部作用在結構上。4.4.3 4.4.3 水平荷載的作用方向水平荷載的作用方向2 2、在結構計算中常在結構計算中常假設水平力作用于結構平面的假設水平力作用于結構平面的主軸方向主軸方向, ,且沿正且沿正( (左左) )、反、反( (右右) )兩個方向兩個方向。體型復雜的高層建筑,應考慮風向角的不利影響體型復雜的高層建筑,應考慮風向角的不利影響。3 3、不同結構體系不同結構體系水平荷載作用下的內力和側移計水平荷載作用下的內力和

25、側移計算見教材。算見教材。1 1、風荷載及水平地震作用的方向是隨意的、風荷載及水平地震作用的方向是隨意的、不定的。不定的。4.4.4 4.4.4 控制截面及最不利內力控制截面及最不利內力1、梁、梁(1)(1)兩端支座截面兩端支座截面v最大負彎矩及最大剪力;最大負彎矩及最大剪力;v在水平荷載作用下,端截面還有正彎矩;在水平荷載作用下,端截面還有正彎矩;v組合前應經(jīng)過換算求得柱邊截面的彎矩和剪力。組合前應經(jīng)過換算求得柱邊截面的彎矩和剪力。(2)(2)跨中截面跨中截面最大正彎矩。最大正彎矩。2、柱、柱v控制截面為上、下兩個端截面控制截面為上、下兩個端截面,柱子多設計成,柱子多設計成對稱配筋。要考慮下

26、述四種可能組合:對稱配筋。要考慮下述四種可能組合:|M|max及相應的及相應的N;Nmax及相應的及相應的M;Nmin及相應的及相應的M。|M|比較大(不是絕對最大),但比較大(不是絕對最大),但N比較小或比較小或N比較大比較大(不是絕對最小或絕對最大)。(不是絕對最小或絕對最大)。柱子還要組合最大剪力柱子還要組合最大剪力Vmax。4.4.5 4.4.5 內力調整內力調整1、豎向荷載下框架梁彎矩塑性調幅、豎向荷載下框架梁彎矩塑性調幅(pp121)(1)(1)降低支座負彎矩,以減少配筋面積。降低支座負彎矩,以減少配筋面積。 裝配整體式框架梁端負彎矩調幅系數(shù)可取為裝配整體式框架梁端負彎矩調幅系數(shù)可

27、取為0.70.8;現(xiàn)澆框架梁端負彎矩調幅系數(shù)可取為現(xiàn)澆框架梁端負彎矩調幅系數(shù)可取為0.80.9; (2)(2)框架梁端負彎矩調幅后,梁跨中彎矩應相應增大;框架梁端負彎矩調幅后,梁跨中彎矩應相應增大;跨中彎矩乘以跨中彎矩乘以1.11.11.21.2增大系數(shù);增大系數(shù);調幅后各彎矩滿足以下要求:調幅后各彎矩滿足以下要求: M 00.5M 及及 0.5(M 1+M 2)+M 0M M按簡支梁計算的跨中彎矩。按簡支梁計算的跨中彎矩。見圖見圖4-54-5v由彈性靜力計算得到的內力需要由彈性靜力計算得到的內力需要先進行局部調整,先進行局部調整,然后進行內力組合然后進行內力組合2、水平力作用下框、水平力作用

28、下框-剪結構中框架內力調整剪結構中框架內力調整(1)(1)框架內力一般要比彈性計算值大,在于:框架內力一般要比彈性計算值大,在于:v樓板在水平力作用下會有變形;樓板在水平力作用下會有變形;v在地震作用下,剪力墻會出現(xiàn)塑性變形而剛度降低。在地震作用下,剪力墻會出現(xiàn)塑性變形而剛度降低。(2)(2)框架內力一般按下列方法調整框架內力一般按下列方法調整(pp101):vVFi0.2V0的樓層,不調整。的樓層,不調整。vVFi 0.2V0的樓層,的樓層,按下兩式按下兩式中的較小值調整中的較小值調整Vfi。0max2 . 05 . 1VVVVFiFFi見圖見圖4-64-64.5 4.5 承載力計算承載力計

29、算(1)(1)按極限狀態(tài)設計要求,構件承載力計算表達式為:按極限狀態(tài)設計要求,構件承載力計算表達式為:v不考慮地震作用的組合時:不考慮地震作用的組合時:0SdRdv不考慮地震作用的組合時:不考慮地震作用的組合時: SdRd/ RE或:或: RESdRd(2)(2)地震作用下,構件承受反復作用力及變形,承載地震作用下,構件承受反復作用力及變形,承載力力RE要降低,用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shù)考慮要降低,用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shù)考慮(pp103表表4-3)(見表見表4-1);(3)(3)抗震設計中,不考慮結構構件的重要性系數(shù)??拐鹪O計中,不考慮結構構件的重要性系數(shù)。(4.5-1)(4.5-2)注:抗震設計時,

30、應同時按式注:抗震設計時,應同時按式(4.5-1)、(4.5-2)進行承載力計算。進行承載力計算。4.6 4.6 側移限值側移限值4.6.1 4.6.1 使用階段層間位移限制使用階段層間位移限制(pp103表表4-3) )(1)(1)正常使用條件下的結構水平位移,考慮風荷載和地震作正常使用條件下的結構水平位移,考慮風荷載和地震作用用( (見圖見圖4-1)4-1),用彈性方法計算。,用彈性方法計算。(2)(2)以樓層層間最大位移以樓層層間最大位移與層高與層高h之比作為限制條件,即:之比作為限制條件,即:(3)(3)為什么限制結構側向位移?為什么限制結構側向位移?/h/h / h/ h見表見表4-

31、24-24.6.2 4.6.2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薄弱層彈塑性變形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薄弱層彈塑性變形限制限制(1)(1)驗算范圍:驗算范圍:v 7 79 9度設防的、樓層屈服強度系數(shù)度設防的、樓層屈服強度系數(shù)y y小于小于0.50.5的框架結構;的框架結構;v 采用隔震和消能減震技術的建筑結構;采用隔震和消能減震技術的建筑結構;v 7 79 9度時的甲類建筑和度時的甲類建筑和9 9度時的乙類建筑結構;度時的乙類建筑結構;v 房屋高度大于房屋高度大于150m的結構。的結構。(2)(2)要求要求: up p hp = / h 見表見表4-3 (pp104表表4-5)(3)(3)結構層間彈塑性變形的計算

32、結構層間彈塑性變形的計算v不超過不超過1212層且剛度無突變的框架結構、填充墻框架結構層且剛度無突變的框架結構、填充墻框架結構可以采用下述簡化方法驗算:可以采用下述簡化方法驗算:計算罕遇地震時樓層的層剪力計算罕遇地震時樓層的層剪力Ve;確定結構的薄弱層;確定結構的薄弱層;樓層屈服強度系數(shù)樓層屈服強度系數(shù)y y定義為定義為:y y=V=Vyaya/V/Ve e計算薄弱層的層間彈塑性位移:計算薄弱層的層間彈塑性位移: up =p p ue 或或 up =uy = uyp p/y yv除除上述情況以外的上述情況以外的高層建筑結構,可采用靜力彈塑性或動高層建筑結構,可采用靜力彈塑性或動力彈塑性分析方法

33、計算結構的層間位移,力彈塑性分析方法計算結構的層間位移,時程分析方法時程分析方法是一是一種直接動力法。種直接動力法。4.7 4.7 舒適度要求舒適度要求使用功能使用功能amaxmax(m(ms s2 2) ) 住宅、公寓住宅、公寓 0.150.15 辦公、旅館辦公、旅館 0.250.25(1)(1)高度超過高度超過150m150m的高層建筑結構應滿足風振舒適度的要求。的高層建筑結構應滿足風振舒適度的要求。(2)(2)頂點最大加速度頂點最大加速度amaxmax,可按,可按荷載規(guī)范荷載規(guī)范規(guī)定的規(guī)定的1010年一遇年一遇的風荷載標準值計算,或通過風洞試驗確定。的風荷載標準值計算,或通過風洞試驗確定

34、。(3)(3)順風向與橫風向結構頂點最大加速度順風向與橫風向結構頂點最大加速度amaxmax不應超過下表的不應超過下表的限值限值(pp118)(pp118)。過大的側向位移會使結構產(chǎn)生附加內力。過大的側向位移會使結構產(chǎn)生附加內力。n1、水平向風振舒適度、水平向風振舒適度鋼筋混凝土結構高層鋼筋混凝土結構高層使用功能使用功能amaxmax(m(ms s2 2) ) 公寓建筑公寓建筑 0.200.20 公共建筑公共建筑 0.280.28鋼結構高層鋼結構高層n2、樓蓋舒適度、樓蓋舒適度 樓蓋結構應具有適宜的舒適度;樓蓋結構應具有適宜的舒適度; 樓蓋結構的豎向振動頻率不宜小于樓蓋結構的豎向振動頻率不宜小

35、于3Hz; 豎向振動加速度峰值不應超過下表的限值豎向振動加速度峰值不應超過下表的限值(pp119)。4.8 4.8 穩(wěn)定和抗傾覆穩(wěn)定和抗傾覆4.8.1 4.8.1 穩(wěn)定驗算穩(wěn)定驗算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僅在豎向重力荷載作用下產(chǎn)生整體失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僅在豎向重力荷載作用下產(chǎn)生整體失穩(wěn)的可能性很小。穩(wěn)的可能性很小。高層建筑結構的穩(wěn)定設計主要是控制在風荷載或水平地震高層建筑結構的穩(wěn)定設計主要是控制在風荷載或水平地震作用下,重力荷載產(chǎn)生的二階效應作用下,重力荷載產(chǎn)生的二階效應(重力重力 p-效應效應)不致過不致過大,以致引起結構的失穩(wěn)倒塌。大,以致引起結構的失穩(wěn)倒塌。只考慮結構的剛度與重力荷載之比只考

36、慮結構的剛度與重力荷載之比(剛重比剛重比)對二階效應的對二階效應的影響。影響。高層建筑結構的穩(wěn)定應滿足:高層建筑結構的穩(wěn)定應滿足:l對剪力墻結構、框架一剪力墻結構、筒體結構:對剪力墻結構、框架一剪力墻結構、筒體結構:niidGHEJ124 . 1),nihGDnjiji21(/101l對框架結構:對框架結構:式中式中 EJd結構一個主軸方向的彈性等效側向剛度,可按倒三結構一個主軸方向的彈性等效側向剛度,可按倒三 角形分布荷載作用下結構頂點位移相等的原則,將角形分布荷載作用下結構頂點位移相等的原則,將 結構的側向剛度折算為豎向懸臂受彎構件的等效側結構的側向剛度折算為豎向懸臂受彎構件的等效側 向剛

37、度;向剛度; H房屋總高度;房屋總高度; Gi、Gj第第i、j樓層重力荷載設計值,取樓層重力荷載設計值,取1.2倍的永久荷載倍的永久荷載 標準值與標準值與1.4倍的樓面可變荷載標準值的組合值;倍的樓面可變荷載標準值的組合值; hi第第i樓層層高;樓層層高; Di第第i樓層的彈性等效側向剛度,可取該層剪力與層間樓層的彈性等效側向剛度,可取該層剪力與層間 位移的比值;位移的比值; n結構計算總層數(shù)。結構計算總層數(shù)。(1)(1)高層鋼筋混凝土構件的穩(wěn)定驗算高層鋼筋混凝土構件的穩(wěn)定驗算計算柱的承載計算柱的承載力時考慮偏心距增大系數(shù)力時考慮偏心距增大系數(shù) ,可不再計算,可不再計算P-P- 效應。效應。(

38、2)(2)高層鋼結構的穩(wěn)定驗算高層鋼結構的穩(wěn)定驗算各樓層柱子平均長細比和平均軸壓比滿足一定要求;各樓層柱子平均長細比和平均軸壓比滿足一定要求;/ h滿足一定要求時可不考慮滿足一定要求時可不考慮P- 效應。效應。4.8.2 4.8.2 抗傾覆問題抗傾覆問題(1)(1)控制高寬比控制高寬比(2)(2)基底零應力區(qū)滿足一定要求時不需要進行抗傾基底零應力區(qū)滿足一定要求時不需要進行抗傾覆驗算。覆驗算。(3)高層建筑高度較大,基底面積較小,在水平風高層建筑高度較大,基底面積較小,在水平風荷載和水平地震作用下,必須滿足:荷載和水平地震作用下,必須滿足: MsM01.0式中式中 Ms穩(wěn)定力矩,計算時,永久荷載

39、取穩(wěn)定力矩,計算時,永久荷載取90,樓,樓 面活荷載取面活荷載取50; M0傾覆力矩,按風荷載或地震作用計算其設傾覆力矩,按風荷載或地震作用計算其設 計值。計值。4.9 4.9 抗震結構延性要求和抗震等級抗震結構延性要求和抗震等級(1)(1)延性的概念延性的概念v延性延性結構結構( (截面截面) )能維持承載能力而又具有較大的能維持承載能力而又具有較大的塑性變形的能力。塑性變形的能力。如圖如圖4- -2:截面開始屈服截面開始屈服My、 y、fy、 y截面破壞截面破壞Mu、 u、fu、 u v截面和構件的塑性變形能力常常用構件延性比截面和構件的塑性變形能力常常用構件延性比來衡量:來衡量:構件位移

40、延性比:構件位移延性比: f=fu / fy截面曲率延性比:截面曲率延性比: = u/ y頂點位移延性比頂點位移延性比: = u/ y4.9.1 4.9.1 延性結構的概念延性結構的概念v延性延性比越大,延性越好。比越大,延性越好。(2)(2)延性結構設計基本措施延性結構設計基本措施v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塑性鉸控制塑性鉸控制”理論基本要點理論基本要點:允許某些截面出現(xiàn)塑性鉸,吸收、耗散地震能量;允許某些截面出現(xiàn)塑性鉸,吸收、耗散地震能量;控制塑性鉸出現(xiàn)部位控制塑性鉸出現(xiàn)部位選擇合理截面形式及配筋構造;選擇合理截面形式及配筋構造;塑性鉸本身有較好的塑性變形能力和吸收耗散能量的能力;

41、塑性鉸本身有較好的塑性變形能力和吸收耗散能量的能力;塑性鉸能使結構具有較大的延性。塑性鉸能使結構具有較大的延性。v實現(xiàn)抗震高層建筑延性的措施:實現(xiàn)抗震高層建筑延性的措施:合理選擇結構體系合理選擇結構體系;合理布置結構合理布置結構;對構件及其連接采取各種構造措施;對構件及其連接采取各種構造措施;控制施工質量??刂剖┕べ|量。( (見圖見圖4- -3) )4.9.2 4.9.2 抗震等級抗震等級v抗震等級抗震等級是結構是結構抗震計算抗震計算( (指內力調整指內力調整) )和和采取抗震措施采取抗震措施的依據(jù)的依據(jù),與設防烈度、房屋高度、建筑類別、結構類型及與設防烈度、房屋高度、建筑類別、結構類型及構件

42、的重要性等有關。構件的重要性等有關。v抗震等級共分為特一及一、二、三、四級抗震等級共分為特一及一、二、三、四級(PP110(PP110表表4-74-7表表4-10)4-10),其劃分考慮了技術要求和經(jīng)濟條件及科技和經(jīng)濟水,其劃分考慮了技術要求和經(jīng)濟條件及科技和經(jīng)濟水平的提高。平的提高。v房屋結構的建筑類別按其重要性分為甲、乙、丙三類,房屋結構的建筑類別按其重要性分為甲、乙、丙三類,其其抗震等級與設防烈度有關抗震等級與設防烈度有關。v決定抗震等級時考慮的設防烈度可以不同于計算地震作用決定抗震等級時考慮的設防烈度可以不同于計算地震作用時的設防烈度時的設防烈度, ,見表見表4-44-4。在同等的設防

43、烈度和房屋高度的情。在同等的設防烈度和房屋高度的情況下,重要性不同的構件,抗震要求可不相同。況下,重要性不同的構件,抗震要求可不相同。4.10 4.10 結構抗震性能設計(跳過)結構抗震性能設計(跳過) 4.10.1 4.10.1 概述概述v結構抗震性能設計結構抗震性能設計對不能完全符合抗震概念設計的要求對不能完全符合抗震概念設計的要求的高層建筑,的高層建筑,分析結構方案的特殊性、選用適宜的結構抗震性分析結構方案的特殊性、選用適宜的結構抗震性能目標,并采取滿足預期的抗震性能目標的措施。能目標,并采取滿足預期的抗震性能目標的措施。v結構抗震性能目標應綜合考慮抗震設防類別、設防烈度、場結構抗震性能

44、目標應綜合考慮抗震設防類別、設防烈度、場地條件、結構的特殊性、建造費用、震后損失和修復難易程度地條件、結構的特殊性、建造費用、震后損失和修復難易程度等各項因素選定。等各項因素選定。 v結構抗震性能目標分為結構抗震性能目標分為A、B、C、D四個等級,結構抗震性四個等級,結構抗震性能分為能分為1、2、3、4、5五個水準(見表五個水準(見表4-8) ;v每個性能目標均與一組在指定地震地面運動下的結構抗震性每個性能目標均與一組在指定地震地面運動下的結構抗震性能水準相對應。能水準相對應。 v各性能水準結構預期的震后性能狀況見表各性能水準結構預期的震后性能狀況見表4-9。 v對不同抗震性能水準的結構應按不

45、同要求進行設計:對不同抗震性能水準的結構應按不同要求進行設計:第第1性能水準性能水準的結構,應滿足彈性設計要求。的結構,應滿足彈性設計要求。l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其承載力和變形應符合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其承載力和變形應符合高層規(guī)程高層規(guī)程的有關規(guī)定;的有關規(guī)定;l在設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結構構件的抗震承載力應符合在設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結構構件的抗震承載力應符合(4.10-1)式要求:)式要求: GSGE+ EhS*Ehk+ EvS*EvkRd/ RE (4.10-1)S*Ehk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的構件內力,不考慮與抗震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的構件內力,不考慮與抗震 等級有關的增大系數(shù);等級有關的增大系數(shù)

46、; S*Evk豎向地震作用標準值的構件內力,不考慮與抗豎向地震作用標準值的構件內力,不考慮與抗 震等級有關的增大系數(shù);震等級有關的增大系數(shù);4.10.2 4.10.2 抗震性能設計要求抗震性能設計要求第第2性能水準性能水準的結構,在設防烈度地震或預估的罕遇地震作用的結構,在設防烈度地震或預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下:l關鍵構件及普通豎向構件的抗震承載力宜符合式關鍵構件及普通豎向構件的抗震承載力宜符合式(4.10-1)的規(guī)定;的規(guī)定;l耗能構件的受剪承載力宜符合式耗能構件的受剪承載力宜符合式(4.10-1)的規(guī)定;的規(guī)定;l耗能構件的正截面承載力應符合耗能構件的正截面承載力應符合(4.10-2)式規(guī)

47、定:式規(guī)定: SGE+S*Ehk+0.4S*EvkRk (4.10-2)Rk截面承載力標準值,按材料強度標準值計算。截面承載力標準值,按材料強度標準值計算。第第3性能水準性能水準的結構應進行彈塑性計算分析,在設防烈度地震的結構應進行彈塑性計算分析,在設防烈度地震或預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或預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l關鍵構件及普通豎向構件的正截面承載力應符合式關鍵構件及普通豎向構件的正截面承載力應符合式(4.10-2)的規(guī)定;的規(guī)定;l水平長懸臂結構和大跨度結構中的關鍵構件正截面承載力水平長懸臂結構和大跨度結構中的關鍵構件正截面承載力尚應符合式尚應符合式(4.10-3)的規(guī)定,其受剪承載力宜符合式的

48、規(guī)定,其受剪承載力宜符合式(4.10-1)的規(guī)定;的規(guī)定; SGE+0.4S*Ehk+S*EvkRk (4.10-3)l部分耗能構件進入屈服階段,但其受剪承載力應符合式部分耗能構件進入屈服階段,但其受剪承載力應符合式(4.10-2)的規(guī)定。的規(guī)定。l在預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結構薄弱部位的層間位移角應在預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結構薄弱部位的層間位移角應滿足滿足高層規(guī)程高層規(guī)程的要求。的要求。 第第4性能水準性能水準的結構應進行彈塑性計算分析,在設防烈度或預的結構應進行彈塑性計算分析,在設防烈度或預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l關鍵構件的抗震承載力應符合式關鍵構件的抗震承載力應符合式(4

49、.10-2)的規(guī)定;的規(guī)定;l水平長懸臂結構和大跨度結構中的關鍵構件正截面承載力水平長懸臂結構和大跨度結構中的關鍵構件正截面承載力尚應符合式尚應符合式(4.10-3)的規(guī)定;的規(guī)定;l部分豎向構件以及大部分耗能構件進入屈服階段,但鋼筋部分豎向構件以及大部分耗能構件進入屈服階段,但鋼筋混凝土豎向構件的受剪截面應符合式混凝土豎向構件的受剪截面應符合式(4.10-4)的規(guī)定;的規(guī)定;l鋼鋼-混凝土組合剪力墻的受剪截面應符合式混凝土組合剪力墻的受剪截面應符合式(4.10-5)的規(guī)定的規(guī)定l在預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結構薄弱部位的層間位移角應在預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結構薄弱部位的層間位移角應符符高層規(guī)程高

50、層規(guī)程的規(guī)定。的規(guī)定。 VGE+V*Ek0.15fckbh0 (4.10-4)(VGE+V*Ek)-(0.25fakAa+0.5fspkAsp)0.15fckbh0 (4.10-5)n VGE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用下的構件剪力;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用下的構件剪力;n V*Ek地震作用標準值的構件剪力,不需考慮與抗震地震作用標準值的構件剪力,不需考慮與抗震等級有關的增大系數(shù);等級有關的增大系數(shù);n fak剪力墻端部暗柱中型鋼的強度標準值;剪力墻端部暗柱中型鋼的強度標準值;n Aa剪力墻端部暗柱中型鋼的截面面積;剪力墻端部暗柱中型鋼的截面面積;n fspk剪力墻端部暗柱中鋼板的強度標準值;剪力墻端部暗柱中

51、鋼板的強度標準值;n Asp剪力墻端部暗柱中鋼板的截面面積;剪力墻端部暗柱中鋼板的截面面積;第第5性能水準性能水準的結構應進行彈塑性計算分析,在預估的罕遇地的結構應進行彈塑性計算分析,在預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震作用下:l關鍵構件的抗震承載力宜符合式關鍵構件的抗震承載力宜符合式(4.10-2)的規(guī)定;的規(guī)定;l較多的豎向構件進入屈服階段,但同一樓層的豎向構件不較多的豎向構件進入屈服階段,但同一樓層的豎向構件不宜全部屈服;宜全部屈服;l豎向構件的受剪截面應符合式豎向構件的受剪截面應符合式(4.10-4)或或(4.10-5)的規(guī)定;的規(guī)定;l允許部分耗能構件發(fā)生比較嚴重的破壞;允許部分耗能構件發(fā)生比

52、較嚴重的破壞;l結構薄弱部位的層間位移角應符合結構薄弱部位的層間位移角應符合高層規(guī)程高層規(guī)程的規(guī)定。的規(guī)定。v 抗震概念設計是決定結構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多數(shù)情況下,抗震概念設計是決定結構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多數(shù)情況下,需要按本節(jié)要求采用抗震性能設計的工程,一般表現(xiàn)為不能需要按本節(jié)要求采用抗震性能設計的工程,一般表現(xiàn)為不能完全符合抗震概念設計的要求。完全符合抗震概念設計的要求。v 結構工程師應根據(jù)本規(guī)程有關抗震概念設計的規(guī)定,與建筑結構工程師應根據(jù)本規(guī)程有關抗震概念設計的規(guī)定,與建筑師協(xié)調,改進結構方案,盡量減少結構不符合概念設計的情師協(xié)調,改進結構方案,盡量減少結構不符合概念設計的情況和程度

53、,不應采用嚴重不規(guī)則的結構方案。況和程度,不應采用嚴重不規(guī)則的結構方案。v 對于特別不規(guī)則結構,可按本節(jié)規(guī)定進行抗震性能設計,對于特別不規(guī)則結構,可按本節(jié)規(guī)定進行抗震性能設計,但需慎重選用抗震性能目標,并通過深入的分析論證。但需慎重選用抗震性能目標,并通過深入的分析論證。v結構抗震性能分析論證的重點是深入的計算分析和工程判斷,結構抗震性能分析論證的重點是深入的計算分析和工程判斷,找出結構有可能出現(xiàn)的薄弱部位,提出有針對性的抗震加強找出結構有可能出現(xiàn)的薄弱部位,提出有針對性的抗震加強措施,必要的試驗驗證,分析論證結構可達到預期的抗震性措施,必要的試驗驗證,分析論證結構可達到預期的抗震性能目標。能

54、目標。4.10.3 4.10.3 本節(jié)小結本節(jié)小結v結構抗震性能分析一般需要進行如下工作:結構抗震性能分析一般需要進行如下工作:分析確定結構超過本規(guī)程適用范圍及不規(guī)則性的情況和分析確定結構超過本規(guī)程適用范圍及不規(guī)則性的情況和程度;程度; 認定場地條件、抗震設防類別和地震動參數(shù);認定場地條件、抗震設防類別和地震動參數(shù); 深入的彈性和彈塑性計算分析深入的彈性和彈塑性計算分析(靜力分析及時程分析靜力分析及時程分析)并判并判斷計算結果的合理性;斷計算結果的合理性;找出結構有可能出現(xiàn)的薄弱部位以及需要加強的關鍵部找出結構有可能出現(xiàn)的薄弱部位以及需要加強的關鍵部位,提出有針對性的抗震加強措施;位,提出有針

55、對性的抗震加強措施;必要時還需進行構件、節(jié)點或整體模型的抗震試驗,補必要時還需進行構件、節(jié)點或整體模型的抗震試驗,補充提供論證依據(jù);充提供論證依據(jù); 論證結構能滿足所選用的抗震性能目標的要求。論證結構能滿足所選用的抗震性能目標的要求。4.11 4.11 抗連續(xù)倒塌設計基本要求(跳過)抗連續(xù)倒塌設計基本要求(跳過) v 結構的連續(xù)倒塌是由于偶然事件造成的局部破壞的擴展和蔓結構的連續(xù)倒塌是由于偶然事件造成的局部破壞的擴展和蔓延而導致整個結構或其大部分倒塌延而導致整個結構或其大部分倒塌(圖圖4-7)。v 由于結構的連續(xù)倒塌將導致大規(guī)模的破壞,造成大量的人身由于結構的連續(xù)倒塌將導致大規(guī)模的破壞,造成大

56、量的人身傷亡和財產(chǎn)損失,所以有些國家的設計規(guī)范增加了防止連續(xù)傷亡和財產(chǎn)損失,所以有些國家的設計規(guī)范增加了防止連續(xù)倒塌的規(guī)定。倒塌的規(guī)定。v 我國規(guī)范考慮到計算這種極限狀態(tài)還缺乏必需的統(tǒng)計資料和我國規(guī)范考慮到計算這種極限狀態(tài)還缺乏必需的統(tǒng)計資料和實踐經(jīng)驗,因此未作為一個獨立的極限狀態(tài)提出。僅修訂實踐經(jīng)驗,因此未作為一個獨立的極限狀態(tài)提出。僅修訂2010版版規(guī)范時,在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中補充了防止連續(xù)倒塌規(guī)范時,在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中補充了防止連續(xù)倒塌的設計原則。的設計原則。4.11.1 4.11.1 基本規(guī)定基本規(guī)定v 安全等級為一級的高層建筑結構應滿足抗連續(xù)倒塌概念設計安全等級為一級的高層建筑結構

57、應滿足抗連續(xù)倒塌概念設計要求;要求;v 安全等級為一級且有特殊要求時,可采用拆除構件方法進行安全等級為一級且有特殊要求時,可采用拆除構件方法進行抗連續(xù)倒塌設計抗連續(xù)倒塌設計4.11.2 4.11.2 抗連續(xù)倒塌概念設計的規(guī)定抗連續(xù)倒塌概念設計的規(guī)定 v1 應采取必要的結構連接措施,增強結構的整體性。不允許應采取必要的結構連接措施,增強結構的整體性。不允許采用摩擦連接傳遞重力荷載采用摩擦連接傳遞重力荷載v2 主體結構宜采用多跨規(guī)則的超靜定結構。主體結構宜采用多跨規(guī)則的超靜定結構。 v3 結構構件應具有適宜的延性,避免剪切破壞、壓潰破壞、結構構件應具有適宜的延性,避免剪切破壞、壓潰破壞、錨固破壞、

58、節(jié)點先于構件破壞。錨固破壞、節(jié)點先于構件破壞。v4 結構構件應具有一定的反向承載能力。結構構件應具有一定的反向承載能力。v5 周邊及邊跨框架的柱距不宜過大。周邊及邊跨框架的柱距不宜過大。v6 轉換結構應具有整體多重傳遞重力荷載途徑。轉換結構應具有整體多重傳遞重力荷載途徑。v7 鋼筋混凝土結構梁柱宜剛接,梁板頂、底鋼筋在支座處宜鋼筋混凝土結構梁柱宜剛接,梁板頂、底鋼筋在支座處宜按受拉要求連續(xù)貫通。按受拉要求連續(xù)貫通。v8 鋼結構框架梁柱宜剛接。鋼結構框架梁柱宜剛接。v 獨立基礎之間宜采用拉梁連接。獨立基礎之間宜采用拉梁連接。v1 逐個分別拆除結構周邊柱、底層內部柱以及轉換桁架腹桿逐個分別拆除結構

59、周邊柱、底層內部柱以及轉換桁架腹桿等重要構件。等重要構件。v2 可采用彈性靜力方法分析剩余結構的內力與變形??刹捎脧椥造o力方法分析剩余結構的內力與變形。4.11.3 4.11.3 抗連續(xù)倒塌的拆除構件方法規(guī)定:抗連續(xù)倒塌的拆除構件方法規(guī)定:v3 剩余結構構件承載力應符合下式要求:剩余結構構件承載力應符合下式要求: Rd Sd (4.11-1)式中:式中:Rd剩余結構構件承載力設計值。計算時,混凝土強度剩余結構構件承載力設計值。計算時,混凝土強度 可取標準值;鋼材強度,正截面承載力驗算時,可可取標準值;鋼材強度,正截面承載力驗算時,可 取標準值的取標準值的1.25倍,受剪承載力驗算時可取標準值。倍,受剪承載力驗算時可取標準值。 效應折減系數(shù)。對中部水平構件取效應折減系數(shù)。對中部水平構件取0.67;對其它構;對其它構 件取件取1.0 Sd剩余結構構件效應設計值。按剩余結構構件效應設計值。按(4.11-2)式計算。式計算。v 4 剩余結構構件效應設計值按下式計算:剩余結構構件效應設計值按下式計算: Sd= d(SGK+QiS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