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珠江三角洲三種類型的農業(yè)工程._第1頁
清代珠江三角洲三種類型的農業(yè)工程._第2頁
清代珠江三角洲三種類型的農業(yè)工程._第3頁
清代珠江三角洲三種類型的農業(yè)工程.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清代珠江三角洲三種類型的農業(yè)工程摘要 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沖積加快,大規(guī)模的圍墾工程相當密集且處 于無序化狀態(tài)。雖然增加了耕地,卻使珠江水系的水利形勢惡化;廣東地方當 局為此不得不加強對珠江三角洲重要水利工程的管理;在南海、順德的低洼地 因水患加劇,采用了具有防澇作用的基塘工程。清代珠江三角洲的圍墾工程、 基塘工程與水利工程和珠三角的水患有密切關聯(lián) ; 并對今后珠江三角洲農業(yè)的可 持續(xù)發(fā)展仍有重大影響。 關鍵詞 圍墾工程;水利工程;基塘工程;生態(tài)平衡 一、 前言 珠江三角洲不象長江、黃河三角洲那樣是單一河流沖積而成,而是 由西、北、東江三條河流沖積形成的復合狀態(tài)的三角洲。平原原為漏斗狀的古 海灣,

2、珠江水系夾帶著上游大量的泥沙,由于潮水的頂托作用在珠江口沉積下 來,逐漸形成沙洲或沙坦。沉積方式有海灣回流處的淤積發(fā)育,沿河岸發(fā)育, 沿島嶼臺地發(fā)育,以及兩主流之間發(fā)育等類型。最后形成平原上河水縱橫交 錯、糾纏復雜的狀態(tài)。清代珠江三角洲沙田開發(fā)的歷史,就是當?shù)厝嗣衽c水爭 地的歷史。他們運用圍海工程改變了珠江平原自然沖積的狀態(tài),使滄海變成良 田;為了與洪水、潮水作斗爭,他們不斷地修筑水利工程,捍衛(wèi)民居田土;他 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基塘生產系統(tǒng)。 農業(yè)工程是對 農業(yè)資源的開發(fā)與對農業(yè)環(huán)境的改變,它不是單家獨戶的農戶行為,而是 有目 的、有規(guī)模、有計劃、有組織的農業(yè)生產活動。清

3、代珠江三角洲的圍墾活動, 水利設施的興建與維護,連片基塘區(qū)的出現(xiàn)都有這樣的特征,可稱之為三大類 型的農業(yè)工程。 二、圍墾工程 珠江三角洲地區(qū)將瀕海及江邊的灘涂開發(fā)而成 的土地稱為沙田。自然沉積過程分為:魚游階段,即水下淺灘形成,離水下兩 米僅見沙形,魚群尚可活動;櫓迫階段,即泥沙沉積水深一二米,潮退時船難 以行駛;鶴立階段,即潮水退時可見坦形,鶴可立于其上。人工圍墾階段有 二,稱為草埗階段及圍田階段。前者泥土成漿,尚未可種植,可在沙坦上種植 “朗”(粵語朗,有草字頭)“蘆”一類耐咸、耐浸的植物加速其淤積速度及 改良土壤;后者可在沙坦上修筑圍基,泥土堅實就可種植耐咸水、耐浸的“蝦 稻”。圍墾工程

4、就是將平原的自然沖積變?yōu)檫\用人工力量的成田過程。因此必 須修筑堤圍,所以圍墾工程的出現(xiàn)與水利事業(yè)的發(fā)達很有關系。 唐代本區(qū)尚未 有關于大規(guī)模堤圍修筑的記載。宋代南遷人口多定居于本區(qū)腹部地帶,逐步開 發(fā)地勢較低的河灘地。沿著東、西、北江及部分支流修建多處堤圍。其中以西 江的桑園圍、東江的防潮堤等。宋元時代的大堤,主要作用是防洪防潮,捍衛(wèi) 民居田土,不具備圍墾工程的意義。一些建于支流及海濱的小堤圍,用于捍衛(wèi) 沖積已久的沙田,高程較低,規(guī)模也小,堤圍內沙田多采用潮田方式耕作。 明 代的堤圍,分布于西北干流及支流上,即甘竹灘和官涌以南江河兩岸。明代堤 圍開始有人工圍墾的意義。圍墾以平原腹部江河兩岸沖積

5、地為主。圍墾的堤圍 還向濱海河口的新生浮露沙坦推進,集中分布于從順德至香山之間的平原、新 會東南部一帶,以及番禺南部、東莞西部。圍墾不限于沖積已久的“已成之 沙”,而且擴展到僅見坦形的“新成之沙”,是明代圍墾的顯著特點。在順德 平原上,嘉靖年間已有“種蘆漬土成田也,數(shù)千畝可趼而待也”( 1),以及 “筑堰堤,種草朗,輒成沃壤”( 2)的記載,即在僅見坦形的沙坦上修筑堤 圍,以及種植“蘆”一類耐咸、耐浸的植物,加速沙坦成田速度??梢娒鞔?規(guī)模的人工促淤工程已出現(xiàn)于珠江口門地區(qū)。 清代大規(guī)模的圍墾工程普遍出現(xiàn) 于珠江口門的出海水道及濱海地帶。一方面,由于內河兩岸的沙坦已開發(fā)得差不多;另一方面,珠

6、江口門濱海地區(qū)有廣闊水面可供開發(fā)。清代中期以后這 地區(qū)的圍墾工程發(fā)展最為迅速。在口門濱海地區(qū)大規(guī)模修筑堤圍開發(fā)未成之沙 是這時期人工圍墾的顯著特點。道光年間有人描述這一狀況是:“昔筑石壩以 護沙,今筑石壩以聚沙,昔因河以為田,今且筑海為田”(3)。大規(guī)模的圍墾工程,使珠江三角洲主要大沙田的基本輪廓在清代已經具備。平原的沖積大大 加快,急速地改變了珠江口的自然地貌,使之按人類意志形成農業(yè)地貌。清代 乾隆、嘉慶、道光年間的記載,使人強烈地感到這一巨大的變化。在珠江水道 流經的順德、香山、新會、番禺、東莞等地,以前的廣闊水面上“石壩橫截海 中”( 4),或“有靠河私設堤者,攔江私筑石壩者,??诓簧鯇?/p>

7、闊處圈田蓄 沙,預圖日后報墾者”( 5)。 這一巨大變化的深層原因是清乾隆以后本區(qū)人 口的急劇膨脹造成對土地的迫切需求。這一需求體現(xiàn)在本區(qū)宗族地主對珠江口 灘涂水面的圍墾活動中。宗族地主是人工圍墾工程的策劃者、組織者、出資 者。他們通過“報稅承墾”等繁復的合法手續(xù)以及用“占沙”、“冒名承報” 等非法手段策劃圍墾活動。策劃者掌握了沖積地淤積成坦的規(guī)律,普遍在沙坦 未成形時即沙坦的“魚游”階段就開始規(guī)劃。清代人龍廷槐的敬學軒文集 記載了珠江水流與潮水頂托而形成的“水靜流下”的靜水環(huán)境,使“淤泥下 墜,淤積日久,水勢便淺”,圍墾策劃者便“規(guī)度可以成坦者,報官承墾”, 此時泥坦雖未成形,但可以“視水勢

8、之緩、急、廣、狹以定其縱、橫、長、短 之數(shù)”,著手進行圍墾。圍墾的規(guī)模,據敬學軒文集記載,“民之報墾 者,每案或數(shù)人,或數(shù)十人,以至數(shù)百人不等,自數(shù)頃以至數(shù)十頃、百頃亦不 等”( 6)。這類大規(guī)模圍墾工程的普遍出現(xiàn)是本區(qū)沙田開發(fā)史的重大轉折,使 珠江口水面上的圍墾處于無規(guī)劃的極度混亂狀態(tài)。珠三角的沖積特點使圍墾亂 上加亂。沙田的特點是,圍墾之后的沙坦稱為“母沙”,若干年后可以在堤圍 之外潛生暗長“子沙”,或稱為“沙裙”,可以長成百畝至數(shù)百畝的沖積地。 所以,一次規(guī)模的圍墾之后,圍墾的策劃者就已注意到了泥沙的淤積情況,并 著手以后的沙田擴張。有的強宗大族在家譜中詳列將要淤積的沙坦,告誡子孫 勿失

9、時機圍墾。有的甚至在沙坦未成形時,就在廣闊水面上布下鐵牛等標志作 為日后報稅承墾的依據( 7)。這樣就形成沙田區(qū)一種奇特的景觀,在水靜流平 水面上的圍墾本來就處于一種無序狀態(tài),數(shù)年、十數(shù)年、或幾十年甚至百年之 后,舊堤圍之外又再出現(xiàn)新堤圍,沙田不斷侵蝕水面,河流流向或被改變,河 流干道或被束窄,水勢的變動似乎永無止境。 清代人工圍墾工程的無序狀況, 另一原因是清政府的政策行為所致,其鼓勵墾荒,增加土地的政策對這種盲目 的圍墾活動過分縱容。清初遷海,廣大沙田區(qū)成為無人耕作的荒蕪之地。但自 康熙二十二年“展界”,“廣東沿海地畝招民耕種”,沙田區(qū)的復墾、圍墾又 迅速發(fā)展。雍正年間曾通過規(guī)定“沿海沙坦

10、出水后方準具報承墾,每人不過一 頃,多者分承協(xié)筑”。乾隆三年改為不得超過五頃,乾隆七年又改為每人不超 過一頃( 8)。這些政策都意圖限制宗族地主勢力的圍墾以及土地兼并的趨勢。 而后者通過“詭名承耕”等手段,在合法報耕手續(xù)的掩蓋下進行大規(guī)模的土地 擴張。而由于沙田承墾以后的清丈、升科可以增加賦稅,清政府對于這類圍墾 活動是睜只眼閉只眼,由此而缺乏對珠江水系圍墾有力的宏觀調控。 圍墾工程 的無序狀態(tài),還在于清政府對于危害水利的圍墾活動約束不力。乾隆五十一 年,兩廣總督兼廣東巡撫富勒渾奏,提到前總督李侍堯曾上奏朝廷,以圍墾 “關系水道,禁民圈墾”,但后來的前廣東巡撫孫士毅上奏,卻認為圍墾“無 阻水道

11、,請弛禁給墾,以杜盜爭訟”。富勒渾的奏文認為孫的說法是可行的, 于是他派人在南、順、莞、香、番六縣測得六百余頃灘涂,認為這些灘涂“均 邊海,距水口甚遠,亦無圈筑阻水爭地之勢,請準民承墾,按例升科”,得旨 允行( 9)。實際上從此給瘋狂的圈筑活動大開方便之門。雖然后來乾隆五十三 年,嘉慶八年、二十三年以及道光、咸豐、同治年間均下旨嚴禁在內河道圈筑 沙坦,實際上執(zhí)行效果不大。到了道光年間,圍墾石壩數(shù)量越來越多,水道阻 塞造成水災日漸加劇。道光九年、十年間,先后在番禺、東莞、香山、新會拆 毀石壩七十二處( 10)。但這并沒阻嚇違法圍墾的出現(xiàn),直到清末仍有人向朝 廷建議拆毀這類工程建筑。 清代珠江口門

12、地區(qū)大規(guī)模的人工圍墾活動,大大加 快了珠江三角洲的沖積與成田速度,沙田區(qū)的擴展使本區(qū)的土地資源迅速增 加,清代沙田擴展面積比明代增加一倍以上。雖然清代本區(qū)沙田的增加面積難 以統(tǒng)計出確切的數(shù)字,但可以肯定的是,沙田的擴展使本區(qū)成為廣東耕地增加 最快的地區(qū),是清代全省耕地增加的重要原因。沙田區(qū)成為本區(qū)重要的糧食產 區(qū)與經濟作物區(qū),為清代本區(qū)的農業(yè)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 三、水利工程 珠 江三角洲的水利工程可分為以下幾類:一是山地丘陵間蓄水灌溉用的陂塘工 程,二是江河濱海地區(qū)用作防洪防潮的堤壩,三是瀕河濱海地區(qū)用作圍墾的堤 圍。圍墾的石壩有抵御潮水風浪的作用,圍墾區(qū)內還筑基、分竇、修渠,成為 獨立的水利

13、系統(tǒng)。圍墾工程對水利的影響是巨大的。圍墾與河爭地,與海爭 地,并限定河道,改變流向。上游河道的圍墾,起到束水歸槽的作用,河沙卻 淤積于下游河道加速堆積。而下游河道圍墾,須修筑石壩,卻頂托上游河水, 使上游河道形成江心起沙,河道主流線偏折,折射沖基,造成基底被淘空險 段,同時上游水流排泄不暢,水患加劇,則用于防水災的堤圍越修越多。圍墾 無規(guī)劃,水利工程的興建也無規(guī)劃,各自為政,高低不一,或侵占河道,或造 成彼岸沖刷。因此,清代的圍墾工程與水利工程互為聯(lián)系,互有影響,又存在 難以協(xié)調,難以解決的矛盾。清代人對這一現(xiàn)象作了總結:“沙坦之承墾必筑 石壩,石壩之爭筑必礙下流,下流淤塞,決防之患在所難免。

14、”( 11) 清代是 本區(qū)水災最多的時期。過去,西江水患,只是南海、三水的三角洲頂部地區(qū)受 災最甚,順德、香山地處出海口,水勢易消。明清以來,順德、香山之間的廣 闊海灣淤積成陸, 出海水道加長,水勢消退慢,順、香平原受災最甚。順德的 水災以圍墾高潮的乾隆年間至咸豐年間最為頻繁,受災程度最為嚴重,水利工 程的興建也以此時期最多。順德縣在咸豐年間境內遍筑堤圍,至清末筑堤九十 處,長度十一萬丈,占清代珠江三角洲堤圍總長度的一半以上,南??h境堤 圍長度僅次于順德( 12)。東莞、番禺南部,新會南部沙田區(qū)因近出??冢?勢宣泄快,堤圍興建均不及順德、南海。 清政府對珠江水系的水利建設缺乏全 面規(guī)劃,但它

15、作為水利建設的管理者、協(xié)調者、組織者,面對日益惡化的水利 形勢,對影響珠江三角洲水利全局特別是本區(qū)腹部的重要水利工程的管理還是 比較重視的。清政府在清代前期采取的一些重大措施,對本區(qū)重要堤圍的修建 與維護有重要影響。對位于本區(qū)腹部桑園圍的管理與維護就說明了這一點。 桑 園圍全長 68.85 公里,圍內面積 133.75 平方公里,捍衛(wèi)良田 1500 公頃,在清 代被稱為“粵東糧命最大之區(qū)”( 13),是本區(qū)?;~塘集中地。堤圍依山 崗、丘陵、臺地而建,西臨西江正干流,東臨北江正干流,三面有堤,設計上 利用西、北江洪峰向下流游降低的水文特征建成開口圍。其經濟地位重要,而 行政上橫跨南海、順德兩縣

16、,以及其設計上的特點也是其管理維護的難點,加 上自乾隆以來南海、順德水患頻繁,如無協(xié)調、統(tǒng)一、完整的管理,桑園圍很 難起到應有的防洪作用,所以此圍的管理維護引起清代廣東地方政府一定程度 的重視。 首先,由于清代廣東地方政府的倡導,促進了桑園圍歲修制度與管理 機構的確立。清初期、北、東江水利分別由沿江州府專設官員管理。乾隆元年 兩廣總督鄂彌達上疏言:“前經分設 ( 西、北、東江 )各屬水利專員,動項歲 修”。( 14)可見三大河流重要堤圍歲修制度大致始于清初康熙乾隆年間。 桑園圍各基段自有基主,平時各堡、各甲自行維修。大修時施工總局機構擴充 設總理、協(xié)理若干人,首事若干人。全圍又分為 7 段,各

17、設工程所,設知理或 首事。大修時的施工總局機構龐大,組織嚴密,對工程規(guī)劃、資金籌措與各基 段管理,施工組織與管理,施工技術及工程驗收,材料采買,堤圍日常維護都 逐漸形成一套嚴密的章程、制度。歲修制度確立以后,由圍內各村、各堡落實 堤圍維護的分段負責制。道光十四年由廣州知府核定的“章程”規(guī)定:“堤圍 鞏固,全賴歲修,若非分段責成,必致歲修推諉。歲修廢弛,則基患多而沖決 易,分段經營,所以專責成而勤歲修”( 15)。歲修制度的確立是桑園圍安全 的重要前提。如光緒十一年五月間,珠江水系汛期到,三江水齊漲,“沿江基 圍十決八、九”,獨桑園圍基段只是“間有頹塌”,當時人認為是“藉歲修之 功”( 16)。

18、 第二,確立了堤圍的官修與民修相結合的制度。清以前廣東水利 工程有民修,但民修使堤圍維護無保證。乾隆元年鄂彌達建議改為官方出錢修 圍。乾隆七年中央政府認為官修負擔過重,又要求廣東政府仍改為民修。兩廣 總督慶豐建議將“已建石工,與民修土工,一并交地方官,督率圍民防護”, 既不全為官修,也不完全為民修,地方官于“農隙時,督民培修”,如堤圍沖 決,小的缺口由圍民“自行修補,永著為例”,若大的潰決,“民力不支”, 由官方給予支持( 17)。清代桑園圍的民修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其民 修也帶有官修的色彩。如桑園圍施工總局的管理人物由官府“發(fā)給首事戳記, 以為憑信”。桑園圍的管理制度由當?shù)刂鞒中迖氖?/p>

19、紳討論擬訂之后,報南 海、順德縣署及廣州、廣東政府“核批施行”,由南海、順德縣令“出示曉 諭”,刻文于碑石豎于圍的東西兩岸沿河基旁( 18)。 第三,確立了修筑堤圍 的資金來源。雖在明代曾有民間“論糧助筑”的辦法,但沒有形成制度,資金 來源不穩(wěn)定,使堤圍修筑無保障。乾隆元年鄂彌達改官修以后,“動支運庫子 鹽羨余銀兩”,作為修筑費用。后來慶復建議改為:堤圍小修時,民間自行出 資,如堤圍大決,“沖損過多,民力不支,即于生息項下,奏請撥用” (19) 。 從此官府出資成為桑園圍大修時,或遇災嚴重潰決時修圍的重要資金渠道。嘉 慶末年,由總督阮元奏準朝廷撥銀八萬兩交給商人生息,每年有利息四千六百 兩作為

20、修圍費用。此外,大災時修圍,還由官員帶頭發(fā)動社會捐資,如乾隆五 十九年桑園圍決,廣東布政司、廣州知府、南??h令均捐俸資助,并協(xié)調動員 南海、順德兩縣圍內、圍外士紳、商人捐資修圍。此外,慶復建議“民修需 費,按田勻派”( 20)的做法實行后,使民間出資修圍成為固定的制度。桑園 圍在改為民修與官修相結合之后,“按田勻派”的規(guī)定或按工等籌資方法,保 證了堤圍維護的部分資金來源。 第四,倡導從土堤改為石堤,使用新的修圍方 法與材料。乾隆元年,鄂彌達上疏言,廣東基圍“俱系土筑,每年不過增高培 厚,險要之地,水大常致沖坍,欲除大患,莫如建筑石堤”,建議將堤圍“頂 沖險要者,先筑石工,以資捍御。次沖者陸續(xù)興

21、建”。工部同意其所請,“將 廣州所屬圍基,責令廣、南(雄)、韶、連道;肇慶所屬圍基,責令肇、高、 廉、羅(定)道,督率水利各官,即行雇募工役,分別首險、次沖辦理。” (21)但事實上,將土堤改為石堤的決定在推行中,各地情況不盡相同。以桑 園圍為例,至乾隆八年間,才始將土堤陸續(xù)改為石壩。頂沖險要段在嘉慶以后 多改筑石堤、石護坡、石壩挑流。嘉慶二十四年進行了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石工工 程,建石基九千余丈( 22),使桑園圍得到比較徹底的加固。從桑園圍志 的記載來看,土壩抵御洪水時常致沖坍的難題在修建石壩以后得到了解決。如 石壩抵御激流,會造成水流折射產生沖力,淘空彼岸底基,“回旋之水暗蝕基 身”,后來就將堤身落石處,“作坡陀形,不與水爭地”( 23),就是將堤壩 修筑成回旋狀,水流不會直接沖擊堤身,減少了水流折射所產生的沖擊力對堤 壩的損害。 第五,禁止在內河道圈筑堤圍建造影響水利全局的水利設施。雖然 這一措施在實際執(zhí)行中仍遇到阻力。但廣東地方政府對在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