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個案常用理論_第1頁
社會工作個案常用理論_第2頁
社會工作個案常用理論_第3頁
社會工作個案常用理論_第4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社會工作個案理論模式(2013-03-12 10:12:51)轉載心理與社會治療模式背景最早室友社會工作者瑪麗杰雷特在1928 年提出的,她發(fā)現(xiàn)在里士滿的社會診斷一書中所列舉的至少一半以上都是精神癥狀方面的問題,所以她將個案工作的重點轉移到心理方面。 1930 年,美國汗金斯首次使用心理社會的概念。1937 年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漢密爾頓出版了個案工作的基本概念 一書,對心理與社會治療的個案工作理論分析模式進行整理,不過當時他是以精神分析為主。托爾主張,對個人地理解必須從“人在情景中”著手。方法和技巧(一)直接治療技巧在直接治療技巧中又可以根據(jù)工作者與求助者的溝通狀況,把直接治療技巧分為非反映性

2、直接治療和反映性直接治療。1、非反映性直接治療的技巧主要包括支持、直接影響和探索描述宣泄三種類型。(1)支持是心理與社會治療模式常用的治療技巧之一,其核心是通過工作者的了解、接納、同感和信任等削減求助者的焦慮和不安。( 2)所謂直接影響是指工作者通過直接表示自己的態(tài)度和意見促進求助者不良行為的改變和心理困容的消除。心理與社會治療模式的直接影響的具體方式主要有五種:強調、提議、忠告、堅持和干預。( 3)探索描述宣泄不僅具有研究和診斷功能,同時還具有治療的作用。通過求助者的描述和解釋探索求助者的問題, 并為求助者的情感宣泄提供機會, 以便疏導求助者的情緒沖突,改變求助者的不良行為。2、反映性直接治

3、療技巧主要包括:現(xiàn)實情況反映、心理動力反映和人格發(fā)展反映(1)現(xiàn)實情況反映主要涉及六個方面: 1、外在反映 2、內外在反映 3、內在反映 4、對環(huán)境刺激的反應 5、自我評估 6、對工作者和治療的反應(2)心理動力反映工作者協(xié)助求助者認識、理解自己的心理反應傾向,分析自己內心的反應方式,這方面的工作稱為心理動力反映。(3)人格發(fā)展反映是指工作者幫助求助者重新認識和評價自己的早年痛苦經歷,調整求助者的人格發(fā)展。其技巧包括三個方面:1、宣泄 2、分析 3、修正。在求助者了解其不良行為的根源基礎上,工作者需要幫助求助者重新評估以前的經歷,調整求助者現(xiàn)有的人際關系。(二)間接治療技巧其核心是希望通過改善

4、求助者的外部環(huán)境來促進求助者不良行為的改變。求助者的外部環(huán)境涉及許多方面,主要有父母、朋友、親屬、鄰里、同事和雇主等。診斷心里與社會治療模式的診斷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心理動態(tài)診斷、原由診斷和分類診斷。心理動態(tài)診斷是指對求助者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三部分作橫向的動態(tài)分析,以了解其人格的內部動力聯(lián)系。原由診斷也稱病因診斷。 是指對求助者的過去和現(xiàn)在的心理困擾和人際關系失調進行縱向的分析,以便把握求助這問題產生的內在發(fā)展邏輯。分類診斷是指對求助者的各方面的問題分別進行分析評估, 以便全面把握求助者的心理困擾和人際關系失調。一般來說,求助者的問題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即生理、心理和社會。常見的自我防衛(wèi)機制

5、1、否認 2、隱抑 3、解脫 4、認同 5、補償作用 6、合理化 7、投射 8、轉移 9、酸葡萄 10、甜檸檬 11、反向行為 12、倒退 13、幻想 14、理想化 15、升華 16、分裂不能有過強的自我防衛(wèi)機制貢獻心理與社會治療模式受到很多人的贊揚, 它的一些基本概念也被其他個案工作理論分析模式廣泛采納, 事實上,目前大多數(shù)個案工作理論分析模式都是一種一般意義上的心理與社會分析模式。1、全面探討求助者的問題2、保持開放的態(tài)度3、強調采用多種治療技巧幫助求助者局限心里與社會治療模式的局限非常明顯,尤其有關理論分析的基本假設,雖然它強調要從求助者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各方面著手分析求助者的問題,但卻

6、沒有說明怎樣綜合各方面的因素。因此, 個案工作者在分析求助者的問題是就會出現(xiàn)分類收集資料、簡單綜合的情況。導致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心理與社會治療模式的分析邏輯的缺陷,因為這個模式把產生求助者問題的原因分為內部和外部,強調內部和外部原因的共同作用才能形成求助者問題的不良行為方式,這種分析角度遵循了外部觀察的邏輯。人本治療模式背景人本治療模式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卡爾 羅杰斯創(chuàng)立的, 其理論分析模式發(fā)展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非指導性治療階段、當事人中心治療階段、治療的條件階段和以人為中心治療階段。理論假設人性觀,人是善良的、理智的、仁慈的自我感念(自我形象)自我概念在人本治療模式的理論假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

7、是將人本主義心理學運用于治療領域的一個關鍵概念。在羅杰斯看來, 人的所有行為是由自我概念而定的。羅杰斯區(qū)分了自我和自我概念, 他認為自我是求助者真實、本身的個體, 而自我概念則是求助者對自己的看法,它包括求助者對自己的知覺和評價、對自己與他人關系的知覺與評價以及對環(huán)境的知覺與評價三部分,自我概念可以概括為身體、社交、性、感情、喜好、理智發(fā)展、職業(yè)、價值觀和人生哲學等九個方面的內容。心理適應不良和心理適應失調羅杰斯認為, 當求助者內化他人價值條件之后,就會出現(xiàn)求助者的自我和經驗不一致、甚至沖突的現(xiàn)象,求助者為了維護自我概念就會曲解和否認經驗,常見的方式有三種:1、選擇性知覺 2、曲解 3、否定。

8、通過這三種方式求助者就能使自己的自我概念與經驗保持一致,維護自己的形象。在通常情況下, 求助者的自我結構并不會受到真正的威脅,只是自我概念與經驗不一致,因而稱為心理適應不良。在求助者心理適應不良時還能通過自我防御機制, 但當防御機制失效后, 自我概念與經驗出現(xiàn)嚴重的沖突和對立, 而且求助者對此無能為力。 這樣,求助者就會面臨極大的困擾和紊亂,導致心理失調,嚴重的還會出現(xiàn)精神結果解組。治療的方法和技巧(一)注重工作者的品格和態(tài)度羅杰斯認為工作者需要為求助者提供同感、真誠和無條件的愛, 需要全身心地與求助者交流,這樣才能是求助者關注自己的感受,理解自己的內心沖突, 減輕價值條件的影響, 協(xié)調自我概

9、念與經驗的矛盾,體會自己的真實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內在資源逐漸成熟。(二)注重個案輔導關系人本治療模式比較注重工作者與求助者的合作關系,希望憑借融洽、 接納和輕松的輔導環(huán)境幫助求助者成長。 羅杰斯對此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從自己的臨床實踐中得出促使求助者改變的三項充分必要條件,即同感、真誠和無條件的愛,這些條件主要涉及六個方面的內容:1、表里如一2、不評價3、同感4、無條件的接納5、無條件的愛6、保持獨立性(三)注重個案輔導過程羅杰斯非常注重輔導過程的作用,他認為個案工作者需要借助輔導過程才能是求助者關注自己的內心感受。 在輔導過程中, 求助者可以在寬松、 接納和真誠的氣氛中表達自己的各種感受,尤

10、其是那些在平時無法被別人或自己接受的體會,這樣, 求助者就能感受此時此地的各種內心沖突,領悟自己的真實狀況,忠實于自己。 因此,工作者需要與求助者進行真摯的感情交流,鼓勵求助者毫無顧忌地表達對自己或對他人的各種內心感受。(四)注重非指導性影響技巧人本治療模式以非指導性影響技巧為主要的輔導技術,它包括傾聽、 釋意、澄清、情感反映、和自我揭示等。貢獻1、人本治療模式提供理解個案工作的新的視角2、人本治療模式強調從求助者的角度理解求助者3、人本治療模式注重工作者的品格以及工作者與求助者的融洽、接納的合作關系另外, 人本治療模式所主張的對人性抱有積極的態(tài)度、鼓勵求助者主動地感受和表達等,都對求助者的改

11、變起到積極的作用。因此, 人本治療模式特別適用人際關系欠佳、自我形象不好以及缺乏自信心的個案輔導工作。局限1、對人性的基本假設缺乏根據(jù)2、忽視個案輔導技巧另外,人本治療模式對于求助者內心變化的探討顯得有些不足。行為修正模式背景在個案工作領域首先對行為治療進行系統(tǒng)整理和運用的是史華哲,他在1975 年出版了社會個案工作一種行為途徑一書,標志著個案工作行為修正模式的形成。1979年特納撰寫了 社會工作連貫各理論 一書,介紹了行為修正模式最早被稱為行為治療,其主要對象是那些具有不適應行為的求助者,幫助的目的是希望求助者克服失調的行為。隨著個案工作的發(fā)展, 行為修正模式的服務范圍逐漸擴大,服務對象也逐

12、漸轉向一般的求助者,那些希望使自己更好適應外部環(huán)境的求助者都被視為幫助的對象。行為修正模式的一般理論假設1、以行為作為理論研究的中心2、以學習作為核心概念3、強調外部環(huán)境在行為習得中的作用4、注重可觀察和可測量治療方法和技術(一)放松練習放松練習是由德國心理學家雅各布森提出的,后經沃爾普的修正, 現(xiàn)已成為最為廣泛使用的行為治療技術之一。 放松練習的具體方式有很多,其中最為常見的是一種,漸進式緊張松弛放松法。這種方法首先讓求助者身體的某組肌肉緊張,以便使求助者了解緊張的感受;其次,讓求助者放松這組肌肉,并要求求助者與緊張狀態(tài)比較,體會放松的感覺;再次,通過幾次緊張和放松的練習, 使求助者逐漸能夠

13、自覺放松這組肌肉。這樣, 通過逐漸放松一組一組肌肉群, 使求助者最后學會放松整個身體。放松練習既可以單獨使用以減緩求助者的身心緊張,也可以與其他行為治療技術共同使用,像系統(tǒng)脫敏等, 以便治療求助者的焦慮癥狀。(二)系統(tǒng)脫敏系統(tǒng)脫敏是行為治療的一項重要技術,它主要用于消除各種恐懼癥狀,如社交恐怖、 廣場恐怖和考試焦慮等,求助者對某物或某事感到害怕、恐懼, 不敢接近。系統(tǒng)脫敏就是要求助者再放松狀態(tài)下逐漸靠近、接觸恐懼對象, 這樣就可以抑制或消減求助者的焦慮反應,從而幫助求助者逐漸克服恐懼癥狀。例如,對于一位患考試焦慮癥的求助者,首先,工作者需要將其焦慮根據(jù)嚴重程度劃分不同的焦慮層次,并把焦慮層次從

14、低到高排列好。如果求助者的焦慮在考試前的一個月就出現(xiàn)了,求助者隱約體會到自己的擔心,害怕以后的考試; 到了考試前一周求助者的擔心逐漸變得嚴重,求助者明確意識到自己的害怕;而在考試前一天求助者根本無法坐下來復習,總是擔心自己考不好,或者總覺得自己什么都不會,無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進入考場之前求助者變得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心跳加速,渾身顫抖;當拿到考試卷時,求助者的擔心達到最嚴重的程度,此時,求助者的頭腦變得一片空白,甚至出現(xiàn)暈眩。這樣,就可以把求助者的焦慮分為五個層次:一個月前、一周前、一天前、進入考試之前和拿到考試卷時。 其次,讓求助者想象自己或者實際處于考試前一個月的焦慮狀態(tài),同時知道求助者

15、做放松練習, 直到消除這一層次的焦慮癥狀為止。接著,讓求助者進入第二層次的焦慮狀態(tài), 同樣做放松練習克服這一層次的焦慮癥狀。這樣就可以依次消除五個層次的焦慮癥狀,使求助者最終擺脫考試焦慮的困擾。(三)滿灌療法滿灌療法又稱為暴露法、快速脫敏法, 它是讓求助者直接處于最嚴重的焦慮狀態(tài)中,直到求助者的焦慮癥狀消除。滿灌療法是為了克服系統(tǒng)脫敏法的缺陷設計的,由于系統(tǒng)脫敏法的治療時間一般較長, 在運用時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滿灌療法采取了與系統(tǒng)脫敏法相反的策略。例如, 對于患有潔癖的求助者就可以采用這種方法,工作者指導求助者直接接觸令其感到恐懼的東西, 并限制求助者的清洗時間, 這樣就會導致求助者的焦慮

16、。通過反復做這樣的練習, 并逐漸縮短清洗時間,就可以漸漸消除求助者的恐懼癥狀。滿灌療法對于消除各種恐懼癥狀有非常好的療效,治療的時間也比較短,但由于求助者突然處于嚴重的焦慮狀態(tài)中,這會給求助者的身心造成極大的壓力,所以對于身體虛弱、承受力比較低的求助者不能使用這種方法。(四)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治療技術與其他行為治療技術不同,它要求求助者積極參與行為改變的整個過程,并對自己的行為變化負責。 自我管理模型有很多種, 其中威廉斯和洛恩的五個階段管理技術比較受歡迎。它分為五個步驟:選擇目標、監(jiān)測目標行為、改變環(huán)境因素、取得有效結果和鞏固收獲。(五)厭惡性療法當出現(xiàn)一個不適應行為時, 就呈現(xiàn)厭惡性刺激,

17、是求助者的不適應行為與厭惡性反應建立關系,這樣,求助者就會逐漸回避或放棄不適應行為,這就是厭惡療法的理論根據(jù)。例如,對于酗酒者就可以采用厭惡治療法。 當求助者飲酒后, 就讓其服用嘔吐藥物, 使求助者的飲酒行為與嘔吐、 惡心等不愉快反應建立聯(lián)系, 逐漸消除求助這飲酒后的快感, 這樣求助者就會回避酗酒行為。 引起厭惡性反應的刺激通常有三類:想象、藥物和電擊, 工作者需要根據(jù)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方式, 由于厭惡性治療具有副作用, 一般在使用前需要征得求助者的同意。(六)模仿模仿治療技術的理論的基礎源于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它包括兩個方面: 榜樣的示范和求助者的模仿練習。例如,幫助求助者分析其問題所在、

18、指導求助者正確觀察別人等,都給求助者的觀察學習提供機會,不過,這種模仿通常不要求求助者進行實際演習,因而稱為被動模仿。另一種類型的模仿是要求求助者通過具體的練習掌握正確的行為,這被稱為主動模仿。(七)代幣管制法代幣管制法是根據(jù)操作性條件學習理論發(fā)展而來的一種治療技術,它假設一種原無強化作用的刺激物與真正的強化物建立聯(lián)系后,就會獲得強化的作用。例如,各種獎狀和代購卷等,這些東西原來對人的行為并沒有強化的作用,由于他們代表了一種榮譽或者其他強化物,因而才對人的行為產生強化作用。建立一個代幣管制體系需要經歷以下幾個階段:1、確定行為修正計劃2、選擇強化物 3、建立代幣管制4、執(zhí)行計劃,行為修正 5、

19、脫離代幣管制。另外在逐漸撤銷代幣管制過程中, 工作者需要尋找和爭取社會強化物,例如,爭取求助者父母、親屬和朋友的支持等,使求助者學會的正確行為反應在自然環(huán)境中得到強化。(八)果敢訓練果敢訓練又稱為決斷訓練或自信訓練等, 主要適用于人際關系的調整, 其目的是幫助求助者在人際交往中順利地表達自己難于表達各種正面的或負面的感受,改善求助者的人際關系。果敢訓練一般需要經歷以下幾個步驟: 1、確認需要進行果敢訓練的問題 2、提高求助者進行果敢訓練的動機 3、進行果敢行為的訓練。運用行為修正模式的主要原則(一)建立良好的專業(yè)關系(二)準確的行為評估(三)有效的行為修正(四)合理的修正效果評估貢獻1、行為修

20、正模式以行為心理學為其理論來源,具有科學的實驗基礎。2、行為修正模式的治療方法和技術比較系統(tǒng),而且也比較容易操作。3、行為修正模式的治療方法和技術比較明確,治療的標準和效果易于觀察和測量。局限1、行為修正模式忽視對求助者內心的探討。2、行為修正模式把人的行為理解成對外部環(huán)境的適應。3、行為修正模式過分注重行為癥狀的消除。另外,雖然行為修正模式本身也做了一些調整,逐漸注重工作者與求助者的合作關系的重要作用, 并積極鼓勵求助者介入整個行為修正過程。但由于其理論分析邏輯的局限,使行為修正模式仍以工作者為中心, 忽視求助者不同的價值觀以及求助者對自己生活的理解和選擇能力。理性情緒治療模式背景理性情緒治

21、療模式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在1955 年創(chuàng)立的。假設(一)對人性的基本假設艾利斯從人本主義的價值立場出發(fā),假設人的存在是有價值的,這種價值不是由他的身份、能力或才能等決定的, 也不會因為遭受挫折、 能力欠佳或他人的貶抑而降低, 這是人的一種先天固有的本性,使人趨向于成長和自我實現(xiàn)。因此,對于人來說,追求快樂是生活的主要目標, 這種快樂應該是長期的, 而不是短期的。她與羅杰斯不同, 他認為在人的內心有兩種傾向,一種傾向是好的,發(fā)展出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種是不好的,發(fā)展出非理性的信念,像過分概括化、易受暗示、逃避成長和追求完美等,容易造成不良的生活方式,產生心理失調。(二)心理失調的原因和

22、機制理性情緒治療模式對求助者心理失調的原因和機制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并將研究的結果概括為 ABC理論。 A 代表引發(fā)事件,是指求助者所遇到的當前事件,事件的形式即可以是集體的事情,也可以是求助者的思想、感受、行為或對以前事件的回憶等。B 代表求助者的信念系統(tǒng),是指求助者對引發(fā)事件的認知和評價,他可以是理性,也可以是非理性的。C 代表引發(fā)事件之后出現(xiàn)的各種認知、情緒和行為。理性情緒治療模式認為通過改變中間的B 就可以改變事情的結果。 她認為引發(fā)事件本身無法產生非理性的情緒和行為,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是求助者自己的非理性信念。因此, 理性情緒治療模式認為, 有效的幫助是對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系統(tǒng)進行

23、質疑,即對非理性信念進行識別和辯論, 這個過程可以用D 來表示, 這樣就可以協(xié)助求助者克服各種非理性信念, 最終是求助者的情緒和行為困擾消除,形成一種有效的理性生活方式,達到目標 E。(三)非理性信念根據(jù)臨床實踐的總結,艾利斯提出11 種具體的非理性信念,這些信念會導致求助者情緒和行為的困擾。1、我們絕對需要每一位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喜愛或贊許。2、一個人應該在各方面,至少在某一方面,有成就,有才干,這樣才會是有價值的人。3、有些人是卑劣的,他們應該為自己的惡性受到嚴厲的責備和懲罰。4、如果遇到與自己希望不一致的事情,就認為很糟糕。5、人的不快是由外在環(huán)境原因造成的,人無法控制自己的悲傷和情緒困擾

24、。6、常擔心危險或災難性事件的發(fā)生。7、逃避困難和責任比面對它們更容易。8、人應該依賴別人,而且需要依賴一個比自己強的人。9、人的行為受到過去經驗的影響,只要一件事情對求助者產生了影響,這種影響就會持續(xù)一輩子。10、應該對別人的困難和情緒困擾感到不安。11、對于任何一個問題,都應有正確的、完美的解決方法,如果找不到,就會很糟糕。(四)輔導關系理性情緒治療模式也注重工作者與求助者之間建立親密的合作關系,它認為這樣的合作關系可以促進求助者的改變,幫助求助者探討、分析其情緒和行為困擾的產生原因,但這種合作關系并不是必要的,只是輔導的輔助條件。(五)其他一些重要的概念次級癥狀是指求助者會以非理性的信念

25、對待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的困擾, 從而造成情緒失調癥狀加重的現(xiàn)象,即日常所說的對焦慮的焦慮。輔導目標理性情緒治療模式把輔導目標分為兩步: 1、幫助求助者消除不適當?shù)那榫w反應。 2、幫助求助者改變不良的非理性信念。治療過程1、明確輔導要求2、檢查非理性信念3、與非理性信念辯論4、學會理性生活方式5、鞏固輔導效果治療技巧1、檢查技巧非理性信念的檢查技巧是幫助求助者認識和辨別情緒和行為困擾背后的非理性信念的具體方法,它包括許多具體的操作技術,主要有反映感受、角色扮演、冒險和識別等。2、辯論技巧理性情緒治療運用非理性信念的辯論技巧幫助求助者改變原有的非理性信念,形成較為現(xiàn)實的、理性的生活方式。這些輔導技巧

26、主要包括辯論、理性功課、放棄自我評價、自我表露、示范、替代性選擇、去災難化和想象等。運用理性治療模式的主要原則(一)注重綜合運用各種輔導技巧(二)注重對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進行分析、辨別和爭論(三)注重把求助者的面談輔導和自助輔導結合起來貢獻1、強調非理性信念對求助者情緒和行為的影響。2、強調工作者積極、主動介入個案輔導過程。3、采取開放的態(tài)度綜合運用各種輔導技巧。局限1、理性信念含義的不清。2、過分強調工作者積極介入輔導過程。3、忽視對求助者內部感受的分析和理解。結構家庭治療法背景結構式家庭治療法是由米紐秦創(chuàng)立的?;靖拍钆c假設家庭系統(tǒng)家庭是一個系統(tǒng),由家庭成員組成。在系統(tǒng)中,每個家庭成員有它

27、特定的角色與功能,他們彼此依賴、 互相影響。 每個家庭成員的變化都會影響到家庭,而家庭的變化也對每個家庭成員發(fā)生影響。家庭結構結構式家庭治療法用次系統(tǒng)、邊界、角色和責任分工及權力架構來具體把握家庭結構。病態(tài)的家庭結構不良的家庭結構是造成家庭成員問題的真正原因。不良的家庭結構主要表現(xiàn)在糾纏與疏離、聯(lián)合對抗、三角纏、倒三角等方面。1、糾纏與疏離。在正常的家庭中,各次系統(tǒng)之間有清楚的邊界,以完成家庭的分工與權利義務分配,2、聯(lián)合對抗。家庭中壁壘分明的情形就是聯(lián)合對抗。3、三角纏。是一種非直接的互動,它是通過第三方來實現(xiàn)雙方互動的。如夫妻之間通過子女來傳話,或者通過罵子女來發(fā)泄夫妻之間的不滿,這樣就把第三方帶進了兩人關系中。4、倒三角。在核心家庭中權力一般操縱在父母手中,但是一些家庭由于父母不和或性格軟弱等,導致子女支配父母的局面,這就是倒三角。方法與技巧(一)進入家庭工作者在家庭治療中有三種立場與角色, 這三種立場與角色有不同的意義, 工作者往往交叉地應用這三種立場與角色, 以達成促使家庭結構變化的目的。 下面具體介紹一下這三種立場及其功能。1、貼近的立場2、中間的立場3、遠離的立場(二)評估1、家庭的形態(tài)和結構。2、家庭系統(tǒng)的彈性。3、家庭系統(tǒng)的回饋。4、家庭生命周期。5、家庭成員的癥狀與家庭交往方式之間的關系。(三)介入1、改變家庭的看法如,一位父親抱怨其青春期兒子的行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