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論文轉型時期農村家庭代際關系的失衡問題探析_第1頁
社會學論文轉型時期農村家庭代際關系的失衡問題探析_第2頁
社會學論文轉型時期農村家庭代際關系的失衡問題探析_第3頁
社會學論文轉型時期農村家庭代際關系的失衡問題探析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轉型時期農村家庭代際關系的失衡問題探析 轉型時期農村家庭代際關系的失衡問題探析是小柯論文網(wǎng)通過網(wǎng)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后發(fā)布的,轉型時期農村家庭代際關系的失衡問題探析是篇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供本站訪問者學習和學術交流參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業(yè)目的,轉型時期農村家庭代際關系的失衡問題探析的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因網(wǎng)絡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詳,敬請諒解,如需轉摘,請注明出處小柯論文網(wǎng),如果此論文無法滿足您的論文要求,您可以申請本站幫您代寫論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改革開放近3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結構發(fā)生了深刻變化。正在發(fā)生的深刻的社會變遷,對傳統(tǒng)家庭代際關系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本文所關注的視角是

2、農村,討論的是農村家庭代際關系失衡的表現(xiàn)及這一社會現(xiàn)象對家庭養(yǎng)老功能和年輕一代社會化的影響,并就建構良好的家庭代際關系提出了若干設想。關鍵詞:社會轉型;農村家庭;代際關系;失衡中圖分類號:c912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1003-949x(2008)-12-0023-02一、轉型過程中農村家庭代際關系失衡現(xiàn)象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的農村家庭,家庭結構和功能發(fā)生了分化和解體,血緣關系的凝聚力因此減弱,現(xiàn)代社會中契約化的人際關系極大地沖擊著傳統(tǒng)的血緣紐帶維系的家庭關系,使代際關系中原有的雙向平衡的撫養(yǎng)和贍養(yǎng)關系被打破。1代際關系重心下移,老年人地位邊緣化第一,父輩的權力和權威日益減弱,子輩的(經濟等)實力

3、和獨立性越來越強?,F(xiàn)代文明是屬于年輕的文明。年輕一代能很快地掌握現(xiàn)代化的信息、生產、生活技能,家庭話語權已經從老一輩轉移到年輕一代。第二,家庭利益分化,親子之間出現(xiàn)新的矛盾。一方面子女由于社會競爭的壓力,工作事務繁忙,無暇或無能力或不愿盡心意照顧父母;另一方面父輩又過度重視子女的教育和成長,將有限的精力、時間和關愛都給予了子女,這種“養(yǎng)老不足,愛子有余”的代際重心下移的現(xiàn)象,將導致老年人家庭地位日漸衰微,也就是說老年人地位邊緣化。2隔代撫養(yǎng)現(xiàn)象增加,兒童教育問題堪憂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經濟體制的改革,社會人口流動增加,大量年輕父母外出務工。但尚未改善的戶籍管理制度又使這批人的待遇和福利與

4、城市居民不相等同,于是其子女不能在城鎮(zhèn)接受教育。按照保守的估計,目前留守兒童不會少于2000萬,而且還隨著我國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留守兒童”的數(shù)量仍呈急劇上升的趨勢。這批“留守兒童”絕大多數(shù)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代撫養(yǎng)的。由于隔代撫養(yǎng)兒童遠不及親子間教育那樣有針對性和富情感性。同時,快速變化的時代也對隔代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隔代撫養(yǎng)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巨大的影響,他們的教育狀況、生活狀況、心理狀況令人擔憂。3代際互動出現(xiàn)錯位,中間一代逐漸“失落”每一位老人都希望子女孝敬,子女也本應盡孝敬老人的責任和義務,以回報老人對自己養(yǎng)育之恩。但是現(xiàn)在中間一代不但不盡養(yǎng)老責任

5、,甚至有的自身經濟狀況就不好,他們還需要父母的經濟支持和父母為他們照料孩子、操持家務,農村老人群體自身就是一個無論在經濟支持、日常生活照顧方面,還是在精神慰藉方面,均需要社會和家人給予關愛的弱勢群體。然而,老人們不僅得不到自己兒女的悉心照料和心理安慰,而且還要發(fā)揮“余熱”,去超負荷而又超出自身能力所限地照料孫輩們。中間一代在轉型過程中把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推給了老年一代,代際互動出現(xiàn)錯位。二、農村家庭代際關系失衡對親子兩代人的影響代際關系的失衡使中國農村傳統(tǒng)的家庭養(yǎng)老功能受到嚴重的沖擊,由此還會影響到社會的穩(wěn)定;代際關系的失衡還對年輕一代的社會化不利,它不利于培養(yǎng)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年輕一代。1對養(yǎng)老

6、的影響家庭養(yǎng)老的實際是代際交換,從目前來看,在農村的家庭養(yǎng)老中,父代農民處于代際交換的劣勢,他們不但背負著沉重的家庭負擔,在年老養(yǎng)老時也只能依賴于子女的自覺,從而使自身的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農村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是親代對子代有極大的付出;反之,子代對親代的贍養(yǎng)、照料和慰藉卻是越來越少。在贍養(yǎng)不足的情況下,伴隨著經濟發(fā)展對傳統(tǒng)代際關系和思想的沖擊,贍養(yǎng)脫離的現(xiàn)象又可能出現(xiàn),贍養(yǎng)脫離是指子女躲避或不承擔養(yǎng)老責任的一種行為,贍養(yǎng)脫離可以有幾種表現(xiàn):第一種情況,忽視贍養(yǎng)責任,有些子女事業(yè)太忙或與父母分居兩地,常常忽視自己對父母的贍養(yǎng)責任,將贍養(yǎng)責任簡單歸結為付帳單;第二種情況,躲避贍養(yǎng)責任,養(yǎng)兒防老是中

7、國傳統(tǒng)家庭觀念,但有些子女千方百計擺脫贍養(yǎng)父母之責,不贍養(yǎng)父母,對父母生活情況不聞不問,出現(xiàn)所謂富而不養(yǎng)的問題。2對子代社會化的影響家庭是個體出生后接受社會化的第一個環(huán)境,家庭的教育和影響對人的一生社會化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個人早期的社會化內容,如基本的行為規(guī)范、基本的是非和善惡表轉以及友愛、尊敬等基本的情感體驗,都是在家庭早期社會化中完成和確立的。其次家庭對個人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生活習慣等的重要影響甚至延續(xù)一生。因此家庭的代際關系失衡,將嚴重影響子代社會化的健康發(fā)展。親代對子代極大的付出,使他們不體諒父母的辛勞,把父母對自己的愛看作是理所當然的事,在父母的過度關愛下,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極端個

8、人主義,過于自我,追求享受,害怕吃苦,嬌慣任性;缺少關心、體諒、尊重他人的習慣,缺乏自信,缺乏經受挫折的承受能力,在挫折面前容易悲觀、失落,依賴性強,自立于社會的能力就弱,成為只會享受權利而不愿履行義務的一代人,并使代際矛盾擴大,代際沖突加劇。三、構建農村家庭和諧代際關系的著力點1加快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步伐,發(fā)揮農村基層組織的作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是解決農村養(yǎng)老問題的根本辦法,應該盡快建立政府、社會和個人三位一體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同時,發(fā)揮農村社區(qū)基層的作用,加強基層組織的養(yǎng)老服務功能,適當?shù)慕M織部分社區(qū)成員開展針對老年人的服務。尤其是留守老人,因為他們缺少子女的照料,尤其是在生活和

9、精神方面進行照料,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困難,然后開展針對性的活動,比如精神上,留守老人有強烈的孤獨感,當?shù)厣鐓^(qū)可以針對性的開展一些與留守老人的交流活動,并促進留守老人間的交流,為他們排憂解難,解開他們的心結。2加大對“孝文化”和“尊老”等觀念的宣傳力度,增加道德約束力建立有效的宣傳機制,強化傳統(tǒng)美德的教育功能。宣傳孝文化,弘揚尊老、養(yǎng)老、敬老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同時在道德教育中突出尊老、養(yǎng)老、敬老的內容。這不是要求年輕一代對父母的命令言聽計從,也不是宣揚封建家族的等級觀念,而是把傳統(tǒng)孝文化中對老人的敬養(yǎng)意識,加以再普及并使之發(fā)揚光大,可以開村民會議等形式進行宣傳,不僅向年輕人宣傳,以加強其對贍養(yǎng)老人義務在

10、道德和法律中的必須性的理解;還要向老年人進行維護老年權益方面的宣傳,使老年人能以輕松的心態(tài)接受子女的回報,以積極的姿態(tài)爭取自己晚年的幸福生活。3引導家庭成員進行角色定位、明確責任要建立良性的正向的代際關系,需要老年一代、中年一代、青少年一代共同努力,明確各代責任、提高適應社會變遷的適應能力,加強代際間良性互動。尤其中年一代需要進行角色定位,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增強家庭責任感。在均衡的代際關系中,代際關系的重心支點處于中間位置,即中年人是代際關系重心支點的承擔者。因此中年一代,要做好支點,明確自責任,發(fā)揮承上啟下的協(xié)調作用。要認識到,兒童、青年、老年,這只是時間意義上的概念,隨著生命的進程,人人都

11、將進入老年,關注父母的今天,就是關注自己的明天。在社會文明進步的過程中,應該給曾經為社會進步作出過巨大貢獻的老年人,也包括自己的父母,給予他們應有的關愛和幫助。參考文獻:1王樹新.社會變革與代際關系研究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2(6).2劉桂莉.眼淚為什么往下流?轉型期家庭代際關系傾斜問題探析j.南昌大學學報,2005(6).責任編輯:李建君其他參考文獻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

12、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壯麟, 語言學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

13、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慶學、彭建武, 英漢翻譯理論與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連淑能, 英漢對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馬會娟、苗菊, 當代西方翻譯理論選讀 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國語法理論 m. 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許建平, 英漢互譯實踐與技巧 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