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基礎復習綜合資料_第1頁
地質學基礎復習綜合資料_第2頁
地質學基礎復習綜合資料_第3頁
地質學基礎復習綜合資料_第4頁
地質學基礎復習綜合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地質學基礎綜合復習資料 一、名詞解釋 1、地溫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溫度。2、礦物:礦物是由地質作用形成的單質或化合物。3、克拉克值:國際上把各種元素在地殼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稱為克拉克值。4、風化殼:指殘積物和經(jīng)生物風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層等在陸地上形成的不連續(xù)薄殼(層)。5、巖漿巖的構造:指巖石組成部分(礦物)的排列方式及充填方式所表現(xiàn)出的巖石特征。 6、地質學:以地球為研究對象的一門自然科學。當前,地質學主要是研究固體地球的表層巖石圈,研究其物質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規(guī)律;研究地球的內(nèi)部結構,地表形態(tài)及其發(fā)展演化的規(guī)律性。7、巖石:巖石是天然產(chǎn)出的是有一定

2、結構、構造和穩(wěn)定外形的礦物集合體,是地質作用的產(chǎn)物。8、地質作用:引起地殼的物質組成、內(nèi)部結構和表面形態(tài)不斷運動、變化和發(fā)展的各種自然作用稱為地質作用。9、變質作用:由內(nèi)力地質作用致使巖石的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發(fā)生變化的作用稱變質作用。10、將今論古:通過各種地質事件遺留下來的地質現(xiàn)象與結果,利用現(xiàn)今地質作用的規(guī)律,反推古代地質事件發(fā)生的條件、過程及其特點。 11、沉積作用:母巖風化和剝蝕產(chǎn)物在外力的搬運過程中,由于流速或風速的降低、冰川的融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便會導致搬運物質的逐漸沉積,這種作用稱沉積作用。7、成分成熟度;二、選擇題1、地球的形狀為(D) A、球形;B、

3、理想的旋轉橢球體;C、蘋果形;D、近似梨形的旋轉橢球體。 2、花崗巖屬于(C) A、 中性深成侵入巖;B、中性淺成侵入巖;C、酸性深成侵入巖;D、基性淺成侵入巖。 3、Fe3:Fe2如果大于3,則沉積巖底顏色多為(D) A、棕色;B、黑色;C、淺綠灰色;D、紅色或棕紅色。 4、下列不是礦物的是(C) A、 冰;B、石英;C、煤;D、自然金。 5、竹葉狀灰?guī)r是(B) A、生物骨架結構;B、粒屑結構;C、晶粒結構;D、泥狀結構。 6、下列單元屬于大陸地表形態(tài)的是(B) A、大陸邊緣;B、裂谷;C、島

4、弧;D、洋中脊。 7、外動力地質作用的主要能源是(B) A、 放射能;B、太陽能;C、地球引力能;D、科里奧利力。 8、生物碎屑灰?guī)r是(B) A、生物骨架結構;B、粒屑結構;C、晶粒結構;D、泥狀結構。 9、下列硅酸鹽礦物中最易風化的是(C) A、石英;B、黑云母;C、橄欖石;D、角閃石。 10、長江下荊江段的“九曲回腸”是因為(C)造成的。 A、河流向源侵蝕;B、河流下蝕作用;C、河流截彎取直;D、河流分叉。 11、下列礦物中,硬度比石英大的是(A) A、黃玉;B、螢石;C、正長石;D、方解石

5、。 12、下列單元不屬于海底地表形態(tài)的是(B) A、大陸邊緣;B、裂谷;C、島??;D、洋中脊。 三、判斷題 1、巖漿巖中石英和角閃石具有特殊意義,能夠反映巖漿巖中SiO2飽和度,因此可以稱為酸度指示礦物。× 2、安山巖是中性噴出巖。 3、按照李克定律,在地殼深處,礦物在最大應力方向沉淀,最小應力方向溶解。× 4、純石英砂巖為白色是繼承了石英的顏色,是一種繼承色。 5、我國華北地區(qū)廣泛分布的竹葉狀灰?guī)r中的“竹葉”體是一種典型的內(nèi)碎屑。 6、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就是指大地水準面的形態(tài)和大小。&

6、#160;7、古登堡面是地殼和地幔的分界面。× 8、地殼由硅鋁層和硅鎂層兩層組成。 9、第四紀以后發(fā)生的地殼運動一般被稱為新構造運動。× 10、碎屑物質在流水中搬運時,粘土級顆粒一旦沉積后被再一次侵蝕需要更大的流水速度。 11、沉淹沒于水中而形成的。 12、地表的重力隨著緯度的增高而減小。× 13、縱波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等介質傳播。 14、活火山只能分布在板塊邊緣。× 15、地磁極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16、大陸地殼和大洋地殼的分界線在海岸線處。

7、5;17、相同氣候條件下,非晶質、細粒、等粒結構或孔隙度大的巖石比成分相同的結晶質、非等粒和粗粒的巖石更不易于化學風化。×四、填空題1、根據(jù)大陸地表以下溫度的分布狀況和地熱來源,可將地球內(nèi)部分為三個溫度層,分別是_、_和_;(外熱層,常溫層,內(nèi)熱層)2、地球的內(nèi)部有兩個最重要的地震波速度變化界面,是_和_,據(jù)此可將地球內(nèi)部劃分為_、_和_。(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殼,地幔,地核) 3、海水的運動方式主要有_、_、_和_。(海浪,潮汐,洋流,濁流)4、地磁要素包括_、_和_;(磁偏角、磁傾角和磁場強度)5、根據(jù)氣溫的變化和密度狀況,可將大氣圈進一步分為_、_、_、_和_。(對流

8、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散逸層)6、根據(jù)二氧化硅的含量,可將巖漿巖分為_、_、_和_。(標明其二氧化硅含量,否則判錯)(超基性巖SiO2<45%,基性巖SiO2 45-52%,中性巖SiO2 52-65%,酸性巖SiO2>65%)7、根據(jù)水在礦物中的存在形式及其在礦物晶體結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分為_、_、_、_和_。(吸附水,結晶水,結構水,沸石水,層間水)8、河流的下蝕極限是_。(侵蝕基準面)9、按冰川在大陸上的分布及其本身的特點將冰川分為_和_。(大陸冰川,山岳冰川)10、蓋洛韋關于三角洲的成因類型包括_、_和_。(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潮控三角洲) 11、根據(jù)

9、沉積物顆粒在塊體流中的支撐機理,重力流可分為_、_、_和_。(濁流,顆粒流,液化沉積物流,碎屑流) 12、巖層的產(chǎn)狀要素是_、_和_。(走向,傾向,傾角) 13、根據(jù)斷層兩盤的相對位移關系可分_、_、平移斷層和樞紐斷層四類。(正斷層,逆斷層)五、簡答題 1、簡述礦物中水的存在類型。 答:水是很多礦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jù)水在礦物中的存在形式及其在礦物晶體結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分為: (1)  吸附水:中性水分子被機械吸附于礦物顆粒表面或孔隙中,如粘土礦物表面的薄膜水,T110全部脫失,水的數(shù)量也不固定。水不參加晶體構成,與礦物晶體結構無

10、關。 (2)  結晶水:以中性水分子形式參與構成礦物晶體結構,水的數(shù)量固定,并遵守定比定律,因受晶格束縛,脫失溫度較高,約200500,甚至更高,脫失后,結構被破壞。(3)  結構水(或化合水):以OH-或H+、H3O+離子形式參與構成礦物晶體結構,因而也有確定的含量比。結合強度更高,脫失溫度500900, 以H2O放出。 (4) 沸石水:沸石礦物的晶體結構中存在大的空腔和通道,以H2O存在其中,占有確定位置,含量有一定上限,隨溫度變化逸失后不破壞結構。 (5) 層間水:存在于層狀結構硅酸硅礦物結構單元之間的中性水

11、分子,如蒙脫石的層間水,含量不定,水逸失,結構不破壞,只是相鄰結構單元層間距縮小,有水時,再吸收,膨脹。   2、默寫地質年代表(宙、代、紀,附各地質時代的簡寫符號,并注意包含關系與新老順序) 宙代紀顯生宙新生代(Kz)第四紀(Q)晚第三紀(N)早第三紀(E)中生代(Mz)白堊紀(K)侏羅紀(J)三疊紀(T)古生代(Pz)三疊紀(P)石炭紀(C)泥盆紀(D)志留紀(S)奧陶紀(O)寒武紀()隱生宙元古代(Pt)震旦紀(Z)3、簡述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觀點。 答: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海底擴張的基礎上,綜合了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建立起來的關于地球

12、上海陸形成和變遷的學說,是現(xiàn)代地質學領域中的一大理論成就。板塊學說認為:漂浮于軟流圈上的巖石圈并不是一個剛性整體,而是由各種斷裂和構造活動帶分割的塊體組成的,也即由板塊組成的。每個板塊都在運動著,邊生長,邊移動,邊消亡。板塊內(nèi)部較為穩(wěn)定;板塊間的交界處則是地殼上較活動的地帶。4、簡述同沉積褶皺的特征。答:絕大多數(shù)褶皺都是在巖層形成后受構造力作用變形而成的。但是,也有一些褶皺是在形成過程中同時逐漸變形而成的,這類褶皺稱為同沉積褶皺。同沉積褶皺多為開闊褶皺,上部地層在兩翼傾角小,而向下變陡。向斜核厚翼薄,背斜核薄翼厚。巖石結構受構造部位控制,背斜頂部水淺,粒度粗,翼部水深,粒度細,向斜反之。5、解

13、釋成分成熟度和結構成熟度的概念。 答:成分成熟度指碎屑組分在風化、搬運、沉積作用的改造下接近最穩(wěn)定的終極產(chǎn)物的程度。一般來說,不成熟的砂巖是靠近物源區(qū)堆積的,含有很多不穩(wěn)定碎屑,如巖屑、長石和鐵鎂礦物,高成熟度的砂巖是經(jīng)過長距離搬運,遭受改造的結果,幾乎全由石英組成。因此,砂巖中存在的巖屑、碎屑礦物的種類和相對豐度,即成分成熟度,是物源區(qū)地質條件、風化程度和搬運距離的反映。結構成熟度碎屑顆粒的分選性、磨圓度即顆粒含量接近極限的程度。它一般隨搬運距離的增加而增高。砂巖的結構成熟度通常與成分成熟度協(xié)調一致。六、問答題1、列舉沉積巖層理構造的主要類型,并說明其形成環(huán)境與水動力學條件。答:層

14、理是沿原始沉積平面的垂直方向上礦物成分、顏色、結構等特征發(fā)生變化所構成的一種層狀構造。層理不僅是沉積巖的基本構造特征,而且也是研究沉積環(huán)境或沉積相的良好標志。一般按形態(tài)特點把層理分為下列類型:(1)水平層理:細層之間以及細層與層系界面之間互相平行,主要形成于細粉砂和泥質巖石中,多見于水流緩慢或平流的環(huán)境中形成的沉積物內(nèi),如河漫灘、牛軛湖、瀉湖、沼澤、閉塞的海灣沉積物中。(2)平行層理:類似水平層理,細層之間以及細層與層系界面之間也互相平行,但出現(xiàn)在粒度較粗的砂巖中,常伴有沖刷現(xiàn)象,它形成于急流、水淺的水流條件下。(3)波狀層理:細層呈波狀起伏,但其總方向相互平行,并平行于層系面。其成因有兩種,

15、一種是往復振蕩的波浪造成的,波層對稱,多見于湖泊淺水帶、海灣、瀉湖環(huán)境的沉積物中;另一種是微弱的單向水流造成的,波層不對稱,多見于河漫灘沉積物中。 (4)斜層理:細層與層系界面斜交,且層系之間可以重疊、交錯。它是水流(或風)中形成的沙紋或沙波被埋藏以后在巖層剖面上所呈現(xiàn)出的構造特征。細層的傾向反映了介質的流向(風向),細層的厚度(相當于沙紋或沙波的高度)反映介質的流速。因此,斜層理常用來作為水流動態(tài)(流速、方向、水深等)和沉積環(huán)境的重要標志。常見者如下: a、板狀斜層理:細層單向傾斜,單向水流所造成,見于河床沉積中。 b、槽狀交錯層理:在層理的橫切面上,層系界面呈

16、凹槽狀,細層的彎度與凹槽一致或以很小的角度與之相交;在縱剖面上,層系界面呈緩弧狀彼此切割,細層與之斜交。河流沉積物中常見之。 c、楔形層理:層系呈楔形,多出現(xiàn)于三角洲及湖、海的淺水地帶。 (5)透鏡狀層理:砂質小透鏡體連續(xù)地且較有規(guī)律地包裹于泥質層中,砂巖透鏡體內(nèi)部又具有斜層理。它在潮汐沉積物中最常見。 (6)粒序層理:又叫遞變層理,是無明顯的細層界線,整個層理主要表現(xiàn)為粒度的變化,即由下至上粒度由粗到細逐漸遞變。它是濁流的沉積特征,并且比較常見。 (7)塊狀層理:巖層自下至上巖性均一,肉眼看不出其它內(nèi)部層理構造,一般厚度大于1m,是沉積物快速堆積的產(chǎn)物

17、。也可為生物擾動所致。 2、論述變質作用的影響因素及其結果。 答:影響和控制變質作用發(fā)生的主要因素是溫度,壓力和化學活動性流體。在變質過程這些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常常是同時存在,相互配合而又相互制約,在不同情況下起不同作用,從而形成不同的變質作用特征。一般說來,溫度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溫度升高,巖石內(nèi)部分子或原子活動性加大,為變質創(chuàng)造前提條件,主要引起重結晶和新生礦物形成。壓力的作用分兩種。靜壓力是上覆物質重量造成的,隨深度增加。其作用使變質反應的溫度升高以及形成分子體積較小和比重較大的礦物。而應力是一種定向壓力,與構造運動有關,在地殼淺部較強,深部則減弱。地殼淺部,地殼運

18、動應力最集中,以形成巖石構造上的變化為主(機械改造)。在地殼深處,由于溫度較高,礦物之間易發(fā)生化學反應。最大應力方向溶解(壓溶),最小應力方向沉淀,在定向壓力作用下形成柱狀,片狀礦物。在地下流體中,主要是H2O、CO2還有F、Cl、B等揮發(fā)分。一般存在于礦物粒間孔隙,裂隙中??赡軄碜杂谠瓗r粒間孔隙,原巖礦物脫水,或巖漿及地殼深處。流體的作用是起溶劑作用,促進組分的溶解,加大擴散速度,從而促進重結晶和變質反應的進行,也可以作為一種組分參加變質反應,形成不含水或含水的礦物,水溶液又是交代作用中物質帶入或帶出不可缺少的介質。上述各因素不是孤立的,而是并存的、相互配合和制約的,在不同情況下,以某種因素

19、起主導作用,因而表現(xiàn)出不同的變質作用特征。3、解釋地層接觸關系的不同類型,并說明其成因。 答:連續(xù)沉積的一套不同時代地層的接觸關系,叫整合接觸。上下地層連續(xù),無間斷,巖性和所含化石一致或漸變,產(chǎn)狀基本一致。 上下地層間有沉積間斷,即兩套地層間缺少了一部分地層,這種地層接觸關系叫不整合接觸。它反映了一個地區(qū)長期暴露地表,遭受風化剝蝕,兩套地層間的沉積間斷面叫不整合面。 根據(jù)不整合上下地層的產(chǎn)狀關系及其反映的構造運動特征,不整合分為: 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地層產(chǎn)狀基本一致,反映整體上升。 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地層產(chǎn)狀不同,呈角度相交,反映不

20、均勻升降運動或水平運動,使地層褶皺或傾斜,新地層與不整合面平行,而老地層卻與之斜交。 4、試總結現(xiàn)代海洋碳酸鹽巖沉積的規(guī)律并加以解釋。 答:絕大多數(shù)的碳酸鹽是在淺水的海洋環(huán)境中形成的,其沉積作用過程主要受化學及生物化學條件的控制。海相碳酸鹽沉積在成因上有許多獨特之處,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 生物在碳酸鹽沉積中具有重要作用 生物直接吸收Ca2+、CO32,形成骨骼或介殼、礁等,糞球粒。 生物的新陳代謝,吸收CO2改變水體的物化條件,促進碳酸鹽的結晶沉淀。 (2) 水動力條件對碳酸鹽沉積具有控制作用 如灰泥代表安靜環(huán)境,而顆粒代表的是動蕩環(huán)境,特別是鮞粒。(3) 碳酸鹽沉積基本上是在原地形成的 碳酸鹽沉積基本上是在原地或盆內(nèi)形成的,而不是由河流等由盆外搬運來的,雖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