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鄉(xiāng)的明月──淺論李白《靜夜思》的明月意象_第1頁
思鄉(xiāng)的明月──淺論李白《靜夜思》的明月意象_第2頁
思鄉(xiāng)的明月──淺論李白《靜夜思》的明月意象_第3頁
思鄉(xiāng)的明月──淺論李白《靜夜思》的明月意象_第4頁
思鄉(xiāng)的明月──淺論李白《靜夜思》的明月意象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4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word文檔下載后(可任意編輯) 思鄉(xiāng)的明月淺論李白靜夜思的明月意象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這是李白的靜夜思。此詩生動形象,情真意摯,意境新奇,是中國思鄉(xiāng)詩的代表,被譽為一首"無比精粹而不失偉大的東方鄉(xiāng)情曲',它創(chuàng)造了在中國詩歌中獨樹一幟的新"月象'"思鄉(xiāng)的明月'。 一、中國詩歌的原初"月象' 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月和梅、蘭、竹、菊等都是富有豐富內蘊的意象。那么,月為什么能成為一大意象呢?它的原初形象和在詩中的表現形式是什么?探討這些問題,是對李白"思鄉(xiāng)的明月'的意象進行分析的

2、前提條件。 1、明月的語言形象 詩歌是靠意象說話的,詩歌的語言就是意象的語言。意象作為詩歌藝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用十分關鍵,而作為意象物質外殼的語言形象對于詩歌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為此,今人陳植鍔在詩歌意象論中指出,"一首詩歌藝術性的高低,取決于語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月作為一種自古有之而為人熟悉的自然景物,常能通過視覺沖擊引起人們的微妙感覺,上升為一種特定的情緒,直至成為某種意象,從而闡釋、實現"言外之意'的深層內涵。正是因為明月具有這鮮明豐富的語言形象,李白、杜甫、王昌齡、李商隱、孟浩然常是一卷在手,沐一身月輝,納一空月光,抒胸中濁氣、釋天地愁緒,不斷賦

3、予其不同的內蘊,造就了月在中國歷史文化和文學藝術中的顯赫地位。 2、"月象'的原初形態(tài) 月亮在古代就成為先人崇拜的對象。據考古研究表明,我國在商周時就有了對于月亮的崇拜。至秦漢以后,民間拜月己成為風俗,顯著地表現在每年的中秋節(jié)。另外,由于月亮有陰晴圓缺和月食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想象,制造了"天狗吃月'等傳說,又因月中有模糊圖像且有所變化,人們將月亮進一步神化,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樹'、"月中玉兔'、"月中蟾蜍'等等。這些神話反映了古人對月亮的崇拜和贊美,在民間一代代地流傳下來。但值得注

4、意的是,由于月亮出現在夜晚,晶瑩澄澈,且與太陽相比屬陰,傳說中的月神總是作為一個完美而又純潔、具有萬般柔情的女子形象出現,寄托了人們對母性的向往與懷念。 先秦故人曾通過"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詩經月出)分別發(fā)出了"勞心悄兮,勞心騷兮,勞心慘兮'(詩經月出)之嘆,"僧敲月下門'的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明月何皎皎以"明月'演義出一代復一代騷客才子的怨夫思婦之作。而"披月躊躇'、"攬月自賞'、"望月凝思'、"撫月癡想'等從古籍古典中衍生演化出來的詞語成

5、語,莫不流淌著中國古人一分難釋的生命情懷。當然,月有升落,月有圓缺,月有隱現,因而月也有了生命的誕殞、時間的飛逝和人生悲歡離合的意蘊。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這一系列的傳統(tǒng)歷史文化積淀在李白心里,成為詩人李白迷戀月亮的文化底蘊。所以,當他失意、落寞時,明月成了他的精神家園,詩人與月的對話由此開始。詩人常通過詰問月亮以述人事,達到對人生、社會、宇宙的透悟。 3、古詩中明月的表現形式 在古詩中,對明月的表現形式大多采用比喻手法。如以霜雪喻月光,就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吹降?。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

6、#39;之句;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蛇@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手段出現在詩中的。然而,李白靜夜思中的"疑是地上霜',卻是敘述,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huán)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正是這一錯覺,讓李白創(chuàng)造了"思鄉(xiāng)的明月'(具體分析于后)。 二、李白"月象'的豐富內蘊 作為天才詩人李白"完成了月亮由自然客體向人格意志的轉變,使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月亮主題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李白的月亮世界,蘊藏著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體現了詩人對于理想和光明的

7、追求。正如陶淵明的"菊'、陸游的"梅'一樣,李白的"月'成了詩人理想的化身。 1、李白明月意象的內蘊 李白是偉大的詩仙,更是偉大的月光詩仙。據學者統(tǒng)計,李白作詩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說,李白每寫三首詩,筆觸就要融入月的意象??梢?,李白對月的熱愛,甚至"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唐王定保摭言)。月在李白筆下變得千姿百態(tài),氣象萬千,富有了豐富而神奇的內蘊。一是表達豪邁灑脫的性格。如夢游天姥吟留別:"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二是表現清高皎潔的品質。如月下獨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8、'三是象征純潔高尚的友誼。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李白對遭貶的友人王昌齡寄予無限關切與同情:"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四是昭示哲學意義的智思。如對月本源的思考,"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把酒問月);對時間和歷史的探討,"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亦如此。'(把酒問月)五是表達哀怨愁思的情緒。如描寫孤獨的"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樓月下吟);描寫閨怨的"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長相思);描寫鄉(xiāng)愁的"舉

9、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特別是李白望月思鄉(xiāng)在其詩中、在中國詩歌中獨樹一幟。 2、"思鄉(xiāng)的明月'的雛形 公元725年,時年廿五的李白辭親遠游,初離蜀地,寫下了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這首詩的中心意象是"峨眉月'。峨眉是蜀中名山,而詩人從小生活在四川,他出蜀前的大部分時光就在四川隱居或漫游。可見,四川是詩人的故鄉(xiāng),初次離鄉(xiāng)的李白難免心生離愁別緒,掛念家鄉(xiāng)之事。因此,李白在借峨眉月抒寫離愁時,不自覺地融進了絲絲鄉(xiāng)情。正可謂,"峨眉山月'在"離愁'中摻入了&quo

10、t;鄉(xiāng)愁'的因素,這就是"思鄉(xiāng)的明月'的雛形。初孕思鄉(xiāng)之情的"峨眉月',注定要為李白在靜夜思的人與月的瞬間精神遇合中提供"妙緣',為"思鄉(xiāng)的明月'意象的形成做足準備。 三、靜夜思的明月意象 靜夜思是一首即景思鄉(xiāng)之作,也寫月??墒桥c詩人的同類作品相比,卻別具一格:詩人把天上"月象'同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意有機融合,借明月抒寫故鄉(xiāng)之情,創(chuàng)造了"思鄉(xiāng)的明月'。這是李白偉大的獨創(chuàng),開創(chuàng)了一大新新"月象'。 1、靜夜思意境交融的形式 在中國詩歌中,意(主觀的情意)與境(客觀的物境

11、)的交融有三種形式。一為移情入境;二為體貼物境,物我情融;三為情隨境生。何謂"情隨境生'?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篇中云:"物色之動,心亦搖焉'。就是說,詩人起先并沒有自覺的情意念,生活中遇到某種物境,忽而有所悟,思緒滿懷,于是借著對景物的描寫,把自己的情意表達出來,達到意與境的交融。如此看來,李白的靜夜思就是即景之作,它的意與境的交融形式就是"情隨境生'。 2、靜夜思的背景 李白的詩歌,向來以感情強烈為特征,靜夜思卻顯得情趣迥異。這表明了詩人豐富的內心世界,也可能與詩人特定時期的生活境況有關。為此,要準確分析靜夜思的意境交融過程,亦即"

12、;思鄉(xiāng)的明月'的產生過程,還需要對其創(chuàng)作背景有所了解。但由于靜夜思的內容過于單純,古今研究李白詩歌的專家學者,都很難確切斷定它作于何時何地。就李白其人來看,由于他天性曠達,一生極少思鄉(xiāng)之作,只有在青年時代出蜀之時,以及臨到遲暮之年,才有可能在詩中出現故鄉(xiāng)之思。根據李白出蜀后的事跡,他二十五歲出蜀,二十七歲前后與故相許圉師的孫女完婚,在安陸白兆山桃花巖渡過幾年幸福而平靜的歲月。其時,詩人雖生活安定,心境恬適,但出蜀已久,難免心生鄉(xiāng)愁。靜夜思抑或就是作于此時。 3、靜夜思的構思"思鄉(xiāng)的明月'的形成過程 對一個客居它鄉(xiāng)已久的人來說,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xiāng)的情

13、緒,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更何況是明月之夜。面對明月如霜的秋月,孤身遠客的李白,旅思愁懷不禁被觸動,那心中積蓄已久的寂寞之感、思鄉(xiāng)之情自溢而出。這個自溢,經過了"疑'"(舉頭)望'"(低頭)思'的過程,形象地揭示了詩人的內心活動,簡潔地勾勒出了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xiāng)圖。清冷的秋夜,寂寥的庭院,皎潔的月光透過窗戶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乍一看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產生了錯覺,將地上的月光看成冷冷的白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的環(huán)境告訴他,這不是霜雪而是月色。抬頭一望,一輪明月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天空是如此的明凈!這時,詩人完全

14、清醒了:"舉頭'望見了"明月'那同照故鄉(xiāng)的明月,隨即產生無限遐想,想到了家里的親人,想到了故鄉(xiāng)的一切。面對空徒的四壁,長期客居異鄉(xiāng),沒有知音的李白難以入眠,夜不成寐,呆呆地低頭癡望著床前的"白霜',更感寂寞無奈,思鄉(xiāng)之情越聚越烈,勢不能遏。這樣,就有了詩人情感的最高流露"低頭思故鄉(xiāng)'。這是詩人寂寞愁緒的集晶,是全詩的點睛揭題之筆,并將思鄉(xiāng)之情反染于全詩的每字每句。至此,詩人完成了詩歌構思的初始階段意境交融過程,"思鄉(xiāng)的明月'意象也誕生出世。 四、詩歌之巔的新"月象'"思鄉(xiāng)的明月

15、' 陸機在文賦中說:"道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心凜凜以懷霜,志眇眇而臨云。'鐘嶸在詩品序中又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這些都是強調自然的因素對詩文創(chuàng)作的誘發(fā),突出了"物'和"心'的關系,沒有"物'的 "動'和"感',"心'就不會有"悲喜'和"搖蕩'。也就是說,如果李白沒有思鄉(xiāng)之情,沒有身處那明月朗朗的寂寞之夜,沒有為所見之景而感動,或沒有加以捕捉,造成詩

16、之情于景的"契合',也許我們這些后人就見不到這輪掛在詩歌之巔的"思鄉(xiāng)的明月'了。但慶幸的是,李白用它敏銳的眼光捕住了這個明月之景,道出了常人常言而未曾道出的景致,為中國詩歌的"月象'增添了一輪意蘊嶄新的"思鄉(xiāng)的明月'。 1、"思鄉(xiāng)的明月'的藝術感染力 曾有人作過調查,結果表明李白的靜夜思排列中國人最熟悉的十大古典詩歌之首。那么,"思鄉(xiāng)的明月'為何能為不同文化層次的人所理解、接受、喜愛呢?這都緣于"思鄉(xiāng)的明月'所具有的藝術感染力及其感染作用的廣泛性。 一是"思鄉(xiāng)

17、的明月'的環(huán)境和過程能知常感。靜夜思所描寫的月夜是一個隨時隨地都能遇到的普普通通的月夜,在這月夜里,離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緒飛越空間、飛越時間,想起同在這一輪明月照耀下的故鄉(xiāng),想起在故鄉(xiāng)明月下經歷過的生活情景,不禁從心頭升起一縷鄉(xiāng)思。這樣一個明月引動鄉(xiāng)思的過程,不但容易理解,而且都有體驗,這就是"思鄉(xiāng)的明月'能為人們普遍理解和接受的前提條件。 二是"思鄉(xiāng)的明月'的鄉(xiāng)情明而不盡。當李白在靜夜里對月思鄉(xiāng)的時候,他的鄉(xiāng)情一定有這樣那樣的具體內容。然而,詩人所思的內容在詩中沒有反映出來,只是點出"思故鄉(xiāng)'。就如沈德潛所評:"旅

18、中情思,雖說明卻不說盡。'正是因為詩人沒有把他的鄉(xiāng)思說盡,詩歌才給讀者留下了自由想象的充分余地。不同的人,盡可以用自己不同的生活體驗去填充它,使之具體化。如此,"思鄉(xiāng)的明月'在廣大讀者中獲得了廣泛的適應性。 三是"思鄉(xiāng)的明月'的鄉(xiāng)情清淡平凡。李白的靜夜思看不到古詩中常見的那種游子思鄉(xiāng)懷親的悲愁與痛苦,連最起碼的孤寂和凄清之感,都淡得不為人覺察。正如清人徐增評:"因疑則望,因望則思,并無他念,真靜夜思也。'然而,正是這一點,它與普通人們的感情活動相互合拍了。在實際生活中,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總是處在正常的境遇中,其感情活動并不是強烈的沖動,多半都帶著輕柔、溫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