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 常見修辭手法表解和辨析_第1頁
高考語文 常見修辭手法表解和辨析_第2頁
高考語文 常見修辭手法表解和辨析_第3頁
高考語文 常見修辭手法表解和辨析_第4頁
高考語文 常見修辭手法表解和辨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高考語文,歸納整合常見修辭手法表解和辨析一、常見的修辭手法表解修辭手法定義種類作用注意事項比喻又叫打比方。即兩種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點,使用一事物來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辭方法。根據比喻結構的三個部分的異同和隱現(xiàn)特征,可分為四種。(1)明喻。本體、喻體都出現(xiàn),中間用比喻詞“像、似、仿佛、猶如、宛如、像一樣、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聯(lián)結。常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2)暗喻。本體、喻體都出現(xiàn),中間用比喻詞“是、成了、變成”等聯(lián)結。典型形式是:甲是乙。例如:廣場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紀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岡。(3)借喻。不出現(xiàn)本體和喻詞,直接敘述喻體。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

2、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4)博喻。連用幾個喻體共同說明一個本體。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開在了屋頂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飛濺的浪花。(1)化平淡為生動;(2)化深奧為淺顯;(3)化抽象為具體。構成比喻必須具備的條件本體和喻體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否則,就不是比喻。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單看比喻詞。下面幾例不是比喻句。(1)她的性格像母親。同類事物作比較(2)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3)每當看到這條紅領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爛漫的少年時代。表想象(4)不要帶著思想包袱去工作。詞的比喻義比擬把物當做人,把人當做物,或把甲事物當做乙事物來描寫(形容)

3、,這種修辭方法叫比擬。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1)擬人是把人以外的物當做人來寫,賦予它人的動作或思想情感。例如:波浪一邊歌唱,一邊沖向高空去迎接雷聲。(2)擬物是把人當做物,或把甲物當做乙物來寫。例: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親早已迎著出來,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例:知識值多少錢一斤?(1)運用比擬,能寓情于物,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感情。(2)運用比擬,使敘述生動形象,加強文章的藝術感染力。(3)運用比擬,可以把無形的抽象的事物描寫得有聲有色,可見可聞。借代不直接說出人或事物,而借用與它有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這種修辭方法叫借代。(1)用事物的特征代

4、本事物。例如:紅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個老娘 先生,給現(xiàn)錢,袁世凱,行嗎?(2)具體代抽象。例如:舉酒欲飲無管弦。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3)全部與部分互代。例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吟罷低眉無寫處。(4)專名代泛指。例如:遷客騷人多會于此。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5)結果代原因。例如:專弄文墨,為壯士捧腹。(6)以作者、產地代本體。例如:何以解憂?唯有杜康。(1)引人聯(lián)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生動形象的效果。(2)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利于表達情感。(3)使語言富有變化和幽默感。(1)必須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2)所借代的事物在前文應有所交代,或已了解事物的背景。

5、(3)它強調兩事物之間的相關點??鋸垶榱诉_到某種表達效果,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擴大或縮小的方法叫夸張。(1)擴大夸張。故意把事物說得“大、多、高、深、強”等的夸張形式。例如: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2)縮小夸張。故意把客觀事物說得“小、少、低、淺、弱”等的夸張形式。例如:烏蒙磅礴走泥丸。(3)超前夸張。例如:農民們都說:“看見這樣翠綠的麥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來了?!?1)表達鮮明的情感和態(tài)度,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2)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3)增強語言的感染力。(1)夸張不是浮夸,必須合乎情理,不能脫離生活的基礎和依據。(2)夸張和真實要有一定的距離。否則就分不清是在

6、說事實還是在夸張,達不到相應的藝術效果。(3)夸張要注意應用的場合。嚴肅的匯報、報告,科技說明文,說理文章等文體,不宜使用夸張的修辭。對偶用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近或相對的意思的修辭方法叫對偶。(1)正對。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襯的對偶形式。例如:語彼武陵人,多事何須尋洞口;笑依荊楚客,癡情只為愛桃花。(題蒲圻赤壁)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2)反對。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例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3)串對(流水對)。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設、條件、轉折等關系的對偶形式。例如:錯批一人,誤增三億

7、。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1)便于吟誦和記憶;(2)凝練概括,富于表現(xiàn)力;(3)有對稱美和音韻美。(1)運用對偶,切忌離開內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對仗、整飾,內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對偶,就背離了修辭的本來目的。(2)依據形式可分為工對和寬對。工對的字數、詞性、結構、平仄、用字等要求嚴格,寬對就是基本符合對仗要求。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來加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情感的修辭方法叫排比。(1)成分排比,即一個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聲,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2)句子排比,即一

8、個復句的各個分句構成排比。例如: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虛,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1)增強語勢;(2)說理更加嚴密透徹;(3)抒情更加鮮明;(4)敘事豐富,條分縷析。單句和復句也可以排比。設問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要回答,這種修辭手法叫設問。(1)自問自答。例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2)只問不答。例如: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1)引人注意,啟發(fā)思考,激發(fā)興趣。 (2)承上啟下,過渡銜接。(3)波瀾起伏,避免呆滯。(1)設問的基本特點是“無疑而問”,設問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啟發(fā)思考。(2)可以一

9、問兩答或數答。反問為了加強語氣,用疑問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這種修辭手法叫反問。(1)肯定式反問,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說蔣筑英吧,已經過了這樣長久的考驗,但他入黨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認滿足么?(2)否定式反問。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難不是一種享受?(1)加強語氣,發(fā)人深思,激發(fā)讀者感情。(2)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說服力,為文章奠定激昂的感情基調。從反面提問,以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義,答案已由句子本身闡明。正因為“反問”的答案已寓于問句之中,用疑問表感嘆,句末也可用感嘆號。反復為了強調某個意思,表達某種感情,有意重復某個句子或詞語。(1)連續(xù)反

10、復(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剛離去,他剛離去。(2)間隔反復(中間有其他詞語間隔)。例句:好像失去了東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去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1)主要用在詩文中,起到反復詠嘆、表達強烈的情感的作用。(2)同時使詩文的格式整齊有序、回環(huán)起伏,充滿語言美。詞語、詞組、句子、語段都可以反復。引用引用現(xiàn)成的語言材料(名言、格言、民謠、諺語等)以增強語言表達效果的修辭方式叫做引用。引用包括以下兩種:(1)直接引用。例如:老師講授白居易的荔枝圖序,讀到“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實在無法理解,荔枝哪里會是紅色的!(2)間接引用。例如:恩

11、格斯在談到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曾說過,那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的時代。引用神話故事,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體現(xiàn)浪漫主義色彩;引用歷史故事,增加文章的可讀性,增加文章情趣,提高文章趣味性;引用詩詞名句,增添文句意蘊和表達效果,豐富文章的內容,增強說服力。二、幾種易混的修辭格的辨析1比喻和比擬區(qū)別角度比喻比擬反映事物間的關系不同比喻是以甲喻乙,兩者有相似點,是相似關系。例:霎時間,東西長安街成了喧騰的大海。把熱鬧的“東西長安街”比作“喧騰的大?!?,有相似點,是比喻。比擬是以甲擬乙,兩者融為一體,是交融關系。例:青蛙唱著戀歌,給荷塘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把“青蛙”模擬成“歌手”來描述,兩者融為

12、一體,是比擬。表達的結構方式不同比喻的本體和喻體一主一從,本體或出現(xiàn)或不出現(xiàn),而喻體必須出現(xiàn)。例:曙色像一片翠藍的水,流動在原野的盡頭。出現(xiàn)了喻體“一片翠藍的水”和比喻詞“像”。比擬的本體和“擬體”成為一體,本體必須出現(xiàn),擬體不出現(xiàn)。例:曙色流動在原野的盡頭。只出現(xiàn)本體“曙色”和比擬詞語“流動”。表達效果不同比喻重在用淺顯的形象的事物去說明深奧的抽象的事物,重在喻。例:沈星不是流星,是天上永遠閃耀的星星。把“沈星”喻為“星星”,相擬總是光輝永照人間。比擬重在用模擬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為狀態(tài),重在擬。例:橋下的睡蓮正沉睡未醒。此處把“睡蓮”當人來寫,是擬人。2.借喻和借代的辨析區(qū)別角度借代借喻構

13、成基礎不同構成借代的基礎是借體與本體的相關性,例如“祖國的花朵走來了”“紅領巾走來了”,兩個句子都是用一名稱來稱呼少年兒童,但后者因“紅領巾”是少先隊員的標志,兩者相關,故是借代。構成借喻的基礎是本體與喻體的相似點。前者因“花朵”與少年兒童之間沒有相關聯(lián)的地方,只是相似,因此是借喻。作用不同借代的作用在于指稱,是借用借體來稱代本體。借喻的作用在于喻,是用喻體來描寫或說明本體,因而借喻可以換作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3.比喻和象征的區(qū)別區(qū)別角度比喻象征從概念上看比喻是使語言形象化的修飾詞句的語言手段,屬于語言學范疇。而象征則是通過一些具體形象,使人產生聯(lián)想,從而表現(xiàn)與之相聯(lián)系的某種抽象的概念、思

14、想、感情,是表現(xiàn)作品主題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屬于文藝學范疇。從運用上看比喻常限于局部。有的用象征構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畫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進行暗示,制造氣氛或抒發(fā)感情??傊?,象征意義帶有全局性。從特點上看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體的比方具體的,具有鮮明性。但是拿來主義中的“大宅子”則只是用來比喻中國、外國的文化,不具有象征意義。當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質,從表現(xiàn)抽象的精神來說是象征,從表現(xiàn)具體的人來說是比喻。即或是這樣,象征與比喻也是分開的。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體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例如:巴金的燈通篇把燈光作為光明的象征,作為人們的理想、希望、力量和勝利的象征;高爾基的海燕用海

15、燕象征革命先驅者和預言家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藥中“紅白相間的花環(huán)”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和前景。4.對偶和排比的區(qū)別區(qū)別角度對偶排比從結構排列看對偶是兩個語言單位,必須對稱。排比是三個或三個以上語言單位,要求結構大體相似,字數要求不甚嚴格。從作用效果看對偶便于吟詠,易于記憶;表意凝練,抒情酣暢;用于詩詞,有音樂美。排比經常以同一詞語作為彼此的揭示語,使各語言單位互相銜接,給人以緊湊、密集之感;內容集中,增強氣勢。格律要求對偶以要求平仄,對仗為佳,上下兩聯(lián)是不重字的。排比則無此要求,句式大致一致。5.設問與反問的區(qū)別區(qū)別角度設問反問表現(xiàn)形式不同設問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一般是緊接著問句擺出答案。反問明確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內容。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內容結構不同設問多是自問自答,答案就在問句的后面。反問多是問而不答,人們可以從問句本身體會出答案來。修辭效果不同設問主要是提醒注意,引人思考,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