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中特殊的語法現(xiàn)象和句式-zwj精編版_第1頁
古漢語中特殊的語法現(xiàn)象和句式-zwj精編版_第2頁
古漢語中特殊的語法現(xiàn)象和句式-zwj精編版_第3頁
古漢語中特殊的語法現(xiàn)象和句式-zwj精編版_第4頁
古漢語中特殊的語法現(xiàn)象和句式-zwj精編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此項要求側(cè)重于理解古代漢語特殊的語法現(xiàn)象此項要求側(cè)重于理解古代漢語特殊的語法現(xiàn)象和句式。概括而言,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名詞和句式。概括而言,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名詞作狀語、名詞用作動詞都屬古代漢語中的作狀語、名詞用作動詞都屬古代漢語中的詞類活詞類活用現(xiàn)象用現(xiàn)象;賓語前置和定語后置是古漢語中常見的;賓語前置和定語后置是古漢語中常見的特殊語序問題特殊語序問題;判斷句和被動句則反映出古今漢;判斷句和被動句則反映出古今漢語不同的語不同的句式特點句式特點。顯然,對于大綱明確指明的。顯然,對于大綱明確指明的這些語法現(xiàn)象和句式,我們不僅應從理論上了解,這些語法現(xiàn)象和句式,我們不僅應從理論上了解,還應運用于

2、對具體課文的理解之中。歷年試卷中還應運用于對具體課文的理解之中。歷年試卷中的詞語解釋題和翻譯題,這些問題都是重點考核的詞語解釋題和翻譯題,這些問題都是重點考核內(nèi)容。然而在復習考試大綱的各部分中,都缺少內(nèi)容。然而在復習考試大綱的各部分中,都缺少對這些典型問題的總結(jié)和概括,為幫助大家掌握對這些典型問題的總結(jié)和概括,為幫助大家掌握有關(guān)知識,下面分別作些扼要的介紹。有關(guān)知識,下面分別作些扼要的介紹。一、一、使動用法使動用法所謂使動用法,所謂使動用法,是指主語通過謂語動詞具是指主語通過謂語動詞具有有“使賓語怎么樣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的意思。這種用法,在現(xiàn)代這種用法,在現(xiàn)代早已被早已被“使(令、讓、叫)

3、使(令、讓、叫)”這類遞系結(jié)構(gòu)這類遞系結(jié)構(gòu)(又稱兼語式)所替代。但在古代漢語中,遞系(又稱兼語式)所替代。但在古代漢語中,遞系結(jié)構(gòu)比較少見,動賓結(jié)構(gòu)的使動用法則很多。因結(jié)構(gòu)比較少見,動賓結(jié)構(gòu)的使動用法則很多。因此,古代漢語的使動用法,概括而言,就是用動此,古代漢語的使動用法,概括而言,就是用動賓結(jié)構(gòu)的形式表達今天遞系結(jié)構(gòu)的內(nèi)容。賓結(jié)構(gòu)的形式表達今天遞系結(jié)構(gòu)的內(nèi)容。使動用法中的謂語動詞有的本來就是動詞,使動用法中的謂語動詞有的本來就是動詞,有的是由形容詞、名詞變來的,由于原來的詞類有的是由形容詞、名詞變來的,由于原來的詞類不同,用作使動的時,所表示的語法意義也不完不同,用作使動的時,所表示的語法

4、意義也不完全相同。全相同。(一)動詞的使動用法(一)動詞的使動用法其基本意義是其基本意義是使賓語發(fā)出動詞所表示的動作或行使賓語發(fā)出動詞所表示的動作或行為為,可分為及物動詞使動和及物動詞使動兩類。在古,可分為及物動詞使動和及物動詞使動兩類。在古代漢語里,代漢語里,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比較常見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比較常見,例如:,例如:1遠人不服而不能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來也。也。 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來之。之。季氏將伐顓臾季氏將伐顓臾來:使之(指遠人)來歸降。來:使之(指遠人)來歸降。2交戟之衛(wèi)士欲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止不內(nèi)不內(nèi) 鴻門宴鴻門宴止:使止:使停止停止。3沛公旦日沛公旦

5、日從從百余騎來見項王百余騎來見項王 鴻門宴鴻門宴 從:使從:使從。從。4可燒而可燒而走走也。也。 赤壁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走:使(之)逃跑。走:使(之)逃跑。5 舞舞幽壑之潛蛟,幽壑之潛蛟,泣泣孤舟之嫠婦孤舟之嫠婦 赤壁賦赤壁賦舞:使(蛟龍)舞;泣:使(嫠婦)泣舞:使(蛟龍)舞;泣:使(嫠婦)泣(二)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二)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其基本意義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其基本意義是使賓語所代表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了這個形容詞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的人或事物具有了這個形容詞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例如:例如:1既來之,則既來之,則安安之。(之。(季氏將伐顓臾季氏將伐顓臾)安之:使他們安居樂業(yè)。安之:使

6、他們安居樂業(yè)。2大王必欲大王必欲急急臣臣 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急:使臣著急。急:使臣著急。 3足以足以榮榮汝身。汝身??兹笘|南飛孔雀東南飛榮:使你榮耀。榮:使你榮耀。4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碩茂之也。之也。種樹郭橐種樹郭橐駝傳駝傳 碩茂之:使它們(指果樹)長得高大茂盛。碩茂之:使它們(指果樹)長得高大茂盛。5始始速速禍焉禍焉 六國論六國論 使使加速加速6.憂勞可以憂勞可以興興國,逸豫可以國,逸豫可以亡亡身身 使使興旺、滅亡興旺、滅亡(三)名詞的使動用法(三)名詞的使動用法古代漢語中名詞用作使動的情況相對較少,其古代漢語中名詞用作使動的情況相對較少,其基本意

7、義是使賓語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基本意義是使賓語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人或事物。例如:1縱江東父兄憐而縱江東父兄憐而王王我我,我何面目見之?(,我何面目見之?(史史記記項羽本紀項羽本紀)王我:讓我當他們的君王。王我:讓我當他們的君王。2吾見申叔,夫子所謂吾見申叔,夫子所謂生生死而死而肉肉骨骨也。也。左傳左傳肉骨:使枯骨長出肉來,即使死者復生。肉骨:使枯骨長出肉來,即使死者復生。3先破秦入咸陽者先破秦入咸陽者王王之。之。鴻門宴鴻門宴王:使王:使 稱王。稱王。4.序序八州而朝同列。八州而朝同列。過秦論過秦論序:使序:使 有秩序。有秩序。二、意動用法二、意動用法所謂意動用法,是指所謂意動

8、用法,是指主語通過謂主語通過謂語動詞具有語動詞具有“認為(或以為、覺得、認為(或以為、覺得、感覺、視為等)賓語怎么樣感覺、視為等)賓語怎么樣”的意思的意思。它表現(xiàn)的是它表現(xiàn)的是個人的主觀看法,客觀事個人的主觀看法,客觀事實則不一定如此實則不一定如此,這正是與使動用法,這正是與使動用法的根本區(qū)別。意動用法只限于的根本區(qū)別。意動用法只限于形容詞形容詞或名詞的活用或名詞的活用,動詞動詞本身沒有意動用本身沒有意動用法。法。(一)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一)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形容詞用作意動,基本意思是主觀上認為后面賓語形容詞用作意動,基本意思是主觀上認為后面賓語具有了這個形容詞所代表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例如:具有了

9、這個形容詞所代表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例如:1孔子登東山而孔子登東山而小小魯魯,登泰山而,登泰山而小小天下天下。孟子孟子小魯:覺得魯國變小了。小天下:覺得天下變小了。小魯:覺得魯國變小了。小天下:覺得天下變小了。2且夫我嘗聞且夫我嘗聞少少仲尼之聞仲尼之聞而而輕輕伯夷之義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者,始吾弗信。 莊子秋水莊子秋水少仲尼之聞:認為孔子的見聞不廣博。少仲尼之聞:認為孔子的見聞不廣博。輕伯夷之義:認為伯夷的節(jié)義不崇高。輕伯夷之義:認為伯夷的節(jié)義不崇高。3胡兵終胡兵終怪怪之之,不敢擊。,不敢擊。史記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將軍列傳怪之:覺得奇怪。怪之:覺得奇怪。4于身也,則于身也,則恥恥師焉。師焉。馬伶?zhèn)黢R

10、伶?zhèn)鲪u:以恥:以為恥辱。為恥辱。5.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以老:以為老為老 幼:以幼:以為幼為幼6.吾妻之吾妻之美美我者,私我也我者,私我也 美:認為美:認為美美 (二)名詞的意動用法(二)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用作意動,是把它后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名詞用作意動,是把它后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名事物。例如:物看作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名事物。例如:1故人不獨故人不獨親親其親其親,不獨,不獨子子其子其子。禮記禮記大同大同親其親:把(自己的)親人看作是親人。親其親:把(自己的)親人看作是親人。子其子:把(自己的)子女看作是

11、子女。子其子:把(自己的)子女看作是子女。2孟嘗君孟嘗君客客我我。(。(戰(zhàn)國策戰(zhàn)國策馮諼客孟嘗君馮諼客孟嘗君)客我:把我當作客人看待。客我:把我當作客人看待。3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侶魚蝦而魚蝦而友友麋鹿麋鹿。(前赤壁賦前赤壁賦)侶魚蝦:把魚蝦當作伴侶。友麋鹿:把麋鹿當作朋友。侶魚蝦:把魚蝦當作伴侶。友麋鹿:把麋鹿當作朋友。4.孔子孔子師師郯子、萇弘郯子、萇弘 師說師說 師:以師:以為師為師5后人哀之而不后人哀之而不鑒鑒之之阿房宮賦阿房宮賦 鑒:以鑒:以為鏡子為鏡子三、名詞用作狀語三、名詞用作狀語現(xiàn)代漢語通常只有時間名詞才能用作現(xiàn)代漢語通常只有時間名詞才能用作狀語,

12、一般名詞用作狀語的情況比較少見。狀語,一般名詞用作狀語的情況比較少見。而在而在古代漢語中,不但時間名詞,普通名古代漢語中,不但時間名詞,普通名詞也可以當作副詞使用,充當句中動詞性詞也可以當作副詞使用,充當句中動詞性結(jié)構(gòu)的狀語成分,結(jié)構(gòu)的狀語成分,這是古今漢語的不同之這是古今漢語的不同之處。一般名詞用作狀語,可表示多種意義,處。一般名詞用作狀語,可表示多種意義,有的還具有比較濃厚的修辭色彩。這主要有的還具有比較濃厚的修辭色彩。這主要可分為四類:可分為四類:(一)表示工具或依據(jù)。(一)表示工具或依據(jù)。例如:例如:1馮(憑)幾據(jù)杖,眄視馮(憑)幾據(jù)杖,眄視指指使,則廝役之人使,則廝役之人至。至。戰(zhàn)國

13、策戰(zhàn)國策燕策一燕策一指使:用手指。指使:用手指。2太祖累太祖累書書呼,又敕郡縣發(fā)遣。呼,又敕郡縣發(fā)遣。華佗傳華佗傳書呼:用書信召喚。書呼:用書信召喚。3漢法漢法,博望侯留遲后期,當死,贖為庶人。,博望侯留遲后期,當死,贖為庶人。史記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將軍列傳漢法:依照漢代法律。漢法:依照漢代法律。4余自齊安余自齊安舟舟行適臨汝。行適臨汝。石鐘山記石鐘山記舟:用乘船的方式舟:用乘船的方式(二)表示方位或處所。(二)表示方位或處所。例如:例如:1順流而順流而東東行,至于北海。行,至于北海。東東面而視,不見水端。面而視,不見水端。(莊子秋水莊子秋水)東行:向東去;東面:臉朝東。東行:向東去;東面:臉朝

14、東。2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西向。向。諫逐客書諫逐客書西向:向西來。西向:向西來。3四方之士來者,必四方之士來者,必廟廟禮之。禮之。勾踐滅吳勾踐滅吳廟禮之:在宗廟里隆重地接待他們。廟禮之:在宗廟里隆重地接待他們。 4內(nèi)內(nèi)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外連衡而斗連衡而斗諸侯。諸侯。 過秦論過秦論內(nèi):在國內(nèi)。外:在國外。內(nèi):在國內(nèi)。外:在國外。 (三)表示對人的態(tài)度。(三)表示對人的態(tài)度。這種用法,其實這種用法,其實就是把動詞賓語所指之人,當作這個就是把動詞賓語所指之人,當作這個用作用作狀語的名詞狀語的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來對待。例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來對待

15、。例如:如:1君為我呼入,吾將君為我呼入,吾將兄事之兄事之。鴻門宴鴻門宴兄事之:像對待兄弟一樣對待他。兄事之:像對待兄弟一樣對待他。2齊將田忌善而齊將田忌善而客客待之待之。(。(史記史記孫子孫子吳起列傳吳起列傳)客待之:像對待貴客一樣招待他??痛合駥ΥF客一樣招待他。(四)表示比喻。(四)表示比喻。這種用法還留存在現(xiàn)代漢語的一些這種用法還留存在現(xiàn)代漢語的一些成語和固定詞匯中,例如成語和固定詞匯中,例如“風起云涌風起云涌”、“星羅棋星羅棋布布”、“蜂涌而出蜂涌而出”、“席卷席卷”等等。例如:等等。例如:1斗斗折折蛇蛇行。行。小石潭記小石潭記斗、蛇:像北斗、蛇一樣斗、蛇:像北斗、蛇一樣2蠶食蠶

16、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李斯諸侯,使秦成帝業(yè)。李斯諫逐客書諫逐客書蠶食:像蠶吃食物一樣(逐漸達到目)。蠶食:像蠶吃食物一樣(逐漸達到目)。3有有席席卷天下,卷天下,包包舉宇內(nèi),舉宇內(nèi),囊囊括四海。括四海。過秦論過秦論席、包、囊:像用(席、包、囊)包裹起來一樣席、包、囊:像用(席、包、囊)包裹起來一樣4.天下天下云云集集響響應,贏糧而應,贏糧而景景從。從。過秦論過秦論云:像云一樣;響:像回聲一樣;云:像云一樣;響:像回聲一樣; 影:像影子一樣影:像影子一樣 5常以身常以身翼翼蔽沛公。蔽沛公。鴻門宴鴻門宴翼:像鳥張開翅膀一樣翼:像鳥張開翅膀一樣四、名詞用如動詞四、名詞用如動詞名詞當作動詞使用,也有多種

17、情況。例如上面介紹名詞當作動詞使用,也有多種情況。例如上面介紹的名詞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實際上也都屬于名詞用如的名詞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實際上也都屬于名詞用如動詞。除這兩種相對特殊的用法外,在動詞。除這兩種相對特殊的用法外,在多數(shù)情況下,名多數(shù)情況下,名詞通常作一般的謂語動詞使用詞通常作一般的謂語動詞使用。例如:。例如:1五畝之宅,五畝之宅,樹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衣帛矣。帛矣。寡人寡人之于國也之于國也 樹:種植;樹:種植; 衣:穿。衣:穿。2假舟楫者,非假舟楫者,非能水能水也,而絕江河。也,而絕江河。荀子荀子勸學勸學水:游水。水:游水。3沛公欲沛公欲王王關(guān)中。關(guān)中。 鴻門宴

18、鴻門宴 王:稱王王:稱王4函函梁君臣之首。梁君臣之首。伶官傳序伶官傳序 函:用盒子裝。函:用盒子裝。5. 微風微風鼓鼓浪,水石相搏浪,水石相搏伶官傳序伶官傳序 鼓:撞擊鼓:撞擊五、其他詞類活用及例句五、其他詞類活用及例句形作名形作名以天下之以天下之美美為盡在己為盡在己 美景美景 秋水秋水小小學而學而大大遺遺 ?。ù螅┑姆矫嫘。ù螅┑姆矫?師說師說 智勇智勇多困于所溺多困于所溺 智勇的人智勇的人 伶官傳序伶官傳序 形作動形作動火尚足以火尚足以明明也。也。 照明照明 游褒禪山記游褒禪山記且夫天下非且夫天下非小弱小弱也也 變小、變?nèi)踝冃?、變?nèi)?過秦論過秦論 數(shù)詞作動詞數(shù)詞作動詞六王畢,四海六王畢,四

19、海一一。 統(tǒng)一統(tǒng)一 阿房宮賦阿房宮賦 一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蘭亭集序蘭亭集序 把把看作是一致的看作是一致的動作名動作名殫其地之殫其地之出出,竭其廬之,竭其廬之入入。 捕蛇者說捕蛇者說 出:出產(chǎn)的東西;入:收入的財物。出:出產(chǎn)的東西;入:收入的財物。懼有懼有伏伏焉。焉。 伏兵伏兵 曹劌論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追追亡亡逐逐北北 逃跑的人逃跑的人過秦論過秦論 為動用法為動用法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死國可也可也 為國家而死為國家而死 陳涉世家陳涉世家 后人后人哀哀之而不鑒之之而不鑒之 為為而悲哀而悲哀 阿房宮賦阿房宮賦 君子君子死死知己,提劍出

20、燕京知己,提劍出燕京 為為而死而死 詠荊軻詠荊軻對動用法對動用法本自無教訓,兼本自無教訓,兼愧愧貴家子貴家子 對對感到慚愧感到慚愧 蘭芝蘭芝慚慚阿母,兒實無罪過阿母,兒實無罪過 對對感到慚愧感到慚愧3、 今亡也死,舉大計也死,等死,今亡也死,舉大計也死,等死,死死國可乎?(國可乎?(陳涉世家陳涉世家)為動用法:為動用法:賓語是謂語動詞的目的,賓語是謂語動詞的目的,“死國死國”,為了國家而死。,為了國家而死。4、余購梅三百盆,皆病者,、余購梅三百盆,皆病者,既既泣泣之三日。之三日。病梅館記病梅館記對動用法:對動用法:賓語是謂語動作行為的對象,賓語是謂語動作行為的對象,“泣之泣之”即即“對之泣對之

21、泣”、“向之泣向之泣”。5、又有經(jīng)行峽,宴坐峰,皆后人以貫休詩、又有經(jīng)行峽,宴坐峰,皆后人以貫休詩名名之也。之也。雁蕩山雁蕩山給動用法:給動用法:賓語是謂語動詞的間接賓語,而動用的名詞又是指物賓語是謂語動詞的間接賓語,而動用的名詞又是指物的直接賓語,謂語中心詞隱含了一個的直接賓語,謂語中心詞隱含了一個“給給”字。字?!懊裁病奔醇础敖o給它取名字它取名字”。6、天帝使我、天帝使我長長百獸。百獸。戰(zhàn)國策戰(zhàn)國策楚策楚策做動用法:做動用法:“長百獸長百獸”即即“做群獸的首領做群獸的首領”,賓語又是動用名詞,賓語又是動用名詞的領屬性定語。的領屬性定語。7、爭爭一言以相殺,是意貴于其身也。一言以相殺

22、,是意貴于其身也。墨子墨子貴義貴義因動用法:因動用法:賓語是謂語動詞動作產(chǎn)生的原因,賓語是謂語動詞動作產(chǎn)生的原因,“爭一言爭一言”即即“因因一言而爭一言而爭”。五、賓語前置現(xiàn)象五、賓語前置現(xiàn)象與西方語言相比,漢語沒有完備與西方語言相比,漢語沒有完備的時態(tài)和形態(tài),因此詞在句中的次序的時態(tài)和形態(tài),因此詞在句中的次序比較固定,從古到今變化也比較小。比較固定,從古到今變化也比較小。但是,古代漢語中也有少數(shù)特殊的詞但是,古代漢語中也有少數(shù)特殊的詞序是現(xiàn)代漢語所沒有的,序是現(xiàn)代漢語所沒有的,最典型最典型的特的特殊詞序是殊詞序是賓語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放在賓語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放在動詞或介詞之前動詞或介詞之前。這

23、種賓語前置現(xiàn)象。這種賓語前置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語法條件,主要有以下產(chǎn)生的語法條件,主要有以下三種三種類類型:型:(一)疑問代詞作動詞賓語前置(一)疑問代詞作動詞賓語前置古代漢語的疑問代詞主要有古代漢語的疑問代詞主要有“誰、孰、何、奚、誰、孰、何、奚、安、焉、胡、烏安、焉、胡、烏”等,它們無論作介詞賓語或動詞等,它們無論作介詞賓語或動詞賓語時常要放在介詞或動詞的前面。例如:賓語時常要放在介詞或動詞的前面。例如:1大王來何操?大王來何操?鴻門宴鴻門宴何操:即操何,拿什么、帶什么。何操:即操何,拿什么、帶什么。2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寡人之于國也寡人之于國也何如:即如何,怎樣。何如

24、:即如何,怎樣。3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cè),曰: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cè),曰:“君子君子何何嘆嘆?” 何嘆:嘆息什么。何嘆:嘆息什么。 4敢問何謂也?敢問何謂也?鄭伯克段于鄢鄭伯克段于鄢何謂:說(的是)什么。何謂:說(的是)什么。5沛公安在?沛公安在? 安在:在哪里安在:在哪里 鴻門宴鴻門宴(二)否定句中代詞作動詞賓語前置(二)否定句中代詞作動詞賓語前置這一類賓語前置實際包含兩個條件:第一,這一類賓語前置實際包含兩個條件:第一,全句全句必須是否定句,亦即必須出現(xiàn)否定詞。必須是否定句,亦即必須出現(xiàn)否定詞。古代漢語常用古代漢語常用的否定詞有的否定詞有“不、未、無、毋、勿、弗不、未、無、毋、

25、勿、弗”等,表示否等,表示否定的無定代詞定的無定代詞“莫(沒有誰)莫(沒有誰)”也屬此類。也屬此類。第二,賓第二,賓語必須是代詞語必須是代詞。例如:。例如:1然而不王者,然而不王者,未之有未之有也。也。寡人之于國也寡人之于國也未之有:即未有之,沒有這樣的事。未之有:即未有之,沒有這樣的事。2聞道百以為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者,我之謂也。秋水秋水莫己若:即莫若己,沒有誰比得上自己。莫己若:即莫若己,沒有誰比得上自己。3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不我若不我若也。(也。(種樹郭橐駝傳種樹郭橐駝傳)不我若:即不若我,比不上我。不我

26、若:即不若我,比不上我。4. 古之人古之人不余欺不余欺也也 不余欺:不欺騙我不余欺:不欺騙我(三)賓語用指示代詞復指前置(用(三)賓語用指示代詞復指前置(用“之、是之、是”作標作標志,把賓語提到動詞之前志,把賓語提到動詞之前)這一類的賓語前置其實是對前兩個條件的補充。這一類的賓語前置其實是對前兩個條件的補充。亦亦即除疑問代詞賓語和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外,在其他即除疑問代詞賓語和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外,在其他句型中其他類型的賓語如果要提前,便要在賓語后面句型中其他類型的賓語如果要提前,便要在賓語后面用指示代詞復指,共同放到動詞的前面用指示代詞復指,共同放到動詞的前面。古漢語中用。古漢語中用來復指提前

27、的賓語的指示代詞,通常是來復指提前的賓語的指示代詞,通常是“是是”和和“之之”。例如。例如詩經(jīng)小雅節(jié)南山詩經(jīng)小雅節(jié)南山說:說:“秉國之秉國之均,四方是維均,四方是維?!薄啊薄熬S維”是動詞是動詞“保有、保護保有、保護”的意的意思,思,“四方四方”本是本是“維維”的賓語,現(xiàn)在用代詞的賓語,現(xiàn)在用代詞“是是”復指,于是一起放在動詞的前面。這時候,代詞復指,于是一起放在動詞的前面。這時候,代詞“是是”的詞匯意義消褪了,只是起到一定的語法作用,所以的詞匯意義消褪了,只是起到一定的語法作用,所以意義不必譯出。用意義不必譯出。用“之之”的用法相同,例如的用法相同,例如莊莊子秋水子秋水說說“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

28、,我之謂也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我之謂我之謂”的意思就是的意思就是 “說的是我啊說的是我啊”,賓語,賓語“我我”用代詞用代詞“之之”復指后放置到動詞之前。復指后放置到動詞之前。這兩種賓語前置的格式,后來發(fā)展為兩種常見的這兩種賓語前置的格式,后來發(fā)展為兩種常見的凝固形式:凝固形式: 一是一是在前面加上在前面加上“惟(唯)惟(唯)”,構(gòu)成,構(gòu)成“惟惟(唯)(唯)是是”或或“惟(唯)惟(唯)之之”的格式。這里的的格式。這里的“惟(唯)惟(唯)”是表示強調(diào)或肯定的語氣詞,強調(diào)賓語是表示強調(diào)或肯定的語氣詞,強調(diào)賓語的作用就更加明顯。例如的作用就更加明顯。例如左傳左傳宣公十二年宣公十二年說:說

29、:“率師以來,唯敵是求!率師以來,唯敵是求!” “唯敵是求唯敵是求”就是就是“只求只求尋敵(交戰(zhàn)尋敵(交戰(zhàn))?,F(xiàn)代漢語的成語還有)。現(xiàn)代漢語的成語還有“唯命是從唯命是從”、“唯利是圖唯利是圖”等說法,就是這種語法格式的殘留。等說法,就是這種語法格式的殘留。 二是二是在前面加上在前面加上“其其”,構(gòu)成,構(gòu)成“其其之之”的格的格式。這里的式。這里的“其其”是表示推測的語氣詞,此時全句的是表示推測的語氣詞,此時全句的語氣就顯得委婉,可譯作語氣就顯得委婉,可譯作“大概(可能、恐怕、也大概(可能、恐怕、也許)許)”。例如。例如史記李將軍列傳史記李將軍列傳說說“其李將軍其李將軍之謂也之謂也”,意思就是,意

30、思就是“說的大概就是李將軍這類人說的大概就是李將軍這類人吧?吧?”如果如果賓語本身就是代詞,有一種情況是仍舊賓語本身就是代詞,有一種情況是仍舊沿用這種語法格式強調(diào)賓語,只是用來復指并起沿用這種語法格式強調(diào)賓語,只是用來復指并起語法作用的代詞一般只用語法作用的代詞一般只用“之之”,不用,不用“是是”;而保留其詞匯意義充當動詞賓語的指示代詞則通而保留其詞匯意義充當動詞賓語的指示代詞則通常用常用“是是”或者其它代詞。例如或者其它代詞。例如“其我之謂矣其我之謂矣”(左傳左傳宣公二年宣公二年)、)、“其斯之謂與其斯之謂與(谷梁谷梁傳傳僖公二年僖公二年)”、“其是之謂乎其是之謂乎(鄭伯克段鄭伯克段于鄢于鄢

31、)”等,句中的前一個代詞等,句中的前一個代詞“我我”、“斯斯”、“是是”都是提前的賓語,都是提前的賓語,“之之”都只起都只起復指作用的語法作用,意思大體是復指作用的語法作用,意思大體是“大概說的是大概說的是我吧?我吧?”“”“也許說的就是這吧?也許說的就是這吧?”后來,由這種后來,由這種格式形成的格式形成的“是之謂是之謂”、“此之謂此之謂”已成為一種已成為一種凝固形式,在古文中很常見。凝固形式,在古文中很常見。 概括言之,也就是用概括言之,也就是用“之之”或或“是是”把賓語提前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diào)賓語。這時的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diào)賓語。這時的“之之”只是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么實在

32、意義。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么實在意義。如: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唯利是圖唯利是圖”、“唯命是從唯命是從” 四、四、介詞賓語前置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介詞賓語前置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方位詞、時間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例如: “亞父南向坐。亞父南向坐?!?意思是意思是“亞父面向南坐。亞父面向南坐。” 六、定語后置六、定語后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diào)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diào)定語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

33、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稱為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稱為定語后置定語后置。共有。共有四種形式:四種形式: 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并用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并用“者者”結(jié)句,結(jié)句,形成形成“中心詞后置定語者中心詞后置定語者” 的格式的格式 求人求人可使報秦者可使報秦者,未得,未得 太子及賓客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知其事者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加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加“之之”,并用,并用“者者”結(jié)句,結(jié)句,形成形成“中心詞之中心詞之 后置定語者后置定語者” 的格式的格式 石之石之鏗然有聲者鏗然有聲者 馬之馬之千里者千里者 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加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加“而而”,并用,并用“者者”結(jié)結(jié)句,形成句,形

34、成“中心詞而后置定語者中心詞而后置定語者” 的格式的格式縉紳而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加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加“之之”,形成,形成“中心詞中心詞之之 后置定語后置定語” 結(jié)構(gòu)結(jié)構(gòu)爪牙爪牙之之利,筋骨利,筋骨之之強強 應注意的是,文言文中文言文中定語后置只應注意的是,文言文中文言文中定語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飾關(guān)系的句子,表領屬關(guān)系的定語則限于表示修飾關(guān)系的句子,表領屬關(guān)系的定語則不后置。不后置。 七、介詞結(jié)構(gòu)作狀語后置七、介詞結(jié)構(gòu)作狀語后置 介詞結(jié)構(gòu)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介詞結(jié)構(gòu)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以”、“于于”組

35、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后置有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后置有以下幾種情況: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用介詞第一、用介詞“于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除少數(shù)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除少數(shù)仍作補語外,大多數(shù)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仍作補語外,大多數(shù)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兩個兩個“于藍于藍”在在翻譯時,都要放在動詞前做狀語。翻譯時,都要放在動詞前做狀語。 第二、介詞第二、介詞“以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一般都作狀語。 如:如:“具告

36、以事。具告以事?!?即即“以事具告。以事具告。”這種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動這種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動詞賓語,實際就是詞賓語,實際就是“以事具告(之)。以事具告(之)?!?還有一種要注意,介詞還有一種要注意,介詞“乎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視情況而定其成分。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視情況而定其成分。 如: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子中的句子中的“生乎吾前生乎吾前”既可譯為既可譯為“在我的前面出在我的前面出生生”作狀語,又可譯為作狀語,又可譯為“生在我的前面生在我的前面”作補語,作補語,而而“固先乎吾固先乎吾”的的“乎吾乎吾

37、”則一定要作狀語。則一定要作狀語。 省略句式省略句式 文言文中的更普遍。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文言文中的更普遍。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形:情形:省略主語,省略主語,有承前的主語省略,有呼應有承前的主語省略,有呼應下文省略,在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主語。如:下文省略,在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主語。如: 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異蛇)(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黑質(zhì)而白章, (異蛇)(異蛇)觸草木,觸草木, (草木)(草木)盡死。盡死。 (公)(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省略謂語省略謂語 謂語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謂語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

38、承接上文、呼應下文或因?qū)υ挾÷缘?。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下文或因?qū)υ挾÷缘?。如:如?“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善者而從之,(擇)(擇)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鼓作氣,再(一鼓作氣,再(鼓鼓)而衰,三()而衰,三(鼓鼓)而竭。)而竭。 省略賓語省略賓語 賓語省略有兩種情況:省略動詞賓語和省略介詞賓語。賓語省略有兩種情況:省略動詞賓語和省略介詞賓語。 如:如:“以相如功大,拜以相如功大,拜(之)(之)為上卿。為上卿。”這句話就省略這句話就省略了動詞謂語了動詞謂語“拜拜”的賓語的賓語“之之” 又如:又如:“豎子不足與豎子不足與(之)(之)謀!謀!”這句話中省略了介詞這句話中省略

39、了介詞“與與”的賓語的賓語“之之”。 在文言文中在文言文中,介詞介詞“以以”、“為為”、“與與”的賓語的賓語之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省略了的動詞賓語往承上文省略。在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省略了的動詞賓語或介詞賓語要補充出來?;蚪樵~賓語要補充出來。 省略介詞省略介詞 在文言文中,介詞在文言文中,介詞“于于”和和“以以”常被省略。常被省略。 如:如:“后數(shù)日驛至,果地震后數(shù)日驛至,果地震(于)(于)隴西。隴西。”句中句中省略了介詞省略了介詞“于于”。 又如:又如:“賜之賜之(以)(以)彘肩。彘肩?!本渲惺÷粤私樵~句中省略了介詞“以以”。譯為現(xiàn)代漢語時,省略了的介詞也要補。譯為現(xiàn)代漢語時,省略

40、了的介詞也要補充出來。充出來。 六、古代漢語判斷句六、古代漢語判斷句判斷句通常用來判別事物的類別或?qū)傩?。在現(xiàn)代判斷句通常用來判別事物的類別或?qū)傩?。在現(xiàn)代漢語里,漢語里,表示肯定的判斷要用判斷詞表示肯定的判斷要用判斷詞“是是”,表示否,表示否定判斷,要在定判斷,要在“是是”前面加上否定副詞前面加上否定副詞“不不”。古代。古代漢語的判斷句和現(xiàn)代漢語的最大不同,是它不用判斷漢語的判斷句和現(xiàn)代漢語的最大不同,是它不用判斷詞。詞。現(xiàn)代漢語的判斷詞現(xiàn)代漢語的判斷詞“是是”在古代漢語中的基本詞在古代漢語中的基本詞性是指示代詞性是指示代詞,這是必須牢記的。古漢語判斷句式主,這是必須牢記的。古漢語判斷句式主要有

41、以下五種類型:要有以下五種類型:(一)在(一)在主語后加上輔助代詞主語后加上輔助代詞“者者”復指主語,引出謂語,并復指主語,引出謂語,并在謂語后面加語氣詞在謂語后面加語氣詞“也也”幫助判斷。這是古代漢語判斷句中幫助判斷。這是古代漢語判斷句中最完整也最典型的形式。例如:最完整也最典型的形式。例如:1南冥者,天池也。(南冥者,天池也。(莊子逍遙游莊子逍遙游)2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李將軍列傳李將軍列傳)3馬伶者,金陵梨園部也。(馬伶者,金陵梨園部也。(馬伶?zhèn)黢R伶?zhèn)鳎ǘ┲髡Z后用來復指的(二)主語后用來復指的“者者”省去省去,僅,僅保留謂語后的語保留謂語后的語氣詞

42、氣詞“也也”。例如:。例如:1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傳左傳僖公四年僖公四年)2張騫,漢中人也。(張騫,漢中人也。(漢書漢書張騫傳張騫傳)(三)(三)保留主語后的保留主語后的“者者”,省去謂語后的,省去謂語后的“也也”。例如:。例如:1兵者,不祥之器。(兵者,不祥之器。(老子老子) 2陳軫者,游說之土。(陳軫者,游說之土。(史記張儀列傳史記張儀列傳)(四)(四)“.者也。者也?!痹诰淠┻B用語氣詞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者也”,表示,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如: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43、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諷齊王納諫 (五)(五)甚至甚至“者者”字、字、“也也”字都不用字都不用,也可以形成判,也可以形成判斷句。例如:斷句。例如:1荀卿,趙人。(荀卿,趙人。(史記史記孟軻荀卿列傳孟軻荀卿列傳)2馬伶,名錦,字云將,其先西域人。(馬伶,名錦,字云將,其先西域人。(馬伶?zhèn)黢R伶?zhèn)鳎?古代漢語中也常常出現(xiàn)古代漢語中也常常出現(xiàn)“是是”字,但它最初并不字,但它最初并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用和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用和“此此”一樣,常用一樣,常用來作判斷句的主語。例如來作判斷句的主語。例如季氏將伐顓臾季氏將伐顓臾中的中的“是是社稷之臣也社稷之臣也”、“是

44、誰之過與是誰之過與”, 左傳僖公二年左傳僖公二年說說“是吾寶也是吾寶也”等等,其中的等等,其中的“是是”都是都是“此此”、“這這”的意思,在句子中充當主語成分。的意思,在句子中充當主語成分?!笆鞘恰钡倪@的這種詞性和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的判斷詞很不相同,千萬種詞性和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的判斷詞很不相同,千萬不可混淆。不可混淆。特例特例: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非乃、必、亦、即、誠、皆、則、非”等等。 巨巨是是凡人凡人, ,偏在遠郡偏在遠郡 赤壁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如今人方如今人方為為刀俎,我刀俎

45、,我為為魚肉魚肉 鴻門宴鴻門宴 此此則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之大觀也 岳陽樓記岳陽樓記此此誠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師表出師表七古代漢語的被動句七古代漢語的被動句漢語的被動句式在先秦時期已經(jīng)形漢語的被動句式在先秦時期已經(jīng)形成,但是古代漢語被動句與現(xiàn)代漢語被成,但是古代漢語被動句與現(xiàn)代漢語被動句使用的動句使用的被動詞被動詞卻很不相同,這是古卻很不相同,這是古今漢語被動句式的最大區(qū)別。古漢語的今漢語被動句式的最大區(qū)別。古漢語的被動句主要有三種形式:被動句主要有三種形式:1用介詞用介詞“于于”構(gòu)成的被動句構(gòu)成的被動句其特點是在動詞后面用介詞其特點是在動詞后面用介詞“于于”把行為的主動者引入

46、句中,這樣,動詞把行為的主動者引入句中,這樣,動詞前面的主語就具有了明顯的被動性質(zhì)。前面的主語就具有了明顯的被動性質(zhì)。例如:例如:(1)欲克傷)欲克傷于于矢,流血及屢。(矢,流血及屢。(左傳左傳成公二年成公二年)(2)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于時也。(時也。(秋水秋水)(3)寡人不祥,被于宗廟之祟,沉)寡人不祥,被于宗廟之祟,沉于于諂諛之臣,開罪諂諛之臣,開罪于君。(于君。(馮諼客孟嘗君馮諼客孟嘗君)例(例(1)中)中“欲克欲克”是被是被“矢矢”傷的;(傷的;(2)中的)中的“篤篤”是限制的意思,是限制的意思,“篤于時篤于時”就是就是“被生存的季節(jié)所限被生存的季節(jié)所限制

47、制”;例(;例(3)中的)中的“沉于諂諛之臣沉于諂諛之臣”,是指,是指“被諂諛被諂諛之臣所包圍和迷惑之臣所包圍和迷惑”。這類句子用。這類句子用“于于”引入動作行為引入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后,全句的被動性質(zhì)非常明顯。的主動者后,全句的被動性質(zhì)非常明顯。古人在文章寫古人在文章寫作中時常還把主動句與被動句放在一處,以強調(diào)其截然作中時常還把主動句與被動句放在一處,以強調(diào)其截然不同的結(jié)果。在這種具有對比關(guān)系的句子中,一句是主不同的結(jié)果。在這種具有對比關(guān)系的句子中,一句是主動句,一句是被動句,動句,一句是被動句,“于于”所表示的被動意義更為清所表示的被動意義更為清晰。晰。例如:例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勞心者

48、治人,勞力者治于于人。人。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滕文公上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于人。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于人。 荀子荀子榮辱榮辱先發(fā)制人,后發(fā)制先發(fā)制人,后發(fā)制于于人。人。 漢書漢書項羽傳項羽傳在這些句子中,前句中沒有用在這些句子中,前句中沒有用“于于”,都是主動句。后句中都用都是主動句。后句中都用“于于”引入了動引入了動作行為的主動者,都是被動句。作行為的主動者,都是被動句。2用用“見見”構(gòu)成的被動句式構(gòu)成的被動句式用用“見見”字放在動詞之前形成被動句式,也是古字放在動詞之前形成被動句式,也是古代漢語被動句的一種常見形式。例如:代漢語被動句的一種常見形式。例如:(1)故君子恥不修,不恥)故君子恥不

49、修,不恥見見污;恥不信,不恥不污;恥不信,不恥不見見信;信;恥不能,不恥不恥不能,不恥不見見用。(用。(荀子荀子非十二子非十二子)(2)厚者)厚者為為戮,薄者戮,薄者見見疑。(疑。(韓非子韓非子說難說難)(3)臣聞武帝使中郎將蘇武使匈奴,)臣聞武帝使中郎將蘇武使匈奴,見見留二十年不降。留二十年不降。(漢書漢書燕剌王劉旦傳燕剌王劉旦傳) 例(例(1)中的)中的“見污見污”、“見信見信”“”“見用見用”就是就是“被被污污”、“被信被信”、“被用被用”的意思;例(的意思;例(3)中的)中的“見見留留”就是就是“被留被留”的意思;例(的意思;例(2)中)中“為戮為戮”和和“見見疑疑”對舉,是對舉,是“

50、被戮被戮”、“被疑被疑”的意思,更能看出的意思,更能看出“見見”和和“為為”類似,在被動句式中起表示被動的作類似,在被動句式中起表示被動的作用。用。但是用但是用“見見”構(gòu)成的被動句式有一個特點,就是構(gòu)成的被動句式有一個特點,就是“見見”通常只放于動詞之前,表示這個動詞具有被通常只放于動詞之前,表示這個動詞具有被動的性質(zhì),卻不能直接引入動作行為的主動者,這動的性質(zhì),卻不能直接引入動作行為的主動者,這點和點和“于于”的作用很不相同的作用很不相同。如果需要引進行為的如果需要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就只能在動詞后面另用主動者,就只能在動詞后面另用“于于”的被動句式的被動句式與之配合,行為的主動者出現(xiàn)在與之配

51、合,行為的主動者出現(xiàn)在“于于”的后面的后面。例。例如:如: 吾長吾長見見笑笑于于大方之家。(大方之家。(莊子莊子秋水秋水)臣誠恐臣誠恐見見欺欺于于王而負趙。(王而負趙。(史記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廉頗藺相如列傳傳)“見笑于大方之家見笑于大方之家”就是就是“被大方之家笑被大方之家笑”;“見欺于王見欺于王”就是就是“被王欺被王欺”,由于,由于“見見”不能直不能直接引進行為主動者(如不能說接引進行為主動者(如不能說“見大方之家笑見大方之家笑”),),就只好在動詞后面另用就只好在動詞后面另用“于于”把行為的主動者引進把行為的主動者引進來。來。3用介詞用介詞“為為”構(gòu)成的被動句構(gòu)成的被動句古代漢語另一種常見的

52、被動句式是用介詞古代漢語另一種常見的被動句式是用介詞“為為(wi)”放在動詞之前引進行為的主動者,使主語的被動性質(zhì)放在動詞之前引進行為的主動者,使主語的被動性質(zhì)明顯地表現(xiàn)出來,明顯地表現(xiàn)出來,“為為”在句子中的語法功能比起在句子中的語法功能比起“于于”和和“見見”來,要完備許多,它來,要完備許多,它很像現(xiàn)代漢語里很像現(xiàn)代漢語里的的“被被”。例如:。例如:(1)止,將)止,將為為三軍獲。(三軍獲。(左傳左傳襄公十八年襄公十八年)(2)多多益善,何以)多多益善,何以為為我禽?(我禽?(史記史記淮陰侯列淮陰侯列傳傳)(3)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為

53、天天下笑。(歐陽修下笑。(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五代史伶官傳序) “為為”字后面所引進的字后面所引進的行為主動者有時可以不出現(xiàn)行為主動者有時可以不出現(xiàn),“為為”直接放直接放在動詞前面,仍然形成被動句式。這點也是和現(xiàn)代漢語在動詞前面,仍然形成被動句式。這點也是和現(xiàn)代漢語“被被”完全完全相同的。例如:相同的。例如:(1)父母宗族,皆)父母宗族,皆為為戮沒。(戮沒。(戰(zhàn)國策戰(zhàn)國策燕策燕策)(2)吳廣素愛人,士卒)吳廣素愛人,士卒多多為用者。(為用者。(史記史記陳涉世家陳涉世家)用用“為為”組成的被動句式后來又發(fā)展成組成的被動句式后來又發(fā)展成“為為所所”句式,動作行句式,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放在為的主動者放在“為為”和和“所所”之間。這種句式一直沿用到現(xiàn)代的之間。這種句式一直沿用到現(xiàn)代的書面語里,因此掌握起來沒有什么困難。但是,在古代漢語里書面語里,因此掌握起來沒有什么困難。但是,在古代漢語里“為為”后的行為主動者有時也可以不出現(xiàn),后的行為主動者有時也可以不出現(xiàn),“為為”和和“所所”連在了一起。連在了一起。例如:例如:(1)其將兵數(shù)困辱,其射猛獸亦)其將兵數(shù)困辱,其射猛獸亦為為所傷云。所傷云。史記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將軍列傳(2)嵩(指于嵩)將詣州訟理,)嵩(指于嵩)將詣州訟理,為為所殺。韓愈所殺。韓愈張中丞傳后敘張中丞傳后敘兩句中的兩句中的“為所傷為所傷”和和“為所殺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