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線治療痙攣型腦癱足下垂60例的療效觀察_第1頁
穴位埋線治療痙攣型腦癱足下垂60例的療效觀察_第2頁
穴位埋線治療痙攣型腦癱足下垂60例的療效觀察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穴位埋線治療痙攣型腦癱足下垂 60 例的療效觀察【摘要】 目的:探討穴位埋線對痙攣型腦性癱瘓足 下垂的治療效果。方法:將腦癱住院患兒 60 例隨機分為治 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 30 例。在康復訓練的基礎上,對照 組每周連續(xù) 5 次針刺治療,治療組每周穴位埋線 1 次。療程 為 3 個月。 治療前后分別對粗大運動量表 ( GMFM )中的 C、 D 、E 區(qū)的總分值、肌力和主動足背屈角度進行比較。結果: GMFM 量表 C、D、E 區(qū)總得分,初評時兩組患兒差異無統(tǒng) 計學意義(P>0.05),末評時兩組患兒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vO.01)。兩組治療后肌力及主動足背屈角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 計學意義

2、 ( P < 0 . 0 5 ) 。結論:穴位埋線可有效改善腦癱患兒的 痙攣狀態(tài),提高肌力,糾正足下垂步態(tài),進而明顯提高其粗 大運動能力?!娟P鍵詞】 穴位埋線; 腦性癱瘓; 足下垂【 Abstract 】 Objective :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atgut embedding therapy in treatment of the foot-drop in spastic cerebral palsy. Method : 60 cases of hospitalized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were randoml

3、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n=30 ) and control group ( n=30 ) .On the basis of rehabilitation ,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5 times a week.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atgut embedding therapy 1 time a week. A course of treatment was 3 months. Pre and post tre

4、atment, the total score of C D E in GMFM , muscle strength and ankle dorsiflexion curvature were compared respectively. Result: On the total score of C D E in GMFM ,before the treatment,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0.05) .After treatment ,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

5、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0.01) .And on muscle strength and ankle dorsiflexion curvature ,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0.05).Conclusion :Catgut embedding therapy can improve cerebral palsy spasticity ,increase muscle strength, correct the foot-drop , and then im

6、prove the gross motor ability.【Key words 】 Catgut embedding therapy ; Cerebral palsy; Foot-drop 腦性癱瘓,簡稱腦癱,是指胎兒及嬰幼兒期發(fā)育中腦的 非進行性損傷及缺陷所造成的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 1 。臨床 上以姿勢與肌張力異常、不自主運動和共濟失調(diào)等為特征, 常伴有感覺、認知、交流、行為等障礙和繼發(fā)性骨骼肌肉異 常,并可伴有癲癇發(fā)作。據(jù)資料統(tǒng)計,我國腦癱的發(fā)病率 1%05%02。隨著產(chǎn)科技術、圍產(chǎn)醫(yī)學、新生兒醫(yī)學的發(fā)展, 高危新生兒存活率及神經(jīng)損傷的低體質(zhì)量早產(chǎn)兒成活率的 增加,腦癱的發(fā)生率不僅沒有下

7、降,反而呈上升趨勢 3 。其 中痙攣型腦癱具備: ( 1)異常的姿勢及 /或運動;( 2)肌張力 增加(不必是持續(xù)性) ;( 3)出現(xiàn)病理反射(反射增強、反 射亢進及 /或錐體束征,如巴氏征陽性) ,這 3 項表現(xiàn)中至少 占有 2 項的腦癱患兒 1 ,痙攣型腦癱占腦癱總數(shù) 70%以上。穴位埋線是將羊腸線用埋線針置入穴位內(nèi),利用羊腸線 在穴位內(nèi)所產(chǎn)生的持續(xù)刺激來治療疾病的方法4 ,它是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國針灸學會制定的首批中醫(yī)藥規(guī)范化項目 之一。在臨床工作中,痙攣型腦癱因下肢肌張力增高,在足部 多表現(xiàn)足下垂,嚴重影響患兒的步行穩(wěn)定性,是引起步態(tài)異 常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糾正足下垂,就成為治療痙

8、攣型腦 癱的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2010-2013 年,本科開展穴位埋 線治療痙攣型腦癱足下垂的研究,并進行療效評價,現(xiàn)報道 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 選擇 2010年9月-2013年 6月在本院康復 科住院治療的痙攣型腦癱患兒 60例。年齡27歲;其中男 32 例,女 28 例。在知情同意的基礎上,采用數(shù)字隨機表法 將 60 例患者分為對照組(針刺 +康復組)和治療組(穴位埋 線+康復組),每組各 30 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 1.15:1,年 齡(3.49±0.57)歲,對照組男女比例為 1.31:1,年齡(3.55 ±0.45),兩組患兒在性別、 年齡等方

9、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 意義( P>0.05)。1.2 診斷標準 符合腦癱定義和痙攣型腦癱的診斷標準 1。1.3納入標準(1)符合腦癱的定義;(2)年齡27歲; (3)粗大運動功能達到 GMFM 量表 C 級以上者 5。1.4 排除標準 ( 1 )除外遺傳代謝類疾病及進行性腦白 質(zhì)病者;( 2)除外治療期間同時注射肉毒素或口服抗痙攣藥 物者;( 3)除外外科手術者; ( 4)除外智力低下不能配合康 復訓練者 5。1.5 治療方法 取穴:參照腦癱中醫(yī)臨床路徑及診療方案的取穴標準。取解溪、下巨虛、足三里。 伴足外翻取三陰交、太溪;伴足內(nèi)翻取懸鐘、昆侖。對照組 取上述穴位針刺治療,快速點刺不留針

10、,同時由專業(yè)治療師 進行常規(guī)康復訓練,每天 1次,每周連續(xù)5 d,休息2 d,連 續(xù)治療 3 個月為一療程。治療組采用埋線針穴位埋線法,在 無菌操作下, 將羊腸線剪成 3 5 mm 長度, 對埋線的穴位以 及穴位周邊皮膚消毒后,將已剪好的羊腸線放入埋線針的針 尖部(隱藏于針體內(nèi)) ,后接針芯,用一只手的拇食指固定 穴位處皮膚, 另一只手持埋線針刺入穴位, 達到一定深度后, 施以適當?shù)奶岵迥磙D(zhuǎn)手法,出現(xiàn)得氣感后,邊推針芯,邊退 針管,即可將羊腸線埋在穴位的肌層或皮下組織內(nèi)。將埋線 針拔出后,用無菌干棉簽按壓針孔部位止血6 ?;純好恐苓M 行 1 次穴位埋線治療,連續(xù)治療 3 個月 12 次為一療程

11、。同 時每天由專業(yè)治療師進行常規(guī)康復訓練,每天 1 次,每周連 續(xù)5d,休息2d。1.6 療效評價1.6.1 粗大運動功能量表 (GMFM ) 主要用來評估腦 癱患兒粗大運動功能, 共 5 個功能區(qū) 88 項。 A :躺和翻身 (17 項);B :坐(20項);C :爬和跪(14項);D :站(13項); E:走、跑 和跳(24項)7。每項內(nèi)容按4級評分,0級: 不能進行, 1 級:少量完成(10%任務) , 2 級:部分完成(完 成10%99%任務),3級:全部完成。在本次研究中,分別 于治療前和治療后通過 GMFM 量表對兩組患兒進行評估, 并對 C、 D、 E 區(qū)總得分進行統(tǒng)計分析,觀察

12、其粗大運動功 能的改變。1.6.2 肌力 采用 6 級肌力分級法。 0 級:肌肉完全麻痹, 觸診肌肉完全無收縮; 1 級:肌肉有主動收縮,但不能帶動 關節(jié)活動; 2 級:可以帶動關節(jié)水平活動,但不能對抗地心 引力; 3 級:能對抗地心引力做主動關節(jié)活動,肢體能抬離 床面,但不能對抗阻力; 4 級:能對抗較大的阻力,但比正 常者弱; 5 級:正常肌力。顯效:下肢肌力較治療前提高 2 個級別或以上;有效:下肢肌力較治療前提高 1 個級別;無 效:下肢肌力較治療前提高未達到 1 個級別或無效??傆行?=顯效 +有效。1.6.3 主動足背屈角度 治療前后分別測量兩組患兒在 同一體位(伸膝座位)下的主動

13、足背屈角度,并進行統(tǒng)計分 析。1.7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 SPSS 18.0 軟件進行統(tǒng) 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 ± S)表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 計數(shù)資料采用 字 2 檢驗, 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 結果2.1 GMFM 評估 GMFM 量表 C、D 、E 區(qū)總得分,治療 前兩組患兒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 P>0.05) ,治療后兩組患兒差 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1) ,見表 1。2.2 肌力 兩組患兒治療后肌力均有所提高, 但治療組總 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 見表 2。2.3 主動足背

14、屈角度 治療前后分別測量兩組患兒在同 一體位(伸膝座位)下的主動足背屈角度,治療前兩組患兒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vO.05),見表3。3 討論 祖國醫(yī)學認為腦癱屬“五遲、五軟、五硬”的范疇。多 因先天稟賦不足,肝腎虧虛,脾失健運所致肢體萎軟不用。 痙攣型腦癱中醫(yī)屬肝強脾弱證型,其發(fā)病機制是由于肝氣旺 盛,脾氣虛弱,而致氣血生化乏源,或由于脾虛不能抑制肝 木,導致肝氣的相對亢盛,筋脈和肌肉失去血液濡養(yǎng)而致筋 骨拘攣 8 。在踝部即表現(xiàn)舉足不能之足下垂。解溪為足陽明 經(jīng)經(jīng)穴, 是經(jīng)氣運行經(jīng)過的部位,故可改善踝的氣血運行, 達到滑利關節(jié)、舉足有力

15、之目的;且其位于足背踝關節(jié)橫紋 中央凹陷處,拇長伸肌與趾長伸肌之間,針刺該穴可對踝關 節(jié)背屈肌進行刺激,誘發(fā)其收縮,從而使踝關節(jié)背屈功能逐 步恢復 9 ,故解溪穴為治療痙攣型腦癱足下垂的要穴。水谷 清陽之氣由脾氣輸布,充養(yǎng)四肢,四肢的功能活動,肌肉的 形態(tài)力量都與脾有密切關系 10 ,肌肉能量主要來自磷酸系 統(tǒng)、有氧氧化系統(tǒng)和糖酵系統(tǒng),當它們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代謝 障礙11 ,即表現(xiàn)為脾虛、脾失健運。足陽明胃經(jīng)為多氣多 血之經(jīng),古人有“治痿獨取陽明”之說,足太陰脾經(jīng)又與足 陽明胃經(jīng)相表里,故在治療上同取兩經(jīng)穴足三里、下巨虛及 三陰交,可健脾和胃,調(diào)節(jié)運化,改善能量代謝,抑制痙攣 的釋放。另外肝主筋

16、,選取腎經(jīng)太溪穴,柔肝養(yǎng)木,使肝氣 調(diào)達,故可舒緩拘攣筋脈。足太陽膀胱經(jīng),絡腎,與心、腦 有聯(lián)系, 昆侖為其經(jīng)穴, 故可疏導足外側至足趾的氣血運行。 懸鐘為髓會,故可填精益髓。西醫(yī)認為足下垂成因是錐體系 損傷導致肌張力增高,伸肌長期痙攣,導致跟腱攣縮,抑制 拮抗肌的力量所致。有研究者觀察到,刺激腓深神經(jīng)不僅可 增強脛前肌力,也可抑制小腿后側肌群的牽張反射 12 。中 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存在著大量的神經(jīng)突觸,正常情況下,只有很 少一部分因突觸興奮閾值較低,處于活化狀態(tài),而大部分突 觸的閾值很高,處于“休眠”狀態(tài) 13 。穴位埋線技術作為 一種復合手段,是根據(jù)針灸學理論與現(xiàn)代物理學相結合的產(chǎn) 物,通過多

17、種刺激同時發(fā)揮作用,促進組織和器官的代謝 14 。羊腸線作為一種異體蛋白埋入穴位以后,機體對其進 行軟化、液化、吸收的過程中,形成一種持久柔和的非特異 性沖動,一部分經(jīng)傳入神經(jīng)到相應節(jié)段的脊髓后角后,向內(nèi) 對臟腑起調(diào)節(jié)作用;另一部分經(jīng)脊髓后角上傳大腦皮層,使 “休眠”狀態(tài)的突觸興奮閾值漸漸變低,皮層細胞被活化, 形成新的突觸和神經(jīng)環(huán)路,加強中樞對病理刺激的干擾、抑 制和替代作用 15 ,從而改善腦癱痙攣狀態(tài)。綜上所述,穴位埋線刺激緩慢釋放,通過健脾益胃、滋 水涵木,使臟腑達到“陰平陽秘”之功效。同時調(diào)和氣血, 濡養(yǎng)筋脈,改善痙攣狀態(tài),糾正步行時足下垂,抑制了原有 的痙攣運動模式,配合康復訓練,

18、提高了粗大運動功能,達 到了理想的治療效果。參考文獻1 李永庫,李強,李君,等 . 關于小兒腦癱定義及分類 的建議 -解讀 2006 年 4 月國際腦癱專題研討會的報告 J. 中 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0,16(2):101-102.2 李松,林慶,劉建蒙, 等.中國六省及自治區(qū)小兒腦性癱瘓患病狀況 的調(diào)查 J. 中華醫(yī)學雜志, 2001,81(20):1220-1223.3 凡偉,王容,劉震寰,等 . 電刺激定位引導埋線治療腦癱患兒小腿三頭肌痙攣的療效觀察 J. 中醫(yī)兒科雜志, 2013, 9( 6):45-47.4 關玲, 左芳 . 穴位埋線技術標準化研究國家標準 針灸技術操作規(guī)范第 10 部分:穴位埋線的制定說明 J. 中國針灸, 2009, 29(5): 401-405.5 王春南, 蘭穎, 魏曉紅,等 . 穴位埋線對腦癱患兒 步行能力的影響 J. 遼寧中醫(yī)雜志, 2012, 29(11): 2263-2264.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GB/T21709.10 2008)針 灸技術操作規(guī)范第 10 部分: 穴位埋線 J. 中國針灸, 2009, 29(5):405-406.7 史惟,楊紅,施炳培,等 . 國內(nèi)外腦性癱瘓定義、臨 床分型及功能分級新進展 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09,15 (9):801-803.8 王雪峰,胡曉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