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十三屆中學生古詩文閱讀大賽專輯(初中版)文言文閱讀訓練基礎篇翻譯_第1頁
2014年第十三屆中學生古詩文閱讀大賽專輯(初中版)文言文閱讀訓練基礎篇翻譯_第2頁
2014年第十三屆中學生古詩文閱讀大賽專輯(初中版)文言文閱讀訓練基礎篇翻譯_第3頁
2014年第十三屆中學生古詩文閱讀大賽專輯(初中版)文言文閱讀訓練基礎篇翻譯_第4頁
2014年第十三屆中學生古詩文閱讀大賽專輯(初中版)文言文閱讀訓練基礎篇翻譯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曾子拒邑原文:曾子衣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請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復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則獻之,奚為不受?”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v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終不受??鬃勇勚唬骸皡⒅宰阋匀涔?jié)也?!弊⑨?曾子,即曾參。 邑,城鎮(zhèn)。致邑,封贈一座城鎮(zhèn)。古代諸侯封給卿大夫的土地,稱做采邑。魯國國君送給曾子一座城鎮(zhèn),不同一般饋贈,應視為封賜。修:修飾。奚:何,為什么。不我驕也,我能不畏乎 ? 即使國君對我有了賞賜以后,不傲視我,但我能不畏懼嗎?使:命令,派遣。于:向。全:保全。敝:破舊受:接受反:同“返”,返回譯文:曾子穿著破舊的

2、衣裳在地里耕種。魯國的國君派人到他那里去封贈他一座城鎮(zhèn)。說:“請用這座城鎮(zhèn)的收入,修飾一下你的服裝。”曾子沒有接受,派來的使臣便返回了,不久后又來了,可曾子仍然沒有接受。派來的人說:“先生不是有求于國君,完全是國君自己封贈給你的,為什么不肯接受呢?”曾子說:“我聽說過,接受了人家贈送的東西,就怕得罪人家;給人家東西的人免不了會驕橫??v然魯君贈送我采邑,沒有對我表現(xiàn)出驕橫,我能不怕他嗎?”最后,還是沒有接受。孔子知道了這件事,說:“曾參的話足以保全他的氣節(jié)?!眴⑹荆阂3诸^腦清醒,千萬不能隨意接受別人的饋贈。 2君不自詐原文:有上書請去佞(nìng)臣者,上問:“佞臣為誰?”對曰:“臣

3、居草澤,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與群臣言,或佯怒以試之,彼執(zhí)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順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濁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為詐,何以責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誠治天下,見前世帝王好以權譎小數(shù)接其臣下者,常竊恥之。卿策雖善,朕不取也?!弊⑨專?.草澤:邊野荒地,泛指社會下層。2.的知:準確知道。3.權譎小數(shù):權術和詭詐的小計謀。譎(jué):欺詐,玩弄手段。4.接:接觸。5.上:指唐太宗。6.去:除掉。7.恥:以······為恥。8.執(zhí):堅持。譯文:有一個上書給唐太宗請求去除奸臣,太宗問上書的人

4、:“奸佞小人是誰?”上書的人回答說:“臣現(xiàn)在居住在邊荒野地,不能準確地知道誰是奸臣,希望陛下和大臣們說,或者佯裝大怒來測試大臣們,那些堅持真理、不肯屈服的人,是正直的大臣,那些害怕權威順從旨意的大臣,是奸臣。”太宗說:“皇帝是朝政的源頭;臣子就像水流。源泉渾濁而要求水流清澈,是不可能得到的?;实圩约憾甲銎墼p的事,憑什么要求臣子們的行為正直呢?我用誠信(的品德)來治理天下,可看到以前的帝王喜歡用狡詐的伎倆來和大臣們接觸,我私下常常認為這是可恥的。所以雖然你的計策很好,但我是不會采納你的計劃的?!眴栴}:文中“上”為什么“不取”那位大臣的“善策”?答:皇帝認為用欺詐的方法去試探大臣是否為“直臣”,這

5、種做法是可恥的,也不可能因此而得到直臣。3.害群之馬原文:黃帝將(1)見(2)大隗(3)乎具茨(4)之山,適(5)遇牧馬童子,問涂(6)焉,曰:“若(7)知具茨之山乎?”曰:“然(8)?!薄叭糁筅笾妫?)乎?”曰:“然?!秉S帝曰:“異哉(10)小童!非徒(11)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請問為天下(12)?!毙⊥o(13)。黃帝又問。小童曰:“夫(14)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15)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16)矣。”黃帝再拜稽首(17),稱天師而退。注釋(1)將:打算。(2)見:拜訪。(3)大隗:傳說中的神名。(4)具茨:山名,在滎陽密縣(今河南省密縣)(5)適:恰巧。(6)涂:通

6、“途”,即路。(7)若:你。(8)然:是的,表應答。(9)所存:所在的地方。(10)異哉:了不起啊。異:不尋常的。(11)非徒:不但,不只。徒:僅僅(12)為天下:治理天下。(13)辭:謝絕。(14)夫:發(fā)語詞(15)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這與牧馬有什么兩樣。奚:何,什么。以:有。異:不同。乎:相當 于“于”、“與”、“跟”。(16)而已:罷了。(17)稽首:叩頭。(18)去:除去,除掉。(19)徒:僅僅(20)為:治理譯文:黃帝將要到具茨山去拜訪大隗,正巧遇上一位牧馬的童子,便向牧馬少年問路,說:“你知道具茨山嗎?”小童回答:“知道。”(黃帝又問):“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嗎?”小童又回答:

7、“知道?!秉S帝說:“這位童子,真是了不起?。〔恢皇侵谰叽纳?,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請問怎樣治理天下?!毙⊥妻o不說,黃帝又繼續(xù)追問。小童說:“治理天下的道理,與牧馬的道理哪里有什么不同呢?也只是去掉其中不好的馬而已?!秉S帝聽了叩頭至地行了大禮,口稱牧童“天師”然后退去。啟示:對有損國家、集體、人民利益的團體或個人,要及早發(fā)現(xiàn)、及早處理。(或要虛心向他人請教,或事物是相互聯(lián)系的,等等) 4.金壺丹書、原文:景公游于紀,得金壺,乃發(fā)視之,中有丹書,曰:“食魚無反,勿乘駑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魚無反,則惡其鳋也;勿乘駑馬,惡其取道不遠也。”晏子對曰:“不然。食魚無反,毋盡民力乎!勿乘駑馬

8、,則無置不肖于側乎!”公曰:“紀有書(17),何以亡也?”晏子對曰:“有以亡也。嬰聞之,君子有道(18),懸于閭;紀有此言,注之壺,何鄙也,不亡何待乎?”3注釋:1 景公:春秋時齊國的國君。2 紀:原是春秋時期一個諸侯國,后為齊國兼并。3 發(fā):打開。4 反:同“翻”,翻轉。5 若:代詞,這個,這樣。6 惡:討厭。7 鳋(so):魚腥味。8 道:路程。9 晏子:名嬰,春秋時齊國的國相,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10 不然:不是這樣的。然:這樣的。11 駑馬:劣馬。12 不肖:沒有才能的人。13 何以:為什么。14 閭:里巷的大門。15 鄙2 :庸俗,淺陋16.選自晏子春秋:一部記載晏子言行的

9、散文著作。 17.書:現(xiàn)指言語18.道:治國之道42翻譯:齊景公在原紀國的土地上游歷時,得到一個金壺,就打開一看,里面有紅筆寫成的文字:“吃魚只吃一面,不翻過來吃,不要乘坐劣馬。”景公說:“有道理!就像這樣說的!吃魚只吃一面,不翻過來吃,是因為不喜歡它的腥味;不乘坐劣馬,是不喜歡它走不了遠路?!标套踊卮鹫f:“不是這樣?。〕贼~只吃一面,不翻過來吃,是說不要用盡老百姓的力氣。不要乘坐劣馬,是說不要讓沒有才能的人在國君身邊?!饼R景公說:“紀國有這樣深刻的言語,為什么會亡國呢?”晏子回答說:“有這樣的言語也會亡國。我聽說:君子有治理國家的好策略,一定會公行于天下。“紀國有這樣的言語,卻藏在金壺里,是多

10、么庸俗淺陋,亡國還要等到什么時候呢?”主旨:1.有法不實行,便像無法一樣。 2.一個人如果只是將修身的格言置于左右,卻并不打算實行,他就不可能獲得長進;一個國家如果不能將治國良策付諸實踐,那么再好的國策也只能是一句空話!3.大道理不應該空掛在嘴上,而應該親身去實踐。4.有了正確的結論而不去實踐,也是毫無用處的。5.黃耳傳書原文:晉之陸機,畜一犬,曰“黃耳”。機官京師,久無家信,疑有不測。一日,戲語犬曰:“汝能攜書馳取消息否?”犬喜,搖尾。機遂作書,盛以竹筒,系犬頸。犬經驛路,晝夜不息。家人見書,又反書陸機。犬即上路,越嶺翻山,馳往京師。其間千里之遙,人行往返五旬,而犬才二旬余。后犬死,機葬之,

11、名之曰“黃耳?!?。注釋:1.黃耳:犬名。 2.書:書信。3.官:做官,名詞作動詞。 4.名:命名。5.馳:奔跑。 6.反書:回信。反:同“返”,返回。7.息:停止,休息。 8.余:多。9.畜:養(yǎng)。 10.京師:京城。11.疑:懷疑。 12.戲:開玩笑。13.語:對說。 14.不測:意外的事故。15.攜:攜帶。 16.盛:放。17.系:綁。 18.即:馬上,立刻。19.冢:碑墓。 20.久:時間長。21.?。喝〉?。譯文:晉朝的詩人陸機,養(yǎng)了一只狗,叫“黃耳”。陸機在京城(洛陽)當官,好久沒收到家里寄來的信,擔心家發(fā)生了什么事。一天,陸機開玩笑地對他的狗說:“你能帶書信跑回家鄉(xiāng)取消息回來嗎?”狗很

12、開心,搖擺它的尾巴。陸機立即寫了信,裝入竹筒,綁在黃耳的頸上。狗經過專門給馬車通行的道路,日夜不休息趕路。家人看到陸機的信,又回信給陸機。狗立即上路,一路翻山越嶺,直奔京城。家鄉(xiāng)和洛陽之間相隔幾千里遠,人走路來回需五十天,而狗只用了二十多天。后來狗死了,陸機在家鄉(xiāng)埋葬了它,取碑文名為“黃耳?!?。6.楊生之犬原文:楊生畜一犬,甚愛之,行止與俱。一日,生夜行,墮涸井中,犬吠徹夜。旦日,有行人過,見犬對井號,怪之。往視,見井中有人焉。生曰:“君若出我,當厚報?!毙腥嗽唬骸耙源巳娕c,便當出爾?!鄙唬骸按斯穱L屢次活我,不得相與,其余均可?!毙腥嗽唬骸叭舨幌嗯c,便不相出?!逼鋾r,犬引頸下視井中。生知其

13、意,遂應之。楊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時時顧。后五日,犬夜走歸楊生家。注釋:1.愛:喜愛。 2.俱:一同。3.爾:這。 4.徹:通,直到。5.出:使出來。 6.系:拴。7.行:行走。 8.止:停止。9.號:大聲喊叫 10.得:能夠。11.引:伸。 12.顧:回頭張望。13.涸:水干。譯文:楊生養(yǎng)了一條狗,特別喜歡它,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帶著這狗。一天,楊生在夜里行走,不小心掉到一干涸的井里.狗叫了整整一個晚上。第二天,有人看見狗對著井號叫,感到奇怪。過去一看,看見了井里有人。楊生說:“你如果救了我,我一定會好好報答你的?!毙腥苏f:“如果你把你的狗送給我,我就救你出來?!睏钌f:“這只狗曾經多次救活

14、我,不能送給你.其他的都行?!毙腥苏f:“你如果不把狗給我,我就不救你出來。”這時狗低頭看了看井里,楊生明白了狗的意思,于是就答應了。楊生出來了,行人把狗栓上離開了,狗不時的回頭看。過了五天,狗在夜里回到了楊生家。啟發(fā):動物亦有靈性,不要小看它們。狗是人類忠誠的朋友。7和尚敬茶原文: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卷六·鴿異靈隱寺僧某,以茶得名,鐺臼皆精。然所蓄茶有數(shù)等,恒視客之貴賤以為烹獻;其最上者,非貴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貴官至,僧伏謁甚恭,出佳茶,手自烹進,冀得稱譽。貴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進之。飲已將盡,并無贊語。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貴官

15、執(zhí)盞一拱曰:“甚熱?!保?)以:憑借、因為 (2)然:而且(3)蓄:儲蓄 (4)至:到(5)恭:恭敬 (6)冀:希望(7)及:以及 (8)進:進獻(9)待:等待 (10)鐺臼:烹茶的工具(11)伏謁:拜見 (12)惑:迷惑不解(13)恒:常常 (14)然:的樣子(15)其:其中 (16)甚:很,非常譯文靈隱寺的某個僧人,憑借烹煮茶而得名,烹茶的工具都很精致。而且他儲蓄的茶有很多等級,經常依據(jù)客人的貴賤來烹茶進獻給他;那些最上等的茶葉不是高貴的客人以及識茶之人,不會全部拿出來。有一天,有位顯貴的官員到來,僧人恭敬地拜見,拿出好茶,他親自動手烹煮進奉給高官,希望得到他的稱贊。顯貴的官員默不作聲。僧

16、人感到很困惑,又用最上等的茶葉烹煮進獻給他。顯貴的官員將要喝完了,并沒有稱贊。僧人焦急得不能再等待,鞠躬問道:“茶味道怎么樣?”顯貴的官員拿著茶杯手一抬說:“太燙了!”4寓意結局很幽默出乎人的意料,不是茶的不好,而是茶太熱。 而風趣幽默的原因類似于現(xiàn)代的的一種嘲諷,說白了,就一個會點茶道手法,而沒心境的和尚馬屁拍到馬腿上了。和尚不是在敬茶,而是在趨炎附勢,雖是和尚,原該斷絕塵緣,內心卻依舊是世俗至極。蒲松齡先生 是以此暗示當時的社會風氣。5作者概述編輯蒲松齡生于明崇禎十三年(1640),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出身沒落地主家庭,一生熱衷科舉,卻始終不得志,71歲時才破例補為貢生,因此對

17、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觸。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卷、491篇,約40余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繼承和發(fā)展了我國文學中志怪傳奇文學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和表現(xiàn)手法,情節(jié)幻異曲折,跌宕多變,文筆簡練,敘次井然,被譽為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此書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lián),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評價過蒲氏“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聊齋志異書成后,蒲松齡因家貧無力印行,同鄉(xiāng)好友王士禎十分推重蒲松齡,以為奇才,

18、聘為聊齋志異題詩:“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敝燎迩∪荒辏?766)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競相翻印,國內外各種版本達30余種,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鑄雪齋本等,近20個國家有譯本出版。全國聊齋出版物有100多種,以聊齋故事為內容編寫的戲劇、電影、電視劇達160多出(部)。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yè)、醫(yī)藥方面的著述存世。計有文集13卷,400余篇;詩集6卷,1000余首;詞1卷,100余闋;戲本3出(考詞九轉貨郎兒、鐘妹慶壽、鬧館);俚曲14種(墻頭記、姑婦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魘殃、琴瑟樂、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丑俊巴、快

19、曲、禳妒咒、富貴神仙復變磨難曲、增補幸云曲),以及農桑經、日用俗字、省身語錄、藥崇書、傷寒藥性賦、草木傳等多種雜著,總近200萬言。還有初中課本中的狼三則、山市。蒲松齡的座右銘: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6練習編輯1對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C )A然所蓄茶有數(shù)等 蓄:含蓄B一日,有貴官至,僧伏謁甚恭 恭:通“躬”C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進之 惑:迷惑不解D貴官執(zhí)盞一拱曰:“甚熱?!?熱:熱情2翻譯:(1)其最上者,非貴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其中最上等的茶葉,不是高貴的客人以及知心朋友,就不會拿出來。(2)手自烹進,冀

20、得稱譽。僧人親自動手烹煮進獻給貴官,希望得到稱贊。3概括文中僧人的性格:趨炎附勢,攀附權貴,奉承拍馬。4文末僧人聽了貴官的話后的心情應是( C )A愉快、滿意 B厭惡、不滿C失望、沮喪 D仇恨、惱怒5.給我們的啟示是:不能按照人的貴賤來區(qū)分,應該要一視同仁。6.本文的僧人是怎樣的一個人?有才卻勢力,虛榮有沒有耐心的人。7文化常識編輯話說“飲茶”據(jù)史籍記載,我國4000年前四川一帶已盛產茶葉,并作為貢品向周王室進2 貢。唐朝的陸羽曾著有茶經,他對茶道很有研究,被譽為“茶神”。飲茶的習慣,從四川、貴陽向長江中下游及北方擴展。另外,它從王公貴族逐步向平民百姓滲透。在飲茶習慣的傳播上,佛都起

21、了很大的作用。因為佛教提倡坐禪,這種清靜需要提神、驅睡,而茶葉正具有這種功能,所以寺廟及僧人種茶、制茶、飲茶成風。8蛇蜃化石 治平中,澤州人家穿井,土中見一物,蜿蜒如龍蛇狀,畏之不敢觸。久之,見其不動,試摸之,乃石也。村民無知,遂碎之。時程伯純?yōu)闀x城令,求得一段,鱗甲皆如生物。蓋蛇蜃所化,如石蟹之類。(選自沈括夢溪筆談)【注釋】治平:宋英宗年號 澤洲:今山西晉城一帶伯純:宋代人,生平事跡不詳。 蜃:傳說中一種像蛇而又有角的動物。蜃,音shèn。久之: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其:代詞,指土中一物乃:是遂:于是1.村民開始見到化石時“畏之不敢觸”的原因是此物像龍蛇一樣,蜿蜒曲折?!疚膶W常識】沈括

22、(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漢族。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帶,后隱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帶。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提舉司天監(jiān),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陜西鹽政。后知延州(今陜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御。元豐五年(1082年)以宋軍于永樂城之戰(zhàn)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在鎮(zhèn)江夢溪園撰寫了筆記體巨著夢溪筆談。【譯文】治平年間,澤州有人家挖井,在土中發(fā)現(xiàn)一個東西,蜿蜒曲折像龍蛇的形狀,人們害怕它

23、,不敢觸摸。過了很久,見它不動,就試著去觸摸它,原來是石頭。村里人缺乏知識,就把它敲碎了。當時程伯純擔任晉城縣令,取得一段,石上的鱗甲都和活的生物一樣。這大概是由蛇、蜃所變化的,如同螃蟹變成石蟹那樣?!咀髌焚p析】這則筆記記述了澤州發(fā)現(xiàn)的蛇蜃化石。這種化石形狀“蜿蜒如龍蛇”、“鱗甲皆如生物”,從文中描述的情況來看,應當是一種古爬行動物的化石。遠在數(shù)億年以前的地質古生代,我國北部曾經是氣候溫和而又濕潤的地方,那里生長著茂密的古代喬木,也棲息著各類爬行動物。后來,地殼變遷,氣候轉寒,許多動植物不能適應這一變化,于是相繼消亡了。一部分遺骸被埋葬到地殼深處,成為后來人們所見到的化石。澤州發(fā)現(xiàn)的那段化石應

24、當是那一時期的遺物。9父子性剛有父子俱性剛不肯讓人者。一日,父留客飲,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將出城門,值一人對面而來,各不相讓,遂挺立良久。父尋至見之,謂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飯(飲),待我與他對立在此!"-選自明代馮夢龍廣笑府2注釋俱:都 遣:派 入:進 市:買將:將要 值:適逢,恰好碰上,遇到遂:于是 良久:很久之:到 謂.曰:對···說姑:暫且3譯文編輯有一對父子都性格剛烈,一點都不肯謙讓于人。一天,父親留客人飲酒,派兒子入城買肉。兒子提著肉回家,將要出城門,恰巧一個人面對面走來,兩人不肯相讓,挺著身子面對面地站在那里,僵持了很久。父親

25、見兒子這么長時間也沒有回來,就去尋找,看到這種情景,就對兒子說:"你暫且?guī)е饣厝ヅ憧腿孙嬀?,等我跟他在這里對站著!"4寓意編輯人與人之間,磕磕碰碰總是難免的。相互諒解,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倘若使氣斗狠,對誰也沒有好處。"子入城市肉"不能及時回家的原因是:將出城門,值一人對面而來,各不相讓,遂挺立良久。父子性剛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為人不能倔強固執(zhí),使氣斗狠;要學會謙讓諒解,要有寬大的胸懷。這則故事諷刺了那些不懂得謙讓、氣量狹小、凡事斤斤計較的人。5作者簡介編輯馮夢龍明代文學家,思想家,戲曲家。他的作品比較強調感情和行為,最有名的作品為喻世明言

26、(又名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三言與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三言兩拍”,是中國白話短篇小說的經典代表。馮夢龍以其對小說、戲曲、民歌、笑話等通俗文學的創(chuàng)作、搜集、整理、編輯,為我國文學做出了獨異的貢獻。10韓信主考宋壬戌科,秦檜之子熹,侄昌時、昌齡,一榜登第。時人憤恨,追問今歲知貢舉為誰。一士答曰:“是韓信。”人爭辯其非。士笑曰:“若非韓信主考,如何乃取三秦?”(1)科:科舉考試 (2)登第:考中(3)知貢舉:主持考試的人(4)韓信: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陰區(qū))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杰出的軍事家,與

27、蕭何、張良并列為漢初三杰。(5)時:當 (6)歲:那個時候(7)為:是 (8)若:如果(9)非:胡說翻譯南宋壬戌年的科舉考試,秦檜的兒子秦熹,侄子秦昌時秦昌齡,同榜考中。當時人們憤恨交加,追問那時的主持考試的是誰。一個讀書人說:“是韓信”人們互相爭辯是非。他笑著說:“如果不是韓信,怎么會只取三秦呢?”1 科舉制度科舉制度是古代讀書人,參加選拔考試的制度。它是歷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婆e制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1300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5出處選自明·浮白齋主

28、人雅謔6翻譯句子1、秦檜之子熹,侄昌時、昌齡,一榜登第。秦檜的兒子秦熹,侄子秦昌時、秦昌齡,同榜考中。2、人爭辯其非。人們爭相辯論說他講的不對。11老馬識途管仲、隰(xí)朋(1)從于桓(huan)公而伐(2)孤竹(3),春往(4)冬反(5),迷惑(6)失道(7)。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蹦朔?8)老馬而隨(9)之,遂(10)得(11)道。行(12)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13)山之陽(14),夏居山之陰(15),蟻壤一寸而仞有水(16)。”乃掘(17)地,遂得(18)水。1.管仲、隰朋:兩人都是齊桓公的大臣,幫助桓公成就了霸業(yè)。2.伐:討伐,攻打。3.孤竹:指孤竹國,相傳為

29、神農氏的后裔,春秋時的古國,在今河北盧水(指的是灤luán河,此處的孤竹國在今河北省盧龍縣城南灤河與青龍河交匯處東側)。4.往:出征。 5.反:通“返”,返回。6.迷途: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亂,辨不清是非。7.失道:迷失歸途。道:歸途。 8.放:放開,指解脫羈絆讓馬自己隨便走。9.隨:跟隨,跟著。隨之,跟著它,跟著老馬,之字是代詞。10.遂:終于。 11.得:找到。12.行:走。 13.居:住,處于。14.陽:山之南水之北。 15.陰:山之北水之南。16.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仞,古代八尺為一仞。17.掘:挖。18.得:找到。 19.以:憑借。譯文:管仲和大夫隰朋隨齊桓公一同前往攻打

30、孤竹, 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說:“老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庇谑欠砰_老馬,人跟隨著它們,終于找到了回去的路。走到山里沒有水,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蟻穴有一寸高的話,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會有水?!庇谑峭诰虻兀K于得到了水。【老馬識途】毛滂寄曹使君詩:“請同韶濩公勿疑,老馬由來識途久?!卞X謙益高念祖懷寓堂詩序:“念祖以余老馬識途,出其行卷,以求一言。”黃景仁立秋后二日詩:“老馬識途添病骨,窮猿投樹擇深枝?!薄纠像R知道】杜甫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之一:“老馬夜知道,蒼鷹饑著人?!薄抉R老知道】錢謙益費縣道中三首之三:“櫪中馬老空知

31、道,爨(cuàn)下車勞枉作薪。”【老馬知路】陸游東窗遣興詩之三:“老馬漫知路,鈍錐寧出囊。”又自述詩:“心如老馬雖知路,身似鳴蛙不屬官?!薄抉R識路】黃景仁雜感四首之二:“馬因識路真疲路,蟬到吞聲尚有聲?!薄纠献R途】趙翼稚存見題拙著甌北詩話次韻奉答之一:“老始識涂輸早見,貧堪鑿壁借余明。”【識途(涂)馬】黃遵憲題樵野丈運甓齋話別圖詩:“謂我識涂馬,招我來咨諏。”趙翼重赴鹿鳴宴恭記四首之四:“智可識途推老馬,才慚橫海掉長鯨?!泵┒茏右顾模骸澳阋膊挥冒l(fā)憂,還有你老子是識途老馬',慢慢地來指撥你罷?!薄咀R途驥】林則徐送筠賜環(huán)東歸詩:“漫道識途仍驥伏,都從遵渚羨鴻飛?!弊髡吆喗?#1

32、60; 韓非韓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約前281年-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zhàn)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稱“韓子”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分析評論文言文老馬識途膾炙人口,文中故事正是成語(老馬識途)的來歷,現(xiàn)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個方面起指引、引導的作用。常用來比喻富于經驗堪為先導。 他們不被現(xiàn)實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們學習。本文先敘后議,敘述簡潔得當,議論緊扣中心。結尾用反問句提示后人應學習前代圣賢的智慧,引人深思。揭示道

33、理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經驗的人求教學習,不管對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恥的事,要知道學習和吸取圣人的智慧.3 中心做事要動腦,善于發(fā)現(xiàn)身邊事物的規(guī)律,不了解的事應向有經驗的人學習。3相關練習編輯老馬識途的內涵是什么?比喻有經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4老馬識途的真實原因編輯馬的臉很長,鼻腔也很大,嗅覺神經細胞也多,這樣就構成了比其他動物更發(fā)達的“嗅覺雷達”。這個嗅覺雷達不僅能鑒別飼料,水質好壞,還能辨別方向,自己尋找道路。馬的耳翼很大,耳部肌肉發(fā)達,轉動相當靈活,位置又高,聽覺非常發(fā)達。馬通過靈敏的聽覺和嗅覺等感覺器官,對氣味,聲音以及路途形成牢固的記憶。所以,馬能夠識途。1

34、2古人鑄鑒古人鑄鑒,鑒大則平,鑒小則凸。凡鑒凹則照人面大,凸則照人面小。小鑒不能全視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則鑒雖小而能全納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鑒,皆刮磨令平,此師曠所以傷知音也。選自 沈括(宋)夢溪筆談2翻譯古人制造鏡子的時候,大鏡子造成平的,小鏡子造成凸的。鏡面凹的照出人臉的像要大些,鏡面凸的照出人臉的像要小些。所以作得稍為凸些,以使臉像變小,這樣的鏡子雖小仍可獲得人臉全像.這樣的工藝做工巧妙,后人造不出來。一旦得到古時的鏡子,一律刮磨使鏡面平滑,這是師曠(春秋著名樂師)悲哀沒有人真正懂得音律的原因?。?注釋鑄:制造。鑒:鏡子。則:就,便。令:使,讓。微:略微。而:卻,但

35、是,表轉折。納:獲得。比:一旦。師曠:春秋時期著名樂師。所以:的原因4作者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浙江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漢族。北宋科學家、政治家。仁宗嘉佑進士,后任翰林學士。一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帶,后隱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帶。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熙寧五年(1072年)提舉司天監(jiān),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寧八年(1075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陜西鹽政。后知延州(今陜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御。元豐五年(1082年)以宋軍于永樂城之戰(zhàn)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在鎮(zhèn)江夢溪

36、園撰寫了夢溪筆談。我國歷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精通天文、數(shù)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和醫(yī)學。他還是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外交家。人物生平書香世家天圣九年(1031年),沈括出身于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一官僚家庭。他的父親沈周(字望之)曾在泉州、開封、江寧做過地方官,祖父曾任大理寺丞,母親許氏,是一個有文化教養(yǎng)的婦女。自幼好學他自幼勤奮好讀,在母親的指導下,十四歲就讀完了家中的藏書。后來他跟隨父親到過福建泉州、江蘇潤州(今鎮(zhèn)江)、四川簡州(今簡陽)和京城開封等地,有機會接觸社會,對當時人民的生活和生產情況有所了解,增長了不少見聞,也顯示出了超人的才智,十八歲至南京,對醫(yī)藥產生興趣。蒙恩入仕皇祐三年(1051年),沈周去世,3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