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課程與教學論 新內容體系與教材結構_第1頁
當代課程與教學論 新內容體系與教材結構_第2頁
當代課程與教學論 新內容體系與教材結構_第3頁
當代課程與教學論 新內容體系與教材結構_第4頁
當代課程與教學論 新內容體系與教材結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當代課程與教學論:新內容體系與教材結構摘要:從文化哲學觀的視角看,課程與教學論學科作為特殊精神文化,實質上是人們進行課程與教學研究的特殊生命存在及其優(yōu)化活動的知識與經驗形態(tài)。當代課程與教學論的新內容體系,包括4“課程與教學概論”“課程與教學系統(tǒng)”“課程與教學過程”“課程與教學管理及領導”以及“課程與教學美學”等五個相互聯(lián)系的領域。基于“學習為本”價值觀,當代課程與教學論需建構“學程式”新教材結構,以強化其實作性并促進有效教學。新教材的章節(jié)組織和結構特征,遵循教育心理學規(guī)律和教學法原則并依托互聯(lián)網,應當從“激發(fā)學習動機”“豐富教學環(huán)境”“提供練習機會”以及“開發(fā)網絡資源”等方面設計出豐富多彩的表

2、現(xiàn)形式。關鍵詞:課程與教學論;文化哲學;內容體系;教材結構;網絡課程Abstract: Seeing from the viewpoint of cultural philosophy,the theory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as a specific spiritual culture is essentially the knowledge-experience morphology of specific life being and optimizing activities within the curriculum and instruct

3、ion studies. The new system of the contents of contemporary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theory include five related areas: introduction, system,process,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aesthetic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Based on learning-oriented value, a new text book structure of contemporary curr

4、iculum and instruction theory should be constructed as the course of study so as to promote effective learning and teaching. The chapter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features of new textbooks should follow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pedagogical principles and be based on the internet and should be car

5、efully planned in much more approaches respectively concerning “stimula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s” ,“enrichment of teaching environments” ,“provision of application opportunities” an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resources.”Key words: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theory; cultural philosophy; system of co

6、ntents; structure of contents; internet course 進入21世紀以來,課程與教學論的發(fā)展,加上基于信息技術的網絡課程與教學的廣泛應用,使得課程與教學論積累起來的學科知識既豐富多彩又紛繁復雜,以致我們在教材編制過程中遭遇了三個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當代課程與教學論究竟有和應該有什么樣的新內容體系?教材結構需要什么樣的創(chuàng)新?內容體系和教材結構創(chuàng)新的依據何在?”當代課程與教學論的內容體系與教材結構,一直處于變動不居的生成過程之中,并且總是滲透著研究者自覺或不自覺的建構意向與行動,展現(xiàn)了朦朧的多種可能性。作為當代哲學形態(tài)的文化哲學,為課程與教學論的新內容體系與教

7、材結構的生成和創(chuàng)新,提供了一種新的內在結構邏輯和分析批判框架。本文意在用文化哲學的思維方式,嘗試對當代課程與教學論的文化本性、內容體系和教材結構進行初步探察、梳理、分析與描繪,以便促進課程與教學論的學科發(fā)展,并為課程與教學論的教材以及普及讀本的編寫提供參考。一、課程與教學論的文化本性課程與教學論作為一個研究領域或專門學科,無疑是一種特殊的精神文化,用文化哲學對這種特殊精神文化的探究、反思、批判與建構,使我們觸摸到了課程與教學論的文化本性。文化哲學,奠基于人類對文化的悠久探討歷史及其取得的成就,孕育于現(xiàn)代哲學研究的文化取向及其突破性進展,在現(xiàn)代化的背景里逐步形成并升華為當代哲學形態(tài),并開始成為人

8、類占主導地位和具有廣泛滲透力的普遍思維和行為方式。過去,人們僅僅把文化看成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復合體,導致了文化與人的分隔與對立甚至相互異化。進入現(xiàn)代,人們開始深入地把握住了文化的“人的行為方式總和”的特質,啟動了文化與人整合的歷程。到了當代,文化哲學把握住了文化及其發(fā)展過程與人及其生命活動之間的整合同一性,揭示了“文化的本質就是人的自我的生命存在及其活動”。1課程與教學論作為一種特殊文化,既表現(xiàn)為人們所獲得和積累起來的關于課程與教學領域的專門知識和經驗,更包含了人們進行課程與教學研究的特殊活動過程。在這樣的專門性知識、經驗與活動中,存在和生成著的特殊而具體化的文化本性,不是別的什

9、么,就是理論工作者和實踐工作者所投入進去的課程與教學研究的生命本性、意向和行動。文化哲學幫助我們洞察到:作為一種特殊精神文化的課程與教學論,實質就是人類特殊的課程與教學研究的生命存在及其活動。這樣,課程與教學論,就不僅僅是作為專門活動產物的特殊知識與經驗,而且是人類開展專門的課程與教學研究活動的歷史過程。眾所周知,在課程與教學研究活動的歷史過程中,人們尋找并建立起了專門的問題領域,它們便逐步構成了現(xiàn)代課程與教學論的研究對象。在這一專門的問題領域中,有著兩個從一開始就存在的、主要的和永恒的問題:“教什么(What to teach)?”“怎樣教(How to teach)?”隨著研究的深入與擴展

10、,特別是隨著教育價值取向朝著“學習者學習本位”的轉型,這兩大問題在當代就擴展為“教學什么”與“怎樣教學”。很明顯,“教學什么”和“怎樣教學”是具有學科特定性的問題,是教育學科體系中特定的或本體性的問題,也是其他學科不研究甚至不涉及,而只有教育學才研究的特定性問題。在教育學“一望無垠”的問題域中,這兩個問題恰恰是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的專門問題。由此看來,課程與教學論作為教育學科體系的核心和主干的分支學科的地位,就是不言而喻的了。當然,在歷史的研究活動過程中,課程與教學論在鎖定了上述兩大問題作為研究對象的基礎上,還開辟和挖掘出了各個層面和各個方面的眾多問題,從而形成了今天它所具有的龐雜問題域。正是千百

11、年來,人們自覺與不自覺地持續(xù)不斷地對這些問題探究,才產生和積累起了今天讓人眼花繚亂的課程與教學論的豐富知識內容。因應課程與教學論知識的傳播傳遞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需要,其內容體系與教材結構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問題,便被納入教育學者的研究視野里,成了當代課程與教學研究的一個主要課題。英美學者們普遍以課程包含教學的觀念,將“課程研制過程”(proces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作為“內在基本線索”,并且“踐行”現(xiàn)代課程與教學領域的新理念,來建構課程與教學論的內容體系和教材結構。有人站在課程決策者的立場,以“課程改進”為聚焦點,分“課程決策”和“課程改進過程”兩個層面來加以梳理,并別具

12、一格地開發(fā)出“情境分析”和“活動設計”的教材結構形式,以連接“理論”與“實踐”,溝通教師的教授與學習者的學習活動。有人建構了“歷史現(xiàn)實未來”的邏輯“軸心”,突出“信息技術”的改造作用,聚焦于未來課程的開發(fā)與建構,并且研制和使用了配套的“專門WEB網站”。有人則以“激發(fā)創(chuàng)新性課程研究”為目的,將“課程改革”同“課程規(guī)劃與研制”融為一體,歸納出了“課程觀念”“課程研制”“課程經營”“課題與趨勢”以及“課程理論”等五大范疇,并開發(fā)和融入了“樣例提供與分析”形式。有人從課程領域外部影響與內部過程相結合的視角,概括出了“課程基礎”“課程原理”和“課程研究課題”三大領域,分為“緒論”“課程的哲學基礎”“課

13、程的歷史基礎”“課程的心理學基礎”“課程的社會基礎”“課程理論”“課程研制”“課程設計”“宗旨、目的與目標”“課程實施”“課程評價”以及“課程領域的課題與趨勢”等基本主題,并開發(fā)了“課程經典”“問題聚焦”和“概覽表”等三種教學工具。還有人試圖對西方豐富的課程與教學研究成果進行系統(tǒng)而全面的觀照,分“課程視點”與“課程研制進程”兩個維度,梳理出了“課程概念”“學習者視點”“教師視點”“協(xié)作參與者視點”“課程規(guī)劃與研制”“課程管理”和“課程思想”等七大范疇。在“教學領域”,有人聚焦于“教師意義”“教學專業(yè)”“學校與社會”“多元文化教學”“特殊教學”“教學伙伴”“教育政治”“教育法律”“教學歷史與哲學

14、”“教育標準、評估與績效”“課程與教學”“技術、教授與學習”“開始教師生涯”等主題,并開發(fā)了“案例袋”“歷史回眸”“讀思寫”以及“免費運營網站”等教材結構形式;有人則突出“有效的教師”“理解學習者”“目的與目標”“備課”“直接型教學策略”“間接型教學策略”“問題教學方式/策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班級管理”“班級秩序與紀律”“學習者評價的客觀測驗與論文測驗”“學習者的表現(xiàn)與檔案袋評估”等主題,并開發(fā)了“經典鏈接”“影視之窗”“實戰(zhàn)測試”以及“虛擬學習環(huán)境”等教材結構形式。由于特定歷史境遇的決定作用,國內學者在當代表現(xiàn)出了“超越課程與教學分離”的努力和取向,啟動了建構課程與教學論的新內容體

15、系與教材結構的進程。有人堅持主要源自歐洲大陸的“教學包含課程”的觀念,擴展課程研究的知識篇幅,以豐富和擴展“教學論”的內容體系。101112比較多的人則開辟了“課程與教學整合論”的立場,對已有“課程論”與“教學論”諸多知識和經驗范疇進行整理,以建構“課程與教學論”學科新體系。在內容體系方面,有人洞悉“課程與教學二者有相互依存的關系”,“設法”進行了“厘清其間的分界線和闡釋存在的脈絡”的嘗試,創(chuàng)新性地整理出“緒論”“課程/教學的文化與社會學基礎”“課程/教學的哲學基礎”“課程與教學的心理學基礎”“課程理論”“教學理論”“課程設計”“教學設計”“課程評鑒”“教學評量”“課程/教學研究”等范疇;13

16、有人依據“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1415建立了“課程與教學整合論”的內容體系,包括“歷史發(fā)展”“課程開發(fā)與教學設計的基本模式”“課程與教學的目標”“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的選擇”“課程與教學的組織”“課程實施與教學過程”“課程與教學的評價”以及“課程與教學研究的發(fā)展趨勢”等范疇;16也有人“將課程與教學論這一科目視為課程論和教學論的合稱,在內容安排上采取課程問題與教學問題相對分開的論述方式,先講課程,后講教學”,闡述的基本內容體系為“緒言”“課程的基本理論”“課程目標與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校本課程開發(fā)”“教學的基本理論”“教學目標與教學功能”“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

17、學組織形式”以及“教學管理與教學評價”;17筆者也曾經從“課程系統(tǒng)的空間結構”“課程研制的時間進程”以及“課程與教學的審美取向”等多種維度,嘗試了對現(xiàn)代課程與教學論積累的豐富內容體系進行梳理和建構。18而在教材結構上,人們開始邁向“靈活多樣”路途,開發(fā)和應用了“教學指南”“問題情境”“案例分析”“思考題”“閱讀導航”以及“擴展學習”等形式。探察國內外的已有進展,“課程與教學論”內容體系與教材結構的多樣化和豐富性撲面而來,同時也伴生出了“同一性和邏輯性何在”的問題與爭議。人們在課程與教學論內容體系和教材結構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為我們繼續(xù)前進搭建了階梯,而實際出來的問題和爭議則為我們深入探索提供了

18、借鑒。二、當代課程與教學論的新內容體系理清和建構當代課程與教學論的新內容體系,可以而且需要形成和應用文化哲學的視角。當代文化哲學為我們教育領域重建了“人的學習生活(生命)世界”的一元論立足點,給予了我們一種前所未有的“開放”“整合”與“整體”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在這樣的方式里,課程與教學作為一種特殊文化現(xiàn)象,實質就是人的自我學習生命存在及其優(yōu)化活動;而作為一種特殊精神文化的課程與教學論內容體系,就是人們進行課程與教學研究的特殊生命存在及其優(yōu)化活動的知識與經驗形態(tài)。人們在觀察、分析和解決這種特殊的生命存在及其優(yōu)化活動的各種問題時,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從不同的維度切入的。按照課程與教學的文化哲學觀,這些

19、維度可以區(qū)分和歸納為五個相互關聯(lián)的主要方面,它們是課程與教學活動的“本體/本原追問”“空間存在”“時間進程”“價值活動”和“審美發(fā)展”。按照這一文化哲學的邏輯框架,人類已經積累起來的課程與教學的豐富經驗與知識,可以清晰地區(qū)分為“課程與教學概論”“課程與教學系統(tǒng)”“課程與教學過程”“課程與教學管理及領導”以及“課程與教學美學”等五個相互聯(lián)系的領域。(一)課程與教學概論人們總是在已有的課程與教學論知識經驗背景里,進入到課程與教學研究領域的。為了安身立命,人們必然要對“課程與教學論”存在與發(fā)展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進行本體或本原追問,在確證這個學科的同時確證自身,進而去促進和發(fā)展這個學科和自身。這些追問主

20、要有:課程與教學論是什么?基礎何在?現(xiàn)狀怎么樣?人們不斷地分析和挖掘這些問題,并試圖作出解釋力比較強的回答,從而積累專門的理論知識,這些知識就構成了“課程與教學概論”領域。國內外的課程與教學論學者,對這個領域的理論知識有不同的區(qū)分和歸納。循此漸進,可以將它們區(qū)分和歸納為:“課程與教學緒論”“課程與教學基礎”“課程與教學本質”和“課程與教學理論”。(二)課程與教學系統(tǒng)課程與教學作為特殊文化,早就獲得了具體而現(xiàn)實的空間存在形式,成為一個特殊系統(tǒng),包含特定的組成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當代課程與教學已經發(fā)展成為一個有機的特殊生態(tài)系統(tǒng),形成了越來越復雜的系統(tǒng)結構。自古以來,教師教“課本”與學習者學“課本”,

21、是教育領域最尋常的特有現(xiàn)象,所以人們很早就認識到課程與教學系統(tǒng)有三大要素,它們就是“教師”“學習者”以及課本所包含的“教育內容”。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進一步發(fā)現(xiàn),“環(huán)境”既決定“教育內容的呈現(xiàn)形式和轉化過程”,也影響到教師的“教學過程與效果”,還決定學習者的“學習狀態(tài)與結果”,于是“環(huán)境”被納入課程與教學系統(tǒng),成為第四大要素。不僅如此,課程與教學系統(tǒng)的運行,總是有“教育決策者”“家長”“社區(qū)代表”以及“有關社會機構”等利益主體的參與和干預。這樣就使得人們始終面對的問題有:課程與教學有哪些組成要素或成分?這些要素具有什么特征?這些要素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或結構?怎樣優(yōu)化這些要素及其關系以提升教學

22、?長期以來,特別是在現(xiàn)代條件下,研究者們自覺不自覺地以“系統(tǒng)論”的思想和方法,對“課程與教學系統(tǒng)的要素及其關系”問題領域,進行了不斷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積累了有關“課程與教學系統(tǒng)”組成要素的特征及其關系的比較豐富的專門知識經驗,構成了“課程與教學系統(tǒng)”的知識領域。通過對國內外有關文獻內容的梳理,可以將“課程與教學系統(tǒng)”領域的已有知識經驗分別歸納為“教育內容”“學習者成長”“教師發(fā)展”“協(xié)作參與”“環(huán)境開發(fā)”以及“課程與教學系統(tǒng)結構”等范疇。(三)課程與教學過程課程與教學作為特殊文化,也是一種具體而現(xiàn)實的時間存在,具有連續(xù)性、變化性以及發(fā)展的方向性,集中表現(xiàn)為過程性。這一過程,學者們稱之為課程研制

23、過程(proces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分為設計或規(guī)劃(design or planning)、實施(implementation)以及評價(evaluation)三個階段。19其中課程實施主要途徑是教學,包括教師施教及學習者學習。在課程與教學過程中,人們直面的是教育研究領域的兩大專門問題:“教學什么?”“怎樣教學?”著名教育家泰勒(Ralph WTyler),以經驗主義為價值取向,將它們進一步具體化為四個特殊問題:“學校應該達到哪些教育目標?”“如何選擇可能有助于達到這些目標的學習經驗?”“如何為有效教學組織學習經驗?”“如何評價學習經驗的有效性?”人們對

24、這些問題以及有關問題進行了長期的研究與探索,形成了特別豐富的研制優(yōu)質課程與實施有效教學的知識經驗。按照“課程與教學過程”的展開順序,可以將這些知識經驗區(qū)分為“課程研制過程”“課程設計與規(guī)劃”“課程與教學目標”“課程結構”“課程資源與教學材料”“課程實施與組織”“校本課程開發(fā)”“教學媒體”“教學組織形式”“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策略”“學習方式”以及“課程與教學評價”等范疇。(四)課程與教學管理及領導課程與教學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活動,存在著教育行政部門、課程研制者、學校管理機構、教師、學習者、課程與教學內容以及家長和社會團體等等之間的多重矛盾和復雜關系。為了妥善處理和解決矛盾,教育實踐中

25、逐步孕育和發(fā)展起了專門的課程與教學管理及領導活動,以協(xié)調、規(guī)范、組織、引導并優(yōu)化課程與教學活動,從而更新學校結構、優(yōu)化課程品質、促進教師教學、提升學習結果和提高教育質量。為此,人們提出了一系列的有關問題,主要焦點為:怎樣促進課程與教學改革、變遷與創(chuàng)新?如何認識和把握課程與教學價值?怎樣依據價值標準進行課程與教學決策?怎樣提升課程與教學管理水平?怎樣改善和創(chuàng)新課程與教學領導?長期以來,人們在創(chuàng)造性探索和實踐基礎上,分別從多種層面對“課程與教學管理及領導”的政策、策略和機制的認識成果予以總結和提升,形成了比較豐富的專門知識和經驗。根據其內在關系,我們可以將它們區(qū)別和歸納為“課程改革與變遷”“課程與

26、教學價值”“課程與教學決策”“課程與教學管理”“課堂管理”以及“課程與教學領導”等范疇。(五)課程與教學美學當夸美紐斯創(chuàng)建“教學論”的時候,他期望奉獻給世界的是“教學藝術”。當人們用“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精神”,來描述教師的獻身形象時,教育領域里和課程與教學活動中那種撼人心扉的悲涼美感,就開始應運凸顯了。當人們開始有意識地追求教育、課程與教學的審美境界時,教育美學及課程與教學美學就開始悄然萌芽了。于是,教育和教學藝術成為人們努力追尋和傾心建構的新領域,進而教學藝術開始與教師生涯相結合,同時開始與學習者的學習生活相結合。進而,人們開始努力從意象到創(chuàng)制各個層面,去達至審美化的教育、審美化的課程

27、與教學,去踐行藝術化的教育、藝術化的課程與教學。在這樣的特殊而專門的努力中,人們關注的問題有以下幾個層面:教育或課程與教學活動中“美”及“審美意象”究竟是什么?在紛繁復雜的教育或課程與教學活動中“美”及“審美意向”是怎樣顯現(xiàn)的?我們在教育或課程與教學活動中如何創(chuàng)造“美”,怎樣孕育“審美意象”?在課程與教學活動中,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直面蘊涵其中的審美或藝術問題,附帶或專門地去認識和創(chuàng)造課程與教學美及審美意象,去探索、把握和創(chuàng)造融入“美及審美意象”的教學藝術,從而形成了特殊的課程與教學美學領域。這是課程與教學研究與實踐中一個充滿魅力也遍布荊棘的領域,欣賞已經取得的成就,它們分明由“課程與教學審美”

28、和“教學藝術”兩部分組成。三、當代課程與教學論的教材結構教育價值觀的嬗變,網絡教育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以及課程與教學論自身的發(fā)展,都要求我們必須積極探索和建構當代課程與教學論的新教材結構,這樣的新結構需要具有新“價值取向”、新“基本原則”和新“有效方式”。教材作為特殊文化,核心是教育價值觀。當代教育與課程領域,彰顯的基本價值是“滿足基本學習需要”,19生成的價值觀是“學習為本”,20這一切驅動教材結構從既往的“教程式”嬗變?yōu)樾屡d的“學程式”?!敖坛淌健苯滩模⒆泓c是教師的專業(yè)科目和教授需要,突出的是教師所教科目的學科內容和邏輯結構,歸宿點是最有利于教師完成教授任務。而“學程式”教材,立足點轉換到

29、了滿足學習者的學習需要上,遵循的是學科邏輯結構與學習心理規(guī)律的有機結合,格外重視的是,創(chuàng)用有效教學策略或方式,開發(fā)各種資源為學習者營造豐富的學習機會,歸宿點是最有利于學習者在教師組織引導下獲得豐富的學習經驗。在“學習為本”價值觀念引領下,編制當代課程與教學論教材,需要明確和遵循“踐行”“聯(lián)系”和“結合”三項基本原則。第一,“踐行”現(xiàn)代課程與教學的“學習為本”新理念。當代課程與教學領域,學者們倡導和建構起了新理論和新方式,我們在編制“課程與教學論”教材中應該帶頭踐行,在教材結構的設計上貫徹現(xiàn)代學習化課程與教學新理念,遵循教育心理學規(guī)律和當代教學法原則,在更新內容基礎上,開發(fā)“學程式”教材,努力通

30、過改革和豐富教材的內容體系和結構形式,明確目標,強化組織開發(fā),豐富學習經驗,弘揚自主學習,加強評價反饋,使這樣的教材成為最有利于學習者學習的“學材(學習材料)”,這種“學材”同時也是教師學習和教授的主要資源,以促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fā)揮對學習者學習的“引導”作用,有效地組織指導學習者投入學習活動,提升學習結果和提高學業(yè)成就。第二,充分體現(xiàn)科目知識與實踐狀況的“聯(lián)系”,為師生的教學提供鮮活的“文本”。這樣的教材,作為課程與教學領域的鮮活“文本”,要求我們改變長期以來“課程與教學論”教材的陳述方式,超越過去單一的“作者獨白式文字闡述”,走向豐富的“多維對話式語言表達”,實現(xiàn)文字敘述與圖像呈現(xiàn)的聯(lián)

31、系,概念闡述與事實數(shù)據的聯(lián)系,知識理解與實際分析的聯(lián)系,時代闡釋與經典論述的聯(lián)系。第三,開發(fā)網絡資源,實現(xiàn)紙質教材與網絡課程的有機結合?!爱敶n程與教學新理念”和“多維對話式語言表達”的實現(xiàn)需要,已經是單一的紙質教材這種傳統(tǒng)載體無法滿足的了,需要開發(fā)出配套專門網站或網絡課程的新型載體,以提供具有適切性和可選擇性的豐富資源,從而滿足當代課程開發(fā)和教學活動的需要。面對這些挑戰(zhàn)和要求,在編制“現(xiàn)代課程與教學論學程”新型教材中,需要采取多種有效方式,以創(chuàng)新和豐富它的結構形式。參考國內外現(xiàn)代教材結構開發(fā)使用的多種有效形式,可以完整教學過程為“經”,并以系統(tǒng)教學活動組分為“緯”,來建構新教材結構。這樣,“

32、現(xiàn)代課程與教學論學程”新教材,應當以“篇”“章”“節(jié)”“目”為基本框架,每一章為一個基本教學單元,每章的基本結構均采用多種有效方式,主要關涉“激發(fā)學習動機”“豐富教學環(huán)境”“提供練習機會”以及“開發(fā)網絡資源”等方面。(一)激發(fā)學習動機每章的開篇,需要發(fā)揮集中注意力、明確目標和給予教學方法引導的作用,從而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在“激發(fā)學習動機”方面,擬采用“實例與問題”和“教學指南”這兩種有效形式。每章的“實例與問題”,均力圖精選相關的典型實際例子,并提出相關的結構化具體問題,它們均來自課程與教學實踐的特殊現(xiàn)象及其疑難,具有現(xiàn)實感和真實性,并與每章內容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密切相關。通過實例呈現(xiàn)每章

33、內容與實際情形的關聯(lián)性,通過結構化問題清晰勾勒出內容的遞進關系,以引發(fā)學習者的清晰學習意向和內容定向,激發(fā)濃厚的探究學習興趣。主要由“目的目標”與“方法建議”兩部分內容構成的“教學指南”,擬分為“全課教學指南”與“每章教學指南”。前者比較概括地陳述“教學目的”,指定“參考教材”,提出全課通用的一般教學方法及其應用策略的建議;后者則分章主要從“識記”“了解”“理解”和“應用”四個層面,確定和陳述每章的具體教學目標,并針對具體內容提出有效的具體教學方式建議。(二)豐富教學環(huán)境課程開發(fā)與教學過程,原本是充滿生命活力的場景,豐富多彩的環(huán)境令人情趣橫生??墒恰罢n程與教學論”紙質教材中以文字加以闡述的內容

34、,比較抽象和概括,對于學習者來說比較枯燥乏味,會“打擊”學習興趣。對此,借鑒已有經驗,結合內容特點,擬在每章正文內容中,插入“圖表照片”、“音視之窗”、“情境”提供、“活動”設計、“經典鏈接”以及“實驗鏈接”等多種形式和信息,開發(fā)多種載體和活潑形式來呈現(xiàn)、增加和活化相關知識與事實,以豐富教學環(huán)境,促進學習者定向于具體內容的主動反應,進而獲得豐富的學習經驗。其中的“圖表照片”,依據文字內容的緊密相關性,將來自課程與教學研究及實踐的有關數(shù)據、事實、假設以及情景等,以模式圖、列表以及照片的形式插入,營造出圖文并茂的效果,以滿足學習者在閱讀學習中的自然與藝術追求和視覺審美享受?!耙粢曋啊笨梢源罱ㄆ鹞?/p>

35、字描述與實際活動的橋梁,意在使每章的主要概念和基本理論形象生動,提升對學習者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它基于網絡支持,提供與每章概念和原理相關的課程與教學活動的實錄性或藝術性音/像,這些音/像插入到各章里作為一種策略,為的是演示清楚課程與教學活動中正在應用的或理想的各種策略和方法。每盤音/像的文字說明導引,簡要介紹和描述音/像內容,并提示聽看音像時人們應當尋找和思考的問題,每一段導引的結尾處,是可以在配套網站上進行在線回應的關于學習內容的提問和反思問題。在目前“音/像”資源有限的條件下,需要通過多姿多彩的“情境”提供形式,使得內容更加貼近真實。各章均插入與具體內容相關的“情境”描述,它們是對課程開發(fā)與

36、教學活動實際情境片段進行的簡潔呈現(xiàn),有創(chuàng)編的,也有從文獻和他人經驗的趣聞逸事里引用的,還有筆者的親身經歷。這些“情境”描述,含義豐富而且作用廣泛,除了用于激活課堂學習氣氛外,還可以用來豐富學習機會,以刺激學習者提出并嘗試解決常常在實踐中發(fā)生的各種具體而重要的問題,從而成為教師引導、學習者投入以及師生互動的有效資源。教學過程的實質在于學習者的有效學習活動,每章大部分內容的學習,客觀地要求通過學習者的思考/反思、觀察、閱讀、背誦和寫作的活動,來活躍過程和提高效果。這就催生了“現(xiàn)代課程與教學論學程”教材中的學習“活動”設計形式,用以呈現(xiàn)和整合教材理論內容與實際活動的密切聯(lián)系,以便為學習者提供“親身實

37、踐”的豐富學習機會。大量的“活動”設計,在每章里為學習者提供了寶貴機會,使之能對那些內容相關性問題進行及時反思與深入觀察,并作出回應嘗試,這些活生生的實際問題,很融洽地將每章的概念和原理與學習者的價值觀和已有經驗聯(lián)系起來。每個學習“活動”機會,真實可感,直截了當,可以有效鼓動并維持學習者的主動學習,同時也會促進自愿自發(fā)的作業(yè)實踐以幫助記憶和促進學習?!罢n程與教學論”知識經驗體系,是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步積累和發(fā)展起來的,許多睿智的假設、觀點、數(shù)據、論證和思想以及重大的事件,飽含真實、洞見和智慧,而且活生生地記載在經典作家們的話語和論著之中,至今仍然對課程與教學領域的學習、研究及實踐,直接具有實際指

38、導意義和認知洞見價值,是進行轉述和引證所無法替代的?!敖浀滏溄印钡牟迦?,將有關的精彩論述和記載“原汁原味”地呈現(xiàn)在教材里,讓學習者與經典作家及其美文親密接觸,從而獲得歷史發(fā)展的神圣感、學習生命的真實感和真理洞見的成功感。事實上,在“課程與教學論”里,應用性和技術性特別突出,過去曾經長期被嚴重忽視了,所以現(xiàn)在學習、應用和研究這個學科的概念和原理,需要強調并養(yǎng)成“躬身踐行”的意識、技能和能力。在設置和開發(fā)課程與教學論實驗課程的基礎上,我們需要在教材組織與開發(fā)中,提倡和實現(xiàn)理論知識與實驗訓練的有機結合,在教學結構上設計和開發(fā)“實驗鏈接”,分別將“課程與教學論”具體的知識與相關的“課程與教學論實驗”具

39、體的項目進行匹配,介紹實驗項目的名稱、內容、過程、功能和基本要求,以促進學習者投入實驗訓練,強化他們提高自身的現(xiàn)代課程與教學意識、技能和能力的意向。(三)提供練習機會心理學研究揭示,有效教學與學習必須具有鞏固練習環(huán)節(jié),并且需要以學習者喜聞樂見的形式提供各種作業(yè)機會。大量的成功經驗表明,鞏固練習環(huán)節(jié)主要包括“歸納結論”“評價反饋和查漏補缺”以及“擴展學習”等成分,所以在“現(xiàn)代課程與教學論學程”教材中,我們擬在每一章,均設計和開發(fā)“復習小結”“測試作業(yè)題”以及“擴展學習”等板塊,為學習者及時進入和完成鞏固練習環(huán)節(jié)提供必要的機會、資源和指導。在“復習小結”里,提綱挈領地歸納出并簡要闡明每章豐富內容中的基本概念、主題、假設及重要事實。顯而易見,它們能夠幫助人們清晰地抓住每章最基本也最重要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