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諫太宗十思疏教案粵教版必修4_第1頁
高中語文諫太宗十思疏教案粵教版必修4_第2頁
高中語文諫太宗十思疏教案粵教版必修4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jié)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諫太宗十思疏教案 2導標顯示屏幕1. 學習作者直言進諫的精神,領會課文“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思想;2. 學習借鑒本文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的寫作手法;3. 積累掌握安、信、求、治、以、哉、所等實詞和虛詞的多種含義和用法;4. 背誦全文。導學點撥窗口【探海導航】魏征這篇奏疏,雖然以進言為務,不事雕琢,但寫得聲情并茂,文質(zhì)兼美。這種內(nèi)容充實、形式典的文風,成為后世奏議類文章的典范。學習時,要結(jié)合時代背景和魏征的生平深入理解作者論述“居安思?!睂Ξ敃r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性。在理解內(nèi)容的同時,注意文章駢散結(jié)合的文體特點,參照課文注解,理清層次結(jié)構(gòu)、段落大意和論證手法,在此基礎上背誦全文。詞語方面,除了繼續(xù)

2、積累文言實詞( 辨析詞義:安、信、求、治、本、簡、克等)和文言虛詞 ( 辨析用法:以、哉、所、則等) 外,還要注意古今詞語用法的對比,可以從文中找出一些例子進行辨析,如“元首”“得志”“知足”“何必”等。一般來說,文言詞語的用法有“字字落實”的傾向,詞意較實;而越到后來,就越虛化、抽象。這是一個規(guī)律,可以結(jié)合下面的跟蹤試題認真體會。本課的成語典故也較多, 可參照注解中的提示, 查找其出處,以加深理解,更好地體會它們在文中的表現(xiàn)力?!舅悸方Y(jié)構(gòu)】魏征以敢于直言進諫著稱,而本文又意在勸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為達此目的, 作者反復申述論說。 先以比喻推理出之, 說明“居安思危, 戒奢以儉

3、” 的重要性, 深入淺出;繼以歷史經(jīng)驗證之,說明德義的有無關(guān)乎人心向背和政權(quán)安危,振聾發(fā)聵;再以具體做法結(jié)之,指明實現(xiàn)理想政治的正確途徑,語重心長。全文思路嚴謹,論證有力,令人信服。結(jié)構(gòu)如圖:根本固則木長現(xiàn)實要求: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泉源浚則流遠德義積則國安歷史經(jīng)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竭誠待下取之易縱情傲物守之難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理想政治: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十 思)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疑難指津】本文在論證上有何特點?本文所運用的論證方法主要是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文中用了大量生動的比喻,借以闡發(fā)治國安民的思想,言簡意賅,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如文章開篇談論治國要注重“積其德義”這一根本原則時

4、,從兩個方面比喻論證,即“木之長者, 必固其根本”和“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樹木長得高的必要條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長遠的前提,運用自然中的現(xiàn)象而比治國的原則,淺顯易懂而又生動形象。 同樣, 魏征以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來比喻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至今人們還記憶猶新。文中正反對比論證,加強了說服力。正反對比論證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對比,使被說明的道理突出來了。如“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而從反面來說“根不固而求木之長”,“知其不可” ,因此,根本與長的關(guān)系自然而然被人們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歷史的教訓來勸戒太宗時,也注意了正反對比論證,“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一

5、繁一寡,最能觸動太宗的心吧, 即使不用再提具體的例子,已走過建國歷史的太宗也會有很多的想法, 從而引以為戒的。魏征“十思”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十思”的核心內(nèi)容是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達到“治 平天下”的目的,但具體又有所側(cè)重。它大體上是每兩句成對,兩句之間的關(guān)系也比較密切,因而可歸納為五個方面:一是“知足”“知止” ( 克制物質(zhì)欲望 ) ,不奢縱擾民; 二是“謙沖自牧”,不驕傲自滿;三是“慎始敬終”,不好逸無度;四是“正身黜惡”,不受蒙蔽利用;五是賞罰公正,不憑個人喜怒。徐此之外,又有“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兩條, 也應包括在“治平天下”的條件之內(nèi),因為選能擇善權(quán)在人君。 但這兩條與“十思”

6、 性質(zhì)不同,做到“十思”,才能選能擇善。果能做到“十思”,“宏茲九德” ,選能擇善,那么, 政治前景一片光明: ( 從秉性氣質(zhì)、 品格能力區(qū)分 ) 智、 勇、仁、信四種人各盡其長, ( 從職役劃分 ) 文、武兩類人各盡其用。人君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菊Z言揣摩】1.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 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 臣雖下愚, 知其不可, 而況于明哲乎 !評析:本句緊承第一句繼續(xù)運用比喻論證手法從反面推理,連用四個“不”字,用后一個“不”否定前三個“不” ,否定之否定,加強了對“積其德義”的肯定?!安豢?”既是自己的判斷,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斷?!半m ( 猶) 而況乎”的句式,巧妙地

7、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場上來,使人君不能有別的觀點選擇。先肯定人君“明哲”, 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對人君的尊重,也促其樂于從諫,而且使諫諍不顯得突兀。運用: ( 翻譯 ) 源頭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穩(wěn)卻想要樹木長得好,德行不厚卻指望國家安定,我雖然愚昧無知,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樣明智的人呢?2.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 所宜深慎。評析:這一句是對段首“豈取之易守之難乎?”這一問題的總結(jié)性的回答。在前文分析了 “竭誠以待下”和“縱情以傲物”的不同結(jié)果后,在此鄭重地警告:“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嚴肅地告誡:“載舟覆舟,所宜深慎”。說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須竭誠待下,

8、才能使群眾懷念其仁德, 并從內(nèi)心產(chǎn)生恭順之心。將君與民的關(guān)系比作舟與水的關(guān)系,確實切中要害,無怪乎唐太宗讀后,說它“言窮切至”,使自己“披覽忘倦,每達宵分”, 不但取消了當年耗費民脂的封禪“盛舉”,而且常用“載舟覆舟”的比喻來告誡太子,并以此作為臨終遺訓。本言簡意深,語重心長,能振聾發(fā)聵,令人警覺。運用: ( 翻譯 ) 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樣,既能承載船只, 也能傾覆船只,這是應該深切警惕的?!久}講析】 ( 1993年全國高考試題第二題16 分)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 18 題。開元四年,山東大蝗,民祭且拜,坐視食苗不敢捕,崇奏:“詩云:秉彼蟊賊, 付畀炎火。

9、 漢光武詔曰: 勉順時政,勸督農(nóng)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賊,此除蝗誼也。且蝗畏人易驅(qū),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憚勤。請夜設火,坎其旁,且焚且瘞,蝗乃可盡。古有討除不勝者,特人不用命耳。 ”乃出御史為捕蝗使,分道殺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災者當以德, 昔劉聰除蝗不克而害愈甚。 ”拒御史不應命。 崇移書誚之曰:“聰偽主,德不勝襖,今襖不勝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謂修德可免,彼將無德致然乎?令坐視食苗,忍而不救,因以無年,刺史其謂何 ?”若水懼,乃縱捕,得蝗十四萬石。時議者喧嘩,帝疑,復以問崇,對曰:“庸儒泥文不知變。事固有違經(jīng)而合道,反道而適權(quán)者。昔 魏世山東蝗,小忍不除,至人相食;后秦有蝗

10、,草木皆盡,牛馬至相啖毛。今飛蝗所在充滿,加復蕃息。且河南、河北家無宿藏,一不獲則流離,安危系之。且討蝗縱不能盡,不愈 于養(yǎng)以遺患乎 ?”帝然之。蝗害訖息。( 新唐書姚崇傳 ) 注 蟊賊:吃禾苗的害蟲。付畀 (bi):付 與。螟蜮:同注。劉聰:十六國時期漢國國君,無道。襖(yao) :同“妖” .13下列各句中的“以”字與“不愈于養(yǎng)以遺患乎”中的“以”字意義、用法相同的是(2 分)a吾必盡吾力以拯吾村。 b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c趙亦設盛兵以待秦,秦不敢動。d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解析:本題是考查學生對于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用法的辯析能力?!耙浴弊质俏难晕闹凶畛R姷奶撛~,其用法應在本單元

11、掌握?!耙浴弊值挠梅ㄖ饕凶鬟B詞,表多種連接關(guān)系;作介詞,表憑借、時間、原因、對象等。本題abc三項中的“以”都是表順接的連詞,可譯為“來”,而題干和d 的“以”都是表因果的連詞,可譯為“因而”,所以取d。16“謂修德可免,彼將無德致然乎 ?”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2 分) :a. 是說修德可以免除蝗蟲災害,恐怕是劉聰那里缺少德行導致這樣的吧?b. 是說修德可以免除蝗蟲災害,恐怕是汴州那里缺少德行導致這樣的吧?c. 是說修德可以避免蝗蟲入境,恐怕是汴州那里缺少德行導致這樣的吧 ?d. 是說修德可以避免蝗蟲入境,恐怕是劉聰那里缺少德行導致這樣的吧? 解析:本題考句意的理解,綜合了對實詞、虛詞、句式

12、、文意的檢測。按文句意免除蝗災指國君之德,汴州不是國君,決定排除b 項;同理, d 句的“避免蝗蟲入境”也要排除;c 項兼有 bd二項之錯更得排除。“恐怕是”是據(jù)句意所作必要補充,看句意和詞義,再看a 項,正確。18從姚崇三次講話的內(nèi)容看,他關(guān)于滅蝗的實際見解是(2 分) :a. 既要做到 合道,又要做到適權(quán),就能戰(zhàn)勝蝗災妖異。b. 既要有德行,又要上下齊心合力,就能戰(zhàn)勝蝗災妖異。c. 既要有德行,又要有正確的方法,就能戰(zhàn)勝蝗災妖異。d. 既要有正確的方法,又要上下齊心合力,就能戰(zhàn)勝蝗災妖異。解 析:此題主要是檢查考生對整個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d項的“正確的方法”“上下齊心 合力”概括了崇三次講話

13、的主要內(nèi)容,又客觀又實際,必然會“戰(zhàn)勝蝗災妖異”。而bc 的強調(diào)“德行”及或缺少“上下齊心合力”或缺少“有正確的方法”,都不妥;a 的“合道”、“適權(quán)”相去更遠,當然更不妥。這三項都不可取。答案為d【風景剪輯】剪輯 1:太宗新即位,勵精政道,數(shù)引徵入臥內(nèi),訪以得失。徵雅有經(jīng)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與之言,未嘗不欣然納受。徽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無不言。太宗嘗勞之曰:“卿所陳諫,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誠奉國,何能若是?”其年,遷尚書左丞?;蛴醒葬绨Ⅻh親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溫彥博察驗無狀,彥博奏曰:“徵為人臣,須存形跡,不能遠避嫌疑,遂招此謗。雖情在無私,亦有可責?!钡哿顝┎┳屷纾以唬?/p>

14、 “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跡。”他日,徵入奏: “臣聞君臣協(xié)契,義同一體。不存公道,唯事形跡,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則邦之興喪,或未可知。 ”帝瞿然改容曰: “吾已悔之?!贬缭侔菰唬?“愿陛下使臣為良臣,勿使為忠臣。 ”帝曰:“忠、良有異乎 ?”徵曰:“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龍逢、比于是也。良臣使身獲美名,君受顯號,子孫傳世,福祿無疆。忠臣身受誅夷,君陷大惡,家國并喪,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遠矣?!钡凵罴{其言,賜緞五百匹。( 選自舊唐書魏徵傳 )剪輯 2:古人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即使君子,也難免有過,不同的是“過也,人皆見之, 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諫官,自己有了錯誤,臣下可以進諫。帝王,自以 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萬民,行為萬世師,言作萬世法,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俯 視切,能傾聽逆耳之言,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