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資糧——信愿行(11)第六講凈業(yè)三福變化氣質(zhì)_第1頁
凈土資糧——信愿行(11)第六講凈業(yè)三福變化氣質(zhì)_第2頁
凈土資糧——信愿行(11)第六講凈業(yè)三福變化氣質(zhì)_第3頁
凈土資糧——信愿行(11)第六講凈業(yè)三福變化氣質(zhì)_第4頁
凈土資糧——信愿行(11)第六講凈業(yè)三福變化氣質(zh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凈土資糧信愿行第六講:凈業(yè)三福 變化氣質(zhì)(第十一片)南無阿彌陀佛!尊敬的李木源林長,尊敬的諸位大德法師,諸位居士同修:今天是我們最后一講,討論的題目是凈業(yè)三福,變化氣質(zhì)。三福屬于念佛行人修行的助行,三福的提出,是來自觀無量壽佛經(jīng)。當韋提希夫人哀請世尊開示往生凈土一法,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的請法之后,在未介紹觀想方法之前,首先就開顯凈業(yè)三福。第一福叫人天福,又叫世間福: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第二福是小乘福: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福是大乘福:發(fā)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那么,我們要體會這三福的提出是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的,不在韋提希夫人請法的范圍。那么,為什么

2、要說出這三福?這是針對未來時代,末法的眾生,他的根機沒有能夠達到聞即信受的水平,心里很散亂,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把西方凈土依正莊嚴觀想清楚。在這種情況下,對根機鈍劣,心散亂的眾生,佛是慈悲攝受不舍,所以提供他一個前方便,進入到凈宗念佛信心的前方便。所以,就談到修福的問題。修福是我們念佛行人重要的修行科目。常常講是培福載道,福德培植深重,才能運載、安立這個道啊。菩薩的六度,前五度都是修福的范圍。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五度都是修福,第六度才是般若智慧。那么這里面福和慧有一個轉(zhuǎn)化關(guān)系。福積得深厚,就能夠轉(zhuǎn)化為智慧。對于未來眾生,不能馬上產(chǎn)生信心,是由于他的智慧缺乏。智慧缺乏,就得要給他提供積

3、累產(chǎn)生智慧的基礎(chǔ)。所以我們從中理解釋迦牟尼佛開顯凈業(yè)三福的意思。同時,也向我們表達,一個凈業(yè)行人,雖然指向的是了生脫死的終極出世的本懷,然而,由于凈業(yè)三福對于我們?nèi)粘I钪娦袨榈囊?guī)范,也令我們能夠融攝通途的教法與世間的善法。這三福包含著五乘佛法,人、天、聲聞、緣覺、菩薩,能夠莊嚴國土,能夠積累往生的資糧。那么,我們現(xiàn)在一條一條來看看,凈業(yè)三福作為我們?nèi)粘I畹男袨橐?guī)范,對于自己的道業(yè),對于利益眾生,服務(wù)社會,莊嚴國土,都是很不可缺少的。第一是孝養(yǎng)父母。提出一個“孝”的觀念,這個觀念正好跟我們中國本土文化非常地吻合。儒家文化特別強調(diào)“孝”。你看論語,孔子的心法是傳承給曾子。曾子在孔子的大弟子里

4、面,是以孝順著稱的。曾子為了孝敬他的父母,寧可放棄高官厚祿。曾子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來了幾個客人。古人都很厚道,要熱情招待客人。曾母這時不知所措,很希望自己的兒子趕快回來。古人又沒有手機,又沒有通訊設(shè)備,怎么能夠把這個信息傳遞出去呢?但是曾母有辦法。這時候曾母就用牙齒咬自己的中指。這一咬,在山上砍柴的曾子,心口就疼痛一下,他就想肯定是母親有什么事找他,趕緊回來。果然是母親要他回來。你看,由于他這種孝心,母子天性相關(guān),都有感應(yīng)啦,感應(yīng)!這就是孝,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天經(jīng)地義的一種做人的準則。做人有孝的基礎(chǔ),他就能夠在朝廷是忠臣。孝的擴大,就會“老吾人以及人之老”。所以孝的觀念,確實

5、是做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石。儒家很強調(diào),佛家的圣人也強調(diào)。大家讀誦的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號稱是佛門的孝經(jīng)。地藏菩薩的大愿之王,他的最初的這種動力就是孝。他有一世做婆羅門女,知道自己的母親邪見,譏毀三寶,不信因果,母親死后去處必然不好。那婆羅門女是個孝女,所以她就把一切財產(chǎn)變賣,去供養(yǎng)佛。當時,是佛的像法時代,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她就供養(yǎng)。這時候,她的那種悲痛,希望佛加持她,讓她知道母親到什么地方去了,要超度她的母親。這一念的至誠心,感得虛空有一個聲音告訴她:我是汝所瞻禮者,過去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汝供養(yǎng)畢,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號,即當知母所生去處。這婆羅門女回家,就開始念佛。念了一晝夜,忽見自身到了

6、海邊地獄。無毒鬼王接待了她。這時候,無毒鬼王告訴她,由于她的這種供佛的因緣,尤其是念佛功德,她的母親已經(jīng)超度出去了。不僅是她的母親超度出去了,與她母親在一起的地獄眾生,都出去了。那么這個婆羅門女這時候能夠到地獄,她已經(jīng)證得了念佛三昧了。她不是去地獄受罪,而到地獄看望囚犯,她的身份資格不一樣了。她這時候就證得了一種同體。才發(fā)現(xiàn),不僅是這一世的母親是她的母親,地獄里面所有的眾生,都是自己生生世世的父母??!她由這一念的這種現(xiàn)量,同體的證悟,才感覺到,哎呀,要把所有的母親、父母救度出來,要把所有的地獄眾生救度出來!所以,才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本陀蛇@一念孝心的擴大,所發(fā)起的大愿

7、。佛教的孝,除了世間的贍養(yǎng)、承歡之外,尤其要把令父母脫離三界六道輪回,圓證本具的佛性,這個目標,作為大孝的內(nèi)容。所以,佛教傳到中國,能夠在中國本土生根開花,它與本土很多文化理念,是很耦合的。從中看到,儒道釋三家的文化,這種圣人之心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這就像一家醫(yī)院一樣,只是他們開的門診科類不同。雖然有的開兒科,有的開外科,有的開內(nèi)科,然而他們治病救人的目標是一致的。那么,孝養(yǎng)父母到了現(xiàn)在,這應(yīng)該是優(yōu)良的中國文化傳統(tǒng)美德,然而,卻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比較嚴峻的挑戰(zhàn)?,F(xiàn)在受那種功利主義文化,自我中心主義文化的影響,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孝養(yǎng)父母的觀念比較淡薄,現(xiàn)在很多父母都感到很失落??!自己養(yǎng)大的這個子女,

8、跟自己的隔閡感太大。在大陸,很多大學生跟父母很少交流,很少寫信。如果他要是寫信,就是要錢。但是,父母還是父母的一片癡心,希望知道子女在學校怎么樣??墒牵绻@個子女不要錢,他就不寫信。于是,父母就給他設(shè)計一封提供標準選擇性回答的信,你最近身體怎么樣,是好,還是不好,還是一般,讓他打勾。打完勾,給父母寄過來。你看看,在孔子的論語里面講,如果一個做子女的,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都是不孝?。∧悄憧梢栽诂F(xiàn)在的年輕人中做一個調(diào)查,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啊?!那現(xiàn)在父母要管他的一輩子啊,小時候要管,念大學要管,現(xiàn)在有很多人念完大學,覺得薪水低,他不愿工作,父母用他的養(yǎng)老金來養(yǎng)他,而且還認為父母

9、是應(yīng)該的呀。所以,這個孝一定要張揚出來。一個不孝的人,他什么都免談。孝還是規(guī)范自己行為的一個最好的理念。他孝養(yǎng)父母,就必然要想到我做這個事,父母歡喜不歡喜,愿意不愿意。父母都是對子女一片愛心,都希望子女走正路啊。這一念的孝心,也就使他能夠規(guī)范行為。孝順父母,孝順三寶,孝名為戒,孝本身就有戒的意思在里面。孝養(yǎng)父母,這種文化,我們一定要傳承下來。第二是奉事師長。父母養(yǎng)育了我們的生命,師長教給了我們做人的道德,以及修心養(yǎng)性,法身慧命的栽培,對我們很有恩德,我們要奉事師長。古人對師長,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那種師生之間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尊師重道,恭恭敬敬。那么到了現(xiàn)在,我們也覺得啊,世風澆漓啊,這種

10、師生關(guān)系,在現(xiàn)在的大中小學,已經(jīng)衰微到了可悲的地步。我原來是做老師的,也是感覺到一年不如一年。在高等院校,一般評判他狀態(tài)的好壞與否,師生關(guān)系是一個很重要的參照系數(shù)?,F(xiàn)在很多大學的教授,由于受這種市場經(jīng)濟影響,使得這種師生之間的道義感情,這種紐帶,越來越淡薄。學生覺得,我是交錢來學知識的,你給我傳授知識,我們是一個買賣關(guān)系,交易完成了,在大街上,見到面,可以不打招呼。那么,上課的時候,那種恭敬也看不到了啊。我原來在學校的時候,有個老教授,他有一天下課的時候,氣呼呼地出來了,一邊說著“太不像話了!太不像話了!”我們都知道他有點高血壓,趕緊安慰他,不要生氣?!坝惺裁词掳??”他說他上課的時候,叫了一個

11、同學起來回答問題。那個學生也沒有預習,他就說他不知道。不知道就行了,那你就坐下來。只是說了一句:“下課注意溫習功課?!边@個學生反而還生氣了,他站起來就走,而且走出門的時候,那個門還“咣當”一下。這下就把這個老教授氣壞了,以前可從來沒有碰到過這種情況。這是一堂必修課,本來是不應(yīng)該走的,他走了,而且還這樣帶著好對不起他的樣子。本人原來在學校也碰到這種事情。我正在講儒家文化,怎么改造命運,這時候一個學生站起來,他就走。我說:“你干嘛?”“我不愛聽啊!”我說你給我坐回去。然而,他卻揚長而去。我那時候也很氣啊,好像也是有些發(fā)抖。但我那時候不能拍桌子,因為還有很多學生在那里,我就說好好好。事后,等下完課,

12、我讓班長把他叫來。我說你今天上課的情況,你這種舉止會怎么樣,你是不是覺得有錯誤?。克f我沒有錯誤。我這個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我很坦率,很真誠啊。你看看,沒有起碼的那種涵養(yǎng)。事后,我了解到,原來從高中開始,他們就是這個樣子,已經(jīng)形成習慣了。在念高中的時候,想聽就聽一聽,不想聽就走?,F(xiàn)在很多學校,那些專業(yè)課,比較好的課,他也不來聽。不來聽,有時候,是父母在那里聽。所以,我們看到,古人的那種師生關(guān)系,到了現(xiàn)在,真的是變得很糟糕。我覺得在佛教里還比較好一點,還有一點尊師重道的樣子。在這個時代,我們尊重師長,選擇善知識,尤其要有眼光。比如我們居士去求法,對一切出家的僧眾都要平等地恭敬。但是你要去向哪

13、個法師請法,就要有智慧的觀照了。七覺分里面,擇法覺分放在首位,尤其是選擇善知識。在這個末法時候,選擇善知識的標準是正知正見,你不要把標準看錯了??吹侥膫€法師知名度最高,錢最多,地位最高,那就是善知識,不一定的。往往這個法師、善知識、弘法人士的水平怎樣,是取決于信眾水平怎么樣。所以,我們看他是否有正知正見,哪怕他身上有一些毛病、缺點,我們看他的正知正見,跟著他學。毛病缺點在這個時代,我們不要用完美的標準尺子去要求師長、善知識,那是不可能有的。在圓覺經(jīng)里面,就談到過這個問題。大智度論有一個比喻,就好像某個人盡管長得不好看,身上也很穿得很襤褸,似乎不怎么樣,但是他手上有一個火把,你夜間走在山路上,最

14、重要的是這個火把,不要去計較他長得怎么樣,不念其短,火把能照亮你走的路,你就取用他的這個火把嘛?!安荒钇涠獭?,而且對師長真的要作如佛想。這個很重要,不是這個善知識需要你把他看得很高,因為你通過對善知識高看一眼,你的恭敬心上來,對你有好處。所以,這個恭敬很重要。侍奉師長里面,“奉”就包含恭敬,有恭敬他才會侍奉。如果他輕慢的話,他是不會去侍奉的。那么,佛在經(jīng)典當中講的,對于一個弟子,對師父,對和尚阿阇黎的恭敬,要到什么程度???每天要去頂禮。請法的時候,要跪在那里請法。走路的時候,不能踩著師長的影子。而且,回去要退著走。到很遠的地方,再恭敬頂禮三拜,再慢慢走。如果和尚阿阇黎在里面沒有時間,門關(guān)著,不

15、理睬你,你不能隨意闖門進來,你要在門口頂禮三拜,右繞三匝,再回去。那么,如果對和尚阿阇黎,你不能說他壞話,如果你說了一句和尚阿阇黎的壞話,都要到地獄里面去,六十小劫,遭受苦報啊。這是佛說正恭敬經(jīng)這本經(jīng)里講的。阿難聽了后,淚流滿面,因為末法的眾生不可能有這個恭敬心,恭敬心生不起來。那么,和尚是給你受戒的和尚,剃度受戒的和尚。阿阇黎是什么,只要有一位法師給你講過一個偈子(四句為一偈),就是你的阿阇黎。你對這個阿阇黎說一句壞話,都會墮到地獄去,那是非常嚴格的。所以,現(xiàn)在眾生確實很難做到。由此,為什么印祖再三講,有一段話在印祖文鈔反復提到:有一分恭敬,則滅一分罪業(yè),增一分?;邸S惺止Ь?,則滅十分罪業(yè)

16、,增十分?;邸H羧珶o恭敬,雖種遠因,其褻慢之罪,有不堪設(shè)想者。這種恭敬很重要,然而,現(xiàn)在我們眾生煩惱很重,我慢啊,驕慢啊,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所以,他就很難生起恭敬心。奉事師長,恭敬師長,對自己有好處。有這么一個公案: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優(yōu)婆夷,她信心很好,每半個月要到僧團,請一位比丘師父來家應(yīng)供。僧團一般就是按照戒臘的次序來派比丘去。哎,有一次,差到一位年老的比丘,這位年老的比丘開始不愿去,但是,這是按照戒臘排下來的,不能不去。他就去了,這位優(yōu)婆夷給他好吃的供養(yǎng),用完齋之后,又供養(yǎng)了他衣料。供養(yǎng)完之后,她就去搬了個小凳子,小床,就在旁邊,在那里靜坐。這是為什么呢?就是意味著,這位比丘得到居

17、士的財供養(yǎng)之后,他要進行法供養(yǎng)啊。這也有個交易行為啊,一般它是一個規(guī)矩。但是,這個年老的比丘為什么不敢來呢?因為他不會講法。但是他一看到這個優(yōu)婆夷,在那里一坐,他就慌了,自己說不出來。他看到優(yōu)婆夷在那里,閉上眼睛,他就偷偷地遛了。但是,這個優(yōu)婆夷她很恭敬,靜靜地,用恭敬心在聽,她坐在那里就在思維:身無常,心無常。思維思維,就證到了初果。證到了初果,這位優(yōu)婆夷很高興。今天請到的是位恩師,由于他說法,由于他的加持,讓我證到了初果。她就要感謝他,再睜開眼睛一看,這位比丘師父不見了。不見了,她就到寺院去找他。這個老比丘一看這個優(yōu)婆夷來找他,他心里就更加忐忑不安。你看看,我沒有和她講法,現(xiàn)在,她來找我的

18、麻煩,他就到處躲。這個優(yōu)婆夷是下定決心,非要找到他不可。最后躲不過去,就勉強出來。這個優(yōu)婆夷頂禮,至誠感謝恩師。哎呀,這個老比丘聽到這個情況,心里生起了慚愧心。你看看,一位優(yōu)婆夷都證到了初果,自己還這么苦惱,什么都不會。所以,這位比丘也非常精進、努力,過了幾個月,這個比丘也證到了初果。所以,這個優(yōu)婆夷她不是說怎么樣怎么樣,就是靠恭敬心得到的利益。恭敬心首先是對自己有好處啊。阿彌陀佛大愿里面,就有要求,讓他座下的聲聞菩薩弟子對佛要有恭敬心,不是阿彌陀佛求這些弟子恭敬,因為恭敬心對弟子修行太有好處了。這是侍奉師長。如果對于不是正知正見的某個善知識,他就不是善知識,是冒充的善知識,你可以采取敬而遠之

19、的態(tài)度。第三是慈心不殺。不殺生是培植我們的慈悲心。慈悲心是成佛的種子,離開慈悲心,修一切善業(yè),都是魔的事業(yè)。那么具體體現(xiàn)在不殺生,因為一切有情識的生命,都有貪生怕死的生命本能。我們今生得到人身,不能以強凌弱,剝奪對方的生命,來滋養(yǎng)自己的身體,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不能去殺生。第二個原因,是一切眾生都有如來的智慧德相,都有佛性。雖然,形體跟我們不一樣,但是,理體,心性平等無二,尊重它的佛性故,不能吃它,不能殺它。第三,更為重要的是,這些異類,蜎飛蠕動的眾生,雞羊豬鴨,它生生世世都跟我們互為父母啊,眷屬啊,兄弟姊妹啊。由這個孝順故,我們不能殺他,所以,要素食。佛法傳到中國,從梁

20、武帝以來,中國有個良好的傳統(tǒng)素食,就是培養(yǎng)我們慈悲心的。這次來,我也很欣慰地看到我們新加坡人民真是很有善根,很有慈悲心。幾百個素食館啊,這很好啊,很好。所以,我們新加坡能夠經(jīng)濟繁榮,社會安寧,跟我們新加坡國民有這一念的慈悲心,是有關(guān)系的,把這一念的慈悲心發(fā)揚光大,我們的國泰民安、人民安樂就能得到。殺生,它直接得到的就是戰(zhàn)火連綿。要得到和平,一定要在我們的行為當中,不要去剝奪眾生的生命。我們剝奪眾生的生命,其他的,就會剝奪我們的生命,要慈心不殺。第四是修十善業(yè)。這個十善,是佛門非常重要的行為規(guī)范。十善是相對于十惡而言。身三口四意三,身業(yè)的三種: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偷盜,就是不屬于自己的東西,

21、別人沒有給予我們,我們不能去取它。這個取,包括去偷,去搶,去詐騙,種種的順手牽羊的方式,這都是不可以的。不邪淫,就是要過一夫一妻的貞潔的生活。這是身業(yè)的三種。口業(yè),有四種。不妄語。妄語,包括大妄語,首先是大妄語。自己修行沒有證到某個果位,沒有得到三昧,沒有開悟。為了得到名聞利養(yǎng),為了虛榮心,他自己說自己證到了什么,這是大妄語。小妄語,就是日常生活當中心口不一。這個妄語啊,是我們最容易犯的。阿賴耶識這方面的煩惱種子太多。有時候,情不自禁一個假話就冒了出來。有時候假話講多了,自己都認為是真話,真假不分。不綺語,就是不要花言巧語。說那些那種很諂媚,很動聽的話。花邊新聞,齊東野語,動別人的念頭,實際上

22、所得到的是想滿足自己的一點利益。不兩舌,就是不要挑撥離間。在張三那邊說,哎呀,這個李四說了你什么壞話啊,添油加醋地說一通。到了李四那里說,張三說了你什么壞話啊。就這樣傳來傳去,把那個兩方面搞得非常仇視對方。這是兩舌。惡口,就是罵人,用非常粗惡的語言罵人。有時候瞋恨心罵人,把人罵得,夏天都像冬天一樣嚴寒、冰冷,終身難忘,惡口?。∧憧?,有時候,兩個潑婦在大街上對罵的時候,那可有好戲唱了。不能惡口??!然后,意三,就是不貪,不瞋,不邪見。不貪就是內(nèi)心清凈,不要看到什么就想占為己有,尤其,這個貪實際上就是一個淫欲的心哪。不瞋,不瞋恨。瞋恨往往是來自于想得到某個東西,忽然由于種種因緣,讓自己得不到。于是瞋

23、恨心就上來了,它真是毀滅自己,也毀滅對方。瞋恨心上來恨不得把對方置于死地。有時候,商場就是戰(zhàn)場,為了把對手壓下去,甚至可以派一個職業(yè)殺手,把對方干掉。這些都是瞋恨導致的。不邪見,就是不要有哪些,比如,人死燈滅啊,沒有后世,哪有輪回報應(yīng)啊,哪有佛法僧的存在呀等等。這些都是邪見的范圍。我們都不能犯。于是,我們這是從消極的層面當中不要去犯。然后,我們這個十善業(yè),還有積極行善的一面。不僅不殺生,而且去放生?,F(xiàn)在,各地很注重放生這一點。放生,培植我們的慈悲心。不僅不偷盜,還去布施,把自己的福報,讓大家分享啊。不僅不邪淫,而且提倡一種貞潔,一種忠誠。那么,這個口業(yè)的四種,不僅不去犯,而且要講那些讓大家歡喜

24、的語言、隨喜的語言,愛語?。∵@是起碼要做到的。在意念當中,一定要清凈啊,要用這個清凈,有時候比如,對治這個淫欲的心,常常要觀想不凈啊,首先觀想自己的種種不凈。我們投生的這個一念種子就不凈啊,父母的精血也不干凈啊。然后,我們住的地方也不干凈啊。然后,我們通體都不干凈啊,身上三十六種不凈之物,就是一層皮而已啊。什么眼淚、鼻屎、血液、唾液等等。人真的是,把這個一層皮剝開,你再看看,就是一個廁所啊,污穢得很啊。那么,我們還天天把它喬裝打扮,好像很美似的。這就像一個花瓶,里面裝滿了大糞。這個把它口塞住,好像像那么回事。如果這個花瓶嘣的一下,全都是大糞流了出來。行動的廁所?。∪绻莻€花瓶裝著大糞,比人還好

25、點,它扎上口,還沒有臭味出來。我們可是,上下九孔都流著臭氣,污穢啊。我們早上為什么要刷牙啊,一口臭氣啊,再精美的食物,通過我們的口,到我們身體,都變成大小便啊。我們是這樣一個制造糞便的機器。那么,為什么?因為構(gòu)造我們身體的地水火風,本質(zhì)上就是污穢的。佛說,你縱然用四大海的水來洗身體,哪怕把身體洗成一個微塵,這個微塵都是臭的。我們還要有什么臭美啊。既然我們的身體是污穢的、不干凈的,對方也一樣的,也是污穢的,也是糞便,那你說還能夠愛得要死要活嗎?再就想想死亡狀態(tài),一死啊,身上的這種細胞的腐爛,像青瘀色,再就像橘皮色啊。然后,這個身體的那個蟲,就出來了,鉆來鉆去。然后,這個皮和肉就慢慢子腐爛啊,離開

26、這個東西。然后,放在曠野里面,那種血肉狼藉。然后,這些豹狼、老虎來吃這個尸體。這個時候,到了這個時候,你還能說她如花似月、楚楚動人、羞花閉月?這種情況,還不如一個豬頭啊,豬頭到街上還能賣點錢。你這時候,拿一個人頭到街上去賣,誰敢要啊?所以我們想一想,這要看清楚??!來對治這種貪欲的心。所以,這個修行十善,要作為我們行為的規(guī)范。下面就是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要持戒了。如果前面人天福是世間道德君子行為規(guī)范的話,到了持戒,就有點要修出世法了,要修道。這個戒律,就像道宣律祖所說,為道制戒,佛制這個戒,是為了道業(yè)。如果這個為道之心沒有出來,他就覺得持戒是束縛,很痛苦。只有我們追求生命的最高的道

27、業(yè),才會對我們的這種身心的煩惱進行約束。所以,持戒是為我們解脫的,不是給我們枷鎖的,是控制我們煩惱的這一面。然后是解放法身慧命。如果有這一念心,他才會持戒。要么他就覺得,你看我,這個山珍海味吃得多么滋潤、多么幸福。你讓我吃素,人生的幸福就沒有了。這個戒律,它是一門甚深的人性的學問。人心惟危啊,道心惟微呀。我們?nèi)说男氖呛芪kU的啊,然后,道心是很微弱的,惟精惟一啊,允執(zhí)厥中啊,我們只有通過修行,歸到這個一面來,我們才能夠把我們自性的德能顯發(fā)出來。那么,修行最先,就是要持戒。我們不持戒的話,這種貪瞋癡的三毒煩惱,鼓動身口意的三業(yè),就會造作無量無邊的惡業(yè),讓我們在六道里面,尤其三惡道里面輪轉(zhuǎn)不休。所以

28、,這個戒,每一條戒的制定,都是對治我們的煩惱的。煩惱賊啊,戒,就是捉賊,把這個煩惱賊捉住。我們怎么能捉得住呢?一定要知道賊在什么地方,我們派遣軍隊才能把他捉住。如果我們都不知道賊在什么地方,你這個軍隊派到什么地方去啊。所以,佛通過戒律,每一條戒律,就知道我們煩惱賊在什么地方。為什么要制不殺生戒?因為我們與生俱來就有以強凌弱,殺害眾生生命來滋養(yǎng)自己生命的這種惡劣的本能,這是一個煩惱賊。于是用不殺生來對治,透過不殺生戒,知道我們有什么煩惱。通過不邪淫,知道我們這個淫欲心很重。有時候,邪淫過來,恨不得天下的異性,都跟自己玩一把。就是這樣,所以,這個煩惱很重,一定要趕緊把它遮住。如果放逸這樣的煩惱,就

29、像洪水泛濫啊,我們的法身慧命全都葬送了。所以,制戒把煩惱賊捉住。定,有戒才有定,定就把這個煩惱賊綁住,不讓它再去危害苗稼。所以,牧牛啊,那個野牛,開始的時候,是到處猛跑,人家的莊稼全都被踐踏壞了。所以,開始給安上一個轡頭,一個韁繩。等它要隨便亂跑的時候,把它拽過來啊。這個戒就起到這樣一個作用。我們的煩惱賊要跑,煩惱要動的時候,我們的戒體戒行就開始對境起作用了。這樣由戒生定,這個定就把這個煩惱賊給他綁住了。那么,由這個定,才生智慧。智慧就像一把利劍。為什么智慧文殊師利手上拿著一把劍,那是代表智慧,來把這個煩惱賊殺死。阿羅漢即殺賊的意思,把煩惱賊殺死,斷見思惑嘛,證人我空嘛,出離三界,長揖生死。這

30、是戒定慧。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居士,修行佛法的第一步,必須受戒。受戒通過一個授受的儀軌,用他的至誠心,在三寶面前,由和尚證明,從我們自性的清凈心面前,引發(fā)一種止惡防非的功能。這種功能通過授受三番羯磨之后,它就會形成自動化,就是無作戒體。無作,就是不加造作的戒的體性產(chǎn)生作用。本人沒有出家之前受過菩薩戒,也是半月誦菩薩戒,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其中,有一條戒就是,你受過這個戒,如果你路過道路旁邊,你看到那些病人,如果你不去救的話,那要犯輕垢罪的。那么,這樣有一天我從學校下課回來,正好碰到一個年老退休的人,他走在人行路上,就那么一下踏空了,摔倒在地上,而且頭在下面,身子在那個人行道上面。一看就很痛苦的樣子。那

31、么我從遠處走過來,看到很多人來來往往,但是沒有人停下來。為什么沒有人停下來,它有一個社會風氣的問題,怕停下來予以幫助惹麻煩。到時候,他的家人或其他人說,是他撞倒的,那不就麻煩啦。所以,我看都沒有人停下來,按我的心理,在那時環(huán)境之下,我一般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也會就那么過去。但是這時候忽然想到梵網(wǎng)經(jīng)里講的,你如果是在這時候,你不管,你是要犯戒的。哎,這時候,就一下子警覺起來,我就趕緊上去,就幫助他,去扶他。人性都是善的,只要有一個人上去,周圍就會有人圍過來,因為他怕自己惹麻煩的這個擔憂沒有了,他就過來了。這時候就來了三四個人,我們就把這個年老的人,抬到公寓樓的傳達室里面,把他用被子墊高一點坐

32、著。最后,就問他家里的電話,把他子女找到了。這個老人一下子就非常感激。他說,哎呀,謝謝,你是不是大夫???我說我不是大夫。他說,哎呀,我是高血壓。當時,多痛苦,我都快昏迷了。你上來就把我扶起來,讓我頭朝上,我一下子頓然舒服了好多。我想,當時,想到你大概是個大夫。通過這件事,我就感慨到受戒能夠在我們內(nèi)心產(chǎn)生一種力量。如果不受戒,這個事情也和大家一樣。受了戒就會警覺自己,應(yīng)該做什么事情,和不該做什么事情。止持,就是不應(yīng)該做什么事情你去做了,是犯戒。那么,戒律里面,還有作持。如果你應(yīng)該做什么事情,而你沒有做,也是犯戒。尤其,三聚凈戒,菩薩的三聚凈戒:斷一切惡,無一惡不斷;修一切善,無一善不修;度一切眾

33、生,無一眾生不度。就把戒律最本質(zhì)的內(nèi)涵,通過三句話傳達出來了。所以,我們每天都要把這三句話提醒自己。我們比丘吃飯,首先吃三小口飯,就是提醒這三句話,吃第一小口飯:斷一切惡。第二小口:修一切善。第三小口:度一切眾生。然后才吃飯,才吃菜,要提醒自己。所以這個戒,尤其在這個末法時期,我們的內(nèi)心煩惱很重,外界的誘惑很多,更是要把持戒的意識提起來。提到什么程度呢?寧可守戒而死,不可破戒而生!把它放在一個超越自己生命的程度,我們才能把這個戒守住啊。因為五欲的誘惑實在太大了。當你想到,我哪怕就為了持戒,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也就是這一期的生命,我結(jié)束了。如果我為了保持這個肉體破了戒,我生生世世的法身慧命,就完全沒

34、有了。你好好算這筆賬啊。那么,剛學佛的,首先要受持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是常住三寶。我們修行想離開三寶的慈悲加佑,想修行成功是不可能的,而且要堅信三寶是常住的。佛是二六時中,用他的六種神通,用他的無量慈悲、平等關(guān)注著我們,我們機緣成熟,會不失時機地來救度我們,“應(yīng)以何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尤其是在佛滅度之后,佛寶和法寶要靠僧寶來傳承。所以,我們要恭敬三寶,要皈依三寶,對一切出家的僧眾,要恭敬。我們要皈依僧,這里要注意,不是皈依某個法師。僧是僧伽,僧團,四個比丘以上才構(gòu)成一個僧團。所以,不要搞得我是皈依某個法師,他是皈依那個法師,這個法師好,那個法師不好。這都是心存分別,不如法

35、。那么,這個僧寶一定要我們大家恭敬、皈依、維護、護持,離開了僧寶,佛法就是一門哲學,一門考古,就會加速佛法衰亡、滅亡的過程。所以,我們要護持好僧團,受持三皈,具足眾戒,就是我們根據(jù)自己的水平,居士要受五戒,但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煩惱很重,五戒,受不下來,你也隨分隨力,受其中的四戒、三戒、兩戒乃至一戒,已受了戒,就得認真奉行,不可輕率破戒。那么,進一步的,有八關(guān)齋戒、菩薩戒,出家僧眾有沙彌戒,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三百八十四條戒。這些戒律,都要我們?nèi)シ畛?。受持眾戒,不犯威儀,是指我們的行住坐臥,四威儀中,為這個持戒做一個方便。那么,威儀當中,主要是安詳,常爾一心,正念啊。自己持戒,尤其是比丘持戒,不能一天到晚胡思亂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