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1—4練習_第1頁
第1章第1—4練習_第2頁
第1章第1—4練習_第3頁
第1章第1—4練習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教育精選初中科學七(上)單元練習(一)第一章 14節(jié) 一、選擇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每題2分,共50分)1. 學會科學探究是為了( )A. 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B. 當科學家C. 提高智商D. 提高解題能力,得到好成績2. 學習科學的最基本方法是( )A. 閱讀、作筆記和練習B. 觀察、討論和交流C. 觀察、實驗和思考D. 閱讀、實踐和應用3. 下列單位換算過程中正確的( )A. 2.6米=2.6×1000=2600毫米B. 2.6米=2.6米×1000=2600毫米C. 2.6米=2.6米×1000毫米=2600毫米D. 2.6米=2.6×

2、1000毫米=2600毫米4. 要測量學校操場的長度,比較合適的測量工具是( )A. 毫米刻度的學生用尺B. 厘米刻度的三角尺C. 厘米刻度的皮卷尺D. 以上三種工具都適合5. 有三把刻度尺,其最小刻度分別是分米、厘米、毫米,你認為其中最好的是( )A. 分米刻度尺B. 厘米刻度尺C. 毫米刻度尺D. 要根據(jù)測量要求而定6. 下面各個量,接近70厘米的是( )A. 科學課本的長度B. 鉛筆芯的粗細C. 乒乓球的直徑D. 課桌的高度7. 甲、乙、丙三位同學用最小刻度為毫米的刻度尺分別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甲的記錄是28.06厘米,乙的記錄是28.063厘米,丙的記錄是280.63毫米。你認為正確的

3、是( ) A. 甲B. 乙C. 丙D. 都正確8. 下圖為四位同學用溫度計測量液體溫度的方法,其中操作正確的是( )9. 某同學用刻度尺測量出一本書的厚度為1.30厘米,這本書共有260頁。則每張紙的厚度是( )A. 0.05毫米B. 0.005厘米C. 0.1厘米D. 0.1毫米10. 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時,下列做法不正確的是( )A. 測量時,刻度尺不能歪斜。 B. 測量時,必須從刻度尺的最左端量起。C. 讀數(shù)時,視線應垂直于刻度尺。D. 記錄時,必須在數(shù)字后面寫清單位。11. 測量長度時,所能達到的準確程度主要取決于( )A. 測量人的態(tài)度 B. 測量的對象 C. 測量工具的最小刻度 D

4、. 測量工具的量程12. 某同學從氣溫計上讀得當時的氣溫為-6,則下列讀法中正確的( )A. 零下6度B. 負攝氏6度C. 零下6攝氏度D. 零下6度13. 比較溫度計和體溫計,相同的是( )A. 量程B. 準確程度C. 構造D. 原理14. 準確量取68毫升水,所選用量筒的量程最合理的是( )A. 100毫升B. 50毫升C .200毫升D. 10毫升15. 下圖是用厚刻度尺測量木塊的長度,其中,正確的是( )16. 在使用溫度計測液體溫度時,以下做法中不正確的是( )A. 使用前必須觀察它的量程,認清它的最小刻度值B. 溫度計玻璃泡浸入被測液體中,應立即讀數(shù)C. 溫度計的玻璃泡應全部浸入被

5、測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D. 讀數(shù)時玻璃泡要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要與溫度計中的液體面相平17. 關于水銀溫度計和體溫計,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 A. 都可直接測沸水的溫度 B. 都可離開被測物體讀數(shù) C. 玻璃管內都有一彎曲處特別細 D. 都是利用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制成的18. 關于體溫計,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 體溫計的測量范圍是3542 B. 讀數(shù)時,體溫計不能離開身體,否則就不準確了C. 體溫計玻璃泡的容積大,玻璃管特別細 D. 體溫計是根據(jù)液體熱脹冷縮性質制成19. 體溫計的準確程度比一般溫度計高,這是因為( )A. 體溫計的玻璃泡和玻璃管之間有一段特別細的玻璃管B.

6、體溫計的玻璃泡里裝的是水銀 C. 體溫計的玻璃泡容積大而玻璃管又很細D. 體溫計的測量范圍小20. 小李同學想測量一杯水的溫度,但他得到的卻是一支沒有刻度的溫度計,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他先把溫度計的玻璃泡浸在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時間后在液柱的上端對應處做了個記號A,然后在1標準大氣壓下,把溫度計的玻璃泡浸在沸水中一段時間后也在對應的液柱上端處作一個記號B,用刻度尺測得兩標記間的距離為40厘米,最后他用溫度計來測一杯水的溫度,發(fā)現(xiàn)液柱所在處位置距A點24厘米,則這杯水的溫度為( )A. 20B. 30C. 40D. 6021. 使用儀器必須規(guī)范。用體溫計測得小明的體溫為37.3,若沒有把水銀甩回玻璃

7、泡就去測量小英和小剛的體溫,如果小英和小剛的實際體溫為37.1和38.4,那么兩次測量結果應該是( )A. 37.3和38.4B. 37.1和38.4C. 37.1和37.4D. 37.3和37.422. 自從掃描隧道顯微鏡發(fā)明后,世界上就誕生了一門以0.1至100納米這樣的單位為研究對象的前沿科學,這就是納米技術,它以空前的分辨率為人類揭開了更加開闊的微觀世界。這里所說的納米是指( )A. 長度單位B. 面積單位C. 體積單位D. 溫度單位23. 下列關于使用溫度計的操作步驟,正確的排列為( )觀察溫度計讀數(shù)并記錄 取出溫度計選取合適的溫度計估計被測物體的溫度讓溫度計的玻璃泡與被測物體充分接

8、觸數(shù)分鐘A. B. C. D. 24. 我國第一位圓了遨游太空夢的航天英雄是( )A. 楊利偉B. 姚明C. 萬戶D. 張信哲25. 下圖所示的四個圖中,能正確測出圓柱體截面直徑的方法是(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30分)26. 完成下列換算2米= 厘米15千米 厘米50分米= 千米880分米2 米23.2米2= 厘米250毫米3 厘米3 0.5米3 分米3 250升= 厘米327. 請在下面數(shù)據(jù)后填上合適的單位(1)一枚硬幣厚度為2.1 ;(2)一位同學的手臂長為6 ;(3)某位病人體溫為38.5 ;(4)一個量筒測量范圍為500 。28. 測量物體長度時一般用 ,使用時,首先應看清該儀器

9、的量程和 ,再將它緊貼被測物體,讀數(shù)時,視線應與尺面垂直,記錄時應在數(shù)值后面添加 。29. 測量溫度的儀器是 ,溫度的常用單位是 ,可用符號表示為 。30. 下列儀器中,用來加熱的是 ,取用少量固體藥品的是 ,滴加少量液體的是 ,用作少量物體反應的容器的是 ,常用來攪拌的是 (填序號)(1)燒杯(2)滴管(3)酒精燈(4)玻璃棒(5)藥匙(6)試管31. 下圖是常用溫度計,其測量范圍是 ;圖中溫度計的讀數(shù)為 。32. 看圖回答問題(1)圖一中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木塊的長度是 ,若改用最小刻度是厘米的刻度尺測同一木塊的長度,應是 。 圖一(2)圖二所示的示數(shù)是 。 圖二 圖三(3)圖三所示的

10、鐵塊的體積是 。三、探究題(每題10分,共20分)33. 一同學想知道自己家到學校的大致距離,他先走了10步測得距離為5米,他用相同的步幅從學校到家一共走了600步,你知道從家里到學校有多遠嗎?你還能用別的方法來測量他家與學校的距離嗎?34. 給你一只量筒,一只燒杯,一支色筆,足夠的水,利用這些器材,怎樣測量一只雞蛋的體積(量筒口較小,雞蛋放不進去)請簡要寫出測量的主要步驟.初中科學七(上)單元練習(一)參考答案第一章(1-4節(jié)) 一、 選擇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每題2分,共50分)12345678910111213ACDCDDACCBCCD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11、ABBDBCDAACAB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30分)26、 200 ,1.5×106 , 0.005 , 8.8 , 3.2 ×104, 0.05 , 500 , 2.5 × 105 。27、毫米 , 分米 , 攝氏度() , 毫升 。28、 刻度尺 , 最小刻度值 , 單位 。29、 溫度計 , 攝氏度 , 。30、 (3) , (5) , (2) , (6) , (4) 。31、 15105 , 32 。32、(1) 1mm , 2.50cm , 2.5cm 。 (2) 22 ,(3) 15cm3 。三、探究題(每題10分,共20分)33、300米其他方法,如:利用自行車,測車輪周長,數(shù)出從家里到學校車輪滾過的圈數(shù),兩者相乘即可;或者看汽車從家到校對應里程表的數(shù)值,進行處理。(合理即可)。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