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護理學教學大綱分享_第1頁
中醫(yī)護理學教學大綱分享_第2頁
中醫(yī)護理學教學大綱分享_第3頁
中醫(yī)護理學教學大綱分享_第4頁
中醫(yī)護理學教學大綱分享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真誠為您提供優(yōu)質參考資料,若有不當之處,請指正。中醫(yī)護理學教學大綱一、課程基本信息課程號(代碼):50209720課程名稱(中、英文):中醫(yī)護理學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學分:2 學時:34二、內容要求第一篇 基礎理論第一章 中醫(yī)學的形成、發(fā)展及特點【目的要求】一、掌握中醫(yī)學的特點: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二、熟悉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fā)展三、掌握中醫(yī)學與西醫(yī)學的比較【教學內容】一、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fā)展1、黃帝內經現存的醫(y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經典著作 為中醫(yī)學奠定了理論基礎2、神農本草經我國第一部藥學著作,載藥365種早期對藥物進行分類3、傷寒雜病論張仲景著豐富和發(fā)

2、展了辨證論治的原則4、醫(yī)林改錯王清任著勇于改正古醫(yī)書在人體解剖方面的錯誤二、中醫(yī)學的特點(一)整體觀念人體的統(tǒng)一性人與自然界的統(tǒng)一性(二)辨證論治辨證分析、辨別、認識疾病的證候論治根據辨證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三、中醫(yī)學與西醫(yī)學的比較(一) 中西醫(yī)學基本屬性與特征的比較(二) 中西醫(yī)學的優(yōu)勢與互補【教學方法】講授【教學時數】2學時第二章 陰陽學說【目的要求】一、掌握陰陽學說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內容二、了解陰陽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教學內容】一、陰陽學說的基本概念陰陽,是對相關事物或現象的相對屬性或同一事物內部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二、陰陽學說的主要內容事物的陰陽屬性陰陽之間的相互關系:1、陰陽對立制

3、約2、陰陽互根互用3、陰陽消長平衡4、陰陽相互轉化三、陰陽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一)從整體上說明人與自然(二)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三)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四)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五)用于疾病的診斷(六)用于疾病的治療【教學方法】講授【教學時數】1.5學時第三章 五行學說【目的要求】掌握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教學內容】一、五行學說的主要內容(一)基本概念(二)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三)五行的生克乘侮規(guī)律1、相生與相克:用來說明事物之間相互資生和相互制約的關系相生:某一行事物對別一行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資生的作用相生順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某一行事物對另一行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

4、有克制和制約作用相克順序:木克木、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2、相乘與相侮:說明事物之間的反?,F象相乘:乘虛加強克制、壓抑的意思相侮:恃強反克的意思?!窘虒W方法】講授【教學時數】0.5學時第四章 臟腑學說【目的要求】一、掌握各臟腑的主要生理功能二、掌握氣、血、津液的來源和功能三、熟悉氣、血、津液之間的相互關系【教學內容】一、五臟(一)心1、部位:居于胸腔之內,與小腸互為表里2、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脈·主神志·系統(tǒng)聯屬:在液為汗,其華在面,開竅于舌(二)肺1、部位:位于胸中,上連氣道,喉為其門戶,與大腸互為表里。2、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氣,司呼吸&#

5、183;主宣發(fā)、肅降,通調水道·系統(tǒng)聯屬:在液為涕,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于鼻(三)脾1、部位:位于腹中2、脾的生理功能·主運化·主統(tǒng)血·主升清·主四肢肌肉·系統(tǒng)聯屬:在液為涎,其華在唇,開竅于口脾對維系生命起著重要的作用,故被稱為“后天之本”。(四)肝1、部位:居于脅下,與膽互為表里2、肝的生理功能·主疏泄 調節(jié)氣機 促進消化功能 調暢情志·主藏血·系統(tǒng)聯屬:在液為淚,主筋,其華在爪,開竅于目(五)腎1、部位:位于腰部,左右各一,與膀胱互為表里2、腎的生理功能·腎藏精,主生長發(fā)育和生殖精的含

6、義: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后天之精水谷精微所化生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先天之精稟受于父母,構成人體生長發(fā)育生殖的物質腎陰具有滋養(yǎng)、濡潤機體和制約陽熱等功能腎陽促進機體的溫煦、運動、興奮和氣化的功能·主水·主納氣·系統(tǒng)聯屬:主骨生髓,其華在發(fā),在液為唾,開竅于耳及二陰腎對生命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故稱“腎為先天之本”二、六腑(一)膽1、部位:附于肝2、膽的生理功能·貯藏和排泄膽汁·主決斷(二)胃1、部位:位于膈下,腹腔上部,上接食管,下通小腸2、胃的生理功能受納、腐熟水谷3、胃的生理特性胃氣宜降喜潤惡燥(三)小腸1、部位:位于腹中,上端

7、接幽門與胃相通,下端通過闌門與大腸相連2、小腸的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分清泌濁(四)大腸1、部位:位于腹中,上接闌門,下接肛門2、大腸生理功能傳化糟粕(五)膀胱1、部位:位于小腹中央2、膀胱的生理功能貯尿和排尿(六)三焦三焦按部位分為上、中、下三焦三焦的生理功能·通行元氣·運行水液三、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教學方法】講授【教學時數】3學時第五章 氣、血、津液【目的要求】一、掌握氣、血、津液的來源和功能二、熟悉氣、血、津液之間的相互關系【教學內容】(一)氣1、基本概念2、氣的生成與來源3、氣的功能·推動作用·溫煦作用&#

8、183;防御作用·固攝作用·氣化作用4、氣的運動形成5、氣的分布與分類(1)元氣先天之氣來源:先天之精化生,后天補養(yǎng),藏于腎功能:推動生長發(fā)育生殖 推動各臟腑器官功能(2)宗氣后天之氣來源:呼吸之氣+水谷精氣,積于胸中功能:司呼吸 貫心脈 與元氣相合充養(yǎng)全身(3)營氣來源:水谷精微生化,行于脈中功能;提供營養(yǎng) 化生血液(4)衛(wèi)氣來源:水谷精微化生,行于脈外功能:護衛(wèi)肌表 溫煦臟腑、皮膚、肌肉、皮毛 調節(jié)腠理開合、啟閉汗孔,維持體溫相對恒定(二)血1、基本概念2、血的生成來源3、血的功能4、血的運行(三)津液1、基本概念津液是體內正常水液的總稱。其中清稀部分稱為津,濁稠部分稱

9、為液2、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3、津液的功能【教學方法】講授【教學時數】1學時第六章 病因與病機【目的要求】一、掌握病因的概念及分類二、掌握病機的概念【教學內容】一、病因的概念二、病因的分類(一)外感病因1、六淫的概念、六淫致病的特點2、癘氣的概念(二)內傷病因1、七情2、過勞過逸3、飲食失宜4、病理產物的形成三、病機病機的概念【教學方法】講授【教學時數】2學時第二篇 辨證論治第七章 四診【目的要求】掌握望、聞、問、切的主要方法和臨床意義【教學內容】一、望診(一)望神1、神:表現于外的精神狀態(tài)及意識思維活動2、病理情況·得神·少神·失神·假神(三)望色1

10、、通過觀察面部和全身皮膚色澤的變化來診察病情的方法2、病色白主虛、主寒、主失血黃主虛、主濕赤主熱青主寒、主痛、主瘀血、主驚風黑主寒、主痛、主瘀血、主水飲、主腎虛(三)望舌1、望舌的方法:(見習)正常為淡紅舌、薄白苔2、舌質(1)顏色淡白主寒證、虛證紅主熱證降主內熱深重紫主血瘀(2)舌形·老嫩:老多熱、實證 嫩多虛、寒證·裂紋與齒痕:裂紋陰液虧損,不能榮潤舌面 齒痕同胖大舌·胖瘦:胖大主虛、寒、心脾熱盛 瘦小主陰血虧虛,舌體不充(3)舌態(tài)3、舌苔(1)苔色·白主寒證、表證·黃主里證、熱證·灰寒重、寒濕、熱重·黑與灰苔相同,惟反

11、映的病情更為嚴重(2)苔質·薄厚:薄屬表證 厚屬里證·潤燥:苔滑膩水濕過剩 苔干燥津液不足 苔白滑寒證 苔黃燥熱證·膩腐·剝苔:傷陰二、聞診聞診包括聽聲音、嗅氣味(一)聽聲音語聲呼吸咳嗽(二)嗅氣味三、問診·問寒熱·問汗·問頭身·問飲食口味·問二便·問睡眠·問經帶·問小兒四、切診切診包括脈診,按診(一)脈診的部位和方法(二)基本脈象:三部有脈,不浮不見,不快不慢,和緩有力,節(jié)律一致(四)按診1、按肌表2、按手足3、按腹部【教學方法】講授與實習【教學時數】講授2學時第八章 辨證

12、論治概述【目的要求】一、掌握辨證論治的含義二、熟悉證與病和癥的關系【教學內容】一、辨證論治的含義所謂“辨證”即認識疾病的過程;所謂“論治”即處理疾病的過程。二、證與病和癥的關系【教學方法】講授【教學時數】0.5學時第九章 八綱辨證【目的要求】一、掌握八綱的概念二、掌握表里辨證、寒熱辨證、虛實辨證各自的鑒別要點三、熟悉六要結合辨析【教學內容】八綱: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辨證是各種辨證的總綱。一、表里辨證表證里證發(fā)病起病急,病程短起病緩,病程長癥狀惡寒多有呼吸道癥狀不惡寒出現本臟之癥狀舌象常無變化有變化脈象浮沉二、寒熱辨證寒證、熱證鑒別表見教材83頁。三、虛實辨證虛證、實證鑒別表見教

13、材84頁。四、陰陽辨證五、六要結合辨析【教學方法】講授【教學時數】1學時第十章 病邪辨證【目的要求】一、掌握風、寒、暑、濕、燥、火病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二、熟悉內風證、內寒證、內濕證、內燥證,內火證。三、熟悉郁證、瘀證的臨床表現特點和痰證的致病特點【教學內容】一、風證(一)風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1、風為陽邪,其性輕揚開泄,易襲陽位2、風性善行而數變3、風性主動(二)風的病證二、寒證(一)寒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2、寒性凝滯而主痛3、寒性收引(二)外寒證和內寒證的鑒別三、暑證(一)暑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1、暑為陽邪,其性炎熱2、暑性升散,傷津耗氣3、暑多挾濕(二)暑的病證四、濕證(一

14、)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1、濕性重濁2、濕性黏滯3、濕為陰邪,易阻滯氣機、損傷陽氣4、濕性趨下,易襲陰位(二)濕的病證五、燥證(一)燥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1、燥性干澀,易傷津液2、燥易傷肺(二)燥的病證六、火(熱)證(一)火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1、火性炎上2、火易消灼津液3、火易生風動血4、火易擾心神5、火易致瘡瘍(二)火(熱)的病證七、郁證(一)氣滯證的臨床表現特點1、氣郁則脹2、氣郁則痛3、氣結則聚(二)郁的病證八、瘀證(一)血瘀證的臨床表現特點1、不通則痛2、色青紫暗3、積瘀成塊4、瘀血阻絡(二)血瘀的病證九、痰證(一)痰的性質和致病特點1、痰貯于肺2、痰性類濕3、痰致百疾(二)痰的病證【教學

15、方法】講授【教學時數】2學時第十一章 虛損辨證【目的要求】一、掌握氣虛、血虛、陽虛、陰虛的分型及主要臨床表現二、熟悉氣虛、血虛、陽虛、陰虛的原理【教學內容】一、氣虛臟腑機能不足脾氣虛、肺氣虛、心氣虛、腎氣虛二、血虛血液虧虛、臟腑百脈失養(yǎng),表現全身虛弱的證候心血虛、肝血虛三、陽虛腎陽虛、脾陽虛、心陽虛四、陰虛 腎陰虛、肝陰虛、心陰虛、肺陰虛、胃陰虛【教學方法】講授【教學時數】1.5學時第十二章 臟腑辨證【目的要求】掌握臟腑辨證的概念【教學內容】心與小腸病辨證、肺與大腸病辨證、脾與胃病辨證、肝與膽病辨證、腎與膀胱病辨證的概念【教學方法】講授與實習【教學時數】講授0.5學時,辨證內容共實習2學時第十

16、四章 治療原則【目的要求】掌握治療原則【教學內容】一、標本治則 (一)治病求本 (二)標本緩急 (三)正治與反治二、同異治則 (一)病治異同 (二)三因制宜三、虛實治則 (一)扶正祛邪四、寒熱治則 (一)寒者熱之 (二)熱者寒之【教學方法】講授【教學時數】1學時第十六章、第十七章 中藥概述、方劑概述【目的要求】一、掌握中藥的四氣五味、七情二、了解升降沉浮、歸經、毒性三、熟悉方劑的組成【教學內容】一、中藥的性能(一)四氣:藥物具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二)五味(三)升降浮沉的概念(四)歸經的概念(五)毒性的概念二、中藥的應用(一)七情: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反、相惡(二)用藥禁

17、忌(三)方劑的組成組方原則:君、臣、佐、使(1)君藥(2)臣藥(3)佐藥(4)使藥【教學方法】講授【教學時數】1學時第三篇 針灸醫(yī)學教學大綱針灸醫(yī)學教學是中醫(yī)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共10個學時,其中理論講課8學時,臨床見習2個學時;全部教學內容主要包括針灸醫(yī)學學科的四個基礎學科,即經絡學、刺灸學、腧穴學、治療學;教學內容根據國家教委對醫(yī)學生中醫(yī)教學內容掌握的要求程度分重點掌握、熟悉、與一般了解三個層次。第五章 經絡學【目的要求】一、 重點掌握:經絡學說概念;經絡概念;十二正經系統(tǒng);絡脈概念;奇經八脈概念;經絡的臨床運用;二、 一般了解內容:經絡系統(tǒng)的組成;絡脈的功能;奇經八脈的功能;【教學內容

18、】1. 經絡學說概念及意義;2. 經絡概念;經絡系統(tǒng)組成介紹;十二正經概念;及十二經脈的名稱原則、走向與交接規(guī)律、循行分布總的原則與特點、表里絡屬關系、流注方向和次序等;3. 絡脈概念; 4. 奇經八脈概念;5. 經絡系統(tǒng)的生理功能、病理解釋、疾病診斷、治療依據、預防疾病等方面的作用?!窘虒W方法】講授【教學時數】2 學時第十八章1 刺灸學【目的要求】一、 重點掌握:針法概念;常用進針手法;常用行針手法;得氣概念;暈針臨床表現及處理原則;灸法概念;灸法分類;灸法作用及適應癥;二、 熟悉內容:針刺器具;針刺前的準備工作;針刺角度、深度;留針、出針;針刺意外事故的處理;灸法的注意事項;火罐運用方法及

19、適應癥;【教學內容】一、 針法概念及學習意義;二、 針刺工作前的準備工作介紹:毫針結構介紹;消毒工作準備;三、 常用進針手法操作及運用范圍介紹:單手進針法;指切進針手法;夾持進針手法;提捏進針手法;舒張進針手法;四、 得氣概念及其臨床意義;五、 常用行針得氣手法介紹:提插手法;捻轉手法; 六、 針刺角度:直刺、斜刺、平刺區(qū)分及運用原則;七、 針刺深度掌握原則;八、 留針與出針的操作簡介;九、 針刺操作意外介紹:重點暈針的臨床表現特點、處理及預防原則。十、 灸法概念及學習意義;灸法的作用特點及適應癥介紹;十一、 灸法的分類介紹:艾炷灸:直接灸(化膿灸、非化膿灸)間接隔物灸(隔姜灸、隔鹽灸、隔蒜灸、隔藥物餅灸等);艾條灸:溫和灸、雀啄灸、回旋灸;溫針灸;溫灸器灸;其他灸:燈心草灸、桑枝灸、黃蠟灸燈;天灸:班蟊灸等;十二、火罐療法運用操作方法及適應癥:閃火拔罐法、投火拔罐法、貼棉拔罐法、抽氣拔罐法;【教學方法】講授【教學時數】2學時第十八章2 腧穴學一、總論介紹:【目的要求】重點掌握:腧穴學概念及學習意義;腧穴概念;腧穴分類;常用腧穴定位方法;腧穴主治規(guī)律;【教學內容】一、 腧穴學概念及學習意義;二、 腧穴概念;三、 腧穴分類:十四經穴(概念、臨床治療特點);經外奇穴(概念、臨床治療特點);阿是穴(概念、臨床治療特點);四、 常用腧穴定位方法:骨度分寸法(概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