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古詩兩首之教材分析案例課文教學反思_第1頁
29古詩兩首之教材分析案例課文教學反思_第2頁
29古詩兩首之教材分析案例課文教學反思_第3頁
29古詩兩首之教材分析案例課文教學反思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jié)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29古詩兩首之教材分析案例課文教學反思文章: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是關(guān)于29古詩兩首之教材分析_課堂實錄_案例_課文_教學反思_教后感 ,歡送您來閱讀并提出珍貴意見!一、教材簡說?乞巧?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名詩。農(nóng)歷七月初七夜晚 ,俗稱“七夕 ,又稱“女兒節(jié)“少女節(jié)。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過去 ,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 ,所謂乞巧 ,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 ,如果線從針孔穿過 ,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唐宋最盛。?嫦娥?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關(guān)于此詩的解釋 ,過去的注家眾說紛紜 ,有人認為是歌詠女子學道求仙 ,有人認為是歌詠意

2、中人的私奔 ,有人認為是直接歌詠主人公處境孤寂 ,有人認為是借詠嫦娥另外有所寄托。一般認為是歌詠幽居寂處 ,終夜不眠的女子 ,借嫦娥飛月的故事抒寫了身處孤寂中的感受。這是兩首想象豐富、流傳很廣的古詩。前者淺顯易懂 ,后者內(nèi)涵豐富 ,都涉及到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故事 ,教學時要區(qū)別對待 ,把握尺度。詩歌本來就是一種較之其他文體更凝縮、更含蓄的文學樣式 ,李商隱的作品在這方面更為典型。對?嫦娥?的多義不必給學生講解 ,只要弄懂詩的大意并能背誦就可以了。二、學習目標1會認4個生字 ,會寫8個生字。2背誦兩首詩 ,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3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三、教學建議1課前 ,教師

3、可適當準備一些作者介紹或詩作的賞析資料 ,如?唐詩鑒賞辭典?的相關(guān)文章 ,在學生理解詩的大意時 ,相機介紹。也可以引導學生先讀讀“資料袋中的內(nèi)容 ,對乞巧節(jié)有大致的了解。2課文中要求會認4個生字 ,可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學生互相交流后 ,教師可重點提示 ,“乞與熟字“氣的區(qū)別 ,“燭是翹舌音 ,不要讀錯。要求會寫的字有8個 ,可引導學生注意難寫易錯的字 ,如“乞不要多寫一橫 ,“曉右上部不要多寫一點 ,“霄上下局部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適當。3理解詩歌的大意是體會詩中豐富想象的前提。課文后面提供的注釋 ,可以起一定的輔助作用 ,可引導學生在朗讀的根底上借助注釋 ,自己試著理解詩歌的意思

4、,教師不要串講詩句。下面的提示供教師參考。“七夕今霄看碧霄 ,牽??椗珊訕??!氨滔鲋负棋珶o際的青天。開頭兩句表達的就是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來到了 ,家家戶戶的人們紛紛情不自禁地抬頭仰望浩瀚的天空 ,這是因為這一美麗的傳說牽動了一顆顆善良美好的心靈 ,喚起人們美好的愿望和豐富的想象?!凹壹移蚯赏镌?,穿盡紅絲線幾萬條。后兩句將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 ,簡明扼要 ,形象生動??梢龑W生閱讀課文后資料袋的內(nèi)容 ,感受人們過節(jié)時的喜悅。詩人在詩中并沒有具體寫出各種不同的心愿 ,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間 ,要引導學生結(jié)合全詩的理解 ,進一步體味詩中展示的人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云母

5、屏風燭影深 ,長河漸落曉星沉。前兩句描繪了主人公在孤獨的環(huán)境中一夜不寐的情景。室內(nèi) ,云母屏風上映著幽暗的燭影;室外 ,銀河漸漸西移垂地 ,晨星就要消失了?!皾u字暗示了時間的推移流逝;“沉字逼真地描繪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動態(tài)?!版隙饝谕奠`藥 ,碧海青天夜夜心?!氨毯G嗵?,指嫦娥在月宮中孤獨枯燥的生活 ,只能見到深藍色的天?!耙挂剐?,指嫦娥每晚都會感到孤單。后兩句引出凡人對仙人的感慨:嫦娥應該懊悔偷吃了靈藥 ,眼望著碧海青天 ,夜夜心情孤寂?!皯谑遣孪氲囊馑?,表現(xiàn)出一種同病相憐、同心相應的感情。要深入理解詩句的意思 ,必須對“嫦娥奔月的傳說有一定的了解(詳見參考資料)。據(jù)說嫦娥原是后

6、羿的妻子 ,因為偷吃了西王母送給后羿的不死藥 ,飛奔到月宮 ,成了仙子。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 ,這孤居廣寒宮殿 ,寂寞無伴的嫦娥 ,其處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嗎?4要重視學習伙伴的提示 ,注意拓展延伸。課后小伙伴吐了一個泡泡:“我要去再收集一些民間故事 ,不要求學生在學習本課時完成 ,它要貫穿到全組的課文學習始終 ,為語文園地“口語交際的學習做準備??梢酝ㄟ^自己的閱讀收集民間故事 ,也可以讓長輩們給自己講一些民間故事或傳說。四、參考資料林杰(831847)字智周 ,福建人 ,唐代詩人。小時候非常聰明 ,六歲就能賦詩 ,下筆即成章。又精書法棋藝。卒 ,年僅十七。?全唐詩?存其詩兩首。李商隱(813

7、858)唐代文學家。字義山 ,號玉溪生 ,又號樊南生 ,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人。與杜牧齊名 ,稱“小李杜。其詩風與杜甫更為接近。牛郎織女的傳說和詩歌 有條件可參閱葉至善創(chuàng)作的?牛郎織女? ,因篇幅過長 ,這里從略。歷代文人留下了不少關(guān)于牛郎織女的詩篇。如南朝梁文學家沈約(公元441513年)曾擬作了?織女贈牽牛?詩 ,王筠(公元17841854年)又擬作了?牽牛答織女?詩。庾信、謝眺還作過?七夕賦?。最有名的要算一首漢代無名氏的古詩:迢迢牽牛星 ,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 ,札札弄機抒。終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 ,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 ,脈脈不得語。關(guān)于乞巧節(jié):也叫女兒節(jié) ,即七

8、月七日。民間幼女用碗盛水在日下投針 ,叫乞巧丟針。幼女將綠豆于前數(shù)日置碗內(nèi) ,用布蓋上。每天澆水 ,七夕翻開蓋布。假設芽生不亂 ,其女必巧。民間?乞巧歌?曰:“乞手巧 ,乞容貌;乞心通 ,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 ,乞我姊妹千萬年。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 ,如果線從針孔穿過 ,就叫得巧。每逢七夕 ,“長安城中月如練 ,家家此夜穿針線。另外 ,陳瓜果于庭 ,以求奇巧的乞巧方式也較普遍 ,如有蜘蛛在瓜果上結(jié)網(wǎng)叫得巧。各地方乞巧方式多種多樣 ,各有趣味。如有些地方的乞巧節(jié)的活動 ,帶有競賽的性質(zhì) ,類似古代斗巧的風俗。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 ,一般在七月初一將谷物浸泡水中發(fā)芽 ,七夕這天 ,剪芽做湯。牧童那么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 ,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 ,在這一天用面粉制各種小型物狀 ,用油煎炸后稱“巧果 ,晚上在庭院內(nèi)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 ,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 ,或者捕蜘蛛一只 ,放在盒中 ,第二天開盒如已結(jié)網(wǎng)稱為得巧。關(guā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