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胚名詞解釋(2)_第1頁
組胚名詞解釋(2)_第2頁
組胚名詞解釋(2)_第3頁
組胚名詞解釋(2)_第4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 組織 (Tissue) :是由細胞群和細胞外基質構成的。 人體組織可歸納 為上皮組織、 結締組織、肌組織和神經(jīng)組織四大類型。2. HE 染色法 :為蘇木精伊紅染色法的簡稱,是最常用的組織學染色方法。蘇木精為堿性染料, 主要使細胞核內的染色質與胞質內的核糖體著藍色;伊紅為酸性染料,主要使細胞質和細胞外基質中的成分著紅色。3. 嗜酸性( acidophilia ):易于被伊紅等酸性染料著色的性質稱嗜酸性。4. 嗜堿性 (basophilia) :易于被蘇木精等堿性染料著色的性質稱嗜堿性。5. 微絨毛 (Microvillus) :即,是上皮細胞游離面伸出的微細指狀突起。電鏡下,微絨毛的表面

2、是細胞膜,內為細胞質,胞質中有許多縱行的微絲。微絨毛可擴大細胞表面積,有利于細胞的吸收。6. 纖毛 (Cilium) :是上皮細胞游離面伸出的粗而長的突起。電鏡下,纖毛的便面是細胞膜,內為細胞質,胞質中有縱行的微管。纖毛具有節(jié)律性定向擺動的能力。7. 質膜內褶 (plasma membrane infolding) :是上皮細胞基底面的細胞膜折向胞質形成的許多內褶; 內含大量長桿狀的線粒體。質膜內褶擴大了細胞基底部的表面積,有利于水和電解質的轉運。8. 緊密連接( tight junction) :位于細胞的側面頂端,交錯形成網(wǎng)絡,帶狀環(huán)繞細胞;可阻擋物質穿過細胞間隙,具有屏障作用。9. 基膜

3、 ( Basement membrane) :是上皮細胞基底面與深部結締組織之間共同形成的薄膜。電鏡下基膜可分為基板和網(wǎng)板兩部分。具有支持、連接、固著和物質交換的作用。10. 縫隙連接 (Gap junction) :相鄰細胞膜上有分布規(guī)律的柱狀顆粒,稱連接體,相鄰細胞膜上的連接小體對接, 成為細胞間直接交通的管道。 相鄰細胞內的某些小分子物質可借小管彼此交換,傳遞化學信息。11. 連接復合體 ( junctional complex ):在相鄰細胞的側面, 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細胞連接緊鄰存在,即可稱為連接復合體。12. 細胞外基質 :包括基質、纖維和組織液。主要對細胞起支持、連接、營養(yǎng)和保護作

4、用。13. 漿細胞 (Plasma cell):漿細胞呈圓形或卵圓形,核圓形,多位于細胞的一側,染色質成粗塊狀沿核膜呈輻射狀排列。胞質豐富,嗜酸性,核旁有一淺染區(qū)。電鏡下,胞質內含有大量粗面內質網(wǎng)和高爾基復合體,具有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體的功能。14. 成纖維細胞 ( Fibroblast ):它是疏松結締組織中最主要的細胞。細胞較大,多突起。細胞核大,卵圓形,著色錢,核仁明顯,呈弱嗜堿性。成纖維細胞主要合成和分泌蛋白質用于構成疏松結締組織的各種纖維和基質。15. 間充質( mesenchyme ):是胚胎時期一種較原始的組織,由間充質細胞和基質組成,不含纖維。16. 組織液 :從毛細血管

5、動脈端滲入基質內的液體稱組織液。組織液不斷更新,利于血液與組織細胞進行物質交換,成為細胞賴以生存的內環(huán)境。17. 網(wǎng)織紅細胞( reticulocyte ):是一種尚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其胞質內殘留部分核糖體,用煌焦油藍染色呈細網(wǎng)狀。 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可判斷骨髓造血功能, 對血液病診斷、 判斷療效和預后有重要意義。18.中性粒細胞( neutrophilie granulocyte ,neutrophil ):占白細胞總數(shù)的50%70%。細胞核呈桿狀或分葉狀。 胞質內含細小的、 淡紅色的特殊顆粒和少許嗜天青顆粒,具有很強的趨化作用和吞噬作用。19.嗜酸性粒細胞( eosihophilic gra

6、nulocyte , eosinophil ):占白細胞總數(shù)的 0.5%3%。細胞核多為 2 葉,胞質內充滿粗大的鮮紅色嗜酸性顆粒,將具有抗過敏和抗寄生蟲的作用。20.嗜堿性粒細胞( basophilic granulocyte ,basophil ):僅占白細胞總數(shù)的0%1%。細胞核分;.葉后呈 S 型或不規(guī)則形。 胞質內含有大小不等、 分布不均的紫藍色嗜堿性顆粒。 顆粒內含肝素、組胺、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等;細胞基質內有白三烯,具有參與狗民反應的作用。21. 造血干細胞( Hemopoietic stem cell):造血干細胞是生成各種血細胞的原始細胞,又稱多能干細胞, 最早起源于卵黃囊

7、血島內。 具有很強的增殖潛能、 多向分化能力和自我復制能力。22. 同源細胞群 ( isogenous group ):是由一個幼稚軟骨細胞分裂增殖形成的軟骨細胞群。每個庭院細胞群有28 個軟骨細胞,包含在一個大的軟骨陷窩內,后者又分成幾個小的陷窩,各含一個軟骨細胞。 越靠近軟骨的中部, 同源細胞群的細胞數(shù)目越多, 反映了軟骨的間質性生長。23. 哈弗斯系統(tǒng)( Haversian system):又稱骨單位。骨單位由多層同心圓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圍繞中央管組成。骨單位是長骨起支持作用的結構單位。24. 骨板( bone lamella ):是呈板層狀的骨基質,由大量膠原纖維、骨鹽及少量無定型基質組

8、成。同一層骨板內的膠原纖維相互平行,相鄰骨板的膠原纖維相互垂直。25. 骨祖細胞( osteoprogenitor cell):是軟骨組織和骨組織的干細胞,位于軟骨膜和骨膜內層。細胞呈梭形,較小,胞質少,核呈橢圓形或細長行。骨祖細胞課分化為軟骨細胞和成骨細胞。26.肌節(jié)( Sarcomere):是相鄰兩條Z 線之間的一段肌原纖維,由1/2I 帶 +A 帶 +1/2I 帶組成。肌節(jié)是骨骼肌纖維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27. 橫小管( transverse tubule ):是肌膜向肌漿網(wǎng)內凹陷形成的管狀結構,其走向與肌纖維長軸垂直。 在人與哺乳動物的骨骼肌纖維橫小管位于的明、暗帶交界處, 在心肌

9、纖維則位于Z 線水平,其功能是將肌膜的興奮迅速傳導至肌纖維內部。28. 肌漿網(wǎng)( sarcoplasmic reticulum ):是肌纖維中特化的滑面內質網(wǎng),位于橫小管之間。其中部縱行包繞一段肌原纖維,稱縱小管,兩端擴大呈扁囊狀,稱終池。肌漿網(wǎng)上有鈣泵,可貯存鈣離子和調節(jié)肌漿網(wǎng)內鈣離子濃度。29. 三聯(lián)體( triad ):主要見于骨骼肌纖維內,由一條橫小管與其兩側的終池組成。三聯(lián)體的功能是將肌膜的興奮傳遞到肌漿網(wǎng)膜, 當肌漿網(wǎng)膜接受興奮后, 鈣通道開放, 大量貯存于肌漿網(wǎng)內的鈣離子涌入肌漿,為肌絲滑動、肌纖維收縮創(chuàng)造必備條件。30. 閏盤( intercalated disk ):是心肌纖

10、維相互連接的部位,為心肌的特征性結構。LM 下呈深染的橫行或階梯狀粗線,EM 下可分為兩部分,橫位部分位于Z 線水平,有中間連接和橋粒,起牢固的連接作用, 縱位部分有縫隙連接, 便于細胞間化學信息的交流和電沖動的傳導,使心肌整體的收縮和舒張同步化。31. 尼氏體( Nissl body):是神經(jīng)元胞體和樹突胞質的特征性結構之一。LM 下, HE 染色強嗜堿性,呈紫藍色粗大斑塊狀或細小顆粒狀,EM 下,由發(fā)達的粗面內質網(wǎng)和游離核糖體組成,主要合成結構蛋白,合成神經(jīng)遞質所需的酶類及肽類的神經(jīng)遞質。32. 神經(jīng)原纖維( neurofibril ):是神經(jīng)元胞質內的特征性結構之一。銀染色切片中呈棕黑色

11、細絲, 交錯排列成網(wǎng),并伸向樹突和軸突內, 電鏡下由神經(jīng)絲和微管組成, 構成神經(jīng)元的細胞骨架,微管還參與物質運輸。33. 突觸( Synapse):是神經(jīng)元與神經(jīng)元之間或神經(jīng)元與效應細胞之間傳遞信息的結構。突觸按信息傳遞方式不同,可分為電突觸和化學突觸。34. 神經(jīng)纖維( nerve fiber ):由神經(jīng)元的長軸及包繞它的神經(jīng)膠質細胞構成。根據(jù)神經(jīng)膠質細胞是否形成髓核可分為有髓神經(jīng)纖維和無髓神經(jīng)纖維兩類。35. 郎飛結( Ranvier node):是周圍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髓神經(jīng)纖維中相鄰的施萬細胞之間的狹窄部分,在有髓神經(jīng)纖維傳導神經(jīng)沖動時從一個郎飛結跳到下一個郎飛結,呈跳躍式傳導, 傳導速度快。

12、;.36. 神經(jīng)膠質細胞 :分布在神經(jīng)元與神經(jīng)元之間或神經(jīng)元與非神經(jīng)元之間,對神經(jīng)細胞起支持、營養(yǎng)和絕緣作用。37. 毛細血管( Capillary):其管壁由一層內皮細胞及其基膜構成,是血液與周圍組織進行物質交換的主要部位。38. 心臟傳導系統(tǒng) :是指心壁內有特殊心肌纖維組成的傳導系統(tǒng),包括竇房結、房室結、房室束及其各級分支。 功能是發(fā)生沖動并傳導到心臟各部, 使心房肌和心室肌按一定節(jié)律舒縮。39. 普肯耶纖維( Purkinje fiber ):位于心室的心內膜下層,短而粗,形狀不規(guī)則,染色淺,有 1-2 個核,肌原纖維較少,細胞間有發(fā)達的閏盤。功能是將沖動快速傳遞到心室各處,導致所有心室

13、肌同步收縮。40. W-P 小體 :是內皮細胞所特有的桿狀細胞器,有膜包裹,內有許多平行細管,具有儲存vWF 的作用, vWF 與止血、凝血功能相關。41. 微循環(huán) (Microcirculation) :是指從微動脈到微靜脈之間的血液循環(huán),是血液循環(huán)的基本功能單位。42. 血竇( sinusoid ):為毛細血管的其中一類, 管腔較大, 形態(tài)不規(guī)則,內皮細胞間隙較大,其基膜不完整或缺如,有窗孔,無隔膜, 有利于大分子物質甚至血細胞出入血管;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和某些內分泌腺。43. 黑素細胞( melanocyte ):細胞體多分散在基底細胞間,胞體圓形,有許多細長突起,胞質內有特征性的小

14、泡狀黑素體,具有合成黑色素、形成黑色素顆粒的功能。44. 真皮乳頭 ( dermal papillae ):是緊靠表皮的薄層疏松結締組織向表皮突入形成真皮乳頭,是表皮與真皮的連接面擴大, 有利于兩者牢固連接, 并有利于表皮從真皮組織液中活得營養(yǎng)。45. 朗格漢斯細胞( Langerhans cell):來源于血液單核細胞,散在于棘層淺部。頭尾數(shù)染色可見其樹突狀突起, 它是一種抗原呈遞細胞, 在對抗侵入皮膚的病原微生物、 監(jiān)視癌變細胞中起重要作用。46. 淋巴小結( lymphoid nodule ):有較明顯界限的球形小體,內含大量 B 細胞,根據(jù)有無生發(fā)中心可分為初級淋巴小結和次級淋巴小結。

15、47. 胸腺小體( Thymic corpuscle):由胸腺上皮細胞同心圓排列形成的結構,散在分布于髓質內,是胸腺的特征性結構。胸腺小體功能未明, 但缺乏胸腺小體的胸腺不能培育出T 細胞。48. 血 -胸腺屏障 ( Blood-Thymus barrier ):指胸腺皮質的毛細血管及其周圍結構有屏障作用,稱為血 -胸腺屏障,由下列結構組成:1)連續(xù)毛細血管,內皮細胞間有完整的緊密連接;2)內皮周圍連續(xù)的基質;3)血管周隙,內含巨噬細胞;4)上皮基膜;5)一層連續(xù)的胸腺上皮細胞(突起) 。血-胸腺屏障能阻擋抗原物質進入胸腺皮質,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定,保髓和某些內分泌腺。49. 邊緣區(qū)( Margin

16、alzone)指白髓和紅髓交界的狹窄區(qū)域,含有T 細胞、 B 細胞和巨噬細胞。中央動脈的側支末端在此區(qū)膨大, 形成邊緣竇, 是血液內抗原及淋巴細胞進入白髓的通道,白髓內的淋巴細胞也可以進入邊緣竇,參與淋巴細胞再循環(huán)。50. 動脈周圍淋巴鞘(periarterial lymphatic sheath ):指在白髓中,中央動脈周圍含有大量T細胞、 少量巨噬細胞和交錯突細胞等厚層彌散淋巴組織所構成的結構,為胸腺依賴區(qū), 但無毛細血管后微靜脈。 當發(fā)生細胞免疫應答時, 動脈周圍淋巴鞘內的 T 細胞分裂增殖, 鞘也增厚。51. 脾索( splenic cord ):由富含血細胞的淋巴細胞組織構成,呈不規(guī)

17、則條索狀,并互連成網(wǎng)的結構。脾索含較多 B 細胞、漿細胞、巨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52. 副皮質區(qū)( paracortex zone):位于淋巴結皮質深層的彌散淋巴組織,內含大量T 細胞,又稱胸腺依賴區(qū),此區(qū)有許多高內皮微靜脈,是淋巴細胞再循環(huán)的重要部位。53. 皮質淋巴竇(cortical sinus ):位于淋巴結被膜與淺層皮質之間,包括被膜下竇和小梁周;.竇,淋巴竇內含有星狀內皮細胞支撐竇腔, 巨噬細胞附著于內皮細胞上; 淋巴在竇內緩慢流動,利于巨噬細胞清除抗原。54. 垂體門脈系統(tǒng)( Hypophyseal portal system):由第一級毛細血管網(wǎng)、垂體門微靜脈和第二級毛細血管網(wǎng)

18、組成, 其功能是將釋放激素和釋放抑制激素運送到遠側部, 調節(jié)遠側部各種腺細胞的分泌活動。55. 濾泡旁細胞( Parafollicular cell):位于甲狀腺濾泡和濾泡上皮細胞之間,體積稍大,在HE 染色切片中胞質著色較淡,含分泌顆粒,其內含降鈣素,降鈣素可使血鈣濃度降低。56. 內分泌腺 :是以分泌激素的內分泌細胞為主組成的器官。內分泌腺的共同特點是腺細胞排列成團、 索狀或圍成濾泡狀, 無導管,細胞間或濾泡之間的結締組織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細胞分泌的激素進入血液循環(huán),作用于該激素的靶器官或靶細胞。57. 甲狀腺濾泡( Thyroid follicle ):由單層立方的濾泡上皮細胞圍成,大

19、小不等,呈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濾泡腔內充滿透明的膠質。濾泡上皮細胞具有合成和分泌甲狀腺素的功能。58. 球狀帶( zona glomerulosa ):位于腎上腺被膜下方,腺細胞聚集成許多球團,細胞較小,呈錐形,胞質較少,含少量脂滴,功能是分泌鹽皮質激素,主要為醛固酮。59. 束狀帶( zona fasciculata):是腎上腺皮質中最厚的部分,腺細胞較大,呈多邊形,排列成單行或雙行的細胞索,胞質內含大量脂滴,呈泡沫狀,染色淺,功能是分泌糖皮質激素,主要為皮質醇。60. 網(wǎng)狀帶( zona reticularis ):位于腎上腺皮質最內層,細胞索相互吻合成網(wǎng),胞質呈嗜酸性,細胞較小, 內含較多脂

20、褐素和少量脂滴, 功能是主要分泌雄激素, 也分泌少量雌激素和糖皮質激素。61. 壁細胞( Parietal cell):體積大, 呈圓錐形; 核圓、深染、居中、可有雙核;胞質嗜酸性。壁細胞功能是合成分泌鹽酸和內因子。62. 吸收細胞( absorptive cell):呈高柱狀,核橢圓形,位于基部,細胞游離面在光鏡下可見紋狀緣,電鏡下紋狀緣是由微絨毛構成。微絨毛表面有細胞衣,是消化吸收的重要部位。63. 腸絨毛( Intestinal villus )是由上皮和固有層向腸腔突起形成。表面是單層柱狀上皮,中軸是固有層結締組織,其內有中央乳糜管,還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吸收細胞吸收的單糖、氨基酸由此入

21、血,此外還有少量的平滑肌細胞,其收縮利于淋巴和血液運行。64. 主細胞( Chief cell):又稱胃酶細胞,多位于腺的下半部,光鏡下細胞呈柱狀,核圓形,位于細胞基部,基部細胞強嗜堿性,頂部充滿酶原顆粒??珊铣珊头置谖傅鞍酌冈?5. 潘氏細胞( Paneth cell):是小腸腺的特征性細胞,三五成群分布于腸腺底部。細胞呈錐體形, 胞核卵圓形, 位于細胞底部, 細胞頂部有粗大的嗜酸性顆粒,含有分泌防御素和溶菌酶,殺滅腸道微生物的功能。66. 胃底腺( fundic gland ):又稱泌酸腺,為分支管狀腺。分布于胃底和胃體部,由壁細胞、主細胞、頸黏液細胞、內分泌細胞和干細胞組成,其分泌物參

22、與胃液的組成。67. 胰腺腺泡 :由一層胰腺泡細胞圍成,胰腺泡細胞具有漿液性細胞的形態(tài)特點。胰腺泡細胞分泌多種消化酶,胰腺腺泡無肌上皮組織,腺泡腔內有泡心細胞。68. 門管區(qū)( Portal area):是相鄰肝小葉之間呈三角形或橢圓形的結締組織小區(qū)。其內有小葉間靜脈、小葉間動脈和小葉間膽管。69. 胰島( Pancreas islet):是由內分泌細胞組成的細胞團。分布于腺泡之間。在HE 染色中,胰島細胞著色較淡,胰尾部較多,大小不等,細胞間有豐富的有孔毛細血管。用免疫組化法課鑒別出 A 細胞、 B 細胞、 D 細胞、 PP 細胞四種。在 HE 染色的切片中不易區(qū)分。胰島的功能是 A 細胞分

23、泌高血糖素, B 細胞分泌胰島素, D 細胞分泌生長抑素, PP細胞分泌胰多肽。70. 竇周隙( Perisinusoidal space):為肝血竇內皮與肝板之間的狹小間隙;充滿血漿。肝細胞血竇面的大量微絨毛侵泡在血漿中,可以和血漿進行物質交換。 竇周隙內有貯脂細胞, 貯;.脂細胞能貯存維生素A 和產生細胞外基質。71. 膽小管( bile canaliculus ):是相鄰肝細胞的質膜局部凹陷而成的微細管道,在肝板內連接成網(wǎng)。 肝細胞的膽小管面的微絨毛突入管腔??拷懶」艿南噜徃渭毎び芯o密連接、橋粒形成的復合體, 封閉膽小管周圍的細胞間隙, 防止膽汁溢至細胞間隙或竇周隙。 膽小管內的膽汁

24、從肝小葉的中央流向周邊。72. 肝血竇( hepatic sinusoid ):位于肝板之間, 腔大不規(guī)則, 相鄰血竇間借肝板孔互連成網(wǎng)。血竇壁由一層內皮細胞圍成。內皮細胞上由許多小孔,孔上無隔膜。細胞間有較大的間隙,有利于肝細胞與血竇之間進行物質交換。73. 肺小葉( pulmonary lobule ):是肺的結構單位,它是由一個細支氣管連同它的分支及其終末的大量肺泡組成。 肺小葉呈錐形, 尖朝向肺門, 底朝向肺表面, 小葉間以結締組織間隔,每葉肺約有 50-80 個肺小葉。74. Blood-air barrier :即氣 -血屏障,是肺泡內氣體與血液內的氣體將進行交換所通過的結構,由肺

25、泡表面液體層、I 型肺泡細胞與基膜、薄層結締組織、連續(xù)性毛細血管基膜與內皮構成。氣-血屏障很薄,主要行使氣體交換的功能。75. 終末細支氣管( terminal bronchiole ):是肺內導氣部管道的末段部分。其結構特點是:上皮為單層柱狀,無杯狀細胞,多為克拉拉細胞;管壁內無腺體和軟骨片,有明顯的環(huán)行平滑?。火つぐ欞琶黠@。76. I 型肺泡細胞( type I alveolar cell ):細胞呈扁平狀,整個細胞含核部分略厚,其余部分扁菲薄,覆蓋了肺泡約 95%的表面積,是進行氣體交換的部位。并參與構成氣 -血屏障。77. 肺泡隔( alveolar septum ):是相鄰肺泡之間的

26、薄層結締組織,屬肺間質。其內的主要成分有連續(xù)毛細血管,參與氣 -血屏障的組成;彈性纖維,其彈性起回縮肺泡的作用;還有肺巨噬細胞,吞噬清除肺泡和肺間質的塵粒、細菌等異物,其重要免疫防御作用。78. 型肺泡細胞:鑲嵌在 I 型肺泡細胞之間,細胞呈立方形或圓形,核圓形,胞質染色淺。電鏡下, 胞質內有許多較多的粗面內質網(wǎng)、高爾基復合體及分泌顆粒,顆粒內含同心圓或平行排列的板層狀結構,故稱板層小體。 細胞將顆粒內容物釋放后,在肺泡上皮表面形成一層薄膜,稱為表面活性物質,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張力,穩(wěn)定肺泡大小的作用。79. 肺泡( pulmonary alveolus):肺泡為半球形小囊,開口于呼吸性細支氣管

27、、肺泡管、肺泡囊。肺泡壁很薄,由單層肺泡上皮構成,其中包括扁平形的I 型肺泡細胞和立方形的型肺泡細胞。肺泡是肺進行氣體交換的部位。80. Nephron :即腎單位,是腎的結構和功能單位,由腎小體和與其相連接的腎小管組成。根據(jù)腎小體在皮質中的位置不同, 腎單位可分為淺表腎單位和髓旁腎單位。 腎單位和集合管共同行使泌尿功能。81. 血管球( glomerulus ):是位于腎小體內一團盤曲的毛細血管。毛細血管為有孔型,孔上多無隔膜,利于血液中物質濾出。82. 近曲小管( proximal convoluted tubule ):是近端小管的起始部,與腎小囊相通連,管腔小、不規(guī)則;管壁上皮細胞為立

28、方形和錐體形,胞質強嗜酸性,細胞分界不清。細胞游離面有刷狀緣。是重吸收原尿的主要場所。83. 遠曲小管 (distal convoluted tubule ):是遠端小管的終末部分, 與弓形集合管相通連。管腔較近曲小管大而較規(guī)則;上皮細胞呈立方形,體積較小,著色較淺;游離面無刷狀緣;基部有質膜內褶, 遠曲小管有重吸收水和Na 離子,并向管腔分泌K 離子、 H 離子和氨的作用,使尿液濃縮。原尿曲小管的重吸收水和Na 離子分別受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調節(jié)。84. Filtration membrane :即濾過膜, 當血液流經(jīng)血管球毛細血管時,血漿內的部分物質從毛細血管進入腎小囊腔所經(jīng)過的結構稱濾過

29、膜或濾過屏障。由血管球毛細血管的有孔內皮、 基;.膜和足細胞裂孔膜三層組成,允許分子量 7 萬以下、直徑 4nm 以下的物質通過,其中以帶正電荷的物質易于通過。85. 球旁細胞( juxtaglomerular cell):是指入球微動脈行至近腎小體血管極處,管壁中的平滑肌細胞變?yōu)樯掀蛹毎Q球旁細胞。細胞呈立方形,體積較大,核橢圓形, 細胞質呈弱嗜酸性,電鏡下可見較多分泌顆粒。可合成和分泌腎素。86. 致密斑 ( macula densa):為遠端小管靠近腎小體血管極側的上皮細胞形成的一個橢圓形斑;此處上皮細胞呈柱狀,排列緊密;胞質色淺,核橢圓形,位置近細胞頂部;基膜常不完整。致密斑是離子感

30、受器,感受遠端小管內濾液的Na 離子濃度變化。87. 足細胞( podocyte ):構成腎小囊內層;體積較大,電鏡下,足細胞從胞體發(fā)伸出幾支大的初級突起, 從初級突起上再分出許多指狀的次級突起, 次級突起呈柵欄狀, 緊貼在毛細血管基膜外面。88. 生精小管( seminiferoustubule ):由生精上皮構成,生精上皮由支持細胞和5-8 層生精細胞組成,生精小管是產生精子的產所。89. 精子發(fā)生( spermatogenesis ):精原細胞形成精子的過程稱精子發(fā)生。包括精原細胞的增殖、精母細胞的減數(shù)分裂和精子形成三個階段。90. Blood-testis barrier :即血 -睪

31、屏障,指生精小管與血液之間存在的屏障,其組成包括毛細血管內皮及其基膜、 結締組織、 圣經(jīng)粒層和卵泡膜向腔內塌陷, 卵泡膜的結締組織和毛細血管也伸入顆粒層, 這些成分演化成具有內分泌功能的細胞團稱黃體。根據(jù)排出而的卵是否受精,黃體可分為月經(jīng)黃體和妊娠黃體兩種。 97. Menstrual cycle :即月經(jīng)周期,自青春期始,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周期性作用下,即每 28 天左右發(fā)生一次子宮內膜功能層剝脫、出血、修復和增生,成為月經(jīng)周期。98. 透明帶( zona pellucida):位于初級卵母細胞與放射冠之間,HE 染色呈均質狀、嗜酸性、折光性強的帶狀結構; 由初級卵母細胞和卵泡細胞

32、共同分泌的; 構成透明帶的蛋白質有 ZP1、ZP2、ZP3;ZP3是精子受體,在受精過程中,對卵細胞和精子的相互識別與特異性結合有重要性意義。99. Fertilization :即受精,精子和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的過程稱為受精。受精的時間一般在發(fā)生在卵排后12 小時內至 24 小時內。部位多在輸卵管壺腹部。100. Blastocyst:即胚泡,受精后約第4 天,桑葚胚發(fā)育成為囊泡狀,稱胚泡。其表面的單層細胞稱滋養(yǎng)層,中央的腔稱胚泡腔,附于腔內一側的一群細胞稱內細胞群。101. Implantation :即植入, 胚泡埋入子宮內膜的過程稱為植入。 植入約于受精后第 5-6 天開始,第 11-

33、12 天完成。正常植入部位在子宮底部或體部,最多見于后壁。102. 蛻膜( decidua):胚泡植入后的子宮內膜稱蛻膜。根據(jù)蛻膜與胚的位置關系,可將其分為三部分:基蛻膜,位于胚深面;包蛻膜,覆蓋在胚的宮腔側;壁蛻膜,為胚植入位置以外的蛻膜。103. Embryonic disc:即胚盤,胚盤形成于受精后的第二周,內細胞群細胞增殖分化逐漸形成由上胚層和下胚層組成的圓盤狀結構,至第三周,胚盤由外胚層、中胚層和內胚層組成。胚盤將形成胎兒本體。104. 胎膜( fetal membrane ):是指受精卵發(fā)育而來的基本上不參與胎體組成的一些臨時性結構。包括羊膜、絨毛膜、卵黃膜、尿囊和臍帶。105. Placental membrane :即胎盤膜,由合體滋養(yǎng)層、細胞滋養(yǎng)層及基膜、薄層絨毛結締組織、毛細血管基膜和內皮細胞組成。 它可阻擋母血中的細菌和異物等有害物質進入胎兒血循環(huán),但某些藥物、病毒和抗體等可透過胎盤膜。;.106. 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