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14版)浙江省普通高中學科教學指導意見_第1頁
(生物2014版)浙江省普通高中學科教學指導意見_第2頁
(生物2014版)浙江省普通高中學科教學指導意見_第3頁
(生物2014版)浙江省普通高中學科教學指導意見_第4頁
(生物2014版)浙江省普通高中學科教學指導意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浙江省普通高中學科教學指導意見(生物)(2014版)前 言為了落實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案等文件精神, 堅持“立德樹人”,促進學生在共同基礎上有個性的發(fā)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和綜合學習能力,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浙江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業(yè)指導委員會特制定浙江省普通高中生物學科教學指導意見(2014版)(以下簡稱生物教學指導意見(2014版)。生物學教學指導意見(2014版)是浙江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業(yè)指導委員會生物學科組在分析2006年以來我省生物學科教學際情況以及國內外高中生物教學發(fā)展趨勢的基礎上,按照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總體要求,結合對

2、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及普通高中生物學科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的研究制定的。生物學教學指導意見(2014版)是浙江省普通高中2014級起生物學科教學和學業(yè)評價的基本依據(jù)。生物教學指導意見(2014版)分成上、下兩篇,以模塊編寫。上篇為必修模塊,包括必修1 分子與細胞、必修2 遺傳與進化、必修3 穩(wěn)態(tài)與環(huán)境,三個模塊;下篇為限定性選修模塊,包括選修1 生物技術實踐和選修3 現(xiàn)代生物科技專題兩個模塊。各模塊以浙江省普通高中所使用教科書的章節(jié)為序進行編排,分“課標內容”、“教學要求”、“教學建議”三個欄目編寫。 “課標內容”是教學的目標源頭,按章節(jié)從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摘錄,便于教師檢索。 “

3、教學要求”以表格的形式呈現(xiàn),內容表述所用的目標行為動詞分別指向知識性學習目標、技能性學習目標和情感性學習目標,并且分為不同層次(“目標行為動詞”參見附錄)。上篇必修模塊的教學要求分為“基本要求”、“發(fā)展要求”“說明”三部分,其中“基本要求”是指全體學生在模塊學習中應達到的要求,為全體學生學業(yè)水平考試必考題的考試范圍和要求; “發(fā)展要求”是模塊學習中的較高要求,列入學業(yè)水平考試加試題的考試范圍和要求;“說明”是對教學深廣度的界定。下篇限定性選修模塊按專題及章節(jié)提出生物學科的兩個選修課程模塊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并提出指導性建議,供教師參考。其內容和要求列入學業(yè)水平考試加試題的考試范圍和要求。 “

4、教學建議”是針對教師在實施高中生物新課程中如何有效地進行教學,達成教學目標,從課時安排和教學方法及活動建議三個層面上提出的建議。“課時建議”以每節(jié)課45分鐘為標準;“教法建議”是針對教學重點和難點內容提出的、可供參考的教學途徑或方法,不作為剛性、統(tǒng)一的要求;“活動建議”是從實驗或活動教學應把握好的環(huán)節(jié)、注意事項等方面提出建議。生物教學指導意見(2014版)未列入的本學科其他選修課程模塊,各校可根據(jù)學校及學生特點和需求,按照省教育廳相關文件要求,自主確定本學科選修課程模塊、教學內容及開設方案,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生物學科學習資源。生物教學指導意見(2014版)是提綱挈領式的,其中的課時分配及教學建議

5、等僅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參考。教師應當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在實踐研究中提高生物教學效率,全面提速生物學科 教學質量。生物教學指導意見(2014版)的適用對象為2014級起的浙江省普通高中學生。目 錄 上篇:必修模塊 必修1 分子與細胞 3第一章 細胞的分子組成3第二章 細胞的結構 5第三章 細胞的代謝 9第四章 細胞的增殖和分化 15必修2 遺傳與進化 18第一章 孟德爾定律 18第二章 染色體與遺傳 20第三章 遺傳的分子基礎 22第四章 生物的變異 25第五章 生物的進化 27第六章 遺傳與人類健康 29必修3 穩(wěn)態(tài)與環(huán)境 31第一章 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jié) 3

6、1第二章 動物生命活動的調節(jié) 33第三章 免疫系統(tǒng)與免疫功能 35第四章 種群37第五章 群落39第六章 生態(tài)系統(tǒng) 41第七章 人類與環(huán)境 44 下篇:限定性選修模塊 選修1 生物技術實踐 49第一部分 微生物的利用 49第二部分 酶的應用51第三部分 生物技術在食品加工中的應用 52第四部分 淺嘗現(xiàn)代生物技術 54選修3 現(xiàn)代生物科技專題 56第一章 基因工程 56第二章 克隆技術 58第三章 胚胎工程 60第四章 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和倫理問題(選學) 62第五章 生態(tài)工程 62附錄 65教學目標要求及其表述的行為動詞表 65上篇:必修模塊高中生物必修部分的三個模塊分別為必修1 分子與細胞、必

7、修2 遺傳與進化、必修3 穩(wěn)態(tài)與環(huán)境,共6學分,108課時(按每節(jié)課45分鐘計算),課時建議匯總如下表:模塊章 節(jié)課時數(shù)總課時數(shù)必修1 第一章 細胞的分子組成636第二章 細胞的結構7第三章 細胞的代謝13第四章 細胞的增殖和分化5 機動5必修2 第一章 孟德爾定律736第二章 染色體和遺傳6第三章 遺傳的分子基礎7第四章 生物的變異5第五章 生物的進化3第六章 遺傳與人類健康2 機動6必修3 第一章 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jié)336第二章 動物生命活動的調節(jié)8第三章 免疫系統(tǒng)與免疫功能4第四章 種群4第五章 群落3第六章 生態(tài)系統(tǒng)4第七章 人類與環(huán)境3 機動7 必修1

8、分子與細胞  該模塊選取了細胞生物學方面的最基本知識,同時反映細胞生物學研究的新進展及相關的實際應用,是學習其他模塊的基礎。通過本模塊內容的學習,學生從微觀層面上認識生命的物質性和生物界的統(tǒng)一性,細胞生活中物質、能量變化的統(tǒng)一,細胞結構與功能的統(tǒng)一,生物體局部和整體的統(tǒng)一,等等,從而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質,有助于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形成;同時,領悟觀察、實驗、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方法及其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習得相關的操作技能。第一章 細胞的分子組成一、課標內容1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2簡述核酸的結構和功能。3概述糖類的種類和作用。 4舉例說出脂質的種類和作用。5說明生物大分子以

9、碳鏈為骨架。6說出水和無機鹽的作用。二、教學要求第一節(jié) 分子和離子(選學)基本要求具體內容不作要求。發(fā)展要求 說明 第二節(jié) 無機物基本要求1說出水在細胞中的作用。2舉例說出生物體內無機鹽的存在形式與生理作用。發(fā)展要求 說明1水的分子結構、產生極性的原因及氫鍵形成等內容與化學學科內容重復,不作要求。2無機鹽在生物體中的作用不作拓展。第三節(jié) 有機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基本要求1概述糖類的種類和作用,說出分類的依據(jù)。2舉例說出脂質的種類和作用。3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解釋蛋白質分子結構多樣性與功能復雜性的關系,形成事物統(tǒng)一性的觀點,認同生物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與蛋白質有關。

10、4說出核酸的種類和功能。5 在進行“活動:檢測生物組織中的油脂”和“活動: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和蛋白質”時,制作徒手切片,使用高倍鏡驗證生命的物質性,養(yǎng)成講究證據(jù)、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發(fā)展要求說明1碳原子結構、碳鏈形成與結構、各種糖類與脂質的分子結構式等內容不作要求。2“小資料:人體必需的脂肪酸”、“小資料: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只作為背景資料供閱讀,不要求記憶或掌握具體內容。3“活動:檢測生物組織中的油脂”和“活動: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和蛋白質”不要求掌握顏色反應的具體原理。4“建議活動:檢測細胞中的DNA和RNA”不作要求。三、教學建議1課時建議(共計7課時)前言1課時第二節(jié) 無機物5課時(含

11、活動)第三節(jié) 有機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復習與小結1課時2教法建議(1)“第二節(jié) 無機物”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水及無機鹽在細胞中的生理作用。由于學生對于水并不陌生,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jù)他們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以實例來說明生命活動離不開水,然后教師從學生所舉的實例引入水在細胞中的作用。在學習無機鹽的作用時,可以結合具體實例來分析討論。(2)“第三節(jié) 有機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細胞中幾種有機物的結構和它們的生理功能。“糖類”教學重點是糖類的種類和作用,教學難點是多糖的種類。由于本節(jié)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有密切的聯(lián)系,故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說說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糖,將這些糖根據(jù)教科書中糖的種類進行

12、分類,從而讓學生明白單糖、二糖與多糖。在學習“脂質”時,可提出學生比較感興趣的類似減肥等話題,從中引出脂肪等脂質,并分別介紹它們的分布及作用?!暗鞍踪|”的教學重點有兩個:一是氨基酸的結構特點與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二是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教學難點是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與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的原因。由于學生還不具備有機物的基礎知識,因此剛開始學習蛋白質時認知有一定的困難,教學時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通過問題探討,先讓學生交流他們了解的蛋白質功能有哪些,再結合教科書中的蛋白質的主要功能示例,進行蛋白質功能的學習。在了解了蛋白質多種多樣的功能后提出問題供學生思考:蛋白質有怎樣的結構呢?從而自然地

13、進行蛋白質和氨基酸結構的學習。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觀察、對比教科書中幾種氨基酸結構的基礎上,歸納出氨基酸分子的結構通式。針對“氨基酸形成蛋白質”這個教學難點,教師要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媒體,借助課件的動態(tài)模擬,幫助學生理解氨基酸是如何脫水縮合形成多肽的,也可以利用版畫模擬氨基酸的種類、數(shù)量和排列順序的不同導致多肽的不同,并通過蛋白質結構的多樣性來理解其功能的多樣性。在學習“核酸”時,只要求簡述核酸的種類和功能,遺傳信息的深入了解放在遺傳與進化模塊中進行。四、活動建議在進行“活動:檢測生物組織中的油脂”和“活動: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和蛋白質”時,可采用以下方法:多準備幾種實驗材料,便于讓每組學生自己選

14、擇一兩種樣品,或者讓學生自帶感興趣的材料;實驗前,對每一種實驗材料中含有哪些有機化合物,讓學生通過討論進行預測;實驗中,要求小組同學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協(xié)調,使實驗能有序開展;實驗結束前,留出一定的時間進行小組交流,比較檢測結果,了解同種生物組織中有機化合物含量的差異和不同種生物組織間有機化合物含量的差異。油脂、糖類和蛋白質與化學試劑的顏色反應,只是用于幫助學生明確生物組織中有機化合物的鑒定方法,其原理不要求學生掌握與深究。第二章 細胞的結構一、課標內容1分析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 2使用顯微鏡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3簡述細胞膜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4舉例說出幾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觀察線粒體和葉綠

15、體。5闡明細胞核的結構與功能。 6嘗試建立真核細胞的模型。二、教學要求第一節(jié) 細胞概述基本要求1簡述細胞學說的基本觀點,認同細胞學說的建立是一個不斷繼承、修正、開拓和發(fā)展的過程,正確認識技術進步在科學發(fā)展中的作用,逐步養(yǎng)成科學探究的思維品質。2舉例說出細胞的大小、數(shù)目和種類。3在進行“活動: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時,要求客觀地描述觀察到的現(xiàn)象,比較、分析不同細胞的異同點,清楚地用文字、圖表等方式表述觀察到的現(xiàn)象與結果,總結高倍鏡使用的方法、步驟與注意事項。發(fā)展要求分析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說明“活動:模擬探究細胞表面積與細胞體積的關系”不作要求。第二節(jié) 細胞膜與細胞壁基本要求1概述質膜的結構模型的

16、基本內容,體會建立模型是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之一。2舉例說明細胞膜有選擇透性。3說出細胞膜各組成成分的生理作用。4說出植物細胞壁的組成成分和生理作用。5在進行“活動:驗證活細胞吸收物質的選擇性”時,能熟練地把對照的方法運用到探究實驗的設計中。發(fā)展要求 說明“小資料:細胞外被”、“小資料:真菌和細菌的細胞壁”只作為背景資料供閱讀,不要求記憶或掌握具體內容。第三節(jié) 細胞質基本要求1識別幾種細胞器的形態(tài)。2舉例說出幾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樹立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3說出細胞溶膠的功能。4在進行“活動:觀察葉綠體”時,制作用于觀察葉綠體的生物材料臨時裝片,進行一般的生物繪圖,正確表述觀察到

17、的現(xiàn)象,撰寫格式規(guī)范的實驗報告。發(fā)展要求舉例說明各種細胞器間的協(xié)調配合。說明1“細胞骨架”不作要求。3“活動:觀察葉綠體”中觀察葉綠體的形態(tài)和分布作為本活動的重點,而對觀察胞質環(huán)流現(xiàn)象不作要求。第四節(jié) 細胞核基本要求1概述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認同細胞核是細胞的控制中心,確立生物體結構與功能、局部與整體、多樣性與共同性相統(tǒng)一的辨證觀點。2比較動、植物細胞結構,運用模型的方法清晰地展示細胞的結構,學會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綜合等科學思維方法。發(fā)展要求 說明 第五節(jié) 原核細胞基本要求說明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異同點。發(fā)展要求 說明“小資料:莢膜、鞭毛和菌毛”只作為背景資料

18、供閱讀,不要求記憶或掌握具體內容。三、教學建議1課時建議(共計8課時)第一節(jié) 細胞概述1課時(含活動)第二節(jié) 細胞膜與細胞壁2課時(含活動)第三節(jié) 細胞質3課時(含活動)第四節(jié)、細胞核 第五節(jié)、原核細胞1課時復習與小結1課時2教法建議(1)“第一節(jié) 細胞概述”的教學重點是細胞學說及“活動: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教學難點是“活動: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本節(jié)可以從活動引入,要求學生在觀察臨時裝片和永久裝片的基礎上,辨別不同細胞的異同,然后學習細胞學說。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體現(xiàn)了科學探究的過程,要幫助學生在閱讀教科書的過程中,從科學史的角度來認識細胞學說的建立是一個不斷繼承、修正、開拓和發(fā)展的過程,并

19、從中獲得一些有益的啟示。(2)“第二節(jié) 細胞膜和細胞壁”的教學重點是質膜的結構及質膜具有選擇透性;教學難點是質膜的流動鑲嵌模型。教學中可以按照從功能到結構再到功能的線索設計教學,要充分利用示意圖、模型、照片和有關動態(tài)媒體等直觀教具,以及科學家研究細胞獲得的相關資料,同時還可以利用視頻圖像“活動:驗證活細胞吸收物質的選擇性”將“調控物質進出細胞”等細胞膜的功能形象、直觀地介紹給學生。如果條件不允許,也可以利用板圖、掛圖,幫助學生將抽象的語言與圖解聯(lián)系起來,加深對細胞膜結構和功能的理解,認同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觀點,為第三章學習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做好鋪墊??傊瑧M量為學生提供足夠多的感性材料,甚至

20、親自制作流動鑲嵌模型,幫助學生加深對質膜功能的理解,區(qū)分選擇透性與流動性的不同,增強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3)“第三節(jié) 細胞質”的教學重點是各個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以及“活動:觀察葉綠體”;教學難點是內質網、高爾基體、溶酶體的功能以及“活動:觀察葉綠體”。教學中利用實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通過類比,認識細胞內的各個細胞器及其分工和協(xié)同作用。采用“識圖-感知科學過程和方法-實驗觀察-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利用教科書的插圖或者模型,指導學生認識細胞內主要的細胞器,介紹研究細胞器的過程和方法,列表比較它們的不同之處。(4)“第四節(jié) 細胞核”和“第五節(jié) 原核細胞”的教學重點是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動

21、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結構上的區(qū)別,以及原核細胞的特點;教學難點是細胞核的結構。教師可以從教科書中“傘藻的實驗”入手,先引導學生通過分析認識細胞核在細胞生命活動中的作用,然后進一步講解細胞核的結構,并與其功能相聯(lián)系,最后從整個細胞的角度理解局部與整體的關系,明確細胞是一個既有分工又高度統(tǒng)一的整體。第五節(jié)的教學內容要與本章第一節(jié)中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內容相結合,可借助模式圖來分析和討論,并列表比較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異同。在學完本章之后,可自選材料,課后構建細胞模型進行展示和交流。四、活動建議1將第一節(jié)的“活動: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和第二節(jié)的“活動:驗證活細胞吸收物質的選擇性”合并為一個活動完成。在“

22、活動: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的實驗中,要提供盡可能多的不同類型的生物材料,展示不同大小、不同形態(tài)、不同功能細胞的圖片,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來認識細胞的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作詳細的示范和指導,幫助學生學會正確使用高倍鏡。2在進行“活動:觀察葉綠體”時,葉綠體的觀察相對較容易,教師要提醒學生在觀察時仔細觀察葉片細胞內葉綠體的形態(tài)和分布情況,幫助和指導學生正確使用高倍鏡。第三章 細胞的代謝 一、課標內容1說明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2說明酶在代謝中的作用。3解釋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 4說明光合作用以及對它的認識過程。5研究影響光合作用速率的環(huán)境因素。6說明細胞呼吸,探討其原理的應

23、用。二、教學要求第一節(jié) 細胞與能量基本要求1舉例說出細胞內的吸能反應和放能反應。2簡述ATP的化學組成和特點。3.解釋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發(fā)展要求說明1有關能量的理化方面知識不作要求2“小資料:生物發(fā)光”只作為背景資料供閱讀,不要求刪掉記憶或掌握具體內容。  第二節(jié) 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基本要求1在進行“活動: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質壁分離及質壁分離復原”時,嘗試排除觀察中各種無關因素的干擾,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并積極參與討論,探求新知。嘗試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分析和解釋觀察到的現(xiàn)象,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2 解釋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及質壁分離復原現(xiàn)象。3說明紅細胞和植物細胞吸水與失水

24、的原因。4說明滲透、被動轉運和主動轉運。5描述細胞胞呑、胞吐的過程。發(fā)展要求 說明“建議活動:探究洋蔥表皮細胞細胞液的濃度范圍”不作要求。第三節(jié) 酶基本要求1描述酶的發(fā)現(xiàn)過程,認同科學是在不斷地觀察、實驗、探索和爭論中完善的觀點。2說明酶的本質以及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認同生命活動的復雜性。3舉例說明酶的專一性和高效性,逐步形成運用所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4在進行“建議活動:探究酶的專一性”時,嘗試對假設中的重要變量下操作性定義,在教師指導下設計比較可行的實驗方案,對探究的過程和結果進行簡單的評估。5分析酶的催化作用受許多因素的影響。發(fā)展要求在進行“活動:探究pH對過氧化

25、氫酶的影響”時,運用依據(jù)實驗目的、操縱和控制自變量、限制和控制無關變量、觀察和測量因變量的科學方法,體驗控制變量、設置對照組和重復實驗。嘗試與同學合作設計比較可行的實驗方案說明“小資料:輔酶”及“課外讀:酶的應用”只作為背景資料供閱讀,不要求記憶或掌握具體內容。第四節(jié) 細胞呼吸基本要求1概述需氧呼吸及厭氧呼吸概念、反應式和反應過程,認同活細胞中物質、能量和信息變化的統(tǒng)一性。2舉例說明細胞呼吸在實踐中的應用,探討細胞呼吸與生產生活的關系,認同科學對技術和社會的促進作用。發(fā)展要求比較需氧呼吸和厭氧呼吸的異同。說明1細胞呼吸的氧化還原、電子得失的反應不作要求。2“細胞呼吸從糖酵解開始”、“檸檬酸循環(huán)

26、”、“電子傳遞鏈”、“細胞呼吸是細胞代謝的中心”這四部分的具體內容均不作要求。3乙醇發(fā)酵中,丙酮酸脫羧還原成乙醇的化學方程式不作要求。4“小資料:呼吸速率”、“小資料:需氧呼吸出現(xiàn)的意義”、“小資料:酵母菌”、“課外讀:各種體育運動所花費的能量” 只作為背景資料供閱讀,不要求記憶或掌握具體內容。第五節(jié) 光合作用基本要求1說明光合作用的概念、反應式、階段、場所和產物,認同光合作用與細胞呼吸之間辯證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2說出色素的種類、顏色和吸收光譜。3概述光反應發(fā)生的變化和碳反應的過程。4在進行“活動: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離”時,對實驗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和結果進行科學的分析。5在進行“活動:探究環(huán)境因素對

27、光合作用的影響”時,運用提出問題、建立假設、下操作性定義、控制變量、數(shù)據(jù)解釋等科學探究方法,設計單因子對照實驗方案。發(fā)展要求1分析外界因素對光合速率的影響。2比較細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異同。3闡明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提出值得探究的問題,建立合理的假設,領悟提出問題、搜尋事實、捕獲信息和立論解釋的科學思維過程。說明1光合作用反應式中氧化還原過程不作要求。2“小資料:樹葉的顏色”、“小資料:光反應和碳反應”、“小資料:表觀光合速率與真正光合速率”、 “小資料:光合作用最適溫度” 、“小資料:光合作用臨界溫度”及“課外讀:光反應過程”、“課外讀:光呼吸”、“課外讀:C-4植物”、“課外讀:光合作用早期

28、研究簡史”,只作為背景資料供閱讀,不要求記憶或掌握具體內容。三、教學建議1課時建議(共計15課時)第一節(jié) 細胞和能量1課時第二節(jié) 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2課時(含活動)第三節(jié) 酶3課時(含活動)第四節(jié) 細胞呼吸2課時第五節(jié) 光合作用5課時(含活動)復習與小結2課時2教法建議(1)“第一節(jié) 細胞與能量”的教學重點是ATP化學組成的特點及其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教學難點是ATP與ADP的相互轉化。教科書先介紹了細胞中有哪些能源物質,它們可以通過細胞的光合作用、細胞呼吸等代謝吸能、放能,為學生學習細胞與能量創(chuàng)設情景,也為后面學習“ATP是細胞的能量通貨”做好了鋪墊。建議教師教學時多作些比喻,幫助學生理解本

29、節(jié)內容。教師要充分利用教科書上的圖解,幫助學生在看懂圖解的基礎上,討論ATP與ADP的相互轉化,說明ATP的生成途徑,闡明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形成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相統(tǒng)一的觀點。(2)“第二節(jié) 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的教學重點與難點是區(qū)分物質出入細胞的各種方式的異同。由于本節(jié)內容比較抽象,在教學手段上要充分運用示意圖、模型,最好是結合動畫的多媒體課件等直觀手段,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理解質膜控制物質運輸功能。在教學方法上,可以先引導學生結合具體實例進行探究,然后通過列表對比等方式,幫助學生認識物質出入細胞的各種方式。關于“胞呑”、“胞吐”的教學,可以從草履蟲形成食物泡、變形蟲吞食細菌

30、、白細胞吞食病菌等學生比較熟悉的事例引入,引導學生分析其形成過程,再結合插圖、動畫進行講解,增強直觀感受,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3)“第三節(jié) 酶”教學重點是酶的作用、本質和特性;教學難點是酶的催化作用原理以及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學生對酶的認識有限,但對催化劑的作用比較熟悉,建議在教學中利用學生已掌握的無機催化劑的知識作為切入點,通過進行過氧化氫在生物催化劑與無機催化劑作用下的反應速率的比較實驗,證明“酶的催化效率”,引導學生進入新課學習。可先介紹了酶的概念和成分, 幫助學生對酶建立一個總體的印象,再舉例說明影響酶活性的因素和機理,以及酶催化作用的特性。(4)“第四節(jié) 細胞呼吸”的教學重點是需

31、氧呼吸的過程及原理;教學難點是細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質。學生學過了ATP的知識,對于ATP作為細胞中的能量通貨有了一定的認識,建議教師可以此為切入點,提出問題,引入新課。先出示一些與細胞呼吸相關的圖文資料,引導學生分析說明這些事例中所應用的細胞呼吸原理,再聯(lián)想其他事例進行討論和交流,從而幫助學生認識到細胞呼吸原理在實踐中應用的廣泛應用;然后闡述需氧呼吸的化學過程,舉例說明厭氧呼吸與需氧呼吸的異同。通過“乙醇發(fā)酵”演示實驗,了解細胞的厭氧呼吸,學習科學方法,養(yǎng)成科學態(tài)度,提高分析實驗現(xiàn)象的能力。通過分析細胞呼吸原理在生產和生活中的一種應用實例,幫助學生正確理解科學、技術、社會之間的關系。(5)“第五

32、節(jié) 光合作用”的教學重點是綠葉中色素的種類和作用,光合作用的光反應、碳反應過程及相互關系,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環(huán)境因素;教學難點是光反應和碳反應的過程,探究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環(huán)境因素。建議在學習光合作用的具體過程時,重點掌握光反應和碳反應過程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特別是其中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的過程、發(fā)生的部位和條件。試圖從化學反應的角度看待光合作用的過程,從化學反應發(fā)生的物質變化去認識水和二氧化碳是如何轉變成糖類等有機物的。同時明確這兩個過程中每一個物質變化和相應的能量轉化的過程,從整體上認識和理解光合作用??梢杂脠D表的形式對光反應和碳反應過程的具體部位、需要的條件、物質和能量的變化及聯(lián)系進行總結、概

33、括,從比較和鑒別中潛移默化地獲得知識。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模擬抽象的光合作用過程,如光反應階段光能如何轉換成電能,體會“觀察”和“想象”過程。同時配合啟發(fā)、討論、列表對比、圖示總結等手段,牢固地掌握光反應、碳反應中物質和能量的轉化過程,真正體會光合作用在自然界的地位。四、活動建議1活動: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質壁分離及質壁分離復原。通過 “活動: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質壁分離及質壁分離復原”,幫助學生體驗水分子的滲透過程,加深了解科學探究方法,并熟練地使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和復原的過程。通過實驗,引導學生理解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典型的滲透系統(tǒng):成熟的植物細胞有大液泡,其原生質層(包括細胞膜、液泡

34、膜以及二者之間的細胞溶膠)可看作一種半透膜(選擇透性膜),當外界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將滲透失水;反之,細胞將滲透吸水。引導學生分析日常生活的實例,如泡在鹽水中的蘿卜條會軟縮,泡在清水中的蘿卜條會更加硬挺,做菜餡時加入一些鹽后,蔬菜中的水會大量浸出,農作物施肥過多會造成“燒苗”現(xiàn)象等。鼓勵學生設計實驗,包括實驗步驟和預期結果。最后進行實驗,包括觀察和記錄實驗結果,以及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討論與交流等。2建議活動:探究酶的專一性。對于“建議活動:探究酶的專一性”,教師可提出問題“食物中的淀粉和蔗糖同屬糖類,唾液淀粉酶能否消化水解這兩種物質”,提示學生:淀粉在淀粉酶作用下水解成麥芽糖和蔗

35、糖,在蔗糖酶作用下水解成的葡萄糖、果糖,麥芽糖、葡萄糖、果糖在煮沸的條件下,與本尼迪特試劑反應會有紅黃色沉淀產生,而淀粉和蔗糖與本尼迪特試劑無此反應,根據(jù)顏色反應就此可以推測淀粉和蔗糖是否被水解。學生可以自行選擇藥品、試劑、器材設計對照實驗,結合特定的顏色反應推測淀粉和蔗糖是否被水解,從而判斷酶是否具有專一性。教師要對學生的實驗設計予以指導,幫助學生提升設計實驗、評價實驗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再列舉出更多的實例說明酶的專一性是酶普遍具有的特性。3活動:探究pH對過氧化氫酶的影響。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實驗設計、獨立操作及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的能力,幫助學生認識生物科學的價值,養(yǎng)成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

36、。由于學生是第一次在生物學科中遇到設計類實驗,建議教師利用直觀的手段(繪圖或電子幻燈等)將實驗的裝置,特別是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裝置分別向學生展示,以幫助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提高討論的效率。本實驗連貫性很強,在實驗前要仔細閱讀實驗的內容和要求,對實驗步驟做到心中有數(shù)。建議實驗前,對實驗組組長進行培訓,以便在開展實驗時 充當小老師;也可以課前布置任務,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以小組為單位制訂實驗方案。實驗前各小組匯報實驗設計方案,并預測實驗結果。在實驗中,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和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體驗數(shù)據(jù)處理、結果分析和得出結論的過程,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4活動:光合色素的提取與分離。通過 “活動: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37、的探究,要求學生掌握葉綠體中的色素的提取方法,認識四種色素的顏色和含量,感知葉綠體結構與光合作用相適應的特點。在光合作用中,只有色素才能吸收、傳遞光能,也只有色素才能轉化光能。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對于實驗原理、材料和藥品的選用、操作注意事項等都要向學生講解清楚。同時,還可以讓學生觀察色素的吸收光譜,即讓白光穿過葉綠體色素溶液后再經過三棱鏡分光,分析光屏上的暗帶,進一步感知葉綠素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實驗中要把握幾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制備濾液時一定要剪碎葉片,研磨成糊狀后過濾;畫濾液細線時,用去掉鉛筆芯的自動鉛筆代替毛細吸管,并根據(jù)自己制備的濾液顏色的深淺,重復畫濾液細線26次。層析時,畫好的濾液細線不能浸

38、入層析液。5活動:探究環(huán)境因素對光合作用的影響?!盎顒樱禾骄凯h(huán)境因素對光合作用的影響”借助于技能訓練,分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與一些外界因素的關系圖表,總結外界因素對光合速率的影響,認識光合作用原理對提高作物產量的指導作用。例如,通過對一組關系圖象的分析,完成技能訓練,并用這些關系曲線去解釋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并指導農業(yè)生產實踐,以加深對光合作用過程的理解。同時配合針對性強的一些圖像變式訓練題,檢查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及時糾正理解上的誤區(qū)。由于學生在前面已經學習了光合作用的相關知識,建議教師先引導學生分析影響光合速率的因素有哪些,使學生對光合速率的大小有一個理性的認識。本活動最后要用具體的數(shù)據(jù)來說明結果

39、,因此活動過程中數(shù)據(jù)的獲得、記錄和分析,以及繪制折線圖是本活動的重點;對所繪圖形進行正確的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是本活動的難點。為了便于控制光照強度,在活動中不能采用自然光照,可以用不同功率的臺燈作為植物光合作用中光源,也可以通過控制光源與植物之間的距離,來達到控制光強度的效果。本活動適宜24人小組進行合作研究,小組成員要分工明確。第四章 細胞的增殖和分化一、課標內容1簡述細胞的生長和增殖的周期性。 2描述細胞的無絲分裂。3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并概述其過程。4說明細胞的分化。5舉例說明細胞的全能性。 6探討細胞的衰老和凋亡與人體健康的關系。7說出癌細胞的主要特征,討論惡性腫瘤的防治。二、教學要求第

40、一節(jié) 細胞的增殖基本要求1簡述細胞周期。2概述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區(qū)別各時期細胞分裂圖。3. 概述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shù)目和DNA數(shù)目的變化規(guī)律。4在進行“活動: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和“活動:制作并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臨時裝片”時,嘗試識圖和繪圖,總結、歸納各時期細胞分裂圖的異同,認同生命的運動性,形成事物發(fā)展過程中從量變到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發(fā)展要求繪制各時期細胞簡圖。說明“活動: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只要在“活動:制作并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臨時裝片”時穿插觀察有關裝片即可。第二節(jié) 細胞的分化基本要求1舉例說明細胞分化的概念和生物學意義。2說出癌細胞的主要特征。3說明細胞發(fā)生癌變的原因

41、,關愛生命的重要價值,確立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4. 概述細胞的全能性。發(fā)展要求1能通過公共信息資源(如圖書館、閱覽室、科技館、博物館、展覽館、廣播、電視和互聯(lián)網等)收集有關惡性腫瘤防治的資料,進行鑒別、選擇、運用和分享信息,形成評估有關信息科學性的意識和能力。2嘗試科技小論文的寫作。說明1 “干細胞”不作要求。2“活動:收集有關干細胞研究進展的資料”不作要求。第三節(jié) 細胞的衰老和凋亡基本要求1描述細胞衰老的特征。2簡述細胞的衰老和凋亡是細胞生命活動的正?,F(xiàn)象,形成珍惜生命、關注健康的科學生命觀。發(fā)展要求 說明1細胞衰老的原因尚無定論,教師只需對學生適當引導,不必過多介紹。

42、2細胞凋亡在教學時不宜拓展。3“課外讀:細胞工程”只作為背景資料供閱讀,不要求記憶或掌握具體內容。三、教學建議1課時建議(共計6課時)第一節(jié) 細胞的增殖3課時(含活動)第二節(jié) 細胞的分化1課時第三節(jié) 細胞的衰老和凋亡1課時復習與小結1課時2教法建議(1)“第一節(jié) 細胞的增殖”的教學重點是細胞生長和增殖的周期性,以及有絲分裂的過程;教學難點是有絲分裂過程中各個時期染色體行為和數(shù)目的變化,以及DNA數(shù)量的變化。由于本節(jié)內容繁多、抽象,因此加大了學習的難度。教師在教學時,要選擇恰當?shù)恼n程資源,如多媒體動畫、教學掛圖、可粘貼的染色體自制模型等,增強教學的直觀性。(2)“第二節(jié) 細胞的分化”的教學重點是

43、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癌細胞的主要特征。通過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說出癌細胞的主要特征。在致癌因子的教學中突出情感教育,討論健康的生活方式與癌癥防治的關系。細胞分化是多細胞生物體個體發(fā)育的基礎。在舉例說明細胞分化時,要兼顧植物和動物,不要片面。(3)“第三節(jié) 細胞的衰老和凋亡”的教學重點是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系、細胞衰老的特征和細胞凋亡的含義;教學難點是細胞凋亡的含義以及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的區(qū)別。關于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系的教學,學生能夠舉出例子即可,不作拓展。建議教學中聯(lián)系學生熟悉的現(xiàn)象或實例,幫助學生了解細胞衰老的特征。四、活動建議“活動:制作并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臨時裝片”和“活動:

44、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按照驗證性實驗的步驟和方法去完成。建議教師在每張學生實驗桌上放一張植物根尖有絲分裂固定切片、馬蛔蟲受精卵有絲分裂固定裝片,或者教師提前準備好五臺顯微鏡,分別示范有絲分裂間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這五個不同時期的圖像。 必修2 遺傳與進化 該模塊有助于學生認識生命的延續(xù)和發(fā)展,了解遺傳變異規(guī)律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領悟假說演繹、建立模型等科學方法及其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理解遺傳和變異在物種繁衍過程中的對立統(tǒng)一,生物的遺傳變異與環(huán)境變化在進化過程中的對立統(tǒng)一,形成生物進化的觀點。 第一章 孟德爾定律一、課標內容1分析孟德爾遺傳實驗的科學方法。2闡明基因的分離定律和自

45、由組合定律。二、教學要求第一節(jié) 分離定律基本要求1概述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對分離現(xiàn)象的解釋和分離假設的驗證。根據(jù)研究目的使用合適的實驗材料,運用推理的方法對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解釋,并根據(jù)實驗結果作出支持或否定假設,接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2舉例說明有關的遺傳學術語。3辨別顯性的相對性。4運用分離定律解釋或預測一些遺傳現(xiàn)象。5使用簡潔的符號清晰地表示遺傳圖解。6.分析孟德爾遺傳實驗的過程與結果,討論孟德爾遺傳實驗中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思維方式,感悟孟德爾遺傳實驗的巧妙設計,使用數(shù)理統(tǒng)計方法處理、歸納、比較、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逐步養(yǎng)成科學探究的思維習慣。發(fā)展

46、要求嘗試進行雜交實驗的設計。說明“課外讀:孟德爾生平簡介”、 “小資料:配子形成時發(fā)生基因分離的直觀證據(jù)”和“課外讀:表現(xiàn)型是基因型與環(huán)境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只作為背景資料供閱讀,不要求記憶或掌握具體的內容。第二節(jié) 自由組合定律基本要求1概述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對自由組合現(xiàn)象的解釋和自由組合現(xiàn)象解釋的驗證。2運用自由組合定律解釋或預測一些遺傳現(xiàn)象。使用簡潔的符號清晰地表示遺傳圖解。3在進行“活動:模擬孟德爾雜交實驗”時,嘗試單因子雜交實驗的設計,感悟正確的科學研究方法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發(fā)展要求 說明1“建議活動:模擬兩對相對性狀測交的實驗”不作要求。2“小資料:實踐中的自由組合

47、定律”和“課外讀:孟德爾獲得成功的原因”只作為背景資料供閱讀,不要求記憶或掌握具體的內容。三、教學建議1課時建議(共計8課時)第一節(jié) 分離定律3課時第二節(jié) 自由組合定律4課時(含活動)復習與小結1課時2教法建議(1)“第一節(jié) 分離定律”的教學重點是以孟德爾的雜交實驗為素材進行科學方法教育,對分離現(xiàn)象的解釋,闡明分離定律,運用分離定律解釋一些遺傳現(xiàn)象;教學難點是對分離現(xiàn)象的解釋,顯性相對性。本節(jié)課的內容是按科學史的發(fā)展線索來安排的,學生在學習時缺乏減數(shù)分裂的知識,認知上有一定的難度。通過科學史的學習,引導學生學會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認識論方法,深刻體會到孟德爾敢于質疑、勇于創(chuàng)新、勇于實踐以及嚴謹、求實

48、的科學態(tài)度。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根據(jù)現(xiàn)象去分析和推理,通過背景資料,熟悉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觀察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說得出結論),領悟假說演繹的科學方法及其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通過討論,明白紫花豌豆與白花豌豆雜交實驗的分析圖解及相關概念,理解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現(xiàn)象及其結果。通過具體事例的分析、討論,突破顯性相對性這一難點。(2)“第二節(jié) 自由組合定律”的教學重點是是解釋自由組合現(xiàn)象,闡明自由組合定律;教學難點是對自由組合現(xiàn)象的解釋。在已掌握的分離定律知識基礎上,可將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中涉及到的兩對性狀分別拆開,一對一對地進行分析,得出它們之間的相關性,從數(shù)學角度分析并得出(9:3:3:

49、1)是(3:1)2的展開式。由此推知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實驗結果是兩對相對性狀獨立遺傳的結果。由于學生還沒有學習減數(shù)分裂,不知道同源染色體行為變化的情況,要理解對自由組合現(xiàn)象的解釋有相當?shù)碾y度,可以借助于多媒體課件,盡量直觀地展示多對遺傳因子之間的自由組合的行為,通過合作學習,理解孟德爾假說的意義,并為下一章學習減數(shù)分裂打好知識基礎。四、活動建議“活動:模擬孟德爾雜交實驗”分為兩部分,一是關于分離定律的模擬驗證,引導學生通過模擬活動認識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時要相互分離,雌、雄配子受精時是隨機結合的;二是關于自由組合定律的模擬驗證,通過模擬活動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兩對性狀雜交實驗中各代配子類型、基因型以及表

50、現(xiàn)型的比例。進行活動時要注意以下幾點:要做好物質上的準備,即按班級人數(shù)分成4人一組,每組準備大信封4個,標有“黃Y”、 “綠y”、 “圓R”、 “皺r”的卡片各20張。統(tǒng)計需要一定的樣本數(shù)量,加大樣本數(shù)量的方法有,一是同一小組模擬活動中重復“產生配子”、“配子結合”至少10次以上;二是在各組重復10次的基因上統(tǒng)計全班的標本數(shù)量。記錄結果時要認真仔細,要保證統(tǒng)計的有序性與正確性。第二章 染色體與遺傳一、課標內容1闡明細胞的減數(shù)分裂并模擬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2舉例說明配子的形成過程。 3舉例說明受精過程。4舉例說明基因與性狀的關系。 5概述伴性遺傳。二、教學要求第一節(jié) 減數(shù)分裂中的染色體行為基

51、本要求1簡述染色體形態(tài)、結構。2概述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的染色體行為,認同減數(shù)分裂對生物遺傳和變異的重要性。3概述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shù)目和DNA數(shù)目的變化規(guī)律。4. 概述精子、卵細胞的產生和受精。5闡明減數(shù)分裂的意義。6.在進行“活動:減數(shù)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時,運用建立模型這一科學的研究方法,認同事物都是處于一定的時空關系中的事實。發(fā)展要求比較減數(shù)分裂與有絲分裂的異同。說明“小資料:多胞胎之迷”只作為背景資料供閱讀,不要求記憶或掌握具體的內容。第二節(jié) 遺傳的染色體學說基本要求1說出遺傳的染色體學說,領悟學說的提出要有充分的實驗證據(jù),養(yǎng)成質疑、求實、創(chuàng)新、合作的科學精神與態(tài)度。2用遺傳的染色體學說

52、解釋孟德爾定律。發(fā)展要求 說明“課外讀:連鎖和互換定律”不作要求。第三節(jié) 性染色體與伴性遺傳基本要求1舉例說出染色體組型的概念。2辯別常染色體與性染色體。3舉例說明XY型性別決定。4舉例說明伴性遺傳的特點,能運用遺傳知識解釋或預測一些遺傳現(xiàn)象,聽取他人的意見,并利用證據(jù)和邏輯思維方法對自己的解釋或預測進行辯護,或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發(fā)展要求 說明1“ZW型性別決定”不作要求。2“活動:分析摩爾根的果蠅伴性遺傳實驗”只作課堂資料分析。三、教學建議1課時建議(共計7課時)第一節(jié) 減數(shù)分裂中的染色體行為3課時(含活動)第二節(jié) 遺傳的染色體學說1課時第三節(jié) 性染色體與伴性遺傳2課時

53、復習與小結1課時2教法建議(1)“第一節(jié) 減數(shù)分裂中的染色體行為”的教學重點是染色體與同源染色體;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精子、卵細胞的形成以及受精作用的過程;教學難點是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在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的過程中,關鍵是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和數(shù)目的變化。教學時可在已有知識(如有絲分裂)的基礎上設置問題情境,結合實例探討有性生殖過程中親、子代的染色體數(shù)目的變化。由于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是微觀、動態(tài)和連續(xù)變化的過程,學生的認知有一定的困難,可通過多媒體課件,直觀地演示變化的過程,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并結合教科書中哺乳動物精子的形成過程圖解,通過討論列出減數(shù)分裂各個時期的特征,明確減數(shù)分

54、裂過程中所涉及到的相關概念,如同源染色體、四分體、交叉互換等。關于受精作用內容的教學,可從染色體數(shù)目在前、后代體細胞中的恒定性引入,說明受精作用的過程與實質。其中配子形成的多樣性可由生物的多樣性引出,并結合減數(shù)分裂過程,討論配子多樣性產生的原因。為了突破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變化這個教學難點,可進行識圖與作圖,明確染色體在有絲分裂與減數(shù)分裂各時期的變化,也可以繪制出一張綜合性的曲線圖,包含有絲分裂、減數(shù)分裂及受精作用等內容。(2)“第二節(jié) 遺傳的染色體學說”的教學重點是遺傳的染色體學說,孟德爾規(guī)律的細胞學解釋;教學難點是孟德爾規(guī)律的細胞學解釋。本節(jié)課涉及的內容比較抽象,需要學生具備充分的想象力與邏輯推理能力,難度較大。為了能更好地突破這節(jié)課的重點與難點,可采取設問的方法,引導學生逐步明白一個特定的基因和一條特定的染色體之間的關系,從而理解遺傳的染色體學說,再用遺傳的染色體學說對孟德爾的遺傳規(guī)律進行解釋,形成正確的遺傳學觀點。(3)“第三節(jié) 性染色體與伴性遺傳”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人類的伴性遺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