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學-構造地質學-期末考試復習重點解讀_第1頁
中科院大學-構造地質學-期末考試復習重點解讀_第2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622058Y巖漿巖巖理學 張吉衡 課堂開卷 46 11月26日8:00-9:50 階一 1 1 1.1應變橢圓:在二維應變中,初始為單位半徑的圓,經(jīng)均勻變形后為一橢圓。 1.2石香腸構造:是不同力學性質的巖系互層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巖層擠壓時形成的,軟弱層 被壓向兩側塑性流動,強硬層被拉伸、以致拉斷, 構成剖面上形態(tài)各異,平面上平行排列的 長條塊段狀,即石香腸。 1.3窗欞構造:由強硬層組成的形似一排欞柱狀的大型線狀構造,他代表橫向上擠壓縮短。 1.4褶劈理:發(fā)育于具有先存次生面理的巖石中,它是一組切過先存次生面理的差異性平行 滑動面。 1.5伸展褶劈理:是褶劈理的一種,韌性剪切帶內(nèi)發(fā)育的晚期褶

2、劈理,與糜棱面理成小角度 (約35 )相交,其運動方向反映沿糜棱面理的伸展方向,所以叫伸展褶劈理 1.6. A 線理: 是指與物質運動方向平行的線理。由于其與最大應變主軸 A軸一致,顧又稱A 型線理,如拉伸線理,礦物生長線理。 1.7 . S-C-C 面理:S-C面理:組構是一種普遍發(fā)育于韌性剪切帶中的構造組合形式,即由 S面理和 C 面理組成。其中,S面理是先于 C面理的擠壓面理,C面理是形成稍晚的剪切面理。 1.8A型褶皺:指褶皺樞紐與A線理平行的褶皺,常發(fā)育于強烈韌性剪切帶中。褶皺軸與 a線理 具有等同的運動學意義,即指示物質運動方向。 1.9鞘褶皺:是特殊的A褶皺,因形似刀鞘而得名,是

3、韌性剪切帶的標志性構造之一,其規(guī)模 一般幾米到幾百米,有的可達數(shù)公里。大多呈扁圓狀、舌狀或圓筒狀,多數(shù)為不對稱褶皺, 沿剪切方向拉的很長。 1.10.眼球構造:強硬的碎斑(porphyroclast) 與其周緣的弱的基質的動態(tài)重結晶的集合體或 優(yōu)選定向,形成不對稱的眼球構造。可分為 b型和3型。殘斑的拖尾指示剪切方向。 1.11壓力影構造:是礦物生長線理的另一種表現(xiàn),常產(chǎn)出于低級變質巖中。壓力影構造由巖 石中相對剛性的物體及其兩側(或四周)在變形中發(fā)育的同構造纖維礦物組成 1.12雪球構造:剪切帶中常伴隨同構造期的石榴石等軸礦物的變斑晶 (porphyroblast) 在剪 切作用過程中生長,

4、即邊旋轉邊生長,類似于滾雪球,形成螺旋式尾巴,指示相反剪切方向。 1.13雙重逆沖構造:它由頂板逆沖斷層與底板逆沖斷層及夾于其中的一套疊瓦式逆沖斷層和 斷夾塊組合而成。 1.14轉換斷層(transform fault): 巖石圈板塊沿轉換斷層相對運動,但板塊體積恒定不 變。轉換斷層具平移剪切斷層性質,但與平移斷層不同,后者在全斷層線上均有相對運 動。但轉換斷層只在錯開的兩個洋中脊之間有相對運動;在洋中脊外側因運動的方向和速 度均相同,斷層線并無活動特征 1.15剪應變(shear strain):在二維應變中,某直線與由它順時針轉 90o所成直角在變形后 的改變量“的正切叫該直線的2 1.1

5、6. 線應變 (linear strain) : 物體中某質點線段變形前長度為 l0 ,變形后長度為 l1 ,度 量線應變常用伸長度的大小表示 1.17. 復理石 (flysch): 主要由重力流沉積組成,以濁積巖為主的一套深海沉積物建造,以 包含單調(diào)重復巨厚的細粒碎屑沉積巖為特征。底部有時有礫巖。 1.18 濁積巖( turbidite ): 一種由濁流沉積作用形成的沉積巖。互層組合為砂巖、粉砂巖 或礫屑灰?guī)r與泥巖或泥灰?guī)r的組合。 在縱剖面上, 其特點是具鮑瑪層序, 即下部粗粒部分具 粒序層理, 其上具平行層理,再上具流水沙紋層理和包卷層理,頂部具水平紋層理,最上部 為無層理的泥巖。底部常見

6、各種印模,如槽模、溝模、錐模、重荷模等,也可見蟲孔和疊瓦 狀構造。 在碎屑石灰?guī)r等粗粒部分含有底棲生物碎屑, 在泥巖、 灰泥巖等細粒部分見有浮游 生物化石。 2. 基本理論 2.1 、板塊構造為什么稱得上是地球科學的一場革命 板塊構造理論否定了海洋永恒、 地殼以垂直運動為主的固定論, 建立了巖石圈以水平運 動為主的活動論。 板塊構造理論是研究地球演化史、 研究地質災害發(fā)生機制和研究礦產(chǎn)及能 源分布規(guī)律的新的理論基礎。 板塊構造理論用于解釋大陸演化, 揭示了山脈復雜的構造特征 和板塊構造的運動歷史, 產(chǎn)生了大陸演化的全新概念。 由于板塊構造學說的進展, 迄今被視 為不解之謎的地球活動大多得到了解

7、釋。 該學說成功解釋了許多地理現(xiàn)象, 如大西洋兩岸的 輪廓問題; 非洲與南美洲發(fā)現(xiàn)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及現(xiàn)代生物的親緣問題;南極洲、 非洲、澳 大利亞發(fā)現(xiàn)相同的冰磧物;南極洲發(fā)現(xiàn)溫暖條件下形成的煤層等等。 2.2. 付林圖解 Zingg(1935) 首先用這種圖表示不同類型的均勻應變。 1962 年 Flinn 將此引進地質界, 地質文獻中稱為付林圖解 付林參數(shù)(Flinn parameter) :付林參數(shù) K 的定義 K=(a 1)/(b 1) . . (1) 其中: a=(1+e1)/(1+e2) ;b=(1+e2)/(1+e3) a、b 1, 1+e1, 1+e2, 1+e3 分別代表應變橢

8、球的長半軸、中間半軸和短半軸。 若以a, b分別為直角坐標系的縱、橫坐標, K值表示坐標內(nèi)各直線的斜率。不同的 K值代 表不同的應變狀態(tài)。付林將等體積應變分為五類。 ? K= (縱坐標),b=1,中間軸與短軸相等,軸對稱長橢球或單軸旋轉長橢球 (uniaxial prolate type) 。 “雪茄型”,對應伸展變形。 ? K=0(橫坐標),a=1,中間軸與長軸相等,軸對稱扁橢球或單軸旋轉扁橢球 (uniaxial oblate type), “烙餅型”,對應擠壓變形。 ? K=1(45。線),e2=0,代表平面應變狀態(tài)。 ? 1K g,三軸長橢球(constriction types) ,

9、拉長型應變,伸展變形為主。 ? 0K 1, 三軸扁橢球 (flattening types), 壓扁型應變,擠壓變形為主。3 圖 6.1 用應變軸率表示的應變類型圖示 1476) 2.3節(jié)理的力學性質 根據(jù)形成節(jié)理的力學性質不同,分為張節(jié)理、剪節(jié)理。 張節(jié)理由拉張力作用形成。節(jié)理面參差不齊,粗糙;節(jié)理面常繞過礫石、延伸短;裂口 呈楔形,深度不大。 剪節(jié)理由剪切力作用形成。剪節(jié)理常成對出現(xiàn),形成兩組交叉的節(jié)理;節(jié)理面平直而光 滑,能把礫石切斷、錯開;延伸較長,有時可見擦痕 2.4褶皺的分類: I類:等斜線向內(nèi)弧呈收斂狀,內(nèi)弧曲率總是大于外弧曲率,故外弧傾斜度也總是小于 內(nèi)弧傾斜度。根據(jù)等斜線的收

10、斂程度,再細分為三個亞型: IA型:等斜線向內(nèi)弧強烈收斂,各線長短差別極大,內(nèi)弧曲率遠大于外弧曲率。為典 型的頂薄褶皺。 IB型:等斜線也向內(nèi)弧收斂,并與褶皺面垂直,各線長短大致相等,褶皺層真厚度不 變,內(nèi)弧曲率仍大于外弧曲率,為典型的平行褶皺。 IC 型:等斜線向內(nèi)弧輕微收斂,轉折端等斜線比兩翼附近要略長一些,反映兩翼厚度 有變薄的趨勢,內(nèi)4 弧曲率略大于外弧曲率。這是平行褶皺向相似褶皺的過渡型式。 n類:等斜線互相平行且等長, 褶皺層的內(nèi)弧和外弧的曲率相等, 即相鄰褶皺面傾斜度 基本一致,為典型的相似褶皺。 川類:等斜線向外弧收斂向內(nèi)弧撒開,呈倒扇狀, 即外弧曲率大于內(nèi)弧曲率,為典型的 頂

11、厚褶皺。 2.5. 構造巖的基本類型和特征 1) 斷層角礫巖 (breccia) (原教科書稱為斷層碎裂巖) :經(jīng)過斷層滑動研磨形成的較細 的具有礫巖結構的斷層巖,由角礫和基質組成 ; 2) 碎裂巖:無定向或弱定向;裂隙發(fā)育,被切割成大小不等的碎塊。隨著變形的加劇, 碎塊粒度變細,碎塊間碎基增多。 3) 超碎裂巖(微角礫巖 , microbreccia ):由斷層活動研磨成的極細的構造巖,一般看 不到角 礫,并具有像硅質巖的致密構造。一般在斷層面上形成板狀薄層 ; 4) ?;瘞r(假熔巖 , buchite ):斷層快速滑動產(chǎn)生極度研磨并通過摩擦熱產(chǎn)生熔融, 冷凝后形成的外貌類似熔巖玻璃的一種斷

12、層構造巖。一般呈脈狀或角礫狀。 5) 斷層泥 (gouge) :巖石研磨后經(jīng)水化作用形成的一種主要由粘土礦物(如伊利石、高 嶺石和蒙托石)組成的未固結的斷層巖,一般平行于斷層面呈不同顏色的條帶。 6) 礦物經(jīng)受了塑性變形,并由塑性變形導致了明顯的重結晶和強的優(yōu)選方位,即面理 化,主要形成地殼較深層次 (10-15km 下) 。 2.6. 逆沖推覆構造其形成的主要大地構造環(huán)境 逆沖推覆構造或推覆構造是由逆沖斷層及其上盤推覆體或逆沖巖席組合而成的大型擠 壓構造。 A 型俯沖帶和 B 型俯沖;碰撞造山帶;前陸褶皺沖斷帶;板內(nèi)的各類逆沖推覆構造 ( 盆地邊 緣、隆起邊緣、盆內(nèi)逆沖構造 ) 2.7 韌性

13、剪切帶的特征及其形成環(huán)境 韌性剪切帶 (Ductile shear zone) 是巖石在塑性狀態(tài)下發(fā)生連續(xù)變形的狹窄高應變帶。 典型的韌性剪切帶內(nèi)從一壁穿到另一壁是連續(xù)的, 不出現(xiàn)破裂面或不連續(xù)面, 帶內(nèi)變形和兩 盤的位移完全由巖石的塑性流動或晶內(nèi)變形來完成。 剪切帶中間變形最強, 向兩側逐漸減弱, 兩側邊緣處與帶外沒有明顯界面?!坝形灰贫鵁o斷面,有變形但非褶皺”。 形成環(huán)境:走滑 (平移)型剪切帶、推覆 (逆沖 )型剪切帶、伸展 (正斷)型剪切帶 2.8 伸展拆離構造和變質核雜巖 伸展構造是在巖石圈拉伸變薄過程中形成的構造組合型式。 伸展構造與擠壓構造是全球 構造中最為醒目的兩大類構造型式,

14、 它們在時間和空間上有密切關系。 大多數(shù)伸展構造則是 以上陡下緩的鏟形(listric) 低角度正斷層(low-angle normal fault) 和拆離斷層5 (detachment fault) 為特征。廣義的伸展構造包括地塹和地壘、斷陷盆地、裂谷等。 為變形變質程度較輕的巖石覆蓋 2.9 走滑斷層和轉換斷層 即走向滑動斷層,一般指大型平移斷層,兩盤沿直立或 走滑斷層和兼具傾向滑動的大型走滑斷層相當普遍, 并 轉換斷層( tranform fault )是威爾遜( J T Wilson , 1965)提出的一種新型斷層。 轉換斷層切穿巖石圈, 是板塊邊界類型之一。 轉換斷層在大洋板塊中

15、特征顯著。 但在大陸內(nèi) 部,轉換斷層不易識別,并較難與走滑斷層相區(qū)分。 轉換斷層與平移斷層特征區(qū)別: (1) 隨著時間的推移,平移斷層兩側的中脊越來越遠;但對于轉換斷層,雖然中脊軸 兩側海底不斷擴張,斷層兩側中脊之間的距離并不加大。 (2) 平移斷層的剪切作用沿整個斷層面發(fā)生;轉換斷層的水平剪切運動只發(fā)生在轉換 斷層兩側的洋中脊之間的地段,其他地段沒有相對剪切運動。 (3) 平移斷層的剪切方向與斷層兩側中洋脊所顯示的唯一方向一致;轉換斷層的水平 剪切方向與斷層兩側洋中脊所顯示的錯開方向恰好相反。 (4) 轉換斷層的水平剪切運動在轉換點終止,并轉變?yōu)槔瓘埢驍D壓構造帶;平移斷層 無此顯現(xiàn),僅在其端

16、點逐漸變?yōu)橐?guī)模很小的剪切裂隙。 (5) 轉換斷層與平移斷層所產(chǎn)生的地震特點不同。 對于轉換斷層, 地震只發(fā)生在洋中 脊之間的斷裂帶上, 并且都是淺震, 其外延地段基本沒有地震發(fā)生。 洋中脊軸部的淺震由拉 張引起, 洋中脊之間斷裂帶上的地震則是由水平剪切所產(chǎn)生, 并且它的錯動方向與轉換斷層 運動方向符合。若為平移斷層,在整個斷裂帶上都可能發(fā)生地震。 2.10 判別剪切指向的主要標志 1剪切帶中雁列脈的形成過程,指示剪切方向 2. 鞘褶皺 3.S-C 組構 4. 旋轉碎斑系:強硬的碎斑 (porphyroclast) 與其周緣的弱的基質的動態(tài)重結晶的集合體或 優(yōu)選定向,形成不對稱的眼球構造。 5.

17、 雪球構造 6. 不對稱的壓力影 (asymmetric pressure shadow) :剪切帶內(nèi)的黃鐵礦變斑晶 (pyrite porphyroblast) 在簡單剪切作用下,往往形成不對稱壓力影構造,指示剪切方向。 7. 多米諾骨牌構造 (Domino structure): 糜棱巖中較強硬的碎斑 ( 如長英質糜棱巖中的長石 碎斑 ) ,變質核雜巖: 近圓形或橢圓形, 由強烈變形變質的巖石以及侵入其中的巖體組成, 其上 (I 型) ,或者被覆以拆離并遠距離運移的巖石。 走滑斷層 (strike-slip fault) 近于直立斷層面相對水平剪切滑動。 在區(qū)域構造活動中具有重要意義。 6

18、 在遞進剪切作用下產(chǎn)生破裂并旋轉,使每個碎片向剪切方向傾倒,猶如一疊書被推 倒,形成類似多米諾骨牌, 也有人稱之為書斜構造。 裂面與剪切帶的銳夾角指示剪切帶的剪 切指向,而每個裂面之間的滑動方向與剪切帶剪切方向相反。 2.11 蛇綠巖及其就位 火成巖是大洋巖石圈的主要組成,位于深海沉積物之下,自上而下是: 洋中脊玄武巖, 席狀巖墻群 具火成堆晶結構的鎂鐵質 - 超鎂鐵質巖 具變質變形結構的地幔橄欖巖。 上述大洋巖石圈的組成被稱為蛇綠巖(套) 就位方式: 即俯沖刮削拼貼式、 俯沖折返拼貼式和仰沖推覆式。 其中俯沖刮削拼貼式和俯 沖折返拼貼式與 Nicolas 等提出的科迪勒拉型相當 , 仰沖推覆

19、式與 Nicolas 等提出的特 提斯型相當。 2.12 前陸褶皺沖斷帶 (foreland thrust-fold belt) 及其在造山帶研究中的作用 前陸褶皺沖斷帶是俯沖板塊被動大陸邊緣上的淺海蓋層沉積, 在造山變形中受到來自內(nèi) 側碰撞帶方向的推擠而形成指向相鄰克拉通方向的疊瓦沖斷構造。 造山帶構造幾何學特征是 造山作用運動學分析的基礎, 構造極性則是連接兩者的樞紐。 在造山帶中發(fā)育寬闊的前陸褶 皺沖斷帶是承受構造變形的主要地帶, 具有明顯的構造極性, 即構造變形向前陸方向逐漸減 弱,從而制約造山帶結構和運動學模式。 對前陸褶皺沖斷帶內(nèi)部構造極性的研究可以判斷沉 積環(huán)境的沉積方向和應變強

20、度的變化方向, 變形前被動大陸邊緣沉積環(huán)境由深變淺方向, 如 閩西南三疊紀造山帶前陸褶皺沖斷帶; 變形后應變強度由強變?nèi)醴较颍?如浙西北三疊紀前陸 褶皺沖斷帶。 2.13 三類板塊邊緣和兩類大陸邊緣 各類板塊邊緣的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特征 從板塊的相對運動方式來看,將板塊邊緣分為三種類型: 分離型板塊邊界, 相當于大洋中脊軸部, 兩次板塊相背離開。 中脊軸部是海底擴張中心, 當兩側板塊拉開,軟流圈物質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巖石圈,并添加到兩側板塊的后緣上, 故又稱分離型邊界或建設型邊界。 以洋脊為中心, 向兩側地勢逐漸降低, 且沉積物厚度逐漸 增大。洋脊新生成的巖石,在海水的作用下發(fā)生蛇紋石

21、化。 在大洋中脊頂部,地震集中在極窄的地帶,寬度通常不到 20 公里,這里集中著全球百 分之九十的淺源地震。 匯聚型板塊邊界, 相當于海溝及年輕造山帶, 兩側板塊相對而行。 匯聚型邊界也可以與 板塊的運動方向斜交, 但相鄰板塊之間必定包含一定的匯聚運動分量, 匯聚型邊界是最復雜 的板塊邊界,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俯沖邊界和碰撞邊界。俯沖邊界, 相當于海溝,相鄰板塊相 互疊覆。由于大洋板塊厚度小、密度大、位置低,大陸板塊厚度大、密度小、位置高,故一 般總是大洋板塊俯沖與大陸板塊之下。 俯沖邊界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圍, 亦稱環(huán)太平洋型匯 聚邊界。碰撞邊界,相當于年輕造山帶,為大洋閉合,大洋碰撞接觸的地縫和

22、線,亦稱阿爾 卑斯-喜馬拉雅匯聚型邊界。匯聚型邊界是最復雜的邊界,在俯沖地區(qū)發(fā)育溝弧盆體系、 I 型和S型花崗巖,洋殼上的沉積物和海山在俯沖過程中被刮下來拼貼在活動陸緣形成增生楔 等。碰撞邊界發(fā)育前陸褶皺沖斷帶、磨拉石盆地以及前陸盆地等。 7 匯聚型板塊邊界地震較發(fā)育,全球 80%的中深源地震均發(fā)育在這些地方。通常根據(jù)震源 由淺及深形成一個向活動陸源方向傾斜的貝尼奧夫帶, 這是由俯沖板塊不同深度發(fā)生脫水引 起的上部地幔楔部分熔融所致。 平錯型板塊邊界,相當于轉換斷層,兩側板塊相互滑過,通常既沒有板塊的增生也沒有 板塊的破壞。 大陸邊緣: 活動大陸邊緣又稱主動大陸邊緣、 太平洋型大陸邊緣,是洋陸

23、匯聚、大洋板塊向毗鄰大 陸板塊之下俯沖消減形成的強烈活動的大陸邊緣。這種大陸邊緣有強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動。 從洋到陸,活動陸緣包括海溝、 弧溝間隙(非火山外弧和弧前盆地)、火山弧和弧后盆地等構 造單元。 被動大陸邊緣(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又稱大西洋型大陸邊緣 (Atlantic type continental margin )。 即通常所說的穩(wěn)定大陸邊緣,構造上長期處于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的大陸邊緣。其地殼是 洋殼到陸殼的過渡,大 陸和海洋位于同一剛性 巖石圈板塊內(nèi)的過渡帶。它沒有海溝 俯沖帶,早期裂開階段位于板塊內(nèi)部,隨后被 動地隨著裂開的板塊而移動,故無強烈地震

24、、火山和造山運動;它以生成巨厚的淺海相沉積、 巖漿活動微 弱和地層基本上未遭變形而與活動大陸邊緣形成鮮明對照。 另答案:大致可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太平洋型活動陸緣,另一類是大西洋型被動陸緣。前者過渡帶 的現(xiàn)代火山作用和地震活動相當普遍,相應的重力異常則是變化強烈、組合關系復雜,反映岀這個地區(qū)具 有復雜的構造形態(tài)和強烈的構造活動及應力狀態(tài)。后者結構比較簡單,只有被海水淹沒的大陸架、大陸坡 和大陸裙,現(xiàn)代的火山作用和地震活動只具有次要的和局部意義,相應的重力異常則是以單調(diào)的正、負不 對稱為其主要特征,反映岀該地區(qū)的構造活動相對穩(wěn)定。 2.14碰撞造山帶的時限標志 下限 1混雜帶中大洋巖石圈火成巖塊

25、的最小年齡 2混雜帶中深海沉積物的最年輕的生物時代 3大洋巖石圈消減過程中形成的高壓礦物的最小年齡 4前陸褶皺沖斷帶中最晚的被動邊緣海相沉積的時代 5巖漿弧活動時期最晚的火山巖的年齡或地層時代 6巖漿弧活動時期最晚的花崗巖的生成年齡 7增生弧中混雜帶基質大致時代和巖塊的年齡 8 增生弧中弧火山巖和花崗巖的最小年齡 9 弧后盆地中大洋巖石圈巖石的年齡 上限 1 前陸磨拉石盆地中最早的磨拉石沉積的時代 8 2 主剪切帶中最早的新生礦物的年齡 3 剪切熱造成混合巖的最老年齡 4 活化蓋層變質巖的最老的變質年齡 5 蓋層推覆體底沖斷層中最早的新生礦物的年齡 6 碰撞誘發(fā)張性裂隙充填脈的年齡 7 碰撞誘

26、發(fā)殼熔花崗巖及伴生礦床的年齡 8 兩個陸塊極移曲線交匯點的時代 2.15 碰撞造山帶的極性標志 1、大地構造相排布方式:仰疊基底推覆體混雜帶前陸褶皺沖斷帶;仰沖基地弧后混 雜帶弧 - 弧前混雜帶前陸帶。 2、前陸褶皺沖斷帶內(nèi)部標志:變形前被動大陸邊緣沉積環(huán)境由深變淺方向;變形后應變強 度由強變?nèi)醴较颉?3、混雜帶內(nèi)部標志:混雜帶基質由老變年輕方向;蛇綠巖帶由老變年輕方向。 4、巖漿弧內(nèi)雙花崗巖帶: I 型花崗巖帶 S 型花崗巖帶。 5、增生弧內(nèi)部標志:增生弧花崗巖類由老變年輕方向;增生弧火山巖類由老變年輕方向。 6、中尺度構造運動學標志:褶皺與沖斷層運動方向、顯微與超顯微運動學標志。 2.16

27、 試述前陸盆地 (foreland basin) 及其在造山帶研究中的意義 前陸盆地是指在前陸構造背景上發(fā)育的介于造山帶及相鄰克拉通之間的并且與造山帶 密切相關的高度不對稱的沉積盆地。 盆地結構不對稱性表現(xiàn)在向造山帶方向變厚, 向克拉通 方向變薄, 并逐漸與克拉通層序合并。 由造山帶向克拉通方向可劃分為沖斷一褶皺帶、 前淵、 前隆、隆后沉積四部分,共同構成前陸盆地系統(tǒng)。前陸盆地指示 ( 1)發(fā)育于前陸位置(造山帶與克拉通過渡帶) ; ( 2)擠壓性盆地(沖斷邊界) ; ( 3)形成于造山作用過程中(同造山) ; (4)發(fā)育磨拉石。前陸盆地形成的特殊大地構造位置和演化過程,記錄和反映了會聚 構造環(huán)境演化的重要特征和關鍵時期。 如在大陸會聚進入實質性的硬碰撞造山階段, 位于原 來兩大陸之間的大陸邊緣沉積物開始發(fā)生較強烈褶皺和隆升; 此時期不僅沒有較廣泛的區(qū)域 沉積, 而且遭受強烈而不均勻的剝蝕。 于是, 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