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學年度初中物理第一學期人教版八年級第一章《機械運動》測試卷_第1頁
2020—2021學年度初中物理第一學期人教版八年級第一章《機械運動》測試卷_第2頁
2020—2021學年度初中物理第一學期人教版八年級第一章《機械運動》測試卷_第3頁
2020—2021學年度初中物理第一學期人教版八年級第一章《機械運動》測試卷_第4頁
2020—2021學年度初中物理第一學期人教版八年級第一章《機械運動》測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章機械運動測試卷一、單選題(共15小題) 1.下列四個選項中,平均速度最大的是()A 航模飛行器以11 m/s的速度飛行B 汽車以50 km/h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駛C 百米賽跑中運動員用10 s跑完全程D 從30m高處豎直下落的物體用了2.5 s2.要測一個擺(如圖OA)的擺動周期,下列方法中最佳的是()A 將擺OA拉到OB位置,松手同時計時,擺到另一側最高位置OC時停止計時,則所測時間即為所求B 將擺OA拉到OB位置,松手同時計時,擺到另一側最高位置OC后再返回到OB時停止計時,則所測時間即為所求C 將擺OA拉到OB位置,松手同時計時,擺到另一側最高位置OC時停止計時,這樣重復測多次后求出

2、所用時間的平均值即為所求D 將擺OA拉到OB位置,松手同時計時,讓擺來回擺動多次,當其最后回到OB位置時停止計時,用所測時間除以來回擺動的次數(shù)即為所求3.一個人從甲地出發(fā)朝同一方向運動,5 min后到達距甲地400 m的乙地,休息2.5 min后繼續(xù)前進,又走了5 min才到達距乙地350 m的丙地則這個人從甲地到丙地的平均速度是()A 60 m/minB 70 m/minC 75 m/minD 80 m/min4.自行車是節(jié)能環(huán)保的交通工具,為了方便市民,我市在市區(qū)不同位置設立了自行車停取處一天,小明用卡取自行車去上學,如圖所示,在行駛途中,他說自己是“靜止”的,所選擇的參照物是()A 公路

3、兩旁的房屋B 公路兩旁的樹C 他騎的自行車D 對面駛來的汽車5.下列幾種運動中,屬于機械運動的是()A 春天,桃樹上結出桃子B 秋天,熟透的蘋果落向地面C 上課的鈴聲傳到同學們耳中D 晚上,探照燈光射向天空6.正常情況下,人每呼吸1次的時間大約()A 1秒B 5秒C 10秒D 20秒7.在物理學中我們是以“單位時間內(nèi)物體通過路程的多少”來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而在文學作品中常常用一些成語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下面的成語中與物理學描述運動快慢的方法最相近的是()A 離弦之箭B 一日千里C 風弛電擎D 姍姍來遲8.下列屬于時間單位的是()A 光年B 歲月C 旭日D 小時9.下面是兩種比較A轎車和B轎

4、車運動快慢的示意圖,由此可知()A 第一種:相同時間比路程;第二種:相同時間比路程B 第一種:相同時間比路程;第二種:相同路程比時間C 第一種:相同路程比時間;第二種:相同時間比路程D 第一種:相同路程比時間:第二種:相同路程比時間10.如圖所示,在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前提下,從掛標志牌的地方去團山風景區(qū),汽車最快要用時間()A 0.2 hB 0.2 minC 200 sD 500 s11.身高160 cm的小明,利用自己的身體特征進行了以下估測,接近真實值的是()A 教室寬5臂展,約8 m(臂展:兩臂左右平伸時,兩手中指尖之間的距離)B 教室長10步幅,約30 m(步幅:走路時,兩腳尖之間的距離)

5、C 課桌長4拃,約2.8 m(拃:張開手,拇指尖到中指尖之間的距離)D 物理課本厚1指寬,約10 cm12.十堰至漢口動車運行時刻表如下表所示關于動車運動情況,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A 十堰至漢口的平均速度大于120 km/hB 從十堰出發(fā)到達襄陽東運動了93 minC 十堰至襄陽東的平均速度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D 襄陽東至漢口的平均速度大于全程的平均速度13.如圖所示測量木塊長度的方法中正確的是()ABCD14.水平地面上的甲、乙、丙三小車同時同地在同一直線上做勻速運動,甲、乙的st圖像如圖所示運動1秒時,甲與乙的距離為1.5米、甲與丙的距離為0.5米,下列關于丙運動速度大小的判斷,正確的是()

6、A 丙的速度一定大于甲的速度B 丙的速度一定等于乙的速度C 丙的速度可能大于乙的速度D 丙的速度可能小于乙的速度15.某物體做直線運動時的路程s與時間t的關系式為s5tt2(各物理量均采用國際單位制單位),則該物體()A 第1 s通過的路程是5 mB 前2 s的平均速度是7 m/sC 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為6 m/sD 任意1 s的平均速度都是2 m/s二、填空題(共3小題) 16.(1)讀圖,如圖:用停表測量校運會上女子1 500 m比賽成績,從開始計時到此刻經(jīng)歷的時間是_17.如圖所示,木塊的長度為_ cm.18.一輛正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汽車其速度表如圖所示,指針顯示汽車速度為_ km/h

7、,合_m/s.三、實驗題(共3小題) 19.某同學用以下步驟和方法來測量物理課本內(nèi)頁中每張紙的厚度:1將從封面開始的10頁紙疊緊;2用刻度尺測出這疊紙的厚度為L;3算出每張紙的厚度為d1/10 L該同學以上做法中的三個錯誤是:(1)_;(2)_;(3)_20.現(xiàn)有一內(nèi)徑2 cm的圓環(huán)和一直徑為0.6 cm的圓柱形鉛筆僅用這些器材,你如何較精確地測出一足夠長且厚薄均勻的紙帶的厚度?21.夏天晴朗的午后,小明想測量校園內(nèi)一棵松樹的高度,他只有一把皮卷尺,細竹竿一個,不借助其它器材請你幫助小明設計如何測出松樹的高度四、計算題(共3小題) 22.李明同學騎自行車從家路過書店到學校上學,家到書店的路程為

8、1 800 m,書店到學校的路程為3 600 m當他從家出發(fā)到書店用時5 min,在書店等同學用了1 min,然后二人一起又經(jīng)過了12 min到達學校求:(1)騎車從家到達書店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李明同學從家里出發(fā)到學校的全過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23.小明在國慶假期期間隨父母乘火車從昆明到麗江游玩他在網(wǎng)上搜到的昆明至麗江一系列車次,最終決定乘坐的K9682次列車,該車的運行時刻表如下表所示問:(1)昆明到麗江的路程有多少 km?(2)K9682次列車從昆明到麗江共需多少h?(3)K9682次列車從昆明到麗江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24.出租車司機在機場高速公路的入口處,看到如

9、圖所示的標志牌(1)在不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前提下,該司機從入口處出發(fā),至少行駛多長時間才能到達機場?(2)如果到達機場用了45 min,則出租車的在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答案解析1.【答案】B【解析】航模飛行器的平均速度為11 m/s;汽車的平均速度為50 km/h13.9 m/s;百米賽跑運動員的平均速度為10 m/s;從30m高出豎直下落的物體的平均速度12 m/s;可見,平均速度最大的是汽車的平均速度2.【答案】D【解析】A,C,擺從B點開始運動,依次經(jīng)過A,C,A回到B點,是一個周期,兩選項對周期理解錯誤,導致測量結果錯誤;B,D,對周期理解正確,B選項測量一次作為最終結果誤差較大,

10、需要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作為擺的周期選項B錯誤,選項D正確3.【答案】A【解析】從甲地到丙地的路程為s400 m350 m750 m,從甲地到丙地用的總時間為t5 min2.5 min5 min12.5 min,那么這個人從甲地到丙地的平均速度為v60 m/min.4.【答案】C【解析】小明相對于公路兩旁的房屋,位置不斷變化,是運動的不符合題意;小明相對于公路兩旁的樹木,位置不斷變化,是運動的不符合題意;小明相對于自己所騎的自行車,位置沒有變化,是靜止的符合題意;小明相對于對面駛來的汽車,位置不斷變化,是運動的不符合題意5.【答案】B【解析】春天,桃樹上結出桃子,是一種生物現(xiàn)象,不屬于物理現(xiàn)象,

11、不是物理問題不符合題意;秋天,熟透的蘋果落向地面,蘋果相對于地面發(fā)生了位置的改變,是機械運動符合題意;上課的鈴聲傳到同學們耳中,是聲現(xiàn)象,不是機械運動不符合題意;晚上,探照燈光射向天空,是光現(xiàn)象,不是機械運動不符合題意6.【答案】B【解析】正常情況下,人1 min呼吸的次數(shù)在15次次左右,所以呼吸一次的時間在4 s左右,5 s符合實際7.【答案】B【解析】這四個選項中的成語都是用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其中“離弦之箭”、“一日千里”、“風馳電掣”這三個成語描述的是物體運動非常得快,而“姍姍來遲”描述的是物體運動的比較慢但這四個成語中,與物理學描述運動快慢的方法最相近的是“一日千里”,因為這個成語

12、中既有時間又有路程,“一日”指的是時間,“千里”指的是路程8.【答案】D【解析】光年是光在一年中所通過的距離,是長度單位;歲月與旭日不是物理量單位;小時是時間的單位,D正確9.【答案】B【解析】由第一種方法可知:這兩輛車運動的時間是相同的,在相同時間內(nèi)跑在前面的,即跑的路程長的跑得快;由第二種方法可知:這兩輛車運動的路程是相同的,在相同路程內(nèi)用時少的,跑得快10.【答案】A【解析】由標志牌可知,公路限速為60 km/h,距離團山路程為12 km,若汽車在不超速的情況下,以最快的速度60 km/h行駛達到目的地的時間為t0.2 h11.【答案】A【解析】教室的寬一般接近10 m,故8 m符合生活

13、實際,故A正確;教室的長度一般在15 m左右,達不到30 m,故B錯誤;單人課桌長在1 m以內(nèi),雙人課桌長在1.5 m左右,不會達到2.8 m,故C錯誤;物理課本厚約1 cm,達不到10 cm,故D錯誤12.【答案】B【解析】A、十堰到漢口的距離為480 km,從十堰到漢口所用的時間為11:1207:153 h57 min3.95 h,動車從十堰到漢口的平均速度為v121.5 km/h120 km/h,所以A正確,但不符合題意;B、從十堰到襄陽東運動的時間為08:4507:151 h30 min90 min,所以B錯誤,符合題意;C、十堰至襄陽的平均速度為v114 km/h121.5 km/h

14、,所以C正確,但不符合題意;D、襄陽東至漢口的時間為11:1208:482 h24 min2.4 h,襄陽東至漢口的平均速度為v128.75 km/h121.5 km/h,所以D正確,但不符合題意13.【答案】B【解析】要從刻度尺的零刻線開始測起所以A錯零刻線磨損的可以從其他的整刻線開始測起所以B是正確的讀數(shù)時,視線要與刻度尺的尺面垂直所以C錯放置刻度尺要將刻度尺與被測長度緊貼所以D錯14.【答案】C【解析】(1)由圖像可知,甲在t8 s內(nèi)運動的路程:s甲8 m,甲的速度:v甲1 m/s;乙在t8 s內(nèi)運動的路程:s乙4 m,乙的速度:v乙0.5 m/s;(2)根據(jù)圖像可知,經(jīng)過1s時甲和乙通

15、過的路程分別為s甲1 m;s乙0.5 m,而甲與乙的距離為1.5 m,說明甲乙的運動方向相反;因為甲與丙的距離為0.5 m,則甲丙的運動方向相同,則丙通過的路程可能為1 m0.5 m0.5 m或1 m0.5 m1.5 m,因此丙的速度可能為0.5 m/s或1.5 m/s.根據(jù)選項可知,ABD錯誤,C正確15.【答案】B【解析】A.根據(jù)路程s與時間t的關系式,可以求出第1s通過的路程s5tt25×1126 m,所以A選項不正確;B.首先根據(jù)路程s與時間t的關系式,計算出前2 s通過的路程s5tt25×22214 m,前2 s的平均速度v7 m/s,所以B選項正確;C.根據(jù)路程

16、s與時間t的關系式,物體在相同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并不相等,所以物體不是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不為定值,所以C選項錯誤;D.根據(jù)路程s與時間t的關系式可以看出,下一個1秒,總是要比前一個1秒通過的路程遠一些即物體做加速直線運動,所以每一個1秒的平均速度是不一樣的,所以D選項錯誤16.【答案】5 min10 s【解析】由圖知:在秒表的中間表盤上,10 min中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1 min,指針在“5”和“6”之間,偏向“5”一側,所以分針指示的時間為5 min;在秒表的大表盤上,5 s之間有5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1 s,指針在10 s處,所以秒針指示的時間為10 s,即秒表的讀數(shù)為5

17、 min10 s.17.【答案】1.831.86均為正確【解析】圖示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 mm;物體左端對應的刻度值為2.00 cm,物體右端對應的刻度值為3.85 cm,木塊長度為3.85 cm2.00 cm1.85 cm.18.【答案】90 km/h25 m/s【解析】根據(jù)速度表指針指示的位置可知,汽車速度為90 km/h.因為1 m/s3.6 km/h,所以90 km/hm/s25 m/s19.【答案】(1)認為封面與內(nèi)頁厚度相同;(2)選用頁數(shù)太少,不便測量;(3)將紙的頁數(shù)當成張數(shù)【解析】(1)因為封面與內(nèi)頁厚度不同,所以不能將封面和內(nèi)頁疊在一起測量;(2)用累積法測量的紙的頁數(shù)越多,

18、測量結果越精確;(3)把頁數(shù)與張數(shù)混肴了,一張紙應是兩頁20.【答案】把紙帶緊密繞在圓柱形的鉛筆上,直到剛好套入圓環(huán)為止;取下圓環(huán),記下紙帶的圈數(shù)n;算出n圈的總厚度為S0.7 cm.紙帶厚度的表達式:d【解析】由分析知,由于紙帶的厚度太小,所以無法直接用刻度尺來進行測量,因此要用累積法來完成實驗可將紙帶緊密繞在鉛筆上,直到剛好套入圓環(huán)中,然后數(shù)出紙帶的圈數(shù)n;而n圈紙帶的厚度為圓環(huán)內(nèi)徑與圓柱形鉛筆的內(nèi)徑差的二分之一,即:(2 cm0.6 cm)0.7 cm, 然后用n圈的厚度,除以圈數(shù)即可得到紙帶的厚度21.【答案】如下圖所示. 將竹桿豎直立于地面,平移竹桿使桿頂?shù)挠白雍蜆漤數(shù)挠白忧『弥睾?;記下影子、桿和樹所在的地面位置依次標記為A、B、C;放下竹 桿,用卷尺測出竹桿長h1,AB長S1,BC長S2,利 用比例式h1/h2S1/(S1S2), 求出樹高h2.【解析】粗略測量某建筑物或某棵樹的高度, 可以利用比例法,借助幾何關系間接測出22.【答案】(1)平均速度:v16 m/s;(2)全程的平均速度:v5 m/s;答:(1)騎車從家到達書店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6 m/s;(2)李明同學從家里出發(fā)到學校的全過程中的平均速度是5 m/s.【解析】計算平均速度時,首先應當明確要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