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經(jīng)十二式圖解_第1頁
易筋經(jīng)十二式圖解_第2頁
易筋經(jīng)十二式圖解_第3頁
易筋經(jīng)十二式圖解_第4頁
易筋經(jīng)十二式圖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易筋經(jīng)十二式易筋經(jīng)十二式第一式 韋馱獻杵第一式動作一1 自然站立,兩腳并立,全身放松,雙手自然放于身體兩側(cè)。脊柱豎立端直,不可弓背彎腰,把兩肩尖端處,微微向上略抬三四分高,則脊柱自然筆直,不帶一點強硬的意味。2 自然站立,左腳踮腳緩慢向左橫跨一步,兩腳間距約與肩同寬。3 左腳從腳尖到腳跟慢慢落地站穩(wěn),頭頸端正,兩膝微微屈曲,成開立勢。動作二1 兩臂經(jīng)身體兩側(cè),由大拇指牽引慢慢向上平舉。2 直至兩手抬起與肩同高,掌心相對,指尖向前。3 利用手臂的力量,將平舉的兩掌合實。動作三、四1 兩臂屈肘,自然向內(nèi)回收至胸前約一拳停止,兩拇指少商穴輕輕接觸,指尖向上,兩掌根貼合并與兩乳之間的膻中穴同高,掌心為

2、空,松肩虛腋;目視前方。 第二式 韋陀獻杵第二式(1)接上勢,合攏的兩指尖轉(zhuǎn)向斜前上方約30°,兩掌根開始至兩指尖慢慢張開,同時由肘尖引領(lǐng)兩肘用內(nèi)勁(而非手勁)慢慢向上提,直至不能向上(指尖向下,掌心向下)。隨后肘尖用力向上抬伸伸展至極。1 松肩,松肘伴隨兩肘尖慢慢放下直至腋位斜下方約30°,同時慢慢平掌。2 兩手掌從指尖相對慢慢轉(zhuǎn)至指尖平行向前,掌心向下(即陰掌),靠攏平行于地面從胸前與肩同高向前伸直,隨后繼續(xù)向前伸展至極。3 兩手臂水平向外慢慢分開至左右180°成“一字型”,又叫“橫擔降魔杖”,掌心向下,指尖向外,與肩同高。4 五指自然并攏,坐腕立掌,腳趾抓地

3、。掌心向外,指尖向上,目視前下方。呼吸3-7次,每次呼吸時,兩臂用暗勁后挺,胸部挺張,掌根用暗勁向外推,指尖內(nèi)翹,腳跟微微提起離地。第三式 韋陀獻杵第三式1 接上勢,平掌。手腕徹底放松,呈平舉狀態(tài),掌心向下。2 兩臂慢慢向前平舉,直至收至胸前正前方,水平并攏。3 兩臂屈肘,自然向內(nèi)回收至胸前約一拳左右,兩手掌尖相對,眼睛看著前下方。4 雙掌同時開始向外翻轉(zhuǎn),向上抬至耳垂下,掌心向上,虎口相對,兩肘朝外擴展,有微微酸脹感,約與雙肩呈水平狀態(tài),體正頭端。雙手托天。5 踮腳,保持雙手托天之勢向上伸展手臂至極。身體重心前移,讓前腳掌支撐全身,兩腳跟稍稍提起離地,兩掌掌心向上,指尖相對,中指對應百會穴,

4、全身伸展,臂肘挺直,微收下頦,舌頭抵住上腭,并咬緊牙關(guān)。 第四式 摘星換斗式1 右摘星換斗式 2 接上勢,兩腳跟緩緩落地,伴隨兩掌同時握拳,掌心向外,直至整個腳掌完全落地。3 將握拳的兩手放開成掌形,兩臂呈水平“一字型”,掌心向下,目視正前下方。4 放松身體,伴隨右掌張開,與身體同時向左下擺旋轉(zhuǎn)約30°,右掌自然張開。以腰帶動肩,以肩帶動臂。此時,雙膝微曲并向正前方,只轉(zhuǎn)腰部;左掌順勢向后外翻,并向右轉(zhuǎn)至右命門穴(腰間命門即腎),略含胸。5 直至右掌轉(zhuǎn)至與左大腿約一拳距離,左掌緊貼右命門穴,目視此時位于左下方的右掌。6 將膝蓋伸直,伴隨左手緊貼右命門穴,身體轉(zhuǎn)正(轉(zhuǎn)腰非轉(zhuǎn)手),隨后右

5、手緩緩上舉。7 右手經(jīng)身體前面向額上擺,擺至頭頂右上方伸直,眼睛注視隨手上擺的掌心之勞宮穴,右手手型成水平的鴨嘴式。8 右手向斜前右上方伸展,仿佛有一根繩子向上牽引著頭。雙肩后挺,打開胸廓,眼看右掌勞宮穴,收腹,松腰。9 將左手從身后打開向左伸出,右手順勢向右伸出,兩臂同時向體側(cè)自然伸展于水平位置,靜立片刻。左摘星換斗式 1 自然站立,將雙手緩緩上舉,使掌心斜向上。2 身體向右下擺旋轉(zhuǎn)約30°,左掌自然張開。雙膝微曲;同時,左臂經(jīng)身體的前面下擺至右髖關(guān)節(jié)外側(cè)“摘星”;右臂順勢向后外翻,并向左轉(zhuǎn)至左后腰部,右手背輕貼命門。3 將膝蓋伸直,身體轉(zhuǎn)正(轉(zhuǎn)腰非轉(zhuǎn)手),隨后左手緩緩上舉。4 左

6、手經(jīng)身體前面向額上擺,擺至頭頂左上方伸直,眼睛注視隨手上擺的掌心,左手手型成水平的鴨嘴式。5 左手向斜前左上方伸展,仿佛有一根繩子向上牽引著頭。雙肩后挺,打開胸廓,眼看左掌。摘星換斗式左右各三遍。第五式 倒拽九牛尾式右倒拽九牛尾式1 接上勢。左腿,左手(左手緊貼左髖關(guān)節(jié),轉(zhuǎn)動掌心反手向上)向左后45°方向后伸,右手陽掌向右前45°同時上托伸出,此時左右腿呈右前弓步,左右手與左右腿地面投影在同一45°方向的直線上。左右手在空間方向上呈一條約與地面成45°角的直線。2 將左、右手小指到拇指逐個相握成拳。右手拳心向上,稍高于肩;眼睛看著右拳。3 左腿微微彎曲,

7、將身體重心向后移動;將腰稍微右轉(zhuǎn),以腰帶肩,以肩帶臂。4 右臂屈肘內(nèi)收,向內(nèi)旋擰貼至膻心穴,拳心向上;左臂屈肘內(nèi)收,內(nèi)旋擰貼至心俞穴(約與膻心穴同高),拳心向后。即兩臂同時旋擰轉(zhuǎn)著進來,目視右拳。5 接著將身體的重心向前移,左腿伸直。以腰帶肩,以肩帶臂,將兩臂帶拳旋轉(zhuǎn)著出去,目視右拳,直至兩臂伸直。此時,右拳心朝左,拳尖斜向上;左拳心朝右,拳尖斜向下;兩臂成與地面約45°的一條直線。起落時,膝腿動,身體不動。實際練習時,為練習頸椎,旋擰轉(zhuǎn)著進來時,身體右轉(zhuǎn),脖子右轉(zhuǎn),眼追右肘尖;旋轉(zhuǎn)著出去時,身子左轉(zhuǎn),脖子左轉(zhuǎn),眼跟著追向左方。非標準動作。6 上面3步動作一屈(拽)一伸,一合一開,一

8、緊一松,即“旋擰轉(zhuǎn)著進來,旋轉(zhuǎn)著出去”循環(huán)重復三次。7 借助腰力,將右手手臂收回。8 然后將身體重心前移至右腳,左腳收回。9 把右腳尖轉(zhuǎn)正,成開立勢;同時兩臂自然垂于身體兩側(cè),目光平和注視前下方。左倒拽九牛尾式循環(huán)右倒拽九牛尾式(1)至(6),唯左右變換。第六式 出爪亮翅式1 接上勢,將身體的重心移至左腳,收右步,雙腳回復平行開立,距離約與肩寬。身體回復自然站立姿勢。2 兩臂從兩側(cè)向上抬升呈"一字型",拳心朝前。3 松開兩拳成兩掌,掌心向前。向體前合攏。4 兩臂內(nèi)合,直至兩臂平行,兩掌掌心相對,指尖向前。兩掌的五指合攏,變?yōu)榱~掌。5 屈肘,將兩掌回收(回收時肘尖不要外翻)

9、立于胸前,沉肩墜肘;掌心相對,指尖向上;目視前下方。6 挺直腰背,目視前方。7 將兩臂展開,做擴胸狀,兩手掌立于云門穴前(該過程簡稱“開胸,踏掌”),以利于之后出爪通肺氣。擴胸展肩要充分,以便能很好的給肺以神力。8 兩臂前伸,兩掌緩緩向前推出伸直,再送至極。先輕如推窗,后重如排山。該動作簡稱“推,送”。這一過程,出掌前,一定要讓肩胛有內(nèi)收之感。向前推掌時,身體端正,瞪眼怒目,同時用內(nèi)勁將兩掌徑直向前伸去,用內(nèi)力而非手掌的拙力,使體內(nèi)真氣發(fā)之于指端(力從手臂的內(nèi)里發(fā)出,貫穿到指尖)。在推出之時,兩掌先是掌心相對的柳葉掌,逐漸翻兩掌心向前變?yōu)槲逯阜珠_的荷葉掌,指尖向上。9 放松手腕,使掌心向下,指

10、尖向前,荷葉掌變成柳葉掌。隨后兩掌慢慢內(nèi)轉(zhuǎn),成手心相對,指尖向前的柳葉掌。該過程簡稱“平掌,再立掌”。10 屈肘,如潮水還潮,雙手回收至胸前。兩柳葉掌掌心相對立于肩前。11 如此“推,送,平掌,立掌,回”反復三次,并按照“推呼收吸”的規(guī)律反復練習。如此反復開啟云門穴,中府等穴,使雙臂和肺得到充分的鍛煉。 第七式 九鬼拔馬刀勢右九鬼拔馬刀勢1 接上勢(兩手掌立于肩前),將身體右轉(zhuǎn)90°,目視右下方,兩掌心相對。2 右手經(jīng)右腋下大力向后伸,掌心反手斜向上;左手經(jīng)胸前向左前上方伸展,掌心正面斜向上。3 左手手臂伸展到左前上方約45°自然極限位時,向內(nèi)旋轉(zhuǎn),掌心向下;右手手臂伸展到

11、右后下方約45°自然極限位時,掌心向外轉(zhuǎn);兩臂完全打開。4 左臂掌心向外轉(zhuǎn),從左前上方開始,慢慢逆時針向下轉(zhuǎn)至身后,屈肘,掌心向外,掌背緊貼脊椎,目視左手手臂方向。5 與(4)同時,身體左轉(zhuǎn);右臂掌心向外,從右后下方開始,慢慢逆時針向左上方旋轉(zhuǎn),掠過頭頂,掌心貼住左后腦勺,四指按壓后耳廓,前臂抱頭;目視左下方。6 身體站立向右旋轉(zhuǎn),擴胸,右肘盡力向上抬升;眼追右肘尖。左手緊貼脊椎,右手指按壓耳廓。7 動作稍停,將身體轉(zhuǎn)正。8 身體向左轉(zhuǎn),伴隨兩腿微屈,含胸(兩肘尖相合);左手盡力沿著脊椎往上推。眼追左肘尖直至右腳跟。9 做含胸狀,右手手指按壓左側(cè)耳廓。10 重復動作(6)到(9)三遍

12、。11 把兩腿伸直,身體轉(zhuǎn)正,目視左側(cè)。12 右手經(jīng)頭頂上方平舉,左手向左下方伸展平舉。直至兩手臂從各自平舉方向移至體側(cè)平舉的狀態(tài)。兩掌心向下,目視正前方。左九鬼拔馬勢刀1 循環(huán)右九鬼拔刀式動作(4)至(11),唯左右方向相反。第八式 三盤落地勢1 接上式,左腳再向左側(cè)跨出半步,兩角距離大于肩寬,腳尖筆直向前;目視前下方。2 微微彎曲膝蓋,略下蹲;同時,沉肩讓肩膀松弛、肘自然下墜,兩手掌掌心向下。3 指尖朝外,逐漸用力下按,平與腰齊;五指有拿扣之意勁。4 卷手(翻轉(zhuǎn)掌心向上),讓掌心成陽掌,雙肘微屈。5 兩掌上托直至側(cè)平舉,將半蹲的身軀緩緩直立,感覺雙手在托一個猶如千斤的重物,變目視前方。6

13、卷手(翻掌心向下),重復動作(2)至(5),此二遍下蹲下按幅度增加,兩手與髖或膝平齊,髕關(guān)節(jié)高于或平膝。第一遍為微蹲。7 重復動作(2)至(5),下蹲幅度依次強化,兩手兩髖均低于膝。8 兩手托起,逐漸恢復到起立。注意:起身時,手勢變,腿在變,但上身應始終保持正直,不應前俯或后仰。下蹲時,由淺入深,由微蹲、半蹲至全蹲。做下蹲動作時,腰、肩、肘要自然放松,臀部收緊,兩掌翻成陰掌,猛力下按。第九式 青龍?zhí)阶κ阶笄帻執(zhí)阶κ? 接上勢,左腳收回半步,約與肩同寬,兩掌心向上。2 握固:先屈大拇指,指尖抵于無名指指根,然后依次屈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3 握固成拳,拳心向上。4 兩臂屈肘慢慢向下內(nèi)收。小臂

14、用力向下內(nèi)收,并臆想有氣運至丹田。直至兩拳貼于腰間的章門穴,目視前下方。5 將右拳從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大拇指依次松開變掌。6 邊松掌邊緩緩向右下伸出,右臂隨之伸直;目視右掌。7 將右手和右臂在右側(cè)緩緩外伸上抬。一直伸展上抬至略高于肩部的位置;目視右掌,目隨掌走,意存掌心。8 屈肘,屈腕,右手五指回收,掌心微含,五指探出,成右龍爪。9 龍爪向左直線平移。龍爪經(jīng)下頦時,頭部配合左轉(zhuǎn),目隨掌走,爪抓如龍行蛇動,有股凌厲勁。龍爪繼續(xù)向身體左側(cè)水平直線伸出,呈青龍?zhí)阶χ畡荨J滞蠓潘?,爪尖有觸探之勢。左拳倚于腰間不動。10 直至右爪指向正左側(cè)自然盡頭。稍停,右掌繼續(xù)左探至極,盡量;同時微合左肩,兩

15、肩成相合之狀。11 然后,右臂屈肘,掌抽回至左肩外側(cè)。12 右手在腰帶動下,從左肩外的體側(cè)垂直下按。右手經(jīng)過腰間,右肩腰背充分舒展。13 右手掌盡量按至左腳外側(cè)。隨后手掌探地,掌心與地面平,向右轉(zhuǎn)體探地,意在手掌。14 以腰力帶動右手畫弧至右腳踝huai外側(cè)。15 轉(zhuǎn)右掌掌心朝前朝上,握固,目視右手。161 緩緩起身,左拳不動,右手如提起重物,沿右腿外側(cè)中線緩緩提起,直至右拳收于腰間章門穴,目視前下方。2 兩拳分別置于腰間章門穴。放松身體,自然站立,調(diào)整呼吸。右青龍?zhí)阶κ接仪帻執(zhí)阶κ脚c左青龍?zhí)阶κ絼幼飨嗤貜妥笄帻執(zhí)阶κ街畡幼鳎?)至(17),唯左右方向相反。重復左,右青龍?zhí)阶κ饺椤W⒁猓?/p>

16、整個身體下彎過程中,雙膝一定要保持筆直。動作適宜,量力而行。“龍爪”的五指伸直分開,拇指、食指、無名指、小指內(nèi)收,中指略翹高于其他四指,力在“爪”心。第十式 臥虎撲食勢1 接上勢。身體站直,兩手握固在章門穴。2 右腳腳尖向內(nèi)扣約45°,左腳回收至右腳內(nèi)側(cè)成丁步。3 身體向左轉(zhuǎn)約90°,眼睛也跟著身體向左轉(zhuǎn),視左前方。4 握固的兩拳經(jīng)經(jīng)中線提升至胸前。5 展肩擴胸,兩拳分開內(nèi)旋張開變成“虎爪”,位于肩部云門穴前。6 左腳踮地(腳尖著地),目視前方。7 將左腳提起,向前大步邁出;同時兩虎爪向前撲按。8 放下左腿,向后伸直右腿,成左弓步。9 左腿支撐,兩爪指尖用力向前伸向下按,指

17、尖朝前。10 然后形如老虎弓腰蓄勢、前撲下按,讓軀干由腰到胸逐節(jié)涌動屈伸;身體的重心也隨之前后適度移動。11 兩只“虎爪”隨著軀干的搖晃向下、向后、向上、向前環(huán)繞一周。12 左弓步,上體前躬,雙“爪”繼續(xù)下按,做向前撲倒狀。13 虎爪撐地,塌腰抬頭,脊柱反弓,背伸頸椎,目視前上方;同時后腿屈膝(似著地而非著地),腳趾著地,好似翹起的虎尾巴。14 然后緩緩起身,利用腰力慢慢將兩拳往腰部上引。15 起身,雙手握固收于腰間章門穴處。16 身體重心向后移,左腳尖內(nèi)扣大約135°;身體重心向左移。17 身體向右轉(zhuǎn)動180°,右腳收至左腳內(nèi)側(cè)成丁步;眼睛也跟著身體向右轉(zhuǎn),視右前方。右臥

18、虎撲食勢1 右臥虎撲食勢與左臥虎撲食勢動作相同,重復上述動作(4)-(14),唯左右方向相反。2 伸直右腿,目視右腿方向。3 將右腳向內(nèi)扣,兩握固拳放置于腰間。4 將屈曲的兩腿伸直,左腳收回,目視正前方。身體完全轉(zhuǎn)正。第十一式 打躬式1 接上式,兩虎爪以變?yōu)槲展虪睢? 借由腰力將兩拳移至腰部。3 放松兩拳,使指尖向下,手掌向前,目視前下方。4 兩臂向身體兩側(cè)緩緩平舉,直至伸展到與肩同高的位置。5 兩臂屈肘,兩掌掩耳,使兩手指尖相對。6 用手指彈撥后腦枕部7次,使頭耳內(nèi)嗡嗡如鼓響。故此動作又稱“鳴天鼓”。7 借由掌力與脊柱靜力對抗。8 兩腿盡力伸直,從頸椎開始,脊柱和軀干逐漸向下彎曲,好比將頭慢

19、慢向下卷,逐步彎曲至胸椎附近。9 然后緩緩起身,放松一下。起身次序從最下面彎曲的脊椎開始,一節(jié)一節(jié)向上,直到最上面的頸椎。10 兩手掌依然貼合枕部,身體恢復直立。11 頭繼續(xù)后仰,使頸椎反翹;眼睛微合。這步動作是自加的,非標準動作所要求。目的是為了鍛煉頸椎。12 繼續(xù)練習(8)至(11)動作,幅度一次比一次大。第一遍前屈小于90°,約45°或60°;第二遍前屈約90°;第三遍大于90°,盡量做到最大彎腰幅度。注:身體向前下彎曲時,雙腿直立,兩肘微屈,向外展;整個過程中,雙手的十指一直按撫玉珍關(guān)。身體向前下屈時,脊柱自頸向前,一路拔身卷曲;而后展時,則是從尾椎向上逐節(jié)伸展。第十二式 掉尾式1 接上式,起身自然直立,雙手緊緊捂耳,感覺有氣貫到中耳,然后兩手猛力拔離雙耳(即拔耳)。2 兩腿保持挺直,兩臂自然向前伸,將柳葉掌變成荷葉掌,掌心朝前,目視前方。3 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