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基礎階段性作業(yè)3_第1頁
地質學基礎階段性作業(yè)3_第2頁
地質學基礎階段性作業(yè)3_第3頁
地質學基礎階段性作業(yè)3_第4頁
地質學基礎階段性作業(yè)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遠程與繼續(xù)教育學院 地質學基礎 課程作業(yè)3(共 4 次作業(yè))學習層次:專升本 涉及章節(jié):第7章 第9章第7章一. 名詞解釋1.巖層:2.地層:3.地層層序律:4.整合接觸:5.角度不整合接觸:二. 填空及選擇題1.晚古生代從早到晚有 ,它們的代號分別為 。2.在晚石炭世沉積的地層稱為 ,在早古生代形成的地層稱為 。3.與地質年代中的代、紀、世相應的年代地層單位分別為 、 和 。4.中生代從老到新可劃分為 、 和 三個紀。5.顯生宙由老到新可分為 代、 代和 代。6.寒武紀是( )。 A早古生代的第一個紀 B晚古生代的第一個紀 C元古代的第一個紀 D中生代的第一個紀 7.根據(jù)

2、同位素年齡測定,經(jīng)歷時間最長的地質時期是( )。A元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三. 簡答題1.簡述如何鑒別層序正?;虻罐D。2.地質年代單位和年代地層單位及兩者之間的關系。3.簡述平行不整合的形成過程及其特點。4.簡述角度不整合的形成過程及其特點。第8章 一. 名詞解釋1.地殼運動:2.沉積相:3.板塊:4.地震:5.地震震級:二. 選擇題與填空題1.大陸漂移學說的提出者是( )。A.霍爾 B魏格納 C郝屯 D萊伊爾 2.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大洋中脊是巖石圈板塊的( )。 A擴張邊界 B俯沖(匯聚)帶 C轉換斷層 D消減帶 3.震級大小主要取決于( )。 A地震釋放的能量 B地震對建筑

3、物的破壞程度C震源深度 D震中距 4.通常把地震對地面影響和破壞的程度稱為( )。A.震源 B震級 C震中 D烈度 5.按照地震的成因不同,將地震分為 、 、 和誘發(fā)地震等。6.大多數(shù)地震是由地殼中的脆性巖石發(fā)生 時產(chǎn)生的,地震能量是以 的方式傳播的。度量地震釋放能量的強度常用 表示。三.簡答題 簡述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容。第9章一.名詞解釋1.產(chǎn)狀:2.傾向:3.傾伏向:4.側伏向:5.褶皺:6.軸面:7.縱彎褶皺作用:8.橫彎褶皺作用:9.節(jié)理:10.張節(jié)理:11.剪節(jié)理:12斷層:13.滑距:14.斷距:15.地塹:16.地壘:17.疊瓦式斷層:18.階梯狀斷層:二.選擇與填空題1. 當

4、上下兩套地層之間發(fā)育一古風化殼,且下面一套地層褶皺變形強烈,上面一套地層無變形,這兩套地層之間的接觸關系應是( )。A角度不整合 B假整合 C整合 D平行不整合2. 確定背斜或向斜的主要依據(jù)是( )。 A兩翼地層的產(chǎn)狀 B核和翼部地層的相對新老關系 C地形的高低起伏 D轉折端的形態(tài) 3.在垂直斷層走向的剖面上,斷層兩盤上的地層斷距是指對應層的( )。 A垂直距離 B錯開的距離 C鉛直距離 D在同一高度上錯開的距離 4.在垂直地層走向剖面上,斷層兩盤相對應的同一層面,沿斷層面相對移動的距離稱為( )。A地層斷距 B斜斷距 C地層落差 D鉛直斷距5.兩條大致平行、傾向相向的正斷層組合稱為( )。A

5、階梯狀斷層;B地塹;C地壘;D疊瓦狀斷層 6.地層的角度不整合接觸面的產(chǎn)狀應該是( )。A與上覆地層平行,與下伏地層平行B與上覆地層不平行,與下伏地層不平行C與上覆地層平行,與下伏地層不平行D與上覆地層不平行,與下伏地層平行7.地層的接觸關系一般有 、 和 三種。 8.巖層的產(chǎn)狀要素包括 、 、 。9.節(jié)理按節(jié)理面走向與所在褶皺樞紐之間的關系不同可分為 、 、 。10.褶皺要素一般包括 、翼部、 、 、軸面和軸線等。11.按照褶皺軸面與兩翼巖層產(chǎn)狀的不同關系,褶皺形態(tài)可分為 、 、 、與平臥褶皺四種常見類型。12.斷層按兩盤相對位移方向,可以分為 、 、 三種類型。三.簡答題1.巖層的產(chǎn)狀要素

6、主要包括哪些?2.簡述“V”字形法則內容。3.簡述確定不整合接觸的主要標志及其形成時代。4.什么是軸面,并簡述褶皺要素。5.如何區(qū)分線理的傾伏向和側伏向。6.簡述向斜和背斜的本質區(qū)別。7.褶皺的基本要素包括什么?8.簡述褶皺的組合類型。9.簡述如何確定褶皺形成的時代。10.簡述剪節(jié)理的特點。11.簡述正斷層的組合類型,并圖示。12.什么是逆斷層,并簡述逆斷層的主要組合形式。13.什么是疊瓦狀斷層,其特點是什么?14.在野外工作中,判斷斷層是否存在的主要標志有哪些?15.如何確定斷層形成的時代?參考答案第7章一.名詞解釋1.巖層:由上下兩個巖性界面所限制的同一巖性的層狀巖石稱為巖層。2.地層:是

7、具有一定層位的一組巖層(是具有一定的時代含義的巖層或巖層組合)。3.地層層序律:沉積物的沉積是自下而上逐層疊置起來的,從下而上,巖層的形成年代是依次變新的。4.整合接觸: 上下兩套地層層面平行,地層內化石演化連續(xù),地層時代連續(xù),巖性的變化可顯示沉積環(huán)境逐漸變化的特征。5.角度不整合接觸:區(qū)域性剝蝕面上的地層與剝蝕面平行,而下伏地層則與剝蝕面及上覆地層呈角度斜交;兩套地層的巖性、巖相及化石組合特征均有明顯的差異;在剝蝕面或不整合面上局部保留古風化殼殘余,在上覆地層底部常有底礫巖。二.填空及選擇題1.晚古生代從早到晚有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 ,它們的代號分別為 D、C、P 。2.在晚石炭世沉積的地

8、層稱為上石炭統(tǒng),在早古生代形成的地層稱為 早古生界。3.與地質年代中的代、紀、世相應的年代地層單位分別為界、系和統(tǒng)。4.中生代從老到新可劃分為 三疊紀、侏羅紀 和白堊紀三個紀。5.顯生宙由老到新可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6.寒武紀是(A早古生代的第一個紀)。7.根據(jù)同位素年齡測定,經(jīng)歷時間最長的地質時期是(A元古代 )。三.簡答題1.簡述如何鑒別層序正常或倒轉。答:沉積巖在未受到構造運動影響下,沉積巖層的上層面稱為頂面,下層面稱為底面。沉積巖在形成過程中,由于沉積環(huán)境、水動力條件、生物等的影響,沉積巖的層面或層內均會保存各種示頂構造。1)層面標志 存在于巖層層面上的標志,主要有波痕、雨痕

9、、雹痕、泥裂等。 2)層內標志 存在于巖層層內的標志,最主要是層理標志。層理流動的介質使沉積物的成分、結構、顏色等沿基本垂直層面方向上所形成的層狀構造。其中利用斜層理判斷頂?shù)鬃顬楸憷?3)生物標志 沉積巖中常含有生物化石,化石的保存形態(tài)也具有示頂功能。2. 地質年代單位和年代地層單位及兩者之間的關系。答:地質年代單位:宙、代、紀、世、期、時;年代地層單位:宇、界、系、統(tǒng)、階、時帶;年代地層單位:是指在特定的時間間隔內形成的全部地層,其頂?shù)捉缑娑际且缘葧r面為界。例如,元古宙的時限為距今2500570Ma,在此期間形成的全部地質產(chǎn)物統(tǒng)稱為元古宇。3.簡述平行不整合的形成過程及其特點。答:平行不整

10、合是地層內存在區(qū)域性剝蝕面,該面上、下地層在大范圍內層面是平行的,但地層時代不連續(xù),缺失部分時代地層;兩套地層內化石顯著變異,巖性、巖相有大的變化;在剝蝕面上常有古風化殼殘余。4.簡述角度不整合的形成過程及其特點。答:角度不整合是區(qū)域性剝蝕面上的地層與剝蝕面平行,而下伏地層則與剝蝕面及上覆地層,呈角度斜交;兩套地層的巖性、巖相及化石組合特征均有明顯的差異;在剝蝕面或不整合面上局部保留古風化殼殘余,在上覆地層底部常有底礫巖。第8章一.名詞解釋1.地殼運動:地殼運動泛指因地球內力引起的地球表層(巖石圈,主要是地殼)的機械運動。如大洋板塊的漂移和俯沖、大陸殼的破裂及相對錯移、區(qū)域性的隆升和沉降、地質

11、體的變形與變位等。地殼運動也稱構造運動或巖石圈運動。2.沉積相:沉積相是指能夠綜合反映一定古地理、古氣候環(huán)境的沉積特征和生物特征,例如濱海碎屑巖相、河流沖積相等。3.板塊:連續(xù)的地震活動帶把巖石圈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塊體稱為板塊。4.地震:地震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地殼的快速顫動,是一種經(jīng)常發(fā)生的地質現(xiàn)象。5.地震震級:地震震級是標示震源釋放能量大小的級別,釋放能量越大,地震的震級越大。二.選擇題與填空題1.大陸漂移學說的提出者是(B魏格納 )。2.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大洋中脊是巖石圈板塊的(A擴張邊界 )。3.震級大小主要取決于(A地震釋放的能量 )。4.通常把地震對地面影響和破壞的程度稱為(D烈度

12、 )。5.按照地震的成因不同,將地震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誘發(fā)地震等。6.大多數(shù)地震是由地殼中的脆性巖石發(fā)生斷裂時產(chǎn)生的,地震能量是以地震波的方式傳播的。度量地震釋放能量的強度常用地震震級表示。三.簡答題簡述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容。答: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包括:固體地球表層在垂向上可分為物理性質顯著不同的上覆剛性巖石圈和下墊塑性軟流圈;剛性的巖石圈在側向上可分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塊,它們漂浮在塑性較強的軟流圈上作大規(guī)模的運動,其驅動力來自地幔對流物質;板塊內部是相對穩(wěn)定的,板塊邊緣則由于板塊的相互作用而成為構造活動強烈的地帶;板塊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位移可達幾千公里。運動中各板塊間

13、或分散裂開或碰撞焊合或平移相錯,由此決定了全球巖石圈運動和演化的基本格局。第9章一.名詞解釋1.產(chǎn)狀:任何成因的天然地質體(包括沉積巖層、層狀火山巖、侵入巖及變質巖等)在三維空間的產(chǎn)出狀態(tài)(或空間方位)稱作產(chǎn)狀。產(chǎn)狀是指層狀巖石在地殼中的空間方位和產(chǎn)出狀態(tài)。2.傾向:層面上與走向線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線稱作真傾斜線,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線稱作真傾向線,真傾向線所指的方向就是巖層的(真)傾向。3.傾伏向:某一傾斜直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線所指的該直線向下傾斜的方位。4.側伏向:線狀構造包含在某一傾斜平面內時,此線與該平面走向線間所夾之銳角即為此線在那個平面上的側伏角,側伏向是構成上述銳角走向線那一

14、端的方位。5.褶皺:褶皺是成層巖石中的層面或各種面理(層理、劈理、葉理、斷層面等),因塑性變形而發(fā)生的彎曲變形現(xiàn)象。6軸面:包含褶皺中心和褶皺樞紐的面稱為軸面,軸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7.縱彎褶皺作用:巖層受到順層擠壓力而發(fā)生的變形作用,縱彎褶皺作用多形成平行褶皺和相似褶皺。8.橫彎褶皺作用:巖層受到垂直于層面的外力而發(fā)生的變形作用。地殼差異升降運動、巖漿的頂托作用、巖鹽的底辟作用及同沉積褶皺作用所形成的褶皺都屬于橫彎褶皺作用。9.節(jié)理:沒有明顯位移的脆性斷裂。10.張節(jié)理:是由張應力產(chǎn)生的脆性破裂面。張節(jié)理產(chǎn)狀不穩(wěn)定,延伸不遠;節(jié)理面粗糙不平,擦痕較少或不發(fā)育;多呈開口狀。11.剪節(jié)理

15、:由剪應力產(chǎn)生的脆性破裂面。剪節(jié)理產(chǎn)狀比較穩(wěn)定,沿走向和傾向延伸較遠;節(jié)理面較平滑,可見輕微的擦痕和摩擦鏡面。12.斷層:發(fā)生了明顯位移的斷裂。13.滑距:斷層兩盤的實際位移。14.斷距:巖層在兩盤對應層之間的相對距離。15.地塹:是指由兩組走向基本一致相向傾斜的正斷層構成,兩組正斷層之間為共同下降盤。16.地壘:是指由兩組走向基本一致相背傾斜的正斷層構成,兩組正斷層之間為共同上升盤。17.疊瓦式斷層:是指由一系列產(chǎn)狀相近的低角度逆斷層構成,各斷塊依次向上逆沖。18.階梯狀斷層:是指由若干條產(chǎn)狀基本一致的正斷層構成,各斷層上盤依次向同一方向斷落下掉而構成剖面上的階梯狀。二.選擇與填空題1.當上

16、下兩套地層之間發(fā)育一古風化殼,且下面一套地層褶皺變形強烈,上面一套地層無變形,這兩套地層之間的接觸關系應是(A角度不整合 )。2.確定背斜或向斜的主要依據(jù)是(B核和翼部地層的相對新老關系 )。3.在垂直斷層走向的剖面上,斷層兩盤上的地層斷距是指對應層的(A垂直距離)。4.在垂直地層走向剖面上,斷層兩盤相對應的同一層面,沿斷層面相對移動的距離稱為(A地層斷距 )。5.兩條大致平行、傾向相向的正斷層組合稱為(A階梯狀斷層 )。6.地層的角度不整合接觸面的產(chǎn)狀應該是(C與上覆地層平行,與下伏地層不平行 )。7.地層的接觸關系一般有 整合接觸 、 平行不整合 和 角度不整合 三種。 8.巖層的產(chǎn)狀要素

17、包括 走向 、 傾向 和 傾角。9.節(jié)理按節(jié)理面走向與所在褶皺樞紐之間的關系不同可分為 縱節(jié)理、橫節(jié)理和斜節(jié)理。10.褶皺要素一般包括 核部 、翼部、 樞紐、轉折端、軸面和軸線等。11.按照褶皺軸面與兩翼巖層產(chǎn)狀的不同關系,褶皺形態(tài)可分為 直立褶皺、斜歪褶皺、 倒轉褶皺與平臥褶皺四種常見類型。12.斷層按兩盤相對位移方向,可以分為正斷層、逆斷層和平移斷層三種類型。三.簡答題1.巖層的產(chǎn)狀要素主要包括哪些?答:巖層產(chǎn)狀要素主要包括走向、傾向、傾角。走向:巖層層面與水平面相交所得的直線稱作走向線。 傾向:層面上與走向線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線稱作真傾斜線,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線稱作真傾向線。真傾向

18、線所指的方向就是巖層的(真)傾向。傾角:層面上真傾斜線與它自身在水平面上投影線的夾角,稱作巖層的(真)傾角。2.簡述“V”字形法則內容。答:傾斜巖層是指傾向和傾角基本一致的一套巖層,是變形巖層和構造中最基本的一種。傾斜巖層可以展布很廣,但傾向和傾角卻不斷變化。傾斜巖層露頭界線或地質界線分布形態(tài)較復雜,表現(xiàn)為與地形等高線成交截關系,但卻有一定規(guī)律。當其橫過溝谷或山脊時,均呈“V”字形態(tài),根據(jù)巖層產(chǎn)狀、地面坡向及坡度不同,“V”字形態(tài)也有所不同,這種規(guī)律稱為“V”字形法則?!癡”字形法則有三種:相反相同 當巖層傾向與地面坡向相反時,巖層界線與地形等高線的彎曲方向相同。在溝谷處,巖層界線的“V”字形

19、尖端指向溝谷的上游;而穿越山脊時,“V”字形尖端則指向山脊的下坡,但巖層界線的“V”字形較彎曲等高線開闊;相同相反 當巖層傾向與地面坡向相同,且?guī)r層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時,巖層界線與地形等高線呈相反的方向彎曲。在溝谷中,界線“V”字形的尖端指向下游;在山脊上,則指向山脊上坡。相同相同 當巖層傾向與地面坡向相同,但巖層傾角小于地面坡角時,巖層露頭界線與地形等高線的彎曲方向也是相同的。在溝谷中,巖層露頭界線的“V”字形尖端指向上游,在山脊上,其“V”字形尖端則指向山脊的下坡。這與第一種情況所表現(xiàn)的形態(tài)不同之處在于露頭界線的“V”字形彎曲較等高線緊閉。3.簡述確定不整合接觸的主要標志及其形成時代。答:

20、確定不整合存在的主要標志有:1)沉積方面的標志上、下兩套地層在巖性和巖相上截然不同,兩套地層之間往往有一個較平整或起伏不平的古侵蝕面。這個面上可能保存著古風化殼。上覆地層的底層常有由下伏地層的巖石碎塊、礫石或砂組成的底礫巖。2)地層古生物方面的標志根據(jù)化石和區(qū)域地層對比,確定兩套地層之間存在某些層位的缺失而又不是斷層造成的,則是不整合存在的確切的證據(jù)。 3)構造、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等方面的標志 上、下兩套地層產(chǎn)狀不同,褶皺型式和強弱以及斷裂構造發(fā)育情況的不同是角度不整合的構造標志。由不整合面分隔的上、下兩套地層中,往往有各自相伴生的不同時期和不同特點的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它們具有明顯的差異性。

21、 不整合的形成時代,通常是根據(jù)不整合面的下伏地層中最新一層的時代與上覆地層中最老一層的時代來確定的,即上、下兩套地層之間缺失的那部分地層所相當?shù)臅r代。4.什么是軸面,并簡述褶皺要素。答:軸面是包含褶皺中心和褶皺樞紐的面稱為軸面,軸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褶皺的要素一般包括核部、翼部、樞紐、轉折端、軸面和軸線等。5.如何區(qū)分線理的傾伏向和側伏向。答:線理的傾伏向是指某一傾斜直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線所指的該直線向下傾斜的方位。線理的側伏向是指線狀構造包含在某一傾斜平面內時,此線與該平面走向線間所夾之銳角即為此線在那個平面上的側伏角,側伏向就是構成上述銳角的走向線的那一端的方位。6.向斜和背斜的本質區(qū)別。答:向斜和背斜的本質區(qū)別在于向斜的核部組成地層為新地層,兩翼部地層為老地層;背斜則是核部組成地層為老地層,兩翼部地層為新地層。7.褶皺的主要基本要素包括什么?答:褶皺的要素一般包括核部、翼部、樞紐、轉折端、軸面和軸線等。8.簡述褶皺的組合類型。答:褶皺的主要組合型式有:全型褶皺(阿爾卑斯式褶皺),復背斜與復向斜隔檔式褶皺與隔槽式褶皺(侏羅山式褶皺),雁行式褶皺(日耳曼式褶皺)。9.簡述如何確定褶皺形成的時代。答:褶皺的形成往往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因此查明褶皺的形成時代是恢復地殼運動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褶皺形成的時代通常用以下方法判別:1)角度不整合分析法 (地層時代); 2)沉積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