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地質學試題_第1頁
構造地質學試題_第2頁
構造地質學試題_第3頁
構造地質學試題_第4頁
構造地質學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構造地質學習題集一、名詞解釋 1地質構造:在地殼運動影響下,地塊和地層中產(chǎn)生的變形和位移形跡。地質構造按其成因分為原生構造和次生構造。2構造地質學:主要是研究組成巖石圈的巖石、巖層和巖體在構造作用中形成的變形現(xiàn)象(構造)的幾何形態(tài)、組合型式及其形成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3巖層:覆蓋在原始地殼上的層層疊疊的巖層巖層產(chǎn)狀:用來標定巖層在三維空間的產(chǎn)出狀態(tài)的,用其與水平參考面和地理方位間的關系來表示。走向:傾斜平面與水平面的交線叫走向線,走向線兩端延伸的方向即為該平面的走向。傾向:傾斜平面上與走向線相垂直的斜線叫傾斜線,傾斜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平面傾斜的方位即傾向。傾角:傾向線與傾斜線的夾角。視

2、傾向:傾斜平面上與走向線不垂直的斜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方位。視傾角:視傾向線與不垂直走向線的斜線的夾角。真傾角:傾向線與傾斜線的夾角。真厚度:視厚度: “”字形法則:傾斜巖層在地表的出露線或地質界線常以一定規(guī)律展布,穿越溝谷和山脊的地質界線的平面投影均呈“V”字形態(tài)的規(guī)律。露頭寬度:地層出露地表的寬度。整合接觸:當一個地區(qū)較長時期處于地殼運動相對穩(wěn)定的條件下,沉積盆地緩慢下降,或雖處于上升、但未超過沉積基準面以上,或地殼升降與沉積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時,沉積物一層層地連續(xù)堆積,沒有沉積間斷,這樣一套相互平行或近于平行的、連續(xù)沉積的新老地層之間的接觸關系。不整合接觸:呈沉積接觸關系的上下兩套地層之

3、間有明顯的沉積間斷,或兩套地層之間有明顯的地層缺失。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兩套巖層除產(chǎn)狀不一致外,并且常見兩套地層的褶皺式和變形強弱程度不同、斷裂構造的發(fā)育程度和方向不同、上下兩套地層的構造線方向截然不同及變質程度不同等。平行不整合:由于不整合面上下兩套地層產(chǎn)狀彼此平行、且不整合面因長期受風化剝蝕,故常被夷平為較平坦的面,因此,在地質圖和剖面圖上,不整合面與其上下兩套地層產(chǎn)狀一致,即傾向、傾角相同,不整合線及地質界線與整合的地質界線相似。應力:當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不能產(chǎn)生位移時,它的幾何形狀和尺寸將發(fā)生變化,這種形變就稱為應變(Strain)。材料發(fā)生形變時內部產(chǎn)生了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反作用

4、力抵抗外力把分布內力在一點的集度稱為應力(Stress),應力與微面積的乘積即微內力或物體由于外因(受力、濕度變化等)而變形時,在物體內各部分之間產(chǎn)生相互作用的內力,以抵抗這種外因的作用,并力圖使物體從變形后的位置回復到變形前的位置。主應力:物體內任一點剪應力為零的截面上的正應力應力狀態(tài):物體受力作用時,其內部應力的大小和方向不僅隨截面的方位而變化,而且在同一截面上的各點處也不一定相同應力場:,構造應力場是指形成構造體系和構造型式的地應力場,包括構造體系和構造型式所展布的地區(qū),連同它內部在形成這些構造體系和構造型式時的應力分布狀況構造應力場:應力橢球體:一個六面體受到3對正應力的作用而處于平衡

5、狀態(tài),這三對正應力叫做主應力(主應力可以是壓應力,也可以是拉應力),分別為1,2和3,其中123。當1,2和3符號相同時(即同時均為壓應力或者拉應力),可以根據(jù)一點的主應力矢量1,2和3為半徑作出一個橢球體,該橢球體代表了作用于該點的全應力狀態(tài),稱為應力橢球體。應變橢球體:地質學中對巖石在構造運動中的變形作幾何形象解析的一種工具。 定義:在各向性質相同的巖石中任取一立方體,假想其中存在一個圓球體,當立方體受三向不等力作用發(fā)生均勻變形時,在不超過極限的范圍內,原來的圓球體即變成三軸不等的橢球體,叫應變橢球體。變形:均勻變形:一種變形方式。變形過程中各單薄層之間發(fā)生相互滑動,每層相對其鄰層之運動都

6、是相同的。該變形形式通常不會導致褶皺發(fā)生。非均勻變形:非均勻變形是指變形體內非均勻變形各點的應變不等,即變形后物體內任一方向上的e(伸長度)、(平方長度比)、(角剪應變)和(剪應變)值是有變化的。標志為變形前的任一組平行直線變形后不再是平行直線。1應變:物體內任一點因各種作用引起的相對變形主應變:主應變是指應變橢球體主軸方向的應變線應變:物體受力產(chǎn)生變形時,體內各點處變形程度一般并不相同。用以描述一點處變形的程度的力學量是該點的應變。為此可在該點處到一單元體,比較變形前后單元體大小和形狀的變化。 在直角坐標中所取單元體為正六面體時,三條相互垂直的棱邊的長度在變形前后的改變量與原長之比,定義為線

7、應變,用表示。一點在x、y、z方向的線應變分別為x、x、y、z。線應變以伸長為正,縮短為負。剪裂角:共軛剪切破裂角:受同一應力場作用在巖層中形成兩組相交的節(jié)理系統(tǒng)稱共軛節(jié)理.利用共軛節(jié)理可確定點應力狀態(tài),可分析區(qū)域應力場特征.共軛節(jié)理的研究在節(jié)理構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共軛節(jié)理發(fā)育特征共軛剪裂角(2)90的共軛節(jié)理:發(fā)育在偏脆性的花崗巖中.共軛節(jié)理(2)=90的共軛節(jié)理:發(fā)育在脆性塑性偏中的沙巖層中.共軛剪裂角(2)90的共軛節(jié)理:發(fā)育在偏塑性泥質巖中.單剪應變:純剪應變:純剪(pure shear)是非旋轉應變的特例。物體發(fā)生均勻變形,在變形期間其主應變軸方位保持不變,而只改變其長度。

8、這種應變是非旋轉的,又稱為純應變(pure strain)。若主應變是沿著一個主軸伸長,而沿另一主軸純剪(非旋轉應變)縮短,但是兩者的應變量的絕對值相同,則一個內接的菱形在變形后變成一個鈍角和銳角互換位置的菱形。此時,其面積、體積和應變軸的方位都不發(fā)生變化,在與主應變軸呈45的截面上,只有剪應力作用而沒有正應力,這種應變狀態(tài),即稱為純剪。在運動學上,剪切面內兩特征方向(或非旋轉方向)相互垂直,運動學渦度等于0。1遞進變形:蠕變:材料在常應力作用下,變形隨時間的延續(xù)而緩慢增長的現(xiàn)象松弛:內應力隨時間增加而減少的現(xiàn)象背斜:地層中一種上凸的褶曲構造,其核部由老地層組成。地層時代由核部向兩翼由老到新排

9、列向斜:地層中一種下凹的褶曲構造,其核部由新地層組成。地層時代由核部向兩翼由新到老排列。背形:背形泛指任何形態(tài)向上彎曲(而不論地層新老)的褶皺。背形構造多用于層序新老不明的巖層褶皺或其他面狀構造(如片理、劈理、節(jié)理充填脈等)形成的褶皺。向形:向形泛指任何形態(tài)向下彎曲(而不論地層新老)的褶皺。多用于層序新老不明的巖層褶皺或其他面狀構造(如片理、劈理、節(jié)理充填脈等)形成的褶皺樞紐:在構造地質學中,在褶皺的各個橫剖面上,同一褶皺面的各最大彎曲點的聯(lián)線叫做樞紐軸面:褶皺軸面是由一組相鄰褶皺面的樞紐連成的面。對稱褶皺或兩翼巖層厚度基本相同的褶皺中,軸面是翼間角的平分面,或是大致平分褶皺兩翼的對稱面。軸面

10、可以是平面或曲面,如為平面亦稱為軸平面(axial plane)。1軸跡:軸跡是褶皺軸面與地面或任何給定平面的交線槽線:褶皺槽線是同一向形褶皺面的最低點的連線脊線:褶皺脊線是指同一背形褶皺面上最高點的連線。傾伏角:傾伏角是指線狀構造傾伏的角度,即在包含線狀構造的鉛垂參考面上此斜線與水平線之間的夾角側伏角:側伏角(pitch)是指當線狀構造在某一斜面內時,此線與其所在面走向線之間所夾銳角,側伏角稱為此線在那個面上的側伏角。側伏角所朝的方位稱為側伏向。側伏角的記錄方法如60S,表示側伏角為60、側伏向朝南。1等傾斜線:同沉積褶皺:同沉積褶皺:大多數(shù)褶皺是在巖層形成之后受力變形而形成的,但也有些褶皺

11、是在巖層沉積的同時邊沉積邊褶皺而形成,這類褶皺稱為同沉積褶皺。由于同沉積褶皺是在漫長過程中逐漸變形而形成的,因此,它的形態(tài)可以反映在褶皺過程中形成沉積物的巖相、厚度及其某些結構、構造特點等方而。常具有以下的特點:(1)褶皺兩翼的傾角一般上部平緩,往下逐漸變陡,褶皺總體為開闊褶皺。(2)巖層厚度在背斜頂部薄,向兩翼厚度增大,向斜中心部位巖層厚度往往最大,沉積的等厚線與相應的構造等值線形態(tài)基本一致。(3)巖層的巖石結構構造明顯受構造控制。背斜頂部常沉積淺水的粗粒物質,而向向斜中心部位巖石顆粒逐漸變細,反映盆地較深處的沉積。(4)常在一例或兩側伴生有同沉積滑榻褶皺或滑塌斷層,滑塌一般自背斜隆起中心順

12、兩翼下滑。底辟構造:底辟構造是一種特殊的構造,是地下巖鹽,石膏或粘土等低粘性易流動的物質,在構造力或浮力的作用下向上流動,以至刺穿或部分刺穿上覆巖層拱起形成的構造。底辟構造通常呈被正斷層切割的穹狀或長垣狀構造穹窿:一種特殊形態(tài)的褶皺。平面輪廓近于等軸的背斜構造,平面上地層呈近同心圓狀分布,核部出露較老的地層,向外依次變新,巖層從頂部向四周傾斜,穹隆發(fā)育地區(qū)變形一般比較微弱,地層產(chǎn)狀平緩,常伴有放射狀或環(huán)狀高角度斷層。大的穹隆直徑可達幾十公里,小的只有數(shù)米。大型穹隆一般發(fā)育在穩(wěn)定的克拉通地區(qū)或造山帶的前陸地區(qū)。構造盆地:由地質構造作用形成的盆地。包括由巖層傾向中心而形成的近似圓形或橢圓形的盆地,

13、和地殼構造運動,例如凹陷或斷陷作用形成的盆地。隔檔式褶皺:又稱梳狀褶皺(comb fold),是由一系列平行線狀延伸的緊閉背斜和開闊平緩向斜相間排列組合而成的一組褶皺。是過渡型活動區(qū)的一種典型褶皺類型。中國標準發(fā)育地區(qū)為四川盆地東部。1隔槽式褶皺:是由一系列平行線狀延伸的緊閉向斜和開闊平緩背斜相間排列而成的一組褶皺。簡單的說就是向斜窄,背斜寬。其背斜形狀似箱子,又稱箱狀褶皺。是過渡型活動區(qū)的一種典型的褶皺類型。中國標準實例見于黔北、湘西一帶?;摌嬙欤菏菐r石圈內部的一種構造。由于巖石圈本身并不是一個均質的圈層,而是由許多平行的小圈層組成,當它受到地應力作用時,相鄰的小圈層之間會發(fā)生滑動、脫離的

14、現(xiàn)象,從而形成各種滑脫構造,兩個小圈層之間也從而形成滑脫界面。巖石圈中多級分層及滑脫構造的發(fā)現(xiàn)是構造地質學認識上的重大突破。縱彎褶皺作用:是巖層受縱向壓縮作用因力學失穩(wěn)而彎曲的褶皺作用。一般假定巖層褶皺前處于初始水平狀態(tài),所以縱彎褶皺作用多是巖層受水平擠壓的結果,所形成的褶皺構造稱為縱彎褶皺或簡稱彎褶皺。橫彎褶皺作用:是指受到與層面垂直的作用力而使巖層發(fā)生彎曲的作用。一般認為巖層初始產(chǎn)狀呈水平狀態(tài),因而橫彎褶皺作用的外力是垂向的,如基底的差異性升降、底辟作用等都可導致蓋層發(fā)生橫彎褶皺。因褶皺巖層整體處于拉伸狀態(tài),各層都沒有中和面。由于褶皺頂部受側向拉伸最強,如巖層韌性較強將形成頂薄褶皺(sup

15、ratenuous fold),又稱上薄褶皺。如巖性偏脆性則可能于背斜頂部形成地塹,或者于穹狀隆起頂部產(chǎn)生放射狀或環(huán)狀正斷層等,以總體達到巖層伸展的效果。1彎滑作用:指一系列巖層通過層間滑動而彎曲成為褶皺的作用彎流作用:當巖層發(fā)生彎曲變形時,不僅發(fā)生層間滑動,而且某些層內部可能出現(xiàn)物質流動現(xiàn)象,這就是彎流褶皺作用剪切褶皺作用:是巖石層理或片理沿一組密集剪裂面發(fā)生有規(guī)律剪切褶皺差異滑動形成的褶皺。褶皺作用過程中層面不起運動面的作用,只作為反映差異滑動的一個標志面,所以又屬被動褶皺。剪切褶皺作用是相似褶皺的主要形成方式。剪切褶皺多出現(xiàn)在劈理發(fā)育的強烈褶皺地區(qū)柔流褶皺作用:指高塑性巖層(或一般巖體由

16、于高溫高壓而變成高塑性體),受力作用時,呈類似粘稠的流體而發(fā)生變形形成的形態(tài)復雜,產(chǎn)狀無規(guī)律的柔流褶皺,如巖鹽因塑性流動變成褶皺,深變質巖的長英巖脈流變成腸狀褶皺。滑褶皺作用(又叫剪切褶皺作用)指巖層沿著一系列與層面近于垂直的剪切面,發(fā)生有規(guī)律的差異滑動而形成的褶皺膝折作用:膝折作用是巖性均一的薄層受到與層理平行或稍稍斜交的力的作用時,由于層間滑動受到某種限制而使滑動面發(fā)生急劇轉折,即繞一個相當于軸面的膝折面發(fā)生轉折而發(fā)生的褶皺作用節(jié)理:由構造運動將巖體切割成具有一定幾何形狀的巖塊的裂隙系統(tǒng)。也是巖體中未發(fā)生位移(實際的或潛在的)的破裂面。剪節(jié)理:剪節(jié)理是由剪應力產(chǎn)生的破裂面,剪節(jié)理和破劈理是

17、有差異的,它們的區(qū)別只是發(fā)育密集程度和平行排列程度不同,當其間隔在毫米和厘米范圍內時為破劈理,而當其間隔超過數(shù)厘米時就是剪節(jié)理了。剪節(jié)理處處可見,尤其是侏羅紀以前的剛性巖石。剪節(jié)理形成于主構造破碎帶的邊緣,如果是密集帶又可稱為劈理化帶或構造破碎帶,是一種比較平直、緊閉、陡傾角(80-90度)的裂隙。單組剪節(jié)理(又稱剪切裂隙)延伸可以較長,地質構造力學把它叫做扭性裂隙。普遍產(chǎn)在剛性(堅硬)的巖石中,而塑性巖石則以褶皺、柔皺和彎曲為主。 張節(jié)理:張節(jié)理是由張應力產(chǎn)生的破裂面,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a)產(chǎn)狀不穩(wěn)定,延伸不遠。單條節(jié)理短而彎曲,節(jié)理常側列出現(xiàn)。 (b)張節(jié)理面粗糙不平,無擦痕。 (c)

18、在膠結不甚堅實的礫巖或砂巖中張節(jié)理常常繞礫石或粗砂粒而過,如果穿切礫石,破裂面也凹凸不平。 (d)張節(jié)理多開口,一般被礦脈或巖脈充填,脈寬變化較大,脈壁平直或粗糙不平,脈內礦物(如石英)常常呈梳狀結構。 (e)張節(jié)理有時呈不規(guī)則樹枝狀,各種網(wǎng)絡狀,有時也追蹤X型節(jié)理形成鋸齒狀張節(jié)理,單列或共軛雁列式張節(jié)理,有時也呈放射狀或同心狀組合形式。節(jié)理組:同期形成,同一成因,具有一定相關產(chǎn)狀的所有節(jié)理稱節(jié)理組。例如受同一地應力的作用形成的區(qū)域性分布基本同一產(chǎn)狀的平行節(jié)理;在沉積巖里一組通常平行于傾向和另一組平行于走向的節(jié)理;在塊狀巖漿巖和變質巖中三組不同產(chǎn)狀的節(jié)理。節(jié)理系:指同一作用力形成的彼此有規(guī)律結

19、合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節(jié)理組縱節(jié)理:縱節(jié)理是指走向節(jié)理的幾何關系與褶皺軸或區(qū)域構造線走向大致平行的節(jié)理。 巖漿巖中的S節(jié)理(S joint),巖漿巖中平行于流線、垂直于流面的原生節(jié)理。1橫節(jié)理:橫節(jié)理是指走向與褶皺軸或區(qū)域構造線走向大致垂直的節(jié)理。巖漿巖中的Q節(jié)理(Q joint),巖漿巖中垂直于流面和流線的原生節(jié)理。1斜節(jié)理:斜節(jié)理是指與巖石走向或褶皺軸向斜交的節(jié)理走向節(jié)理:節(jié)理的走向與巖層的走向一致或大體一致。 傾向節(jié)理:節(jié)理的走向大致與巖層的走向垂直,即與巖層的傾向一致。 斜向節(jié)理:節(jié)理的走向與巖層的走向既非平行,亦非垂直,而是斜交。 順層節(jié)理:節(jié)理面大致平行于巖層層面斷層:巖體受力作用斷

20、裂后,兩側巖塊沿斷裂面發(fā)生顯著位移的斷裂構造滑距:是指斷層兩盤實際位移的距離,即斷層兩盤上原來相合的對應點(a、b)之間的真實距離,稱為總滑距(net slip)。總滑距是三維的;在斷層面走向線上的分量稱為走向滑距;走向滑距與總滑距方向間的銳夾角為總滑距或擦痕的側伏角;總滑距在斷層面傾斜線上的分量稱為傾斜滑距;總滑距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長度稱為水平滑距。1斷距:斷層兩盤相對移動開的距離叫斷距。分為總斷距、走向斷距、傾向斷距、水平斷距和鉛直斷距等。正斷層:正斷層 (附圖為正斷層示意圖) normal fault 地質構造中斷層的一種。是根據(jù)斷層的兩盤相對位移劃分的。 斷層形成后,上盤相對下降,下盤相

21、對上升的斷層稱正斷層。 它主要是受到拉張力和重力作用形成的。斷層面傾角較陡,通常在45以上。 正斷層在地形上表現(xiàn)顯著,多形成河谷、沖溝和湖泊等。 正斷層與平移斷層多出現(xiàn)于張裂性版塊邊界。逆斷層:逆斷層 reverse fault (附圖為逆斷層示意圖) 逆斷層是地震構造中斷層的一種,為上盤上升,下盤相對下降的斷層,主要由水平擠壓而形成。至于斷層,則是地下巖層受力達到一定強度而發(fā)生破裂,并沿著破裂面有明顯相對移動,這是引發(fā)地震的主要原因。 這類斷層主要由水平擠壓而形成,按斷面的傾角又分為:沖斷層(斷面傾角45);逆掩斷層(斷面傾角在2545間);輾掩斷層(斷面傾角25)。 根據(jù)斷層傾角的大小,可

22、分為: 高角度逆斷層和低角度逆斷層。 高角度逆斷層面傾斜陡峻,傾角大于45,常常在正斷層發(fā)育區(qū)產(chǎn)成,所以有些學者將高角度逆斷層與正斷層統(tǒng)一歸屬于高角度斷層。傾角小于45(一般多在30左右或更?。┑哪鏀鄬臃Q為低角度斷層。位移距離很大的低角度逆斷層稱為逆沖斷層。聚合性板塊邊界多逆斷層與褶皺構造平移斷層:又稱橫移斷層、走滑斷層,亦稱為扭轉斷層(Wrench Fault),平移斷層作用的應力是來自兩旁的剪切力作用,其兩盤順斷層面走向相對位移,而無上下垂直移動。規(guī)模巨大的平移斷層通常稱為走向滑動斷層。由于斷層面是采水平方向移動的,所以在野外的觀察上經(jīng)常沒有明顯的斷崖,只會在地面上看到一條斷層直線。地塹:

23、 兩側被高角度斷層圍限中間下降的槽形斷塊構造。多指大中型的構造大者延長可達數(shù)百公里。地塹常成長條形的斷陷盆地其邊界可以是平直的但更常見的是折線狀邊界一般由多條高角度正斷層聯(lián)合而成。僅在一側為斷層所限的斷陷稱為半地塹或箕狀構造。 與地塹相對應的另一種構造是地壘。地壘是兩側被斷層圍限中間上升的斷塊構造。其邊界斷層一般也是高角度正斷層。地塹與地壘常伴生,相間排列則形成盆嶺構造如美國西部的盆嶺區(qū)。 地塹大多發(fā)育在地殼受拉伸地區(qū)。在水平拉張作用下地殼在垂向上減薄在上部形成兩組剖面上共軛的高角度正斷層其間的地塊下降就形成地塹。在兩個傾向相背的斷層中間則形成地壘。地塹常與沉積礦產(chǎn)尤其是煤和油氣藏等密切相關。

24、著名的地塹有歐洲的萊茵地塹中國晉陜的汾渭地塹等。 地塹在地形上常表現(xiàn)為斷陷谷地,如汾渭地塹就形成汾河谷地與渭河平原(谷地)。樞紐斷層:樞紐斷層(hinge fault)是以垂直斷層面的軸為樞紐,斷層兩盤發(fā)生旋轉位移的斷層。其旋轉軸可以位于斷層端點或中間任意點,樞紐斷層位移量隨離開樞紐的距離而增大,各點的位移方向也隨之變化。以中點為樞紐的斷層,其斷層效應表現(xiàn)為一端為正斷層、另一端為逆斷層。是旋轉斷層的一種類型。1 其旋轉式有兩種:一是旋轉軸位于斷層的一端;二是旋轉軸位于斷層的中點。 樞紐斷層正、逆、平移斷層的兩盤相對運動都是直移運動。事實上,有許多斷層常常有一定程度的旋轉。斷盤的旋轉有兩種情況:

25、一種是旋轉軸位于斷層的一端,表現(xiàn)為橫過斷層走向的各個剖面上的位移量不等,一種是旋轉軸不位 斷層的端點,表現(xiàn)為旋轉軸兩側的相對位移的方向不同,如一側為上盤上升,而另一側為上盤下降。兩種旋轉均使兩盤中巖層原來一致的產(chǎn)狀不再平行一致。旋轉量比較大的斷層,可稱為樞紐斷層。 階梯狀斷層:階梯狀斷層是指一組產(chǎn)狀大致相同的正斷層,各自的上盤依次下降,形成如階梯狀的斷層組合。它的總體位移為各斷層位移之和疊瓦狀斷層:疊瓦狀斷層(imbricate faults)又稱疊瓦構造(imbricate tectonics)。一系列產(chǎn)狀相近的逆斷層的組合型式;各斷層的上盤依次相對上沖,呈屋頂蓋瓦式或鱗片狀依次疊覆,故名。

26、許多疊瓦狀斷層常常表現(xiàn)為有一條主干逆沖斷層作為“底板”滑斷面,在其上的逆沖巖席中發(fā)育有一系列鏟狀的分支逆斷層,其間的弧形斷片依次上沖疊置而構成疊瓦扇(imbricate fan)。根據(jù)疊瓦狀斷片的滑動特點可對疊瓦扇進一步分類:最大滑動量的主干逆沖斷層出現(xiàn)在前緣的稱為“前導疊瓦扇”或“鋒緣逆沖斷層系”;出現(xiàn)在后緣的則稱為“后繼疊瓦扇”或“尾緣逆沖斷層系”。1裂谷:地球深層作用的地表坳陷構造,以高角度斷層為界呈長 裂谷板塊構造運動過程中,大陸崩裂至大洋開啟的初始階段的構造類型,也是巖石圈板塊生長邊界的構造類型,在陸殼區(qū)大洋中脊上均有發(fā)育。現(xiàn)今規(guī)模最大的裂谷發(fā)育在各大洋盆的洋中脊上,裂谷形態(tài)保持良好

27、,特征明顯。一般谷寬2530千米,高出最深洋底23千米,與附近洋底高差為0.51.5千米。全球洋中脊裂谷總長在6萬余千米。洋中脊裂谷帶雖經(jīng)常被轉換斷層截斷錯開,但仍明顯地連貫分布。大陸裂谷按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分為主動裂谷和被動裂谷兩類。主動裂谷是地幔的上升熱對流的長期作用,使大陸巖石圈減薄、上隆而致破裂,然后出現(xiàn)坳陷而成裂谷,如東非裂谷、紅海亞丁灣。被動裂谷則是由于地殼的伸展作用或剪切作用,使巖石圈減薄、破裂而導致裂谷的形成。斷層效應:斷層效應(fault effect)是指由被斷錯地層的空間分布特征所反映的斷層位移的視覺形象。它是由斷層產(chǎn)狀、真位移、地層產(chǎn)狀以及觀察剖面的位置等因素的組合情況

28、所決定的。如同一條斷層,當其切過不同產(chǎn)狀的地層、或在不同方位的剖面上觀察時,可以發(fā)現(xiàn)以斷層兩側地層錯開關系為依據(jù)而測算的位移方向和視斷距各不相同。這種現(xiàn)象就是斷層效應。深大斷裂:深大斷裂是規(guī)模巨大向地下深切而且發(fā)育時期很長的區(qū)域性斷裂。又稱深斷裂。其切割深度可達下地殼,甚至切穿地殼伸入地幔。區(qū)域延伸可上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深大斷裂一般是各級區(qū)域構造單元的分界,把地殼分割成運動特點和構造各不相同的地塊,并與構造單元相應發(fā)展,或在不同構造時期一再活動。最早的一些深大斷裂出現(xiàn)在元古宙初。深大斷裂由裴偉于1945年提出同沉積斷層:與沉積作用同時發(fā)生斷裂作用所形成的斷層叫同生斷層,亦稱同沉積斷層或生長斷

29、層。這種斷層具有兩盤相同層位巖層厚度不同、斷層面常為彎曲面、延伸長度較大和同期性發(fā)育等特點。同生斷層往往形成滾動背斜,是油、氣聚集的有利場所。擦痕:斷層兩盤巖石被磨碎的巖屑和巖粉在斷層面上刻劃的一組比較均勻的平行細紋。有時表現(xiàn)為一端粗而深,另一端細而淺。由粗而深端向細而淺端一般指示對盤運動方向。階步:又稱擦階。是斷層面上與斷層擦痕伴生并與之垂直的微小陡坎??哺卟蛔阋缓撩谆驇缀撩?。階步延長方向與斷層兩盤相對錯動方向垂直,順下坎面方向撫摸,手感光滑,這時手動的方向代表另一巖盤相對運動的方向。 階地由于剝蝕,堆積展平的地面或構造面被地殼運動抬升,超出河、湖、海等一般洪水期水面之上,呈階梯狀分布在山坡

30、上,這種階梯狀地貌稱為階地。按成因,階地可分為:河流階地、海蝕階地、海積階地、湖蝕階地、冰礫阜階地和構造階地等。階地面平坦,土壤肥沃,為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交通、居民點較好的所在地韌性斷層:韌性剪切帶求助編輯百科名片韌性剪切帶,地殼深部(大于1015公里)普遍存在的具有強烈的塑性流變及旋轉應變特征的面狀高應變帶。又稱韌性斷層。目錄介紹 分類 特征編輯本段介紹韌性剪切帶中沒有明顯的破裂面,但兩側巖石可發(fā)生明顯的剪切位移,韌性剪切帶內部及與圍巖之間的應變均呈遞進演化的關系。其小者可見于薄片中,大者寬數(shù)公里,延展可達上千公里。韌性剪切帶在造山帶、裂谷帶的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并且與成礦作用關系密切。 編輯本段

31、分類按韌性剪切帶主界面(通過韌性剪切帶中心的葉理面)產(chǎn)狀及兩側相對運動狀況可分為:主界面近直立兩側巖石相對水平移動的韌性平移型剪切帶;上盤巖石相對下盤巖石作正向滑移的韌性正剪切帶;上盤巖石相對下盤巖石作逆向滑移的韌性逆剪切帶;巖石圈中不同物性巖層之間相對滑脫而形成的韌性滑脫型剪切帶。 編輯本段特征幾何學特征。韌性剪切帶屬于平面應變中的簡單剪切機制類型,即在應變橢球體中,X軸拉伸,Z軸縮短,Y軸不變并發(fā)生旋轉,而且符合富林指數(shù)(K)為1的特點: 剪切應變值和劈理面與剪切面夾角成反比。 韌性剪切帶公式小構造特征。韌性剪切帶中發(fā)育剪切成因的褶皺,在主界面附近常發(fā)育A型褶皺,還可以出現(xiàn)一種特殊的A型褶

32、皺鞘褶皺,是鑒別韌性剪切帶標志之一;遠離主界面則為樞紐與拉伸線理相垂直的B型褶皺,在過渡地帶往往為AB型褶皺。韌性剪切帶中所發(fā)育的劈理為密集的透入性流劈理,其展布呈S形或反S形。位于流劈理面上的拉伸線理平行于應變橢球體最大拉伸軸 X方向,它是剪切方向在劈理面上的投影,可用來表示剪切運動矢量,是韌性剪切帶中重要的線狀構造。在造山帶中大型韌性推覆剪切帶中拉伸線理(見線理)的方向往往垂直于造山帶走向(見圖)。 運動學標志。在平行拉伸線理 (X)、垂直于劈理面(XY面)的XZ面上顯示出剪切應變的不對稱性。如S型云母魚,不對稱結晶尾,不對稱壓力影,雪球構造及糜 韌性剪切帶棱巖中S-C構造等,它們可作為判

33、斷剪切運動方向的重要標志。 組構特征。韌性剪切帶巖石由于遭受剪切應變,使礦物因顆粒旋轉而形成明顯的優(yōu)選方位,具單斜組構對稱特點。可利用組構方位與動力系統(tǒng)的關系來判斷剪切運動方向。以常見的石英為例,在剪切帶中存在兩種類型的組構:C軸不對稱組構,即 (0001)底面低溫(小于350)組構及A軸不對稱組構,即(100)或(10娛1)柱面或棱面高溫(大于350)組構。 糜棱巖。往往發(fā)育在韌性剪切帶中心部位。 同變形變質作用。在低溫高剪切應變下,韌性剪切帶內可產(chǎn)生同變形的高、中壓變質礦物如藍閃石、硬柱石、黑硬綠泥石、多硅白云母等,在阿爾卑斯、挪威加里東造山帶及中國大別山還發(fā)現(xiàn)了地殼內罕見的超高壓變質礦物

34、柯石英。在韌性剪切帶發(fā)育后期由于水熱蝕變而發(fā)生退變質作用,造成從中心往邊部的倒置變質現(xiàn)象。 剪切熱及機械作用特征。剪切應力聚集可以產(chǎn)生大量的熱,而溫度升高又反過來軟化巖石。因此,剪切作用可造成強韌性域及熱能聚集,并導致地殼局部熔融及巖漿產(chǎn)生,在剪切過程中機械滑移及熱作用是交替進行的。型俯沖:洋俯沖型俯沖:陸俯沖薄皮構造:薄皮構造劈理:巖體受力或因變質作用產(chǎn)生并沿著一定方向大致成平行排列的密集的裂隙或面狀構造。按其形成的力學特性可分為流劈理、破劈理和滑劈理三類。流劈理:流劈理是劈理的一種類型。巖層、巖體或礦體在地應力作用或變質作用下,沿著一定方向產(chǎn)生的裂隙構造。在強烈褶曲的巖層、斷層兩側的巖體和

35、變質巖內較為發(fā)育??膳c層理以任何角度相交。與層面平行的,稱順層劈理;與層面斜交的,稱層間劈理。按其成因分為:巖石內板狀、片狀和針狀礦物顆粒沿著垂直于壓應力作用方向平行排列,由此產(chǎn)生易于劈開的軟弱面,稱“流劈理”;巖石沿最大剪切應力作用方向發(fā)育了一組大致平行、細小而密集的裂隙,稱“破劈理”,順層和層間劈理均屬此。劈理是巖層在褶皺和斷裂形成時產(chǎn)生的伴生或次生的構造現(xiàn)象。借此,可以確定巖層順序、恢復構造形態(tài)、判斷斷層產(chǎn)狀等,有一定的實踐意義。破劈理:破劈理1滑劈理:滑劈理又稱剪劈理,折劈理或小褶皺。是一類被迭加在板劈理或片理之上的劈理,其劈面平直,平行排列,其間距寬窄不一;沿劈面,巖石中的礦物顆粒,

36、如云母、綠泥石等呈定向排列。兩個平等劈面之間常有大小不等,纖細緊密的小褶皺,在具片狀構造的巖石(如千枚巖、片巖)中發(fā)育較好。滑劈理的力學成因屬壓性或壓扭性,對其成生過程有兩種解釋:先發(fā)生褶皺后出現(xiàn)滑劈面,即巖石中存在早期片理面,經(jīng)褶皺,在其翼部出現(xiàn)脆弱面,即滑劈面,隨著應力的加強,片理面不斷被彎曲,出現(xiàn)滑劈面之間的小褶皺;先形成劈面后出現(xiàn)小褶皺,即巖石中已存在片理,并為劈面所切割,兩者與主壓應力斜交,隨著應力不斷加強,劈面扭動、變位、滑移、片理面遂成小褶皺。軸面劈理:是指其產(chǎn)狀平行于或者大致平行于褶皺軸面的劈理,這類劈理主要發(fā)育在強烈褶皺的地質體中。軸面劈理的產(chǎn)狀于褶皺軸面的關系取決于組成褶皺

37、巖石的粘度、均一性和褶皺的形態(tài)線理:線理是巖石中發(fā)育的一般具有透入性的線狀構造。根據(jù)成因可分為原生線理和次生線理。前者是成巖過程中形成的線理,如巖漿巖中的流線;后者是指構造變形中形成的線理。根據(jù)觀察的尺度,可將線理分為小型線理和大型線理,前者指露頭或手標本尺度上透入性線狀構造,后者指大中尺度上不一定具有透入性的線理。常見的小型線理有:拉伸線理,礦物生長線理,皺紋線理和交面線理等。 常見的大型線理有:石香腸構造,窗欞構造,桿狀構造,鉛筆構造和壓力影構造等。拉伸線理:拉伸線理是由拉長的巖石碎屑、礫石、鮞粒、礦物顆?;蚣象w、氣泡等呈平行排列顯示出的線狀構造。它們是巖石組分在變形時發(fā)生塑性拉長而形成

38、的。屬a線理。1石香腸構造:石香腸構造又稱布丁構造(boudinage),是不同力學性質互層的巖系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巖層的擠壓而形成。軟弱巖層被壓向兩側塑性流動,夾在其中強硬巖層不易塑性變形而被拉斷,構成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長條狀塊段,即石香腸。在被拉斷的強硬巖層的間隔中,或由軟弱層呈褶皺楔入,或由變形過程中分泌出的物質所充填。窗欞構造:窗欞構造是強硬層組成的形似一排欞柱的半圓柱狀大型線狀構造窗欞構造常沿著強弱巖層相鄰的強硬層的界面出現(xiàn)鉛筆構造:在泥質或粉砂質巖石中,巖石劈裂成鉛筆狀長條形細棒的構造。 它的成因:成巖壓實與順層擠壓變形共同作用的結果,是長橢球形的應變狀態(tài),所形成的鉛筆構造其內部缺少

39、面狀構造要素,橫斷面常是不規(guī)則的多邊形或弧形;由劈理與層面,或兩組劈理面相交而成,其特點是常具有規(guī)則的斷面形狀,是交面線理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1桿狀構造:流線:巖漿流動過程中由角閃石、長石等線狀、柱狀礦物或透鏡體以及長條狀捕虜體和析離體,以線狀優(yōu)選定向排列而成的線狀構造。流線常發(fā)育在侵入巖體的頂部和邊緣,通常平行于巖漿的局部流動方向。一般認為,流線的形成與巖漿流動相關;但近年來發(fā)現(xiàn)某些流線中的礦物晶體具有塑性變形現(xiàn)象,可能是巖漿侵位過程中因塑性變形所致。1流面:又稱面狀流動構造(planar flow structure)。巖漿流動過程中云母等片狀、板狀礦物或扁平狀捕虜體、析離體,呈面狀定向排列而

40、成的面狀構造。流面常發(fā)育于侵入巖體的邊緣或頂部,一般平行于巖體與圍巖的接觸面。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流面的形成與巖漿的層流有關;但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某些流面可能是在巖漿侵位和固結過程中由塑性變形產(chǎn)生的。枕狀構造:水底噴發(fā)的基性熔巖或從陸地流入海中的熔巖基性熔巖的枕狀構造所形成的一種特殊構造。熔巖多呈枕狀橢球體,也有球狀、柱狀者,巖枕一般底面較平,頂面上凸呈枕狀,其大小不一,直徑通常幾厘米到幾米,以12米為多。枕狀熔巖常與沉積巖伴生,枕狀橢球體之間常有沉積物充填,其中還可以找到生物化石。多數(shù)枕狀體在固結時常殘留塑性變形遺跡,有因重力向下方間隙下垂的形跡,由此特征可判斷沉積當時的上下方向。枕狀橢球體表層堅

41、硬,結晶程度比內層要差,具有玻璃質冷凝邊,有氣孔呈同心層狀或放射狀分布,氣孔數(shù)量由里向外逐漸增多,中部有空腔,以此可與球狀風化所成的橢球體區(qū)別開來。河湖中噴發(fā)的基性巖中可見枕狀構造,如漢諾壩玄武巖中即有1 柱狀節(jié)理:幾組不同方向的節(jié)理將巖石切割成多邊形柱狀體,柱體垂直于火山巖的基底面。如熔巖均勻冷卻,應形成六方柱狀,上細下粗,二者由頂柱盤面隔開。這種構造多發(fā)育在產(chǎn)狀平緩的玄武巖1。構造置換:構造置換(transposition of structures)是在遞進或相繼的變形過程中巖石中的一種構造被另一種不同性質的構造所代替的現(xiàn)象。最常見的和最重要的是面狀構造的置換。構造置換作用不僅可以使原來

42、成層巖石中的面狀構造置換為與褶皺軸面或韌性剪切帶平行的新面理,而且可以將原來塊狀巖體變形分解為具有新生平行面狀構造的層狀巖石。各種地質體被置換的結果,都是巖石礦物的成分、組構發(fā)生改組,新生構造要素不斷取代舊的要素,直到取得支配地位、產(chǎn)生全新的面貌為止。構造置換過程也是巖石變質重建的過程,即構造物理化學作用對巖石構造的改造和重建過程,體現(xiàn)了構造變形分解作用與巖石變質分異作用的綜合。因此,構造的置換總是同巖石的劈理、片理或線理的形成和演化聯(lián)系在一起。中國學者根據(jù)不同置換方式將構造置換分為縱向構造置換和橫向構造置換兩類。1疊加褶皺:已經(jīng)褶皺的巖層再次彎曲變形而形成的褶皺。疊加褶皺在造山帶十分發(fā) 疊加

43、褶皺育,在變質巖中亦常見。就其形成時間而言,疊加褶皺可以是兩個或兩個以上構造旋回中的褶皺變形的疊加,也可以是同一構造旋回不同構造幕的褶皺變形的疊加,甚至可是同一期遞進變形過程中晚期增量應變對早期褶皺的疊加。構造解析:構造解析(tectonic analysis)是一種分析和解釋構造要素的空間關系和形成規(guī)律的方法學。內容包括對構造的幾何學、運動學和動力學的分析。這一概念首先由桑德爾(Sander,1911年,1930年)提出,后不斷發(fā)展;在中國馬杏垣(1983年)提出解析構造學,把它作為一項分析構造的系統(tǒng)工程,強調了多尺度、多層次、多體制、多因素、多世代構造的全方位動態(tài)綜合分析的原則。據(jù)此構造解

44、析的具體內容和程序可見圖。通過解析最終達到構造綜合,以全面了解地質構造的演化過程和形成方式、發(fā)生條件和形成機制構造樣式:構造樣式(tectonic style)是一群有特定風格的構造組合。猶如一座建筑或一件藝術品可以由于自身特點或風格,使它得以與其他時期的或傳統(tǒng)的建筑或藝術品相區(qū)分開來一樣。根據(jù)構造樣式,可對不同地區(qū)、不同體制和不同時代的構造群進行區(qū)分和比較。構造樣式多用于概括褶皺構造,故又為褶皺樣式,但也涉及其他相關構造,如面理等。1表生構造:非構造變動(nondiastrophism)是導致巖石變形和變位的與構造運動無直接關系的作用。常見的非構造變動主要與地表重力作用、成巖作用、壓實作用、

45、冰川作用、吸水作用、化學作用和生物作用等有關,其基本形式是彎褶和破裂。非構造變動大都規(guī)模不大,且常局限于地表一定地段之內,無變質作用和熱液活動伴生,故又稱表生構造。有些非構造變動和內力地質作用有一定聯(lián)系,但在空間組合關系上常與區(qū)域構造變動不相協(xié)調,并常使真正構造受到歪曲和掩蓋。因此正確分辨非構造變動與構造變動,在地質工作中有很大實際意義蠕動構造:蠕動又稱潛移、潛動。地表土石層在重力作用下可以長期緩慢地向下移動,其移動體和基座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面,并且形變量和移動量均屬過渡關系,這種變形和移動稱為蠕動。蠕動速率每年不過數(shù)毫米至數(shù)厘米?;拢夯率切逼聨r土體沿著慣通的剪切破壞面所發(fā)生的滑移現(xiàn)象?;?/p>

46、的機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應力超過了該面的抗剪強度所致上薄褶皺:如巖層韌性較強將形成頂薄褶皺(supratenuous fold),又稱上薄褶皺魚尾狀褶皺:撞擊構造:撞擊熔巖:撞擊玻璃:撞擊角礫巖: 二、判斷題 常溫常壓條件下,巖石的抗張強度總是小于抗剪強度和抗壓強度F 常溫常壓條件下,巖石的抗張強度總是大于抗剪強度和抗壓強度 F巖層的視傾角永遠大于真傾角F 巖層的視傾角永遠小于真傾角F巖層厚度是指巖層頂、底面之間的距離。F 巖層厚度是指巖層頂、底面之間的垂直距離。T 確定角度不整合主要從沉積、古生物方面。F 不整合的時代就是上、下兩套地層之間缺失的那部分地層代表的時代。F 巖層的走向有兩個方位,

47、知道了走向便可換算出傾向T 巖層的走向有兩個方位,知道了傾向便可換算出走向 F巖層的出露寬度只與巖層厚度有關 F巖層的出露寬度只與巖層厚度及其產(chǎn)狀有關 F巖層的出露寬度取決于巖層厚度、產(chǎn)狀、地形產(chǎn)狀及其之間的關系 T當巖層傾向與地面坡向相反時,巖層出露線的彎曲方向與地形等高線的彎曲方向相反F。 當巖層傾向與地面坡向相反時,巖層出露線的彎曲方向與地形等高線的彎曲方向相同。T 當巖層傾向與地面坡向相同時,且?guī)r層的傾角大于坡度角,巖層出露線的彎曲方向與地形等高線的彎曲方向相反。T 當巖層傾向與地面坡向相同時,且?guī)r層的傾角大于坡度角,巖層出露線的彎曲方向與地形等高線的彎曲方向相同F(xiàn)。 當巖層傾向與地面

48、坡向相同時,且?guī)r層的傾角小于坡度角,巖層出露線的彎曲方向與地形等高線的彎曲方向相反。F 當巖層傾向與地面坡向相同時,且?guī)r層的傾角小于坡度角,巖層出露線的彎曲方向與地形等高線的彎曲方向相同。T 褶皺的樞紐一定是褶皺層的同一層面上最高點的聯(lián)線F 褶皺的樞紐一定是褶皺層的同一層面上最大彎曲點的聯(lián)線T 直立傾伏褶皺是指樞紐直立、軸面傾斜的褶皺F 直立傾伏褶皺是指軸面直立、樞紐傾伏的褶皺T 直立褶皺的兩翼,其中一翼巖層產(chǎn)狀一定直立F 不整合接觸關系是指上、下兩套地層間有明顯的沉積間斷,且兩套地層產(chǎn)狀不同F(xiàn) 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是指上、下兩套地層間有明顯的沉積間斷,且兩套地層產(chǎn)狀不同T 斷層的上盤一定為上升

49、盤F 正階步由緩坡至陡坡指示階步所在盤的運動方向 正階步由緩坡至陡坡指示對盤的運動方向 階梯狀斷層是由產(chǎn)狀大至相同的若干條逆斷層所組成的斷層組合F 階梯狀斷層是由產(chǎn)狀大至相同的若干條正斷層所組成的斷層組合T 疊瓦狀斷層是由產(chǎn)狀大至相同的若干條逆斷層所組成的斷層組合T 疊瓦狀斷層是由產(chǎn)狀大至相同的若干條正斷層所組成的斷層組合F 地層缺失一定是斷層造成的F 地層重復一定是褶皺造成的。F 順層斷層是指斷層產(chǎn)狀與所在巖層產(chǎn)狀一致 順層斷層是指斷層傾角與所在巖層傾角一致 褶皺的軸面的是指平分兩翼的面。F 侵入巖體的原生破裂構造是在成巖以后形成的F 構造置換是指巖石的一種構造經(jīng)過遞進變形被另一種構造所替代

50、的現(xiàn)象。F 三、填空 構造地質學研究的對象是或中的 地質構造研究應包括構造的幾何學、運動學和動力學研究,以及構造發(fā)育、演化的 沉積巖中可以用來確定巖層頂?shù)酌娴脑鷺嬙熘饕袑永?、層面構造、生物遺跡、疊層石、軟沉積變形等 巖層的產(chǎn)狀要素包括走向、傾向、傾角 巖層的產(chǎn)狀類型包括、 當巖層的傾向與地面坡向相反時,巖層露頭線與地形等高線呈同方向彎曲,但巖層露頭線的彎曲度小于等高線的彎曲度 當巖層的傾向與地面坡向相同且?guī)r層傾角小于坡度角時,巖層露頭線與地形等高線呈同方向彎曲,但巖層露頭線的彎曲度大于等高線的彎曲度 當巖層的傾向與地面坡向相同且?guī)r層傾角大于坡度角時,巖層露頭線與地形等高線呈反方向彎曲 巖層

51、的露頭界線形態(tài),決定于巖層厚度、巖層產(chǎn)狀以及二者的相互關系 傾斜巖層的露頭寬度取決于巖層厚度、巖層產(chǎn)狀、地面坡度以及三者之間的關系 地層的接觸關系按成因可分為整合、不整合兩種基本類型 不整合又可分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的形成過程下降、沉積上升、沉積間斷、遭受剝蝕再下降接受沉積 角度不整合的形成過程下降、沉積褶皺、斷裂、變質作用或巖漿侵入、不均勻隆起、沉積間斷并遭受剝蝕再下降接受沉積 確定不整合存在的標志主要有古生物方面的標志、沉積方面的標志、構造方面上的特點、不同地殼運動歷史也必然造成巖漿活動的類型和特點及變質程度的差異等 確定不整合形成的時代,通常是以不整合面下伏地層中最新的一

52、層時代為時代下限,以上覆地層中最老一層的時代為時代上限 巖石變形的五種方式為拉伸、擠壓、剪切、 按變形后的形狀可歸納為兩種基本類型:和 巖石在外力作用下,一般要經(jīng)歷彈性變形、塑性變形和斷裂變形三個變形階段 當巖石發(fā)生剪切破裂時,包含最大主應力軸1象限的共軛剪切破裂面之間的夾角稱為共軛剪切破裂角剪裂角是指與夾角 最大主應力軸1方向與剪切破裂面之間的夾角稱為_. 剪裂角的大小取決于的大小 頁巖的內摩擦角比砂巖的,則頁巖的剪裂角比砂巖的 在同一動力持續(xù)作用的變形過程中,如果應變狀態(tài)發(fā)生連續(xù)的變化,這種變形稱為遞進變形 影響巖石力學性質與巖石變形的因素有巖石成分和結構、巖石的各向異性、環(huán)境因素、時間因素 褶皺形態(tài)多種多樣,但基本形式有兩種:背斜和向斜 褶皺要素主要有翼、核、樞紐、軸面、拐點、轉折端 褶皺樞紐一定是褶曲的同一層面上最大彎曲點的聯(lián)線 在橫部面上,根據(jù)軸面產(chǎn)狀和兩翼產(chǎn)狀可將褶皺形態(tài)描述為、 根據(jù)軸面產(chǎn)狀和樞紐產(chǎn)狀,可將褶皺(里卡德分類)分為、 褶皺層的上、下褶皺面傾角相等的切點的聯(lián)線稱等斜線 常見的褶皺組合類型有全形褶皺、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