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原理分析)簡圖的工作原理介紹與計算_第1頁
計算(原理分析)簡圖的工作原理介紹與計算_第2頁
計算(原理分析)簡圖的工作原理介紹與計算_第3頁
計算(原理分析)簡圖的工作原理介紹與計算_第4頁
計算(原理分析)簡圖的工作原理介紹與計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計算(原理分析)簡圖的工作原理介紹與計算李建秋本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zhuǎn)載 違者將追究其法律責任設:串桿每端配重錘重量3Kg,兩端配重錘共計重量6Kg,長端串桿計算長度2.6m,短端串桿計算長度0.26m,輔桿按給予外力作用點,距串桿引力重心處的計算長度1.3m,存在轉(zhuǎn)角的串桿,按36°計算,輔桿、串桿自重忽略,不予計算。輔桿外端部荷載(次級線圈重量)也暫忽略不計。圖示說明 1.輔桿滾輪 2. 輔桿 3.串桿 4.上行軌道 5. 配重錘 6. 配重錘下落軌跡線 單位:毫米圖1圖2表示:在串桿的引力重心處給予外力后,串桿僅能在軸力這一種物理量的作用下,推動串桿向上串

2、動作功。計算:1、求配重錘上升的高度: 2、求上升時所需要的外力: 2.60.26=2.34m 3+3=6Kg 3、求配重錘上升后,所消耗的能量: 6×2.34=14.04 kg·m圖3圖4表示:上升后,長端串桿的配重錘,在地球引力作用下,沿著半徑軌跡下落的過程。計算:串桿端部的配重錘,下落后所釋放的能量為:15.61.56=14.04 kg·m計算結(jié)果為:上升所消耗的能量,與地球引力的作用釋放出的能量,它們的比值為:14.0414.04=1它們的代數(shù)和為:14.0414.04=0。圖5圖6表示:上述條件不變,僅將外力挪到輔桿外端部,距串桿引力重心處1.3米的位置

3、。在這種情況下,串桿雖然存在剪力和力矩這兩個物理量,但是作功的物理量僅限于剪力。另一個物理量力矩,在上行軌道的阻擋下,并未使串桿發(fā)生轉(zhuǎn)角帶動電動機的主軸轉(zhuǎn)動作功:計算:1、求配重錘上升的高度: 2、求上升時所需要的外力: 2.60.26=2.34 m 3+3=6 Kg 3、求配重錘上升后消耗的能量: 6×2.34=14.04 kg·m 4、求力矩對電動機的主軸作功:串桿長端配重錘,在引力作用下,所釋放的能量仍然為:14.04 kg·m(這里省略未做計算)。根據(jù)計算,所得出的結(jié)論是:與圖1圖2相同。圖7圖8表示:在串桿的引力重心處給予外力后,雖然串桿也能發(fā)生轉(zhuǎn)角,并

4、還帶動了電動機的主軸轉(zhuǎn)動作功,但是電動機的主軸轉(zhuǎn)動作功所消耗的能量,是需要另外計算后再加入的,(這里對主軸轉(zhuǎn)動所消耗的能量不做計算)。計算:1、求下端配重錘上升的高度為: 2.60.26×cos36°=2.60.26×0.809=2.38966 m 2、求上端配重錘上升的高度為: 2.6×cos36°0.26=2.6×0.8090.26=1.8434 m 3、求配重配上升所需要的能量為: 2.38966×31.8434×3=12.699 kg·m 4、求配重錘上升所需要的外力: 12.6992.38966

5、=5.314 kg 5、計算配重錘位于36°,在引力作用下所釋放的能量: 14.11021.41102=12.699 kg·m根據(jù)以上計算,配重錘上升時消耗的能量,與配重錘在引力作用下釋放出的能量,它們的比值12.69912.699=1。它們的代數(shù)和為:12.69912.699=0。圖9圖10表示:上述條件不變,僅將給予的外力挪到輔桿外端部,據(jù)串桿的引力中心1.3米處,這樣給予的外力,會產(chǎn)生兩個物理量,來共同對串桿作功,將這兩個物理量分別作的功疊加后,得出的和功,與,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配重錘下落后釋放出的能量相比,就得出節(jié)約能量的理論值。計算:1.求上端配重錘上升的高度:

6、2.6×cos36°0.26=2.6×0.8090.26=1.8434m2.求下端配重錘上升的高度:2.60.26×cos36°=2.60.26×0.809=2.38966m3.求剪力作用于配重錘,配重錘上升時所消耗的能量為:1.8434×3+2.38966×3=12.699kg·m4.求在輔桿外端部,給予的外力,上升的高度:1.3×sin36°+2.38966=1.3×0.5878+2.38966=3.1538m5.求在輔桿外端部,給予外力的數(shù)值:12.699=x×

7、;3.1538,x=12.6993.1538=4.03kg6.求在輔桿外端部,給予4.03kg外力后,產(chǎn)生的力矩所作的功為: 7.計算兩個物理量分別作功的疊加值:12.699+2.553=15.252 kg·m8.計算節(jié)約能量理論之為:15.25212.699=1.201結(jié)論:節(jié)約能量理論值為20.1%。(引力作用于配重錘釋放的能量為12.699,這里省略未作計算)。在實際應用中,考慮到次級線圈的重量,作用在輔桿外端部,因此假設次級線圈中為2kg,上述其余條件不變,進行計算。1.求上端配重錘上升的高度:2.6×cos36°0.26=2.6×0.8090.

8、26=1.8434m2.求上端次級線圈上升的高度:1.84341.3×sin36°=1.84341.3×0.5878=1.07926m3. 求下端配重錘上升的高度:2.60.26× cos36°=2.60.26×0.809=2.38966m4.求下端次級線圈上升的高度:2.38966+1.3×sin36°=2.38966+1.3×0.5878=3.1538m5.求配重錘及次級線圈上升后,消耗的能量:1.8434×3+1.07926×2+2.38966×3+3.1538

9、5;2=21.1653 kg·m6.求在輔桿外端部,給予外力的數(shù)值:21.16533.1538=6.711047kg7.求產(chǎn)生“引力矩”存在的外力:6.7110472=4. 711047kg8.求“引力矩”對主軸的作功: 9.求輔桿另一端次級線圈產(chǎn)生“引力矩”的作功:10.求“引力矩”作功總和為:2.984536+0.433592=3.418128 kg·m11.求在輔桿外端部,給予6.711047kg外力后,產(chǎn)生能量疊加值:21.1653+3.418128=24.583428 kg·m12.計算機械效率理論值:24.58342821.1653=1.161結(jié)論:節(jié)

10、約能量理論值16.1%。計算配重錘沿軌跡線下落后,釋放能量說明:輔桿次級線圈重量與串桿中心線,在引力下落時形成一個反力偶矩,在計算中認為這個反力偶矩互相抵消,不予計算,但次級線圈的重量,是按挪到串桿的端部,與配重錘的重量,相加后再進行計算的。1.求配重錘在引力作用下落時的重量為:3+2=5kg2. 求配重錘下落后,釋放出的能量為:23.5172.3517=21.1653 kg·m(完)引力式電動機的計算注釋:1 在實驗中感覺到,串桿由下向上串動時,所需要的外力是不一樣的,串桿由下向上串動,串桿越來越輕,也就是說,所用的外力越來越小。這是因為,在引力減速區(qū)的串桿,(下端串桿)與中軸線的夾角逐漸加大,串桿逐漸縮短,由此產(chǎn)生的力矩逐漸變小。在引力加速區(qū)的串桿,(上端串桿)也同樣是與中軸線的夾角逐漸加大,但串桿逐漸伸長,由此產(chǎn)生的力矩逐漸加大所造成的。在計算公式中,給予外力的數(shù)值,為平均數(shù)值。2 如果有人能將這項技術(shù)實現(xiàn)產(chǎn)業(yè)化,需要將輔桿外端部的外力修正系數(shù)進行調(diào)整,(建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