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yè)畢業(yè)綜合技能測試大綱_第1頁
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yè)畢業(yè)綜合技能測試大綱_第2頁
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yè)畢業(yè)綜合技能測試大綱_第3頁
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yè)畢業(yè)綜合技能測試大綱_第4頁
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yè)畢業(yè)綜合技能測試大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yè)畢業(yè)綜合技能測試手冊姓 名 胡小歡 班 級 B1051班 學 號 19 成 績 教 師 陳愛霞 紀良波 機械與材料工程學院13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yè)畢業(yè)綜合技能測試大綱一、考核的目標建立開放式的綜合技能考核評估體系。既考理論,又考實踐,通過實際設計及操作,考核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二、考核的基本要求本專業(yè)技能考核學生具有與崗位相適應的職業(yè)能力、職業(yè)素質和職業(yè)道德,具有較強實踐技能和專業(yè)技術水平。培養(yǎng)“懂操作、知工藝”,在生產一線從事模具設計與制造的技術應用型人才。三、考核方式畢業(yè)綜合技能考核考核分為兩部分:一是模具拆卸、測繪、裝配、維修技能考核,占30%;二是

2、利用模具設計軟件將測繪的零件或模具進行三維圖造型和二維圖零件設計能力考核,占30%。三是利用模具設計軟件將測繪的零件或模具進行三維圖造型或總裝配圖設計能力考核,占40%。公共基礎技能考核畢業(yè)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文獻檢索能力、英語應用能力,采取結合畢業(yè)論文(設計)課題,撰寫文獻綜述和英文摘要的方式。專業(yè)技能考核考核方式:根據模具的種類,確定拆卸順序,測繪模具裝配圖和主要零件的零件圖,正確裝配模具,掌握模具維修的基本方法。四、公共基礎技能考核的內容和要求從互聯(lián)網上檢索與本專業(yè)及專業(yè)課程相關的國內外學術前沿或學術權威網站3個以上和核心期刊雜志3種以上。可結合??飘厴I(yè)論文(設計)課題,用WORD文檔撰

3、寫反映本學科、專業(yè)或專業(yè)課程學術發(fā)展前沿課題的文獻綜述(不少于1000字)和英文摘要(不少于200單詞),在規(guī)定時間期限內完成。五、專業(yè)技能考核項目及具體內容、要求項目分值時間模具拆卸1560分鐘模具測繪(草繪、手工繪制)30120分鐘模具裝配1060分鐘安全文明操作5使用設計軟件對測繪的模具及零件進行設計40180分鐘(一)拆卸模具1.考核內容考核學生執(zhí)行安全操作規(guī)程、使用各種工具、拆卸順序及文明操作等內容。2.考核要求按照模具鉗工安全生產要求,正確使用各種工具,按模具結構以正確順序拆卸模具,分類擺放模具零部件。(二)模具測繪1.考核內容考核學生對模具結構觀察與理解能力的能力及繪圖能力。2.

4、考核要求模具總裝配圖結構完整,各零部件裝配關系清楚,零件圖圖樣、尺寸標注、公差及形位公差標注復合標準、技術要求完整。(三)模具裝配1.考核內容開合雪上裝配模具順序、工具的使用、模具的調整等。2.考核要求按照模具結構特點,正確裝配好模具,正確調整好模具,模具應能正常工作。(四)用二維工程圖軟件進行零件或模具總裝配圖設計1.考核內容學生按照老師給定裝拆的模具或各板塊繪出的草圖,使用設計軟件進行零件或模具設計。2.考核要求學生應能正確使用二維設計軟件進行相應的設計,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設計任務。(五)用Pro-E或UG軟件進行零件或模具設計1.考核內容學生按照老師給定裝拆的模具繪出的草圖以及前期完成的二

5、維工程圖,使用三維設計軟件進行零件或模具三維造型設計。2.考核要求學生應能正確使用設計軟件進行相應的設計,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設計任務。六、主要參考資料 :1. 模具制造工藝學 蘇君 主編,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0.52. 模具鉗工工藝學,羅曉霞,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8.43. 塑料模具設計實例精解, (中文版).葛正浩,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7.14. 塑料模具設計指導 (第二版),伍先明、張容等,國防工業(yè)出版社.編寫負責人: 李永志 教研室主任: 分管副院長: 模具拆裝安全操作規(guī)程1、工作前按規(guī)定穿戴好勞保用品,遵守一般鉗工常用工具安全操作規(guī)程。2、使用工具時應檢查其完好程度,不準使

6、用有缺陷的工具。3、小組成員(二人以上)同時裝配和搬運時,應密切配合,動作協(xié)調;使用模車、吊車吊裝或搬運時,要嚴格執(zhí)行有關操作規(guī)程,并認真檢查設備是否正常,起吊模具時要按所規(guī)定的方法放置鋼絲繩。停止吊運時不準有大型物體及模具懸吊空中或放于不安全之處。4、拆裝“組合模具”時,應先拆下部螺絲,裝配時應先擰緊上部螺絲;拆裝重心不平衡的機件時,應先拆離重心遠的螺絲,裝配時先裝離重心近的螺絲,拆卸彈簧時要防止彈簧蹦出傷人。5、當模具伸出修模臺邊緣超過四分之一長度時,要上緊螺絲,用吊車吊住,方可進行維修。6、使用手工工具進行銼、磨、刮時必須戴手套。7、模具在搬運過程中要輕拿輕放,行進中要平衡緩慢,以免傾翻

7、。8、工作環(huán)境要符合“5S”要求。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yè)畢業(yè)綜合技能測試地點及安排一、考試對象2010級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yè)全體畢業(yè)生。二、考試時間2012年10月30日12月15日(以班級為單位,再具體分成若干小組)上午8:00-11:30下午14:00-17:30晚上6:30-9:30三、組織機構、分組及指導教師1)成立2010級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yè)畢業(yè)生畢業(yè)綜合技能考試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李永志,副組長:紀良波、滿達虎;2)將2010級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yè)學生分成三個大組進行測試與考試,具體如下:第一組 機材B1051班,組長:紀良波,成員:紀良波、陳愛霞、白小波第二組 機材B1052班,組長:李

8、永志,成員:李永志、謝玉敏、吳峰第三組 機材B1053班,組長:滿達虎,成員:滿達虎、鄧寧、白小波四、考試地點九江學院材料實驗樓501、502機房;401、402模具結構實驗室五、考試安排 時間內容負責人8:00-10:00(15:00-17:00)每4-8人一組,給定一副塑料或沖壓模具,完成拆卸、測繪、裝配,分配草繪的內容及任務各組指導教師11:00-11:30(17:00-17:30)清掃考試場地各組指導教師8:30-11: 00(14:30-17:00)或晚上6:30-9:30使用二維設計軟件AutoCAD進行零件或模具平面設計各組指導教師8:30-11: 00(14:30-17:00)

9、或晚上6:30-9:30使用三維設計軟件Pro/E或UG進行零件或模具三維造型設計各組指導教師六、考試須知1.考試學生必須提前10分鐘到達測試地點。2.考生必須嚴格遵守考試時間及順序。3.如有特殊情況,應與各組指導老師聯(lián)系。文獻綜述一、課題國內外現(xiàn)狀模具生產技術水平的高低,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產品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2。因為模具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產品的質量、效益和新產品的開發(fā)能力。在電子、汽車、電機、電器、儀器、儀表、家電和通信等產品中60%80%的零部件都要依靠模具成型。用模具生產部件所具備的高精度、高復雜程度、高一致性、高生產率和代消耗,是其他加工制造方法所不能比擬的。模具又是“效益擴大器

10、”,用模具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價值,往往是模具自身價值的幾十倍、上百倍。目前,全世界模具年產值約為600億美元,日、美等工業(yè)發(fā)達國家的模具工業(yè)產值已超過機床工業(yè)。我國的模具工業(yè)的發(fā)展,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近幾年,我國模具工業(yè)一直以每年15%左右的增長速度發(fā)展。二、研究主要成果現(xiàn)代模具設計的內容是:產品零件(常稱為制件)成型工藝優(yōu)化設計與力學計算,尺寸與尺寸精度確定與設計等,因此模具設計常分為制件工藝分析與設計、模具總體方案設計、總體結構設計、施工圖設計四個階段7。(1)CAD/CAE/CAM 計算機輔助設計、模擬與制造一體化CAD/CAE/CAM 一體化集成技術是現(xiàn)代模具制造中最先進、最合

11、理的生產方式。(2)設備在現(xiàn)代模具制造中的作用現(xiàn)代模具制造盡可能地用機械加工取代人工加工。這就確定了先進設備在現(xiàn)代制造中的作用,尤其現(xiàn)在加工中心 、數控高速成型銑床、 數控銑床、數控車床、多軸聯(lián)動機床、數控模具雕刻機、電火花加工機床、數控精密磨床、三坐標測量機、掃描儀等現(xiàn)代化設備在工廠中的廣泛使用。(3)代模具制造中的檢測手段 模具的零部件除了有高精度的幾何要求外,其形位精度要求也較高,一般的量具是很難達到理想的目的,這時就要依賴精密零件測量系統(tǒng)。這種精密零件測量系統(tǒng)簡稱C M M , 即Coordinate Measuring Machine ,是數控加工中心的一種變形。它的測量精度可達0.

12、25 m。(4)成型制造(RPM)在現(xiàn)代模具制造中的應用 快速成型制造(RPM)技術是美國首先推出的。它是伴隨著計算機技術、激光成型技術和新材料技術的發(fā)展而產生的,是一種全新的制造技術,是基于新穎的離散/堆積(即材料累加)成形思想,根據零件CAD 模型,快速自動完成復雜的三維實體(模型)制造。RPM技術是集精密機械制造、計算機、NC技術、激光成型技術和材料科學最新發(fā)展等于一體的高新技術,被公認為是繼NC技術之后的一次技術革命。三、發(fā)展趨勢 據相關專業(yè)人士分析,未來十年,中國模具工業(yè)和技術的主要發(fā)展方向將主要集中在以下十個方面。(1) 模具結構日趨大型、精密、復雜及壽命日益提高 隨著零件微型化和

13、模具結構發(fā)展的要求(如多工位級進模工位數的增加,其步距精度的提高),模具精度已由原來的5m 提高到23m,今后有些模具加工精度公差更是要求在1m 以下,這必將促進超精密加工的發(fā)展。(2) CAD/CAE/CAM 技術在模具設計制造中的廣泛應用 模具制造是設計的延續(xù),推行模具設計與制造一體化可達到優(yōu)化設計的要求。實踐證明,模具CAD/CAM/CAE 技術是當代最合理的模具生產方式,既可用于建模、為數控加工提供NC 程序,也可針對不同的模具類型,以相應的基礎理論,通過數值模擬方法達到預測產品成型(形)過程的目的,改善模具結構。從CAD/CAE/CAM 一體化的角度分析,其發(fā)展趨勢是集成化、三維化、

14、智能化和網絡化,其中心思想是讓用戶在統(tǒng)一的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CADCAECAM 協(xié)同作業(yè),以便充分發(fā)揮各單元的優(yōu)勢和功效2。因此,應大力進行ANSYS、MSC、Moldflow、Dynaform 等高端輔助設計制造軟件的培訓、推廣和應用。(3) 快速經濟制模技術的推廣應用快速模具制造及快速成型技術(RP)是在近兩年內迅速發(fā)展起來的,并正向著高精度、更快捷的方向發(fā)展。與傳統(tǒng)的模具技術相比,該技術具有制模周期短、成本低的特點,是綜合經濟效益較顯著的模具制造技術。具體新技術包括:快速原型制造技術(RPM)、表面現(xiàn)象成形技術、澆鑄成形制模技術、冷擠壓及超塑成形制模技術、無模多點成形技術、KEVRON 鋼帶沖裁

15、落料制模技術以及模具毛坯快速制造技術。此外,氮氣彈簧壓邊與卸料、快速換模、沖壓單元組合、刃口堆焊以及實型鑄造沖模刃口鑲塊等輔助技術也有極大提高了快速經濟制模的綜合技術水平。 (4) 提高模具標準化水平和模具標準件的使用率 模具標準化及模具標準件的應用將極大地影響模具制造周期,還能提高模具的質量和降低模具制造成本。模具標準件應進一步增加規(guī)格、品種,發(fā)展和完善銷售網絡,保證供貨速度,為客戶提供交貨期短、精度高、生產工藝性好、使用壽命長、價格低的優(yōu)質模具標準件4。(5) 開發(fā)優(yōu)質模具材料和先進的表面處理技術模具材料是模具工業(yè)的基礎,當前,國外模具材料系列日趨完善與細化,系列化程度已越來越高。中國是世

16、界第一產鋼大國,國內開發(fā)的高級優(yōu)質模具鋼品種雖然不少,已納入國標的如:6Cr4W3Mo2VNb(65Nb),7Cr7Mo2V2Si(LD),7Cr-SiMnMoV(CH-1),6CrNiMnSiMoV(GD),8Cr2Mn-WMoVS(8Cr2S)等。模具表面處理技術對模具的制造精度、模具的強度、模具的工作壽命、模具的制造成本等有著直接的影響。稀土表面工程技術和納米表面工程技術的出現(xiàn)進一步推動模具制造的表面工程技術的發(fā)展,其主要趨勢是:(1)由滲入單一元素向多元素共滲、復合滲(如TD 法)發(fā)展;(2)由一般擴散向CVD、PVD、PCVD、離子滲入、離子注入等方向發(fā)展;(3)鍍膜膜層多樣化,主要

17、有:TiC、TiN、TiCN、TiAlN、CrN、Cr7C3、W2C 等,同時處理手段由大氣熱處理向真空熱處理發(fā)展。另外,激光強化、輝光離子氮化技術及電鍍(刷鍍)防腐強化等技術也日益受到重視5。(6) 高速銑削在模具加工中的推廣應用 高速銑削具有工件溫升低、切削力小、加工平穩(wěn)、加工質量好、加工效率高(為普通銑削加工的510 倍)及可加工硬材料(60HRC)等諸多優(yōu)點,是高精度型腔模具的重要加工手段。國外近年來發(fā)展的高速銑削加工,主軸轉速可達到40000100000 轉/min , 快速進給速度達到3040m/min,換刀時間可提高到13s,大幅度提高了加工效率,并可獲得Ra10m 的加工表面粗

18、糙度,形狀精度可達10m。高速銑削加工技術的發(fā)展,促進了模具加工的發(fā)展,特別給汽車、家電行業(yè)中大型腔模具制造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7) 研究和應用模具的高速測量技術與逆向工程 隨著三坐標測量機、掃描儀、便攜式掃描儀、激光跟蹤儀等先進測量儀器的應用,現(xiàn)代檢測技術正向高速度、高精度、高適應性、數字化、自動化方向發(fā)展,并不斷融入模具產品逆向工程設計中,進一步推動模具制造產品快速制造的響應能力。逆向工程(RE)又稱反向工程或反求工程,是相對于傳統(tǒng)的產品設計流程即所謂的正向工程(FE)而提出的6。其基本思想是:通過對實物或零件進行掃描測量以及各種先進的數據處理手段獲得產品的幾何信息, 然后充分利用CAD

19、/CAM 技術快速、準確地建立產品的數學幾何模型,進行數據重構設計,最后經過適當的工程分析、結構設計和CAM 編程,就可以加工出產品模具。該設計理念是以設計方法學為指導,以現(xiàn)代化設計理論、方法、技術為基礎,運用各種專業(yè)人員的工程設計經驗、知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對已有產品進行解剖、深化和再創(chuàng)造。(8) 開發(fā)成形新工藝和模具,培養(yǎng)新理念和新模式 隨著先進制造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模具行業(yè)整體水平的提高,在模具行業(yè)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設計、生產、管理理念與模式,具體主要有:適應模具單件生產特點的柔性制造技術;創(chuàng)造最佳管理和效益的團隊精神,精益生產;提高快速應變能力的并行工程、虛擬制造及全球敏捷制造、網絡制造等新的生產

20、哲理;廣泛采用標準件的分工協(xié)作生產模式;適應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環(huán)保要求的綠色設計與制造等。此外,還應大力研發(fā)模具的拋光技術和模具制造設備,可進一步改善成型產品的表面質量。四、存在問題 近年來,隨著國際交往的日益增多和外資在中國模具行業(yè)的投入日漸增加,中國模具已經與世界模具密不可分,中國模具在世界模具中的地位和影響越來越重要3。我國模具行業(yè)結構調整取得不小成績,無論是企業(yè)組織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和進出口結構,都在向著合理化的方向發(fā)展。為更新和提高裝備水平,模具企業(yè)每年都需進口幾十億元的設備。在創(chuàng)新開發(fā)方面的投入仍顯不足,模具行業(yè)內綜合開發(fā)能力的提升已嚴重滯后于生產能力的提高,主要問題體現(xiàn)在十個方面

21、1:(1)各層次的模具技術人才資源不足,尤其是高級模具鉗工、CNC 數控機床操作工、高級模具設計人員等,需求缺口較大(2)模具標準化程度不高,模具及其零部件的商品率偏低。(3)模具制造的專業(yè)化程度和集中度有待進一步提高。(4)模具修理機制不健全,因修模拖期影響生產的事時有發(fā)生。(5)模具壽命偏低,使模具費占產品成本比率過高且長期居高不下。(6)模具及其零部件市場價偏低,模具修理費用更低,而且沒有市場指導價,完全靠購銷雙方“議價”,地區(qū)與廠際之間價差懸殊。(7)模具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推廣應用緩慢,特別是國內自行開發(fā)的模具新材料大多至今未能推廣應用。(8)設備老化嚴重,超期服役的情況普

22、遍。(9)各類模具的標準及技術指導性文件不齊全,特別是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各類模具國家標準缺口大。(10)模具鋼的精煉和模具鍛坯的鍛造技術推廣應用問題,至今未能解決五、主要參考文獻 1 張正修, 張鎮(zhèn).模具生產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態(tài)勢J,五金科技,2005(8):121.2 李發(fā)致編著.模具先進制造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3.3 周永泰.中國模具正在加速融入世界并實現(xiàn)國際共贏J,模具工業(yè),2006,32(4):16.4 袁崇磷.模具標準件的發(fā)展趨勢及需要解決的問題J,模具制造.2006,(6):12.5 王秀彥,安國平,林道盛等.激光模具表面強化的應用研究J,鍛壓機械,2000,35 (4):

23、36.6 盛曉敏,鄧朝暉.先進制造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0.7 李光耀,淺談現(xiàn)代模具的設計與制造J, CAD/CAM與制造業(yè)信息化, 2005 (1)Abstract本實驗首先分析了沖壓模具的工藝特點,實驗介紹了沖壓模具設計要點及模具的工作過程。重點了解了制件結構的設計包括分析了該模具的卸料方式選擇及工藝特點。該模具采用剛性卸料方式、檔料銷釘定位,并針對制件的工藝特點進行模具的拆裝包括模具制件圖的確定,壓力機的選擇,閉合高度等的分析過程。還對沖壓模具成型零件工作尺寸的計算并介紹了模具的主要零件加工工藝及模具的裝配工藝。該模具結構緊湊,工作可靠,操作方便,生產效率高等。關鍵詞:剛性

24、卸料方式、檔料銷釘定位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of stamping die, stamping die experiment introduced the design main points and working process. Focus on understanding the product structure design including the analysis of the mold unloading mode selection and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The mold usi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