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人教版中考語文詩歌鑒賞 文言文閱讀含答案_第1頁
部編人教版中考語文詩歌鑒賞 文言文閱讀含答案_第2頁
部編人教版中考語文詩歌鑒賞 文言文閱讀含答案_第3頁
部編人教版中考語文詩歌鑒賞 文言文閱讀含答案_第4頁
部編人教版中考語文詩歌鑒賞 文言文閱讀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部編人教版中考語文詩歌鑒賞+文言文閱讀含答案一、中考語文詩歌鑒賞訓練1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小題。 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1)“小園香徑獨徘徊”中的“獨”字用得極妙,請加以賞析。 (2)“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蘊含了什么哲理? 【答案】 (1)“獨”字寫出了詩人獨處時的寂寞,伴著蕭條的春色和眼前時光的流逝,生出無限的悲涼,突出了詞人的凄涼寂寞之感。(2)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xiàn),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 【解析】【分析】(1)“獨”意思是獨自,孤

2、獨。結(jié)合全詩內(nèi)容理解,落花時節(jié),詩人獨自一個人在飲酒作詩,想起去年這個時候,和幾個知己飲酒作詩的情景,詩人感到物是人非的無奈與落寞。太陽快要落山了,詩人獨自一個人在小園的路上徘徊。因此,“獨”字寫出了詩人獨處時的寂寞,伴著蕭條的春色和眼前時光的流逝,生出無限的悲涼,突出了詞人的凄涼寂寞之感。 (2) 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結(jié)合現(xiàn)實進行分析,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于事,所以說“無可奈何”;然而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xiàn),那翩翩歸來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嗎?因此這兩句在惋惜與欣

3、慰的交織中,蘊含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xiàn),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 故答案為: “獨”字寫出了詩人獨處時的寂寞,伴著蕭條的春色和眼前時光的流逝,生出無限的悲涼,突出了詞人的凄涼寂寞之感。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xiàn),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军c評】該題考查對詩歌語言的分析,考查的是煉字的藝術(shù)。分析“煉字”的妙處,先看詩句寫什么內(nèi)容,然后看所“煉”之字在詩句景物描寫或情感的表達方面富有怎樣的表現(xiàn)力,起到什么作用。 本題考查探究古詩蘊含哲理的能力。答題時要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

4、在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進行分析,分析時一定要透過現(xiàn)象深入到本質(zhì)中,不能就事論事,停留在事物的表面。2閱讀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小題。 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1)這首小令在元曲中極負盛名,被譽為“_”,作者是元朝的_。 (2)下列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 “枯藤老樹昏鴉”烘托了村落的古樸恬靜和溫馨。B. “小橋流水”是游子對家鄉(xiāng)的美好記憶。C. “古道西風瘦馬”寫出了游子悲涼的境況。D. “斷腸人在天涯”點明了遠在天涯的親人因思念游子而無限悲傷?!敬鸢浮?(

5、1)秋思之祖;馬致遠(2)C 【解析】【分析】(1)這首小令僅五句二十八字,語言極為凝練卻容量巨大,意蘊深遠,結(jié)構(gòu)精巧,頓挫有致,被后人譽為“秋思之祖”。作者是元朝的馬致遠。 (2)A“烘托了村落的古樸恬靜和溫馨”錯?!翱萏倮蠘浠桫f”:幾根枯藤纏繞著幾顆凋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寫出了一片蕭颯悲涼的秋景,造成一種凄清衰頹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內(nèi)心的悲戚。烘托出淪落他鄉(xiāng)的游子那內(nèi)心彷徨無助的客子之悲。B“對家鄉(xiāng)的美好記憶”錯?!靶蛄魉思摇保盒蛳铝魉畤W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你看眼前這小橋、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詳,那么靜謚。又是那么溫馨。而我的家鄉(xiāng)

6、、親人卻又離我那么遠。哦,他們還好嗎?天氣漸漸變冷,他們加了衣服嗎?買了被子嗎?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讓人牽掛?!靶蛄魉辈皇敲鑼懠亦l(xiāng),是游子眼前的景象。D“遠在天涯的親人因思念游子而無限悲傷”理解錯誤?!皵嗄c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xiàn)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凄苦的秋風,信步滿游,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極寫游子對家鄉(xiāng)及親人的思念,而不是“親人因思念游子”。 故答案為:秋思之祖;馬致遠;C【點評】本題考查的是文學常識的識記能力,考查的是課內(nèi)篇目的出處、作家作品等有關的內(nèi)容。解答此題關鍵以課本的注釋為主,注意平時的積累。 本題

7、考查詩歌的鑒賞和辨析能力。解答此題要整體理解詩歌,對選項逐項審讀,理解辨析,判斷正誤。3閱讀下面的詞,然后回答問題。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王觀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1)“眉峰聚”“眉眼盈盈處”是什么意思?請選擇其中一個作答。 (2)這首詞寫了一件什么事?“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一句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答案】 (1)眉峰聚:形容雙眉蹙皺,狀如二峰并峙。眉眼盈盈處:喻指山水秀麗的地方。盈盈:美好的樣子。(2)作者送別友人去江東的事情,詞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

8、和送人聯(lián)系在一起,用兩個“送”字遞進,深刻描寫詞人的離愁幽情?!安攀妓痛簹w”寫出才剛送別春天,心中還滿懷著傷春之愁;“又送君歸去”則再添了別恨,離愁更深,表達了作者的愁思和依依惜別之情 【解析】【分析】(1)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西京雜記載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遠山,時人效畫遠山眉。后人遂喻美人之眉為遠山,這里反用。眉眼盈盈處: 一說比喻山水交匯的地方,另有說是指鮑浩然前去與心上人相會。盈盈:美好的樣子。 (2)這首詞是一首送別之作。題目中的鮑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東是友人要去的地方。這首詞分為兩片,上片寫友人回浙東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發(fā)作者對回歸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下片“才始送春

9、歸,又送君歸去”,正面寫“送”,點出了別友人的時間:暮春。為“又送君歸去”鋪墊。作者有心惜春,然而留不住春天,春天最終不顧作者歸至江南。這對作者來說,不能伴春而去的江南又正是春天回歸的地方。這兩句寫得相當愁苦,一個“才”一個“又”,層層遞進,作者的情感越來越深。上片含蓄地表達了詞人與友人的惜別深情;下片則直抒胸臆,兼寫離愁別緒和對友人的深情祝愿。詞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聯(lián)系在一起,用兩個“送”字遞進,深刻描寫詞人的離愁幽情。據(jù)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為:眉峰聚:形容雙眉蹙皺,狀如二峰并峙。眉眼盈盈處:喻指山水秀麗的地方。盈盈:美好的樣子。 作者送別友人去江東的事情,詞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

10、春和送人聯(lián)系在一起,用兩個“送”字遞進,深刻描寫詞人的離愁幽情。“才始送春歸”寫出才剛送別春天,心中還滿懷著傷春之愁;“又送君歸去”則再添了別恨,離愁更深,表達了作者的愁思和依依惜別之情 .【點評】(1)本題考查對詩歌重點詞語的鑒賞能力??忌⒁饫斫庠~語的本義之外,還要注意其比喻義、引申義,注意其對詩歌意境、作者情感的表達效果。 本題考查考生詩歌理解和鑒賞的能力。考生要仔細閱讀詩歌,聯(lián)系作者的身世、經(jīng)歷、境遇、時代背景等去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和主旨。4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小題。 野望王績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1)下列對頷聯(lián)

11、和頸聯(lián)的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 頷聯(lián)描繪了一幅山野秋景圖,意境開闊。B. 兩聯(lián)均用語清新,不事雕球,且對仗工整。C. 頸聯(lián)是牧人與獵馬的特寫,“驅(qū)”“帶”兩字寫活了畫面。D. 兩聯(lián)景中含情,突出表現(xiàn)詩人融入田園生活的喜悅之情。(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 該詩是現(xiàn)存較早的五言律詩,格律嚴整開唐代律詩風氣之先。B. 首聯(lián)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詩句繞樹三匝,何枝可依。C. 頸聯(lián)中的“返”與“歸”,重在暗示詩人找到了內(nèi)心的歸宿。

12、D. 尾聯(lián)詩人放聲高歌,懷念伯夷和叔齊,希望與他們?yōu)槲??!敬鸢浮?(1)D(2)C 【解析】【分析】D項有誤;頷聯(lián),寫秋天山林之靜景,從正面進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悶的心緒;頸聯(lián),寫傍晚時分人的活動,從反面反襯詩人的郁悶孤單的心境。兩聯(lián)都抒發(fā)了詩人惆悵、孤寂的情懷。而非“喜悅之情”。故選D。 C項有誤;頸聯(lián)中的“返”與“歸”,指獵人騎著駿馬,大聲吆喝著,帶著獵物滿意而歸,從反面反襯詩人的郁悶孤單的心境,而非“暗示詩人找到了內(nèi)心的歸宿”。故選C。 故答案為:D;C【點評】本題考查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和賞析。答題時應注意,準確把握各個選項的說法,再和詩詞相關詞句比照,字斟句酌歸納辨析正誤。 本

13、題考查體會手法和感情。答題時應注意,在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基礎上,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傾向、詩句的原意,抓住詩詞中關鍵詞的用法、含義及作用體會,辨析正誤。5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小題。 贈蘇綰書記杜審言知君書記本翩翩,為許從戎赴朔邊?紅粉樓中應計日,燕支山下莫經(jīng)年!【注】書記:指官府或軍幕中主管文書工作的人員。詩句中的“書記”指文學、書籍、文章等。紅粉:這里指詩人好友蘇綰的妻子。燕支山:在今甘肅省山丹東南,泛指友人將要赴任之地。(1)一二句寫出了蘇綰怎樣的特點?這樣寫有什么作用意? (2)詩中“應計日”和“莫經(jīng)年”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3)下面詩中的“閨中只獨看”與“紅粉樓中應計日”的寫法有什么

14、相似之處?請作簡要分析。 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咀ⅰ吭乱梗罕驹娛窃娙吮唤陂L安時望月思家之作。鄜(fú)州:今陜西省富縣,當時杜甫的家人在鄜州的羌村。【答案】 (1)特點:文采出眾,才華橫溢。 用意:突出了蘇綰的才干,交代了“赴朔邊”的原因;也蘊含了詩人對好友的離情別意。(2)詩人設想離別之后蘇館的妻子會在家計算他的歸期,勸說好友莫要長久不歸,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眷戀和期待他早歸的情感。(3)兩者都是詩人的想象,借他人的行為和感受來表現(xiàn)自己的情思,含蓄婉轉(zhuǎn)。杜甫詩中想象妻子孤獨望月,為他的處境而焦心的情

15、景,實際上抒發(fā)了他自己的望月思家之情;杜審言設想蘇綰的妻子計日盼歸的情景,來抒寫自己對友人的不舍之情。 【解析】【分析】(1)本詩一二兩句的意思為:我知道你才思敏捷,文書寫得非常漂亮,卻為什么要赴北疆邊地去參軍呢?由此可以看出這兩句寫明了蘇綰的才能, 這也交代了“赴朔邊”的原因。第二句的問句體現(xiàn)了作者對好友的不舍。 (2)結(jié)合詩意分析,“應計日”的意思為:計算著分離的日子,“莫經(jīng)年”的意思為:不要長年滯留。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家中妻子將一天一天計算著分離的日子,燕支山下你千萬不要長年滯留哪。這是詩人設想蘇綰走后蘇綰的妻子對他的思念之情,實則婉轉(zhuǎn)抒情,道出惜別之意。據(jù)此作答即可。 (3)

16、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和思想感情進行分析,贈蘇綰書記委婉而又風趣地勸說友人切勿留戀邊庭,應盡早歸家團聚,表面上說妻子不忍分離,實則含蓄地表達詩人自己盼友人早歸。月夜詩人不寫自己望月懷妻,卻設想妻子望月懷念自己,含蓄的寫出了自己內(nèi)心的焦灼和對妻兒及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據(jù)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為: 特點:文采出眾,才華橫溢。用意:突出了蘇綰的才干,交代了“赴朔邊”的原因;也蘊含了詩人對好友的離情別意。 詩人設想離別之后蘇館的妻子會在家計算他的歸期,勸說好友莫要長久不歸,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眷戀和期待他早歸的情感。 兩者都是詩人的想象,借他人的行為和感受來表現(xiàn)自己的情思,含蓄婉轉(zhuǎn)。杜甫詩中想象妻子孤獨望月,為他的處境

17、而焦心的情景,實際上抒發(fā)了他自己的望月思家之情;杜審言設想蘇綰的妻子計日盼歸的情景,來抒寫自己對友人的不舍之情。【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nèi)容和分析寫作意圖的能力。理解詩句內(nèi)容和寫作意圖,首先要抓住詩句中的人、物、景、事進行分析,然后再把這些內(nèi)容綜合起來考慮。 此題考查對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詩句所表達的情感,一是間接的從詩中所描寫的景物特點上揣摩,理解詩人心境和情緒,二是抓住詩中詩人直接表達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結(jié)合詩歌的寫作背景理解。 本題考查探究詩歌表現(xiàn)手法的能力。文章的表現(xiàn)手法有:象征、聯(lián)想想象、寄情于景、虛實結(jié)合、動靜相襯、渲染烘托等。做這樣的題,首先要方法誦讀詩歌,理解詩歌內(nèi)容和主旨

18、,然后再仔細分析詩歌詩歌內(nèi)容和主旨之間的關系即可明確詩歌所用的表現(xiàn)手法。6賞析杜甫的望岳和春望。 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1)下列對古詩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 “昏”和“曉”兩個天地是泰山“割”開的!“割”字寫出了泰山參天矗立的雄姿、使靜止的山峰充滿了活力。B. “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虛字,此處將它入詩新穎別致。C. “感時花濺淚,恨別

19、鳥驚心”是頷聯(lián)。D.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寫春到長安,山河依舊,草木蔥蘢,詩人感慨萬干,不禁贊美。(2)這兩首詩是杜甫在人生的兩個不同階段所寫,而當時社會環(huán)境也截然不同,所以兩首詩的內(nèi)容和風格相差很大。請你分別寫出這兩首詩表達的思想情感。 【答案】 (1)D(2)望岳表現(xiàn)了不畏艱險、勇于攀登、積極進取的精神;春望表達了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 【解析】【分析】(1)ABC理解正確,D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寫了春望所見: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jīng)淪陷,城池也在戰(zhàn)火中殘破不堪了,亂草叢生,林木荒蕪。詩人眼中的長安城荒蕪破敗,人煙稀少,草木雜生。這些景象,讓詩人非常的傷感。 (2

20、)結(jié)合詩歌的寫作背景及詩歌內(nèi)容分析,望岳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末句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寫詩人從望岳產(chǎn)生了登岳的想法,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xiàn)出詩人的心胸氣魄。春望 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天寶十四年叛軍攻占長安,七月,肅宗即位,改元至德。杜甫聞訊,只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jié)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后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qū)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詩歌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zhàn)事持續(xù)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無,最后寫到自己的哀怨和

21、衰老,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故答案為:  D; 望岳表現(xiàn)了不畏艱險、勇于攀登、積極進取的精神;春望表達了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军c評】本題考查賞析詩歌語言的能力。詩歌的語言具有凝練、含蓄等特點。鑒賞詩歌的語言,就是品讀詩歌的語言意蘊,體味詩歌的語言風格和語言魅力。古詩詞語言鑒賞部分所包含的內(nèi)容較多,主要涉及遣詞造句、語體色彩、語言風格等方面。從考查的方向來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品評古詩中的煉字藝術(shù)或“詩眼”,結(jié)合詞語對詩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達效果的理解分析,總體上對古詩語言特色、風格的概括評析?;卮鹪擃},要放在語句中,結(jié)合全詩的內(nèi)容評析,說出運用效果

22、。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詩中詩人的思想感情,要結(jié)合詩歌的寫作背景,作者所處的時代及詩歌的具體內(nèi)容來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調(diào),同時,要聯(lián)系詩中的景、物、意象來體會。7請運用所積累的知識,完成各題。 當土地與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時候,當?shù)缆放c道路被水截段了的時候,智慧的人類佇立在水邊:于是產(chǎn)生了橋??嘤诎蟬hè的人類,應該感謝橋啊。橋是土地與土地的連系(同“聯(lián)系”);橋是河流與道路的愛情;橋是船只與車輛點頭致敬的驛站;橋是乘船與步行者揮手告別的地方。(1)以上詩歌選自_,作者第一次在長詩_使用“艾青”這個筆名。 (2)給下列劃線的字注音或者看拼音寫漢字。 _sh

23、2;佇立跋_(3)此詩中有一個錯別字的詞是_,正確的寫法是_。 (4)“驛站”在句子中的意思是_。 (5)請把文中畫線的句子改為反問句。 (6)作家聶華苓評價艾青的詩“好在那雄渾的力量,直截了當?shù)恼Z言,強烈鮮明的意象”,請結(jié)合全詩,思考:本詩鮮明的意象是什么?這個意象借指怎樣的形象? 【答案】 (1)艾青詩選;大堰河我的保姆(2)zhù;涉(3)截段;截斷(4)途中停留、傳遞信息的場所(5)苦于跋涉的人類,難道不應該感謝橋嗎?(6)橋。借指默默無聞,無私奉獻者,服務他人的形象。 【解析】【分析】(1)橋選自艾青詩選艾青,原名蔣正涵,號海澄。浙江金華人,1933年第一次用筆名“艾青”發(fā)

24、表長詩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被認為是中國現(xiàn)代詩的代表詩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詩選。 (2)關于字音,要求學生平時的學習中注意字音的識記和積累,特別是多音字。關于字形,要求學生平時的學習中注意字形的識記和積累,特別是形近字。注意“佇”的拼音,“涉”的書寫。佇立:長時間地站立,沒有動作。跋涉:形容旅途艱苦,十分艱難。 (3)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時的積累,也要聯(lián)系整個詞語的意思。截斷,指切斷;隔斷。故“段”改為“斷”。 (4)要求學生首先理解詞語的本義,驛站:是古代供傳遞軍事情報的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結(jié)合“橋是船只與車輛點頭致敬的驛站”分析得出:,途中停留、傳遞信息的場所。 (5)結(jié)

25、合“苦于跋shè的人類,應該感謝橋啊?!狈治觯瑧臑椋嚎嘤诎仙娴娜祟?,難道不應該感謝橋嗎? (6)結(jié)合“橋是土地與土地的連系;橋是河流與道路的愛情;橋是船只與車輛點頭致敬的驛站;橋是乘船與步行者揮手告別的地方?!狈治?,意象是“橋”。“橋”是一個默默無聞,無私奉獻者,服務他人的形象。作者贊美橋是想表達希望眾人尊重社會中那些普通的,默默無聞,為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勞動者們的愿望。 故答案為: 艾青詩選 ; 大堰河我的保姆 zhù ; 涉 截段 ; 截斷 途中停留、傳遞信息的場所 苦于跋涉的人類,難道不應該感謝橋嗎? 橋。借指默默無聞,無私奉獻者,服務他人的形象。 【點評】本題考查

26、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根據(jù)詩歌內(nèi)容明確作作品,把握作者作品介紹。 本題考查學生對字音、字形的識記能力。需要學生在平時讀課文時,養(yǎng)成仔細觀察的習慣,注意漢字的讀音、字形,并注意在具體語境中確定讀音及字形。 本題考查易錯字的把握,注意同音字的區(qū)分。 本題考查詞義的理解,注意結(jié)合語境和詞語原義。 本題考查句式的變換,注意陳述句改反問句的方法。 本題考查詩歌意象的把握,注意通讀全詩,把握詩歌意象,體會意象所指代的形象。8閱讀下面的古詩,回答問題。 名詞解釋:酬和詩,一般為通過答詩的形式,對酬和對象在詩中提到的話題進行相應的關切,或寄托勸勉鼓勵之情,或僅是朋友間情趣的表達。宋人洪邁說:“古人酬和詩,必答其

27、來意?!贝碓娮饔袆⒂礤a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等。寫作背景:嘉祐元年(1056)蘇軾與蘇轍赴京應試,路過澠池,止于奉閑僧舍。嘉祐六年蘇軾赴鳳翔簽判任,再過澠池,蘇轍作懷澠池寄子瞻兄寄贈兄長,后蘇軾作詩相和。懷澠池寄子瞻兄蘇轍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游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和子由澠池懷舊蘇軾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請仔細品讀上述內(nèi)容,回答問題。(1)蘇軾以“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一聯(lián)答蘇轍的“_”,以“

28、_”一句答蘇轍的“無方騅馬但鳴嘶”,以可見,所謂酬和必答來意。 (2)蘇軾在首聯(lián)里以“應似飛鴻踏雪泥”答蘇轍首聯(lián)的“怕雪泥”,結(jié)合兩詩內(nèi)容,借助“名詞解釋”和“寫作背景”,簡析蘇軾的用意。 【答案】 (1)舊宿僧房壁共題;路長人困蹇驢嘶(2)【示例1】蘇軾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萬里飛鴻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著又飛走,追求遠大前程,沒有地方會是終點。蘇軾以此勸解兄弟,雖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擺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無常,更顯人生的可貴。 【示例2】蘇軾以“雪泥鴻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為偶然,當以順適自然的態(tài)度去對待人生。蘇軾借此勸勉兄弟,即使“獨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艱難,也要珍重

29、當下的每時每事。示例 3:蘇軾認為即使面對人生的“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飛鴻一般“踏”上去,以此鼓勵兄弟將人生諸事皆可看作偶然與平常,樂觀對待,用追求前路來替代懷緬往事,以此來化解憂惱?!窘馕觥俊痉治觥浚?)此題比較簡單,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從詩句篩選出內(nèi)容相關的詩句即可,蘇轍在 懷澠池寄子瞻兄 中說如果我們下次再在這里相遇, 還要和父兄歇宿僧房共題壁詩。而蘇軾在 和子由澠池懷舊 中告訴子由老和尚奉閑已經(jīng)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們也沒有機會再到那兒去看看當年題過字的破壁了。蘇轍在 懷澠池寄子瞻兄 中說遙想兄臺獨行一定旅途寂寞,前路迷茫只能聽到騅馬嘶鳴,而蘇軾在 和子由澠池懷

30、舊 中告訴子由 路又遠,人又疲勞,驢子也累得直叫。據(jù)此答題即可。 (2)首先要理解蘇轍詩中的“怕雪泥”所表達的感情,然后再簡析蘇軾 “應似飛鴻踏雪泥” 這句話的用意?!芭卵┠唷敝械难┠嘤杏袃蓪雍x,一是本義,二是比喻義,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艱難,仕途的艱難。蘇轍的意思是說,當年我們曾經(jīng)一起討論仕途的艱難。而蘇軾在應答詩中說, 人的一生到處奔走像什么呢?應該像飛鴻踏在雪地吧。偶爾在雪地上留下幾個爪印,但轉(zhuǎn)眼它又遠走高飛,哪還記得這痕跡留在何方!蘇軾以樂觀豁達的態(tài)度鼓勵兄弟將人生諸事皆可看作偶然與平常,樂觀對待,用追求前路來替代懷緬往事,以此來化解憂惱。 故答案為:舊宿僧房壁共題,路長人困蹇

31、驢嘶 【示例1】蘇軾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萬里飛鴻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著又飛走,追求遠大前程,沒有地方會是終點。蘇軾以此勸解兄弟,雖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擺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無常,更顯人生的可貴。 【示例2】蘇軾以“雪泥鴻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為偶然,當以順適自然的態(tài)度去對待人生。蘇軾借此勸勉兄弟,即使“獨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艱難,也要珍重當下的每時每事。示例 3:蘇軾認為即使面對人生的“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飛鴻一般“踏”上去,以此鼓勵兄弟將人生諸事皆可看作偶然與平常,樂觀對待,用追求前路來替代懷緬往事,以此來化解憂惱。【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答題時要在理解整

32、首詩詩歌內(nèi)容的基礎上從中篩選出合適的詩句即可。 本題考查概括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閱讀時要逐句體會字里行間蘊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別要關注詩歌中抒情的語句,然后再用簡潔、恰當?shù)恼Z言進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為:這首詩通過描寫(敘述)的景色(事件),抒發(fā)(表達或贊頌了)的感情。9閱讀下列詩歌選段,完成各題。 為了我的祈愿詩人啊,你起來吧而且請你告訴他們說他們所等待的已經(jīng)要來說我已踏著露水而來已借著最后一顆星的照引而來我從東方來從洶涌著波濤的海上來我將帶光明給世界又將帶溫暖給人類借你正直人的嘴請帶去我的消息通知眼睛被渴望所酌痛的人類和遠方的沉浸在苦難里的城市和村莊請他們

33、來歡迎我白日的先驅(qū),光明的使者(1)以上選段選自_,作者是_。 (2)選段中有錯別字的一個詞是“_”,這個詞的正確寫法是“_”。 (3)“祈愿”在句中的意思是_;“先驅(qū)”在句中的意思是_。 (4)請用選段中的原話回答:“詩人”的任務是_;“我”的任務是_。 (5)請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來理解兩節(jié)詩的意境,填空:“露水”“最后一顆星”形象地表明了“我”到來的_,“東方”“海上”則具體說明了“我”到來的_,“洶涌著波濤”則說明了“我”歷經(jīng)_而來的情狀。 【答案】 (1)黎明的通知;艾青(2)酌痛;灼痛(3)祈求祝愿;走在前面引導的人(4)告訴他們/說他們所等待的已經(jīng)要來;我將帶光明給世界/又將帶溫暖給人

34、類(5)時間;方位地點;迢迢長路和驚濤駭浪 【解析】【分析】材料選自艾青現(xiàn)代詩黎明的通知開頭部分。(1)小部編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名著閱讀就是艾青詩選,讀過的同學應該比較熟悉。 (2)考查漢字書寫能力。“酌痛”應改為“灼痛”。 (3)結(jié)合詩句的語境義基本能夠推斷出來?!捌碓浮卑褍蓚€字分開解釋即可?!跋闰?qū)”在選文的最后一句:“請他們來歡迎我白日的先驅(qū),光明的使者”,根據(jù)詩歌語境能夠推斷出:走在前面給他們引路的人。 (4)答案在詩歌選段中都能找到。“詩人”的任務在第節(jié);“詩人啊,你起來吧/而且請你告訴他們/說他們所等待的已經(jīng)要來”;“我”的任務在第節(jié):“我將帶光明給世界/又將帶溫暖給人類”。

35、(5)前兩個空比較簡單,分別是“我”到來的時間和地點。第三個空需要結(jié)合詩歌的寫作背景來理解:詩人經(jīng)過千難萬險,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才從重慶來到了延安。 故答案為: 黎明的通知;艾青 酌痛;灼痛 祈求祝愿;走在前面引導的人 告訴他們/說他們所等待的已經(jīng)要來;我將帶光明給世界/又將帶溫暖給人類 時間;方位地點;迢迢長路和驚濤駭浪【點評】本題考查的是文學常識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課內(nèi)篇目的出處、作家作品等有關的內(nèi)容。解答此題關鍵以課本的注釋為主,注意平時的積累。 本題考查的是錯別字的辨析,解答此題要注意仔細體會形近字之間用法的差別,尤其是形聲字的形旁,要求學生在平時多留心,以達到正確的書寫。 本題考查考

36、生對詞語意思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題要求考生注意平時的積累,注意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進行判斷。 本題考查考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解答此題要求考生整體感知文章,結(jié)合題意在文章找到對應的答案。 本題考查考生對文章的理解,解答此題要求考生讀懂文章,結(jié)合提示進行分析理解。10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春望(唐)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1)下列對本詩的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 這首詩前四句寫春日長安敗象,飽含感嘆;后四句寫心念親人,充溢離亂傷痛之情。B. 詩中“烽火”是指因戰(zhàn)亂

37、而引發(fā)的長安城中的大火,這讓詩人很難得到家信。C. 詩的尾聯(lián)意思是詩人的白發(fā)越抓越少,簡直要插不住簪子了。D. 全詩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著蘊藉,真摯自然,有較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2)本詩抒發(fā)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答案】 (1)B(2)抒發(fā)了詩人感時憂國、思家念親之情。 【解析】【分析】(1)ACD正確; B詩中“烽火”是指因戰(zhàn)亂而引發(fā)的長安城中的戰(zhàn)火而不是“大火”; 故選:B。 (2)本題考查詩歌的思想感情。春天望去,詩人對國家破敗、山河破碎的局面十分憂慮,幾乎到了白發(fā)“不勝簪”的地步;家書難得則可表現(xiàn)出詩人感時憂國、思家念親之情。 故答案為:(1)B (2)本詩抒發(fā)了詩

38、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 【點評】本題考查古詩的賞析能力,作答時要結(jié)合全詩加以理解。 本題考查短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答題時應注意,在準確理解詞義,句意,段意的基礎上,梳理大局之間的聯(lián)系,依據(jù)體感要求來概括重點作答。二、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11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 推、敲    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庇钟鳌巴啤弊?,煉之未定,于驢上吟哦,引手做推敲之勢,觀者訝之。(節(jié)選自詩話總龜)【注】出自題李凝幽居:“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1)解釋下列劃線

39、詞語。 一日于驢上得句云_又欲作“推”字_(2)把文中的畫線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引手做推敲之勢,觀者訝之。(3)“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背鲎再Z島的題李凝幽居,是歷來傳誦的名句。請從“煉字”的角度對比“敲”“推”二字,說說賈島為什么最終選用“敲”字? 【答案】 (1)在;想要(2)伸出手來做著推和敲的動作,看到的人感到很驚訝。(3)敲顯得有禮貌,襯托出夜的寧靜,起到以動襯靜的作用。 【解析】【分析】(1)解答時,要注意詞語在特定語言環(huán)境中的含義。結(jié)合課內(nèi)所學“于”翻譯為“在”;“欲”翻譯為“想要”。 (2)注意對句子中關鍵詞語的理解:引手:伸手;勢:動作。 (3)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40、,是歷來廣為傳誦的名句。這兩句詩,粗看有些費解。詩人當然不可能連夜晚宿在池邊樹上的鳥都能看到。其實,這正見出詩人構(gòu)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潔,萬籟俱寂,因此老僧(或許即指作者)一陣輕微的敲門聲,就驚動了宿鳥,或是引起鳥兒一陣不安的噪動,或是鳥從窩中飛出轉(zhuǎn)了個圈,又棲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這一瞬即逝的現(xiàn)象,來刻畫環(huán)境之幽靜,響中寓靜,有出人意料之勝。倘用“推”字,當然沒有這樣的藝術(shù)效果了。 故答案為:在;想要 伸出手來做著推和敲的動作,看到的人感到很驚訝。 敲顯得有禮貌,襯托出夜的寧靜,起到以動襯靜的作用?!军c評】本題考查對常見文言詞語意義的理解及知識的遷移能力。解答此題要結(jié)合句子進行理解,

41、詞語的意思可根據(jù)知識的積累結(jié)合原句進行推斷,考生在平時要注意對常見文言詞語進行積累。 本題考查的是重點句子的翻譯。解答此題要遵循翻譯的原則,掌握翻譯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遺漏、不隨意增減內(nèi)容,譯文要順暢,翻譯時要注意重點詞語和常見句式的正確理解。 本題考查考生對出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基礎上進行分析。12閱讀【甲】【乙】兩段文言文,完成小題。 【甲】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砍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 , 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

42、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節(jié)選自送東陽馬生序)【乙】    鄭玄以山東無足問者,乃西入關,因涿郡盧植,事扶風馬融。融門徒四百余人,升堂進者五十余生。融素驕貴,玄在門下,三年不得見,乃使高業(yè)弟子傳授于玄。玄日夜尋誦,未嘗怠倦。會融集諸生考論圖緯 , 聞玄善算,乃召見于樓上。玄因從質(zhì)諸疑義,問畢辭歸。融喟然謂門人曰:“鄭生今去,吾道東矣!”玄自游學,十余年乃歸鄉(xiāng)里。家貧

43、,客耕東萊,學徒相隨已數(shù)百千人。(節(jié)選自后漢書)【注】涿郡:郡名,為今河北省涿縣治。圖緯:專論占驗術(shù)數(shù)的書。(1)下面是關于“文言實詞”學習方法的梳理。請根據(jù)提示,完成填空。 【積累遷移法】我們由【甲】文“錄畢 , 走送之”中“畢”的積累,遷移可知【乙】文中“問畢辭歸”的“畢”是_之意;由【甲】文“援疑質(zhì)理”中“質(zhì)”的積累,遷移可知【乙】文中“玄因從質(zhì)諸疑義”的“質(zhì)”是_之意?!静殚喸~典法】參考古漢語詞典中“素”的義項,“融素驕貴”中“素”的意思是_(填序號)。素:未經(jīng)染色的生絹;本然的,未加修飾的;真情,后作“愫”;蔬菜、瓜果類食品;一向,平素;預先?!菊Z境推斷法】根據(jù)語境,【乙】文“家貧,

44、客耕東萊”中“客”是_之意。(2)下列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公將鼓之B.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屠懼,投以骨C. 乃召見于樓上/所欲有甚于生者D. 乃西入關/太丘舍去,去后乃至(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鄭生今去,吾道東矣?。?)宋濂與鄭玄在求師中都遇到了什么困難?各自是如何克服的?請簡要概括。 【答案】 (1)完成,結(jié)束;詢問,質(zhì)疑;客居(2)B(3)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賢的學說。鄭玄現(xiàn)在離去,我的學問就傳到東方去了!(4)困難:身邊沒有博學的人可以求

45、教,求學中被老師怠慢。 如何克服:宋濂:到百里外“執(zhí)經(jīng)叩問”;態(tài)度恭順,禮節(jié)周到,堅持求教。鄭玄:西行入關,經(jīng)人介紹從師馬融;不懈怠,跟隨“高業(yè)弟子”求學,抓住機會向馬融求教?!窘馕觥俊痉治觥浚?) 因為【甲】“畢”,完成,故【乙】文中“畢”也是“完成”的意思。因為【甲】質(zhì):詢問,故【乙】文中“質(zhì)”也是“詢問”的意思。 結(jié)合語境分析,這句話的意思是馬融一向驕傲自負。故這里的“素”是向來的意思,故選。 語境推斷法,根據(jù)文中前后語境判斷。鄭玄獨自出外游學,十多年才回到家鄉(xiāng)。因為家境貧困,鄭玄在東萊“客耕”也只能是給別人耕種,故這里的“客”是客居的意思。 (2)A助詞,的/音節(jié)助詞,不譯;B都是介詞

46、,把;C介詞,在/比;D于是,就/才; (3)翻譯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關鍵詞語翻譯準確,最后再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翻譯。既,已經(jīng);益,更加。故此句可以翻譯為: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賢的學說。去,離開;矣,語氣詞,了。故此句可以翻譯為:鄭玄現(xiàn)在離開了,我的學問到東方去了。 (4)本文主要圍繞“求書”“求師”“求學”三方面的困難寫寫的,答題時從文中找到作者解決辦法的語句并概括歸納??梢愿爬椋阂猿瓡鴣砜朔o書之難;以謙恭的態(tài)度來克服無師之難;不畏路遙天寒克服求師之難;以讀書之樂克服生活艱苦之難。鄭玄在山東沒有值得求教的人;夠進入廳堂聽馬融親自講課的僅五十余人;三年都不能

47、見馬融一面;鄭玄日夜探究、誦習,從未有過絲毫懈怠厭倦;鄭玄趁機向馬融請教各種疑難問題。意對即可。 故答案為:完成,結(jié)束;詢問,質(zhì)疑;客居 B;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賢的學說。鄭玄現(xiàn)在離去,我的學問就傳到東方去了! 困難:身邊沒有博學的人可以求教,求學中被老師怠慢。 如何克服:宋濂:到百里外“執(zhí)經(jīng)叩問”;態(tài)度恭順,禮節(jié)周到,堅持求教。 鄭玄:西行入關,經(jīng)人介紹從師馬融;不懈怠,跟隨“高業(yè)弟子”求學,抓住機會向馬融求教?!军c評】本題考查對文言詞語含義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題,要根據(jù)平時對課文注釋的識記及積累,結(jié)合具體語境進行解釋。還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特殊用法的字詞。

48、此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虛詞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識記常用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結(jié)合語句翻譯確定該虛詞在句中的意義;根據(jù)虛詞在語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現(xiàn)代漢語中的詞語來代替;先多朗讀,體會語氣,進行判斷。 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現(xiàn) 象,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 本題考查的是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與概括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根據(jù)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nèi)容,找出相關的語句,概括即可。13閱讀文

49、言文,回答問題。 【甲】    初、權(quán)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quán)曰:“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jié)友而別。(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乙】    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錢行于郊衢,撫節(jié)悲歡聲震林木響遏行云。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選自列子·湯問,有刪節(jié))(1)解釋文中

50、劃線的字。 及魯肅過尋陽_未窮青之技_(2)文中畫線處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撫節(jié)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B. 撫節(jié)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C. 撫節(jié)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D. 撫節(jié)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3)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但當涉獵,見往事耳。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4)讀了【甲】【乙】兩文,你認為孫權(quán)和秦青在勸說藝術(shù)上有哪些高妙之處?呂蒙和薛譚的變化對你有什么啟示? 【答案】 (1)等到;未盡,即指沒有學完(2)D(3)你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于是薛譚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xù)學習。從

51、此以后,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4)二人都是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達到勸人的目的。孫權(quán)是現(xiàn)身說法,直言勸說,提出要求,易為人所接受;秦青則不說話,以自身的行動,即演奏的高超技巧讓秦青折服,從而達到勸人的目的。 啟示:我們要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不要滿足于眼前所學,只有不斷努力學習,才能達到更高的目標。【解析】【分析】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解釋詞語,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句意:當魯肅到尋陽的時候。及:等到;句意: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窮:盡。 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開。句意為:秦青打著節(jié)拍,高唱悲歌。那歌聲使路邊的樹林都振動

52、了,使空中的飛云也停住了。所以其停頓為:撫節(jié)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故選:D。 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diào)、換、補、移”,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但,只、僅。當,應當。涉獵,粗略地閱讀。見,了解。往事,指歷史。耳,語氣詞,表示限制語氣,罷了。句意:我只是讓你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乃,于是、就。謝,道歉。歸,回去。句意:薛譚(聽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請求能返回(繼續(xù)跟秦青學習唱歌),(從此)一輩子不再說回去的事了。 孫權(quán)勸學,先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xiàn)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

53、乃始就學”。主要用語言勸說,現(xiàn)身說法,語重心長,言辭懇切,鼓勵呂蒙求學?!扒厍喔ブ梗T行于郊衢,撫節(jié)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一句表明秦青沒有用語言勸說,而是通過高超的演唱水平,讓薛譚意識到自己的差距,從而安心求學。 呂蒙在孫權(quán)勸說下開始學習,而使才略有了驚人的長進,并令魯肅為之嘆服、與之“結(jié)友”的故事,說明了人應當好學、只要肯學習就會有進步的道理,突出了學習重要性,“開卷有益“的道理,不要以一成不變的態(tài)度看待他人,要以開放的眼光看待。薛譚的變化說明了學習必須虛心,持之以恒,不能驕傲自滿。人們學習是永無止境的,千萬不可有成功就驕傲自滿的心態(tài),不要淺嘗輒止的學習,學習必須虛心、持之以恒。 故答

54、案為: 等到 ; 未盡,即指沒有學完 。 D; 你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于是薛譚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xù)學習。從此以后,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二人都是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達到勸人的目的。孫權(quán)是現(xiàn)身說法,直言勸說,提出要求,易為人所接受;秦青則不說話,以自身的行動,即演奏的高超技巧讓秦青折服,從而達到勸人的目的。 啟示:我們要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不要滿足于眼前所學,只有不斷努力學習,才能達到更高的目標。【點評】本題考查解釋文言文中實詞的意義。答題時應注意,解釋文言文實詞意義包括:重點動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等,同時注意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義。 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答題

55、時應注意,文言文的朗誦節(jié)奏一般按意義劃分,以不破句為原則,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按詞語斷,主謂之間斷句;語詞后停頓;句首表連接的詞后停頓;介詞前停頓。 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答題時應注意,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jié)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 本題考查分析內(nèi)容,探究道理。答題時應注意, 二人都是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達到勸人的目的 ,再根據(jù)作者在文中表明的見解或主張,以及表現(xiàn)出來的好惡、褒貶之情,探究啟示或道理。 【參考譯文】【甲】當初,孫權(quán)對呂蒙說:“你現(xiàn)在當權(quán)管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托。孫權(quán)說:“我難道

56、想要你研究儒家經(jīng)典,成為博士嗎?我只是讓你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務繁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jīng)常讀書,自己覺得獲益頗多?!眳蚊捎谑情_始學習。當魯肅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一起談論議事,魯肅十分吃驚地說:“你現(xiàn)在軍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謀略,不再是吳下時的沒有才學的阿蒙了!”呂蒙說:“與讀書的人分別幾天,就用新的眼光看待,長兄你認清事物怎么這么晚呢?”于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和呂蒙結(jié)為好友后分別了。 【乙】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于是便告辭回家。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送行,秦青打著節(jié)拍,高唱悲歌。那歌聲使路邊的樹林都振動了,使空中的飛云也停

57、住了。 薛譚(聽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請求能返回(繼續(xù)跟秦青學習唱歌),(從此)一輩子不再說回去的事了。14閱讀桃花源記一文,回答下列小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58、;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160;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1)下面句子中加下劃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59、;  ) A. 落英繽紛              繽紛:色彩鮮明                      B. 阡陌交通              阡陌:田間小路C.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