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初中物理競賽初賽試題及答案_第1頁
第十八初中物理競賽初賽試題及答案_第2頁
第十八初中物理競賽初賽試題及答案_第3頁
第十八初中物理競賽初賽試題及答案_第4頁
第十八初中物理競賽初賽試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初中物理競賽試題中的a圖線所示。若其它條件不變,僅將水的質量增加,1/7#/7說明:則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線應該是() (A)a(B)b#/7(C)c (D)d3、如圖2所示,燒杯內裝有90C的熱水,一物塊A正好懸浮在水杯內,當1、本試卷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共24道單項選擇題,其中第1第18題每題4分,第19題一 24題每題5分;第二部分共8道填空題,每題6分。#/7全卷滿分150分。2、考試時間為90分鐘。3、考試中可以用計算器。4、考生使用答題紙,把正確答案填在答題紙相應的空格內5、考試完畢只交答題紙,試卷個人帶回。水的溫度降至10C的過程中,物塊 A將()(A)下沉 (B)懸?。–)上浮(

2、D)上下振動II#/7#/76、本試卷中常數(shù)g取10牛/千克4、無云的晴天里,某同學在操場上豎立一根直桿,地面上 OA是這根桿在#/7#/7第一部分:單項選擇題太陽光下的投影,過,了一段時間后,影子的位置移到了 0B,且OA=OB ,#/7#/71、分析下列幾種現(xiàn)象中溫度變化的 原因,其中一種與其如圖3所示。則AB所指的方向是()它三種不同,它應該是()(A)東(B)西(C)南(D)北5、如圖4所示,一點光源位于凸透鏡的主軸上,凸透鏡位置固定。當點光(A)開啤酒瓶蓋瞬間,瓶口的二氧化碳氣體溫度會降低源位于A點時,它的像在B點;當點光源位于B點時,它的像在C點。則2/7#/7凸透鏡位于(B)化妝

3、晶或殺蟲劑之類的自動噴劑,當噴了一會兒,罐#/7#/7身溫度會降低(A)A的左側(B)A、B之間 (C)B、C之間(D)C的右側#/7#/7(C)用打氣筒打氣,過了一會兒就感到筒身發(fā)熱6、早在公元前305年,著名天文家埃拉托色尼就已經測量出了地球的周#/7#/7(D)夏天,用嘴向手背快速吹氣,會感到涼意長,與現(xiàn)代科學公認的地球周長的真實值相差不到 0. 1 %。他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7#/72、給一定質量的水加熱,其溫度隨時間變化的關系如圖 1 每年夏至這天,塞恩城(今埃及阿斯旺)正午的太陽光正好直射到城內一口深#/7聞S(A)(C)(B)(D)井的底部,而遠在S千米以外的亞歷山大城,夏至這天正

4、午的太陽光卻會使 物體在地面上留下一條影子,他測得太陽光方向與豎直方向之間的夾角為8。由此得出地球的周長為()(A) 蹤千來(B)警千米(鬻千米 )畔迢千米7、如圖5所示,房間內一墻角處相臨兩墻面掛了兩個平面鏡,兩平面鏡相 互垂直,在該墻角緊靠鏡面處放有一個臉盆,盆內有水。某同學通過鏡面和 水面最多能看到自己像的個數(shù)為( )(A)3個 (B)6個 (C)9個 (D)無窮&水滴從空中落到平靜的水面后再彈起,如圖過程拍攝的部分鏡頭,則按時間由先到后的排序應該是()9、一只圭寸閉的小箱子,自重為 G,內有一只重為Co的小蜜蜂,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則關于箱子對地面的壓力的說法正確的是()(A)若小蜜蜂

5、在箱子內水平勻速飛行,箱子對地面的壓力等于G(B) 若小蜜蜂在箱子內豎直向上勻速飛行,箱子對地面的壓力大于 G+Go(C) 若小蜜蜂在箱子內豎直向下勻速飛行,箱子對地面的壓力小于G+Gn(D) 若小蜜蜂在箱子內傾斜向上勻速飛行,箱子對地面的壓力等于 G+Cn10、如圖7所示,該裝置是某醫(yī)院內給病人輸液的部分裝置示意圖,乙瓶內 液體不斷通過Q管輸入病人體內,剛開始輸液時,甲、乙兩瓶內藥液量相等, 液面相平。過了一會兒,觀察兩個輸液瓶時會發(fā)現(xiàn)(此時兩個輸液瓶內還有大量的溶液)()通大氣(A)甲瓶中的液面高(B)乙瓶中的液面高(C)甲、乙兩瓶中的液面一樣高(D)以上三種情況均有可能11、 在圖8所示

6、的電路中,電源電壓保持不變。閉合電鍵s,電路正常工作。過了一會兒,兩電表的示數(shù)都變大,則該電路中出現(xiàn)的故障可能是()(A)燈L斷路(B)燈L短路(C)電阻R斷路 (D)電阻R短路12、 在圖9所示的電路中,當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移動時,導致電壓表 V2讀數(shù)變大,則下列關于其它電表讀數(shù)變化情況的說法中,正確的是()(A)V1、A讀數(shù)均變大(B)V3、V讀數(shù)均變大(C)V、A讀數(shù)均變大(D)V3、 V1讀數(shù)均變大13、 如圖10所示,輕質細桿ABC的A端用鉸鏈固定在豎直墻面上,C端懸4/7掛一重物P,B點與一細繩相連,細繩的另一端系于墻面 D點。整個裝置平衡 時,細桿正好呈水平。關于細桿在 A端所受

7、外力的示意圖如圖11所示,其 中正確的是()AS 13(2 F甲珂(C) FkF乙千(B) F甲 Fe F丙(D) 當甲的作用力增加時,乙、丙兩人的作用力均減小,但 F乙n),將直角頂點C固定,如圖20所示,當直角鐵絲靜止時, BC邊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0,則sin0二,若在B點懸掛一物體,將使0=45,貝V該物體的質量為o3, P水=1. 0X103千克/米3,則甲、乙兩球的體積之比為 o當把乙球放入水中時,乙球露出水面的體積占乙球體積的 o28、某溶液的密度P隨溶液深度h按照規(guī)律P=Po十kh變化,Po=1克/厘米3,k=0. 01克/厘米4。用不可伸長,長度為5厘米的細線將A、B兩 個立方

8、塊連在一起并放進溶液內。 已知VA=VB=1厘米3 ,mA=1.2克,mB=1.4 克,則平衡時立方塊A中心所在的深度為 厘米,細線上的拉力為牛。(假設溶液足夠深)29、 夜里,在海洋的同一條航線上,甲、乙兩船分別以5米/秒和10 米/ 秒的速度相向而行。當兩船相隔一定距離時,兩船上的駕駛員同時拉響了汽笛,駕駛員在聽到對方的汽笛聲后立刻開亮自己船上的探照燈。若兩船駕駛 員探照燈打開的時間正好相隔0. 2秒,貝懐明拉響汽笛時兩船之間相距米,甲船亮燈時距離乙船 米;乙船亮燈時距離甲船 米。(已知空氣中聲音的傳播速度為 340米/秒)30、 A、B兩地之間僅有一條公路且相距 300千米。從A地早上9

9、: 00 起每隔45分鐘開出一輛汽車駛向 B地,車速為60千米/小時,下午15: 00, A地開出最后一班車。另外每天由 B地早上8: 00起每隔1小時也開出 一輛汽車駛向A地,車速為75千米/小時,下午16: 00,B地開出最后一 班車。則由A地早上9: 00開出的班車在行駛途中能見到 輛由B地開出的班車;由 B地下午15: 00開出的班車在行駛中能見到輛由A地開出的班車。(進出站時除外)31、遵守交通法規(guī)是每一個市民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素養(yǎng),違反交 通法規(guī)不僅僅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不文明現(xiàn)象,更重要的是,這種行為會給國家或 者個人造成財產損失,對人身安全帶來重大威脅。此試舉一例,如圖21所示為某

10、道路由南向北機動車及非機動車的道路示意圖。已知機動車車道寬32、如圖22(a)所示,R為滑動變阻器,Ri、R2為定值電阻,電源電壓U 保持不變。建立直角坐標系,橫軸表示電流,縱軸表示電壓。改變滑動變阻 器滑片P的位置,將電壓表Vi、V2的示數(shù)隨電流表A示數(shù)變化的兩條圖線 分別畫在坐標系中,如圖 22(b)所示。則根據(jù)圖線可知電阻只Ri=歐,電阻R2=歐。10/7D=3米,甲、乙兩部轎車分別在慢車道和快車道上向北勻速行駛,V甲=36千米/小時,V乙=54千米/小時。兩部轎車的尺寸均為:長度L1=4 .5米, 寬度d=1. 8米。當甲、乙兩車沿南北方向上的距離為S2=3米時,在甲車前方慢車道與非機動車道交界處的 C點(與甲車相距S1,且S1 = 10. 5米),突 然有一人騎自行車橫穿馬路(假設勻速),自行車車長L2=1 . 8米。那么當自 行車車速在范圍內將與甲車相撞;當自行車車速在 圍內將與乙車相撞。設兩轎車均在車道中間位置行駛,且不 考慮轎車的制動情況。#/7#/7#/7區(qū)(縣 學校 匙名準考證號碼上海市第十八屆初中物理競賽(大同中學杯)初賽試題參考答案第一部分(選擇題).共102分 1一18每題4分,19-24每題5分題號答案題號答案題號答案題號答案題號答案1D2C3C4A5丄6B7B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