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公開課藝術化的憂思與追問(張祖慶) (2)_第1頁
語文公開課藝術化的憂思與追問(張祖慶) (2)_第2頁
語文公開課藝術化的憂思與追問(張祖慶) (2)_第3頁
語文公開課藝術化的憂思與追問(張祖慶) (2)_第4頁
語文公開課藝術化的憂思與追問(張祖慶) (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沙里淘金妙手回春語文公開課藝術化的憂思與追問(張祖慶)近讀金克木先生隨筆集游學生涯。金先生的學問識見,自是沒得說。引起我共鳴并深思的,是幾年前在化塵殘影中讀過的國文教員一文(全文附錄于后)。彼時讀此文,我就在一些細節(jié)處做了簡單的批注,今日再讀,想及當下愈來愈藝術化的語文公開課,感慨頗多,遂敲下此文,借以警策自我別在藝術的路上迷失了自己因為,曾幾何時,自己也一度熱衷于這種藝術課的制造。一金先生上小學時的國文教員,肯定不是名師,先生甚至連老師的名字都記不起了。但老師的樸素教法和卓然風采,金先生卻記憶猶新。文中,雖沒有直抒胸臆贊美老師,但字里行間,包含著深沉的感激和懷念。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學語文教員,

2、為何會博得大學問家金先生如此的敬重?我們來看看這位老師都做了些什么?歸納起來,很簡單一是自編教材供學生學習;二是讓學生大量背誦名篇;三是適度精當的講解。除此,這位老師好像沒有做過什么驚天動地的事情。讓我們引錄金先生的原文片段,走近最樸素的語文課堂“他的教法很簡單,不逐字逐句講解,認為學生能自己懂的都不講,只提問,試試懂不懂。先聽學生朗讀課文,他糾正或提問。輪流讀,他插在中間講解難點。課文讀完了,第二天就要背誦。一個個站起來背,他站在旁邊聽。背不下去就站著。另一人從頭再背。教科書可以不背,油印課文非背不可。文長,還沒輪流完就下課。文短,背得好,背完了,一堂課還有時間,他就發(fā)揮幾句,或短或長,仿佛

3、隨意談話。一聽搖鈴,不論講完話沒有,立即下課?!边@樣的課堂,可謂簡單之極。沒有精心設計的開講,沒有精妙絕倫的導語,沒有起承轉合跌宕起伏,甚至連時間都無法控制,頗有點信馬由韁的意味。但是,簡單的背后,是極其的不簡單。首先,是老師的眼光和識見。在大家都倡導用白話文教學的年代,一個國文老師,能大量地選編課本以外的文章,且“這些文后來都進入了中國大學的讀本”,是頗需膽識和學識的。設若這位老師沒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學養(yǎng),是難以從浩如煙海的古籍中選出這么精彩的文章來的。其次,是老師非常重視背誦積累。毫無疑問,這位國文老師,是從私塾里出來的,他秉承了私塾國文教育的菁華,牢牢牽住了語文學習的牛鼻子背誦。在國文教

4、員這篇文章中,金先生多次提及他的老師是如何嚴格要求學生背誦的。背,成為了語文學習最最重要的童子功。第三,最讓人欽佩的是,老師的精當講解。對“孟軻”的“軻”字的解釋,病梅館記中涉及的文學流派,古詩詞中不同句子中出現的“寒”字的比較,以及鴻門宴中“立”字的深入剖析,是那樣精妙絕倫。這位國文教員,能不講的堅決不講,若要講,則講在學生不懂處,講在言語規(guī)律處,講在文章章法處。在此過程中,教給學生語言的規(guī)律,學習的方法,做人的道理。這幾個教學片斷,大有“點石成金”的風范。這位不知名的國文教員,就這樣用自己最為樸素的方法,將金克木先生和他的同學,引進了文學的殿堂。大道至簡,大音希聲。簡單,往往最能抵達事物的

5、本質。二反觀當下的公開課,大有越來越復雜,越來越“藝術”的趨勢。常常聽到不少老師在聽完一節(jié)公開課后,發(fā)出深深的贊嘆:“這節(jié)課,簡直完美無缺;這是一節(jié)真正美麗的語文課!”若追問,為什么覺得完美無缺,乃至于覺得美麗呢?聽課者往往會從這幾個角度來回答:“整節(jié)課設計得行云流水,一點節(jié)外生枝的東西都沒有?!薄罢n件太美了!優(yōu)美的音樂,和諧的色彩,惟妙惟肖的動畫”“教師的語言太美了,激情澎湃,每一句話都像是一首詩。”“聽這樣的課就是一種藝術享受?!薄斑@節(jié)課帶給我很震撼的感覺,老師上得太好了!”是的,看課看老師,而不是看學生,已經成為我們看課的由來已久的約定俗成。“言為心聲”,其實,這些不經意間的議論,反映了

6、當下公開課的價值導向和老師們聽課的價值追求。公開課,以“唯美”為最高的追求這是一種畸形的追求。在這種“唯美主義”思想的推動下,于是,我們的課堂越來越美,語文公開課,簡直就是一場“唯美”的盛筵。君不見課堂上,唯美的課件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聲光齊上,圖文并茂,音樂渲染,余音繚繞。君不見課堂上,唯美的語言讓人驚嘆不已感佩不止。詩意盎然,妙語連珠,舌吐蓮花,滴水不漏。君不見課堂上,唯美的流程讓人如坐春風大呼過癮。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推進,行云流水,秩序井然。近年來,這樣的“唯美課堂”在語文教學界,尤其是小語界,有愈演愈烈之勢。一篇幾乎不存在理解難度的課文,在預習時讀了五六遍甚至會背的情況下,老師非要讓學生

7、從課題入手,質疑問難,提出一個又所謂的“問題”;一個簡簡單單的句子,老師要竭盡全力,翻來覆去,顛來倒去地讓學生配合著讀下半句,非讀個十遍二十遍誓不罷休,美其名曰讓學生在語境中和作者的情感同頻共振;一個相同的教學設計,遇到不同的學生,老師的點撥和啟發(fā),總是一模一樣的近乎朗誦的幾句詩一樣的話語;不管是什么文體,說明、寓言、寫景、狀物、敘事凡是文章,就一定要訓練有感情朗讀,學生也跟著老師拿腔捏調地搖頭晃腦;課堂教學漸入佳境時,不管需要不需要,非要創(chuàng)設一個寫話的情景(而且必定是配上一段煽情的音樂)將課推向高潮不可!似乎不這樣做,就沒有做到“讀寫結合”,就不夠美輪美奐如此等等,不勝枚舉。于是,我們的語文

8、課,打扮得越來越花枝招展。三我們,真應該靜下心來想一想,學生需要的是怎樣的課堂,怎樣的語文;我們,真應該靜下心想一想,一線老師需要的是怎樣的公開課。我想,教學的唯一目標,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語文課的唯一目標,應當是幫助學生學習語文。老師們看公開課,也應該是看老師是如何幫助學生學習語文的。其落腳點,在學生的“學”上。學生的學習,是有需求的,是會遇到困難的,是需要老師幫助點撥的。而反觀我們當下的大部分語文公開課,鮮有老師從對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的檢測或調查開始,而是將一個預先演練多遍的教案,在課堂上按部就班地實施。教案是劇本,老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演員”只要在“導演”的指導下,完成“劇本”的預設任

9、務,就大功告成。這,不是實實在在的“藝術”嗎?這樣的課,當然也就成了“藝術課”。這樣的“藝術課”,忽視了學生真實的學習需求,遮蔽了真實的學習矛盾,掩蓋了真實的學習挫折。表面上看起來,課堂是行云流水,精彩紛呈的??墒?,這精彩是屬于學生昨天的,還是屬于當下生成的?我以為,真實的能帶給一線老師更多啟發(fā)的公開課,應該是不需要反復試教(至多試個一兩遍就夠了),更不需要花一個月乃至更長時間來備課的。教師從拿到教材到在課堂上演繹,長則兩三星期,短則兩三天,在心里反復推敲教學方案,以樸素的方式地走進課堂。這樣的課堂,和家常課更為貼近;這樣的課堂,所暴露出來的問題,是真實的問題;這樣的課堂所生成的智慧,才是一線

10、教師所迫切需要的。而經過了反復試教的課,學生的學習矛盾被教師人為地遮蔽掉了,學生的學習挫折無法真實地展現,學生的學習困惑如何解開,聽課者無從得知。這樣的課堂所呈現的“行云流水”就缺乏了普遍意義。一節(jié)完美得像藝術品一樣的公開課,不是一節(jié)好課。因為,它離一線教師太遠。一節(jié)真實的好課,應該是有缺點的,乃至于有硬傷的。公開課,因為缺點而可愛。所幸的是,公開課的舞臺上,還是有不少老師,自覺地以上出樸實、家常而高效的語文課為價值追求。只是,有這樣追求的老師,還是太少太少。四那么,是什么導致了公開課在“藝術”的路上越走越遠?我們又該何去何從?一者,執(zhí)教老師求完美的心態(tài)使然;二者,聽課老師對公開課求完美的心態(tài)

11、使然。為了滿足聽課者獵奇的心理,執(zhí)教者便紛紛想出怪招、高招,“搏出位”,吸引聽課老師眼球;聽課者,則紛紛以誰的課“最有藝術表現力”來衡量。而課堂的主人學生,則被我們悄悄遺忘。我想,作為聽課者,我們是否不要以“藝術品”來考量一節(jié)公開課,而是去思考:這節(jié)課,教師是如何和一起學生學語文的?他(她)的教學,有哪些值得我日常教學借鑒啟發(fā)的?當然,也許有老師說,金克木先生文中所提及的,都是家常課,我們的公開課,若都這樣上,誰還愿意去聽?我想,如果我們不以“藝術品”去衡量公開課的話,難道你不覺得金老先生的國文教員,才是真正值得我們學習的嗎?我們,究竟是為了學習公開課的技巧以便于下一次公開課更好地包裝自己,還

12、是為了提高常態(tài)下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公開課華麗的外表是“櫝”,而真正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笨方法,往往是“珠”,我們,總喜歡買櫝還珠!“以生為本”這句聽得人耳朵起老繭的理念,實施起來,真的很難很難。但是,作為一個真正有責任感的老師,我們就應該努力從每一節(jié)課做起,少一些作秀,多一些務實,讓公開課接近家常課。我們是否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去努力?首先,老師要有“忘我”的精神。不要時時處處想著我在上課給老師們聽,我要把自己的所有特長展示給聽課老師們,而要想著我在和孩子們一起學語文。劉鐵芳教授在三種歌星的三重境界一文中,分別分析了張國榮、劉歡、王菲的唱歌風格,他指出“應該說,這三位歌星都把自己所體現的類

13、型發(fā)揮到了極致,都可以說是杰出的歌星。在藝術的角度上也許難分高下,但如果站在聽者聽歌的角度而言,則王菲當更勝一籌,張第二,劉第三。為什么?因為聽者是聽歌,對于聽者而言,最重要的當然是聽你的歌,接受你歌曲的感染,而不是,或者說首先不是聽你這個人,接受你這個人,當你這個人過多地占據了聽者的心,聽者就無法更多地、更純粹地接納你的歌,感受你的歌,你的人已經先入為主。”課堂、學生本身就是世界,這個世界最好的方式就是讓這個世界本身說話,而不是按照教師個人的意志來說話,準確地說是,教師的安排設計只是為了顯現這個世界,而不是人為地支配、改造這個世界。課堂處處有教師,但看不見教師人為的痕跡,看到的只有教師的教育

14、對象學生生命的飛躍。這是教學的另一種境界。爾尼雪夫斯基有一句話說的好“我們所能找到的只是好而已,沒有完美”。王菲也不是歌唱藝術的終點,何況世界原本需要豐富多彩,需要個性多樣。因此,課堂上,教師適度地忘記自己,讓自己往后退,把學生往前推,這是應有之義。教師在課堂上,要做一個“報春使者”,要做到“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教師千萬不要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星光四射。學生的光芒四射,才是課堂最應該追求的。其次,追求“忘我”中的“有我”。我們說教師要適當“忘我”,并非始終“無我”,而要追求“忘我”與“有我”的融合教師要在“忘我”的課堂上凸顯“有我”的風格。有人說,在學生面前,老師要敢于說“語文即我,我即語文”。教師不僅是平等中的首席,不僅是教材的主人,不僅是合作者,更應是豐富的課程資源,是課程資源自然而恣意的流淌,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多儲備多積累。就像金克木先生文中所提到的國文教員,這樣的老師在講臺上一站,隨便說一句話用一個典便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洋溢著文化個性,一個表情、一個手勢,便是儒雅的學者風范,黑板上的每一個字、隨口而出的一句詩,都能呈現出中國文化的神韻。這樣的老師從不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