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上冊 第10課《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案 鄂教版_第1頁
九年級語文上冊 第10課《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案 鄂教版_第2頁
九年級語文上冊 第10課《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案 鄂教版_第3頁
九年級語文上冊 第10課《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案 鄂教版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16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教學目的                                               &#

2、160;       1了解駁論文的特點,學習駁論文的寫法。 2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3體會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3、;                      1重點: 反駁論證的方法(間接反駁)                         

4、;            2難點: 體會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 三、教學方法                            

5、0;                            1.誦讀法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增強感知、感悟。                  

6、               2.品讀法讀重點語句,品味其思想內(nèi)涵和寫法。                                &

7、#160;3.討論式在討論中互相啟發(fā)。                                               

8、; 4.探究式在討論的基礎(chǔ)上,對某個或幾個問題變換角度思考,拓展思維。          四、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9、             五、教學時數(shù):二課時                                   &#

10、160;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疏通課文,弄清寫作背景。 一、導入新課      有人說,新世紀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國年”,申奧成功,加入WTO,國足出線等等,喜事不斷,中國人感到從未有過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國是怎樣的面貌

11、呢?那時的中國人又是怎樣的精神狀態(tài)呢?當時,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頑強的戰(zhàn)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著這一切,一次次振臂吶喊,一次次沖鋒陷陣他,就是魯迅先生。     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板書課題),看看我們能從中得到什么新的啟發(fā),學到怎樣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 解題 、了解駁論文的特點1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zhì),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jù),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論證方法:是運用論據(jù)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   &#

12、160;                                論證方式:即作者怎樣表達自己的觀點。一般分為立論和駁論。            

13、0;           (1)立論:即直接提出中心論點,用論據(jù)來加以論證,從而證明自己的觀點。             (2)駁論:假設(shè)一個錯誤的論點是正確的,然后進行反駁,再提出自己正確的論點。         駁論的方法有:(1)駁論點(直接批駁):先舉出對方的荒謬論點,然

14、后用正確的道理和確鑿的事實直接加以批駁,揭示謊言同事實、謬論同真理之間的矛盾。 舉例:不求甚解。(2)駁論據(jù)(間接批駁):批駁對方論據(jù)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因為論據(jù)起著支撐論點的作用,論據(jù)駁倒了,論點自然就站不住腳了。 (3)駁論證(間接批駁):論述一個問題,論點和論據(jù)之間必須有內(nèi)在的邏輯關(guān)系,否則論點就站不住腳。通過駁論證來駁論點,就是揭穿對方的論據(jù)與論點之間沒有內(nèi)在的邏輯聯(lián)系,即所持論據(jù)證明不了論點,其論點并不能由論據(jù)推出。 記?。厚g論完后,作者一定會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2從廣義上來看,這又是一篇雜文,短小精悍,寫法靈活。魯迅的雜文有“匕首”,“投槍”之喻。  

15、60;    本文屬魯迅后期雜文,魯迅寫這篇文章之前的一個月,肺病已相當嚴重。文章寫完之后的兩個多月,寫了病后雜談,還致信楊霽云,自稱是在敵人和“戰(zhàn)友”的夾攻下的“橫戰(zhàn)”??墒?,健康的惡化和精神的壓力,并沒有影響他對世事的熱忱關(guān)注。      課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聚焦當時社會的熱點問題,把要談的對象“中國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嗎”直接放在標題上,能引起讀者的思考和閱讀欲望。 三、 寫作背景 1。 學生先介紹自己課前查閱的資料。    2(看課件有關(guān)“九·一八”事件的內(nèi)容

16、)“九·一八”以后,日寇加緊侵略我國,國土日益淪喪。國民黨反動政府采取消極不抵抗的態(tài)度。日軍深入華北。悲觀失望的氣氛籠罩著上層社會。當時資產(chǎn)階級報紙大公報發(fā)表社論,指責中華民族失去了自信力,為國民黨反動政府推卸責任。針對這觀點,魯迅先生特地在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東北三省三周年以后的一星期,發(fā)表本文,指出: 中國有充滿自信力的人存在著,他們是中華民族的筋骨和脊梁。與此同時,我黨紅軍開始了二萬五千里的長征,播散著抗日的火種。四、 疏通課文1字詞 脊j梁誆kung騙:用謊話騙人。玄xuán虛之至:用迷信的一套來迷惑人已到了極點。懷古傷今:追念過去,傷感今天。為民請命:泛

17、指有相當?shù)匚坏娜舜戆傩障虍敊?quán)者陳述困難,提出要求。前仆p后繼: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繼續(xù)跟上去。形容英勇奮斗,不怕犧牲。2 朗讀全文。 3 思考問題。      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么,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又是什么?請在文中找出這兩個針鋒相對的觀點。作者為什么認為對方觀點是錯誤的?作者提出自己正面的觀點的依據(jù)又是什么?     明確: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中國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因為信“地”信“物”信“國聯(lián)”,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而現(xiàn)在的求神拜佛,則是在自

18、欺了。作者拿過去和現(xiàn)在的事實為據(jù)。 五、布置作業(yè)。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弄清文章的論證過程,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一、導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薄凹囊夂擒醪徊欤乙晕已]軒轅”(投影展示),魯迅,一個文化的領(lǐng)袖,又是一個時代戰(zhàn)士,思想的領(lǐng)袖。他用文學家敏銳的目光和戰(zhàn)士堅定的革命意志同一切反革命作著斗爭,戳穿一切黑暗。 所以說他的語言如“投槍”“匕首”。    這節(jié)課我們要在上節(jié)課初讀基礎(chǔ)上深入研究,更進一步走進魯迅體會他的感情。二、 駁論文知識回顧    議論文從論證方式看,一般可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立論,

19、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提出并闡明自己的見解或主張。駁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發(fā)表議論,批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     一般說來,批駁對方的論點主要有三種方式:直接批駁對方的論點、駁論據(jù)、駁論證。 三、分析課文 1回顧上節(jié)課知識:文中針鋒相對的觀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對方觀點為什么是錯誤的?(根據(jù)對方的依據(jù),信“地”信“物”信“國聯(lián)”這是“他信力”,現(xiàn)在的求神拜佛則是“自欺力”)(板書)2 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么還要一再承認對方說的都是“事實”?那些依據(jù)是事實嗎?明確:從資料上看是事實

20、。作者首先承認對方說的是事實,然后分析對方的事實,卻發(fā)現(xiàn)對方要說的其實不是自信力的問題,這樣,對方的觀點就不存在了。     師引導:這是駁論的一種方式,從對方真實存在的依據(jù)出發(fā)推導出有別于對方觀點的結(jié)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指出對方論據(jù)證明論點的過程是不和邏輯的,這是駁論證。 3學生自讀第一段加點文字,朗讀第五段加點文字。思考: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麻醉、欺騙自己,即自欺欺人)從課文的第一個注釋,我們知道這些加點文字曾被國民黨檢察官刪掉,這說明什么?    明確:這里加著重號的句子,是反動政府“書報檢查處”刪去的文字,它揭露了上層

21、統(tǒng)治者大搞求神拜佛來掩蓋自己投降賣國真面目的反動實質(zhì)。    “求神拜佛”恐怕是國民黨在山窮水盡時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魯迅是個現(xiàn)實感很強的人,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嚴重后果,這自然觸到了國民黨的痛處。所以被刪去。從加點文字也可以看到魯迅的境況,但魯迅卻不憚于在槍林彈雨中為民奔走呼號,其無私無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這樣一來,第五段中的“中國人”指什么,是否清楚?(國民黨官僚及所謂的“社會名流”)4 文章在批駁對方論證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作者又是如何論證自己的觀點的呢?請大家朗讀7、8兩小節(jié)。明確:從古代談

22、到了現(xiàn)代,很多人都是中國的脊梁。5作者先說了自古以來在所謂的“正史”里都掩不掉光輝的人,(正史:以統(tǒng)治者的意識、思想為主導編輯而成的史書,稱贊和謳歌統(tǒng)治者和為統(tǒng)治者服務(wù)的人)。 作者沒直說,而是歸納為四種(埋頭苦干舍身求法),它們是指哪些人呢? (小組討論)明確:一種是不求名利,埋頭苦干,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和燦爛文化,推動歷史前進的廣大勞動人民和創(chuàng)造發(fā)明家。如畢升、李時珍等。一種是不怕流血犧牲,起而反抗反動統(tǒng)治的革命者和堅持抗戰(zhàn)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陳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飛、文天祥等。一種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顧個人安危,為解除或減輕人民疾苦而奔走呼號,為民請命的人。如王安石、白居易、孟子、司馬遷、屈原等。一種奮不顧身,為正義而獻身的,如譚嗣同、屈原等(或是歷盡艱辛,奮不顧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顯、玄奘等。)6魯迅稱這些人為“中國的脊梁”,為什么?“中國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對在歷史上起過進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評價。 7這些人“現(xiàn)在也何嘗少呢?”“現(xiàn)在的”又是指哪些人呢?他們的犧牲不能為“大家”所知道? 明確:指的是腳踏實地地為民族進步而奮斗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梁”,他們往往來自下層或代表著廣大民眾的利益。但由于中國長期的專制奴役統(tǒng)治,許多事情自然無權(quán)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來的許多社會變革多缺乏對廣大民眾的宣傳發(fā)動。 8做練習,體會“中國人”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