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2021版新高考選考歷史一輪復習人教版:第30、31講鞏固練(Word版含解析)_第1頁
(廣東)2021版新高考選考歷史一輪復習人教版:第30、31講鞏固練(Word版含解析)_第2頁
(廣東)2021版新高考選考歷史一輪復習人教版:第30、31講鞏固練(Word版含解析)_第3頁
(廣東)2021版新高考選考歷史一輪復習人教版:第30、31講鞏固練(Word版含解析)_第4頁
(廣東)2021版新高考選考歷史一輪復習人教版:第30、31講鞏固練(Word版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30、31講鞏固練編者選題表考占P八、角度題號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商代人本意識的增強1孔子對天下一家的認同2老子思想3儒墨思想比較4百家思想的合流趨勢5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漢代治國思想轉變6漢代思想特點7漢代私人講學8儒學成為主流思想9漢末儒家忠君思想進一步強化10儒學對法律的影響11東漢禮法矛盾的調和12綜合13、14一、選擇題1 .(2019 安徽合肥二模)殷墟甲骨卜辭為研究商代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參考。通過考察卜辭可以發(fā)現(xiàn),商代的宗教崇拜經歷了從圖騰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緣祖先崇拜的過程,這反映了()A.宗教信仰逐步確立B.王權統(tǒng)治的神秘性C.人本意識日益顯現(xiàn)D.宗法觀念的制度化解析:

2、C 材料中“從圖騰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緣祖先崇拜”說明商朝的宗教意識逐漸從自然轉移到人,體現(xiàn)出人本意識逐漸強化,故C項正確。材料說明的是宗教信仰主題的變化,不是說明宗教信仰 逐步確立,故A項錯誤;商代統(tǒng)治方式是實行王權和神權結合,材料并 沒有說明王權統(tǒng)治的神秘性,故B項錯誤;材料說明宗教觀念在商代 逐漸變化,并不是說明宗教觀念的制度化,故D項錯誤。2 .(2019 山東濰坊一模)據錢穆考證,周人語稱雅,故雅言又稱正言。 孔子魯人,日常操魯語,惟于誦詩、讀書、執(zhí)禮,此三者必雅言。 這表明()A.諸侯各國尊崇傳統(tǒng)文化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傳播C.禮制尚能維護天子權威D.孔子對天下一家的認同解析:

3、D 從孔子的語言使用情況來看,在平常的時候說魯國的語言, 在誦讀經典和執(zhí)行禮事時用雅言,這一方面避免了因各地方言差異造 成對經典的曲解,另一方面尊重王室,有助于以先王之訓典教化天下, 形成文化大一統(tǒng),故D項符合題意;材料只體現(xiàn)出孔子一個人的態(tài) 度,A項錯誤;孔子平日里都用魯國語言來傳道,故B項錯誤;C項材料 未體現(xiàn)。3.老子認為“無為而無不為”,以為天地萬物,都有一個獨立不變,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著神道作主宰,更用不著人力去造作安排。該思想()A.源自對社會現(xiàn)實的反思 B.批駁了諸子百家思想C.希望重建等級社會秩序 D.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解析:A 根據材料可知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是源于“

4、天道自 然無為”的哲學思想,從自然界運行的規(guī)律出發(fā),倡導政治上“無為而 治”,這是源自對春秋時期社會現(xiàn)實的反思,故A項正確;材料無法體 現(xiàn)老子批駁了諸子百家思想,排除B項;希望通過“禮”重建等級社會 秩序的是孔子,故排除C項;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是順應自然 法的思想,故排除D項。4 .墨家主張“兼相愛、交相利”,并提出了非攻、尚賢、尚同、非樂、 非命、節(jié)葬、節(jié)用等主張。與當時儒家的思想相比,墨家更注重()A.區(qū)別等級名分B.維護血緣關系C.講求實際功利D.強調重義輕利解析:C 墨子主張的兼愛是沒有等級差別的愛,不論“王公大人”還 是普通“萬民”,都不分輕重厚薄;孔子所說的仁愛是以血緣關系

5、為基 礎的,是有等級差別的愛,A、B兩項錯誤。非攻、尚賢、尚同、非樂、 非命、節(jié)葬、節(jié)用等一系列主張,都貫穿著講求實際功利的精神,與儒 家強調的重義輕利是針鋒相對的,C項正確,D項錯誤。新知生成孟子對墨子的批判孟子對于墨子的兼愛思想是完全否定的,在孟子看來墨子的兼愛思想是對于宗法血親社會的否定,缺乏社會基礎和人性基礎。但另一方面, 墨子的兼愛思想的思考點是恰恰作為儒家代表的孟子所不能理解的。因此孟子曾批判墨子“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2019 湖南懷化一模)戰(zhàn)國后期,儒家、道家、法家都希望以自己的思想統(tǒng)一天下學術,秦相國呂不韋召集門客集體撰寫的 呂氏春秋另辟蹊徑,對先秦諸子百家

6、的思想進行整合。這反映了 ()A.呂不韋企圖統(tǒng)一各學派 B.政治局勢影響學術發(fā)展C.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形成 D. “百家爭鳴”局面結束解析:B戰(zhàn)國后期,百家思想出現(xiàn)合流趨勢,材料中“統(tǒng)一” “整合” 體現(xiàn)了這一趨勢,而此時的時代特征為中央集權發(fā)展,社會向統(tǒng)一演 進,體現(xiàn)了走向統(tǒng)一的趨勢,故B項正確。6 .(2019 廣東佛山二模)據宋人徐天麟西漢會要食貨六記載: “西漢前后共賑濟災荒計三十七次,其前期僅有八次,而此后則多達二十九次。”這反映了西漢()A.前期黃老思想影響了國家治理成效B.自然災害的頻繁C.董仲舒提出了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D.統(tǒng)治思想的轉變解析:D 根據材料可知,西漢從前期到后

7、期,國家賑災次數增加,根據 所學可知,西漢前期以黃老思想治國,提倡無為而治,賑災次數較少。 而西漢后期,儒學成為治國思想,倡行仁政。且漢代新儒學主張?zhí)烊烁?應,以天降災變,警示統(tǒng)治者施行仁政,材料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西漢統(tǒng)治思想的轉變,故D項正確。A項僅體現(xiàn)西漢前期狀況,不全面。B項只是材 料反映的現(xiàn)象并非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體現(xiàn)漢代儒學作為治國思 想對政府行為的影響,而非董仲舒主張,排除C項。7 .(2019 江蘇南京二模)清華大學教授劉桂生指出,漢武帝“罷黜百 家,獨尊儒術”,其用意只在于確立儒學在官學與朝廷政治中的地位 , 不許其他學派分沾。讀書人若要研究,盡可自便,只是不能用來獵取功 名富貴。

8、他認為漢代()A.推行獨尊一統(tǒng)的文化政策8 .中央的權威遭到嚴重挑戰(zhàn)C.包容諸子百家的學術思想D.百家爭鳴具有強大生命力解析:C 材料有兩層意思,第一,官方政治地位上儒學是獨尊的,高于 其他學派;第二,民間學術上,其他學派可自由發(fā)展,故可判斷C項正 確。A項只適用于第一層意思,排除A材料沒體現(xiàn)地方勢力對中央政 府的挑戰(zhàn),B項錯誤;由“儒學在官學與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許其他 學派分沾”可知,當時沒有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D項錯誤。8 .(2019 湖南長郡中學適應性考試)下表為不同史籍關于兩漢私人 講學的歷史敘述。記述出處(吳章)治尚書經教授尤盛,弟子千余人漢書云敞傳(疏廣)明春秋,家居教授,學者

9、自遠方至漢書疏廣傳(夏恭)習韓詩、孟氏易,講授門徒常千余人后漢書文苑列傳(劉茂)習禮經,教授常數百人后漢書獨行列傳由此可見,當時()A.官學制度遭到一定破壞B.重學風氣推動士人階層壯大C.經學世族傳承中華文脈D.四書五經的社會影響力擴大解析:B 材料吳章、疏廣、夏恭、劉茂講習詩書禮易春秋等儒家經典,弟子門徒“千余人” “數百人” “自遠方至”, 可反映出當時私人講學推動士人階層的壯大 ,而私人講學的興盛又和 儒學官方地位確立、社會形成重學風氣有關,故B項正確。私人講學 興盛,不等于官學制度遭到破壞,邏輯上推不出,A項錯誤;材料只能看 到吳章、疏廣等人講授不同的經書,而不是一種經典在同一個世族內

10、 部傳承,C項錯誤;材料記述涉及五經,但不涉及四書,D項錯誤。9 .(2019 河北衡水調研)下面是兩漢社會觀念高頻詞匯統(tǒng)計表。下列 對于統(tǒng)計表分析正確的是()類別關鍵詞出現(xiàn)頻次所占比例社會倫理觀念仁、禮、信17 586 次46.53%法觀念法、刑4 648 次12.30%財,岳觀念利、財、富4 765 次12.61%公平公正觀念均平4 427 次11.71%道觀念道6 367 次16.85%A.主流價值儒學化B.法家大行其道C.重利輕義觀盛行D.倫理脫離政治解析:A 根據材料,“仁、禮、信”等關鍵詞在兩漢出現(xiàn)的頻次和所 占比例均最大,說明社會主流觀念傾向儒家思想,結合所學知識,西漢 武帝時期

11、,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故A正確。法家大行其道主要是在秦朝時期,重利輕義觀與 儒家重義輕利相悖,且二者在表中所占比例較小,故B、C錯誤;兩漢將 倫理與政治相結合,并非脫離,故排除Do10 .(2019 河北衡水二調)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漢,僅遭到朝野人士 的零星反對;東漢末年既有割據一方的豪強,更有權勢滔天的權臣,卻 大都不敢稱帝。東漢末年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 ()A.權臣豪強對中央集權的畏懼B.當時社會對“君權神授”的尊崇C.儒家忠君思想的進一步強化D.儒家“經世致用”思想的恢復解析:C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西漢時期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 家,獨尊儒術”主

12、張,使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之后 忠君愛國思想在士大夫心目中逐漸根深蒂固,東漢豪強和權臣稱帝挑戰(zhàn)正統(tǒng)的主流思想,所以他們不敢輕易采取行動,說明東漢末與西漢 末相比,儒家忠君思想進一步強化,故C項正確。根據所學,豪強和權 臣只是不敢稱帝,但是敢于對抗中央,故A項錯誤;尊崇“君權神授” 就不會有地方作亂,排除B項;D項材料體現(xiàn)不出。11 .(2019 河南鄭州一模)兩漢時,司法官員經常引用公羊春秋詩禮記尚書等作為判案量刑的依據;到魏晉時期,法律中增 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罰的條文。這說明()A.儒法并用成為漢魏時期的主流觀念B.法律深受社會主流思想的影響C.法律制度化降低了

13、判案時的隨意性D.儒家經典保證了司法的公正性解析:B 根據所學知識,漢代確立儒學正統(tǒng)地位后,儒家思想成為中 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對社會各方面產生重大影響。材料中公羊春秋詩禮記等是儒家經典之作,儒家強調上下尊卑,同罪不同罰。以儒家經典作為量刑依據,法律中增加體現(xiàn)儒家思想的條文,說明法 律受社會主流思想的影響,故B項正確。A項史實錯誤,儒家思想為主 流觀念;題干未涉及判案的隨意性,故排除C項;儒家經典不能保證司 法公正,排除D項。12 .東漢時女子趙娥砍死殺父仇人后 “詣縣自首”,縣令尹嘉欽佩趙娥 的孝行,但又因國法“殺人者死”而犯難,拒絕受理此案,并辭官而去。 最終漢靈帝下旨,免去趙娥的死罪,還封

14、她為“孝女”“烈女”。這反映 了當時()A.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激化B.注重禮法矛盾的調和C.地方官員懶政現(xiàn)象突出D.執(zhí)法行為具有隨意性解析:B 材料“縣令尹嘉欽佩趙娥的孝行,但又因國法殺人者死 而犯又T',說明縣令在執(zhí)法時顧慮到若對趙娥處刑則與儒家綱常倫理 相悖,因而“拒絕受理此案”;又據“最終漢靈帝下旨,免去趙娥的死 罪,還封她為孝女烈女",這表明統(tǒng)治者在法律與綱常倫理發(fā)生 沖突時,會偏重對綱常倫理的維護,體現(xiàn)出執(zhí)法者注重禮法矛盾的調 和,故B項符合題意。A項表述材料沒有體現(xiàn),排除;C、D兩項是對題 干材料的誤讀,排除這兩項。二、非選擇題13 .(2019 江蘇揚州期末)董仲

15、舒新儒學深刻影響著古代中國的政治 與文化走向。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天道有陰陽,人間有德刑。天以陽氣為主,以生養(yǎng)為德;人亦 應以德政為主,以生成為意今廢先王德教之官,而獨任執(zhí)法之吏 治民,毋乃任刑之意與!孔子曰:“不教而誅謂之虐?!薄芭罢糜谙?, 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難成也?!惫胖跽咧翁煜?,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 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義),節(jié)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 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班固漢書董仲舒?zhèn)?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董仲舒春秋繁露為人者天材料三 漢初是“黃老”“申韓”之學并行的原來一個人治天下 無論怎樣憑恃武力,總不能全不講

16、教化。而講教化,只有儒家之學最 長。而且漢武帝,是個喜歡鋪張場面的人,而巡守封禪典禮,也只 有儒家知道。呂思勉中國通史(1)據材料一,董仲舒認為施政的重點應該是什么?他認為古代天子治 天下的手段和內容分別是什么?(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董仲舒的核心思想。董仲舒新儒學 與先秦儒學相比有何特色?(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董仲舒新儒學被統(tǒng)治者采用的理 由。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重點,根據材料一 “人亦應以德政為主莫 不以教化為大務”得出施行德政,推行教化;第二小問手段,根據材料 一 “教化行而習俗美”得出教化;第三小問內容,根據材料一 “立太學 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漸民以

17、仁,摩民以誼(義),節(jié)民以禮”得 出仁義禮樂。第(2)問,第一小問核心思想,根據材料二“受命于天” 得出君權神授;第二小問特色,結合所學可得出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 收了法家、道家和陰陽五行等學說,是一種新儒學思想體系。第(3) 問,從新儒學理論本身及統(tǒng)治者需要兩方面思考。答案:(1)重點:施行德政,推行教化。手段:教化。內容:仁義禮樂。(2)核心思想:君權神授。特色: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了法家、道家 和陰陽五行等學說,是一種新儒學思想體系。(3)理由:統(tǒng)治者好大喜功;儒家擅長教化和典禮;教化手段有利于維 護統(tǒng)治;君權神授順應統(tǒng)治需要。14.(2019 北京海淀區(qū)一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18、 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他早年以“儒”為業(yè),“吾少也賤, 故多能鄙事” “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 有于我哉”。他除了通曉迎生送葬的禮儀外,還精通禮、樂、射、御、 書、數六藝。辦私學,授徒講學,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孟子將孔子的思想系統(tǒng)化并建立起完整的理論體系 ,具提出了 “人唯 有不忍人之心”的性善論,“不忍人之政”的仁政論,“盡心,知性, 知天”的天道觀,“由博返約”的認識論,“養(yǎng)吾浩然正氣”的人格論, 其主要學說體現(xiàn)在孟子一書中。荀子一方面強調人自身的修養(yǎng),強調圣人、君主對人民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他又看到只講禮義,不 講法度,只重教化,不重刑罰,并不能維持社會統(tǒng)治秩序。因而他的思 想不局限于個體的仁義孝悌,而且強調集體的禮法綱常,主張禮法并 重。田苗苗先秦儒家思想的發(fā)展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先秦儒學產生的背景及發(fā)展脈絡。解析:第一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進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