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教學理論與學生為本_第1頁
現(xiàn)代教學理論與學生為本_第2頁
現(xiàn)代教學理論與學生為本_第3頁
現(xiàn)代教學理論與學生為本_第4頁
現(xiàn)代教學理論與學生為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現(xiàn)代教學理論與學生為本王澍(東北師范大學 副教授)問題一:現(xiàn)代教學理論為什么轉向了以人為本 (一)現(xiàn)代教學理論的缺陷 經典的現(xiàn)代教學理論在學理上是指贊可夫的發(fā)展教學理論、布魯納的發(fā)現(xiàn)教學理論和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學理論,這些教學理論的出發(fā)點并不是學生,而是知識。贊可夫提出的高難度、高速度、理論知識占居主導地位、理解學習過程,全體學生都得到一般發(fā)展的原則;布魯納則要求掌握學科知識的基本結構,組織螺旋式的課堂,并且采取發(fā)現(xiàn)式的教學;范例教學的基本內容:范例教學就是通過基本性、基礎性和范例性知識教學,培養(yǎng)學生具有獨立的判斷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拘?、基礎性、范例性原則是最基本的三條原則?;倦A段是第一階段:

2、范例性地闡明“個”的階段;范例性地闡明“類”的階段;范例性地掌握規(guī)律的階段;范例性地獲得關于世界與生活的經驗。 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些流行于20世紀60年代的教學理論要解決的主要矛盾:人類的知識增長速度和學生學習之間的矛盾,即采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更多數(shù)量的知識。這些教學理論是以知識為本的,關注的是選擇什么樣的知識或者什么樣的知識編排方式,才能讓學生在更短的時間內學習更多的知識。 (二)現(xiàn)代教學理論的轉向:學生為本 影響教學的有三大因素,即學生、知識、社會,當前的教學理論認為在這三大因素中學生是最為重要的,因此提出了學生為本。教學的本體不是社會,也不是知識,而是學生。體現(xiàn)這種本相的

3、、本色化的教學應堅持以學生為本,扎根于學生的內在自然、學生的潛能。 現(xiàn)代教學是一種促進個人全面發(fā)展的教學。教學要促進個人發(fā)展,這是教學最基本的宗旨。在嚴格意義上說,任何教學都追求對人的發(fā)展產生某種影響,只是在對象范圍發(fā)展性質和發(fā)展程度等方面各有偏重或局限而己。在學生發(fā)展問題上,現(xiàn)代教學追求的是學生全面發(fā)展,而且努力把這種追求變成了廣泛的教育實踐。這是現(xiàn)代教學的突出特色。 什么是以學生為本? 從課堂教學的角度來說,以學生為本實際上就是從學生是如何學習的視角出發(fā),設計教學,分析教育教學問題。 案例: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兩種導入方式,哪個體現(xiàn)為“以學生為本”? 第一種:直接告訴學生今天學習一首古詩,大

4、家先自由朗讀,問學生關于學古詩有什么問題,然后再讓學生齊讀,問題是:這首詩的主題是什么,學生回答關于離別的。 第二種:先跟學生說了一些離別的詩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然后引出今天要學習的一種離別的方式。 哪個方式更有效? 第一種,因為讓學生自己獲得了結論,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詩歌的主題,之后教師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去比較了不同的離別詩都以什么為載體表達離別之情。(這是樸素的課堂,很多老師因為沒有后者的知識含量,反而成全了學生,因此不是老師的學歷越高越好。會教的老師通常是“懶”教師,這就是“懶媽有個

5、勤快女兒”的道理。) 第二種,個人行為稍微弱了一點,雖然有很周到的詩句引入,但是直接告訴學生這首詩是關于離別的,如果學生有額外的感受就是不對的。(這不是體驗式,而是演繹式。) 這首能夠體現(xiàn)離別的有兩個地方,一是題目,二是最后四句(是后八句,前八句是寫雪景,九、十句是過渡,后面的是送別。),如果學生不讀完整首詩歌,很難確定主題,所以讓學生自己體驗獲得更加合適。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

6、,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從人性的角度講,人天生有學習的能力,即使沒有外在的教,兒童也會在與環(huán)境的互動過程中實現(xiàn)諸多的學習。例如走路,很難說兒童學會走路是哪個教育者教會的。但進入到學校以后,個體的學習行為就不僅僅是在與環(huán)境的互動過程中自發(fā)的學習了,而是有了外在的教育者,引導著學生的學習。 為什么人類需要教育呢? 杜威說,“教育所以不可少的緣故,就是因為人類在嬰孩時期自己不能生存,要是沒有父母去教育他、扶助他,就不能成人了。有許多低等動物的教育,從小到大,不過都有偏于形體一方面。人類卻不能僅注重形體一方面,還有心理、知識、道德等各方面的教育也都應該注重的。因為人類的嬰孩時

7、期是個漸進的時期,什么人都要經過的。教育就是從這個嬰孩時期渡到成人時期的一只擺渡船,所以,教育不是奢侈品,是必需品。簡單說,教育所不可少的緣故,就是因為生與死兩件事。人類當生下來的時候,不能獨立,必須依靠他人,所以有賴于教育;死去的時候,把生前的一切經驗和知識都丟了,后世子孫倘要再去從頭研究,豈非太不經濟,甚至文化或可因此斷絕。因為人有死亡這一件事,所以,也非得有教育把經驗和知識傳之子孫不可。”人類的教育正在受到挑戰(zhàn)。 1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這種成熟差正在消逝。 兒童可以自如地進入成人世界,成人的信息控制權削弱,成人后臺行為大量暴露,社會裸體化,知識差距消解。在這樣的情況下,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

8、受到了嚴峻的挑戰(zhàn),學習能力被賦予了新含義。在知識爆炸時代,沒有自主學習的能力,等于不會學習。 尼爾波茲曼提出童年的消逝,意思是由于互聯(lián)網技術使得圖片的傳播迅速,出現(xiàn)了讀圖時代,使得兒童和成年人之間的界限在消失。以往人們通過閱讀獲得信息,兒童不認識文字,所以必須向成年人學習,但是現(xiàn)在兒童和成年人一樣通過讀圖學習,界限在消失,甚至出現(xiàn)了向兒童學習的后喻時代的提法。年輕人因為對新觀念、新科技良好的接受能力而在許多方面都要勝過他們的前輩,年長者反而要向他們的晚輩學習。 2新的現(xiàn)象,如何指導觸屏一代。 在2010年以前,大眾家庭生活的孩子們還只有電視作為娛樂,從理論上說,可以把它放在家長的臥室或者鎖在櫥

9、柜里。2010年后,多了智能手機和iPad,對很多做父母的來說,孩子的童年在很短時間里發(fā)生了令人吃驚的轉變,觸屏技術就像搖撥浪鼓或推倒積木的原理一樣:孩子動動手,效果立即就會顯現(xiàn)。一根手指就可以瞬間移動汽車、碾碎蟲子,或者變成一支畫筆。對年幼的孩子來說,這是種僅次于直覺的神奇。孩子們在很小的時候就實現(xiàn)了心理學家杰羅姆布魯納所說的“動作表征”;他們不是通過言語或符號,而是通過手勢來給世界上的東西歸類就像把一個想像中的茶杯放到嘴邊來表示他們想喝水。他們的手成了他們思想的自然延伸?!坝|屏一代”已然伴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而成長起來,所以必須關注學生是如何學習的。 3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實現(xiàn)以學生為本呢? 教師要

10、備課,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其實必須把這三個綜合起來,來備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其實就是學生是如何學習的,是如何認識世界的,學生的某個觀念是如何形成的,學生頭腦中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學生是怎么獲得知識的。只有在這個基礎上展開的教育教學才是有效。否則,導致的結果是“教師說,我教了,但是沒教會,等于白教,說的更加直白一點,就是學生不僅沒學會,還不會學”。 “教師”的英文是instructor ,不是teacher ,是學習的“指導者”。 教師的主要職責不是告訴學生知識本身,而是告訴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和途徑并激勵學生持久地自我學習和成長。這就是以學生為本。 案例:道德教育如何以學生為本 有

11、效的道德教育一定是建立在學生體驗的基礎上的,而非教師的課堂傳授。 克服自己道德弱點的事件往往讓學生印象深刻。 有效地道德教育是“我”與教師發(fā)生的事情讓我印象深刻,而非“我們”與教師發(fā)生的事情印象深刻。 來自:王澍、林丹. 高中道德教育的調查研究基于學生對“高中階段影響自己道德最深刻的一件事”的分析.上海教育科研J,2011(4) 以學生為本的層次: 第一,“上對”是指教師能按照教材和教案,準確完成教學任務,沒有知識性、方法性(舉例證明)、過程性錯誤。 這一點對新教師來說非常關鍵。要“上對”課不僅需要教師有扎實的學科知識,而且要善于表達,能把想要講的東西講清楚、講明白、講準確,學生能聽懂、接受。

12、 第二,“上好”指教師在把握教材教參的基礎上能對其中學生不熟悉、不了解、不適應、不喜歡的部分內容進行二次開發(fā),使之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 這里的“好”是一個相對概念,指相對于教材與教參中原有的內容來說加一點、改一點,使之更加符合我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這需要教師有一定經驗積累和教學原創(chuàng)能力,把通用的普適性教材改造成個別化有針對性的教案。 第三,“上全”指教師在課上能兼顧“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教師不僅要有知識與技能,還要關注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兩方面的內容。 這是目前在實施新課改新教材中令教師很難把握的問題。一節(jié)課能否照顧到方方面面,評課標準是否必須是全面的,要實事求是。 “三維一體

13、”目標落實在課堂上是要教師上課關注學生的情、知、能。這里的“情”指情緒。學生上課是否注意力集中、情緒飽滿、積極主動參與,對課的有效性關系極大。教師上課必須注意學生的情緒調節(jié),要讓學生更多的處在興奮狀態(tài)。 情感是人對某一事物多次情緒體驗積累后產生的情緒定勢。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課堂操作點是學生的情緒調控,有了一定的情緒體驗積累才能形成情感和價值觀。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才是最高境界的以學生為本。 今天的講座主要是從理論的角度分析一下學生是如何學習的,以此分析當前教學改革的這幾個關鍵詞。主要是高效課堂、民主課堂、生成課堂和翻轉課堂,借助這四個關鍵詞,我們來解析一下在課堂教學中什么是學生為本,怎樣才能

14、做到學生為本。 高效課堂民主課堂生成課堂基本含義學生為本的體現(xiàn)操作原則和策略問題二:課堂教學與學生為本高校課堂基本理論 (一)高校課堂與學生為本 1什么是高效課堂 百度上說: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完成教學任務和達成教學目標的效率較高、效果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學的較高影響力和社會效益的課堂。高效課堂的本質就是:采用最適合教師和學生的課堂組織形式,把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課堂教學上來,使學生最大限度的學到知識、提高個體能力。 高效課堂的來源,高效課堂的選擇是先學后教。這就是當前流行的翻轉課堂。 (1)先學后教 高效課堂是學生本位、學生主體,若想使學生最大限度的學到知識,獲得能力的提升,特別需要教師精心

15、的教學設計,這絕不是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對課堂負責,恰恰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效課堂能否實現(xiàn)最終的目標與教師是否精心設計高度相關,教師必須知道學生是如何獲得知識的,學生是如何學習的,換句話說,高效的課堂必須建立在學生學習思路的基礎上,在學生學習思路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設計,展開課堂教學過程,達到好的教學效果,這才是有效課堂、高效課堂。 教育實踐中有高效課堂模式。 案例:高效課堂的模式:一般模式亦稱基本模式,為10+30+5;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預習指導+合作交流+達標測評。在45分鐘的課堂上,教師占用的時間不多于10分鐘,包括新課導入、分配任務、疑難點撥、歸納提升、組織測評。 杜郎口經驗:常

16、態(tài)模式:10+35,教師可支配時間為10分鐘,學生自主學習時間為35分鐘。 兩種方式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先教后學看書預習,形成問題。教師講解,學生聽懂作業(yè)復習,鞏固知識。先學后教看書學習,形成觀點。交流點撥,發(fā)展思維。整理思想,形成認知。作為教師,不能完全照抄照搬,要理解其中的思想,而不是僵化的理解所謂的課堂教學模式。 2學生為本的體現(xiàn) 學生學習是課堂行為中最重要的要素。 一般的高效課堂的所謂模式,從表面來看,均要求教師的講授時間為10分鐘,剩下的時間大都是要求學生學,但不能表面的來分析這里邊學生在課堂中所占據的時間。這意味著,好的課堂教學,一定要以好的課堂學習為前提。不管教學有多么的重要,他都

17、替代不了學習的重要性;不管教師教學能力有多么的強,也替代不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所以高效課堂是以學生為本位的。 一般人們會講,不要浪費學生的時間,也不要浪費老師的時間,一定要讓課堂變得有效起來,最好變得高效起來。其實,有效與高效,只是對課堂理想狀態(tài)的描述,但沒有明確的目標和針對性,所以很多時候只是一句口號,一種號召、一種理念而已。所以高效課堂不能是對一種狀態(tài)的表層描述,必須深入其核心。評價課堂是否高效,評價哪個要素,個人認為能最終體現(xiàn)課堂是否高效的核心要素即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獲得了最好的學習效果(好的標準是什么呢?這個還是不能量化,太抽象!是否應該為:在一定時間內達成了學習目標)。一個展示了豐富教

18、學資源看得人眼花繚亂的課堂,不一定高效。 3.高效課堂實踐策略 高效課堂的核心理念是學生要學習,從高效課堂的產生來看,杜郎口中學一開始是一所教學質量不高的學校,學生都不學習,所以他們采取了先學后教的方式,教學改革應該說是成功了。既然采取先學后教的模式,那么就涉及到如何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對學生來講,學習的最終目的并不是獲得掌握學科知識的方法,而是通過學習方法的掌握,形成學習能力,進而獲得更多的學科知識。不管學生掌握的學習方法多么的科學,如果這些科學的方法并沒有用于學科知識的學習過程之中,這些所謂的科學方法,也只是一種紙上談兵的素材而已。因此,課堂教學旨在幫助學生獲得掌握學科知識的方法,而課堂學

19、習卻旨在通過對學習方法的掌握,掌握更多的學科知識。所以判斷課堂教學有效與否的標準,就變成了是否是為學生學習提供科學的方法,是否對學生學習專業(yè)化有推動作用;判斷課堂學習有效與否的標準,則是實實在在地看學生掌握學科知識的多與少,和能力獲得了怎樣的提升。 (1)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 方法一:把學習和操作聯(lián)系起來 杜威和皮亞杰有一個共同的觀點,即人的思維來源與動作。 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他們的身上有著天然的興趣和本能,而發(fā)揮其本能的學習就是讓學生置身于充滿趣味性、刺激性、挑戰(zhàn)性的活動中,主動去探究知識的奧秘。學生積級地在“做”的過程,也就是知識在他們大腦中建構的過程。在“做”的過程中不斷獲得的新知識

20、使他們有能力尋找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于是新的方法又會促進新的技能和知識的增長,從而形成一個學習知識和積累知識的螺旋式的發(fā)展。 教師讓學生在課堂里進入積極學習的最有效辦法是設計各種學習任務,讓學生有事可做。 腦科學和認知科學研究表明,不同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效果大不相同。以學習24小時后的材料保持率為例,講授;閱讀10;視聽結合20;示范30;討論50;實踐練習75;向他人講授或對所學東西立即加以應用90(David ASousa )。 西班牙語老師激發(fā)學生去思考語言與動作之間的關系,進而學會語言。 方法二:問題解決法 思想家講的,“如果人的知識或觀念是頭腦中天生就有的話,那么最有效的教學策略

21、就是啟發(fā)人們的自覺意識,比如,蘇格拉底法。然而,如果學習是在個人與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中發(fā)生,那么,正如杜威所倡導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應該是問題解決法”。 杜威問題解決法的基本步驟: 1.學生必須要意識到一個困難。 2.在學生意識到問題以后,必須探索著去清晰的界定問題。 3.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提示等。 4.學生要對這些假設進行論證,在頭腦中要想象,那些假設會帶來什么樣子的結果。 5.通過活動對最可能實現(xiàn)他目的的提示、假設或理論加以檢驗。 方法三:提煉精華 例證:惠普公司女總裁卡莉菲奧利娜畢業(yè)25年后,回母校斯坦福大學演講:最難忘的一門課程。每一星期都得閱讀一部有關中世紀哲學的著作,一

22、個星期平均要讀1000頁。每個周末要將讀物提煉、總結成僅有2頁紙的精髓。這是一種提取事物精髓,還原事物本質的綜合練習。 方法四:掌握學科結構 布魯納:每門學科都存在一系列的基本結構。所謂的“學科基本結構”,就是指某門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則。例如,化學的“鍵”、數(shù)學中的交換律、分配律和結合律等。在他看來,學生掌握“學科基本結構”應該是學習知識方面的最低要求。學生如果掌握了“學科基本結構”,就能更好地掌握整個學科。 第二個策略:實現(xiàn)大容量課堂 為什么要大容量,其中一個原因來自知識,因為人類知識增長速度太快,必須得提高效率學生才能學的多點。大容量課堂還有一層意思,就是不僅僅要容得下足夠的知識,還要

23、容得下老師對學科知識的拓展,容得下老師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容得下老師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學科教學遠不只是講解知識給學生聽,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解決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困惑,這兒的困惑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可能最終表現(xiàn)為學生學不懂知識,但背后的原因卻是多元的,比如學生對學科學習沒有興趣,學生感受不到學習的成就感,學生學習方法有問題,學生執(zhí)行低效的學習流程等等。所以,課堂教學并不能保證學生掌握知識,更不能保證每位學生都掌握知識,而是要盡可能地解決同學學習知識的困惑,盡可能地解決更多同學學習知識的困惑,從而為同學掌握更多的知識提供智慧支持。 行動指南:怎么才能做到大容量 第一,要盡快地切入課堂主題。

24、要盡可能從學生對教材已有的認知水平作為起點,從而盡快地切入課堂教學的主題。有些教師導課導了5分鐘,又是圖片、又是視頻,為了導課而導課。 第二,要讓課堂變得富有思想。學生是來向教師學習“教師是如何學習的”,而不是來接受“教師給予他們的教育”。,教師看了答案再向學生講解題目,那講的只是知識;教師沒有看到答案,向學生講解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思考的,這個過程呈現(xiàn)的就是自己的思想。所以最反對教師拿著教學參考書備課、上課。 要讓課堂對學生有指導。不能說下課了,教師講完課了,學生的學習就結束了。是有了學生的學習需求,才有教師的教學,教師教學只是對學生學習的引領與指導,不管是在課堂教學的前還是后,學生學習都是存

25、在的,只是它并不依存于教師教學。課堂上的教師教學,除了為學生講解具體的學科知識和學科習題之外,還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過程給予指導。比如,對于課堂前的預習,教師可以事先告訴學生下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生如何在課前自學這些教學內容;對于課堂后的復習,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總結,如何把課堂上的知識應用到具體的習題和生活實踐之中。只有當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夠引領和指導學生整個學習過程時,課堂才能有效高效。 第三,要讓課堂對教材有拓展。 第四,有效提問,進行科學地引導,提高課堂效率 4.反思之處 對教師來說大多數(shù)課的教學目標還是以“知識與技能”為主,這些是短周期目標,在教學結束時可以檢查其達成度;而“過程

26、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長周期目標,需要由課堂里的“情緒體驗”、“高階思維活動”量的積累到質的變化的過程(滴水石穿),所以要在課堂里伴隨教學內容體現(xiàn)與關注,但要有明顯效果是一段時間體驗、積累的結果。 (二)民主課堂與學生為本 1.什么是民主課堂 民主課堂的本質是:教師與學生具有相同的權利,即民主課堂讓每個學生都自愿參與課堂學習,并在課堂學習中獲得發(fā)展。針對有二,第一是被忽視的學生,第二是厭學。 案例:厭學是普遍的現(xiàn)象 一位記者的發(fā)問:每個早晨,全中國有1200萬的中小學老師走進教室,有2億的學生坐在那里等待上課,師生中有幾個內心是快樂的?“學生為什么不喜歡學校和上學”成了一道世界性難題

27、,無論文化、地域還是發(fā)展階段不同,學生都越來越不喜歡學校。中國青年報調查:學生逃課的主要原因,首當其沖的是“對某門課不喜歡,不想聽”。 其中一個原因是課堂教學中處在被忽略的狀態(tài),沒有教師關注他,所以厭學。 需要民主課堂。民主意味著每個學生都有發(fā)展的機會,所以民主和平等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民主課堂針對課堂教學中被忽視的學生,針對學生在課堂中獲得的發(fā)展機會。 2.學生為本:關注課堂上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 3.實踐策略 (1)解決厭學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Barbara Sammer在25個逃學者之間進行了對比研究,他對四個維度(家庭、情誼模式和興趣愛好、對待學校的行為、認知因素)作了分析,認為逃學的最

28、大原因是厭倦和討厭學校和教師。 民主課堂首先要解決厭學問題,要讓學生喜歡,學習內容要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有直觀體驗。 中學的很多科目尤其理科的課目都是有許多的概念,這些概念就是兒童在這個學科領域中學習所要使用的工具,所要掌握的基本理論。因此概念學習的過程中如果不能和學生的生活貼近,那么學生很難學會的。“心靈白板說”告訴我們,感知覺是認識世界的第一步,感知的東西是具體的,而非抽象的,而概念則是抽象的,所以概念學習必須和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給學生一個直觀的感受,這樣可以實現(xiàn)從直觀到抽象的過渡,進而學會用概念思考問題,用概念把握這個世界的普遍性。 (2)每個學生都獲得發(fā)展的機會。 現(xiàn)在的很多教學

29、表面上面向了全體學生,但并不估計學生的個性差異。有一些家長認為分層次教學是教育的不公平,但其實恰恰相反!我們需要面對的事實是:孩子的天分有差異,能力有高低。需要分出不同的班進行教學,這樣教和學就統(tǒng)一了。現(xiàn)在是,一個班什么樣的孩子都有,老師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取其中間,其實是耽誤了學習能力強的,又舍掉了學習能力弱的。連孔子都說“因材施教”,家長狹隘的認為教育的公平就是坐在一個教室里學習,根本不知道老師不可能按照每個的特點進行教學。分層次教學是極其必要的! 原則: (1)恰當?shù)膶W生觀(別把學生看扁了) 皮埃爾居里反應遲鈍是否笨?華羅庚初中時數(shù)學考試常常不及格。在法國大文豪巴爾扎克的事業(yè)達到巔峰時,

30、有一位老婦人請他看一篇小學四年級學生的作文,并讓大師預測一下學生的將來。巴爾扎克仔細看過作文后說:很遺憾,這名學生將來沒有多大的發(fā)展前途。老婦人微笑著說:大作家,我也很遺憾,這名學生就是你,我是你小學四年級的語文老師。 陶行知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這就讓我想起了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他說,“我更傾向于一種注重個體發(fā)展的教育,即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在最大程度上了解每一個兒童,知道他們的長處和短處,然后提供更合適的教育措施,更客觀地評價他們,讓他們能最大程度地發(fā)揮潛能。在過去的日子里,只有有錢人可以通過雇傭家庭教師為其子女實現(xiàn)這樣的因材施教。而在當今社會,我

31、們應該努力把這種注重個體發(fā)展的教育推廣到廣大民眾中間。一個老師對所有的學生守著同樣的教書方法,那我會斷言,這個教師根本不懂多元智能?!?(2)分層教學 針對學生差異可以采取的教育對策主要有三種。 第一,教學方法類在一個教學群體內采用分組的辦法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的要求和教法。 第二,課程選擇類讓不同的學生選學不同的課程(對學校要求比較高)。 北京十一所學校設置了馬術、擊劍、滑雪等18個類別的體育選修課;汽車設計、服裝設計與制作、機械設計等12門技術選修課,以及專業(yè)美術、專業(yè)音樂、戲劇等綜合藝術選修課。好的學校一定給學生諸多的選修課程,和各種類型的分層課程。自主是學習方式,也是學習品格的確立,意味

32、著學生對學習要有主動權和主動性。 三是,教學組織類用不同的教學組織方式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3.讓學生主動地學習 案例:愛因斯坦對學校教育持批評態(tài)度,一生中除了在阿勞中學那一年的補習班外,他對其他學校的教育都沒有好印象。他高度評價阿勞中學的教學:這個中學用它的自由精神和那些不仗外界權勢的教師的純樸熱情,培養(yǎng)了我的獨立精神和創(chuàng)造精神。正是阿勞中學,成為了孕育相對論的土壤?!睏钫駥幵谡劦街忻澜虒W的比較時,說到,他感覺我國的教育體制適合中等程度的學生,而美國教育制度更適合那些優(yōu)秀的學生。其中重要的一點是美國教育讓學生有充分的自由,始終保持著對科學、對大自然的一種興趣。 怎樣才能保持學生的興趣?(這里

33、用的是“保持”而不是“培養(yǎng)”,因為人生來就對外界存有濃厚的興趣。)最重要的不是搞什么“花活”而是讓學生學懂學會! 學習方式的變化和教師功能的變化是同步的。 教師在被互聯(lián)網脫卸下沉重的知識外衣后,只能以學習合作者的身份來和學生相處。學校的未來圖景應該是“學習共同體”。 教師的主要工作不僅是提供大量的信息和技能,這些至少基本上都可以由電子的或機械的替代物來提供。 教師所不能替代的功能,是帶進教室的對生活、對知識和對學習的熱情,并且能在學生身上激發(fā)出這種熱情。教師的作用正在向學習活動的設計者與主持者轉變。教學正在從“圈養(yǎng)式”走向“游牧式”。 (三)生成課堂與學生為本 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面臨的一對矛

34、盾,教師上課不能沒有預設,沒有準備。但預設與實際之間肯定會有不一致,需要教師在課堂里根據學生反應臨場發(fā)揮,隨時作出調整。這就是課堂教學的生成性。 1針對的是預設性課堂 中國教學論的穩(wěn)定框架:以教師為中心,從教出發(fā);知識傳授與技能訓練為中心;有較明確的可操作程序。 預設課堂的特征是凱洛夫教學理論,該理論承接了赫爾巴特的理論。赫爾巴特理論包括四個方面:明了、聯(lián)想、系統(tǒng)、方法。 問題:中國學生普遍缺乏創(chuàng)造性 上海學生在PISA測評中閱讀、數(shù)學和科學素養(yǎng)三項評價均列全球第一。 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的縮

35、寫)是一項由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統(tǒng)籌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主要對接近完成基礎教育的15歲學生進行評估,測試學生們能否掌握參與社會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 組織PISA測評研究項目的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還做過一份對未來創(chuàng)新人才的預測:圓形餅圖中,美國約占25%,中國大陸只能在最末尾的“其他國家”微小板塊中才能找到。 2009年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全球21個國家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卻排名倒數(shù)第一,創(chuàng)造力排名倒數(shù)第五。(文匯報2010-8-12

36、) 我們的優(yōu)勢是基礎知識扎實、擅于講授法和進行間接學習。而在這種方式成長下的學生,其創(chuàng)造意識、批判型思維、探索與發(fā)現(xiàn)能力比較弱,同信息社會和全球化時代對人的要求不適應。因此上海的新課程方案在強調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設置了基礎型、拓展型、研究型三類功能性課程。 2學生為本的體現(xiàn) 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學生天生有創(chuàng)造力么? 生成性課堂是針對師生互動提出來的,如果教師在與學生對話的過程中總是預設好了答案,引誘學生,那么學生怎么會有創(chuàng)造力。在基礎教育中對于那種預設好答案的教師往往學生回答不是自己心目中問題的時候,就讓學生坐下,說再好好想想,或者再聽聽別人怎么說,根本也不追問啊,教師不追問怎么能

37、引導學生思考呢,你讓學生坐下就意味著終止學生的思考空間。而大多數(shù)學生都知道老師做這個反應的時候就是回答得不對,老師的答案是唯一的,而學生的答案是多樣的,這就是抹殺了豐富而追求單一,長此以往,誰還會猜永遠猜不著的答案呢? 學生為本的體現(xiàn):相信兒童有先天的學習框架。古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就是這樣理解的。柏拉圖說,觀念天賦論,心靈回憶說。蘇格拉底往往從對方所熟知的具體事物和現(xiàn)象開始,進行反諷、暗示、歸謬,助產,進而讓人在自己的矛盾中通過思考自己求得結論,這樣人就獲得了知識。蘇格拉底把這種方法稱為產婆術,即通過對話喚醒人已經忘記了的觀念,如同把胎兒從母親的肚子里催生出來一樣。產婆術的比喻意味著必須先有一個快要生孩子的孕婦,否則助產士的工作就是毫無意義的。因此,蘇格拉底在邏輯上先驗的認為人的觀念是本來就有的,只是人出生后由于肉體的干擾忘記了,所以要通過對話幫助人重新地回想起來。蘇格拉底的這個前設被他的學生柏拉圖歸結為“觀念天賦論”“心靈回憶說”。 但知識是不是本來就有的并不重要,從這個理論出發(fā),我們得到的教育道理是可以通過對話啟發(fā)學生,引導學生通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