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用救生艙檢測檢驗標準及技術要求_第1頁
煤礦用救生艙檢測檢驗標準及技術要求_第2頁
煤礦用救生艙檢測檢驗標準及技術要求_第3頁
煤礦用救生艙檢測檢驗標準及技術要求_第4頁
煤礦用救生艙檢測檢驗標準及技術要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救生艙檢測檢驗標準及技術要求5.1 基本要求5.1.1 救生艙應有明確具體的適用范圍和適用條件,包括適用的災害事故類型及海拔高度、環(huán)境條件、井巷空間尺寸等,并在產品標準、使用說明書、產品永久性安全使用須知等中注明。5.1.2 救生艙應具備安全防護、空氣與氧氣供給、空氣凈化與溫濕度調節(jié)、環(huán)境檢(監(jiān))測、通訊、照明及指示、動力供應、生存保障等系統(tǒng)。5.1.3 救生艙的額定防護時間不低于96h,并且有不低于1.1 的備用系數(shù)。5.1.4 救生艙應選用抗高溫老化、無腐蝕性、無公害的環(huán)保材料;配套用電氣設備應符合GB3836.1-2010、GB 3836.2-2010、GB 3836. 4-2010 和

2、相關產品標準的規(guī)定;非金屬部件應符合MT 113 的規(guī)定;救生艙外體應不使用輕質合金材料,內部使用的輕質合金部件應符合GB 3836.1-2010 和GB/T13813 的規(guī)定。納入安全標志管理的配套部件應取得煤礦礦用產品安全標志,納入特種設備安全管理的應符合相關管理規(guī)定。5.1.5 救生艙外部顏色在煤礦井下照明條件下應醒目,宜采用黃色或紅色。同時,應設置明顯的安全熒光條碼、安全標志標識、安全使用須知、扳手起動符號等標識,配備外部指示燈。5.1.6 救生艙及內部設備、設施應具有防腐蝕、防啃咬等性能。5.1.7 應明確救生艙的設計使用壽命及配用設備、物品等的使用年限、維修和更換要求。5.1.8

3、救生艙應便于移動、運輸、吊裝、安裝,適應煤礦井下環(huán)境條件。5.2 結構和安全防護5.2.1 救生艙應采用兩道門結構(過渡艙結構)。外側第一道門采用向外開啟的防護密閉門,第二道門采用密閉門,兩道門之間為過渡艙,密閉門之內為生存艙。5.2.2 救生艙防護密閉門的高度應不小于1.0m,寬度不小于0.5m。5.2.3 過渡艙的凈容積,小型救生艙應不小于1.4m3、中型救生艙不小于1.8m3,內設空氣幕、壓氣噴淋裝置及不少于2 個單向排氣閥。空氣幕應覆蓋整個防護密閉門,出氣速度應不低于10m/s。噴淋裝置流量應不小于500L/min,出口壓力應不低于0.3MPa,運行時間應不低于每組2min。單向排氣閥

4、中至少有1 個滿足壓風噴淋裝置使用時的大風量排氣需要。5.2.4 生存艙提供的有效容積應不小于每人0.8 m3,且總有效容積不小于5.0m3。應設有觀察窗和不少于2 個單向排氣閥。觀察窗材質應具有與整艙相匹配的耐高溫、抗沖擊等性能。5.2.5 救生艙應設應急逃生口,保證在救生艙艙門無法正常開啟的情況下遇險人員逃生需要。應急逃生口面積應不小于0.25m2,并不宜設在與救生艙艙門同一側的位置。5.2.6 救生艙應具有足夠的強度。艙體抗爆炸沖擊能力不低0.3MPa,即在作用時間不小于300ms條件下,艙體能夠抵抗爆炸沖擊形成的艙體表面作用載荷最大峰值不小于0.3MPa。5.2.7 救生艙應具有足夠的

5、氣密性。艙內氣壓應始終保持高于外界氣壓100 Pa500Pa,且能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調節(jié)。在500Pa 壓力下,泄壓速率應不大于350Pa/h。5.2.8 組裝后所有承壓管路應經1.5 倍工作壓力的耐壓測試,不應有明顯泄漏,壓力無明顯下降。5.2.9 救生艙艙體應具備耐高溫性能。瞬間耐高溫能力不低于環(huán)境溫度900下3s;持續(xù)耐高溫能力應在產品標準中明確,并在使用說明書、產品永久性安全使用須知等中注明。5.2.10 救生艙應具備防傾覆等措施,保證在井下運輸、安裝后及使用時的艙體穩(wěn)定性。5.2.11 應明確救生艙移動的方式、方法及所需設備,保證救生艙移動時不破壞其結構和氣密性。5.3 氧氣和空氣供給

6、系統(tǒng)5.3.1 救生艙應具備可靠的空氣和氧氣供給系統(tǒng),保證艙內氣壓滿足5.2.7 的規(guī)定,氧氣濃度在(18.523.0)%之間。5.3.2 救生艙應具有與礦井壓風自救系統(tǒng)連接的接口及配套的減壓、消音、過濾、控制等設施,保證壓風出口壓力在(0.10.3)MPa 之間,供風能力不低于每人0.3m3/min,連續(xù)噪聲不大于70dB(A)。AQ XXXXXXXXX55.3.3 救生艙應具有自備氧供給系統(tǒng),保證在額定防護時間內人均供氧量不低于0.5L/min,并滿足以下要求:a) 優(yōu)先采用壓縮氧供氧方式。b) 壓縮氧氧氣濃度應不低于 99.5%,并滿足GB8982 的規(guī)定。c) 氧氣瓶應符合 GB509

7、9 和特種設備安全技術監(jiān)察的有關要求;顯示壓力表應符合GB/T 1226 的有關規(guī)定。d) 應采用將高壓氧氣先減壓至 0.3MPa 以下后低壓匯流的方式,氧氣供給管路內的流速應不超過30m/s。氧氣瓶應可靠固定,采用高壓軟管連接,并按規(guī)定對供氧管路和閥件進行脫脂處理。5.3.4 救生艙應具備空氣供給系統(tǒng),滿足壓縮空氣幕、壓氣噴淋裝置和可能的補氮需要。空氣量應經科學計算和充分試驗后確定。5.3.5 救生艙應配備隔絕式氧氣自救器,自救器額定防護時間不低于45min,配備量不低于額定人數(shù)的1.5 倍。5.4 空氣凈化與溫濕度調節(jié)系統(tǒng)5.4.1 救生艙應具有有效的空氣凈化與溫濕度調節(jié)系統(tǒng),具備有害氣體

8、去除功能。處理CO2 的能力不低于每人0.5L/min;處理CO 的能力應能保證在20min 內將CO 濃度由0.04%降到0.0024%以下,在額定防護時間內艙內氧氣、有害氣體濃度及體感溫度滿足表2 的規(guī)定。表2 救生艙內空氣及有害氣體濃度要求項目 O2 CO CO2 CH4 體感溫度指標 18.5%23% 2410-4% 1.0% 1.0% 35注:體感溫度與溫度、濕度的換算可由附錄A查表得到。5.4.2 救生艙應具備促進內部空氣循環(huán)的措施,滿足降溫、供氧和有害氣體處理的需要。5.4.3 救生艙空氣凈化使用的各種化學藥劑應采用真空包裝,使用過程中產生粉塵率不大于3%。藥劑失效時宜有明顯的顏

9、色指示;需要更換藥劑時,應有相關更換方法指示或語音提示。5.4.4 救生艙應具備艙內溫濕度調節(jié)功能。所采取的溫濕度調節(jié)措施應有額定工況下的設計計算,并經試驗驗證。5.4.5 救生艙采用蓄冰降溫方式時,應明確工作方式及意外事件發(fā)生時的處理措施。空調機組應有規(guī)定的安全保護,冷卻劑管應有必要的安全防護,有防止制冷劑意外泄漏的措施,以保證空調機組的工作安全。5.4.6 救生艙采用液態(tài)CO2 降溫時,氣瓶應符合GB 5099 和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jiān)察規(guī)程的有關規(guī)定。管路宜采用高壓軟管,并有防止CO2 泄漏至生存艙的相關措施。5.4.7 救生艙采用其他類型的溫濕度調節(jié)系統(tǒng)時,應不增加新的危險、有害因素,應經

10、充分的安全評估和論證,以安全、可靠為前提。5.5 環(huán)境檢(監(jiān))測系統(tǒng)5.5.1 救生艙應具備獨立的內外環(huán)境參數(shù)檢測或監(jiān)測系統(tǒng),能夠在人員避險時,對過渡室(艙)內的O2、CO,生存室內的O2、CH4、CO2、CO、溫度、濕度、壓差和救生艙外的O2、CH4、CO2、CO、溫度進行檢測或監(jiān)測。采用液態(tài)CO2 降溫時,應對液態(tài)CO2 所在艙室內的CO2、溫度進行檢測或監(jiān)測。5.5.2 采用便攜式儀表對救生艙內外環(huán)境參數(shù)進行間斷式檢測時,檢測的最大間隔時間應不超過1h。5.5.3 采用便攜式儀表對救生艙外環(huán)境參數(shù)進行檢測時,應保證測試結果的可靠、準確,并有有效的安全措施。采用抽取氣體方法檢測時,檢測氣體

11、應直接排放到艙外。5.5.4 采用環(huán)境監(jiān)測系統(tǒng)時,應選用高可靠性、低能耗的產品,符合本質安全型的要求。對設置的艙外傳感器應有必要的防護措施。艙內聲報警的聲級宜不大于70dB(A)。5.6 通訊系統(tǒng)AQ XXXXXXXXX65.6.1 救生艙應具備通訊設施,符合本質安全型要求和各自產品標準的規(guī)定。5.6.2 救生艙應具備與井下有線通訊系統(tǒng)連接的接口,配備有線本安電話機。5.6.3 救生艙應為井下無線、應急通訊的應用創(chuàng)造條件,并有在各通訊方式失效情況下信息交流的方式,具體方法應在救生艙內明確告知。5.7 艙內照明及指示系統(tǒng)5.7.1 救生艙應配備照明設備,保證額定工況下的照明需要。照明設備應符合防

12、爆安全需要,具備低能耗的特點。5.7.2 救生艙內應貯備備用礦燈,數(shù)量不少于額定人數(shù)的50%。5.7.3 救生艙外應有外部指示燈。指示燈應為本質安全型,并有相應的防護措施。宜采用高穿透性燈源。5.8 動力保障系統(tǒng)5.8.1 救生艙內應具有動力供應系統(tǒng),具備外部供電和內部后備電源。在外部供電失去的情況下,內部后備電源能夠維持救生艙額定工況下的能源需要,且備用系數(shù)應滿足5.1.3 的規(guī)定。應有詳細的能耗計算與動力保障設計。5.8.2 救生艙應具備外部電源接入接口,在救生艙處于備用狀態(tài)下利用外部電源對救生艙內部后備電源充電。外部電源及電源接口應有完善的安全保護,保證在意外情況下的供電安全及突發(fā)緊急情

13、況下外部電源中斷時救生艙內部的供電安全。5.8.3 救生艙內部后備電源供電可采用集中、分散,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集中電源和容量較大的分散電源應采用礦用隔爆(兼本質安全)型防爆型式,具備自動充電、電量顯示、自檢、均衡充電等電源管理和過充、過放等安全保護功能。隔爆型電源應不直接暴露于爆炸性危險環(huán)境。5.8.4 救生艙外部供電與內部后備電源供電應能自動轉換,轉換時間應不大于1.0s。5.8.5 救生艙內部用電設備電壓不高于24V。5.9 生存保障系統(tǒng)5.9.1 救生艙應配備在額定防護時間內額定人員生存所需要的食品和飲用水,食品配備量不少于每人每天5000kJ,飲用水不少于每人每天1.5L。5.

14、9.2 救生艙應配備應急救助所需要衛(wèi)生醫(yī)療設備,包括消毒液、急救箱和蘇生器等。5.9.3 救生艙應配備必要的應急維修所需工具箱、滅火工具等。5.9.4 救生艙應配備人體排泄物處理裝置,并應具有密封功能。5.10 綜合防護性能5.10.1 在設計工況下,通過模擬試驗,救生艙各系統(tǒng)應運轉正常,各項功能參數(shù)滿足設計要求,且不低于本標準的規(guī)定。6 試驗方法6.1 基本要求6.1.1 救生艙配置與外觀用目測方法逐條檢查救生艙的產品外觀、各系統(tǒng)組成、材料、部件及電氣設備的安全標志、各類檢驗報告、證書、艙體外部安全熒光條碼及標志標識、指示燈等情況,并記錄觀察結果,應符合5.1的規(guī)定。6.1.2 救生艙額定防

15、護時間AQ XXXXXXXXX7根據(jù)產品計算書和綜合防護性能試驗結果,進行綜合判定,應符合5.1.3的規(guī)定。6.2 結構及安全防護6.2.1 救生艙結構采用目測方法逐一檢查,應符合5.2.1的規(guī)定。6.2.2 防護密閉門結構采用目測方法逐一檢查,并使用法定長度量具測量結構尺寸,應符合5.2.2的規(guī)定。6.2.3 過渡艙要求6.2.3.1 總則采用目測方法逐一檢查,應符合5.2.3的要求。6.2.3.2 過渡艙凈容積使用法定長度量具測量過渡艙艙體內尺寸,查看艙內配置、裝置組成,應符合5.2.3的要求。6.2.3.3 空氣幕采用目測方法檢查其構成。連接空氣壓縮機或其他壓縮空氣供氣設備(空氣壓力0.

16、6 MPa0.8MPa);開啟空氣幕開關,檢查空氣幕覆蓋情況;用法定風速測試設備測試空氣幕出風處風流速度。應符合5.2.3的要求。6.2.3.4 壓氣噴淋裝置采用目測方法檢查其構成。連接空氣壓縮機或其他壓縮空氣供氣設備(空氣壓力0.6 MPa0.8MPa)和法定流量計(量程宜為100L/min600 L/min,精度不低于1.5級);開啟噴淋裝置開關,檢查噴淋裝置運轉情況;記錄流量計讀數(shù),每30s讀取1次,共4次;計算4次平均值,應符合5.2.3的要求。6.2.3.5 單向排氣閥采用目測方法檢查其構成。在按6.2.3.3進行壓風噴淋裝置試驗時,檢查單向排氣閥能否正常工作,應符合5.2.3的要求

17、。6.2.4 生存艙要求使用法定長度量具測量艙體尺寸、艙內各設備、觀察窗尺寸,計算人均有效容積、艙體總容積,查看艙內配置、裝置組成,核對觀察窗材質,應符合5.2.4的要求。6.2.5 應急逃生口目測逃生口的位置設置,使用法定長度量具測量、計算應急逃生口面積,應符合5.2.5的規(guī)定。6.2.6 艙體強度可采用有限元數(shù)值模擬或爆炸巷道試驗方法。設計艙體抗爆炸沖擊能力高于1.0MPa時,應采用爆炸巷道試驗方法。救生艙艙體強度有限元數(shù)值模擬的基本要求見附錄B,爆炸巷道試驗的基本要求見附錄C。爆炸巷道試驗后應按6.2.7方法進行救生艙氣密性測試,結果應符合5.2.7的要求。6.2.7 艙體氣密性AQ X

18、XXXXXXXX86.2.7.1 總則在穩(wěn)定的大氣環(huán)境下按下述方法進行,結果應符合5.2.7的要求。6.2.7.2 試驗設備空氣壓縮機或其他壓縮空氣供氣設備(空氣壓力0.6 MPa0.8MPa)、壓差計、法定計時器具。6.2.7.3 試驗步驟試驗步驟如下:a) 將救生艙水平放置在試驗室的中央,在救生艙的壓風管路入口安裝空氣壓縮機充氣管,在其中一個泄壓口安裝U 型壓差計,并密封好其他本項檢測不用的接口;b) 關閉救生艙的所有門窗等密封部件,且應不增加設計以外的其它密封措施。向艙內通入清潔干燥空氣,使艙內外壓差達到600Pa 左右;穩(wěn)定10min30min 后,在艙內外壓差不小于500Pa的條件下

19、,開始用計時器具計時,同時讀取和記錄壓差計顯示值;每間隔10min 記錄1 次,共持續(xù)60min。用首次差壓值減去末次差壓值,即為泄壓速率。6.2.8 承壓管路耐壓性能將承壓管路的全部進、出閥門關斷;再將其中一個出口閥門打開,卸掉管路中余壓后卸下該閥門連接處,并接上量程合適的壓力表;連接一個未配接減壓閥的高壓空氣瓶;逐漸打開該高壓空氣瓶的出口閥門,向該段密封管路緩慢施加壓力,同時觀察壓力表的讀數(shù);當壓力達到該管路正常使用壓力的(1.51.8)倍時立即關斷高壓空氣瓶的出口閥門,停止加壓;穩(wěn)定10min后,讀取壓力表的初始讀數(shù);維持該壓力狀態(tài)30min后,再讀取壓力表的讀數(shù),其讀數(shù)下降不應超過5%

20、。6.2.9 艙體耐高溫性能按企業(yè)技術文件中規(guī)定的環(huán)境條件下進行綜合防護試驗,應符合表2的規(guī)定。6.2.9.1 瞬間耐高溫性能用酒精噴燈噴燒艙體外殼及裸露部件、材料(重點是高溫防護漆和密封材料)3s,然后檢查各噴燒表面及部件是否發(fā)生明顯的變形、開裂、發(fā)粘、變脆、變硬等情況。6.2.9.2 持續(xù)耐高溫性能與綜合防護試驗同時進行,在設計的外部環(huán)境溫度、工作時間和條件下,考核艙體是否發(fā)生熱變形及整艙的工作性能是否滿足要求。6.2.10 救生艙防傾覆性能采用目測方法檢查,應符合5.2.10的規(guī)定。6.2.11 救生艙可移動性能目測外觀檢查救生艙是否具有可靠移動的方式,井下是否具有移動方式所需要的對接設

21、備,應符合5.2.11的規(guī)定。6.3 氧氣和空氣供給系統(tǒng)6.3.1 系統(tǒng)組成與配置AQ XXXXXXXXX9目測法檢查救生艙氧氣和空氣供給系統(tǒng)的組成與配置,核查氧氣與空氣供應系統(tǒng)設計計算書,應符合5.3.1規(guī)定。6.3.2 與礦井壓風系統(tǒng)連接目測法檢查壓風供氧裝置的配置;連接6.2.7中規(guī)定的壓縮空氣供氣設備,開啟救生艙壓風供氧系統(tǒng)控制閥,分別用流量計和壓力表檢測壓風供氧系統(tǒng)供氧速率、出口壓力;同時,使用聲級計在發(fā)生噪聲源距離1m點進行測試,共測試4次;計算取平均值,試驗結果及檢查結果應符合5.3.2要求。6.3.3 自備氧供氧系統(tǒng)核查設計計算書和壓縮氧氣瓶的容量與壓力,檢查供氧管路和閥件,應

22、符合5.3.3的規(guī)定。6.3.4 空氣供給系統(tǒng)核查設計計算書和空氣瓶的容量與壓力,目測系統(tǒng)的實際組成和配置,應滿足5.3.4的規(guī)定。6.4 空氣凈化與溫濕度調節(jié)系統(tǒng)6.4.1 系統(tǒng)組成與配置核查空氣凈化系統(tǒng)設計計算書,目測法檢查系統(tǒng)的組成、藥劑種類與數(shù)量等,應符合5.4.1的規(guī)定。6.4.2 CO2 處理能力6.4.2.1 試驗設備及用品試驗設備及用品如下:a) CO2 測量裝置1 套;b) 減壓器 1 件;c) 流量計 1 支;d) 秒表 1 個;e) CO2 氣體1 瓶;f) 橡膠通氣管;g) 接頭若干;h) CO2 吸收劑;i) 筆、記錄本、自救器各 1 個。6.4.2.2 試驗步驟試驗

23、步驟如下:a) 關閉救生艙艙門、泄壓閥,密封好其他本項檢測不用的接口,向艙內通入適量 CO2 氣體,并使艙內氣體有效循環(huán)均勻,當艙內濃度達到1%時停止供氣;b) 穩(wěn)定 2min 以后,再根據(jù)額定人數(shù)和每人0.5L/min 的處理能力要求,以0.5額定人數(shù)(L/min)的流量連續(xù)通入CO2 氣體,同時以最大流量開啟凈化系統(tǒng);c) 1min 后開始測試,連續(xù)測試10min,每1min 記錄1 次CO2 濃度值;d) 綜合分析試驗數(shù)據(jù),應滿足 5.4.1 的要求。6.4.3 CO 處理能力6.4.3.1 試驗設備及用品AQ XXXXXXXXX10試驗設備及用品如下:a) CO 測量裝置1 套;b)

24、減壓器 1 件;c) 秒表 1 個;d) 高濃度 CO 氣體1 瓶;e) 橡膠通氣管;f) 接頭若干;g) CO 催化吸收劑;h) 筆、記錄本、自救器各 1 個。6.4.3.2 試驗步驟試驗步驟如下:a) 開啟 CO 測量裝置,進行預熱,為試驗做準備;b) 關閉救生艙艙門、泄壓閥,密封好其他本項檢測不用的接口,向艙內通入適量CO 氣體,并使艙內氣體有效循環(huán)均勻;c) 觀察 CO 測量裝置,當艙內CO 濃度達到0.04%以上,停止向艙內供應CO;d) 穩(wěn)定 5min;e) 開啟救生艙凈化系統(tǒng)開關,當CO 濃度下降到0.04%開始計時并記錄;20min 后,記錄艙內CO濃度數(shù)據(jù),應不大于0.002

25、4%。6.4.4 艙內空氣循環(huán)開啟救生艙供氧、空氣凈化、溫濕度調節(jié)的相關設施,檢查艙內空氣循環(huán)情況,結合綜合防護性能試驗,應符合5.4.2的規(guī)定。6.4.5 化學藥劑包裝及粉塵率目測化學藥劑的包裝、失效指示、更換提示等。粉塵率測使按MT454-2008中6.4規(guī)定的方法進行。6.4.6 艙內溫濕度調節(jié)能力檢查設計計算書和相關證明文件;采用目測法查看系統(tǒng)組成;結合綜合防護性能試驗,進行整合綜合評判,應符合5.4.4、5.4.5、5.4.6的規(guī)定。6.5 環(huán)境監(jiān)測系統(tǒng)6.5.1 系統(tǒng)組成與功能目測法檢查艙內外所配儀表、可檢(監(jiān))測參數(shù)的種類、工作時間及工作獨立性,視聽法檢查艙內儀表的顯示、報警功能

26、,應符合5.5.1規(guī)定。使用性能試驗與綜合防護試驗同時進行。6.5.2 便攜式儀表檢測艙外環(huán)境參數(shù)采用目測法,檢查檢測裝置的組成。按產品技術文件,在救生艙艙外氣體檢測口分別接入O2、CH4、CO2、CO標準氣樣;利用檢測裝置進行測試,同時用相應氣體儀表測試檢測裝置附近的氣體濃度;每種氣體測試3次,測試誤差應在檢測儀表的精度范圍內,檢測裝置附近不應測試到被檢氣體,符合5.5.3的要求。救生艙艙外溫度檢測功能測試,結合綜合防護試驗進行。6.5.3 環(huán)境檢(監(jiān))測系統(tǒng)報警聲級AQ XXXXXXXXX11目測耳聽法檢查艙內儀表報警線及報警方式,并用聲級計標定零點后,在發(fā)生噪聲源距離1m點進行測試;測試

27、4次計算取平均值,試驗結果應符合5.5.4的要求。6.6 通訊系統(tǒng)6.6.1 系統(tǒng)組成和功能采用目測、手觸法檢查救生艙內通訊方式的種類,應能正常使用。6.7 艙內照明及指示系統(tǒng)6.7.1 系統(tǒng)組成與配置。目測法核查艙內照明設備及其供電情況、備用礦燈數(shù)量、外部指示燈的種類及額定工作時間等,應滿足5.7.1、5.7.2和5.7.3的要求。6.8 動力保障系統(tǒng)6.8.1 系統(tǒng)容量核查動力系統(tǒng)總耗電量計算書,供電時間應符合5.8.1規(guī)定,具體試驗與綜合防護試驗同時進行。6.8.2 系統(tǒng)組成與配置目測手觸法檢查動力保障系統(tǒng)的接口、供電方式、防爆型式、蓄電池、電量顯示、自動轉換、用電設備額定電壓等,應符合

28、5.8.2、5.8.3、5.8.4、5.8.5的要求。6.9 生存保障系統(tǒng)6.9.1 系統(tǒng)組成與配置核查系統(tǒng)設計計算書;目測法檢查艙內食品配備量、食用水配備量、急救醫(yī)療設備、工具箱、滅火工具、人體排泄處理設備等;結合綜合防護試驗,進行整合綜合評判,應符合5.9.1、5.9.2、5.9.3、5.9.4的要求。6.10 綜合防護性能試驗方法的基本要求見附錄D。7 檢驗規(guī)則7.1 出廠檢驗產品經制造廠逐臺檢驗合格,并簽發(fā)合格證后方準出廠。出廠檢驗項目見表3。7.2 型式檢驗7.2.1 型式檢驗項目,見表3。7.2.2 有下列情況之一時應進行型式檢驗:a) 新產品定型、鑒定或老產品轉廠生產試制時;b)

29、 產品正式生產后,如結構、材料、工藝有較大改變,可能影響產品質量時;AQ XXXXXXXXX12c) 正常生產滿 1 年或生產臺數(shù)達100 臺時;d) 產品停產 1 年,再次恢復生產時;e) 出廠檢驗結果與上次型式檢驗測試結果有較大差異時;f) 相關標準制修訂需要提出要求時。7.2.3 從出廠檢驗合格的產品中按GB/T 10111 方法抽樣,當批量少于10 臺時,抽樣基數(shù)不少于3 臺,檢驗數(shù)量為1 臺;當批量大于或等于10 臺時,抽樣基數(shù)不應少于6 臺,檢驗數(shù)量為1 臺。表3 檢驗項目序號 檢驗項目技術要求試驗方法出廠檢驗 型式檢驗備注逐臺檢驗 抽樣檢驗1 基本要求 5.1 6.1 2結構和安

30、全防護要求救生艙結構 5.2.1 6.2.1 防護密閉門結構 5.2.2 6.2.2 過渡艙 5.2.3 6.2.3 過渡艙凈容積 5.2.3 6.2.3.1 空氣幕 5.2.3 6.2.3.2 壓氣噴淋裝置 5.2.3 6.2.3.3 單向排氣閥 5.2.3 6.2.3.4 生存艙 5.2.4 6.2.4 應急逃生口 5.2.5 6.2.5 艙體強度 5.2.6 6.2.6 艙體氣密性 5.2.7 6.2.7 承壓管路耐壓性 5.2.8 6.2.8 耐高溫能力 5.2.9 6.2.9 防傾覆措施 5.2.10 6.2.10 可移動性 5.2.11 6.2.11 3 空氣和氧氣供給系統(tǒng) 5.3

31、 6.3 4 空氣凈化與溫濕度調節(jié)系統(tǒng) 5.4 6.4 5 環(huán)境檢(監(jiān))測系統(tǒng) 5.5 6.5 6 通訊系統(tǒng) 5.6 6.6 7 艙內照明及指示系統(tǒng) 5.7 6.7 8 動力保障系統(tǒng) 5.8 6.8 9 生存保障系統(tǒng) 5.9 6.9 AQ XXXXXXXXX1310 綜合防護性能 5.10 6.10 注:檢驗項目; 不檢項目;“”主要項目;“”一般項目7.3 判定規(guī)則7.3.1 主要項目和一般項目見表3。7.3.2 樣品檢驗結果中,如果主要項目有1 臺(項)不合格或一般項目有2 臺(項)不合格,加倍抽樣復檢;仍有項目不合格時,則判該批產品不合格,否則為合格。8 標志、包裝和貯存8.1 標志每臺

32、救生艙應在外殼明顯處牢固安設產品銘牌,在顯著的位置應有主要參數(shù)、警示用語或主要的操作說明。產品銘牌包括以下項目:a) 產品型號、名稱;b) 出廠編號;c) 礦用安全標志編號;d) 制造日期(年月);e) 制造廠名稱;f) 空載質量。應在救生艙的明顯位置固定礦用產品安全標志標識。礦用產品安全標志標識的使用應符合AQ1043-2007 的規(guī)定。8.2 包裝8.2.1 包裝箱可采用足夠強度的木箱、皮箱、復合塑料箱等,應有防潮、防震,安放牢固等功能。8.2.2 包裝箱內應有下列文件和附件:a) 裝箱單;b) 產品合格證(包括配套件、壓力表、氧氣瓶、氣體測試儀表等相關證件);c) 使用說明書;d) 專用

33、工具和必要備件。8.2.3 包裝箱外壁應有明顯的文字和安全標志標示,內容包括:a) 制造廠名稱;b) 安全標志編號;c) 產品型號、名稱和數(shù)量;d) 外型尺寸和空載質量;e) 出廠日期(年月)。包裝箱外“嚴禁受潮”、“切勿倒置”、“小心輕放”、“遠離火源”和礦用產品安全標志標示等圖示標志應符合GB/T 191 的規(guī)定。8.3 貯存應494 胈uc2貯放在通風良好的庫房內,距熱源距離不得少于1m,室內溫度(+5+40),不得有腐蝕性氣體和蒸氣,與油類等可燃物應隔離。AQ XXXXXXXXX16附 錄 A(資料性附錄)體感溫度對照表環(huán)境溫度60.0 51.757.2 48.9 53.354.4 4

34、7.2 50.0 55.051.7 43.9 46.7 50.6 55.0 60.648.9 41.7 43.9 46.7 50.6 54.4 59.4 64.446.1 39.4 41.7 43.9 46.1 48.9 52.8 57.2 61.7 66.143.3 37.2 38.9 40.6 42.2 44.4 47.2 50.6 54.4 58.3 61.7 65.640.6 35.0 36.1 37.8 38.9 40.6 42.8 45.0 47.8 50.6 53.9 57.2 61.1 65.037.8 32.8 33.9 35.0 36.1 37.2 38.3 40.0 41

35、.7 43.3 46.1 48.9 52.2 55.6 58.9 62.235.0 30.6 31.1 32.2 32.8 33.9 34.4 35.6 36.7 38.3 40.0 41.7 43.3 45.6 48.3 51.1 54.4 57.832.2 28.3 28.9 29.4 30.0 30.6 31.1 32.2 32.8 33.9 35.0 35.6 36.7 37.8 38.9 41.1 42.8 45.0 47.2 50.029.4 25.6 26.1 26.7 27.2 27.8 28.3 28.9 29.4 30.0 30.6 31.1 31.7 32.2 32.8

36、33.9 35.0 36.1 37.2 38.9 40.6 42.226.7 22.8 23.3 23.9 24.4 25.0 25.0 25.6 26.1 26.1 26.7 27.2 27.2 27.8 28.3 29.4 30.0 30.0 30.6 31.1 31.7 32.823.9 20.6 20.6 21.1 21.7 22.2 22.2 22.8 22.8 23.9 23.3 23.9 23.9 24.4 24.4 25.0 25.0 25.6 25.6 26.1 26.1 26.721.1 17.8 17.8 18.3 18.3 18.9 18.9 19.4 19.4 20.

37、0 20.0 20.6 20.6 21.1 21.1 21.1 21.1 21.7 21.7 21.7 21.7 22.2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相對濕度(%)AQ XXXXXXXXX17附 錄 B(規(guī)范性附錄)煤礦可移動式硬體救生艙艙體抗爆炸沖擊性能數(shù)值模擬分析基本要求B.1 主旨思想通過數(shù)值仿真模擬井下瓦斯煤塵爆炸在井巷中產生的沖擊波超壓,采用流固耦合法計算分析救生艙的結構動力響應。以沖擊波超壓所產生的救生艙作用載荷作為救生艙載荷要求,確定相應的井巷條件,爆源條件。依據(jù)救生艙產品條件及救生艙安

38、裝條件,按艙體實際結構尺寸進行建模,保留主體結構特征,細小部件做合理簡化,進行整艙強度分析。細化艙體重點部位,細小部件按實際結構建立計算模型,進行重點部位強度、密封性分析。B.2 基本條件B.2.1 井巷條件巷道截面采用半圓拱型,尺寸如圖B.1,為等截面直巷道,其長度包括:爆源段28m、沖擊波傳播段100m、被檢救生艙長度及后端長度。救生艙布置位于巷道水平幾何中心。圖B.1 巷道截面尺寸與救生艙布置B.2.2 爆源條件數(shù)值模擬分析中,救生艙所承受的作用載荷來源于瞬時爆轟爆源。爆源產生的沖擊波超壓應滿足艙體載荷條件。B.2.3 艙體載荷條件以爆源產生的沖擊波超壓在艙體迎爆面產生的峰值作用載荷2(

39、2 為安全系數(shù))作為艙體載荷條件,該峰值作用載荷由救生艙產品制造方給定,但不小于0.3MPa2。B.2.4 艙體結構條件艙體結構應與實際產品一致,由制造方提供產品結構完整圖紙和全部材料的型號規(guī)格等。B.2.5 救生艙安裝條件依據(jù)制造方提供的救生艙的實際固定方式,可采用固定連接(如艙底與巷道剛性連接)或簡支方式AQ XXXXXXXXX18連接(如艙底與巷道采用鉸鏈或鉚索連接),連接方式和連接點個數(shù)及連接部位應與實際檢測或使用安裝情況完全一致。B.2.6 數(shù)值模擬軟件AUTODYN 或LS-DYNA。B.3 數(shù)值模擬分析方法B.3.1 模型設計B.3.1.1 巷道模型巷道出口端采用流出邊界,其它邊

40、界均采用剛性固壁邊界。B.3.1.2 爆源模型巷道爆源等效為高壓氣體,其產生的沖擊波超壓應滿足救生艙載荷條件。B.3.1.3 救生艙艙體模型救生艙整體結構模型:依據(jù)艙體實際尺寸進行建模,保留主體結構特征,細小部件做合理簡化,對艙體主體結構的實體梁柱采用實體單元,空心梁柱采用殼單元,板殼結構采用殼單元,整體盡量采用結構化網格。實體梁柱截面每邊網格大于等于2 排;殼單元網格尺寸不小于殼體厚度的5 倍,同時不大于殼體厚度的20 倍。重點部位模型:取艙體重點部位及其周圍區(qū)域,對區(qū)域內細小構件按實際結構建立計算模型。周圍區(qū)域范圍不小于結構最大尺寸的0.5 倍,該區(qū)域內如遇有邊界,以邊界為準。材料選取彈塑

41、性非線性本構模型。B.3.1.4 艙體與巷道連接模型根據(jù)制造方提供的救生艙與巷道固定方式,采用固定連接(如艙底與巷道剛性連接)或簡支方式連接(如艙底與巷道采用鉸鏈或鉚索連接)。B.3.2 數(shù)值分析計算B.3.2.1 沖擊波超壓計算:依據(jù)巷道模型、爆源模型和救生艙艙體模型,計算沖擊波在艙體迎爆面前1m 處的沖擊波超壓值。B.3.2.2 艙體載荷計算依據(jù)巷道模型、爆源模型和救生艙艙體模型,計算艙體各表面所受載荷。載荷記錄區(qū)域:艙體外表面。載荷記錄時間:沖擊波進入記錄區(qū)域前端至傳出記錄區(qū)域末端時間和記錄區(qū)域末端處沖擊波超壓衰減至其在艙體迎爆面前1m 處的沖擊波超壓值10的時間;若小于300ms,載荷

42、記錄時間選為300ms。B.3.2.3 艙體結構響應計算將計算艙體所受載荷加載于艙體,可采用單面多區(qū)域加載方式,單區(qū)域尺寸不大于單節(jié)艙體表面尺寸,載荷選取區(qū)域中最大載荷。通過模擬分析計算,得到艙體梁、柱、板等強度、剛度等結果。達到失效標準時,數(shù)值模擬分析工作結束。B.3.2.4 重點部位響應計算AQ XXXXXXXXX19在艙體整體結構響應分析滿足強度、剛度要求后,對救生艙重點部位,包括門系統(tǒng)(含門扇、門框、門閂)、觀察窗、艙段間連接部位和其它可能影響救生艙使用的特殊部位,做進一步的剛度、密封性模擬分析。B.3.3 結果輸出沖擊波在艙體迎爆面前1m 處的沖擊波超壓值;救生艙整體結構應力、應變和

43、位移云圖;各個重點部位應力、應變和位移云圖;失效部位應力、應變和位移云圖;典型節(jié)點及失效點應力、應變和位移時間歷程。B.3.4 判別準則與結論B.3.4.1 救生艙整體結構損傷類型及判別準則救生艙整體結構損傷類型及評判準則見表B.1。以艙體主體梁柱(加強筋)跨度相對變形和絕對變形為基準,針對數(shù)值仿真結果,按照判別準則,統(tǒng)計出救生艙整體結構損傷類型及失效數(shù)量,并進行分析。表B.1 救生艙整體結構損傷類型及判別準則損傷類型判別準則分析項目 指 標破壞失效 艙體強度 強度極限變形失效板殼最大變形撓度和變形量 2或20mm梁柱最大變形撓度和變形量 1.5或15mmB.3.4.2 救生艙重點部位損傷類型

44、及判別標準救生艙重點部位損傷類型及評判準則見表B.2。以主體結構跨度相對變形為基準,針對數(shù)值仿真結果,按照判別準則,統(tǒng)計出救生艙重點部位損傷類型及失效數(shù)量,并進行分析。表B.2 艙重點部位損傷類型及判別準則損傷類型判別準則分析項目 指 標破壞失效 重點部位強度 屈服極限密封失效 密封要求的連接件相對位移 2mmB.3.4.3 結論根據(jù)數(shù)值模擬分析結果和判別準則,應給出救生艙承受給定峰值作用載荷的明確結論,并提出救生艙承受與給定峰值作用載荷相對應的沖擊波超壓值,另可提出相關意見建議。B.4 分析報告B.4.1 分析報告的主要內容及要求數(shù)值模擬分析完成后,應出具分析報告,主要內容應包括:救生艙基本

45、情況、數(shù)值模擬方法與軟件、數(shù)值模擬過程、結果、分析結論等。AQ XXXXXXXXX20數(shù)值模擬分析報告編寫完成后,應履行相應審批程序,包括相關技術人員復核、項目負責人審核、專家組評議、主管領導簽批等。數(shù)值模擬分析報告應有相關人員簽字,并加蓋承擔單位印章。B.4.2 附件模擬分析報告應附其所分析產品及安裝加工圖紙、材料型號等必要的附件。AQ XXXXXXXXX21附 錄 C(規(guī)范性附錄)煤礦可移動式硬體救生艙艙體抗爆炸沖擊性能爆炸巷道試驗基本要求C.1 試驗條件C.1.1 試驗巷道條件由鋼筋混凝土澆筑,拱型斷面,斷面積7.2m2,巷道長不小于850m。爆炸試驗巷道示意圖見圖C.1。圖 C.1 爆

46、炸試驗巷道示意圖C.1.2 救生艙艙體安裝方式救生艙艙體應安裝在距離爆源120m 處,艙體處于巷道斷面中部,前艙門端面與爆炸沖擊波傳播方向垂直,如圖C.2 所示。救生艙艙體采用焊接支撐架方式固定,支撐用鋼管采用8mm 厚無縫鋼管。在巷道地面軌道兩邊鋪設鋼板,用于焊接側面支撐架。在救生艙艙體上焊接鋼管,一端焊在艙體上(離地面高度800mm),焊接完成后鋼管應與地面呈45 夾角,每艙段焊接2 根鋼管。救生艙艙體正面端面用4 根鋼管焊接支撐架,在艙門兩邊殼體法蘭上同一縱向上各焊接兩根,焊好后與地面呈45。后面端面用6 根鋼管焊接,方法同正面。前后端面支撐架焊接示意圖如圖C.3。救生艙艙體底部用L 型

47、普通鋼(單塊尺寸為250mm150mm,厚度18mm)與地面焊接固定,艙體前后端面和每艙段單側底部均各用2 個“L”型鋼固定。L 型鋼焊接示意圖如圖C.4。隔爆門煤塵鋪設區(qū)120m艙體布置處AABB起爆室(200m3)28m20m 10mAQ XXXXXXXXX22圖C.2 救生艙安裝位置圖圖C.3 前后端面支撐架焊接示意圖圖C.4 L 型鋼焊接示意圖C.2 試驗方法采用200m3 瓦斯+煤塵爆炸試驗,共進行3 次試驗。AQ XXXXXXXXX23C.3 試驗步驟試驗步驟如下:a) 按 C1.2 的方式將救生艙艙體固定在試驗位置上,防止試驗中沖擊波造成艙體翻滾或滑動,影響試驗效果;b) 清理試驗巷道,檢查調試采集系統(tǒng)和傳感器;井下安裝壓力傳感器及信號線路;標定、調試傳感器和采集系統(tǒng);檢查攪拌設備、瓦斯充放設備、通風設備、液壓系統(tǒng)、防爆門、后山門及線路的完好性;c) 在平巷中距離爆源30m120m之間均勻平鋪和吊掛煤塵,煤塵粒度為200 目,煤揮發(fā)份為36%。依據(jù)艙體設計強度確定煤塵用量,一般在100kg200kg 之間;d) 在平巷距隔爆門 28m 處,用0.14mm 厚聚氯乙烯塑料薄膜封閉巷道,構成容積為200m3、CH4濃度為9%9.5%的CH4 與空氣混合氣體;e) 點火源安裝在距隔爆門 2m、高度1.9m 處,點火能量375mJ。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