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6.0鈑金設(shè)計知識_第1頁
UG6.0鈑金設(shè)計知識_第2頁
UG6.0鈑金設(shè)計知識_第3頁
UG6.0鈑金設(shè)計知識_第4頁
UG6.0鈑金設(shè)計知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9.1 鈑金概述 所謂“鈑金”是針對金屬薄板(通常在6mm以下)進行的一種綜合冷加工工藝,包括沖壓、除料、折彎等操作。其顯著的特征就是同一零件厚度一致。 在UG 5.0環(huán)境中,鈑金特征的創(chuàng)建和編輯,可以通過建模模式中的“鈑金特征”工具條和鈑金模式中的“NX鈑金”工具條來實現(xiàn)。 9.2 創(chuàng)建鈑金特征 9.2.1 彎邊 1打開本書光盤提供的素材文件9-2-1-gj-sc.prt,單擊“鈑金特征”工具條中的“彎邊”按鈕,打開“彎邊”對話框,然后單擊上表面直邊 2按圖中所示的數(shù)據(jù)進行設(shè)置,然后單擊“選項”按鈕 3在“選項”對話框中單擊“邊選項”標簽打開“邊選項”選項卡,在“左設(shè)置”選項組中選擇“拔錐”

2、單選鈕,并將下方的“折彎錐角”和“網(wǎng)狀錐角”設(shè)為“30”,在“右設(shè)置”選項組中進行同“左設(shè)置”相同的操作,單擊“確定”按鈕返回“彎邊”對話框,單擊“確定”按鈕,打開“定位”對話框 4在“定位”對話框中單擊“垂直”按鈕,將彎邊定位于邊的中心,用同樣的方法我們可以對其他3邊進行彎邊處理 9.2.2 鈑金孔 1繼續(xù)對上面的文件進行操作,在“鈑金特征”工具條中單擊“鈑金孔”按鈕,打開“鈑金孔”對話框 2在“鈑金孔”對話框的“方法”下拉列表中選擇“邊緣偏置”項,在“類型”下拉列表中選擇“深度”項,并將“直徑”改為“20”、“深度”改為“10”、“頂錐角”改為“0”在繪圖區(qū)單擊選擇要創(chuàng)建鈑金孔的實體表面,

3、這里選添加彎邊處的表面 34在“鈑金孔”對話框中的“選擇步驟”選項組中單擊“定位邊1”按鈕,單擊實體表面平行于X軸的直邊,然后在“邊緣1偏置”文本框中設(shè)置偏置距離,這里輸入“26” 5在“鈑金孔”對話框的“選擇步驟”選項組中單擊“定位邊2”按鈕,在實體表面上單擊平行于Y軸的直邊,然后在“邊緣2偏置”文本框中輸入“26”,單擊“確定”按鈕生成鈑金孔 9.2.3 鈑金槽 1在“鈑金特征”工具條中單擊“鈑金槽”按鈕,打開“鈑金槽”對話框 2單擊實體的圓柱表面,再單擊“鈑金槽”對話框中“選擇步驟”選項組中的“定位邊1”按鈕,選擇圓柱形表面切口平行于Z軸的直邊,接著將“邊緣1偏置”改為“35”,單擊“定

4、位邊2”按鈕,單擊圓柱形表面端點凹邊,并將“邊緣2偏置”改為“25”。單擊“方位矢量”按鈕,在模型底部圓柱厚度邊上單擊確定第3個方向 3將“鈑金槽”對話框中的“類型”改為“深度”、“長度”改為“20”、“寬度”改為“10”、“深度”改為“3”,單擊“確定”按鈕完成鈑金槽的制作 9.2.4 鈑金角 1打開本書光盤提供的素材文件9-2-4-bjj-sc.prt 2在“鈑金特征”工具條中單擊“鈑金角”按鈕,打開“鈑金角”對話框,單擊“對接聯(lián)接”按鈕,單擊彎邊側(cè)面,接著對“重疊”和“縫隙”兩參數(shù)進行設(shè)置,然后單擊“確定”按鈕即可生成鈑金角 另外3種鈑金角的創(chuàng)建方法與上面介紹的一樣,其鈑金角效果如下。

5、9.3 鈑金模式下的鈑金操作 9.3.1 墊片 1鈑金模式下,使用曲線命令創(chuàng)建一個封閉曲線輪廓,單擊“NX鈑金”工具條中的“墊片”按鈕,打開“墊片”對話框 2單擊選取繪圖區(qū)中的封閉曲線段,接著在“厚度”標簽欄中將“厚度”文本框的數(shù)值改為“5”,單擊“確定”按鈕完成墊片處理 當工作區(qū)中已經(jīng)存在一個鈑金,那么再打開“墊片”對話框后,其“類型”標簽欄的下拉列表中會出現(xiàn)“次要”項,然后我們可以通過選擇與原鈑金共面并相交的曲線增大原鈑金面 9.3.2 彎邊 1簡單彎邊 1在鈑金模式下,使用“墊片”命令創(chuàng)建一個鈑金面,單擊“NX鈑金”工具條中的“彎邊”按鈕,彈出“彎邊”對話框 2單擊選擇要進行折彎的邊,然

6、后在打開的“彎邊”對話框的“寬度”標簽欄中的“寬度選項”下拉列表中選擇“從端點”項,接著將“從端點”文本框中的值改為“20”、“寬度”文本框中的值改為“30” 在“讓位槽”標簽欄中,將“折彎止裂口”改為“圓形”項,取消 “使用全局值”復選框的勾選,而后將“深度”改為“2”、“寬度”改為“4”,單擊“確定”按鈕完成彎邊 3在“彎邊屬性”標簽欄中將“長度”改為“25”、“角度”改為“60”、“內(nèi)嵌”改為“材料外側(cè)”,在“折彎參數(shù)”標簽欄中取消“折彎半徑”下的“使用全局值”復選框的勾選,將“折彎半徑”改為“5” 42輪廓彎邊 1在鈑金模式下,創(chuàng)建一個輪廓線,單擊“NX鈑金”工具條中的“輪廓彎邊”按鈕

7、,打開“輪廓彎邊”對話框 2單擊選中輪廓線,在“輪廓彎邊”對話框中的“厚度”標簽欄中取消對“使用全局值”復選框的勾選,將“厚度”改為“5” 在“寬度”標簽欄中,將“寬度選項”改為“對稱范圍”項、“寬度”改為“80”在“折彎參數(shù)”標簽欄中取消對“折彎半徑”文本框下的“使用全局值”復選框的勾選,然后將“折彎半徑”改為“5”,最后單擊“確定”按鈕生成輪廓彎邊 43“鏈寬”,以所選的曲線鏈來生成彎邊 在“寬度”標簽欄的“寬度選項”下拉列表中有4種寬度設(shè)置方式(其中后兩種只有在“類型”標簽欄的下拉列表中選擇“次要”項才能出現(xiàn))?!坝邢薹秶?,就是在輪廓線的一側(cè)生成彎邊;“對稱范圍”,以輪廓線進行對稱生成

8、彎邊;“終止范圍”,以輪廓曲線為起點,沿指定方向創(chuàng)建完成到與輪廓線相交直線的終點;“鏈寬”方式彎邊 3卷邊彎邊 1在鈑金模式下,創(chuàng)建一個鈑金文件,單擊“NX鈑金”工具條中的“卷邊彎邊”按鈕,打開“折邊”對話框 2在“類型”標簽欄中將選項改為“卷曲”,單擊選擇要折的邊3在“折邊”對話框的“折彎參數(shù)”標簽欄中將“1.折彎半徑”改為“10”、“2.彎邊長度”改為“10”、“3.折彎半徑”改為“4”、“4.彎邊長度”改為“10”在“斜接”標簽欄中勾選“斜接折邊”復選框,并將“斜接角度”改為“30”,然后單擊“確定”按鈕完成卷邊彎邊的創(chuàng)建49.3.3 折彎 1打開本書光盤提供的素材文件9-3-3-bjj

9、-sc.prt,單擊“NX鈑金”工具條中的“折彎”按鈕,打開“折彎”對話框 2單擊鈑金表面,進入草圖模式,然后單擊“草圖曲線”工具條中的“直線”按鈕,在該鈑金表面繪制一直線,單擊“草圖生成器”工具條中的“完成草圖”按鈕返回鈑金模式 3在“折彎屬性”標簽欄中設(shè)置“角度”為“60”,然后在“折彎參數(shù)”標簽欄中取消對第一個“使用全局值”復選框的勾選,設(shè)置“折彎半徑”為“6”,最后單擊“確定”按鈕生成折彎 9.3.4 二次折彎 1單擊“NX鈑金”工具條中的“二次折彎”按鈕,打開“二次折彎”對話框,單擊鈑金表面進入草圖界面,然后在鈑金表面繪制一段直線,單擊“草圖生成器”工具條中的“完成草圖”按鈕,返回鈑

10、金模式 2在“二次折彎”對話框中的“二次折彎屬性”標簽欄中將“高度”文本框中的值改為“40”,然后通過單擊“反向”按鈕和 “反側(cè)”按鈕來改變二次折彎方向,將方向設(shè)置好后單擊“確定”按鈕完成二次折彎 9.3.5 取消折彎、重新折彎 1取消折彎 1打開本書光盤提供的素材文件9-3-5-zw-sc.prt,單擊“NX鈑金”工具條中的“取消折彎”按鈕,打開“取消折彎”對話框 2單擊選擇一個面作為固定平面,這里我們選擇鈑金主面,然后單擊折彎面,單擊“確定”按鈕即可取消所選的折彎 2重新折彎 要恢復取消的折彎,只需單擊“NX鈑金”工具條中的“重新折彎”按鈕,打開“重新折彎”對話框,單擊選擇要恢復的折彎處,

11、單擊“確定”按鈕即可恢復 9.3.6 沖壓除料 1打開本書光盤提供的素材文件9-3-6-cl-sc.prt,單擊“NX鈑金”工具條中的“沖壓除料”按鈕,打開“沖壓除料”對話框 2單擊要進行沖壓的平面,進入草圖模式,然后利用“草圖曲線”工具條中的“圓弧”按鈕繪制圖中所示的輪廓3在打開的“沖壓除料”對話框的“除料屬性”標簽欄中將“深度”改為“10”,單擊“方向”按鈕,向外側(cè)沖孔;再在“倒圓”標簽欄中將“沖模半徑”改為“4”、“拐角半徑”改為“4”,然后單擊“確定”按鈕完成沖壓除料 9.3.7 法向除料 1單擊“NX鈑金”工具條中的“法向除料”按鈕,打開“法向除料”對話框,單擊要進行除料的鈑金面,單

12、擊文件側(cè)面,進入草圖模式,然后利用草圖曲線繪制輪廓 2在打開的“法向除料”對話框的“除料屬性”標簽欄中的“限制”下拉列表中選擇“值”項,然后在“深度”文本框中輸入除料厚度值,單擊“確定”按鈕完成方向除料,用同樣的方法在另一側(cè)面上法向除料 9.3.8 凹坑 1單擊“NX鈑金”工具條中的“凹坑”按鈕,打開“凹坑”對話框,單擊要進行凹坑處理的表面,單擊文件上表面,進入草圖模式,然后利用草圖曲線繪制圖中所示的輪廓 2在打開的“凹坑”對話框的“凹坑屬性”標簽欄中將“深度”改為“5”,然后在“倒圓”標簽欄中將“沖模半徑”改為“4”、“拐角半徑”改為“2”,最后單擊“確定”按鈕完成凹坑處理 9.3.9 倒角

13、 1繼續(xù)對上面的鈑金文件進行操作,單擊“NX鈑金”工具條中的“倒角”按鈕,打開“倒角”對話框 2單擊選擇要進行倒角的邊,這里選擇兩側(cè)面厚度邊,接著可以在“倒圓屬性”標簽欄中的“方法”下拉列表中選擇“圓角”,將“半徑”設(shè)置為“8”,單擊“確定”按鈕完成倒角 9.3.10 封閉拐角 1繼續(xù)對上面的鈑金文件進行操作,單擊“NX鈑金”工具條中的“封閉拐角”按鈕,打開“封閉拐角”對話框 2單擊要進行封閉操作的兩個彎邊,然后在 “封閉拐角”對話框的“拐角屬性”標簽欄中對兩彎邊間拐角的樣式、兩彎邊的縫隙進行設(shè)置,單擊“確定”按鈕完成封閉拐角操作 9.3.11 百頁窗 1打開本書光盤提供的素材文件9-3-11

14、-byc-sc.prt,單擊“NX鈑金”工具條中的“百頁窗”按鈕,打開“百頁窗”對話框,單擊鈑金側(cè)面,進入草圖模式,繪制一條直線 2在打開的“百頁窗”對話框的“百頁窗屬性”標簽欄中將“深度”改為“2” 、“寬度”改為“5” 3在“百頁窗形狀”下拉列表中選擇“成形的”項,然后單擊“確定”按鈕即可生成百頁窗9.3.12 筋 1打開本書光盤提供的素材文件9-3-12-j-sc.prt,單擊“NX鈑金”工具條中的“筋”按鈕,打開“筋”對話框,單擊創(chuàng)建筋的表面,進入草圖模式,繪制圖中所示的曲線 2在“筋”對話框的“筋屬性”標簽欄中將“橫截面”下拉框的選項改為“V形”、“深度”改為“4”、“半徑”改為“2

15、”、“角度”改為“30”,在“倒圓”標簽欄中將“圓形筋邊”復選框的勾選取消,單擊“確定”按鈕完成筋的創(chuàng)建 9.3.13 平面展開圖 1打開本書光盤提供的素材文件9-3-13-bjh-sc.prt,單擊“NX鈑金”工具條中的“平面展開圖”按鈕 2單擊選擇鈑金部件的任意表面作為固定平面,單擊“確定”按鈕即可完成平面展開 9.4 上機實踐電腦側(cè)蓋的鈑金設(shè)計 1新建一個鈑金文件,在“曲線”工具條中單擊“長方形”按鈕,在X-Y平面內(nèi)繪制輪廓線,其中長為“180”、寬為“120” 2在“NX鈑金”工具條中單擊“墊片”按鈕,打開“墊片”對話框,選擇繪制的長方形曲線,再在“墊片”對話框中單擊“確定”按鈕完成墊

16、片 3在“NX鈑金”工具條中單擊“彎邊”按鈕,打開“彎邊”對話框,單擊鈑金一側(cè)邊,然后在“彎邊”對話框的“寬度”標簽欄中將“寬度選項”改為“完整”,在“彎邊屬性”標簽欄中將“長度”改為“20”、“角度”改為“90”,并將其彎曲方向設(shè)為向里彎曲 4在“折彎參數(shù)”標簽欄中取消“折彎半徑”標簽下的“使用全局值”復選框的勾選并將“折彎半徑”改為“1”,然后單擊“確定”按鈕,完成彎邊操作 5單擊“NX鈑金”工具條中的“百頁窗”按鈕,打開“百頁窗”對話框。單擊電腦側(cè)蓋的表面進入草圖模式,在遠離彎邊的一側(cè)繪制一條直線作為百頁窗的輪廓線 在 “百頁窗”對話框中,將“百頁窗屬性”標簽欄中的“深度”改為“4”、“

17、寬度”改為“7”、“百頁窗形狀”設(shè)置為“撕口的”,然后在“倒圓”標簽欄中將“沖模半徑”改為“2”,單擊“確定”按鈕生成百頁窗 67選擇“插入”“基準/點”“基準平面”菜單,在高于Y-Z平面“50”處插入一個基準平面 8選擇“插入”“關(guān)聯(lián)復制”“鏡像特征”菜單,打開 “鏡像特征”對話框,選擇剛才創(chuàng)建的百頁窗特征,然后單擊剛創(chuàng)建的基準平面作為鏡像平面,單擊“確定”按鈕生成鏡像特征 9單擊 “特征操作”工具條中的“實例特征”按鈕,打開 “實例”對話框,單擊“矩形陣列”按鈕,在彈出的 “實例”特征選擇對話框中,選擇鏡像所得的百頁窗特征,然后單擊“確定”按鈕 10開 “輸入?yún)?shù)”對話框,將“XC向的數(shù)量

18、”值改為“2”、 “XC偏置”值改為“32”、“YC向的數(shù)量”值改為“6”、“YC偏置”值改為“15”,單擊“確定”按鈕 11在“NX鈑金”工具條中單擊“法向除料”按鈕,打開“法向除料”對話框,單擊電腦側(cè)蓋的表面進入草圖模式,在靠近彎邊的一側(cè)繪制一個直徑為“5”的圓 13選擇“插入”“關(guān)聯(lián)復制”“鏡像特征”菜單,打開“鏡像特征”對話框,選擇剛才創(chuàng)建的法向除料孔,然后單擊Z-X平面作為鏡像平面,單擊“確定”按鈕生成鏡像特征 14選擇“插入”“基準/點”“基準軸”菜單,打開“基準軸”對話框,在“類型”標簽欄的下拉列表中選擇“點和方向”項 12單擊“草圖生成器”工具條中的“完成草圖”按鈕返回鈑金模塊

19、,然后在“法向除料”對話框中單擊“確定”按鈕完成法向除料 1615在“通過點”標簽欄中單擊“點構(gòu)造器”按鈕,在打開的“點”對話框中將坐標改為(-55,-25,0),然后在“方向”標簽欄中選擇Z正向為指定方向,單擊“確定”按鈕完成基準軸的插入 單擊“特征操作”工具條中的“實例特征”按鈕,打開“實例”對話框,單擊“矩形陣列”按鈕,在彈出的 “實例”特征選擇對話框中,選擇鏡像所得的法向除料特征,然后單擊“確定”按鈕 17在彈出的對話框中將“數(shù)量”改為“9”、“角度”改為“40”,單擊“確定”按鈕,最后在實例軸選擇對話框中單擊“基準軸”按鈕,然后單擊創(chuàng)建的基準軸,即可完成陣列復制 18選擇“插入”“關(guān)

20、聯(lián)復制”“鏡像特征”菜單,打開“鏡像特征”對話框,選擇通過實例特征生成的8個圓孔,然后單擊Z-X基準平面作為鏡像平面,最后單擊“確定”按鈕完成鏡像 19在“NX鈑金”工具條中單擊“法向除料”按鈕,打開“法向除料”對話框,單擊鈑金的彎邊側(cè),進入草圖模式,然后通過“草圖曲線”工具條中的“矩形”和“圓角”按鈕,繪制圖中所示的圓角矩形 20單擊“草圖生成器”工具條中的“完成草圖”按鈕返回鈑金模塊。在“法向除料”對話框中單擊“確定”按鈕完成電腦蓋的設(shè)計 9.5 上機實踐連接桿的設(shè)計 1新建一鈑金文件,單擊“NX鈑金”工具條中的“草圖”按鈕,以X-Y為基準平面創(chuàng)建草圖。在草圖模式下,通過“草圖曲線”以及“

21、草圖約束”兩工具條中的命令繪制圖中所示的連接桿輪廓 2單擊“NX鈑金”工具條中的“墊片”按鈕,打開“墊片”對話框,單擊剛繪制的草圖,在“墊片”對話框中的“厚度”選項組中勾選“使用全局值”復選按鈕,單擊“確定”按鈕完成墊片處理 3單擊“NX鈑金”工具條中的“彎邊”按鈕,打開“彎邊”對話框,單擊外側(cè)的斜邊,在“彎邊”對話框的“寬度”標簽欄中將“寬度選項”改為“在中心”、“寬度”改為“30” 4在“彎邊屬性”標簽欄中將“長度”改為“20”、“角度”改為“90”、“參考長度”改為“外部”、“內(nèi)嵌”改為“材料外側(cè)”,取消“折彎參數(shù)”標簽欄中的“使用全局值”的勾選,將“折彎半徑”改為“1”,將“讓位槽”標

22、簽欄中的“折彎止裂口”改為“無”,單擊“確定”按鈕 5單擊“NX鈑金”工具條中的“法向除料”按鈕,打開“法向除料”對話框,單擊彎邊所得的一側(cè)面,進入草圖模式,繪制圖中所示的輪廓線6在“法向除料”對話框中設(shè)置“切削方式”為“厚度”、“限制”為“值”、“深度”為“5”。然后單擊“確定”按鈕完成除料操作 7單擊“NX鈑金”工具條中的“倒角”按鈕,打開“倒角”對話框,單擊除料后的截面一邊,然后在“倒角屬性”標簽欄中將“方法”改為“圓角”、“半徑”改為“3”,單擊“確定”按鈕完成倒角 8單擊“NX鈑金”工具條中的“凹坑”按鈕,打開“凹坑”對話框,單擊鈑金表面進入草圖模式,繪制圖中所示的圓弧段,然后單擊“草圖生成器”工具條中的“完成草圖”按鈕返回 9在打開的“凹坑”對話框的“凹坑屬性”標簽欄中將“深度”改為“20”、“側(cè)角”改為“0”、“參考深度”改為“內(nèi)部”、“側(cè)壁”改為“材料外側(cè)”,再在“倒圓”標簽欄中將“沖頭半徑”改為“1”,“沖模半徑”改為“1”,然后單擊“確定”按鈕完成凹坑 10單擊“NX鈑金”工具條中的“沖壓除料”按鈕,打開“沖壓除料”對話框,單擊通過沖壓上升的圓弧表面,進入草圖模式,利用“圓”命令,繪制一個與原鈑金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