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與永樂宮_第1頁
道教與永樂宮_第2頁
道教與永樂宮_第3頁
道教與永樂宮_第4頁
道教與永樂宮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道教 永樂宮 呂洞賓道教 道教是在中國形成并傳播的一種多神宗教,在中國古代影響僅次于佛教。道教被認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組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為其追求目標,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國古代道家思想理論的基礎上吸收神仙方術、民間鬼神崇拜觀念和巫術活動而形成。它主張清靜無為,長生不老,得道成仙。 道教在中國社會中的作用儒家雖然在古代占統(tǒng)治地位,但中國人的根性卻在道家。魯迅先生曾有斷言:“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钡兰遗c道教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根柢,是諸子百家學術的匯總,是接引外來文化的橋梁,與中國的社會變革、歷史發(fā)展息息相關。它的興衰,聯(lián)系著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道家與道教文化,融匯百家

2、,包羅萬象,上自哲學思想、自然規(guī)律、宗教信仰、治國用兵之道,中有經(jīng)世權謀、人生經(jīng)驗、養(yǎng)生之道、醫(yī)藥、健身、修煉諸方技,下至民俗、祭祀、音樂、繪畫、宮觀、名勝、星命、占驗等術數(shù),是一個亟待開發(fā)和研究的龐雜文化體系。道教的衍變 道教的發(fā)展一般分為漢魏兩晉的起源時期、唐宋的興盛、元明期間全真教的出現(xiàn)和清以后衰落四個時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發(fā)展過程。作為道教最終形成的兩個標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經(jīng)的流傳,一是張道陵的五斗米道。東漢順帝時(126年-144年),于吉、宮崇所傳的太平清領書(即后來所謂太平經(jīng))出世,得到廣泛傳播。到東漢靈帝時,張角奉太平清領書傳教,號為太平道,自稱大賢良師,信徒遍布天下九

3、州,已是頗有影響。后來黃巾起義失敗,太平道日趨衰微。同樣是在東漢順帝時,張陵學道于蜀郡鵠鳴山,招徒傳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稱五斗米道。其孫張魯保據(jù)漢中多年,后又與最高統(tǒng)治當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響從西南一隅播于海內,遂為道教正宗。 早期三大教派漢代張陵創(chuàng)立五斗米道,開創(chuàng)道教,并發(fā)展了大量信徒.其門派以符箓為主,轟動一時,是為道教最早的組織。西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陜西咸陽茅氏三兄弟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于句曲山采藥煉丹,濟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遂改山名為“茅山”,茅氏三兄弟也被稱為茅山道教之祖師。后陶弘景開創(chuàng)茅山派。靈帝時期,黃老道教徒張角在中原地區(qū)創(chuàng)立太平道,以太平經(jīng)為主要經(jīng)典,在

4、疾疫流行時用符水咒說為人治病,發(fā)展了幾十萬信徒并建立三十六方來管理。由于階級矛盾尖銳,張角在184年領導發(fā)動了黃巾起義,遭受統(tǒng)治者的鎮(zhèn)壓而失敗,太平道銷聲匿跡。發(fā)展成熟魏晉時期,道教分化為上層士族丹鼎道教和下層民間符水道教。茅山道人葛洪將道教神仙方術和儒家綱常名教相結合,構建了一套長生成仙體系,為上層士族丹鼎道教奠定了理論基礎。老莊玄學盛行,促進了道教理論的發(fā)展。著作抱樸子,是道教理論的第一次系統(tǒng)化,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內容。民間仍然傳播著通俗的道教,巴蜀地區(qū)五斗米道繼續(xù)發(fā)展,李特、李雄領導的流民起義得到天師道首領范長生的支持;江南地區(qū)流行帛家道、李家道和杜子恭的天師道.唐朝尊老子為祖先,奉道教為

5、國教,采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提高道士地位,杜光庭對老學研究、神仙學說作了總結,修訂完善了齋醮科儀;全真祖師鐘離權和呂洞賓的鐘呂傳道集促進了內丹學說的興起;著名高道還有彭曉、譚峭、羅隱和韓國人金可記等。北宋統(tǒng)治者繼承了唐朝崇奉道教的政策,宋太祖和宋太宗為此奠定了基礎。宋真宗和宋徽宗掀起了兩次崇道熱潮,編修道藏,大建宮觀,冊封神仙。分化衰落 金元時期,在北方出現(xiàn)了王重陽創(chuàng)導的全真道。后來,王重陽的弟子丘處機為蒙古成吉思汗講道,頗受信賴,并被元朝統(tǒng)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權力。而同時,為應對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龍虎山天師道、茅山上清派、閣皂山靈寶派合并為正一道,尊張?zhí)鞄煘檎唤讨?,從而正式形成了道教?/p>

6、有全真、南有正一兩大派別的格局。 明代時,永樂帝朱棣自詡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對祭祀真武的張三豐及其武當派大力扶持。此時道教依然在中國的各種宗教中占據(jù)著主導的地位。 清代開始,滿族統(tǒng)治者信奉藏傳佛教,并壓制主要為漢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從此走向了衰落?;窘塘x基本教義可以歸納為:尊道貴德,天人合一道教最高信仰敬天法祖,尋仙訪道道教神仙崇拜天人感應,天道承負道教善惡報應性命雙修,返璞歸真道教修煉秘訣上善若水,柔弱不爭道教為人品質清靜寡欲,自然無為道教處世方式我命在我,不在天地道教逍遙精神忠孝節(jié)義,仁愛誠信道教倫理道德福祿壽喜,吉祥如意道教民俗風情仙道貴生,濟世度人道教核心宗旨核心概念無極:道;太一:

7、炁;兩儀:陰、陽;三寶:精、氣、神;三才:天、地、人;四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五行:金、水、木、火、土;六合:上、下、東、南、西、北;七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八卦:乾、坤、艮、兌、震、巽、坎、離;九宮:乾宮、坎宮、艮宮、震宮、中宮、巽宮、離宮、坤宮、兌宮;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道教三大祖庭 白云觀:北京西便門外二里許 長春觀:武昌大東門東北角雙峰山南坡 永樂宮:芮城縣城北約三公里處的龍泉村東 永樂宮 永樂宮是我國道教三大祖庭之一,是為紀念八仙之一呂洞賓而建,是現(xiàn)存最大的元代道教宮觀。

8、它以建筑藝術及壁畫藝術而馳名中外,占地面積248000平方米。地處山西省芮城縣北郊的古魏城遺址上,南臨黃河、北依條山,氣勢雄偉,風景秀麗。 它以壁畫藝術聞名天下。這里的壁畫,是中國現(xiàn)存壁畫藝術的瑰寶,可與敦煌壁畫媲美。 永樂宮本為道觀,是為奉祀中國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呂洞賓而建,原名“大純陽萬壽宮”,因原建在芮城縣永樂鎮(zhèn),初被稱為永樂宮。永樂宮的創(chuàng)建及搬遷 永樂宮始建于公元1247年,1358年竣工,歷時111年。原建在芮城縣西40華里的永樂鎮(zhèn)。建國初期,由于修建三門峽水庫,原永樂鎮(zhèn)處于規(guī)劃區(qū),國家為保護這一珍貴民族遺產,投資220萬元,于1959年至1964年原物原貌遷到新址保存。永樂

9、宮的搬遷是世界建筑史和文物史上一個空前絕后的壯舉。日本的村山孚稱永樂宮的搬遷:“不亞于埃及古代神壁的移筑”。永樂宮的榮譽1961年永樂宮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2000年被評為山西省十佳旅游景點。2003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定為大中小學生教育基地。2005年國家旅游局評為AAAA景點。無極門又稱龍虎殿,原是永樂宮的大門,屬廡殿頂形制。門上懸“無極之門”豎匾,書體雄健,筆力遒勁。是元正奉大夫參政事樞密副使商挺所書。無極門后檐墻壁畫的神抵當系神荼(在東段)和郁壘(在西段)。神荼,白臉、喜相、在上位;郁壘,紅臉、怒相、在下位。他們的位置恰是門神,和過去民間年畫

10、中流行的門神圖象特點完全相同。無極殿又稱三清殿,是永樂宮的主殿,殿中供道教所謂“三清”像,原來都有塑像在殿中央臺階上,早已毀。和三清像相配合的是斗心扇面墻的外面和殿周圍四壁上的壁畫。全部壁畫作一個整體是“朝元圖”,“朝元”即朝謁元始天尊,“元始天尊”是道教崇拜的最高尊神和最高的權威,一切道經(jīng)都出自元始天尊,自南北朝以來即如此。純陽之殿,亦名混成殿,俗稱呂祖殿,內有壁畫203平方米。壁畫公布在東西北三面墻壁上,名為純陽帝君神游顯化圖,內容是從呂洞賓的降生起,選擇其有關的傳說故事,繪成組畫52幅,合起來構成一部呂純陽畫傳。壁畫上下分欄,垂直安排兩幅,然后橫著展列下去,每幅自成章法,幅與幅之間又用山

11、石云樹巧妙的連接起來,不知不覺地由一幅過渡到另一幅,是上面一幅的近景又似下面一幅的遠景,有一方榜題,是畫傳的文字說明。 重陽殿,亦名七真殿、襲明殿,是祀奉“全真教”的創(chuàng)始人王重陽和他的七個弟子而得名的。殿內共有壁畫157平方米,分布在東、西、北三面墻上,扇面墻后面繪有三清像。前面為七真塑像(已毀)。壁畫內容為王重陽畫傳,共49幅,繪述了他的一生。形式和純陽殿相似,分幅而兼通景的處理方法。每幅畫上留有榜題,也是以重陽降生開始,只是不象純陽殿嚴密規(guī)整。永樂宮的壁畫永樂宮的壁畫藝術被著名戲劇家馬少波稱為“永樂三清鐵畫鉤,曹衣吳帶兼剛柔。唐宋遺風滿壁是,堪稱天下第一流”。 現(xiàn)存四殿的元代壁畫,也十分珍

12、貴。三清殿的朝元圖,繪制各種天神、地祇圖像二百九十多尊,純陽殿的純陽帝君仙游顯化圖,繪制呂洞賓故事畫五十二幅,重陽殿繪制王重陽故事畫四十九幅,無極門(龍虎殿)繪制神荼、郁壘等畫像多幅,都是繪畫史上的珍品。它不僅為研究宋元時期道教神仙譜系提供了實物例證,又為研究我國古代繪畫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呂洞賓呂洞賓,原名呂巖,山西芮城人。本名紹先,唐太宗貞觀二十年(646)四月十四日巳時,出生于河中府永樂縣。自幼好讀,淹博百家,但三舉進士不第。武則天天授二年(691),年已四十六歲的呂紹先又去長安應考,在酒肆中遇見上天仙使鐘離權。鐘離權讓他做了一個建功樹名、出將入相、封妻蔭子的美夢,醒后方知功名利祿均為

13、夢幻,遂大徹大悟,拜鐘離權為師,赴終南山中修道,改名喦,字洞賓。其后遍游山水,傳道度人,五十三歲歸宗廬山,六十四歲上朝元始、玉皇,賜號純陽子。呂洞賓的傳說具有三個特點 呂洞賓本是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普通人物,而在民間長期流傳中,故事愈來愈加豐富。民間流傳的呂洞賓傳說有三個顯著特點: 一是儒、道、佛三教交融。 呂洞賓修習方術,得道成仙,這是道教出世思想。他成仙之后則要“度盡天下眾生”,這又體現(xiàn)了儒家“兼濟天下”的入世思想。而那長生于人世、樂于施舍的所作所為,又是佛教思想的反映。從呂洞賓傳說中可看到山西民間信仰中三教文化融合的痕跡。二是不斷增加世俗化內容如呂洞賓時常出現(xiàn)于酒樓、茶館、飯鋪等吃吃喝喝,走后留下仙跡。他放蕩形骸,不拘小節(jié),好酒能詩愛女色,所謂“酒色財氣呂洞賓”,所謂“呂洞賓三戲白牡丹” ,這些世俗生活內容,使這位仙人更富有人情味,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