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莊子旅游美學思想_第1頁
第三講 莊子旅游美學思想_第2頁
第三講 莊子旅游美學思想_第3頁
第三講 莊子旅游美學思想_第4頁
第三講 莊子旅游美學思想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三講中國古代旅游美學思想一、崇尚自然的莊子旅游美學旅游:是一種空間游戲。旅游的本質,是在較為自由的意義上,從自己的生活空間暫時進入非自我的空間的活動,或者說,是從一種境遇暫時進入另一種境遇的游戲。前一種空間是功利性空間,是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已經被模式化的熟悉空間,而作為旅游目標的空間則是非功利空間,或者叫娛樂空間或美學空間,是人們必須也只能是短暫逗留的陌生空間。功利空間總是和利益、責任、義務牽扯在一起;而娛樂空間或旅游空間,則規(guī)避了所有這一切,和超脫聯(lián)系在一起。1旅游作為一種自然審美活動的發(fā)展: 自然山水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形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 當時的士大夫文人深受莊子天道自然、返樸歸真

2、的思想所影響, 渴望通過對山水的審美關照達到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他們或盡情遨游, 徜徉于天地之間; 或退隱田園, 寄情于山水之中。前者如南朝宋詩人謝靈運, 后者如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他們都對推動自然山水成為游覽審美對象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從此便形成了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山水意識。追根溯源, 莊子哲學中“天人合一”、“無為而為”、“回歸自然”的思想, 不正契合了現(xiàn)代旅游美學人與自然和諧相容的價值取向嗎?現(xiàn)代社會的鋼筋水泥極大的削弱了人與自然的高度相關性, 而從莊子有關思想來看現(xiàn)代旅游的美學意義, 則意味著人類對大自然的回歸。 21、莊子“天人合一”的和諧觀念 尊重自然, 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上

3、古時期, 每逢遇到水旱災害, 便以為是人事活動得罪了上天, 因而受到上天的警告。舜帝時, 洪水泛濫, 舜認為這是上天“洚水儆予”。人違背自然規(guī)律行事,就會受到懲罰, 故人類社會的一切事務, 均應建立在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前提之下。對滋生養(yǎng)育萬物的大自然,則充滿著感激贊美之情:“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 莊子繼承并發(fā)揮了這一傳統(tǒng)思想, 他認為, 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觀規(guī)律:“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而人不過是大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與大自然本是一體:“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因此,人的一切行為都應與天地自然保持和諧統(tǒng)一

4、, 遵從“天道”、“順應自然”。 3莊子至樂篇中寫過一個故事: 魯國國君在城郊捉到一只海鳥, 把它接到太廟里供養(yǎng)獻酒,“奏九韶以為樂, 具太牢以為膳”, 而這只鳥“乃眩視憂悲”, 不敢吃一塊肉, 不敢飲一杯酒, 三天就死了。魯候“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 完全違背鳥的自然本性及其生活習性, 故鳥“三日而死”。如果能夠按照鳥的自然本性, ,“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 使之“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適”, 其結果必然是理想的“魯候養(yǎng)鳥”。這個寓言故事便是對“道法自然”、“以天合天”思想的一個生動具體的說明, 與現(xiàn)代生態(tài)倫理學提出的“選擇性原則”, 即“主張人在改造自然中應選擇符合生態(tài)環(huán)境規(guī)律和自然本性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5、使人的行為生態(tài)化”的思想有驚人相似之處。 4人類只有“道法自然”、“順應自然”才能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莊子的這一思想, 顛覆了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人類中心主義”,反對人類妄自尊大, 以自己為中心, 把大自然當成自己征服的對象和統(tǒng)治的對象。主張人與自然不應視為一種對立、緊張的關系, 人的文化創(chuàng)造不應無視自然之理, 而是應當尊重自然, 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消除人類的自我中心主義, 回歸到人與自然融合無間的和諧狀態(tài)。這種“天人和一”、“萬物一體”的人天整體觀在現(xiàn)代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人和自然的和諧協(xié)調, 不僅是人類不斷獲得物質財富的保證,而且更是保持永享自然之美的前提。這就意味著人類不能得寸進尺,

6、毫無節(jié)制地進行掠奪性開發(fā), 拼命攝取自然資源而置其枯竭前景于后腦。人們應盡量用最小的自然能耗來最大程度地改善生活條件, 持續(xù)提升存在價值。因此, 人和自然的和諧協(xié)調, 是旅游審美的出發(fā)點和歸宿。5旅游者徜徉于自然山水之中, 通過物我相親、天人合一, 超越物外, 逐步升華, 進而躍入旅游審美理想的最高境界。反觀當前, 由于人們在旅游實踐中缺乏這種“天人合一”的整體觀, 致使旅游業(yè)在發(fā)展過程中暴露出以旅游消費為前提, 破壞自然環(huán)境的種種弊端。例如,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由于缺乏生態(tài)保護意識而忽視旅游自身對環(huán)境的影響和對資源的破壞, 此外, 旅游開發(fā)者不顧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只考慮自身短期的經濟利益。因此,

7、莊子的這一思想有助于旅游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征服自然”的工業(yè)文化的形態(tài)的片面性, 有助于增進生態(tài)保護意識, 從而在參與旅游時,與山川、河流、頑石、洞穴溝通, 與植物世界和動物世界對話, 達到“相看兩不厭”的玩賞境界, 彼此交融, 和平共處。同時,“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有助于人們改變“人類中心主義”的宇宙觀, 清醒的認識到自身的自然處境, 自己在6整個宇宙中的位置, 從而以平等之心來對待撫育我們的這整個大自然。 2、“無為而為”的審美過程 莊子思想非常注重“無為”, 他認為“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 靜而圣, 動而王, 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边@里說“虛靜恬淡, 寂寞無為”

8、乃“萬物之本”, 當然也是美之本了。而“樸素”者, 其實也是“虛靜恬淡, 寂寞無為”之具體表現(xiàn)。故達于“樸素”, 則臻于“天下莫能與之爭”之“美”。莊子認為,“淡然無極”既是“天地之道、圣人之德”, 同時也是“眾美”之所從出。說到底, 美在“無為”!而因為“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所以人必須處于“無為”的角色定位之中, 即剔除人為的因素, 一切順應自然。莊子的“無為”并不是如字面所理解的是無所作為, 消極的,“無為”的7真諦, 則是順應規(guī)律,“安其性命之情”的行為。自然有其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 必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這就為美學角度解釋眾多旅游現(xiàn)象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

9、如今最受歡迎的旅游產品就是回歸自然游, 生態(tài)旅游, 如今的都市居民, 大都向往自然、清真、有野趣的旅游目的地。因為都市人生活在追求利益和效率的社會, 無論“下?!苯浬?還是上學讀書, 或是在某一具體工作崗位上工作, 奮力拼搏都是為了達到一定的功利目的, 追求理想中的完美結果。人們往往在生活實踐中對結果不懈追求, 而忽視了對過程的關注。而旅游之所以超脫于一般的生活實踐, 是由于它是體現(xiàn)了一種無所為而為的美感過程, 在于其對過程的莫大關注。在旅游過程中, 你無須為工作而困擾, 為生活而煩惱, 暢游于山水之間, 感悟于無為之時。 8 我國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 在他的論著談美中談到這樣的旅游經驗:

10、阿爾卑斯山谷有一條大汽車路, 兩旁景物極美, 路上插著一個標語牌勸告游人說:“慢慢走, 欣賞啊! ”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 恰如在阿爾卑斯山谷乘汽車兜風, 匆匆忙忙地疾駛而過, 無暇一個回首流連風景, 于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了一個無生趣的囚牢。這是件多么惋惜的事啊! 朱先生所論及的正是許多都市人的生活寫照。旅游活動無可質疑地是詩話人生的一個組成部分。旅游審美的要訣之一, 便是拋開功利世俗的煩擾, 毫不吝嗇地消費寶貴的生命時光。 另一方面, 就社會生活而言, 一部人類的發(fā)展史, 就是物質生產的發(fā)展史。而物質生產, 是人改天換地, 再造乾坤的活動, 都是有為的結果, 從這一意義看,

11、“有為”無疑是積極的。9而莊子反對的正是那種違反自然正常規(guī)律, 破壞自然生態(tài)平衡的“有為”。 如果一味沉溺于對功名利祿的追求而忽視對審美境界的體悟, 人的生活必定是單調沉悶缺乏詩性的。而旅游活動無可質疑地是詩化人生的一個組成部分。當你從容不迫、不慌不忙地對面前的美好大自然進行“無為而為的玩索”時, 美的感受也就猶如行云流水在心頭徜徉。這一審美心理性質, 是與人生的本體意義緊密相聯(lián)的。生命在于運動。人類之生氣、生趣和生意, 存在于生命過程歡快活動的流動中。在人與自然的審美關系建立之后, 山水間所閃射的宇宙精神, 經由感知體驗的美感中介, 與人的生命狀態(tài)異質同構, 從而催促新我的誕生。所以, 旅游

12、過程中的“無為”從根本意義在于人生之自然升華。 103、“回歸自然”的價值取向 道家主張“回歸自然”, 置身自然, 莊子曾滿懷深情的說:“山林與! 皋壤與! 使我欣欣然而樂與! ”。體現(xiàn)出他流觀山林, 與大自然交流情感, 妙悟自然, 復歸于樸的舒暢和快樂。人本來就是大自然的產物, 只有與大自然融合在一起才能體會到真正的自由和滿足。這種領悟天地萬物的無限自由的價值取向深深滲透到中華民族的心理性格中, 影響著中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美學觀。自老莊以后, 特別是從魏晉南北朝開始, 對大自然的眷戀、親和就成了中國歷代士人解不開的自然情結, 回歸自然, 寄情山水, 歸隱田園也成為不少士人心馳神往的生活方

13、式。世說新語曰:“過江人, 每至美日, 輒相邀新亭, 籍卉飲宴”。 11 而著名詩人陶淵明早年便有愛慕自然的思想,“少無適俗韻, 性本愛丘山”, 即使在他仕途不得志是, 他反而覺得“久在樊籠里, 復得返自然”。他身居名山, 耕讀田園, 與美好的風景結下了不解之緣, 故有“俯仰終宇宙, 不樂復如何”之感慨。這種風氣直接帶來了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旅游審美觀的轉變, 使旅游逐漸超越儒家“比德修身”、“經世致用”的影響, 進入到旅游自覺的時代, 形成了以深刻的自然審美, 優(yōu)美的山水藝術、莊嚴的宗教景觀為主體, 以適意自然、回歸自然的風格。“回歸自然”是對人格力量的升華。內在精神文明的建設, 可以通過知、情

14、、意三個途徑進行。以情感的人的審美活動, 包括旅游時的忘情于山水, 引導審美者高揚志氣, 澄凈心胸, 從而產生陶冶情操、修身養(yǎng)性的效果。人格升華, 作為一種心理現(xiàn)實并不僅僅依賴于心理動因, 具體生活實踐是人格修正、轉型的最終根源。 12 登臨泰山時, 可體會到“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的壯志豪情; 暢游桂林時, 可領略到“江作青羅帶, 山如碧玉簪”的靈氣秀色時空中的旅游者的內心勢必會為特定山水景觀的美學韻味所灌注, 逐漸形成完美的人格境界。 “回歸自然”即是對人類精神家園的回歸。 人活著不僅需要物質生活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精神的訴求。 馬斯洛的基本需要理論, 他認為人的需要按順序可分為五大類

15、: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最高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如果人們沉溺于世俗的價值標準, 在利益之中患得患失, 即使家財萬貫仍會覺得精神空虛。所謂“精神”, 一方面指充沛的精力、高昂的斗志, 另一方面包括受宇宙精神牽引的人類文化歸宿。前者可以使你永葆生命的活力和青春的激情, 而后者才是人類生存的終極意義。 13人的社會化, 使脫胎于自然的肉身之人, 變成社會之人, 日趨理智成熟; 但有時也難以脫俗, 遭受污染。清污除垢的途徑之一, 便是回到自然中去, 接受美妙自然的陽光沐浴滋潤, 從而進入相對纖塵毫無的真純雅致的精神世界之中。與大自然親和是人類的一種天性, 在人類的工業(yè)文明到來之前, 自然與人類保持著一種樸素的和諧, 而工業(yè)文明和城市化使人們漸漸疏離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