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課內(nèi)閱讀練習(xí)及參考答案(2),_第1頁
1,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課內(nèi)閱讀練習(xí)及參考答案(2),_第2頁
1,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課內(nèi)閱讀練習(xí)及參考答案(2),_第3頁
1,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課內(nèi)閱讀練習(xí)及參考答案(2),_第4頁
1,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課內(nèi)閱讀練習(xí)及參考答案(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 1,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課內(nèi)閱讀練習(xí)及參考答案(2), 四年級語文課內(nèi)閱讀 第一課 觀潮 午后一點左右,從遠(yuǎn)處傳來隆隆的響聲,猶如悶雷滾動。即刻人聲鼎沸,有人報告我們,潮來了!我們踮著腳往東望去,江面還是風(fēng)平浪靜,看不出有什么變化。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展現(xiàn)了一條白線,人們又沸騰起來 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步( ),( ),( )。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堵( 兩丈多高的水墻 )。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 ),( )地飛奔而來; 那聲音宛如( ),猶如大地都被震得哆嗦起來。 1、這段話是按照( )依次來寫的。(

2、A、 由遠(yuǎn)及近 B、由近及遠(yuǎn))。 2、這段話從( )、( )兩方面來描寫大潮來時的景象,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 3、這段中分別把浪潮比作( )、( )和( )。 4.畫波浪線的句子寫得好嗎?為什么? 答: 5.觀潮以總分布局獨具特色,而這篇文章按照記敘文的常見形式先交代了( )、( )、( )。這篇課文的結(jié)尾與觀潮的開頭異曲同工,贊美了錢塘江大潮的是( )。 第三課 鳥的天堂 起初周邊是寂靜的。后來猛然起了一聲鳥叫。我們把手一拍,邊望見一只大鳥飛了起來。接著又望見其次只,第三只。我們持續(xù)拍掌,樹上就變得喧嚷起來了,四處都是鳥聲,四處都是鳥影。大的( )小的( )花的( )黑的( )有的站在樹

3、枝上叫( )有的飛起來( )有的在撲翅膀( ) 1、給畫 的句子加標(biāo)點。 2、選出該段中的一對反義詞( )( ) 3、這是第( )次來到“鳥的天堂”,看到鳥飛的喧嚷情景。 4、這段話中描寫鳥的形態(tài)的詞有( )、( ),描寫鳥的顏色的詞有( )、( ),描寫鳥的動作的詞有( )、( )、( )。三個“有的”構(gòu)成了排比句寫出了鳥的各種( ),讓我們感受到了鳥的天堂里鳥的生活的( ),表達(dá)了對鳥的天堂的( )和( )之情。 5、從這段話中,我們不僅知道了鳥的( )多、( )多,還能感受到它們在這里生活得( )。 6、這段話是 ( )態(tài)描寫。 第五課 古詩兩首 1、默寫題西林壁、游山西村,解釋詩的含義

4、。 2、題西林壁是蘇軾在游( )時題在( )墻壁上的一首詩。詩人分別從( )、( )、( )、( )、( )、( )這幾個角度查看了廬山。蘇軾字( ),( )朝人,號(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題西林壁中“題”的解釋:( ) 4、山窮水復(fù)疑無路中的“疑”的解釋:( ) 5、題西林壁這首詩報告我們:想要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熟悉,就務(wù)必站在客觀的立場上,這是第( )句和第( )句詩所表達(dá)的含義。( )這句話讓人想起一句俗語( ) 6、游山西村的是( )代的( ),詩人以( )字貫穿全詩,詩中( )字寫出了農(nóng)家款待客人用完其全體的盛情。表現(xiàn)農(nóng)家熱心好客的詩句是“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

5、留客足雞豚”,詩句的結(jié)果一句報告我們一個道理:( ) 7、昨天晚上,小紅在做數(shù)學(xué)題是,盡管不斷斟酌,還是找不到正確的思路,爸爸走過來,給她做了指示,她很快解出了這道難題。這真是( )。 第六課 爬山虎的腳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留神,引人留神的是長大了的葉子。哪些葉子綠得那么嶄新,看著分外安逸。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 ),沒有( )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 )。一陣風(fēng)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1、在文中的括號中填上適合的詞語 2、根據(jù)選文寫出“嫩”的意思 嫩紅: 嫩葉: 3、爬山虎的葉子有哪些特點? 答:( )

6、4、文中畫橫線的語句中,你體會到是怎樣查看事物的? 答: ; 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xì)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 巴住墻。細(xì)絲原先是直的,現(xiàn)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1、用橫線畫出其次句的動詞。 2、你認(rèn)為這些動詞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答: ) 3、結(jié)果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答: ) 4、爬山虎的腳上的細(xì)絲觸著墻后先是( )的,后變?yōu)椋?)的了。 第七課 蟋蟀的住宅 蟋蟀蓋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時候。它用前足扒土,還用鉗子搬掉較大的土塊。它用強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兩排鋸,用它將泥土推到后面,傾斜地鋪開。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鉆

7、在土底下干活,假設(shè)感到疲乏,他就在未完工的家門口休息一會兒,頭朝這外面,觸須微弱的搖擺。不大一會兒,他又進(jìn)去持續(xù)工作。我一連看了兩個鐘頭,看得有些不耐煩了。 1、“它用前足扒土”的“扒”字的讀音和字義分別是( )和( )。 2找出第一段中寫蟋蟀建立住宅的動詞:( )、( )、( )、( )、( )。 3、“我一連看了兩個鐘頭,看得有些不耐煩了。”從這句話,你體會到了什么? 答: 4、蟋蟀的住宅內(nèi)部特點是( )、( )、( )、和( ),外部特點是( )、( )、( )和( )。 5、蟋蟀的著名是由于它的( )和( )。 6、選擇恰當(dāng)?shù)年P(guān)聯(lián)詞 A:蟋蟀的著名( )由于它的唱歌,( )由于它的住宅

8、。 B:( )它的工具是那么簡樸,( )人們對它的勞動成果感到詫異。 C:蟋蟀( )自己一點一點挖掘,( )肯隨遇而安。 4、修辭手法: A:在四周很寧靜的時候,蟋蟀就在這平臺上彈琴。( ) B:蟋蟀有更加好的工具嗎?沒有。( ) C:每根細(xì)絲像蝸牛的觸角。( ) D:那聲音宛如山崩地裂,猶如大地都被震得哆嗦起來。( ) 第九課 巨人的花園 “喂!你趕快滾出去!”巨人大聲叱責(zé)。小男孩沒有拔腿逃跑,卻用他那會說話的眼睛端詳著巨人。不知怎的,巨人看著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這個小男孩在樹下一伸手,桃樹連忙綻出了綠芽,開出大量美觀的花朵。 “敖!是這么回事呀!”巨人終究明白,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

9、春天。它不僅抱住了那個孩子:“喚來寒冬的,是我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指點,春天將永遠(yuǎn)被我趕走了。感謝你!” 1、解釋詞語 叱責(zé): 任性: 2、為什么說“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 答: 3、巨人看著小男孩的眼神,為什么心里火辣辣的?他從小男孩的眼里讀懂了什么? 答: 4、 本文是一篇( )。是( )國作家( )。本文顯著特點是運用( )的方法開展故事情節(jié),從中透露了( )的道理。 5、“巨人生活在( )和孩子們( ),感到( )?!边@是文章的中心句。 第十一課 去年的樹 鳥兒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 接著,他就唱起去年唱過的歌給燈火聽。 唱完了歌,鳥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就飛走

10、了。 1、文中的兩個“看”字,讓人產(chǎn)生無窮的遐想。第一次“看”,是“鳥”費盡 周折,終究找到了樹摯友,它仿佛在說: 其次個“看”,是鳥兒實現(xiàn)了自己的諾言,仿佛在說 2、你從這兩個“看”字中讀出了什么? 答: 3、我還知道表示“看”的字有( )、( )和( )。 4、去年的樹是( )國作家( )。這篇童話通過( )開展的故事情節(jié)。推動故事的進(jìn)展。全文共有四次對話。第一次是( )與( )的對話; 其次次是( )與( )的對話;第三次是( )與( )的對話;第四次是( )與( )的對話。這四次對話,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贊美了令人感動的( )。 5、讀了這段話,你想對小鳥說什么?答: 第十三課 鵝

11、鵝的步態(tài),更是孤高了。大體上與鴨好像,但鴨的步調(diào)急速,有局促擔(dān)心之相; 鵝的步調(diào)冷靜,大模大樣的,頗像京劇里的凈角出場。它常傲然地站著,望見人走來也毫不相讓;有時非但不讓,竟伸過頸子來咬你一口。 1、用“”畫出本段的中心句 2、在這段中主要運用了( )的修辭方法,好在哪里? 答:形象地突出了鵝孤高的特點。 3、這段話從( )和( )兩個方面寫了鵝( )的特點。 4、這段話中將鵝的步態(tài)與( )舉行了比較,突出了鵝的( )。 5、你熱愛這只鵝嗎?為什么? 答: 6、還用( )來比喻鵝的( ),不僅形象生動寫出了鵝( ),更顯示出了鵝的步伐中透出的不成一世的孤高。 7、在課文中重點表現(xiàn)白鵝的性格特點

12、是( ),主要采取了( )等修辭方法?!谤Z的清高,更表現(xiàn)在它的( )、( )和( )中”,這句話是文章的( ),起( )的作用; 又是( )句,不僅承接上一句,還引起下文對鵝的描寫。 第十五課 貓 貓的性格實在有些怪僻。說它忠厚吧,它確實有時很乖。它會找個溫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覺,無憂無慮,什么事與不過問??墒牵駬褚鋈ネ嫱?,就會出走一天一夜,任憑誰怎么呼叫,它也不愿回來。說它貪玩吧,確實是呀,要不怎么會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聽到老鼠的一點響動,又是多么盡職。它屏息端詳,一連就是幾個鐘頭,非把老鼠等出來不成! 它要是欣喜,能比誰都溫柔可親: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來讓你給它抓癢,或者在你

13、寫作的時候,跳上桌來,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它還會豐富多腔的叫喚,長短不一,粗細(xì)各異,變化多端。在不叫得時候,它還會咕嚕咕嚕地給自己解悶。這可都憑它的欣喜。她若是不欣喜啊,無論誰說多少好話,它也一聲不出。 它什么都怕,總是藏起來??墒撬帜敲磧疵?,不要說見著小蟲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1、用 畫出文中的中心句。 2、貓的怪僻性格表達(dá)在哪幾個方面? 答: 3、“屏息端詳”的含義是什么?突出了什么? 1、你想對這只怪僻的貓說點什么? 答: 2、 描寫貓的叫聲的詞有: 3、 “小梅花”指的是什么?表達(dá)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 4、用自己的話概括其次段的主要內(nèi)容: 答: 5、貓的是出名作家(

14、 ),原名( ),字( )。他筆下的貓性格有些( ),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有時更加( ),有時又更加( ); 二是欣喜時( ),不欣喜時又( );三是有時無比( ),有時又無比( )。字里行間,流露出對貓的( )之情。 第十七課 長城 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來。單看著數(shù)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是靠著多數(shù)的肩膀多數(shù)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聰慧,才凝聚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宏偉的奇跡。 1、劃線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5、 答: 2、那些動詞說明已經(jīng)來到了長城? 答: 3、 “很自然的想起”表達(dá)一種怎樣的感情? 答: 4、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聰慧,才凝聚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表示多數(shù),包含了多數(shù)的感慨; ( )突出了長城的長,與文章開頭( )相響應(yīng);( )字在這里表示長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輕易;整句話表達(dá)了( )之情。 第十八課 頤和園 1進(jìn)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著名的長廊。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桿,一眼望不到頭。這條長廊有七百多米長,分成273間。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著人物、花草、風(fēng)景,即千幅畫沒有那兩幅是一致的。長廊兩旁栽滿了花木,這一種花還沒謝,那一種花又開了。微風(fēng)從左邊

16、的昆明湖上吹來,使人神清氣爽。 2走完長廊,就來到萬壽山腳下。抬頭一看,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筑聳峙在半山腰上,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fā)光。那就是佛香閣。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輝煌的宮殿,就是排云殿。 3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風(fēng)景大半收在眼底。蔥郁的樹叢,掩蓋著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朱紅的宮墻。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游船、畫舫在湖面上逐漸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痕跡。向東瞭望,隱朦朧約可以望見幾座古老的城樓和城里的白塔。 1、文中能表現(xiàn)有人心情舒暢的詞語是什么? 答: 2、第一段重點描寫了( ),突出長廊的( )和( )的特點。文中用表示顏色的詞表達(dá)( ),用概括數(shù)

17、字“七百多米”來說明長廊的( )特點。為了突出這一特點,先介紹了( )、( ),再介紹( )、( )。( )這句話抓住每間橫檻上五彩畫的特點,從內(nèi)部介紹,( )抓住長廊的風(fēng)景宜人的特點,從外部介紹。 3、“幾千幅畫沒有那兩幅是一致的”說明畫( )。 4、請用橫“ ”畫出各段中的過渡句。在文章中起( )作用。點明( )。 5、第一段中,有些動詞記述了游覽的過程,請寫出來:( )、( )、( )。其次段中用( )、( )。第三段用( )、( )。 6、畫“ ”的句子運用了( )的說明方法。 7、其次段描寫了來到( ),看到( )和( )。查看依次是( )。 8、第三自然段描寫站在( )看到的頤和園

18、的風(fēng)景。分別寫了( )、( )、( ),重點描寫( ),突出( )。 9、聳峙的意思是:( ),從“聳峙”這個詞中能體會到( ),從“一排排”這個詞中能體會到( )。 10、在寫“佛香閣”和“排云殿”時用了一致的寫法:都是先( ),再( )。 11、第三自然段中畫線的句子寫出了( )的美景,第一句先寫了( )時的美,其次句寫了( )時的美。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和動靜結(jié)合的寫法來描寫昆明湖“靜”和“綠”的特點 12、從“滑”字能體會到什么?換成“劃”字好嗎?為什么? 答: 13、根據(jù)( )依次先后游覽了( )、( )、( ),幾處景物的特點,都突出了風(fēng)景( )。課文的開頭和結(jié)尾( ),表達(dá)了的(

19、)之情。 14、課文運用動詞表達(dá)游覽的依次:進(jìn)了( )-繞過( )-來到( )-走完( )-來到( )-登上( )-( )下來- ( ) 合理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方法,把景物特點寫概括、形象。 15、“ ”的句子中通過描寫“游船、畫舫”反襯出昆明湖的( )特點 16、選文表達(dá)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答: 17、畫舫:裝飾華美的專供游人乘坐的船。隱朦朧約:看起來或聽起來不很領(lǐng)會,感覺不很明顯。容貌不一:樣子各不一致。蔥郁:蔥翠。聳峙:高高的直立。金碧輝煌:形容建筑物等奇怪綺麗,光輝奪目。神情氣爽:形容人頭腦清楚,精神爽快。 18、縮寫句子: (1)、北京的頤和園是個美觀的大公園。

20、 (2)、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筑聳峙在半山腰上。 (3)、蔥郁的樹叢,掩映著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朱紅的宮墻。 其次十課 古詩兩首 1、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 2、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是( )朝的( )。在詩中( )(誰)送( )(誰)去( )(地方)。詩的前兩句( ),后兩句( )。(寫景、敘事)這首詩描寫了( ),表達(dá)了詩人( )的思想感情。 3、送元二使安西的是( )朝的詩人( )。這首詩描繪的是( )在( )送( )去( )的情景。詩中( )表達(dá)了對摯友的依依惜別之情。從( )、( )兩個詞語可以看出詩人送別摯友的時間是( )季節(jié)。 4、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

21、使安西在內(nèi)容上的共同之處是( )。 其次十一課 搭石 搭石,構(gòu)成了家鄉(xiāng)的一道風(fēng)景。秋涼以后,人們早早地將搭石擺放好。假設(shè)別處都有搭石,唯獨這一處沒有,人們會譴責(zé)這里的人懶惰。上了點年歲的人,無論怎樣急著趕路,只要察覺哪塊搭石不平穩(wěn),確定會放下帶的東西,找來適合的石頭搭上,在在上邊踏上幾個來回,直到合意才肯離去。 家鄉(xiāng)有一句“緊走搭石慢過橋”的俗語。搭石,原本就是自然石頭,踩上去難免會活動,走得快才輕易保持平衡。人們走搭石不能搶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假設(shè)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邊的人沒處落腳,就會掉進(jìn)水里。,每當(dāng)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xié)調(diào)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

22、聲音,像輕快的音樂; 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1、這兩段話圍繞那句話寫的?用“ ”劃出來。 2、說說你對“緊走搭石慢走橋”這句話的理解。 答: 3、從文中劃線片面的句子可以看出那里的人們( ) 4、用“ ”畫出“給人畫一般的美感”的句子。 其次十二課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1 1999年9月22日,早晨7時30分,陽光灑滿了美觀的杭州市,桂樹還沒有開花,晨風(fēng)中已經(jīng)飄來甜絲絲的香氣。 2小錢悄悄地躺在病床上,璀璨的陽光沒有使他蒼白的臉紅潤起來。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患了嚴(yán)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然而,要找到適合移植的骨髓,又談

23、何輕易。假設(shè)沒有親緣關(guān)系,大約在十萬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個適合骨髓的人。小錢是幸運的,幾經(jīng)輾轉(zhuǎn),終究在臺灣找到了這樣的人。 3在同一時刻,海峽對岸的臺灣花蓮慈濟醫(yī)院,骨髓移植專家李博士正不履匆促地走進(jìn)手術(shù)室。一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著他來抽取骨髓。 就在昨天,一場里氏7.3級大地震伏擊臺灣。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晃動。 4在這場災(zāi)難中,病床上的(青 輕)年沒有受傷,他的家人是否平安無事,目前還不領(lǐng)會。但是,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著夢想,期望著他的骨髓。 5針頭向皮膚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余震,使針頭從肌膚里脫落,李博士不得不中斷工作。此時此刻,跑到(空曠 寬大)的地方才算安好。但是

24、,李博士仍冷靜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悄悄地躺在病床上。經(jīng)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振 震)暫停的間隔,臺灣青年的骨髓,終究從身軀里涓涓流出 6小錢得救了。兩岸骨肉同胞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可能,小錢和這位臺灣同胞永遠(yuǎn)不會見面,這并不重要,由于兩岸同胞的心是連在一起的。那血脈親情,宛如生命的火種,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 問題: 1、這里的“即將調(diào)零的含苞的花朵”是指( )。 2、在文中有兩組反義詞,它們是( )。 3、從加點的兩個詞語中( )我讀懂了救活年輕人的手段( )。 4、課文陳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年( )月( )日,( )青年小錢患了嚴(yán)重的白血病,( )青年冒著

25、生命危害,捐獻(xiàn)骨髓,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 )。 5、(小錢悄悄地躺在病床上,璀璨的陽光沒有使他蒼白的臉紅潤起來。這句話表達(dá)了什么? 答: 6、針頭向皮膚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余震,使針頭從肌膚里脫落,李博士不得不中斷工作。這句話表達(dá)了什么? 答: 7.假設(shè)沒有親緣關(guān)系,大約在十萬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個適合骨髓的人。這句話主要寫什么?假設(shè)把句中的“可能”改成“能”行嗎? 答:在沒有親緣關(guān)系的人中,找到適合的骨髓分外( ); (答: 8.課文中有兩個“悄悄地”,分別說領(lǐng)略什么? 答:第一個說明( ); 其次個那么說明( )課文前后兩個“悄悄地躺在病床上”的比較,使 更加突出。 9、把文中畫曲

26、線的句子換個說法,意思不變: 10、結(jié)果一段的“生命橋”是指: 11、畫出其次自然段的比喻句將 比作 ,假設(shè)不舉行骨髓移植,年輕的生命就將終止。突顯骨髓移植的( )性和( )性。 12、“在同一時刻”指的是:“ ” 13、文中畫雙橫線的句子是( )描寫,說明李博士和臺灣青年正處在( ),襯托出他們( )的精神。 14、第四自然段補充說明青年目前所處的狀況,反襯青年的精神境界。但是起轉(zhuǎn)折作用,這段心理描寫突出臺灣青年心系大陸同胞的難得品質(zhì). 15、注音:沉者( )間隔( )骨髓( ) 16、“此時此刻”指( )。說明當(dāng)時的情形( )。 15、讀了第四自然段后,擬從臺灣青年和李博士身上學(xué)到了那些品

27、質(zhì)?答: 16、第一自然段是環(huán)境描寫,時間的精確,既點明故事難忘,又預(yù)示時間的名貴。“陽光”、“桂樹”、“香氣”陪襯出環(huán)境的幽美與新穎。 其次十五課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從租界回來以后,同學(xué)們往往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尋思,誰也不領(lǐng)會他到底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課上,聽了周恩來的發(fā)言才解開了這個謎。 那天上修身課,魏校長向同學(xué)們提出了一個問題:“請問諸生為什么而讀書?” 同學(xué)們踴躍回復(fù)魏校長的問題。有的說:( “為 而讀書?!保┯械恼f:( “為 而讀書?!保?; 也有的說( “ 為 而讀書 ”“為 而讀書” ) 周恩來一向悄悄地坐在那里,沒有搶著發(fā)言。魏校長留神到了,打手勢讓大家靜下來,點名讓他回

28、復(fù)。周恩來站了起來,明顯而堅強的回復(fù)道:( )。 1、按照課文內(nèi)容填空。 2、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 3、你怎樣理解選文結(jié)果一句話的意思?由此可見周恩來是怎樣的一個人? 答: 4、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 )時代的一件事,它深刻體會到( )的含義,它意思到( )務(wù)必( )的重要意義。 5、在“有志者當(dāng)效周生”這句話中,“有志者”的意思是( ),“效”是( )的意思,“周生”指的是( ),這句話的意思是( )。 其次十六課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我們的交談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個他的老摯友。他親切中蘊含著專心,質(zhì)樸中包含著期望,把握小小的心溶解了,以至不知黃昏的到

29、來。落日的余暉染紅窗欞,院里那一墻的爬山虎,綠的沉郁,宛如一片濃濃的湖水,映在客廳的玻璃窗上,不停地?fù)u曳著,先得虎虎有生氣。 我分外慶幸,自己第一次見到作家,竟是這樣一位人品與作品都堪稱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談話,讓我好想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樣寫的。我15歲時的那個夏天意義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 1、這段中的“我”是指( ),作家是指( ) 2、詞語解釋 搖曳: 沉郁: 3、“慶幸”是指未事情意外地得到好的結(jié)局而感到欣喜的意思。我感到慶幸的理由是( ) A:“我”的作文一幅畫像獲獎了。 B:“我”能到大作家的家里做客,很榮幸。 C:我第

30、一次見到的作家竟是一位人品與作品都堪稱楷模的大作家 4、“我分外慶幸,自己第一次見到的作家竟是一位人品與作品都堪稱楷模的大作家”中“人品”指葉老對人( ); “作品”指葉老寫文章( )。 5、“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 ) A:葉老的指導(dǎo)使“我”懂得了理應(yīng)怎樣做人,怎樣作文。時間雖然已經(jīng)過去了將近三十年,但當(dāng)時的情景如在眼前。用“爬山虎”來紀(jì)念葉老先生。所以說“爬山虎中是那么綠著”。 B:爬山虎是四季常青的職務(wù),所以說它總是綠的。 6、“”為什么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 答:那個夏天的事情一向留在“我”的腦海中,葉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親切教化一向

31、鼓舞著“我”不斷前進(jìn)。 7、這篇課文與爬山虎的腳都是寫景狀物的文章,對嗎?( ) 8、這篇文章的是葉圣陶。對嗎?( ) 9、童話稻草人是葉圣陶老先生的作品。對嗎?( ) 10、這篇課文( )次提到爬山虎,分別是: 其次十九課 呼風(fēng)喚雨的世紀(jì) 20世紀(jì)是一個呼風(fēng)喚雨的世紀(jì)。 是誰來呼風(fēng)喚雨呢?當(dāng)然是人類; 靠什么呼風(fēng)喚雨呢?靠的是現(xiàn)代科學(xué)技術(shù)。在20世紀(jì)一百年的時間里,人類利用現(xiàn)代科學(xué)技術(shù)獲得那么多奇跡般的、出乎意料的察覺和研發(fā)。正是這些察覺和研發(fā),是人類的生活大大改觀,其變更的程度超過了人類歷史上百萬年的總和。 人類在上百萬年的歷史中,一向生活在一個憑借自然的農(nóng)耕社會。那時沒有電燈,沒有電視,

32、沒有收音機,也沒有汽車。人們只能在神話中用“千里眼”“順風(fēng)耳”和騰云駕霧的神仙,來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們的祖先約莫誰也沒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們的那么多空想紛紛變成了現(xiàn)實。20世紀(jì)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 1、給以下字注音 賴( ); 耕( ) 2、短文中畫“ ”線的句子說領(lǐng)略什么? 答: 3、畫“ ”的句子分別運用了( )、( )、( )的修辭手法。 4、閱讀其次自然段,說明“察覺 ”和“研發(fā)”的識別。 答:“察覺”是指 ; “研發(fā)”那么是指 ?!安煊X”使本來就 的但我們 的事物或規(guī)律;“研發(fā)”的是本來不存在的事物,是新的 。 第三十一課 飛向藍(lán)天的

33、恐龍 說到恐龍,人們往往想到兇猛的霸王龍或者笨重、遲鈍的馬門溪龍; 談起鳥類,我們頭腦中自然會浮現(xiàn)輕靈的鴿子或者五彩斑斕的的孔雀。二者貌似毛不相干( ),但近年來察覺的大量化石顯示( )在中生代時期( )恐龍的一支經(jīng)過漫長的演化( )最終變成了凌空飛行的鳥兒( ) 1、根據(jù)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詞語 五彩斑斕: 飛行: 2在()中加上標(biāo)點 古詩 題西林壁 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上下各不同。(寫景)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明理)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出名的文學(xué)家、書畫家、詞人、詩人。與父蘇洵、其弟蘇轍并稱為“三蘇”。 題:題寫、書寫 西林:西林寺 緣:由于 游山西村 宋

34、 陸游 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敘事) 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寫景) :字務(wù)觀,號放翁。南宋出名愛國詩人。陸游出世在北宋末年,一生處于國家動亂、人民苦難的嚴(yán)峻關(guān)頭。他的詩的主題是抗金復(fù)國和可憐人民苦難。 臘酒:臘月釀的酒。 豚:豬 疑:以為、質(zhì)疑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敘事) 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寫景)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出名的浪漫主義詩人?!霸娤伞迸c杜甫齊名好稱“李杜”。 黃鶴樓:樓名 之:去、到 故人:老摯友,指的是孟浩然 煙花:形容花開得繁茂,像浮動的煙霧。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

35、青柳色新。(寫景)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敘事) :王維,字摩詰。唐朝出名詩人、畫家。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 使:出訪 浥:潤濕 更盡:再飲完。 過故人莊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塞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該詩描寫了山村風(fēng)光,以及摯友的團(tuán)聚場面,表現(xiàn)了詩人恬淡閑適的心境和在農(nóng)村生活的情趣。 對聯(lián) 已徑竹陰云滿地 半簾花影月籠紗 (北京頤和園月波樓) 樹紅樹綠上下影 煙淡煙濃遠(yuǎn)近秋 (四川青城山真武殿) 周圍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山東濟南大明湖) 清風(fēng)明月本無價 近水遙山皆有情 (江蘇蘇州滄浪亭) 四年級語

36、文課內(nèi)閱讀答案 第一課 觀潮 午后一點左右,從遠(yuǎn)處傳來隆隆的響聲,猶如悶雷滾動。即刻人聲鼎沸,有人報告我們,潮來了!我們踮著腳往東望去,江面還是風(fēng)平浪靜,看不出有什么變化。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展現(xiàn)了一條白線,人們又沸騰起來 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步( 拉長 ),( 變粗),( 橫貫江面 )。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堵( 兩丈多高的水墻 )。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 齊頭并進(jìn) ),( 浩浩蕩蕩 )地飛奔而來; 那聲音宛如( 山崩地裂 ),猶如大地都被震得哆嗦起來。 1、這段話是按照( 由遠(yuǎn)及近 )依次來寫的。(A、 由遠(yuǎn)及近 B、由近及遠(yuǎn))。 2、

37、這段話從( 外形 )、( 聲音 )兩方面來描寫大潮來時的景象,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 3、這段中分別把浪潮比作( 白線 )、( 水墻 )和( 戰(zhàn)馬)。 4.畫波浪線的句子寫得好嗎?為什么? 答:該句子寫得很好。由于它形象地寫出了大潮發(fā)出的巨響和浩大的聲勢。 5.觀潮以總分布局獨具特色,而這篇文章按照記敘文的常見形式先交代了( 時間 )、( 地點 )、( 人物 )。這篇課文的結(jié)尾與觀潮的開頭異曲同工,贊美了錢塘江大潮的是( 天下奇觀 )。 第三課 鳥的天堂 起初周邊是寂靜的。后來猛然起了一聲鳥叫。我們把手一拍,邊望見一只大鳥飛了起來。接著又望見其次只,第三只。我們持續(xù)拍掌,樹上就變得喧嚷起來了

38、,四處都是鳥聲,四處都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 1、給畫 的句子加標(biāo)點。 2、選出該段中的一對反義詞( 寂靜 )(喧嚷 ) 3、這是第( 二 )次來到“鳥的天堂”,看到鳥飛的喧嚷情景。 4、這段話中描寫鳥的形態(tài)的詞有( 大的 )、( 小的 ),描寫鳥的顏色的詞有( 花的)、( 黑的 ),描寫鳥的動作的詞有( 站 )、(飛 )、( 撲 )。三個“有的”構(gòu)成了排比句寫出了鳥的各種(容貌 或動作 ),讓我們感受到了鳥的天堂里鳥的生活的( 喜悅 ),表達(dá)了對鳥的天堂的( 喜歡 )和( 贊美 )之情。 5、從這段話中,我們不

39、僅知道了鳥的( 種類 )多、( 數(shù)量 )多,還能感受到它們在這里生活得( 自由自由 )。 6、這段話是 ( 動 )態(tài)描寫。 第五課 古詩兩首 1、默寫題西林壁、游山西村,解釋詩的含義。 2、題西林壁是蘇軾在游( 廬山 )時題在( 西林寺 )墻壁上的一首詩。詩人分別從( 橫 )、( 側(cè) )、( 遠(yuǎn))、( 近 )、( 高 )、( 低 )這幾個角度查看了廬山。蘇軾字( 子瞻 ),( 宋 )朝人,號( 東坡居士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題西林壁中“題”的解釋:(書寫、題寫) 4、山窮水復(fù)疑無路中的“疑”的解釋:(以為、質(zhì)疑) 5、題西林壁這首詩報告我們:想要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熟悉,

40、就務(wù)必站在客觀的立場上,這是第(三 )句和第( 四 )句詩所表達(dá)的含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讓人想起一句俗語(當(dāng)局者迷,旁觀者清) 6、游山西村的是( 宋 )代的( 陸游 ),詩人以( 游 )字貫穿全詩,詩中(足 )字寫出了農(nóng)家款待客人用完其全體的盛情。表現(xiàn)農(nóng)家熱心好客的詩句是“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詩句的結(jié)果一句報告我們一個道理:(大量事情看似無望,實那么絕處逢生,展現(xiàn)新的契機) 7、昨天晚上,小紅在做數(shù)學(xué)題是,盡管不斷斟酌,還是找不到正確的思路,爸爸走過來,給她做了指示,她很快解出了這道難題。這真是“ 山窮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六課 爬山虎的腳

41、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留神,引人留神的是長大了的葉子。哪些葉子綠得那么嶄新,看著分外安逸。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平勻 ),沒有( 重疊 )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 空隙 )。一陣風(fēng)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1、在文中的括號中填上適合的詞語 2、根據(jù)選文寫出“嫩”的意思 嫩紅:顏色淺 嫩葉:初生而柔弱 3、爬山虎的葉子有哪些特點? 答:(葉子嶄新; 葉尖而一順兒朝下;葉子在墻上鋪的平勻,即沒有重疊的起來的,也沒有空隙。) 4、文中畫橫線的語句中,你體會到是怎樣查看事物的? 答: 留心查看; 連續(xù)查看 爬山虎的腳 觸

42、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xì)絲的頭上就 變成小圓片, 巴 住墻。細(xì)絲原先是直的,現(xiàn)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 拉一把,使它緊 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 爬。 1、用橫線畫出其次句的動詞。 2、你認(rèn)為這些動詞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答:因果關(guān)系) 3、結(jié)果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答:擬人的修辭方法) 4、爬山虎的腳上的細(xì)絲觸著墻后先是( 直的 )的,后變?yōu)椋?彎曲)的了。 第七課 蟋蟀的住宅 蟋蟀蓋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時候。它用前足扒土,還用鉗子搬掉較大的土塊。它用強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兩排鋸,用它將泥土推到后面,傾斜地鋪開。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鉆在土底下干活,假設(shè)感到疲乏,他就在未

43、完工的家門口休息一會兒,頭朝這外面,觸須微弱的搖擺。不大一會兒,他又進(jìn)去持續(xù)工作。我一連看了兩個鐘頭,看得有些不耐煩了。 1、“它用前足扒土”的“扒”字的讀音和字義分別是( )和( 刨開、挖 )。 2、找出第一段中寫蟋蟀建立住宅的動作的詞:( 扒 )、( 搬 )、( 踏 )、(推 )、( 鋪 )。 3、“我一連看了兩個鐘頭,看得有些不耐煩了?!睆倪@句話,你體會到了什么?答:蟋蟀不辭辛苦挖它的住宅,分外勤勞。“我”是一個分外喜歡研究昆蟲的科學(xué)家. 4、蟋蟀的住宅內(nèi)部特點是( 簡樸 )、( 清潔 )、( 枯燥 )、和( 衛(wèi)生),外部特點是(向陽 )、( 隱秘 )、( 有門 )和( 有平臺 )。 5

44、、蟋蟀的著名是由于它的( 唱歌 )和( 住宅 )。 6、選擇恰當(dāng)?shù)年P(guān)聯(lián)詞 A:蟋蟀的著名( 不光 )由于它的唱歌,( 還 )由于它的住宅。 B:( 由于 )它的工具是那么簡樸,( 所以 )人們對它的勞動成果感到詫異。 C:蟋蟀( 寧可 )自己一點一點挖掘,( 也不 )肯隨遇而安。 4、修辭: A:在四周很寧靜的時候,蟋蟀就在這平臺上彈琴。( 擬人 ) B:蟋蟀有更加好的工具嗎?沒有。( 設(shè)問 ) C:每根細(xì)絲像蝸牛的觸角。( 比喻 ) D:那聲音宛如山崩地裂,猶如大地都被震得哆嗦起來。( 夸誕 ) 第九課 巨人的花園 “喂!你趕快滾出去!”巨人大聲叱責(zé)。小男孩沒有拔腿逃跑,卻用他那會說話的眼睛

45、端詳著巨人。不知怎的,巨人看著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這個小男孩在樹下一伸手,桃樹連忙綻出了綠芽,開出大量美觀的花朵。 “敖!是這么回事呀!”巨人終究明白,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它不僅抱住了那個孩子:“喚來寒冬的,是我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指點,春天將永遠(yuǎn)被我趕走了。感謝你!” 1、解釋詞語 叱責(zé):大聲地斥責(zé)。 任性: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約束。 2、為什么說“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 答:由于有了孩子,才有夢想,才有喜悅。 3、巨人看著小男孩的眼神,為什么心里火辣辣的?他從小男孩的眼里讀懂了什么? 答:看到小男孩清澈的眼睛,巨人為自己的冷酷、任性而感到羞愧,所以心里火辣辣的

46、。他從小男孩的眼睛里讀懂了溫情、讀懂了愛。 4、本文是一篇( 童話 )。是( 英 )國作家( 王爾德 )。本文顯著特點是運用( 比較 )的方法開展故事情節(jié),從中透露了( 喜悅要與大家共享才會感到無比幸福 )的道理。 5、“巨人生活在( 美麗的花園 )和孩子們( 中間 ),感到( 無比的幸福 )?!边@是文章的中心句。 第十一課 去年的樹 鳥兒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 接著,他就唱起去年唱過的歌給燈火聽。 唱完了歌,鳥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就飛走了。 1、文中的兩個“看”字,讓人產(chǎn)生無窮的遐想。第一次“看”,是“鳥”費盡周折,終究找到了好摯友樹,它仿佛在說:(“ 樹摯友,我終究找到你了,我來

47、給你唱歌了!”)其次個“看”,是鳥兒實現(xiàn)了自己的諾言,仿佛在說(“ 樹摯友,我唱的歌你聽到了嗎?再見了摯友?!保?2、你從這兩個“看”字中讀出了什么? 答:我從中能夠感受到鳥兒對樹無比深情和留戀,感受到摯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3、我還知道表示“看”的字有( 瞅)、( 瞧 )和( 望 )。 4、去年的樹是( 日本 )國作家( 新美南吉 )。這篇童話通過( 對話 )開展的故事情節(jié)。推動故事的進(jìn)展。全文共有四次對話。第一次是( 鳥兒 )與( 樹 )的對話; 其次次是( 鳥兒 )與( 樹根 )的對話;第三次是( 鳥兒 )與( 門先生 )的對話;第四次是( 鳥兒 )與( 小女孩 )的對話。這四次對話,構(gòu)成

48、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占美了高尚的、令人感動的( 友情)。 5、讀了這段話,你想對小鳥說什么? 答:你真是一只重感情的小鳥,我很賞識你的這種做法。 第十三課 鵝 鵝的步態(tài),更是孤高了。大體上與鴨好像,但鴨的步調(diào)急速,有局促擔(dān)心之相; 鵝的步調(diào)冷靜,大模大樣的,頗像京劇里的凈角出場。它常傲然地站著,望見人走來也毫不相讓;有時非但不讓,竟伸過頸子來咬你一口。 1、用“”畫出本段的中心句 2、在這段中主要運用了( 擬人 )的修辭方法,好在哪里? 答:形象地突出了鵝孤高的特點。 3、這段話從( 鵝的步態(tài) )和( 見人不讓還咬你一口 )兩個方面寫了鵝( 孤高 )的特點。 4、這段話中將鵝的步態(tài)與( 鴨 )舉

49、行了比較,突出了鵝的( 孤高 )。 5、你熱愛這只鵝嗎?為什么? 答:我不熱愛這只鵝。由于不管是動物也好,是人也好,太孤高了,不好相處。 6、還用( 京劇里的凈角出場 )來比喻鵝的( 步調(diào) ),不僅形象生動寫出了鵝( 步調(diào)的冷靜 ),更顯示出了鵝的步伐中透出的不成一世的孤高。 7、在課文中重點表現(xiàn)白鵝的性格特點是( 清高 ),主要采取了( 比較、反問 )等修辭方法。“鵝的清高,更表現(xiàn)在它的( 叫聲 )、( 步態(tài) )和( 吃相 )中”,這句話是文章的(中心句 ),起( 統(tǒng)領(lǐng)全文 )的作用; 又是( 過度 )句,不僅承接上一句,還引起下文對鵝的描寫。 第十五課 貓 貓的性格實在有些怪僻。說它忠厚吧

50、,它確實有時很乖。它會找個溫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覺,無憂無慮,什么事與不過問??墒?,它抉擇要出去玩玩,就會出走一天一夜,任憑誰怎么呼叫,它也不愿回來。說它貪玩吧,確實是呀,要不怎么會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聽到老鼠的一點響動,又是多么盡職。它屏息端詳,一連就是幾個鐘頭,非把老鼠等出來不成! 它要是欣喜,能比誰都溫柔可親: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來讓你給它抓癢,或者在你寫作的時候,跳上桌來,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它還會豐富多腔的叫喚,長短不一,粗細(xì)各異,變化多端。在不叫得時候,它還會咕嚕咕嚕地給自己解悶。這可都憑它的欣喜。她若是不欣喜啊,無論誰說多少好話,它也一聲不出。 它什么都怕,總是藏起來

51、。可是他又那么兇猛,不要說見著小蟲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1、用 畫出文中的中心句。 2、貓的怪僻性格表達(dá)在哪幾個方面? 答:三個方面:有時更加忠厚,有時又更加貪玩,有時又分外盡職; 欣喜時極其溫柔,不欣喜時又極其冷漠;有時無比大膽,又是由無比膽小。 3、“屏息端詳”的含義是什么?突出了什么? 指屏住呼吸,聚精會神地看。寫出了毛等老鼠的決心和細(xì)心。突出了毛的盡職盡責(zé)。 1、你想對這只怪僻的貓說點什么? 答:你太心愛了,我熱愛你。 2、描寫貓的叫聲的詞有:( 豐富多腔、長短不一、粗細(xì)各異、變化多端) 3、 “小梅花”指的是什么?表達(dá)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指貓的爪印。表達(dá)了對貓的愛好之情

52、。 4、用自己的話概括其次段的主要內(nèi)容: 答:寫貓欣喜時極其溫柔,不欣喜時極其冷漠。 8、貓的是出名作家( 老舍 ),原名( 舒慶春),字( 舍 予 )。他筆下的貓性格有些( 怪僻 ),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有時更加(忠厚 ),有時又更加(貪玩、盡職 ); 二是欣喜時( 溫柔可親 ),不欣喜時又( 一聲不出 );三是有時無比( 英勇 ),有時又無比( 膽小 )。字里行間,流露出對貓的( 愛好)之情。 第十七課 長城 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來。單看著數(shù)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是靠著多數(shù)的肩膀多數(shù)的手,

53、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聰慧,才凝聚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宏偉的奇跡。 1、劃線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過度句。承上啟下的作用。 2、那些動詞說明已經(jīng)來到了長城? 答:站、踏、扶。 3、 “很自然的想起”表達(dá)一種怎樣的感情? 答:被長城的雄偉氣魄所震撼,民族驕傲感和喜歡勞動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4、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聰慧,才凝聚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多少 )表示多數(shù),包含了多數(shù)的感慨; ( 前不見頭,后不見尾 )突出了長城的長,與文章開頭( 一萬三千多里 )相響應(yīng);(才 )字在這里表示長城的建

54、成是多么的不輕易;整句話表達(dá)了( 對古代勞動人民的無限稱贊 )之情。 第十八課 頤和園 1進(jìn)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著名的長廊。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桿,一眼望不到頭。這條長廊有七百多米長,分成273間。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著人物、花草、風(fēng)景,即千幅畫沒有那兩幅是一致的。長廊兩旁栽滿了花木,這一種花還沒謝,那一種花又開了。微風(fēng)從左邊的昆明湖上吹來,使人神清氣爽。 2走完長廊,就來到萬壽山腳下。抬頭一看,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筑聳峙在半山腰上,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fā)光。那就是佛香閣。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輝煌的宮殿,就是排云殿。 3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風(fēng)景大半收在眼

55、底。蔥郁的樹叢,掩蓋著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朱紅的宮墻。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游船、畫舫在湖面上逐漸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痕跡。向東瞭望,隱朦朧約可以望見幾座古老的城樓和城里的白塔。 1、文中能表現(xiàn)有人心情舒暢的詞語是什么? 答:神清氣爽。 2、第一段重點描寫了(長廊),突出長廊的(長)和(美)的特點。文中用表示顏色的詞表達(dá)(美),用概括數(shù)字“七百多米”來說明長廊的(長 )特點。為了突出這一特點,先介紹了(柱子)、(欄桿),再介紹(橫檻)、(花木)。(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著人物、花草、風(fēng)景,即千幅畫沒有那兩幅是一致的。)抓住每間橫檻上五彩畫的特點,從內(nèi)部介紹,(長

56、廊兩旁栽滿了花木,這一種花還沒謝,那一種花又開了。微風(fēng)從左邊的昆明湖上吹來,使人神清氣爽。)抓住長廊的風(fēng)景宜人的特點,從外部介紹。 3、“幾千幅畫沒有那兩幅是一致的”說明畫( 多且內(nèi)容各異 )。 4、請用橫“ ”畫出各段中的過渡句。在文章中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點明(游覽的行蹤)。 5、第一段中,有些動詞記述了游覽的過程,請寫出來:(進(jìn)了)、(繞過)、(來到)。其次段中用(走完)、(來到)。第三段用(登上)、(站)。 6、畫“ ”的句子運用了(列數(shù)字)的說明方法。 7、其次段描寫了來到(萬壽山腳下),看到(佛香閣)和(排云殿)。查看依次是(從上到下)。 8、第三自然段描寫站在(佛香閣的前面

57、)看到的頤和園的風(fēng)景。分別寫了(樹叢)、(屋頂)、(宮墻),重點描寫(顏色),突出(色調(diào)的美觀)。 9、聳峙的意思是:(高高的直立),從“聳峙”這個詞中能體會到(佛香閣的高大),從“一排排”這個詞中能體會到(排云殿占地面積大)。 10、在寫“佛香閣”和“排云殿”時用了一致的寫法:都是先(概括描寫特點),再(點明名稱)。 11、第三自然段中畫線的句子寫出了( 昆明湖 )的美景,第一句先寫了( 靜態(tài) )時的美,其次句寫了( 動態(tài) )時的美。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和動靜結(jié)合的寫法來描寫昆明湖“靜”和“綠”的特點 12、從“滑”字能體會到什么?換成“劃”字好嗎?為什么? 答:更加突出了昆明湖的“靜”。與前

58、面一句“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相襯托,一靜一動,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靜。不好。由于“滑”指在外觀滑過,“劃”指在水中劃過,“滑”字更能表達(dá)湖水的靜。 13、根據(jù)( 游覽 )依次先后游覽了( 長廊 )、( 萬壽山 )、( 昆明湖 ),幾處景物的特點,都突出了風(fēng)景(美 )。課文的開頭和結(jié)尾( 響應(yīng) ),表達(dá)了的( 對頤和園的贊美 )之情。 14、課文運用動詞表達(dá)游覽的依次:進(jìn)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來到(著名的長廊)-走完(長廊)-來到(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從萬壽山)下來- (長長的石橋) 合理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方法,把景物特點寫概括、形象。 15、” 游船、

59、畫舫在湖面上逐漸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痕跡”的句子中通過描寫“游船、畫舫”反襯出昆明湖的(靜的特點) 16、選文表達(dá)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答:本文通過對北京頤和園的湖光山色、亭臺樓閣、長廊、石橋等景物的描寫,表達(dá)了對頤和園的贊美之情。 17、畫舫:裝飾華美的專供游人乘坐的船。隱朦朧約:看起來或聽起來不很領(lǐng)會,感覺不很明顯。容貌不一:樣子各不一致。蔥郁:蔥翠。聳峙:高高的直立。金碧輝煌:形容建筑物等奇怪綺麗,光輝奪目。神情氣爽:形容人頭腦清楚,精神爽快。 18、縮寫句子: (1)、北京的頤和園是個美觀的大公園。(2)、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筑聳峙在半山腰上。(3)、蔥郁的樹叢,掩映著黃的綠的琉璃瓦

60、屋頂和朱紅的宮墻。 其次十課 古詩兩首 1、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 2、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是( 唐 )朝的( 李白 )。在詩中( 李白 )(誰)送( 孟浩然 )(誰)去( 廣陵 )(地方)。詩的前兩句( 敘事 ),后兩句( 寫景 )。(寫景、敘事)這首詩描寫了( 春天送別好友時的情景),表達(dá)了詩人( 對摯友的依依惜別 )的思想感情。 3、送元二使安西的是( 唐 )朝的詩人( 王維 )。這首詩描繪的是( 王維)在( 渭城 )送( 元二 )去( 安西 )的情景。詩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保┍磉_(dá)了對摯友的依依惜別之情。從(青青 )、( 柳色新 )兩個詞語可以看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