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先秦諸子選讀”第二單元第2課《王何必曰利》導學案_第1頁
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先秦諸子選讀”第二單元第2課《王何必曰利》導學案_第2頁
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先秦諸子選讀”第二單元第2課《王何必曰利》導學案_第3頁
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先秦諸子選讀”第二單元第2課《王何必曰利》導學案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王何必曰利(導學案)學習筆記【學習目標】:1理解文中文言實詞、虛詞的含義;2分析正反對比加強論證的效果,首尾呼應的結構;3了解孟子對利和義的看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臼褂谜f明與學法指導】:1本課時為第一課時,自查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初讀課文,重在積累重要的文言字詞。2認真限時(30分鐘)、獨立完成,規(guī)范書寫,保證學案完成質量?!緦W習過程】:第一次批閱:時間:評價:一、自主學習(一)、知識鏈接:1、孟子其人其書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鄒氏。戰(zhàn)國時期魯國人(山東鄒城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戰(zhàn)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書。孟

2、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F(xiàn)有孟子七篇傳世。孟子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并稱為“孔孟”。其學說出發(fā)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知人論世孟子三歲喪父,孟母將他撫養(yǎng)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后世母教之典范。2、孟子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币馑际钦f,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

3、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國的后蜀時,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并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jié)孟子中的有關內容。3、孟子仁政學說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fā)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于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第1頁初讀課文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長遠利益。孟子一方面嚴格區(qū)分了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擬

4、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的關系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系,主張統(tǒng)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tǒng)治者。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tǒng)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tǒng)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fā)展而來的。4、孟子道德倫理孟子把道德規(guī)范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5、”。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系的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系,封建秩序的穩(wěn)定和天下的統(tǒng)一就有了可靠保證。為了說明這些道德規(guī)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論的思想。他認為,注意探究總盡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但是他們的人性卻是結方法規(guī)律。同一的。他說:“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于人而疑之?圣人與我同類者?!边@里,孟子把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擺在平等的地位,探討他們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這種探討適應于當時奴隸解放和社會變革的歷史潮流,標志著人類認識的深化,對倫理思想的發(fā)展

6、是一個巨大的推進。(二)、課前預習:1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叟()庶()人萬乘()弒()其小組成員各君不奪不饜(yn)2解釋下面句子中加線的重點字詞亦將有以利吾國乎()上下交征利()弒其君()茍為后義而先利()然則鄉(xiāng)之所謂知者()不奪不饜()3解釋下列成語和格言上下交征利:不遠千里:4翻譯下面的句子(“何以”介詞賓語提前句)何以利吾國?何以利吾家?何以利吾身?5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先生將何之()未之有也()第2頁抒己見,組長做好總結提升,形成小組意見,再在班內交流。仍未解決的問題一定寫下來,通過各種途徑解決。6結合注釋,理解重要語句。原文: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原文: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

7、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原文:楚王不悅,我將見秦王說而罷之。二王我將有所遇焉。原文:為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二、合作探究1有人說孟子主張實行仁義,反對追求“利”這種看法對不對,為什么?2當今社會出現(xiàn)了一些與孟子的義利觀背道而馳的現(xiàn)象,請列舉并評論。三、拓展訓練閱讀下面語段,完成文后問題:第3頁“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

8、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厭。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1下列各項中,對選段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梁惠王對前來拜見的孟子很不禮貌,用“叟”來稱呼,就象今人說:“老頭子。”B由于梁惠王對孟子的無禮,孟子認為梁惠王真是一個利欲熏心的昏君,簡直無可救藥。C孟子順著梁惠王的功利思想,從反面推論,指出交互征利的嚴重后果,嚴正警告梁惠王。D在孟子開宗明義的第一章里,孟子就提出仁政的思想,他主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