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焉之于在古文中的意義_第1頁
而焉之于在古文中的意義_第2頁
而焉之于在古文中的意義_第3頁
而焉之于在古文中的意義_第4頁
而焉之于在古文中的意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而1. 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2. 表示并列關系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3. 表示遞進關系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4. 表示承接關系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宋 蘇軾石鐘山記5. 表示轉折關系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6. 表示假設關系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zhàn)事類7. 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1. 你;你的 you;your予豈不

2、知而作。詩大雅桑柔余知而無罪也。左傳昭公二十年子歸,歿而父母之世。國語吳語盡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莊子徐無鬼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志異促織2. 又如:而翁(你的父親)3. 這樣,此 this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4. 又如:而夫(此人;這人)助1. 表示偏正關系,相當于“之”,“的” of虞之與 虢,相恃而勢?;茨献尤碎g2. 與“上”、“下”、“前”、“后”、“來”、“往”連用,相當于“以”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系辭上1. 用于句中,表示反問,相當于“難道”,“豈”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為仁由己,而

3、由人乎哉?論語顏淵2. 用于句末,相當于“耳”,“哪”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動1. 如,好象 seem;like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2. 另見 nng焉名1. (象形。小篆字形。像鳥形。本義:焉鳥)2. 鳥名 a kind of bird旦,北而徂山之曲,乃見蒼翠一林,其中則楮煙墨宇,椒櫪坎地,群焉胙充,飛而不舉。唐 黃滔唐城客夢3. 通“顏”( yn)。額 forehead身長七尺,面長三尺,焉廣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動天下。荀子非相。高亨云:“焉,蓋顏之借字?!?. 表示指示,相當于“之” it草木無知,叩焉何益?明 馬中錫中山狼傳2. 又如:心不在焉3. 哪里

4、或那里 where且焉置土石。列子湯問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焉,代詞,那里,指南海。)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4. 什么 what今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5. 怎么 which食其祿,焉避其難?三國志6. 兼有介詞“于”加代詞“此”的語法功能,相當于“于是”、“于此” so二陵焉。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不擇事而問焉。清 劉開問說伏焉。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zhàn)事類副1. 如何 how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結論。如:焉能;焉得;焉敢;焉知;焉用2. 于是,就,乃,則 then。表示兩件事或數個事接連發(fā)生始皇巡 隴西、 北地,出 雞頭山,過 回中,焉作信宮 渭南。史記3. 又如

5、:焉始乘舟1. 于是 then。表示前后承接,古代漢語中多與“乃”連用西王母為王謠,王和之,其辭哀。焉乃觀日之出入,一日行萬里。列子助1. 表示結構,用于前置的賓語之后,相當于“之”,“是” be今王播棄黎老,而孩童焉比謀。國語2. 后綴,表示狀態(tài),用于形容詞、副詞之后,相當于“然”、“樣子”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書秦誓1. 用于句中表示停頓,相當于“啊” ho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 三王之仁焉而死史記2. 用于句尾,表示陳述或肯定,相當于“矣”、“呢”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史記3. 用于句尾,表示疑問,相當于“乎”、“嗎”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詩唐風4. 用于句尾,表示感嘆

6、,相當于“呢”、“啊”使其中無可欲者,雖無石槨,又何戚焉?史記之動詞 到,往【現代漢語解釋】 例: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史記陳涉世家 行不知所之。莊子 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例:人皆吊之。塞翁失馬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zhàn) 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兹笘|南飛 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鴻門宴 以刀劈狼首,數刀斃之。狼 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2.指示代詞,這 例: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我。 例: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史記廉頗藺相如

7、列傳 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 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史記魏公子列傳 助詞1.結構助詞,相當于“的”。 例: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馬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 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賈誼過秦論 2.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例:宋何罪之有?公輸 何陋之有? 陋室銘 句讀之不知。師說 菊之愛。愛蓮說 3.結構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同【現代漢語解釋】助詞2。 例: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無絲竹之亂耳。陋室銘 縱一葦之所如。赤壁賦 4.結構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 例:凌萬頃之茫然。赤壁賦 蚓無爪牙之

8、利。勸學 5.結構助詞,補語標志,可譯為“得”。 例: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6.音節(jié)助詞,無實義。 例:填然鼓之。孟子粱惠王上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公將鼓之。曹劌論戰(zhàn)于一、介詞“于”與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結合起來組成介賓結構,在句中充當狀語或補語。 1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的處所。 表示動作行為在何處發(fā)生、出現或進行。 A“于”所在的介賓結構用于動詞或謂語之后,作補語??勺g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為閨閤之臣,寧得自引深藏于巖穴邪(西漢司馬遷報任安書) B“于”所在的介賓結構用于動詞或謂語之前,作狀語??勺g為“在”。 例

9、:韓遂等起涼州,復為中郎將,西拒遂。于望垣硤北,為羌、胡數萬人所圍,糧食乏絕(晉陳壽三國志魏書呂布傳) 引進行為動作的起始處所或來源?!坝凇彼诘慕橘e結構用于動詞或謂語之后,作補語??勺g為“從”“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于王,計不獨生而令趙亡(信陵君竊符救趙) 引進動作行為到達的處所?!坝凇彼诘慕橘e結構用于動詞或謂語之后,作補語??勺g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于魏,讓魏公子曰(信陵君竊符救趙) 2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的時間。 表示動作行為在何時發(fā)生或出現?!坝凇彼诘慕橘e結構既可出現在動詞謂語前作狀語,也可出現在動詞謂語后作補語??勺g為“在”。 例:故士有畫地為牢

10、,勢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定計于鮮也(報任安書) 表示動作行為延續(xù)或終止的時間?!坝凇彼诘慕橘e結構常用在動詞謂語之后,作補語??勺g為“到時”“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以稍陵遲,至于鞭箠之間,乃欲引節(jié),斯不亦遠乎(報任安書) 3引進動作行為的內容?!坝凇彼诘慕橘e結構位于動詞謂語之后,作補語。可譯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賢腸,歷告爾百姓于朕志(尚書盤庚下) 4引進動作行為直接涉及的對象。“于”所在的介賓結構常用在動詞之后,作補語。不必譯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報任安書) 5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的對象,表示動作行為向誰

11、而發(fā)?!坝凇彼诘慕橘e結構位于動詞或謂語之后,作補語。可譯為“向”。 例: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數遺魏王及公子書,請救于魏(信陵君竊符救趙) 6引進交付、傳遞的接受者?!坝凇彼诘慕橘e結構位于動詞謂語之后,作補語。可譯為“給”,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愛女,請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7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與行為動作之間的對待關系。 “于”所在的介賓結構位于動詞謂語之后,作補語??勺g為“對”“對于”。 例:今雖欲自雕琢,曼辭以自飾,無益于俗,不信,適足取辱耳(報任安書) “于”所在的介賓結構位于動詞謂語之前,作狀語??勺g為“對”“對于”。 例:灃州人張居士,

12、于禪學有所得,臨終之歲,禪坐靜室,約其徒滿百日乃開(續(xù)夷堅志張居士) 8引進與甲方動作行為有關的乙方,表示動作行為是甲、乙雙方共同完成或進行的,并表示在動作行為過程中甲方起主導作用,是主動者?!坝凇彼诘慕橘e結構位于動詞之后,作補語??勺g為“跟”“同”“與”等。 例:六年春,齊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齊(史記齊太公世家) 9引進用來比較或比擬的對象。一般用以說明異同?!坝凇彼诘慕橘e結構位于謂語之后,作補語??勺g為“跟”“與”等。 例:當此之時,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竊符救趙) 10引進比較的對象,表示程度的比較?!坝凇彼诘慕橘e結構位于形容詞謂語之后,作補語。可譯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

13、重于太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報任安書) 11在被動句中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表示被動?!坝凇彼诘慕橘e結構位于動詞之后,作補語。可譯為“被”。 例: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12引進動作行為受益的對象,表示動作行為為誰而發(fā)?!坝凇彼诘慕橘e結構位于動詞之前或之后,作狀語或補語??勺g為“為”。 例:群臣不盡力于魯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按:群臣不為魯君盡力。 二、連詞連接詞或詞組,表示并列關系。尚書中用得較多。可譯為“和”“與”等。 例: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尚書康誥) 按:告訴你施與恩德的說法和施行懲罰的道理。 三、助詞1用于句中,標志賓語前置。 例:四國于蕃,四方于宣(詩經大雅崧高) 按:蕃,捍御;宣,教化。捍御四國,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動詞之前,主語之后,有時在表時間的詞語或狀語之后。使語句和諧,并有加強詠嘆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詩經秦風無衣) 3用于句首,有時并列用于動詞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詩經大雅崧高) 四、語氣詞用于句末,表示疑問語氣??勺g為“嗎”等。 例:昭王曰:然則先生圣于?(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