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炳《畫山水序》對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啟示_第1頁
宗炳《畫山水序》對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啟示_第2頁
宗炳《畫山水序》對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啟示_第3頁
宗炳《畫山水序》對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啟示_第4頁
宗炳《畫山水序》對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啟示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宗炳?畫山水序?對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啟示內容摘要:?畫山水序?不僅是我國最早的山水畫論,而且還從“媚道“妙寫“暢神的角度,對山水畫的藝術構思和形象表現(xiàn)等問題進展了全面的闡述,提出了不少成熟而又深化的見解,對后世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章主要從創(chuàng)作觀念、表現(xiàn)手法兩方面入手,闡述宗炳?畫山水序?對中國山水畫創(chuàng)作理論產生的影響。關鍵詞:宗炳?畫山水序?中國山水畫創(chuàng)作宗炳的?畫山水序?產生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歷代理論家甚至贊譽其超越了當時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理論。但理論家們多站在形而上學的高度,從審美的角度來研究宗炳的?畫山水序?,對宗炳提出的“媚道“妙寫“暢神進展了深化的分析。但對從事創(chuàng)作理論的

2、藝術家而言,更關心的是如何讓理論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論中發(fā)揮作用的問題,或者說是理論對創(chuàng)作理論產生的實際影響問題。而大多數(shù)研究宗炳?畫山水序?的理論家們并沒有給出以上問題的答案。筆者結合多年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理論,從創(chuàng)作理論的角度,嘗試從創(chuàng)作觀念、表現(xiàn)手法兩方面入手,闡述宗炳?畫山水序?對中國山水畫創(chuàng)作理論的啟示。一、以“媚道為境界的創(chuàng)作觀念創(chuàng)作觀念是人們對創(chuàng)作的認識、理解。山水畫創(chuàng)作觀念是山水畫家對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認識和理解,包括對創(chuàng)作目的和創(chuàng)作方法的認識、理解?!?畫山水序?對后世最大的影響乃是道家思想的浸入。后世論畫者,幾乎都以道家精神為藝術的精神。道家思想的介入,不但為欣賞山水畫、評論山水畫提供了理論

3、根據(jù)和方法,也給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理論在觀念的層面規(guī)劃出了范圍??梢哉f,?畫山水序?將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理論提到了“道的境界,深化影響著藝術家們的創(chuàng)作觀念。在?畫山水序?中,宗炳首先從“媚道的高度,闡述了山水、山水畫與“道之間的關系,把“道與山水畫聯(lián)絡起來,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理論,從顯現(xiàn)“道的精神層面,提醒了山水畫的本質,即“以形媚道而仁者樂。宗炳認為:“圣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暗琅c“圣人“賢者“仁者“物“象的關系在于:“道為圣人所“含所“法,為山水所“媚,并以其物化的“象為賢者所“味、仁者所“樂。也就是說,“道獨立于圣人、賢者、仁者和物象,“道由圣人把

4、握,并在物象上得到反映。賢者或仁者只能通過澄凈胸懷、品味物象來感悟“道。山水作為一種物象,以其豐富的形象來“媚道,即顯現(xiàn)出“道,使賢者和仁者透過山水之形來認識它顯現(xiàn)出來的“道,并由此得到“味象的愉悅。宗炳結合自己畢生的體驗感慨道:“余眷戀廬、衡,契闊荊、巫,不知老之將至。愧不能凝氣怡身,傷跕石門之流,于是畫象布色,構茲云嶺以形寫形,以色貌色也。通過用“以形寫形,以色貌色來“媚道山水畫,去感悟玄妙的道理,并在“披圖幽對,坐究四荒的味象過程中,得到“暢神的樂趣。宗炳把山水的“媚道思想引進到繪畫中來,把“媚道的對象從大自然的山水轉換為對自然的摹寫,把山水的“媚道轉換為山水畫的“媚道。宗炳?畫山水序?

5、將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理論提到了“道的境界,深化影響著藝術家們的創(chuàng)作觀念,后世山水畫家無不以此為創(chuàng)作及品評山水畫的標準。唐符載稱張璪的畫“非畫也,真道也。?宣和畫譜?吳道玄(子)條下,稱吳道子、顧愷之、張僧繇“皆以技進乎道。李思訓條下亦稱其“技進乎道。又說:“志于道畫亦藝也,進乎妙,那么不知藝之為道,道之為藝。宋韓拙?山水純全集?:“凡畫者,筆也默契造化,與道同機等。由此可以看出,?畫山水序?使藝術家對于繪畫創(chuàng)作的認識,擺脫了漢魏以前的功利教化觀念,進入了“體道的境界。而在南宋時期,背離山水畫家的作品就遭到了質疑。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論,崇南貶北,原因在于以馬遠、夏圭為代表的北宗,其線條剛毅、皴法堅硬

6、,而道家那么主張“以柔克剛。?老子?云:“柔之勝剛,守弱曰強。意思是北宗山水筆墨太硬,與老、莊思想背離??梢?,對“道的體悟已經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了,同時也可看出,?畫山水序?的美學思想對后世山水畫創(chuàng)作產生過何等深遠的影響。二、以“妙寫為境界的表現(xiàn)手法山水畫的形成和成熟比人物畫要晚些,早期的山水多作為人物畫的背景出現(xiàn)。因此,在宗炳生活的時代,山水畫的表現(xiàn)手法還比較稚嫩,也沒有發(fā)現(xiàn)近大遠小的透視規(guī)律。正如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卷一?論畫山水樹石?中所說:“魏晉以降,名跡在人間者,皆見之矣。其畫山水,那么群峰之勢,假設鈿飾犀櫛,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樹石,映帶其他,列植之狀,那么假設伸

7、臂布指。根據(jù)張彥遠的記載可以看出,當時的山水畫有三個特點:一是“群峰之勢,假設鈿飾犀櫛,即把山峰一個個整齊排列,畫成鋸齒狀;二是“水不容泛,人大于山,也就是說當時的山水畫還沒有發(fā)現(xiàn)近大遠小的透視規(guī)律,也不講究人物與山水之間的比例關系,人的比例比河水還寬,這樣的河流也就難以泛舟了。并且,所繪人物及車馬往往是山水的幾倍大,不符合人物與山水的比例;三是“列植之狀,假設伸臂布指,即將樹干畫得像人的一支手臂,將樹葉畫得像五指張開的手掌。由此可見,當時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及表現(xiàn)手法都還比較稚嫩。在山水畫論方面,宗炳之前并無系統(tǒng)的山水畫論。顧愷之雖寫過一篇?畫云臺山記?,但主要是談山水畫的構圖法。而宗炳的?畫山水序

8、?那么是從“媚道“妙寫“暢神的角度,全面而又系統(tǒng)地闡述了山水畫的審美本質、表現(xiàn)手法和鑒賞方法。因此,宗炳的?畫山水序?可以算得上是我國最早的、較為成形的山水畫論,其對山水畫表現(xiàn)手法的闡述給后世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理論以諸多啟示。首先,在藝術方法上,宗炳發(fā)現(xiàn)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空間關系,以及這種關系在繪畫中的表現(xiàn),提出了“去之稍闊、那么其見彌斜的透視原理。在此根底上,他結合“以形媚道思想,又提出了“理人影跡“神超理得的“妙寫理論。宗炳認為:“且夫昆侖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那么其形莫睹。迥以千里,那么可圍于寸眸。誠由去之稍闊,那么其見彌校物體與人眼之間由于間隔 不同,在視覺上的反映也不一樣。宗炳根據(jù)空間關

9、系的變化在視覺上的不同反映,得出了近大遠小的結論,并據(jù)此指出了表現(xiàn)山水相貌的藝術方法:“今張絹素以遠映,那么昆、間之形,可圍于方寸之內。豎劃三寸,當千切之高。橫墨數(shù)尺,體百里之迥。進而認為:“是以觀圖畫者,徒患類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勢。也就是說,山水畫的成敗,與畫面大小無關,關鍵在于能不能按照近大遠小的透視關系來組織畫面。宗炳把這種關系稱為“自然之勢,也就是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法那么。根據(jù)這個法那么來表現(xiàn)山水,“那么篙華之秀,玄北之靈,皆可得之于一圖矣。其次,宗炳還發(fā)現(xiàn)了表現(xiàn)方法對傳達山水靈秀神韻的作用,“以應目會心為理者,類之成巧,那么目也同應,心也俱會。假設“類之成巧,按照近大遠小

10、的透視原理來表現(xiàn)山水,那么就能“應目,獲得良好的視覺效果。有了良好的視覺效果,就能“會心,產生良好的心理反響?!皯恳擦T,“會心也好,都只是手段。藝術表現(xiàn)要更進一步,便要“應會感神,神超理得。通過視覺和心理反響,產生精神感悟。透過畫面的合理組織,以求精神的超邁。因為“神本亡端,棲形感類。精神是無端、無形的,它只能棲于形、感于類,通過物象讓人們感悟它的存在。宗炳強調精神的寄寓,認為“理入影跡,誠能妙寫,也誠盡矣。只有在畫面上注入精神,在表現(xiàn)山水的筆墨中融入思想,才能到達“妙寫的境界。而唯有到達如此高度,才能算是繪畫的極致。綜上所述,宗炳的?畫山水序?在藝術本質、藝術表現(xiàn)、藝術欣賞等方面,都提出了

11、獨到的見解?!暗赖慕槿耄顾囆g家對于繪畫創(chuàng)作的認識,擺脫了漢魏以前的功利教化的觀念,進入了“體道的境界,山水畫創(chuàng)作不再只是簡單地寫山水之形,而是寫山水之神以悟道。即便在今天看來,宗炳?畫山水序?中的諸多思想對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理論仍然有著很強的指導性作用。我們相信藝術創(chuàng)作的本質沒有變,宗炳強調的“應于目“會于心才能“應會感神,神超理得的創(chuàng)作方法論沒有變。而今天的一些藝術家們,不到真山實水中去體驗,拿著照片畫山水,可以“應于目,但難以“會于心,又怎么可以“應會感神,神超理得呢?另外,宗炳強調的“理入影跡,誠能妙寫,也誠盡矣的精神之寄寓沒有變,假設藝術家不在畫面中注入精神,不在筆墨中融入思想,又怎能到達“妙寫的境界?又怎能打動觀眾呢?而那些拿著照片畫山水的藝術家們,連“會于心的過程都沒有,其作品又哪來精神和情感的注入呢?注釋: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