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哲學的宇宙論思想探析_第1頁
張載哲學的宇宙論思想探析_第2頁
張載哲學的宇宙論思想探析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張載哲學的宇宙論思想探析張載哲學的宇宙論思想探析一、萬物一源的太虛本體論張載太虛本體論的提出一方面是對佛老空無的有力回應,同時也填補了儒家在形上學方面的空白。在張載看來,世界的存在并非是空與無,而是萬物有一個共同實在的、有無渾一的根源,太虛,太虛無形,氣之本體。虛空的太虛不是空無一物的虛無,萬物的根源是充盈太虛之中的無形之氣,故知太虛即氣,那么無無。而太虛又即太和,太和道體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太虛之氣正是在這一清通不可象的神性的作用下聚成有形之物。因此,太虛即氣一句并非是太虛等于氣,太虛實乃一空間,其中包含氣與神兩者,氣是構成萬物的元素,神是背后的主宰力量,氣與神相即不離。由此可知,

2、作為萬物根源的太虛自然不是空無一物的虛無,而是一種交融有無的和合體。然氣何以能成萬物而非一物?太虛那么清,清那么無礙,無礙那么神。反清為濁,濁那么礙,礙那么形。有形之物是因礙而形,所以本來全然之清無法完全的表現(xiàn)出來。又凡物莫不有性,由通閉開塞,所以有人物之別,由蔽有厚薄,故有智愚之別。氣因礙而聚成有形之物,加之萬物通閉開塞的才能不同,所以本來全然的天地之性在有形之物身上表達出的性質(zhì)自然千差萬別,如此所以有人物之別。?正蒙太和?篇中又言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氣聚成有形之物后并非一成不變而永存,而是必然要再散殊為氣復歸于太虛,由有歸于無,這樣氣就具備了絕對運動性和聚散不已的循環(huán)

3、性。包含太和之道和清通之氣的太虛構本文由論文聯(lián)盟.LL.搜集整理成了宇宙的終極構造性根源,其催生萬物變化的動能太和與其載體氣的不離狀態(tài)成就了太虛廣闊深沉、包羅萬象的根源特質(zhì)。張載本體論實現(xiàn)了有無同一、體用不離,不僅是萬物的根源所在,同時其內(nèi)涵中也抽離出抽象的作用萬物的道體存在,也為人性的倫理道德提供了形上學根據(jù)。二、天人同性的氣化論一主宰性的道體神凡物莫不有性,性從何來??中庸?言明天命之謂性,天是性的根源。性為何物?合虛與氣,有性之名。性包含了抽象的、超越性的天地之性即虛,又包含了詳細的、局限性的氣質(zhì)之性即氣。所以超越性的道體落實到人的身上就是天地之性與氣質(zhì)之性的渾一。那天地之性的內(nèi)容是什么

4、?即是超越性的主宰宇宙萬物生化與存在的力量。由太虛,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道的表達是在氣化的過程中,而道的內(nèi)容即是天地之性。天所性者通極于道,氣化之道正是天地之性的表達過程。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氤氳、相蕩、勝負、屈伸之始。萬物生化的動力氤氳、相蕩等來自于道,這種無形抽象的天之不測的神就是主導萬物生化的力量,氣有陰陽,推行有漸有化,合一不測謂神。凡天地法象,皆神化之糟粕爾,有形之物只是神化作用的產(chǎn)物與遺留物,氣聚而成物得到的只是神的糟粕,故而就回應了所以有天地之性與氣質(zhì)之性的區(qū)別。而這同時也就間接證明了天下萬物都是運行在神的統(tǒng)攝下,擁有共同的主宰性根源。二必然存在

5、的狀態(tài)化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在這樣一種必然循環(huán)的趨勢中我們又體悟到化的存在性與重要性。假設宇宙的生化順序只是由無形太虛到有形之物的單向運動,擁有氣質(zhì)之性、通閉開塞才能不同的萬物那么無法全部回到天地之性的狀態(tài),如此也就天人殊絕,何談天人合一?正是有了氣散而歸太虛的必然性,所以無論萬物才能同異都能再回到太虛之中,復得天地之性,這是終極的天人合一。氣的這種性質(zhì)使得萬物生死都處于循環(huán)往復的整體之化中,佛家的寂滅無余與道家的徇生執(zhí)有都是割裂了這種整體性的思想。萬物由太虛而來,又必歸于太虛,方謂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既知太虛為根源與歸宿,所以造化所成,無一物相肖者,以是知萬物雖多,

6、其實一物B11?;男再|(zhì)一方面將有形之物與無形太虛的關系有機的聯(lián)絡起來,有形與無形的區(qū)別只是氣不同的存在形式,萬物都無法逃離由散到聚、又由聚到散的必然氣化過程。另一方面又表達出神的作用貫穿于事物生化、運行的終始。因此化所表達的正是神的妙萬物作用的整體過程。三合異于同的性質(zhì)感從宏觀的角度我們看到了神與化對萬物的重要影響作用,但這都是無形之道對有形之物的作用,那有形之物能否主動與無形之道建立聯(lián)絡?有形之間又是否具有關聯(lián)性?張載哲學中感的命題正解決了這一疑問。天地生萬物,所受雖不同,皆無須臾之不感,所謂性即天道也。B12由此一句可以得知,感是萬物都具有的性質(zhì),感即是性。感者性之神、性者感之體,性的靈

7、明之處便是感。以萬物本一,故一能合異;以其能合異,故謂之感B13,感正是事物之間建立聯(lián)絡的才能,其作用那么是合異于同。而異即是人與天、人與人、人與物的差異關系,感的目的即是要將這三者合一。天包載萬物于內(nèi),所感所性,乾坤、陰陽二端而已,無內(nèi)外之合,無耳目之引取,與人物蕞然異矣。B14,雖然物皆有感,但感的境界卻不同。天之感是包含乾坤、陰陽之道的全然之感,而人之感那么是具有了內(nèi)外、耳目之分的污壞之感。雖然人之感有所污壞,但并非因此人就無法與天之感合一。天所性者通極于道,氣之昏明缺乏以蔽之,人之感的存在性正是要打破氣質(zhì)對于天之感與人之感之間的阻隔作用B15。人之感有缺陷,感又可合異,便有了用感使天、人、物合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