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祛痰劑第十八章消食第十_第1頁
第十七章祛痰劑第十八章消食第十_第2頁
第十七章祛痰劑第十八章消食第十_第3頁
第十七章祛痰劑第十八章消食第十_第4頁
第十七章祛痰劑第十八章消食第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第十七章祛痰劑第十八章消食第十 定義 凡以祛痰藥為主組成,具有消除痰飲等作用,治療各種痰病的方劑,稱為祛痰劑。 適應(yīng)病證 痰證。 廣義的痰證包括:有形之痰與無形之痰。 由痰引起的病證包括:咳嗽、喘促、頭痛、眩暈、胸悶、嘔吐、中風、痰厥、癲狂、驚癇、痰核、瘰疬等。分類 燥濕化痰濕痰證 痰多色白易咯,苔白膩脈滑清熱化痰熱痰證 咳痰黃稠,苔黃膩脈滑數(shù)潤燥化痰燥痰證 痰白不黃,粘稠難咯,苔白而干溫化寒痰寒痰證 痰多色白清稀,苔白滑治風化痰風痰證外風夾痰-惡風發(fā)熱,咳痰內(nèi)風夾痰-眩暈頭痛,癲癇使用注意1、辨痰的性質(zhì)以治痰2、配理氣藥 由于痰隨氣而升降,氣壅則痰聚,氣順則痰消,故祛痰劑中常配伍理氣藥物,以

2、助化痰?!吧浦翁嫡?,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證治準繩)3、治生痰之本 配袪濕藥濕聚成痰 配健脾藥脾為生痰之源 配益腎、調(diào)肺之品4、不宜久服,以免傷正。氣陰兩虛也應(yīng)慎用。5、有咳血傾向或痰粘難咯者,不宜使用溫熱燥烈的祛痰藥,以防引起咳血。6、祛痰劑一般不為蜜丸,以防助濕。 第一節(jié) 燥濕化痰適用病證:濕痰證。配伍用藥:燥濕化痰藥健脾祛濕藥理氣藥。二陳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 半夏 橘紅 白茯苓 炙甘草 生姜 烏梅主治 濕痰證。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悶,惡心嘔吐,肢體困倦,不欲飲食,或頭眩心悸,舌苔白膩,脈滑。病機 脾失健運,濕痰犯肺治法 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二陳湯主證

3、分析:濕痰證。濕痰犯肺:咳嗽痰多易咯,色白。胃失和降:惡心嘔吐。痰阻氣機:胸膈痞悶。痰濕困脾:肢體困重。痰阻清陽:頭目眩暈。痰濁凌心:心悸。舌、脈:苔白滑或膩,脈滑。濕聚成痰脾失健運功效 燥濕化痰,理氣和中。方解生姜烏梅甘草 使 茯苓 佐陳皮 臣半夏 君君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和胃 治濕痰-辨痰的性質(zhì)臣 橘紅理氣燥濕,和胃化痰 治痰先治氣-氣順則痰消佐 茯苓健脾利濕 -治生痰之源 杜絕痰的生成治已成濕痰 生姜降逆和胃,溫化痰飲 既助半夏和胃化痰,又解半夏之毒 烏梅收斂肺氣止咳 防祛痰理氣藥溫燥辛散傷氣陰 欲劫之先聚之 “涌痰” 半夏陳皮得烏梅:燥濕化痰不傷正 烏梅得半夏陳皮:斂陰不斂邪使 甘草和

4、中調(diào)藥 與烏梅酸甘化陰,制約半夏、陳皮的燥性散收同用運 用辨證要點:咳嗽、嘔惡、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膩,脈滑。隨證加減:熱痰-加膽星、瓜蔞;寒痰-加干姜、細辛;風痰-加天麻、僵蠶;食痰-加萊菔子、麥芽;郁痰-加香附、青皮、郁金;痰核、瘰疬-加海藻、昆布、牡蠣。 二陳湯是治痰的基礎(chǔ)方,隨證加減可用于多種痰證。(除燥痰)使用注意 吐血、消渴、血虛、陰虛痰熱者忌用?!岸悺保?成方切用“局方陳皮半夏貴其陳久,則少燥散之性,故名二陳”。陳久者溫中而無燥熱之患,行氣而無峻削之虞。 溫膽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組成 半夏 竹茹 枳實 陳皮 甘草炙 茯苓主治 膽胃不和,痰熱內(nèi)擾證。 虛煩不眠,驚悸不寧,或嘔吐

5、呃逆,及癲癇等,苔膩微黃,脈弦滑。病機 膽胃不和,痰熱內(nèi)擾治法 理氣化痰,清膽和胃。溫膽湯主證分析:膽胃不和,痰熱內(nèi)擾證。膽氣不足情志不遂 膽胃不和膽氣郁生痰化熱痰熱內(nèi)擾虛煩不眠驚悸不寧嘔吐呃逆癲癇苔膩微黃脈弦滑功效 理氣化痰,清膽和胃。方解甘草大棗生姜茯苓枳實陳皮竹茹半夏 君 臣 佐 佐 佐使君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臣竹茹清熱化痰,除煩止嘔 枳實降氣化痰,開結(jié)除痞 陳皮理氣和胃,燥濕化痰佐 茯苓健脾利濕,寧心安神-治生痰之源 生姜和胃化痰,制半夏毒性 大棗益脾胃使甘草益氣和中,調(diào)藥治濕痰化熱氣順則痰消特點清膽與和胃兼行,理氣與化痰并重組成:二陳湯去烏梅加竹茹、枳實、大棗 運 用辨證要點:心煩

6、不寐,眩悸嘔惡,苔膩微黃,脈弦滑。隨證加減:心熱煩甚-加黃連、梔子、淡豆豉;失眠-加琥珀粉、遠志;驚悸-加珍珠母、生龍骨、生牡蠣;嘔吐呃逆-加蘇葉或梗、旋覆花;旋暈-加天麻、鉤藤;癲癇抽搐-加膽星、鉤藤、全蝎。 注意事項:本方為祛痰清熱之方,心肝血虛之煩悸者不宜用。與蒿芩清膽湯比較 安神溫膽片組成:溫膽湯加酸棗仁、遠志、五味子、熟地黃、人參、朱砂功效:安神定志,和胃化痰主治:心膽氣虛,痰熱內(nèi)擾之心膽虛怯,觸事易驚,驚悸不安,心煩不寐第二節(jié) 清熱化痰適用病證:熱痰證。組方用藥:清熱化痰藥理氣藥。清氣化痰丸(醫(yī)方考)組成 瓜蔞仁 陳皮 黃芩 杏仁 枳實 茯苓 膽南星 制半夏主治 熱痰證 咳嗽痰黃,

7、咯之不爽,胸膈痞滿,小便短赤,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病機 熱痰壅肺,火升氣逆,肺失清降治法 清熱化痰,理氣止咳。清氣化痰丸主證分析:痰熱咳嗽。痰阻氣滯,郁而化火 痰熱證外邪化熱,煉液為痰肺失清肅:咳嗽氣喘,咯痰黃稠。痰阻氣機:胸膈痞悶。肺胃氣逆:氣急嘔惡。痰熱擾心:煩躁不寧。舌、脈: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痰熱壅肺功效 清熱化痰,理氣止咳。方解姜汁茯苓枳實陳皮杏仁半夏黃芩瓜蔞仁膽南星君 臣 佐 佐君 膽南星清熱降火化痰臣 瓜蔞仁清肺化痰 黃芩清肺瀉火佐 半夏燥濕化痰 杏仁降利肺氣止咳-理貯痰之器 枳實下氣消痞 陳皮理氣化痰 茯苓利濕健脾-治生痰之源使 姜汁化痰和胃,又解半夏、南星之毒 治熱痰

8、(降火)氣順痰消(順氣)配伍特點 化痰與理氣、清熱并進。 運 用辨證要點:咯痰黃稠,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隨證加減:痰多氣急-加魚腥草、桑白皮痰稠膠粘難咯者-減半夏用量,加青黛、蛤粉惡心嘔吐明顯者-加竹茹;煩躁不眠-去黃芩,加黃連、山梔,并酌加琥珀粉、遠志。OTC中成藥清肺化痰丸組成:清氣化痰丸加麻黃、桔梗、蘇子、川貝母、萊菔子、款冬花、甘草功效:降氣化痰,止咳平喘主治:肺熱咳嗽,痰多氣喘,痰涎壅盛,肺氣不暢。第三節(jié) 潤燥化痰 適用病證:燥痰證。 配伍組方:潤肺化痰藥為主,輔以生津潤燥及宣肺利氣之品。貝母瓜蔞散(醫(yī)學心悟)組成 貝母 瓜蔞 花粉 茯苓 橘紅 桔梗主治 燥痰證。 咳嗽有痰,粘稠難咯

9、,或咽喉干痛,或咽干口燥,上氣喘促,舌紅苔白而干。病機 燥熱傷肺,灼津成痰治法 潤肺清熱,理氣化痰貝母瓜蔞散主證分析:燥痰咳嗽。燥熱犯肺 咯痰不爽,澀而難出,灼津為痰 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功效 潤肺清熱,理氣化痰。方解桔梗茯苓橘紅天花粉瓜蔞貝母 君 臣 佐君 川貝母清熱潤肺,化痰止咳臣 全瓜蔞清肺化痰,利氣寬胸 天花粉清熱生津,潤燥化痰 茯苓健脾祛濕消痰-杜生痰之源 橘紅理氣化痰 -氣順則痰消佐 桔梗宣利肺氣,止咳化痰 -治燥痰配伍特點清潤宣化并用,肺脾同調(diào),以潤肺化痰為主。潤肺而不滯痰,化痰又不傷津。茯苓 、 橘紅用量少不用半夏 運 用辨證要點:咳嗽嗆急,咯痰難出,咽喉干燥,苔白而干。隨

10、證加減:兼感風邪-加桑葉、杏仁、蟬退、牛蒡子;燥熱較甚-加玄參、麥冬、石膏; 聲音嘶啞,痰中帶血-去橘紅,加南沙參、阿膠、白芨。使用注意:對于肺腎陰虛,虛火上炎之咳嗽,則非所宜。第四節(jié)溫化寒痰適用病證:寒痰冷飲證。用藥配伍:溫肺化痰藥為主,輔以溫陽藥、止咳平喘藥,或適當配收澀藥、消食化積藥。苓甘五味姜辛湯(金匱要略)主證分析:寒飲咳嗽脾陽不足寒從中生聚濕成痰喜吐涎沫,苔白滑,脈弦滑。寒飲犯肺肺失宣降咳嗽痰多,清稀色白胸滿不舒功效:溫肺化飲方解:甘草使五味子佐茯苓細辛臣干姜君配伍特點:溫散并行,開合相濟,肺脾同治,標本兼顧。苓甘五味姜辛湯和小青龍湯之比較:運用:辨證要點:咳嗽痰多稀白,舌苔白滑,

11、脈象弦滑。隨證加減:痰多欲嘔,加半夏;咳甚喘急,加杏仁、厚樸;脾虛食少,加人參、白術(shù)、陳皮。使用注意:肺燥有熱,陰虛咳嗽,痰中帶血,忌用本方。第五節(jié) 治風化痰適用病證:風痰證。用藥組方:外風挾痰者-疏風散邪藥與化痰止咳藥配伍 內(nèi)風挾痰者-平肝熄風藥與化痰藥為主,配伍健脾、開竅、安神等品 。止 嗽 散(醫(yī)學心悟)組成 桔梗 荊芥 紫菀 百部 白前 甘草 陳皮主治 風痰咳嗽。 咳嗽咽癢,咯痰不爽,或微有惡風發(fā)熱,舌苔薄白,脈浮緩。病機 風邪犯肺,肺失宣降,津聚成痰治法 理肺化痰,疏風止咳。 止 嗽 散主證病機分析:風痰咳嗽外感風邪解表不徹不藥而愈表邪未盡微有惡風發(fā)熱咳嗽咽癢咯痰不爽舌苔薄白,脈浮緩

12、。風邪犯肺方 解君:百部、紫菀 溫而不燥、潤而不膩,下氣化痰,理肺止咳。新久咳嗽皆宜。臣:桔梗、白前 一宣一降,化痰止咳。佐:荊芥 疏風解表,利咽止癢 陳皮 理氣化痰佐使:甘草 合桔梗利咽止咳。 又可調(diào)和諸藥。配伍特點溫而不燥,潤而不膩,散寒不助熱,解表不傷正。 “本方溫潤和平,不寒不熱,既無攻擊過當之虞,大有啟門驅(qū)賊之勢。” (醫(yī)學心悟)運 用辨證要點: 咳嗽咽癢,微惡風發(fā)熱,苔薄白。使用注意: 陰虛勞嗽或肺熱咳嗽者,不宜使用。隨證加減:本方為治咳嗽之通劑,隨證加減,可用治多種咳嗽。 表寒證重,加防風、蘇葉、生姜;咽干口渴者,加沙參、麥冬;痰多者,加貝母、瓜蔞;OTC中成藥止咳寧嗽膠囊組成:

13、止嗽散去甘草,加防風、炙麻黃、苦杏仁、款冬花、前胡功效:疏風散寒,鎮(zhèn)咳祛痰主治:風寒咳嗽,嘔吐,咽喉疼痛。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醫(yī)學心悟)組成 半夏 天麻 茯苓 橘紅 白術(shù) 甘草 姜棗主治 風痰上擾證。 眩暈頭痛,胸悶嘔惡,舌苔白膩,脈弦滑病機 脾虛生痰,肝風內(nèi)動,風痰上擾治法 燥濕化痰,平肝熄風。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主證分析:風痰上擾證。脾濕生痰 肝風挾痰,上擾清空眩暈,頭痛。 痰阻氣機胸膈痞悶,惡心嘔吐肝風內(nèi)動 舌脈苔白膩,脈弦滑功效 燥濕化痰,平肝熄風方解甘草大棗 使生姜 佐橘紅茯苓白術(shù) 臣天麻半夏 君君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和胃 天麻平肝熄風止眩臣 白術(shù)、茯苓健脾祛濕-治生痰之源 橘皮理氣化痰和胃-

14、氣順痰消佐使 生姜 解半夏之毒 大棗 甘草 調(diào)和諸藥-治風痰健脾和胃配伍特點 風痰并治,肝脾并調(diào),標本兼顧。 以化痰熄風治標為主; 健脾祛濕治本為輔。組成:二陳湯去烏梅加天麻、白術(shù)、大棗 運 用辨證要點:眩暈頭痛,舌苔白膩,脈弦滑。隨證加減:眩暈重者,加僵蠶、膽南星; 頭痛甚者,加蔓荊子、白蒺藜; 嘔吐甚者,加代赭石、旋復花; 兼氣虛者,加黨參、生黃芪; 濕痰偏盛,苔白滑,加澤瀉、桂枝。使用注意:陰虛陽亢,氣血不足所致的眩暈,不宜使用。OTC中成藥半夏天麻丸組成:半夏天麻白術(shù)湯去甘草,加黃芪、人參、神曲、麥芽、黃柏、蒼術(shù)、澤瀉功效:健脾祛濕,化痰熄風主治:脾虛痰盛,風痰上擾證。頭暈目眩,胸脘痞

15、悶,惡心食少,脈虛。第十八章 消食劑 定義 凡是以消食藥為主組成,具有消食和胃,健脾化積等作用,主治飲食積滯的方劑,統(tǒng)稱為消食劑。屬于“八法”中的“消法”。適應(yīng)范圍食積 分類 消食和胃-配伍行氣、化濕、清熱藥或攻下之品 健脾消食-健脾藥配伍理氣、化濕、清熱之品區(qū)別 消食劑 瀉下劑 部位 胃腸 腸胃或胸脅 病勢 病勢較緩 病勢較急邪正關(guān)系 虛實夾雜 形證俱實 治療效果 漸消緩散 即可見效性質(zhì) 緩散之劑 攻逐之劑 使用注意 配理氣藥。脾胃素虛,氣血不足等正虛而邪實者,需配伍補益之藥 。不宜長期或過量服用,以免損傷正氣。第一節(jié) 消食和胃 適用病證:食積內(nèi)停證。 配伍用藥:以消食藥為主,常配理氣、化濕

16、、清熱或攻下之品。保和丸 (丹溪心法)組成 山楂 神曲 半夏 茯苓 陳皮 連翹 萊菔子主治 食滯胃脘的食積。 脘腹痞滿或脹痛,噯腐吞酸,惡食嘔吐,或大便泄瀉,舌苔厚膩,脈滑。病機 食滯胃脘,胃氣不和治法 消食和胃。保和丸 主證分析:食滯胃脘證。食滯不化:惡食,噯腐吞酸。升降失常:嘔逆,大便泄瀉,脘腹痞 滿或脹痛。舌、脈:舌苔厚膩,脈滑。食滯胃脘功效 消食和胃方解連翹茯苓陳皮 佐半夏萊菔子神曲 臣山楂 君君 山楂消一切飲食積滯, 尤善消肉食油膩臣 神曲消食和胃,善化酒食陳腐之積 萊菔子下氣消食,長于消谷面之積佐 陳皮、半夏行氣化滯,和胃止嘔-理氣 茯苓滲濕健脾,和中止瀉-化濕 連翹清熱散結(jié)-清熱

17、消食 運 用 辨證要點:脘腹脹滿,噯腐厭食,苔厚膩,脈滑。(食積之傷胃輕證 ) 隨證加減:食積較重,加枳實、檳榔;苔黃脈數(shù),加黃芩、黃連;便秘加大黃;脾虛加白術(shù)。 使用注意:本方屬攻伐之劑,不宜久服。OTC中成藥開胃山楂丸組成:山楂、神曲、檳榔、山藥、白扁豆、雞內(nèi)金、枳殼、麥芽、砂仁功效:健脾胃,助消化主治:飲食積滯證。脘腹脹滿,食后疼痛,消化不良枳實導滯丸 (內(nèi)外傷辨惑論)組成 大黃 枳實 神曲 茯苓 黃芩 黃連 白術(shù) 澤瀉主治 濕熱食積證。 脘腹脹痛,下痢泄瀉,或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沉滑有力。病機 濕熱食積,內(nèi)阻腸胃治法 消食導滯,清熱利濕枳實導滯丸 主證分析:濕熱食積證。阻滯

18、氣機:脘腹脹滿疼痛,大便秘結(jié)。濕熱食滯不化:泄瀉、下痢舌脈:苔黃膩,脈沉有力。內(nèi)阻胃腸濕熱食積功效 消食導滯,清熱祛濕。方解 神曲白術(shù)澤瀉茯苓黃芩黃連枳實大黃君 臣 佐君 大黃攻積瀉熱臣 枳實行氣消積除脹滿 -行氣佐 黃連、黃芩清熱燥濕,厚腸止痢-清熱 茯苓、澤瀉利水滲濕止瀉-祛濕 白術(shù)健脾燥濕 防大黃、枳實攻積傷正 防黃芩、黃連之苦寒敗胃 神曲消食化滯和胃以下代消特點消下并用,以下代消用于下痢泄瀉,屬“通因通用”之法。 運 用辨證要點:脘腹脹滿,大便失常,苔黃膩,脈沉有力。隨證加減:腹脹滿較甚,里急較重者,加木香、檳榔。熱毒較甚,下痢赤熱,加服銀花、白頭翁 。使用注意:泄瀉無積滯及孕婦皆不宜

19、使用。第二節(jié) 健脾消食主要用于脾虛食積證。臨床表現(xiàn)以食少難消,面色萎黃,倦怠乏力,舌苔膩等為主。健脾藥配伍理氣、化濕、清熱之品健脾丸(證治準繩)組成 炒白術(shù) 木香 黃連 甘草 白茯苓 人參 炒神曲 陳皮 砂仁 炒麥芽 山楂 山藥 制肉豆蔻主治 脾胃虛弱,食積內(nèi)停證。 食少難消,脘腹痞悶,大便溏薄,苔膩微黃,脈象虛弱。病機 脾虛停食,生濕化熱 治法 健脾和胃,消食止瀉健脾丸主證分析:脾虛食積證。脾虛: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脈虛弱。食積:食少難消,脘腹痞悶,苔膩微黃。脾虛食積功效 健脾和胃,消食止瀉。方解甘草黃連陳皮砂仁木香肉豆蔻山藥人參麥芽神曲山楂茯苓白術(shù)君 臣1 臣2 佐1 佐2 使君白術(shù)、茯苓

20、健脾滲濕止瀉臣人參、甘草益氣健脾 山藥、肉豆蔻健脾止瀉 山楂、神曲、麥芽消食化滯佐木香、砂仁、陳皮 理氣和胃,暢中消痞 黃連清熱燥濕使甘草調(diào)和藥性補消補而不滯消不傷正 配伍特點 消補兼施,補重于消; 補而不滯,消不傷正。 運 用辨證要點:脘腹痞悶,食少難消,大便溏薄,苔膩微黃,脈虛弱。隨證加減:濕甚加車前子、澤瀉;兼寒,去黃連,加干姜。注意事項:食積屬實者,非本方所宜。 OTC中成藥健胃消食片組成:麥芽、山楂、太子參、陳皮、山藥功效:健胃消食主治:脾虛食積之不思飲食,消化不良,噯腐酸臭,脘腹脹滿健兒消食口服液組成:黃芪、白術(shù)、麥冬、陳皮、萊菔子、山楂、黃芩功效:健脾益胃,理氣消食主治:脾虛食滯

21、證。納呆食少,脘腹脹滿,手足心熱,自汗乏力,大便不調(diào)枳實消痞丸 (蘭室秘藏)組成 干生姜 炙甘草 麥芽曲 白茯苓 白術(shù) 半夏曲 人參 厚樸 枳實 黃連主治 脾虛氣滯,寒熱互結(jié)證。 心下痞滿,不欲飲食,倦怠乏力,大便失調(diào),舌苔膩而微黃,脈弦。病機 脾胃虛弱,寒熱互結(jié),氣機阻滯。治法 行氣消痞,健脾和胃。主治病機分析:脾胃氣虛失運失化:倦怠乏力水濕(寒)水谷:食少氣滯化熱互結(jié):心下痞推動無力大便失調(diào),舌苔膩而微黃,脈弦功效:行氣消痞,健脾和胃。方解:君 枳實行氣散結(jié)消痞臣 厚樸下氣散滿佐 半夏降逆和胃,散結(jié)開痞 黃連苦寒清熱 干姜溫中袪寒 麥芽曲消食和胃 人參、白術(shù)、茯 苓益氣健脾佐使炙甘草和中,

22、調(diào)和諸藥(寒熱、補消之間)相須行氣消痞辛開苦降平調(diào)寒熱特點 消補兼施,寒熱并用 。 消重于補,清大于溫。 由枳術(shù)湯、半夏瀉心湯、四君子湯三方加減變化而成。 臨床應(yīng)用用方要點 以心下痞滿,食少倦怠,苔膩微黃為使用依據(jù)。 臨證加減 偏于寒者,減黃連用量,重用干姜, 或加高良姜、肉桂以溫中散寒; 脾虛甚重用白術(shù)、人參; 氣滯甚者,加大腹皮、木香。注意事項 本方功偏行散,痞滿而虛多實少者慎用。心下痞滿為何用“甘壅”的人參、甘草?注意:與半夏瀉心湯的配伍特點區(qū)別。健脾丸與枳實消痞丸比較共點:組成:四君子湯、麥芽、黃連 癥狀:食少,倦怠乏力,脘腹痞,苔膩微黃特點:消補兼施異點:健脾丸:以補為主,脾虛食停脈

23、弱枳實消痞丸:以消為主,寒熱互結(jié)氣滯脈弦第十九章 驅(qū)蟲劑定義 凡以驅(qū)蟲藥為主組成,具有驅(qū)蟲或殺蟲等作用,用以治療人體寄生蟲病的方劑,統(tǒng)稱為驅(qū)蟲劑。適應(yīng)范圍 蛔蟲、蟯蟲、絳蟲、鉤蟲等。常用藥物及配伍 烏梅、川椒、苦楝根皮、雷丸、檳榔、鶴虱、使君子等。 配伍清熱藥、溫里藥、消導藥、瀉下藥、補益藥等。 注意事項 1、服藥以空腹為宜,并應(yīng)忌食油膩食物。 2、有些驅(qū)蟲藥有毒,運用時應(yīng)注意劑量。 3、對年老體弱、孕婦等宜慎用。 4、服驅(qū)蟲劑之后,宜適當調(diào)補脾胃。 5、注意結(jié)合現(xiàn)代醫(yī)學診斷,鑒別寄生蟲病??上茸骷S便檢查。烏梅丸 (傷寒論)組成 烏梅 附子炮 細辛 干姜 黃連 當歸 蜀椒炒香 桂枝 人參 黃柏

24、主治 蛔厥證。腹痛,時發(fā)時止,心煩嘔吐,食入吐蛔,手足厥冷。 久痢、久瀉。(正氣已虛,寒熱錯雜)病機 脾腎虛寒,腸寒胃熱,蛔蟲內(nèi)擾。治法 安蛔止痛。烏梅丸 主證分析:蛔厥證。 腸寒胃熱蛔厥 蛔厥上擾脘腹陣痛,煩悶嘔吐,時發(fā)時止,得食則吐,甚則吐蛔,手足厥冷。功效 安蛔止痛柯琴:“蛔得酸則靜,得苦則降,得辛則伏?!碑敋w人參干姜桂枝附子黃柏黃連細辛蜀椒烏梅君 臣1 臣2 佐1 佐2君 烏梅酸能安蛔,蛔靜則痛止臣 細辛、蜀椒辛可伏蛔,溫臟祛寒,并驅(qū)蛔 黃連、黃柏苦能下蛔,清泄內(nèi)蘊之郁熱佐 附子、干姜、桂枝溫臟祛寒,辛可制蛔 人參、當歸補氣養(yǎng)血以扶正 配伍特點 酸苦辛同用,寒熱并用,攻補兼施。 運 用

25、 辨證要點:腹痛時作,煩悶嘔吐,常自吐蛔,手足厥冷。 隨證加減:本方長于安蛔,殺蟲力弱,臨證可酌加使君子、苦楝根皮、榧子、檳榔。熱重,去附子、干姜;寒重,減黃連、黃柏;口苦,心下疼熱甚,重用烏梅、黃連,加白芍;無虛者,去人參、當歸;嘔吐,加吳茱萸、半夏;大便不通,加大黃、檳榔。 烏梅丸主治臟寒蛔厥,為什么還常用于久瀉久???第二十一章治癰疽瘡瘍劑 定義 凡具有散結(jié)消癰,解毒排膿,生肌斂瘡等作用,用以治療癰疽瘡瘍病證的一類方劑,統(tǒng)稱為治瘍劑。適應(yīng)范圍 癰瘍。病因病機 由熱毒或陰寒之邪凝滯,營衛(wèi)失調(diào),氣血凝滯,經(jīng)絡(luò)阻塞,肉腐血敗而成。 部位 外癰 邪壅肌表,即生于軀干、四肢等體表部位的癰瘍,如瘡瘍、

26、療毒、癤腫等。 內(nèi)癰 邪結(jié)臟腑,即生于體內(nèi)臟腑之癰,如肺癰、腸癰等。 辨 證 外癰: 陽證濕熱瘀毒壅遏,氣血凝滯。局部紅腫熱痛、根腳收縮。 陰證痰濕寒邪凝滯經(jīng)脈?;继幝[無根,皮色不變,酸痛無熱。內(nèi)癰:辨別證候的寒熱虛實。治法外癰:消法癰瘍初期,尤其是膿未成時。 清熱解毒、疏散透表、溫里散寒、活血行氣等等,使癰瘡“消散于無形”。 托法癰瘍中期,正虛毒盛,不能托毒外出,膿成難潰難腐者。 補益氣血、透膿等,扶助正氣,托毒外出,防其毒邪內(nèi)陷。 補法癰瘍后期,毒去正虛,癰瘍膿水清稀,或瘡口經(jīng)久不斂等。 補益正氣,生肌斂瘡。 內(nèi)癰:以逐瘀排膿,散結(jié)消腫為基本大法, 熱毒者,兼以清熱泄火解毒。 寒濕者,兼

27、以溫利寒濕。 正虛者,兼以扶正補虛。分類 散結(jié)消癰、托里透膿、補虛斂瘡 注意事項1、癰瘍膿已成者,應(yīng)配合外箍圍藥以清熱消散或切開排膿。2、癰瘍中期,毒盛而正氣未衰者,可應(yīng)用透膿之法;若毒邪熾盛,又須側(cè)重清熱解毒之法以增強祛邪之力;若膿成難潰,則須配伍攻透之品以透膿潰堅。3、癰瘍后期,切勿過早運用補法,以免留邪為患。陽證瘡瘍,熱毒猶盛時,忌用溫補,以免助熱礙邪,而犯“實實”之戒。仙方活命飲校注婦人良方大全組成 白芷 貝母 防風 赤芍 當歸尾 甘草節(jié) 皂角刺炒 穿山甲炙 天花粉 乳香 沒藥 金銀花 陳皮主治 熱毒壅滯,癰瘍腫毒初起。 患處紅腫焮痛,舌苔薄黃,脈數(shù)有力。病機 熱毒壅聚,營衛(wèi)澀滯,經(jīng)絡(luò)

28、阻塞,氣血凝滯 。治法 清熱解毒,消腫潰堅,活血止痛。 仙方活命飲癰瘍腫毒初起局部紅腫焮痛身熱凜寒舌苔白或黃,脈數(shù)有力。熱毒搏結(jié)氣血(成膿)外邪化熱聚而成毒“癰疽原是火毒生,經(jīng)絡(luò)阻塞氣血凝”邪正交爭仙方活命飲銀花歸尾、赤芍、乳香、沒藥陳皮白芷、防風貝母、天花粉穿山甲、皂刺生甘草活血止痛消腫潰堅清熱解毒君 臣 佐 使 水酒同煎君 金銀花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 為治一切陽證癰瘡腫毒之要藥臣 當歸尾、赤芍活血通滯和營 乳香、沒藥散瘀消腫止痛 陳皮理氣行滯 有利于消腫止痛行氣通滯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佐 白芷、防風 疏風透邪,透達營衛(wèi),散結(jié)消腫 (走表外透) 穿山甲、皂角刺 通行經(jīng)絡(luò),透膿潰堅,引藥達病所 (膿

29、成即潰) 浙貝母、天花粉清熱化痰,散結(jié)消腫 (膿未成即消)佐使 甘草清熱解毒,和中調(diào)藥 酒布散藥力直達病所 特點 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通經(jīng)潰堅為主, 兼以疏表透邪、行氣、化痰、散結(jié)等法。 “瘡瘍之圣藥,外科之首方” 外科陽證內(nèi)治消法的代表方仙方活命飲運用1、辨證要點: 局部紅腫紅腫焮痛,或伴身熱凜寒,脈數(shù)有力。2、加減:頭:川芎頸:桔梗胸:瓜蔞脅:柴胡上肢:姜黃下肢:牛膝根據(jù)部位加引經(jīng)藥熱毒重,加清熱解毒藥:五味消毒飲便秘加大黃,血熱盛加丹皮仙方活命飲臨床應(yīng)用3、擴大應(yīng)用(1)化膿性扁桃炎(2)乳癰(3)宮頸炎減乳、沒、皂刺、山甲加馬勃、玄參、桔梗減皂刺、防風加青皮、柴胡、蒲公英紫花地丁、漏蘆減白芷、防風加黃柏、紅藤、蒲公英(內(nèi)服、坐藥)注意事項: 本方治療瘡瘍腫毒可內(nèi)服外敷。 瘡癰潰后,不可再用。 陰疽禁用。陽 和 湯外科證治全生集 組成 熟地 白芥子炒,研 鹿角膠 肉桂去皮,研粉 姜炭 麻黃 生甘草主治 陽虛血弱,寒凝痰滯之陰疽。 患處漫腫無頭,酸痛無熱,皮色不變,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沉遲; 或貼骨疽、脫疽、流注、痰核、鶴膝風等。病機 陽虛血弱,寒凝痰滯,痹阻于筋骨、肌肉、血脈治法 溫陽補血,散寒通滯。陽和湯陰疽 特征:腫、痛 (漫腫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