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行為主教教師劉德祥_第1頁
社會行為主教教師劉德祥_第2頁
社會行為主教教師劉德祥_第3頁
社會行為主教教師劉德祥_第4頁
社會行為主教教師劉德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社會行為主教教師:劉德祥第1章 社會認知第2章 態(tài)度第3章 人際交往第4章 愛情 第5章 助人與侵犯第6章 群體心理 第7章 領導心理 第8章 消費與廣告心理 第9章 大眾心理現(xiàn)象 社會性動物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艾略特阿倫森 (Elliot Aronson)出版的一本社會心理學的著作,它被稱為“美國社會心理學的圣經(jīng)” 。 社會心理學關注的問題什么是嫉妒?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使別人接受我們的請求?是否存在“純粹的利他” ?天氣熱會增加攻擊性嗎? 這種關系有極限嗎?當天氣非常熱時,攻擊性會減少嗎?當人們一起工作時,工作效率是否比他們單獨工作時更高一些?公正其實是盲目的嗎?在審判中,陪審員受審判當事人

2、的外貌,種族及性別的影響嗎?社會心理學關注的問題緊握他(她)的手是否可以給他(她)更好的印象?當我們想象在不同情況中“可能發(fā)生什么”時,會發(fā)生什么?假如我們相信自己可以做成某件事情,就可能增加實際的成功機會嗎?近年來性別刻板印象是否已經(jīng)改變?是否存在“反肥胖”的偏見?這種偏見是否存在于所有國家?我們更愿意與那些喜歡我們,或者與我們自我認識一致的人戀愛嗎?社會行為 社會行為是人與人之間交感互動時所表現(xiàn)的外顯行為或內在感覺與思想。人類行為的社會化 人的心理和生理兩方面的發(fā)展受特定的社會與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使個體逐漸形成適應于該社會與該文化環(huán)境的個性,掌握社會所公認的行為方式。影響社會化的因素 1.

3、遺傳素質 2. 家庭環(huán)境 3. 學校環(huán)境 4. 社會文化環(huán)境 主要是通過角色、角色期望和需求、角色技巧,通過群體和個體的相互作用和影響來解釋人的社會化行為。 角色理論可以解釋為什么人們處于不同的地位不同的情況中會有不同的行為表現(xiàn)。角色理論 將強化和學習的概念運用于解釋社會行為的形成與改變。 強化理論 1941年由Miller 和Dollard 提出,用強化學習概念解釋人類的模仿行為。 模仿過程: (1)注意 (2)記憶 (3)行動 (4)強化社會學習理論 由Holmes 提出,是運用強化原理并結合某些基本的經(jīng)濟原則區(qū)預見人類行為。人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取決于報酬及相應的成本,人們尋求報酬大于成本的

4、行為關系,回避成本大于報酬的行為關系。社會交換理論 個人的行為決定于他對社會情景的認知。認知理論社會認知 個人對個人(他人、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行為動機和意向作出推測和判斷的過程。 (二)社會認知的分類 1.他人認知 指通過對他人外部特征的認知,去推測與判斷其動機、意向、人格等的過程。 對象的外部特征(以貌取人?) 認知者的認知組織結構2.人際認知 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認知,包括認知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以及他人與他人的關系。主要特征是有明顯的情感色彩參與認知過程。3. 自我認知 是一個人通過對自己行為的觀察,而對自己心理狀態(tài)認知的過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杜旭東介紹 在影視劇中杜旭東大多扮演土匪漢

5、奸無賴特務等反派人物的形象,然而在生活當中他卻是個為人誠懇率直的大好人?,F(xiàn)實生活中杜旭東是一名真正的軍人,一位有著三十五年軍齡的老兵,海軍大校。入伍后先后在海圖出版社做繪圖員,在海軍司令部作戰(zhàn)部干過參謀,還在海軍雜志社擔任了八年的美術編輯,期間在中央美術學院進修油畫專業(yè),他的油畫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鄭民生介紹鄭民生(1968年4月30日),男,福建省南平市人,中專畢業(yè),福建省南平市“3.23”惡性殺人案兇犯。2010年3月23日,鄭民生在福建南平實驗小學殺死8名小學生。2010年4月8日一審被判死刑。 2010年4月20日,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駁回鄭民生上訴,維持原判。2010年4月28日,被

6、執(zhí)行死刑。 (一)第一印象 指初次交往所產(chǎn)生的印象,通產(chǎn)是建立在有限的信息資料基礎上形成的。 1.直接受外表的影響 2.間接獲得資料的影響凱利 MIT 實驗聰明、熟練、勤奮、熱情、堅決、實干和謹慎。 聰明、熟練、勤奮、冷淡、堅決、實干和謹慎。 (二)刻板印象指那些既不以直接經(jīng)驗為根據(jù),又不以事實資料為基礎,單憑一種偏見或道聽途說而對來人或對某團體形成的印象。國民刻板印象種族刻板印象性別刻板印象職業(yè)刻板印象指人們傾向于對他人特質形成一致的評估,即將他人視為“內部一致”的人。“愛屋及烏”“名人效應” (三)對人認知的一致性傾向暈輪效應(四)優(yōu)先效應和近因效應優(yōu)先效應是指一個人最先給人留下的印象有強

7、烈的影響。近因效應是指最后給人留下的印象有強烈的影響。 曾國藩 “屢敗屢戰(zhàn)” 盧欽斯 友好實驗 78% VS 18% 社會認知的歸因 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分析,指出其性質或推論其原因的過程,即把他人或自己的行為的原因加以解釋和推測。 1.心理活動的歸因 2.行為的歸因 3.對人們未來行為的預測 “人是一種歸因動物”(一)歸因偏差基本歸因錯誤 人們常常低估行為的情境原因,高估傾向性原因,這種模式就是基本歸因錯誤。行為者-觀察者效應 行為者將自己的活動歸因于情境的需要,而觀察者將活動歸因于行為者的個人因素。 上天下地唯我獨尊三因素: 歸結為認知者本人的特點 歸結為認知對象的特點 歸結

8、為認知者和認知對象所處的情景三標準: 連續(xù)性 分析行為的發(fā)生是一貫的還是偶然的 普遍性 分析某人的行為表現(xiàn)是否與他人一致 特殊性 分析行為是否發(fā)生在其他的情境中(二)Kelley的歸因模型三緯度: 外部因素還是內部因素 行為的原因穩(wěn)定與否 行為的原因是否具有可控性四因素: 努力 能力 工作難度 運氣(三)Weiner的歸因模型穩(wěn)定性 內部的 外部的 穩(wěn)定 能力 工作難度 不穩(wěn)定 努力 運氣社會態(tài)度 是個體對一類社會事物的較為穩(wěn)定的,由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三個因素構成的內在心理傾向。托馬斯:社會心理學就是研究社會態(tài)度的科學。奧爾伯特:態(tài)度是社會心理學最重要、最關鍵的概念。態(tài)度的成份認知因素 態(tài)度

9、的形成,必須先有認知,才能確定人或事物的作用、意義、結果等。情感因素 對一事物的態(tài)度,總是摻雜或多或少的感情色彩,并且感情往往比認知更重要。 意向因素 態(tài)度直接導致人的行為意向。 態(tài)度的特點1. 態(tài)度具有社會性2. 態(tài)度只是一種行為傾向,而不是行為本身3.態(tài)度具有一定的針對性4.態(tài)度具有相對的一致性和持久性5. 態(tài)度具有認知性、情感性和行為傾向三種成分(ABC理論)社會態(tài)度形成過程1.順從:指個人的態(tài)度在社會影響下,只是在外顯行為上表現(xiàn)與他人一致。順從只包括了態(tài)度的外顯行為這一成分。2.認同:指個人主動地受某人或某團體的影響而形成或改變某種態(tài)度。認同更多地屬于態(tài)度的情感成分。3. 內化:指個體

10、將所認同的態(tài)度與自己已有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協(xié)調統(tǒng)一的過程。內化屬于態(tài)度的認知性成分。態(tài)度的功能1、態(tài)度決定著人的判斷和選擇 過程:拉姆伯特等,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讓一些英裔大學生與法裔大學生聽錄音,然后憑聲音來判斷說話者的個性特征。告知錄音是10個人朗讀同一篇文章,其中5人用英語,5人用法語。但實際上是5個人分別用兩種語言朗讀。當時英裔加拿大人的社會背景優(yōu)于法裔。結果:(1)對同一個朗讀者,當他以英語朗讀時,比用法語朗讀時能獲得更好的評價。 (2)法裔比英裔更高估計英語朗讀者的特征。結論:一個人容易根據(jù)現(xiàn)成的態(tài)度去判斷他人。2、態(tài)度影響人的行為 態(tài)度是一種行為的傾向,通過態(tài)度就可以預測人的行為,同樣

11、,通過行為也可以獲知人的態(tài)度。形成新的行為改變舊行為預測人的行為3、態(tài)度影響人的行為效率過程:將一批大學生分為兩組:第一組對黑人和白人分校持反對態(tài)度,第二組持贊同態(tài)度。讓大學生分別閱讀一篇反對黑人、白人分校的文章,然后讓被試把讀過的文章內容力求完整地寫出來。結果:第一組的成績明顯高于第二組。結論:態(tài)度影響人的行為效率。 4、決定著個人對事物的反應模式態(tài)度作為一種行為傾向,會預定人們的反應狀況,會潛在地決定人按什么方式對特定事物采取行為。 態(tài)度改變的技術1. 提出正面及反面材料,考慮正反材料的順序對態(tài)度改變的影響2.考慮情緒因素對改變態(tài)度的影響3.強調重復的作用4.逐步提出要求5.團體的影響破傷

12、風預防注射實驗 1.傳播者的條件可信性喜愛性 2.接收信息者的條件自尊 智力 性別 年齡態(tài)度改變的主客觀因素1.認知失調論2.海德的P-O-X理論態(tài)度改變理論費斯廷格認知失調論認知結構基本單位是認知元素元素間是相互獨立的元素間呈協(xié)調關系元素間呈不協(xié)調關系認知失調論改變某一認知元素增加新的認知元素強調某一認知元素的重要性海德平衡理論 海德認為,不平衡狀態(tài)會引起內心緊張,產(chǎn)生痛苦和焦慮,主體P有將這種不平衡狀態(tài)轉向平衡狀態(tài)的欲望和要求;海德認為,不平衡狀態(tài)向平衡狀態(tài)轉變遵循“最小努力原則”,即個體將盡可能少地改變情感關系以促進平衡狀態(tài)的達成。消解不平衡方法有三:改變P對O的態(tài)度;改變P對X的態(tài)度;

13、設法改變O對X的態(tài)度。海德 P-O-X理論圖例:P認知主體;O認知單元中的他人;X認知單元中的某個對象;“”肯定關系;“”否定關系。從眾實驗 阿希(S.Asch,1951) 的從眾實驗。被試7人一組,其中6人是實驗助手,第6人是真正的被試。 實驗開始前幾次判斷,大家都一致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從第7次開始,假被試故意作出錯誤的選擇,實驗者開始觀察其被試的選擇是獨立還是從眾。結果發(fā)現(xiàn): 大約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試始終保持獨立性,無從眾行為; 約有15%的被試平均作了總數(shù)四分之三次的從眾行為; 所有被試平均作了總數(shù)三分之一的從眾行為。 從眾的原因一致性:“人云亦云”表態(tài):“表里不一”責任:“法不責

14、眾”個體與文化:“主見”,“東西方文化”施加壓力的群體:“專家或權威”米爾格拉姆的服從試驗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 StanleyMilgram 米爾格拉姆的服從試驗1961年 , 耶魯大學,$4.50美元/小時,參與者年齡從20歲至50歲不等,包含各種教育背景,從小學畢業(yè)至博士學位都有?!皩W生”的反應:75V 嘟囔120V 痛叫150V 說,他想退出試驗200V 大叫:“血管里的血都凍住了?!?00V 拒絕回答問題超過330V 靜默實驗人員要求: 請繼續(xù)。這個實驗需要你繼續(xù)進行,請繼續(xù)。你繼續(xù)進行是必要的。你沒有選擇,你必須繼續(xù)。結果: 65%的參與者都達到了最大的450伏特懲罰。 旁觀者效應 1964年3月,在紐約的克尤公園發(fā)生了一起震驚全美的謀殺案。一位年輕的酒吧女經(jīng)理,在凌晨3點回家的途中,被一不相識的男性殺人狂殺死。這名男子作案時間長達半個小時,當時,住在公園附近公寓里的住戶中有38人看到或聽到女經(jīng)理被刺的情形和反復的呼救聲,但沒有一個人下來保護她,也沒有一個人及時打電話給警察。事后,美國大小媒體同聲譴責紐約人的異化與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