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腧穴學講稿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8204752cae5b576f5036e0e53934427/e8204752cae5b576f5036e0e539344271.gif)
![經絡腧穴學講稿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8204752cae5b576f5036e0e53934427/e8204752cae5b576f5036e0e539344272.gif)
![經絡腧穴學講稿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8204752cae5b576f5036e0e53934427/e8204752cae5b576f5036e0e539344273.gif)
![經絡腧穴學講稿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8204752cae5b576f5036e0e53934427/e8204752cae5b576f5036e0e539344274.gif)
![經絡腧穴學講稿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8204752cae5b576f5036e0e53934427/e8204752cae5b576f5036e0e53934427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經絡腧穴學課程講稿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針推學院經絡腧穴教研室授課教師:授課期間:計劃學時:112授課方式:課堂講授授課對象:針推專業(yè)學科概述針灸的歷史源遠流長,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最初只是古人用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手段。隨著臨床應用的不斷擴展和研究的不斷深入,逐漸發(fā)展成一門獨立的學科。而且越來越受到世人的矚目。那么什么是經絡腧穴學?研究內容又是什么?、概念經絡腧穴學是研究經絡系統(tǒng)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與臟腑氣血相互關系及腧穴的位置特點、主治作用和基本理論的一門基礎學科。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在繼承和發(fā)揚古代學術思想和寶貴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運用傳統(tǒng)與現代科技手段研究經絡、腧穴、操作技能、
2、治療法則、作用機制及防病治病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是應用針刺和艾灸及其他刺激方法作用于人體表面的腧穴,通過調整經絡臟腑經絡氣血來治療疾病的一適應癥門學科。針刺等刺激是通過腧穴、經絡來發(fā)揮作用的。研究內容經絡腧穴學主要包括以下內容:腧穴定位、解剖、作用、主治、操作。經絡循行路線、生理、作用、病理、病候。經絡腧穴學形成與發(fā)展1)起源:我國氏族公社時期,跨越舊石器時代晚期及整個新石器時代,針具最初是用石頭制成的,稱為砭石,用來針刺腧穴治療疾病。1963年內蒙古自治區(qū)多倫旗頭道洼出土了一根長約4。5CM勺石針,經鑒定,確認是古代的針刺工具砭石。古代的文獻中也有記載,如山海經:“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
3、?!庇秩缢貑枴.惙ǚ揭苏摗皷|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魚鹽之地,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本牡陌l(fā)明,是在人類知道運用火以后,與針一樣,也是古人生活實踐過程中發(fā)明的。當身體某一部位發(fā)生病變時,因為火的烘烤而緩解,出現了“熨而痛減”、“灼而快然”的情況,故認識到熏灼也可以治療疾病。并逐漸認識到易于點燃,活力溫和,芳香走竄的艾,作為灸材,發(fā)展成為艾灸。拔罐,原始社會仰韶文化,獸角“角法”2)理論形成階段: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生產工藝越來越精細,針具的制作也越越來越豐富,逐漸出現了竹針、骨針,銅針等,針具制作水平的提高,使針灸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經驗的積累也越來越多,在漫長的歷
4、史過程中,古人逐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通過對這些經驗的總結,逐漸上升到理論。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二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主要記錄了經絡的循行,從文字氣象看,該書應該早于內經。到內經時期,通過當時醫(yī)家的收集整理,寫成內經一書,內經的成書,標志著中醫(yī)基本理論體系的形成,實際上,除卻其中的論述基本中醫(yī)理論的內容,余下的針灸是其中的主要內容。如汪機針灸問對所言:“內經治病,湯液醪醴為甚少,所載服餌之法才一二,而灸者四五,其他則明針法,無慮十八九。”實際上,作為內經,其中的立法及治療多是針對針灸而言。因此,稱內經是一部針灸專著并不為過。其中對涉及針灸的經絡、腧穴、刺灸法、治療均有論述,針灸理論
5、在其中已經比較完善。這說明針灸的理論形成階段已經完成。3)發(fā)展階段大約成書于漢代的難經補充了內經奇經八脈、原氣的論述,提出了八會穴,對五輸穴的五行屬性作出了解釋晉皇甫謐撰針灸甲乙經,論述了臟腑、經絡學說,確立349個腧穴,是繼內經后對針灸學的又一次總結,為現存最早的針灸學專著。晉葛洪肘后備急方,記錄針灸醫(yī)方109條,99為灸方。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首創(chuàng)“阿是穴”、“指寸法”,五色“明堂三人圖”宋王惟一撰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設計、制造2座銅人模型,直觀教學、考試醫(yī)生王執(zhí)中,收集南宋以前針灸精華撰針灸資生經,重視灸術、壓痛點診治疾病。元滑伯仁十四經發(fā)揮明楊繼洲家傳衛(wèi)生針灸玄機秘要撰針灸大成,及內經、甲
6、乙之后的又一次總結明徐鳳針灸大全,祥評針灸各種手法汪機針灸問對李學川針灸逢源強調針藥并重、辯證取穴,361經穴,當今教材所錄用自內經產生至唐宋時期,是針灸的平穩(wěn)發(fā)展階段。在這一階段,針灸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明堂的整理,腧穴數目從內經后增長了許多,而且出現了經絡的圖示。二是臨床經驗不斷豐富,這一點從腧穴主治的不斷擴展中可以看出。而且,針灸的治療也從單穴向多穴發(fā)展,治療的疾病種類也越來越多。三是出現了系統(tǒng)的針灸教育,如唐時的太醫(yī)署開始設有針灸教育,設:“針博士一人,針助教一人,針師十人,針工二十人,針生二十人。針博士掌教針生以經脈孔穴,使識浮沉滑澀,又以九針為補瀉之法?!彼螘r對
7、唐時的針灸教育又進一步完善,將針灸分為針科和灸科,并鑄成銅人供教學和考核之用,促進了經絡腧穴理論的統(tǒng)一和針灸學的發(fā)展。4)興盛階段元明時期是針灸繼內經以后又一興盛時期,主要表現在以下二方面:一是針灸理論的又一次大總結,此以針灸大成為代表,該書對元明以前的針灸進行了總結,涉及針灸的各個方面。二是針法發(fā)展迅速,在對內經中的針刺手法進行繼承的基礎上,闡明了進針、行針、補瀉手法的具體操作。并出現了許多復式手法。三是按時刺灸理論發(fā)展迅速,子午流注等按時刺灸法均產生于此時。此時期的興盛一致延續(xù)至清早期。四是針灸著述空前增多,針灸名家滑伯仁、王國瑞、高武、汪機等均有著作傳世。5)衰落階段清代后期,清廷以“針
8、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為名,禁止針灸在太醫(yī)院的應用。針灸只能在民間流傳。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曾下令廢除中醫(yī),使針灸更受到打擊,因此,該時期的針灸基本上沒有什么發(fā)展。只是解放區(qū)的針灸因得至我黨的支持而有所發(fā)展。(6)復興階段隨著新中國的成立,中央政府十分重視繼承祖國醫(yī)學遺產,制定了相應的中醫(yī)政策,使針灸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并于50年代初成立了針灸的研究機構,對針刺麻醉、經絡理論、鎮(zhèn)痛機理、刺灸法結合現代技術進行了實驗研究。各中醫(yī)院校多設有針灸專業(yè)。全面向世界推介針灸,使針灸的對外交流十分頻繁,針灸也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的承認,也相繼成立了針灸的教學及培訓。美國目前正準備將針灸引入大學及科研機
9、構中。4學習要求針灸是一門操作性非常強的課程,因此在本課的學習過程中,要求大家以身試針,只有自己親身體會以后才會有真正的了解。鑒于此,在本課的學習過程中,要求大家二人一組,在點穴、針刺試針中相互操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學會針灸的操作。第一章經絡總論第一節(jié)經絡學說的形成和發(fā)展概論經絡、經絡學說的概念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統(tǒng)稱。經,說文:“織從絲也。”從之義,韓詩云:“南北耕曰由,由即從也。”故“織之從絲曰經”,因而經當有上下直行的主干之義。又經通徑,路徑之義。絡,說文:“絮也”,加工成線義,即今聯(lián)絡之義,也就是網絡聯(lián)系的意思。最初將經絡聯(lián)稱者是口問篇,言:“經絡厥絕”。由于內經非成于一人之手,故經絡
10、的名稱也不相同,有稱經隧者,如調經論:“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隧?!奔热唤浗j是在氣血筋脈基礎上產生,而筋脈又是氣血運行的通道,經絡當指人體運行氣血,聯(lián)絡臟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徑路。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指經脈,有路徑的含義,為直行的主干,較大?!敖j”指絡脈,網絡為經脈別出的分支,較小,經與絡縱橫交錯,編布全身經絡學說則是研究人體經絡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關系的一種學說。經絡的起源經絡的起源可以歸為二方面:一是獨特的醫(yī)療實踐是經絡概念產生的基礎,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人們通過偶然因素發(fā)現了針或火的刺激可以治療疾病,而且,在這一過程中一些部位被固定下來,隨著針灸、按摩經驗的積累,
11、治療疾病的體表固定部位被發(fā)現的越來越多,這樣一來,針灸所產生的“氣行”反應也必然會引起人們的注意,故部位和部位之間的聯(lián)系就逐漸被認識,由點至線的現實,就是經絡概念產生的基礎。二是氣血、筋脈概念的形成是經絡名詞出現的來源,古人通過對顯示于體表的血管的認識而有了脈的概念,這一點從字的古字中可以看出,說文云:“血理分斜行體中者?!闭f文系傳進一步說明為:“五臟六腑之氣血分流四肢也?!庇纱怂麄冇辛搜}、筋脈的概念,如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流通者也?!苯浗j的名詞出現在血脈、筋脈之后,是在前二者基礎上形成的概念。故氣血、筋脈概念是經絡名詞出現的來源。經絡學說的形成和發(fā)展形成的基礎經絡學說作
12、為中醫(yī)學的基本理論,其年代相當久遠,總而言之,是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中發(fā)現形成的,具體包括以下諸方面:針灸等刺激及氣功產生的經氣感應和傳導的現象觀察一是古代醫(yī)家在針灸一定部位時,病人會有酸麻脹等感應,而且這些感應還會傳導,此種傳導可看成是經絡的循行。如內經所言的“氣至”、“氣行”即是指此。二是古人在氣功練習時,常常覺得體內有氣沿著一定的線路流動,這種線路也是經絡感應的徑路,故也是形成的依據之一。腧穴主治功效的歸納分析,有序的排列通過長期的醫(yī)療實踐,腧穴的主治范圍也越來越廣,將其整理歸類,可以發(fā)現主治范圍相同或相似的腧穴常常有規(guī)律地排列在一條線路,而這條線路上所出現的證候又同該線路腧穴的
13、主治一致。因而由著腧穴功能的分類,以及相互間的聯(lián)系而產生了經絡聯(lián)系的概念。體表病理現象的推理臨床實踐中可以發(fā)現,當有的疾病發(fā)生時,在體表可出現一些線狀的病理現象,如紅絲疔真心痛。循經壓痛、結節(jié)、丘疹、色澤變化等。這些病理現象是經絡內外聯(lián)系的典型反應之一,并由此推理而與經絡聯(lián)系,因此也是經絡形成的依據之一。解剖及生理現象的發(fā)現雖然受古代禮教的限制,古代的解剖不會象現在這樣普遍,但在實際生活中也有解剖實踐,如靈樞。經水云:“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庇秩珈`樞。脈度:“而古人最初對經絡的認識是在筋脈的基礎上產生的。因此解剖也經絡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可見,經絡的形
14、成既有經氣傳導和腧穴功效的總結,也有解剖、生理現象和病理現象的推理。它們共同構成了經絡形成的基礎。經絡學說的發(fā)展經絡學說的形成和發(fā)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中不斷完善。從形成至今天,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雛形階段此一階段主要是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二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為標志線,此前為經絡發(fā)展的雛形階段。經絡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時期,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二帛書各記載了十一條經脈的循行,一般觀點認為,從其文字看,其時間應遠早于內經中的“經脈篇”,其中除記載了經脈的循行外,還記錄了病候,雖然有這些內容,但與“經脈篇”的內容系統(tǒng)性相比較,卻有較大的差距,其經
15、脈循行不與臟腑相聯(lián)系、只有十一條經脈。因此,將其稱之為經絡的雛形階段。經絡形成階段這一階段以內經難經的成書為標志。,在這一階段,經絡學說成熟的主要表現有:十二經脈在人體內的循行分布及其與臟腑相聯(lián)系,十二經脈的相互聯(lián)系,循環(huán)流注。經絡的病理、病候。經絡的生理功能及作用。論述了十二經別、經筋、絡脈、的分布與作用。經脈的長度。奇經八脈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及臨床作用。經絡的發(fā)展階段在這一時期,主要表現歷代對經絡的循行不斷細化,與腧穴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經絡的循行不在是單純的孤獨循行,而是有了腧穴的串連。各種經絡圖相繼出現。元滑伯仁十四經發(fā)揮將督、任二脈與十二經脈合稱為“十四經”,考證、分析了十四經分布部
16、位、循行路線,補充了各經所屬腧穴明李時珍奇經八脈考詳述奇經八脈循行路線,及奇經與十二經脈氣相通的路徑、作用和所主病侯,專著經絡系統(tǒng)的內容一、經絡系統(tǒng)的組成內容經絡系統(tǒng)這一名詞出現的時間大約在五十年代后期或六十年代初,經絡系統(tǒng)的內容也有一個演變過程,在建國后的第一本針灸學中,經絡系統(tǒng)的組成與今天的內容有所不同,如經筋就沒有出現在經絡系統(tǒng)的組成中。即使今天也仍有不同,其差異主要是在對十二經筋、十二經別、皮部的歸屬上。一般教材中的經絡系統(tǒng)組成內容如下:經絡分為經脈和絡脈二大部分,其中,經脈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以及附屬于十二經脈的十二經別、經筋、皮部。十二經脈又分為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足三陽;
17、奇經八脈分為任督沖帶陰蹺陽蹺陰維陽維八脈;經別、皮部、經筋與十二經脈一樣,也分別以手足之三陰三陽歸類。絡脈分為十五絡、浮絡、孫絡。另有學者如楊甲三教授則不同于此,他將經絡系統(tǒng)分為經脈、絡脈、經筋、皮部四大方面。其中,經脈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絡脈分十五絡、浮絡、孫絡。王雪苔教授則將經絡系統(tǒng)分為主體和連屬二大方面。主體有經脈和絡脈,其中經脈有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絡脈則有十五絡、血絡、孫絡、浮絡。連屬則有經筋和皮部。從內經的特點來看,上述楊甲三教授的觀點比較符合內經本旨。只是經別雖為十二經脈的分支,但不應是今天所學十二經脈的分支,具體原因將在講到經別時討論。一、十二經脈的命名
18、十二經脈即手三陰三陽、足三陰三陽的總稱。是聯(lián)絡內外的主體。如靈樞。海論:“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腑臟,外絡于支節(jié)?!逼渲小肮?jié)”字,是指腧穴而言,非關節(jié)之謂。哪么十二經脈是如何命名?分布規(guī)律如何?如何循行交接?經脈間的關系又是如何?詳最初經脈的命名在二帛書中比較簡單,其中陰陽十一脈灸經中是以陰陽或部位來命名的,如肓脈、泰陰溫等;而足臂十一脈灸經中則是以四肢與陰陽結合部位來命名。如足陽明脈等。隨著十二經脈在內經中的出現,根據其循行所聯(lián)絡的部位,十二經脈的命名也較以前復雜,基本是以手足、陰陽、臟腑三方面結合來命名。其中的陰陽是根據四肢、臟腑的陰陽屬性。如肺經是手太陰肺經。三陰三陽的消長,也體現在其中。至于陰陽的消長,內經中也有不同觀點,有言太陰為至陰者,有言少陰為至陰者,因此,不能單純地以字面含義來理解十二經脈中陰陽的多少。三、十二經脈的循行分布、屬絡關系、交接規(guī)律及流注概況十二經脈的分布規(guī)律詳十二經脈在人體的分布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總規(guī)律:它們在體表左右對稱地分布于頭面軀干四肢。凡與臟相聯(lián)系的稱為陰經,行于人體的陰面;與腑相聯(lián)系的稱為陽經,行于人體的陽面。其中的陰陽涉及軀干部的胸腹背部(如胸腹部為陰,背為陽)以及四肢(如內側為陰,外側為陽)。四肢規(guī)律:手之三陰在四肢內側由前到后分別是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太陰-厥陰-少陰手之三陽由前到后則是手陽明大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土壤改良與氣候變化適應
- 適應多種負荷的能量靈活調度模型
- 農村廢棄物能源化途徑
- 保安開除員工合同范例
- 代理分公司注冊合同范本
- 東寧租房合同范例
- ktv場地合同范例
- 體育器械合同范例
- 勞動合同范例企業(yè)
- 買賣貴重物合同范本
- 施工現場人力資源施工機具材料設備等管理計劃
- 第八章《運動和力》達標測試卷(含答案)2024-2025學年度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下冊
- 民辦幼兒園務工作計劃
- 2025年華僑港澳臺生聯(lián)招考試高考地理試卷試題(含答案詳解)
- 2025年市場拓展工作計劃
- 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全文)
- 《數學歸納法在中學解題中的應用研究》9000字(論文)
- 《大學英語四級詞匯大全》
- 第六章-1八綱辨證
- 《中國古典建筑》課件
- 《工業(yè)機器人系統(tǒng)維護(ABB模塊)》試卷10套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