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客觀的構成要件一_第1頁
第六講客觀的構成要件一_第2頁
第六講客觀的構成要件一_第3頁
第六講客觀的構成要件一_第4頁
第六講客觀的構成要件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六章 客觀(違法)的構成要件1第一節(jié) 客觀構成要件與違法性概述壹、客觀構成要件概述一、客觀構成要件的概念 是刑法規(guī)定的、說明行為對刑法所保護的法益的侵害性,而為成立犯罪所必須具備的各種客觀要素。特征:(一)客觀構成要件具有法定性。首要的特征。需要法定(例如情人闖進賓館將被紀委雙規(guī)的情夫救走,定什么?),但是僅需要法定即為已足。例如放火罪中的放火既遂,是否需要物品燒毀?2(二)客觀構成要件的內容說明行為對法益的侵害性的客觀要素。例如,妨害公務罪表現(xiàn)為以暴力、威脅的方法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zhí)行職務的行為。行為的方式、行為的對象都表明對法益的侵害。凡是不具有法益侵害性或與法益侵害性無關的客觀要

2、素不是構成要件的客觀要素。例如,犯罪的時間、地點不一定反映行為對法益的侵害性。第340條非法捕撈水產品罪、第341條非法狩獵罪中的時間、地點。故意殺人的時間、地點。3二、客觀構成要件的機能:第一、自由保障機能,即罪刑法定主義的機能。第二、犯罪個別化的機能。例如,盜竊罪與搶奪罪:中山公園發(fā)生的案件,還有被害人將物品放在腳邊,在玩手機游戲。行為人拿起來就跑。定什么?第三、故意規(guī)制機能。大體而言,故意是對符合客觀的構成要件的事實的認識、容認。客觀的構成要件的內容,就是故意的認識內容與意志內容。例如,運輸毒品,要求行為人認識到運輸?shù)氖嵌酒?。盜竊罪要求行為人對所盜竊的財物的性質有所認識。4相反,不需要多

3、余的故意的內容。例如,強制猥褻罪中的主觀方面即不要求以流氓為動機。但是主觀與客觀是否必須一一對應,不是沒有爭議的。例如結果加重犯中的加重結果是否需要行為認對此有認識?5貳 違法性概述一、違法性的意義 客觀的違法性與我們平時所說的違法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應該從觀念上區(qū)分這兩個概念。二、形式的違法性與實質的違法性形式的違法性是指行為違反法規(guī)范。只要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當不具備違法阻卻事由時就具有違法性。6但是形式的違法性并沒有回答違法的根據(jù)是什么?另一方面也否認超法規(guī)的違法阻卻事由。例如,推定的承諾、自救行為等。 實質的違法性,有利于考察行為的違法程度,有利于對客觀的構成要件的解釋以及對客觀構成

4、要件符合性的判斷,有利于確定正當化事由的根據(jù)與范圍。 在實質的違法性問題上主要的爭論是結果無價值論與行為不價值論的對立。7三、結果無價值論與行為無價值論(一)結果無價值論與行為無價值論的概念1、結果無價值論:是以法益侵害說即認為違法性的本質在于侵害或者威脅法益的觀點為基礎,以“結果”為中心考慮違法性問題的理論。這種立場,首先考慮對被害人造成了什么樣的危害結果,然后由此出發(fā),追溯該結果由誰的、什么樣的行為所引起的方法來判斷違法性,就像倒著看一部記錄片。8所謂“無價值”,就是從刑法的立場來看,“沒有價值(惡)”。所謂結果無價值論就是說違法性的根據(jù)在于行為對法益的侵害或者威脅的結果,即結果惡才是違法

5、性的根據(jù)。2、結果無價值論的理由:第一,刑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護法益;第二,從刑法謙抑性的原則出發(fā),可以只是把在客觀上侵害或者威脅法益的行為認定為違法;9第三,在價值多元化的現(xiàn)代社會,將是否違反某種社會倫理規(guī)范作為判斷行為是否違法的基準,會混淆刑法和倫理道德調整范圍,有悖于罪刑法定原則。3、行為無價值論: 是以規(guī)范違反說即認為違法性的本質在于違反法秩序的觀念為基礎,以“行為”為中心,考慮違法性問題的見解。這種觀點,首先考慮行為人出于什么樣的意圖、實施了什么樣的行為,然后再考慮該行為引起了什么樣的結果。10所謂行為無價值,就是行為本身是惡的,是違法性判斷的根據(jù),或者可以概括地說“因為該行為違反了社

6、會倫理規(guī)范,所以被評價為無價值”。4、二元論 刑法上的實質違法性,是違反社會倫理規(guī)范(或者偏離社會相當性)的法益侵害或者危險。11 完全拋開結果無價值不管的行為無價值論和重視行為人主觀意思的主觀主義刑法并無二致,而且,就刑法中規(guī)定的結果犯而言,行為無價值的考慮,顯然有違反罪刑法定原則之嫌。因此,無論在德國,還是日本,純粹的行為無價值論極為罕見,取而代之的主要是以結果無價值論為基礎,同時也考慮行為無價值論的所謂“二元論”或折衷說。這是當前的通說。125、二元論的根據(jù)第一,雖然刑法的目的是保護法益,但是從中并不能推導出一定要采取結果無價值的結論來;第二,刑法是使用刑罰這種制裁手段作為法律后果的法律

7、,和采用損害賠償或者行政處分等制裁手段保護法益的民事法律和行政法律之間具有極大的不同,因此,不應當將所有侵害法益的行為都作為違法,而應當只將“違反社會倫理規(guī)范”的侵害法益的行為看作是違法;13第三,結果無價值論忽視了刑法具有作為面向社會一般人的命令、禁止的行為規(guī)范的一面,并不妥當。第四,在違法性判斷中,不得不考慮行為人的主觀要素。例如目的犯中的主觀目的,傾向犯中的內心傾向表現(xiàn)犯中的心理過程。14 所謂行為無價值與結果無價值之爭,實際上是堅持結果無價值的“一元論”,還是堅持結果無價值之外,還要考慮行為無價值論的“二元論”之間的對立。 案例:偶然防衛(wèi)、偽證罪中作“虛假的陳述”的問題。對贓物的侵占等

8、。15(二)、結果無價值論與行為無價值論的對立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點:一是在違法性的判斷對象上,是不是要考慮行為人的主觀要素?二是在違法性的判斷標準上,是僅考慮結果還是也要考慮其他因素?三是在違法性的判斷時間上,是事前判斷還是事后判斷?四是關于刑法的任務,是保護法益還是維護社會倫理秩序?16 首先,關于違法性的判斷對象。結果無價值論認為,違法的本質是侵害或威脅法益,因此,行為是否違法,關鍵是看行為是否對法益造成了具體的、可視的侵害或者威脅結果,其中不能混入人的主觀因素,否則難以避免在違法性判斷上的隨意性;17同時,在違法性判斷中全面考慮行為人主觀因素的話,就會出現(xiàn)盡管結果相同,但由于個人主觀的情況

9、不同,因而是否在違法上,結局也不一樣的違法相對化的后果。因此,在違法判斷對象上,只能考慮侵害法益結果以及與此相關的行為形態(tài),而行為人在行為時的主觀因素,則放在責任領域加以考慮。18行為無價值論認為,行為只有和行為人的主觀因素聯(lián)系起來考慮才有意義,因此在評價行為的時候,應當考慮行為人的主觀因素。具體而言,作為內心傾向的主觀目的,內心傾向、心理過程等,直接對行為侵害、威脅法益具有影響。19在既遂犯中,即便行為引起了法益侵害,但是如果該行為不違反社會倫理規(guī)范,具有社會相當性,仍應該說該行為不違法,而故意、過失則是影響行為的社會相當性的重要因素。其次,關于違法性的判斷標準。 結果無價值論完全從和行為形

10、態(tài)隔離的結果的角度來判斷行為是否違法,20 因此,認為即便某一行為不合乎社會的一般要求,但只要該行為沒有侵害或威脅法益,或者沒有造成較大的法益侵害,就不能說該行為具有違法性。 行為無價值論將社會相當性也作為違法性判斷的基準。不僅考慮是否侵害了法益,而且還必須考慮其是否偏離了社會相當性的要求。21再次,關于違法性判斷的時間。 結果無價值論認為,行為是否具有法益侵害的危險,應當客觀地加以判斷,而不受行為人在行為時主觀因素的影響。對于違法性有無的判斷。該行為所實際引起或者可能引起的法益侵害,當然要根據(jù)法官事后判明的結果來決定,所以事后判斷是妥當?shù)摹?2 行為無價值論認為,既然故意、過失為主的主觀因素

11、對判斷行為是否違法具有影響,那么在判斷違法性的事后,就應該以行為時為基準。二元論內部有不同的觀點。例如大谷實就主張綜合行為和結果的事后判斷。 最后,關于刑法的任務。 23 徹底的結果無價值論主張,刑法的任務在于保護法益。例如故意殺人罪的法益就是保護生命法益。 徹底的行為無價值論主張,刑法的任務在于保護社會倫理秩序。24 上個世紀90年代,兩種觀點趨于融合。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就刑法的任務而言,行為無價值論也明確主張,刑法的任務是保護法益,“只要說刑法以及刑罰權來源于全體國民的意志,而不是以國家理性或者道德世界的秩序為根據(jù),那么刑法的機能就必須從保護構成社會的個人利益中尋求?!?52、在違法性

12、的判斷標準上,結果無價值論也認為法益侵害并不是主張任何細微的法益侵害都是違法,而是只有在國民立場看來值得處罰的法益才是違法。如果這里的國民立場就是所謂的道義秩序、社會相當性,那么結果無價值和行為無價值之間,就沒有什么區(qū)別。263、在違法性判斷的時間上,結果無價值論也認為無論怎么重視結果無價值,還是要重視行為時的危險判斷。因為立法者的政策是只能對行為時的一定危險進行處罰,否則就會得出所有的未遂犯都是不能犯的結論。27無法消弭的分歧:1、關于刑法規(guī)范的性質。行為無價值將刑法規(guī)范視為行為規(guī)范,針對一般人。而結果無價值將刑法規(guī)范視為裁判規(guī)范,指導法律等專業(yè)人員定罪量刑。2、違法性判斷的基礎。結果無價值

13、論原則上不允許將故意、過失、目的、動機等主觀要素作為違法性的判斷基礎。而行為無價值論認為,主觀要素也是違法性的判斷材料。283、刑法適用的理念。結果無價值強調刑法適用的消極性、被動性,強調只有對這些現(xiàn)實生活利益造成現(xiàn)實的、可視的侵害或者具體危險,并且沒有其他解決方法的場合,才能適用刑法。29 行為無價值論強調刑法適用的積極性、主動性,主張積極活用刑法的一般預防作用,以保障人們的法律確信和守法意識,肯定對普遍的、抽象的法益保護,擴大未遂、預備犯的處罰范圍。30(三)、結果無價值論面臨的挑戰(zhàn) 在日本,自從東京大學教授平野龍一在上個世紀60年代從“刑法的目的在于保護法益,而不是維護倫理秩序”的立場出

14、發(fā),提倡法益侵害說以來,結果無價值論的立場在年輕學者當中,迅速傳播,并歷經(jīng)內藤謙、曾根威彥、前田雅英、西田典之、山口厚等學者的努力,在刑法解釋論上,形成了前后一致的完整體系,有和行為無價值論平分秋色之勢。但是自上個世紀末以來,已經(jīng)占據(jù)主導地位的結果無價值論的刑法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挑戰(zhàn)來自于風險社會的刑法觀。31風險社會的刑法觀: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給人們生活帶來了便利,也帶來了巨大的危險和不安。核能、環(huán)境污染、藥品食品對人們精神以及身體健康惡化所導致的恐懼。為了消除這種不安和恐懼,就產生了將自然環(huán)境、經(jīng)濟體系、公共秩序等歷來被視為抽象、普遍的法益納入刑法的保護范圍。另一方面,大規(guī)模的國

15、際恐怖組織的存在。如何采取包含刑罰手段在內的國家強制力量對付這種恐怖襲擊,已經(jīng)成為非常緊要的問題。32特別是,在近代初期國家,人們對國家使用刑罰權充滿戒心,那個時候刑法的基本任務就是限制國家刑罰權的肆意使用。但是在現(xiàn)在文明國家,擅自動用刑罰凌虐百姓的情況并不多件,上述擔心變得多余。因此應該積極主動地使用刑罰,對付暴虐的恐怖集團和犯罪組織。受風險社會刑法觀的影響,各國紛紛修改刑法。日本國會“沉默的金字塔”也開始積極地開展立法。特征是:一是刑法干預的普遍化;二是刑法干預的早期化。33刑法干預的普遍化:主要是通過制定一系列的包含有刑罰處罰的法律規(guī)定,將很多抽象的法益列入保護的范圍。例如:1、規(guī)制糾纏

16、等行為的法律,保護的是國民的生活安寧。2、對大量亂殺無辜的團體進行規(guī)制的法律,保障國民的生活安寧。3、器官移植法,為了保護器官移植的妥當性。344、規(guī)制克隆人技術的法律,為了保護人類的尊嚴和社會秩序。不是為了保護具體的人,或者說是個人法益,否則女性本人愿意克隆的話,同意之下無侵害。在涉及的社會法益中,也不是安全問題。否則克隆技術過關后,法律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刑法干預的早期化:就是將刑法處罰提前。35例如:2001年增設的有關銀行卡記錄的犯罪中,不僅僅處罰造成他人財產利益受損或現(xiàn)實地侵害銀行卡的公共信用的時候,才能作為犯罪處理,而在只做銀行卡的前一階段的有關非法制做銀行卡電磁記錄和使用儲存有非

17、法制做的電磁記錄的銀行卡的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還將轉染、借予、走私、非法持有該卡,取得、提供、保管該卡的電磁記錄信息、準備讀寫信息的器材的行為,通通都規(guī)定為犯罪。處罰預備的預備行為。36這種危險判斷抽象化的做法所傳遞的信息:1、傳統(tǒng)的法益觀念正在發(fā)生變化。早期,法益的概念被認為是超越實定法的存在,是對刑罰范圍進行限制的。 在現(xiàn)代社會,法益則存在于實定法內,僅僅屬于刑法分則條文解釋上的一個指導觀念。什么是法益,只有考慮立法者在刑法規(guī)范中所承認的目的之后才能探知。37立法者在確定刑法所保護的法益的時候,往往從現(xiàn)代社會所存在的各種利益中,根據(jù)該利益的價值、保護的必要性、面臨危險的頻度與程度等因素,抽象出

18、某種類型,將其作為法益保護。在過去,刑法的法益保護僅僅限于個人的生命、身體、自由、財產等;國家和社會的公共秩序,作為保護個人的上述法益的必要手段的前提之下,也能成為法益。即早期的法益僅僅限于和個人有關的具體的、現(xiàn)實的利益,但是在現(xiàn)代社會中,法益的范疇早已超出了上述內容。38名譽、宗教感情之類的觀念法益,公共秩序、國家體系、環(huán)境、福利、安寧,經(jīng)濟體系及其機能以及行政職能之類的抽象的、普遍的利益,也被考慮為法益的內容,而且其種類還在不斷地增加。法益的多樣化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具體法益向抽象法益、實物法益向觀念法益的展開。生命、身體、財產等之外,隨著對名譽、信用、健康、安全,以及環(huán)境、情報等的保護必

19、要性的增加,它們被列入了新的法益的范疇。二是從個人法益向超個人法益的普遍法益的展開。39二、普遍法益的出現(xiàn),改變了犯罪的存在形態(tài)。保護法益的多樣化,使得犯罪規(guī)定的形態(tài)悄然發(fā)生了變化。以前法益受到侵害的結果看得見、摸得著,因果關系一清二楚,犯罪的主要類型也是對上述利益造成客觀損害結果(包括具體威脅)為內容的侵害犯。相反,在將環(huán)境、名譽、感情、秩序之類作為保護法益的場合,法益是否受到侵害,加害行為與秩序等受損之間的因果關系也并不是一目了然。40因此,對其保護,就不能再采取傳統(tǒng)的侵害犯的犯罪構成模式,而有必要設置一種不必過份強調侵害結果就能判斷其成立的犯罪構成模式,這就是所謂的抽象危險犯或者是行為犯

20、的犯罪構成。第三、法益論的機能也在發(fā)生變化。“沒有法益侵害就沒有犯罪的規(guī)制機能。”在近代刑法中,立法者將侵害法益的行為或引起具體法益危險的行為作為犯罪處罰的對象,而將只是侵害了單純的個人倫理或者社會倫理的行為排除在處罰對象之外。例如墮胎罪,胎兒的生命被考慮為保護的法益,而允許墮胎所可能引起的性風俗的混亂則不是成為本罪處罰的理由。41普遍法益的出現(xiàn)改變了這種法益侵害機能。在保護普遍法益的犯罪中,由于法益侵害難以判斷,所以不得不將特定行為作為犯罪。這種做法意味著在犯罪的認定中,法益是否受到侵害已經(jīng)不再重要,違法性判斷所關注的焦點已經(jīng)轉移到對行為形式的關注上來。只要行為人實施了刑法中所規(guī)定的某種行為

21、,就擬制地認為,該行為先驗地包含有侵害或者威脅法益的危險,必須將其作為犯罪看待。即特定的行為形態(tài)成為了判斷行為是否成立犯罪的主要標準。42 但是這種局面并不表明法益論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即便是在德日刑法學的背景下,通過保留傳統(tǒng)的法益論的精髓,順應當代社會的發(fā)展趨勢,調整法益論的基本內容,還是可以對上述現(xiàn)象進行妥當?shù)慕忉尅?首先,關于法益的概念,雖然不再要求可視性或有體性的要求,但是法益作為避免將僅僅違規(guī)的行為作為犯罪加以處罰而發(fā)展起來的概念,其存在的意義在于,通過實體的、可視的侵害來限定處罰范圍,因此,作為法益,首先在該種法益受到侵害就可能引起社會生活上的不便的意義上,必須具備經(jīng)驗意義上的現(xiàn)實

22、性的要求。43這種經(jīng)驗意義上的現(xiàn)實性的要求,盡管其界限現(xiàn)在還有進一步探討的必要,但其在為法益概念提供可判斷的具體標準,防止法益概念的觀念化或者精神化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法益概念的正當性,來自于其和人之間所存在的某種關系。和人無關的內容絕對不會成為法益?,F(xiàn)代社會生活中的法益,無論其內容如何抽象化,仍然必須具備其發(fā)揮機能的兩大基本元素,即經(jīng)驗意義上的現(xiàn)實性和與人有關。這是判斷某種利益能否成為刑法上法益的基本條件。44其次,關于法益概念對犯罪概念的批判意義和限定機能。法益的主要機能是出罪的,而不是入罪的?,F(xiàn)代社會中,盡管法益的范圍在不斷擴張,但是犯罪是侵害或威脅法益的基本觀念則沒有發(fā)生根本的變化

23、。在行為犯或抽象的危險犯中,犯罪的認定和思維方式被大大簡化,僅考慮是否存在45特定的行為就足夠了,但從侵害法益是犯罪成立要件的角度來說,只有侵害法益的行為,或者說伴有該種危險的行為才能被認定為違法的觀念并沒有絲毫的動搖。即便現(xiàn)在,德日的通說仍然是法益侵害說。犯罪的大前提仍然是沒有法益侵害就沒有犯罪。最后,關于抽象的普遍法益。早年的法益概念是不夠的,對于和人的安全健康生存所緊密聯(lián)系的環(huán)境、秩序、安全要求等抽象、普遍利益漠不關心是不可能的。46刑法中增設的關于保護環(huán)境的犯罪、經(jīng)濟秩序和社會秩序的犯罪,有合理性與必要性。對此正確 的理解是,保護普遍法益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保護人自身的生活利益。47(四)

24、、我國的刑事立法的特征和結果無價值論 我國上個世紀末也修改了刑法,增設了很多有關危害公共安全、市場經(jīng)濟秩序、社會管理秩序等抽象的普遍法益的犯罪。同時還將一些持有行為、預備行為甚至連散步虛假恐怖信息的行為都規(guī)定為獨立的犯罪。但是并不能成為我國主張行為無價值的理由。主要是有關犯罪規(guī)定的模式的巨大差別。德日刑法在犯罪的規(guī)定上,采用了單純的行為模式,而我國是行為情節(jié)(或結果)的規(guī)定方式。這種不同決定我國必須采用結果無價值論的立場。48 日本的刑法和我國將違法行為區(qū)分為犯罪行為和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行為一樣,他們將侵害他人利益的違法行為分為普通犯罪和輕微犯罪。所不同的,他們的這兩者之間幾乎沒有重疊。例如日本

25、的輕犯罪法規(guī)定的34種輕微犯罪行為,包括:流浪;假報警;不按規(guī)定排隊;謊稱官職、學位、榮譽;見危不報;隨地大小便;亂扔垃圾;攔截或糾纏他人;行乞等。49 由于法律調整范圍上的明確分工,再加上受近代西方社會所特有的對司法官不信任風氣的影響,日本秉持三權分立原則,嚴格按照形式的罪刑法定要求,在違法犯罪的規(guī)定方式上,就采取了直接規(guī)定行為形態(tài),司法官幾乎不有可以自由裁量余地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除了有些要求發(fā)生結果的犯罪類型之外(過失犯),侵害行為的形態(tài)成立判斷違法性的唯一標準。50我國刑法中到處可見的:情節(jié)嚴重、數(shù)額較大的量化要求,在日本刑法中幾乎看不見。 僅僅通過行為性質來決定罪與非罪的犯罪規(guī)定模

26、式,決定了日本刑法學在違法性的判斷上容易走上行為無價值的立場。例如盜竊罪,無數(shù)額要求。但是有可罰的違法性理論。但是可罰的違法性只是審判實踐的一種習慣,并沒有法律上的根據(jù)。51同時其作用也僅限于盜竊一張復印紙、擅自在賓館向客人出售香煙等保護法益極為微小的場合。對于大量的刑事案件,取而代之的是實質違法性論。按照實質違法性論,行為盡管符合構成要件,但考慮行為的法律依據(jù)、目的,并綜合權衡法益、相對輕微性以及必要性的角度來看,可以排除違法性。52在這種實質的違法性中,法益侵害的結果只是判斷行為是否違法的因素之一,而不是唯一的因素。同時,實質的違法性也只是一種超法規(guī)的排除違法的事由,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被承認

27、,理論上還是有不同的觀點。53我國刑法的規(guī)定,對于選擇結果無價值論或行為無價值論有重要的意義:1、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下,刑法規(guī)定具有濃厚的裁判規(guī)范的色彩。刑法中大量的數(shù)額較大,結果嚴重,都是具有裁判規(guī)范的立場。2、在我國的刑法規(guī)定中,判斷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更加偏重結果,而不是行為樣態(tài)本身。3、在社會危害性的大小判斷上,客觀的法益侵害結果還是最重要的判斷標準。54八、結果無價值論的落實1、在犯罪判斷上,必須以侵害法益的結果無價值為出發(fā)點。 在犯罪的認定程序上,首先看有沒有法益侵害的結果;其次看有沒有責任;最后看該行為在刑法上有無明文規(guī)定。 例如,非法制造大炮;15歲的人綁架殺人等。552、在分析具

28、體行為是否具有社會危害性時,必須注重客觀評價。結果無價值論并非強調結果是判斷行為是否具有社會危害性的唯一標準的學說,而是強調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判斷上,只能考慮結果、行為形態(tài)等客觀因素。而主觀要素在責任的層面來考慮。(1)社會危害性的判斷,排除對主觀因素的考慮。例如,在人與狗之間開槍。56(2)在排除犯罪性事由的認定上,提倡法益衡量說。緊急避險中等價值的問題。(3)在未遂犯的處罰根據(jù)上,提倡客觀的具體危險說。即在判斷是否未遂犯的時候,必須以行為時所存在的全部事實為基礎,站在行為時的立場上,以科學的因果法則為標準,判斷結果發(fā)生的概率的大小。大的場合,是未遂犯;反之,是不能犯。57(4)在共犯的處罰

29、根據(jù)上,提倡引起說。引起說從共犯和正犯一道引起由正犯所實現(xiàn)的犯罪結果的角度來考慮共犯的處罰根據(jù),認為共同正犯、教唆犯、幫助犯之所以受到處罰,是因為通過正犯的行為引起了法益侵害的結果?;A是以危害結果為中心的刑法觀。3、在主觀罪過上,必須強調對法益侵害結果的認識或預見。天價葡萄案、棉被中的現(xiàn)金等。58 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后,在日本,行為無價值論與結果無價值論的對立趨于平息。這主要是因為日本的刑法學者終于認識到,先設定一對明顯對立的價值觀,然后選擇其中一種,以此出發(fā)進行推論、演繹刑法學理論構成的研究方法,在即將進入21世紀的現(xiàn)代社會,顯得非常的不合理。它偏離了社會整體的發(fā)展思潮。59 現(xiàn)在,“

30、保守對自由”、“全體主義對自由主義”之類機械僵硬地設定,已經(jīng)失去了其有效性,而必須針對現(xiàn)代社會中的具體問題,在總結積累過去判例所選擇的微妙的價值判斷的基礎上,建立刑法學的整體形象。因此,在日本年輕一代的學者中,從目前日本判例學說的基礎上,考慮刑法學的具體問題的人越來越多。 但是,只要還認為犯罪是行為,只要還堅持罪刑法定原則,則結果無價值與行為無價值的對立就不會消失。60推薦的文章:1、黎宏:行為無價值論批判,中國法學2006年第2期。2、黎宏:行為無價值與結果無價值的現(xiàn)狀與展望,刑法學基礎序,曾根威彥著。3、周光權法治視野中的刑法客觀主義,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61第二節(jié)、客觀構成要件符合性壹、客觀構成要件要素一、共同的客觀構成要件要素 1、行為主體; 2、行為。二、具體的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 1、危害結果與危險結果; 2、特定的行為狀況與條件、時間、地點、行為對象與手段等; 3、因果關系:是對一個案件是否同時存在行為與結果的判斷,所以因果關系本身不是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 62貳、行為主體一、自然人 只要求是自然人,而不要求年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