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民法總則請求權基礎思考 余席文 本文以王澤鑑教授所撰民法總則為基礎,整理摘錄其內容,供作討論。財產法思考模式民法在規(guī)範私人之間權利義務之歸屬,而其權利義務之構成,在民事財產法上,乃由請求權基礎之法律概念所形成,而所謂民事財產法乃指總則、債篇及物權篇而言。另外,針對權利之形成,乃透過要件式之思考而建構,如此,即有助於判斷權利是否成立,法律關係之明確以及訴訟上訴訟標的之確定。而非以歷史的分析方法,尋求法律關係。案例問題:請求權基礎思考訓練EX1:甲為A車所有人,以平信之方式於1月1號,向乙為出賣A車之要約,惟甲事後反悔,而於1月2號將A車轉賣予丙且移轉A車所有權併於當日向乙以掛號信方式發(fā)出撤回要約
2、之通知,惟1月3日後要約到達乙處,而撤回要約之通知卻於1月4日後到達,而乙於1月5日逕向甲為承諾之表示,請問:乙可否請求甲移轉A車所有權?EX2:甲有A車與乙訂立買賣契約並移轉A車所有權,惟甲因受乙詐欺,而嗣後撤銷A車買賣契約,然乙卻已將A車轉賣於丙,其買賣價金為12萬元(A車之客觀市價乃10萬)而丙知悉甲乙間受詐欺撤銷之事實,請問:1、甲該向何人主張權利?2、若丙為善意時,甲又可向何人主張權利?請求權基礎前階思考 以上案例,甲、乙究竟該如何主張權利?民法條文共有1225條,如何在眾多條文中,尋找當事人之間法律關係之解決?以及權利義務之構成,端以請求權基礎為架構,而以要件方式之思考,藉此實現(xiàn)當
3、事人之權利。 又要件式之思考,在案例1,乙可否向甲請求履行A車所有權之移轉,端視買賣契約是否成立,即規(guī)定於第345條,而買賣要約承諾是否合致,卻又規(guī)定在第153條,而要約承諾意思表示又規(guī)定於民法總則第86條至第98條,因此,在要件思考上,以民法總則為架構之核心,建立請求權基礎之權利主張。此外,案例2亦為相同之要件式思考方式,從抽象到具體建構權利義務關係。 而請求權基礎,在此,即以上述兩案例為核心,分為意思表示要件思考題型(契約型考題),與法律行為式要件思考題型(所有物返還請求權與不當?shù)美埱髾囝}型)為主軸,而此皆以民法總則為貫串理解之核心。請求權基礎之依據(jù)從法律行為理論到請求權基礎思考甲出國數(shù)
4、日,將A車寄託與乙,而乙竟將A車出賣予丙。問:若丙為惡意,甲可對丙為如何之主張?又,丙為善意則甲丙之法律關係有無不同?甲有AB兩臺同廠牌,型號完全相同但出產年份不同之兩車,甲欲將A車(舊車)以價金100萬出售乙獲利,未料甲嗣後於移轉所有權後竟發(fā)現(xiàn),其乃以B車(新車)為讓與合意及交付。問:甲可否向乙請求返還B車?承上,若乙業(yè)已將B車轉賣第三人丙獲利20萬,則當事人法律關係?承上,若乙為祝賀友人丁結婚,將B車作為賀禮相贈,問當事人法律關係?假設,甲因遭戊脅迫,而將B車轉賣與善意之乙,乙復將B車作為友人丁結婚之賀禮相贈,問當事人法律關係?又乙丁之贈與無效又該如何? 一請求權基礎介紹:以債之發(fā)生為例契
5、約請求權無因管理不當?shù)美謾嘈袨槲锷险埱髾?67價金請求權1買賣契約成立?2意思表示合致?要約 eq oac(,1)作成( ) eq oac(,2)發(fā)出( ) eq oac(,3)撤回( ) eq oac(,4)生效( ) eq oac(,5)撤銷( )承諾2買賣契約生效1須為事務2管理事務3為他人管理事務4未受委任並無義務5管理事物之承擔須利於本人且不違反本人之意1給付不當?shù)美蚪o付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損害欠缺給付目的 eq oac(,1)自始欠缺 eq oac(,2)嗣後欠缺 eq oac(,3)目的不達2非給付型不當?shù)美芾嬷滤耸軗p害無法律上之權益歸屬1構成要件該當性加害行為侵害權利損害
6、結果因果關係2行為不法3有責性故意過失識別能力1所有人善意取得時效取得其他原始取得2無權占有占有連鎖誠信原則請求給付買賣價金請求履行買賣契約1請求管理所支出之必要有益費用2因管理而負擔債務請求本人清償3請求管理所生之損害賠償請求返還無法律上元因所受領之利益請求損害賠償1財產上之損害2非財產上之損害請求返還所有物意定之債(著重在當事人間之主觀價值約訂)法定之債(著重在客觀市價之返還)以上僅就主要債之發(fā)生的請求權基礎類型為舉例,尚有其他種類的請求權基礎法律行為理論請問:王小花去中古車行買A車,請問此一交易行為,有多少法律行為?一、法律行為之意義:表意人以意思表示為要素,而發(fā)生一定私法上效果之法律事
7、實。(一) 所謂法律事實乃指使權利發(fā)生得喪變更之法律事實,至於何謂意思表示,留待後續(xù)提到契約請求權時,再為詳細介紹。 事件:具體之自然事實 EX:出生、死亡、不當?shù)美?自然事實 狀態(tài):抽象之自然事實 EX:成年、善意或惡意 侵權行為 違法行為 債務不履行 人之行為 非表示行為 事實行為:無因管理 適法行為 知:觀念通知 準 行 表示行為 情:情感表示 法 為 意:意思通知 律 意思表示二、法律行為之分類:(一)單獨行為與契約行為:1單獨行為:以單方意思表示為要素所為之法律行為。2契約行為:以雙方意思表示相互合致所為之法律行為。3共同行為:基於同一內容的多數(shù)意思表示合致之法律行為。(二)債權行為
8、與物權行為:1債權行為:以發(fā)生債權法上法律效果之法律行為,而所謂債權法上效果,乃指債權債務關係而言。2物權行為:以發(fā)生物權法上法律效果之法律行為,而所謂物權法上效果,乃指物權之得、喪、變更而言。3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分離原則:在交易中,為明確判斷法律關係及避免法律關係複雜化,因而在同一交易行為中,區(qū)分債權行為以及物權行為。至於債權行為發(fā)生瑕疵,是否影響物權行為?於後續(xù)無因性理論介紹之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1負擔行為:以負擔債權債務為目的之法律行為,而因其定義上即以債權債務之負擔為限,故債權行為皆為負擔行為。2處分行為:使權利發(fā)生得、喪、變更之法律行為。而物權行為一旦生效,即發(fā)生物權法上之權利得喪之效
9、果,因此物權行為皆為處分行為。然處分行為尚不以物權行為為限,甚至包括以權利為處分客體之準物權行為在內。區(qū)別實益:處分行為之三命題,即僅有處分行為方有下列三原則之適用一物一權主義:一個標的物僅能存在一所有權;而一所有權僅能存在於同一標的物,因而若使標的物之權利發(fā)生得、喪、變更,僅能就特定個別之標的物為之,而在此又稱為標的物特定原則,即處分行為之標的須為特定。公示原則:因物權行為將使權利發(fā)生得、喪、變更之效果,因此物權行為須具備一定之公示外觀,使第三人足以知悉物權行為之變動,使交易透明化,且亦可透過物權公示之效果使第三人信賴該公示外觀,進而建立公信原則下善意取得之制度。又所謂公示外觀,在動產物權,
10、乃指占有;不動產物權,乃指登記。處分權限:處分行為須具備處分權,即本於物權行為將使物權發(fā)生權利變動之效果,故須具有處分權為必要,若欠缺處分權者,將構成無權處分。另外在學說上另有所謂授權處分之存在,如:甲將其A屋處分權限授權予乙,而乙以自己之名義為A屋之處分行為。此與代理權之授與有別。相關考點多涉及不當?shù)美蛐袨榕c無因行為1要因行為:以原因存在為必要之法律行為,即原因若不成立或不存在,則法律行為之效力亦隨之受影響之法律行為。2無因行為:不以原因存在為必要之法律行為,即原因若不成立或不存在,則法律行為之效力仍不受影響之法律行為。3原因:財產給付之法律上原因。如買賣契約中,出賣人移轉買賣標的物之目
11、的在於獲得價金所有權,而此即為財產給付之法律上原因。又若相對人卻以受贈與之意思而為受贈之承諾,則因原因不成立,故買賣契約或贈與契約,皆不成立。故而債權行為乃是以原因存在為必要之要因行為。4無因性理論:處分行為與負擔行為,因分離原則下乃各自分別判斷,然而在負擔行為若發(fā)生無效、撤銷或不成立之效果時,處分行為是否亦隨之受影響?在立法例上有德國法與法國法,即無因說與有因說,而我國立法例及通說、實務見解認為,我國採無因性理論,而針對上述問題,採否定之見解,即負擔行為之效力瑕疵對處分行為不生影響,處分行為仍屬有效。故處分行為不因負擔行為之無效、撤銷或不成立而受影響,故處分行為即為無因行為。至於採無因性理論
12、之理由乃在於是交易安全之建立及法律關係判斷之明確性5無因性理論之瑕疵與修正:因無因性理論在日常生活中與社會大眾之交易通念不符,且使權利人之物權人地位淪為債權人,而返須承受債務人破產或資力不足之風險,故乃有學說提出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之修正,分述學說見解如下:法律行為一體說:將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視為一整體之法律行為,而負擔行為無效,基於一部無效全部皆無效之法律效果,而使物權行為亦隨同喪失效力。條件關聯(lián)說:債權行為之存在乃物權行為發(fā)生效力之停止條件,而此條件之約定乃解釋當事人有默視之意思表示,故債權行為無效,物權行為亦隨之無效。共同瑕疵說:當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有共同瑕疵之存在時,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方
13、一併無效。而所謂共同瑕疵,乃指行為能力欠缺、心中保留、通謀、被詐欺及脅迫。小結:通說乃採共同瑕疵理論。相關考點多配合無權處分與善意取得(五)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要因行為與無因行為之案例思考與請求權基礎:1例題思考一: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 甲出國數(shù)日,將A車寄託與乙,而乙竟將A車出賣予丙。問:若丙為惡意, 甲可對丙為如何之主張?又,丙為善意則甲丙之法律關係有無不同? 寄託 A車 =甲 乙 負 買 處 擔 分 ? 行 賣 行 為 為 丙 1丙惡意? 2丙善意?請求權基礎思考擬答丙為惡意:甲可否對丙可主張民法第767條之所有物返還請求權?A甲為所有人 乙無權處分 ()負擔行為:按民法上負擔行為不以表意
14、人有處分權為必要,因此, 乙雖非A車之所有人,但其與丙所訂立之買賣契約,仍屬有效。 ()處分行為:次就,處分行為而言,因其須以表意人具有處分權,始 得為之,若無處分權,將構成民法第118條第1項之無權處分,即 無權利人乙就權利標的物(A車)所為之處分行為,須經(jīng)權利人甲之同 意,始生效力,因此,就A車之所有權而言,所有人甲並未就乙之 處分行為予以同意,故丙仍不因此取得A車所有權。 丙無善意取得及時效取得事由B丙無權占有:丙占有雖因來自於乙之給付行為,然基於債之相對性債權之相對性:債之關係僅發(fā)生於特定人之間,即債權人與債務人而言,從而有關債之關係所生之權利主張與義務負擔,亦僅在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發(fā)
15、生,而不得對債之關係以外之任何第三人主張之。因此,在無權處分之情形,丙雖自乙處買受A車,但乙丙間之買賣契約,亦僅能在乙丙間發(fā)生,故丙不得對甲主張其占有A車,乃來自於與乙之買賣契約,而謂其乃有權占有。與物權之追及效力 物權之對世性與追及效力:物權乃對物有直接支配,享受利益,並可排除他人干涉之權利,而物權經(jīng)過法定公示外觀之交易透明化結果,而使得客觀交易上之第三人足以知悉其內容,從而使物權具有對任何人皆可主張之對世性,再者,不論該物輾轉落入何處,物權人,皆可就物之所在直接行使其權利,因此,在本案惡意之買受人丙,並未取得A車所有權,從而,A車所有人甲,縱使A車乃向乙為寄託,但所有人甲仍可向惡意之買受人
16、丙主張物上請求權。,丙對甲無債權上或物權上之占有本權。C結論:甲可對丙就A車主張民法第第767條之所有物返還請求權。(2)丙為善意:甲可否對丙主張民法第767條之所有物返還請求權?甲可否向丙為主張,首先須甲為A車所有人,故於下檢驗之A乙無權處分:無權利人乙就權利標的物(A車)所為之處分行為,須經(jīng)權利 人甲之同意,始生效力,因此,就A車之所有權而言,所有人甲並未就乙 之處分行為予以同意,故丙仍不因此取得A車所有權。 B丙善意取得:丙是否善意取得按民法第801條及第948條,要件如下 、乙丙有物權讓與合意:乙丙乃有就A車所為之處分行為,而作成讓與 A車所有權之物權行為合意,並交付A車。 、乙乃無權
17、處分:乙之無權處分已如上述。 、丙受讓動產占有:丙因自乙受讓A車之占有移轉。 、丙為善意無重大過失:丙對A車乃不知乙無所有權,而本於對乙就A 車之占有外觀所為之信賴,縱與實質之權利不符,丙之信賴仍應本於 處分行為第二命題下之公示外觀而受保護。 、法律無特別規(guī)定:A車非盜贓物或遺失物,故無民法第949條之適用。 C結論:丙因善意取得A車所有權,故甲不得向丙為民法第767條之主張。善意取得概說:乃源自於占有之公示效力,即占有人於占有物之權利行使時,法律則推定占有人有該占有之本權存在,使得,交易上之第三人,因知悉占有之外觀,而透過占有之法定公示結果,使得占有人之占有外觀縱使與實質之權利不符時,法律仍
18、對於信賴該占有公示外觀之第三人,予以信賴之保護,因此,對於動產之占有乃具所有權信賴之人,而善意受讓該動產交付時,法律即規(guī)定,占有之受讓人可善意取得該動產之所有權。簡言之,透過法定公示之占有方式,使人知亦足以使人信,因此,此即為處分行為第二命題之重要性所在。善意取得制度在請求權基礎之思考一、動產所有權善意取得之要件:按民法第條與條可歸納如下(一)物權讓與合意:須出於交易行為之物權讓與合意(二)讓與人無權處分:讓與人無讓與動產所有權之權利(三)受讓動產交付:受讓動產之占有移轉(四)受讓人為善意無重大過失:受讓人非因重大過失而不知(五)須法律無特別規(guī)定:非盜贓物、遺失物。二、動產善意取得之要件內容(
19、一)物權讓與合意:本於動產善意取得,其目的乃在於交易安全之保護,因此自須以具有交易行為為前提,所為之物權讓與合意下,方有善意取得適用之餘地。否則,則無善意取得之適用,例如,甲借乙車,而乙死亡後,由其子丙繼承占有,於此時,丙即無法主張善意取得?;蛘撸谧屌c人與受讓人乃同一人時,亦無善意取得之適用。(二)讓與人無權處分:因讓與人處分權源之欠缺,而致受讓人對讓與人之法定公示外觀產生信賴,從而,縱讓與人之公示外觀與真實權利不符,受讓人之善意仍應受保護。否則,處分權具備,則無善意取得之問題。另外,行為能力之保護優(yōu)先於交易安全,因此不得就行為能力欠缺所為之信賴而主張善意取得。其次,無權代理,因其不涉及法定
20、公示外觀之信賴,亦不得主張善意取得。(三)受讓動產交付:交付的意義:動產交付乃指動產之占有移轉而言,又占有乃謂對於物之事實上管領力,而在客觀之空間上有結合關係或時間上有繼續(xù)性且主觀上亦具有占有之意思者稱之。交付的態(tài)樣:民法第條之分類()現(xiàn)實交付:動產物權之讓與,非將動產交付,不生效力。()簡易交付:受讓人已占有動產者,於讓與合意時,即生效力。()占有改定:讓與動產物權,而讓與人仍繼續(xù)占有動產者,讓與人與受讓人間,得訂立契約,使受讓人因此取得間接占有,以代交付。()指示交付:讓與動產物權,如其動產由第三人占有時,讓與人得以對於第三人之返還請求權,讓與於受讓人,以代交付。善意取得之交付:按民法第條
21、第項,動產占有之受讓,係依第條第項規(guī)定(即指占有改定而言)為之者,以受讓人受現(xiàn)實交付且交付時善意為限,始受前項規(guī)定之保護。其修法意旨在於善意取得,讓與人及受讓人除須有移轉占有之合意外,讓與人並應將動產交付於受讓人。現(xiàn)行條文第條第項但書規(guī)定之簡易交付,第項指示交付均得生善意取得之效力,且讓與人均立即喪失占有。惟如依同條第項之占有改定交付者,因受讓人使讓與人仍繼續(xù)占有動產,此與原權利人信賴讓與人而使之占有動產完全相同,實難謂受讓人之利益有較諸原權利人者更應保護之理由,故不宜使之立即發(fā)生善意取得效力,參考德國民法第條規(guī)定,於受讓人受現(xiàn)實交付且交付時善意者為限,始受善意取得之保護,以保障當事人權益及維
22、護交易安全,爰增訂第項。從而,可本於修法後之文義得知,為貫徹動產法定公示外觀之信賴基礎,以現(xiàn)實交付、簡易交付與指示交付,因均生讓與人喪失占有之效力,從而以受讓時為善意即可主張善意取得;然而,在占有改定,因讓與人仍占有動產,自難謂受讓人之信賴有其信賴基礎,故須待受讓人現(xiàn)實取得動產之占有為善意,方可主張善意取得。(四)受讓人為善意無重大過失:所謂善意即指不知情之意,若受讓人不知讓與人無讓與之權利,受讓人本於法定公示外觀所為之信賴,縱與客觀真實不符,仍應使信賴受保護,此時動的安全即優(yōu)先於靜的安全,然受讓人之善意是否不以無過失為限?於本次修法後,尚須受讓人無重大過失而不知之情形,方可主張善意取得,即:
23、 現(xiàn)行規(guī)定在於保障動產交易之安全,故只要受讓人為善意(不知讓與人無讓與之權利),即應保護之。惟受讓人不知讓與人無讓與之權利係因重大過失所致者,因其本身具有疏失,應明文排除於保護範圍之外,以維護原所有權靜的安全,此不但為學者通說,德國民法第條第項亦作相同規(guī)定,爰仿之增列但書規(guī)定,並移列為第項。(五)須法律無特別規(guī)定:動產須非盜贓物、遺失物或其他非基於占有人之意思所喪失占有之物,否則,仍須適用民法第條,使原占有人於喪失占有之時起兩年內得向現(xiàn)占有人請求返還,此時受讓人即無善意取得所有權之餘地。2案例思考二:要因行為與無因行為 甲有A車與乙訂立買賣契約並移轉A車所有權,惟甲因受乙詐欺,而嗣後撤 銷A車
24、買賣契約,然乙卻已將A車轉賣於丙,其買賣價金為12萬元(A車之 客觀市價乃10萬),而丙知悉甲乙間受詐欺撤銷之事實。 請問:1、甲該向何人主張權利?2、若丙為善意時,甲又可向何人主 張權利? 買賣(物權合意交付) A車 =甲 (詐欺) 乙 負 買 處 擔 分 ? 行 賣 行 為 為 丙 1丙惡意? 2丙善意?請求權基礎思考擬答(1)丙為惡意:甲可否向丙主張民法第767條之所有物返還請求權? A甲為所有人 甲受詐欺:甲雖與乙就A車之買賣已為物權之讓與合意而由乙取得A 車所有權,然甲因被乙詐欺而為買賣契約之意思表示,按民法第92條 第一項表意人甲得撤銷其受詐欺之意思表示。 撤銷權之客體:甲雖得撤銷
25、其買賣契約之意思表示,即負擔行為,然就 甲撤銷行為之效力,是否包括物權行為? ()原則:按照物權行為無因性,債權行為發(fā)生無效、撤銷或不成立 之效果時,其撤銷之效力不及於物權行為。 ()例外:然為緩和物權行為無因性違反一般社會交易通念,及使物 權人之地位轉化為債權人,而反須使原所有人受有相對人破產之 不利益,故學說上乃提出共同瑕疵理論,而認為在通謀、詐欺或 脅迫之情形下,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即具有共同之瑕疵,因此, 本案中甲因詐欺撤銷其買賣契約之意思表示時,基於共同瑕疵理 論,物權行為亦隨同撤銷,因此,乙即喪失其對A車之所有權。 乙無權處分:因甲撤銷其受詐欺之買賣契約,而效力及於物權行為, 因此,
26、乙未取得A車所有權,職是,乙就A車更行出賣與丙,即構成 無權處分,而按民法第118條第1項,乙之處分行為即效力未定,故, 丙未取得A車所有權。 丙無善意取得:丙為惡意,不受信賴占有之保護。 B丙無權占有:丙之占有雖源於乙之給付,但本於債之相對性,丙對甲無債 權上或物權上之占有本權。 C結論:甲可向丙主張民法第767條之所有物返還請求權(2)丙為善意:甲可否向丙主張民法第767條所有物返還請求權? 甲可否向丙為主張,首先須甲為A車所有人,故於下檢驗之 A甲受詐欺:甲雖與乙就A車之買賣已為物權之讓與合意而由乙取得A 車所 有權,然甲因被乙詐欺而為買賣契約之意思表示,按民法第92條第一項表 意人甲得
27、撤銷其受詐欺之意思表示。惟甲因詐欺撤銷其買賣契約之意思表 示時,基於共同瑕疵理論,物權行為亦隨同撤銷,因此,乙即喪失其對A 車之所有權。 B乙無權處分:乙因詐欺之撤銷即於物權行為,而未取得A車所有權,職是, 乙就A車更行出賣與丙,即構成無權處分,而按民法第118條第1項,乙 之處分行為即效力未定,故,丙未取得A車所有權。 C丙善意取得:丙是否善意取得按民法第801條及第948條,要件如下 、乙丙有物權讓與合意:乙丙乃有就A車所為之處分行為,而作成讓與 A車所有權之物權行為合意,並交付A車。 、乙乃無權處分:乙之無權處分已如上述。 、丙受讓動產占有:丙因自乙受讓A車之占有移轉。 、丙為善意無重大
28、過失:丙對A車乃不知乙無所有權,而本於對乙就A 車之占有外觀所為之信賴,縱與實質之權利不符,丙之信賴仍應本於 處分行為第二命題下之公示外觀而受保護。 、法律無特別規(guī)定:A車非盜贓物或遺失物,故無民法第949條之適用。 D結論:丙因善意取得A車所有權,故甲不得向丙為民法第767條之主張。甲可否向乙就其無權處分主張民法第179條不當?shù)美颠€請求權? A不當?shù)美畼嫵梢沂芾妫阂乙蚱錈o權處分,而受有丙所給付A車價金之利益。甲受損害:甲因A車處分之價金本應歸屬於自己之利益而未獲得,而 受有A車處分而喪失所有權之損害。無法律上原因:乙之無權處分,使丙善意取得A車所有權,致甲之A 車所有權喪失,乃侵害
29、應歸屬於甲之權益,而因而乙之受利,即乃無 法律上原因,而屬於侵害權益之不當?shù)美?B不當?shù)美尚Ч?返還之客體:按民法第181條,不當?shù)美茴I人,除應返還所受利 益外,如本於該利益更有所取得,並應返還,但依其利益之性質不能 返還者,應償還其價額。而本案,乙所受利益即乃應歸屬於甲之權益, 即A車處分之客觀市價。 返還之範圍:按民法第182條,不當?shù)美茴I人於受領時,知無法 律上之原因或其後知之者,應將受領時所得之利益,或知無法律上之 原因時所現(xiàn)存之利益,附加利息,一併償還;如有損害,並應賠償。 從而本案中,乙此時以A車之市價10萬元並附加利息為其返還之範 圍。 C結論:甲可向乙主張民法第
30、179條不當?shù)美颠€請求權。甲可否向乙就其無權處分主張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之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 A構成要件該當性 乙有加害行為:乙無A車處分權,而將A車出賣予丙,構成無權處分。 甲之權利受侵害:甲之A車所有權,因乙之無權處分致丙善意取得, 而喪失其對A車之使用、收益及處分之權。 甲乃受有損害:甲A車所有權喪失,而受有積極財產減少之所受損害。 相當因果關係:乙之加害行為與甲之權利侵害,具有責任成立之因果 關係,另外,甲之權利侵害與所受損害間,亦有責任範圍之相當因果。 B不法性:通說採結果不法說,因此符合構成要件該當之結果,即可推定 加害行為之不法性。 C有責性 乙有故意過失:乙因對甲為
31、詐欺,應認為乃故意所為之侵權行為,若 非如此,亦可謂具有重大過失 乙有識別能力:乙有識別行為是非之能力。 D結論:甲可向乙主張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之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 權。惟此時甲所得請求範圍,乃A車所有權喪失而使其財產積極減少之損 害,即A車之客觀市價10萬元。甲可否向乙主張民法第177條第2項之不法管理請求權? A構成要件 乙明知為他人事務: 乙因對甲為買賣之詐欺,而本於共同瑕疵理論,甲與乙之債權行為(A車 買賣契約)與物權行為(A車讓與合意)乃一併撤銷之,因此,乙就A車欠 缺處分之權源,應為乙所知悉,因此,可認定乙乃明知A車屬於甲所有, 而屬於客觀上之他人事務。 乙為自己利益而管理
32、 乙就A車與丙訂立買賣契約,並為讓與合意,而獲得A車出賣之價金12 萬元,且乙乃無處分之權源,從而,其物權行為乃屬無權處分。故本此, 乙自丙處獲得價金之利益,可謂乃僭居於所有人之地位,為其自己之利 益而為處分行為,而可謂乃為自己之利益,而管理客觀上甲對於其所有 A車之客觀上事務。 B法律效果: 準用民法第177條第1項之規(guī)定。而本條之準用,應屬於法律效果之準用, 從而,就民法第177條之效果而言,本人甲仍得享有因乙不法管理所得之 利益。故,甲承認乙所為無權處分後,而可向乙主張應歸屬於甲之利益, 即乙所出賣A車之價金,共12萬元。重點提示:在乙出賣A車予丙所獲得價金12萬元之部分,在甲之請求權基
33、礎上,不當?shù)美c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請求權,因其制度本質,因此甲僅向乙主張A車客觀市價之利益返還與損害賠償。主要理由在於,不當?shù)美陟墩{整不當財貨變動與不正當之權益歸屬,因此所重者在於所受利益本身;另外,侵權行為所重者,乃在於損害填補,故不論就利益本身或所受損害,皆以A車之客觀市價10萬元,為請求之範圍。從而,對乙出賣之12萬價金,所溢出之2萬元,乃不得請求。(因該2萬之溢額乃乙自身之交易條件,若使甲可請求,反使甲不當?shù)美?,但為避免鼓勵不法,因此立法者,乃透過第177條第2項,準用第1項規(guī)定,使甲可就該溢額一併請求,故此時方得主張12萬元之賠償。, 三、法律行為之成立要件:(一)成立要件1一般
34、成立要件:當事人、標的、意思表示2特別成立要件:個別法律行為成立所需具備之一定法律事實,如書面,登記(二)生效要件1一般生效要件:當事人有行為能力、標的合法可能確定、意思表示須健全2特別生效要件:個別法律行為生效所需具備之一定法律事實,如條件成就,遺囑人死亡,物之交付或登記法律行為之構成:意思表示意思表示的意義:意義:表意人將其所欲發(fā)生私法上之效果形諸於外之表示。要件:分為主客觀不同之要件,而共同作用下發(fā)生意思表示之效果(1)客觀要件:表示行為,即心中之表示透過客觀外在行為使人知悉。(2)主觀要件:可分為效果意思、表示意思以及行為意思。於下分述A行為意思:指表意人對於其行為乃出於自我決定之主觀
35、認知。即表意人自覺地從事某項行為 王澤鑑,民法總則,p362白話:是否行為出於自願)如王小花對於男朋友之求婚點頭承諾。惟若此意思乃係受他人以物理強制力介入則可認為行為意思欠缺而意思表示無效。如王小花被男友強拉住手而在票據(jù)上簽名。此外,若行為意思尚未形成之時,而意思表示之通知已流入交易階段,(如:王小花與欲向小玉買A車,將此寫為信件並至於桌上,王小花之子卻將其投入信箱)其意思表示之法律效果應區(qū)分是否可歸責於表意人而流入交易階段而定,若為可歸責事由,則意思表示發(fā)生效力;但若為不可歸責事由,則意思表示可類推民法第88條撤銷之。B表示意思:表示意思乃指表意人對於其行為所具有法律上意義之認知。如王小花舉
36、手招攬計程車。(王小花認識其舉手之行為在民法上具有承攬運送要約之意義)惟若欠約此表示意思,意思表示是否成立?(如:王小花走在路上,不知對街有拍賣之叫賣,而舉手向對街之友人打招呼) 在學說上有爭議,如下介紹(A)否定說:表示意思乃意思表示在形成上所不可或缺,故其欠缺意思表示自屬無效。(B)肯定說:表示意思存在於心,交易相對人無從知悉,為了保障交易安全並維護相對人信賴,故表示意思若欠缺,仍不影響意思表示之效果,但表意人可類推適用民法第88條錯誤之規(guī)定,撤銷其所為之意思表示。(C)小結:通說乃採肯定說之見解。C效果意思:表意人其所欲發(fā)生一定私法上效果之主觀意思,如買賣契約之當事人,出賣人其主觀之效果
37、意思,乃於於獲得價金所有權;反之買受人其內心之效果意思,乃在於獲得買賣標的物之所有權。而此效果意思須與交易動機相區(qū)別,交易動機乃指意思表示形成之緣由,如王小明買A車是為了交通方便或為了出遊玩樂,而此即為交易上之動機。又交易上動機除當事人特別約定成為法律行為之附款,否則,對法律行為不生影響。故效果意思與動機應嚴格區(qū)分。又效果意思非屬意思表示之必要構成部分,效果意思之欠缺不影響意思表示之存在,但意思與表示不一致時,乃意思表示撤銷之問題圖示: 表示意思:欠缺拍賣應買之認知但卻認識舉手招攬計程車之法律上意義行為意思:甲在拍賣場合中向路邊舉手招攬計程車(出於自願)PS:在意思表示形成過程中,除了客觀行為
38、外,心中主觀之意思,雖然在形成上雖效果意思、表示意思與行為意思皆同時發(fā)生,但在範圍上卻有不同,效果意思除了包括認識其行為所具備法律上之意義之認知,也同時須具備心中取得私法上效果之意思存在,從而也當然包括自願為表示行為之認知,舉例如下1王小花被男友強制簽發(fā)票據(jù):欠缺行為意思,故意思表示當然不生效力2拍賣場合在路邊招攬計程車:欠缺應買之表示意思,故類推適用883在投幣機口投下硬幣取飲料:具備取得飲料所有權之效果意思4王小花將價金誤寫為200萬:有表示意思,有效果意思但與客觀表示不一致 意思表示之發(fā)出、生效與撤回案例思考甲欲購買A車,但因現(xiàn)金不足,乃於4月1日早上先妥契約書置於家中,隨後告知其子乙不
39、要投寄乃隨即出門,乙誤以為乃其父囑其不要忘記即將該信件於當日中午投寄,甲當日下午返家,知悉上情,旋即以掛號信件表示撤回,不料,該信件於4月3日寄達相對人丙處,而撤回之信件因郵局作業(yè)疏失而於4月4日遲誤到達,丙乃向相對人甲發(fā)撤回遲到之通知,並表示承諾:問甲丙契約是否成立生效?甲手持宏達電132元之10000股,於4月1日於家中先填妥要約書,其中表示欲以每股100元出賣予友人乙,隨後告知其子乙不要投寄乃隨即出門,乙誤以為乃其父囑其不要忘記即將該信件於當日中午投寄,甲當日下午返家後,乃知悉上情,旋即以掛號信件表示撤回,不料,該信件於4月3日寄達相對人乙處,而撤回之信件因郵局作業(yè)疏失而於4月4日遲誤到
40、達。然4月2日某丙欲取得宏達電股權以出席股東會,乃於當日向甲以每股140元代價為要約,甲權衡利益,乃當日即決定將其所持宏達電股票出賣予丙,完成交割,問:乙於4月5日向甲為承諾之表示,甲乙間之契約是否成立?以可否向甲主張何種權利?若乙為公司營業(yè)處,洽4月3日、4日因公停止營業(yè),甲乙之契約是否仍然成立?A運動飲料公司,於北大校園設置自動飲料販賣機,某乙適系際盃籃球比賽結束口渴,乃將其10元硬幣投入,未料,該自動販賣機故障,而未能落出飲料,乙憤而離去。嗣後路人某丙經(jīng)過該自動販賣機,欲投幣購買飲料時,退幣口突然落下乙之10元印幣,丙乃將其取走:問當事人法律關係?一、意思表示之發(fā)出(一)功能1. 決定權
41、利能力及行為能力時點。2. 決定意思表示有無瑕疵。3. 決定意思表示之生效。(二)發(fā)出之對象與定義1. 無相對人之意思表示:以表示作成時發(fā)出2. 有相對人之意思表示:以傳達之方式為直接或間接為區(qū)分。(1)對話意思表示:對受領人使其客觀上可了解時為之Ex: 董事長甲於辦公室與秘書乙商議解雇丙之事由,而丙恰好經(jīng)過辦公室外,聽聞其事。(2)非對話意思表示:以通知得預期進入受領人之時 Ex: 甲將其填妥之要約書投入郵局信箱爭點一:對於欠缺發(fā)出要件之意思表示而進入交易領域中,而信賴表意人意思表示之相對人,意思表示是否對其發(fā)生效力?一、要件: (一)須意思表示已具行為意思:甲已填妥向漫畫出版社購買愛因斯坦
42、科學漫畫之要約書並簽名於上。(二)表意人未為發(fā)出之表示或行為:甲因臨時有事出門,卻將要約書置於書桌。(三)意思表示流通進入交易領域:甲之子乙見狀,誤以為乃甲欲將該漫畫書作為其生日禮物,而將該要約書投入郵局信箱,並於隔日寄達出版社。二、效果:若全然貫徹意思表示發(fā)出之效力,則應認為無效,但為保護相對人的信賴,應認若表意人對意思表示之進入交易過程,依其支配及管理範疇有可歸責的事由時,應視其意思表示已發(fā)出。反之,表意人無可歸責的事由時,則應認其意思表示未發(fā)出,不生效力,雖不必撤銷,但應類推適用意思表示錯誤之規(guī)定,使其對相對人負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責任。 可歸責於表意人事由視為意思表示已發(fā)出 可歸責於表意
43、人事由類推意思表示錯誤 本案甲將其填妥之要約書致於書桌,而對於其子乙將該要約書代為寄出,雖非甲所指示,但在其支配管領範疇中,可謂具有欠缺交易上善良管理人之注意,故乃可歸責於表意人甲之事由,而應視其意思表示已發(fā)出。爭點二:發(fā)票人簽發(fā)票據(jù)後,尚未交付予相對人,而流通進入交易領域時,若第三人因此取得票據(jù),可否向發(fā)票人主張票據(jù)權利?票據(jù)行為之性質:票據(jù)行為其性質在學說上有契約說及單獨行為說,而單獨行為說又尚有創(chuàng)造說及發(fā)行說之爭,惟通說 陳世榮,票據(jù)法總則詮釋,合作金庫,1974,頁135-136;王志誠,票據(jù)法,2008,頁87;鄭玉波,票據(jù)法,三民書局,2003年10月重印四版,頁37。及實務 最高
44、法院 67 年度第 6 次民事庭庭推總會議決議(二)提案:院長交議:支票發(fā)票人之票據(jù)債務何時成立?有甲、乙二說:討論意見:甲說:票據(jù)為文義證券,其權義關係,悉依票據(jù)上所載文義而定,故支票上所載之發(fā)票日期,即應視為票據(jù)債務成立之日。乙說:支票發(fā)票人票據(jù)債務之成立,應以發(fā)票人交付支票於受款人完成發(fā)票行為之時日為準,至支票所載發(fā)票日期,僅係行使票據(jù)債權之限制 (參照票據(jù)法第一百二十八條第二項) ,不能認係票據(jù)債務成立之時期。以上二說,以何者為當?請公決:決 議:採乙說。支票發(fā)票人票據(jù)債務之成立,應以發(fā)票人交付支票於受款人完成發(fā)票行為之時日為準,至支票所載發(fā)票日期,僅係行使票據(jù)債權之限制 (參照票據(jù)法
45、第一百二十八條第二項) ,不能認係票據(jù)債務成立之時期。參照最高法院52年臺上2436號判決;最高法院72臺上2569判決。乃行採單獨行為之發(fā)行說,即以票據(jù)行為之完成需符合作成票據(jù)與交付票據(jù)。因此,票據(jù)行為乃單獨行為,且須交付始生票據(jù)行為效力。票據(jù)行為之要件:其於票據(jù)行為採單獨行為發(fā)行說,故其要件有三()形式要件:記載票據(jù)法上之應記載事項及簽名於票據(jù)。(形同民法第73條)(二)實質要件:需當事人具備行為能力,意思表示建全無瑕疵。(三)交付要件:按照發(fā)行說,作成票據(jù)後尚需交付予相對人,始可發(fā)生票據(jù)行為之效力。三、 欠缺交付要件是否發(fā)生發(fā)票人負擔債務之意思表示之效力?()首先、票據(jù)行為乃單獨行為,即
46、依方意思表示而發(fā)生效力之法律行為,又當事人若具備行為能力,意思表示又無欠缺,則因該意思表示尚未發(fā)出(尚未交付),故與對於欠缺發(fā)出要件之意思表示而進入交易領域中,如何保護交易相對人信賴,產生相同之問題。(二)再者、探求法律行為之特別生效要件,同時,又基於票據(jù)行為乃單獨行為之本質,需以票據(jù)交付始生效力,因此交付要件之欠缺,即為意思表示之發(fā)出要件與法律行為之特別生效要件欠缺。甲將其自銀行所領取之空白支票簿,填寫金額100萬並記載其他法定必要記載事項但未記名受款人,而置於其書桌之中,以備將來融資之用,不料,某日竊賊乙進入甲宅,見該支票便將其竊取,而揚長離去,嗣後,乙便將該支票交付轉讓予善意不知情之第三
47、人丙。問:丙可否執(zhí)票對發(fā)票人甲行使票據(jù)權利? (三)綜上,對於交易相對人或執(zhí)票人信賴之保護,可參照民法有關欠缺意思表示發(fā)出要件時,交易相對人保護之問題解決。1首先、參照上述對於欠缺意思表示發(fā)出要件之相對人保護觀點:應認若表意人對意思表示之進入交易過程,依其支配及管理範疇有可歸責的事由時,應視其意思表示已發(fā)出。反之,表意人無可歸責的事由時,則應認其意思表示未發(fā)出,不生效力,雖不必撤銷,但應類推適用意思表示錯誤之規(guī)定,使其對相對人負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責任。2其次、雖本於民商合一,在票據(jù)欠缺交付要件時,民法有關欠缺意思表示發(fā)出要件之解釋,亦應同為妥,但衡酌票據(jù)法乃在著重票據(jù)之流通,且票據(jù)交易安全之維
48、護尤甚重要,故對於票據(jù)欠缺交付要件時,對於執(zhí)票人之信賴,在學說上乃有票據(jù)法第14條善意取得說與權利外觀理論之爭:善意取得說:按票據(jù)法第14條,以惡意或有重大過失取得票據(jù)者,不得享有票據(jù)上之權利。係指明知或可得而知轉讓票據(jù)之人,就該票據(jù)無權處分而仍予取得者而言。就此,反面解釋,如善意信賴就該票據(jù)無權處分而不知情者,即可本於善意而取得票據(jù)權利。 最高法院52年臺上字第1987號判例。梁宇賢,票據(jù)法新論,自版,2003年10月四修初版,頁65權利外觀理論:票據(jù)行為人在簽名於票據(jù)後,如因遺失或被盜等原因,而非依票據(jù)行為人之意思而流通,票據(jù)行為人對於非因惡意或重大過失而取得票據(jù)之善意執(zhí)票人,是否應負票據(jù)
49、債務,則涉及票據(jù)行為人能否以缺乏交付行為為由,主張票據(jù)抗辯。但票據(jù)法第14條之規(guī)定,其規(guī)範目的乃在解決票據(jù)權利歸屬之問題,並非在解決票據(jù)行為成立生效之問題,故不宜逕以票據(jù)法第14條做為立論依據(jù) 參照李欽賢,票據(jù)法專題研究(一),自版,1996年五版,頁19。因而,關於欠缺交付要件之票據(jù)行為,學理上應採權利外觀理論予以補充,以保護善意執(zhí)票人,並促進票據(jù)之流通 參照王志誠,票據(jù)法,2008,頁89-92。即基於自己之意思簽名於票據(jù),即具可歸責性,且執(zhí)票人又為善意而無重大過失時,發(fā)票人即應對該執(zhí)票人負票據(jù)責任。爭點三:表意人發(fā)出通知後死亡,是否影響意思表示發(fā)出之效力? 甲 要約書 (4 / 13)寄
50、發(fā) 乙 (表意人) (相對人) 1甲(表意人)於4 / 14死亡 2要約書於4 / 15日送達乙處(相對人) 問:要約之意思表示是否因甲之死亡而受影響?擬答:1意思表示發(fā)出之功能乃同時確定權利能力之有無,而甲於4月13日已寄發(fā)要約意思表示之通知,卻於4月14日死亡,然甲之權利能力認定時點乃以意思表示發(fā)出時為準,即4月13日,因此甲要約之發(fā)出,自不受影響。2次按民法第95條第2項,表意人發(fā)出通知後死亡、喪失行為能力或行為能力受限制,其意思表示之效力不因之而受影響,故甲於4月13日發(fā)出通知後,於14日死亡,其非對話意思表示之要約通知,仍不因此而受影響。3又相對人乙於4月15日接到要約通知時,可否對
51、該要約為承諾?此乃涉及要約之實質拘束力與相對人之承諾適格之問題。留待意思表示之效力再行討論。 爭點四:發(fā)票人甲於4月14日簽發(fā)乙張票載發(fā)票日為5月14支票乙張,交付與相對人乙,然甲卻於4月30日死亡,問:執(zhí)票人乙於發(fā)票日屆至時,可否主張票據(jù)權利?二、意思表示之生效(一)無相對人之意思表示:以意思表示作成時生效(發(fā)信)(二)有相對人之意思表示:以意思表示可否直接溝通為準1. 對話意思表示:94 以相對人了解時起發(fā)生效力(了解) Ex. 對非洲土著以中文要約2. 非對話意思表示:95 以通知到達時起發(fā)生效力(到達)(1)達到:進入相對人實力所能支配相對人可隨時了解Ex. 54臺上952號(例)所謂
52、達到後僅指使相對人已居於可了解之地位即為已足,並非須使相對人取得占有,故通知已送達於相對人之居住或營業(yè)所者,即為達到,相對人閱讀與否,在所不問!Ex. 掛號信件之到達時?Ex. 國慶要約案:10月8日為要約,10月10日投入乙信箱,10月11日補假,10月12日已取得信件(2)表意使者及受領使者:表意使者:有代替表意人負責傳達意思表示權限之人受領使者:有代替表意人受領意思表示權限之人風險分配:未傳達、誤傳、遲誤之風險表意人承擔表意使者未傳達、誤傳、遲誤之風險相對人承擔受領使者未傳達、誤傳、遲誤之風險使者權限:意定或依交易社會通念認定Ex. 夫妻、司機使者v.s.代理原則:依95反已生要約或意思
53、表示之效力例外:相對人之通知義務( = 1 * ROMAN I)須要約撤回通知到達於要約之後( = 2 * ROMAN II)傳達方法為不可歸責之遲誤( = 3 * ROMAN III)相對人可得而知撤回通知之遲誤( = 4 * ROMAN IV)相對人復通知之義務(不真正義務)怠於發(fā)遲到之通知視為未遲到,故生發(fā)定撤回效力若發(fā)遲到之通知,雖不生撤回要約效力,但是否影響意思表示之效力內容?(即要約拘束力)意思表示不一致與不自由意思與表示不一致之意義所謂意思表示不一致,乃指主觀之內心意思與客觀之表示行為不相一致而言,可稱為意思表示之瑕疵,分為:表意人明知之不一致:如虛偽意思表示表意人不知之不一致:
54、如錯誤Ex:請就以下情形分別討論意思與表示是否不一致甲欲購買A車而填妥購買A車之要約書置於書桌,但由乙子將其投遞?甲急欲如廁,投幣購買衛(wèi)生紙兩包,但卻落下衛(wèi)生棉兩包?甲購買XX牌藍色原子筆心,回家後發(fā)現(xiàn)尚另有未拆封同牌之原子筆?甲欲購買A畫,誤說成B畫,乙對之為承諾,問何者成立買賣契約?甲手指A畫,乙誤為B畫對甲承諾,問何者成立買賣契約?甲受詐欺,而請求乙返還已支付之價金?甲投幣飲料機,未料飲料販賣機早已故障三日?甲看到A公司徵才廣告,前往應徵,問契約是否於應徵時成立?意思表示不一致之法律效果立法例:意思說與表示說:有效:單獨虛偽意思表示;不重要之動機錯誤。無效:自始、當然、確定地無效。得撤銷
55、:溯及無效。撤銷、解除條件、解除、終止之比較撤銷解除條件解除終止效力溯及無效1原則:向後2例外:溯及溯及無效向後失效原因意思表示瑕疵條件成就債務不履行債務不履行範圍所有法律行為所有法律行為但不得附條件者乃例外契約之債繼續(xù)性契約之債EX:租賃、承攬效果不當?shù)美蛩形锓颠€不當?shù)美蛩形锓颠€回復原狀不當?shù)美麚p害賠償準用回復原狀無不當?shù)美l88、89、9299或婚約贈與254262263效力未定:須得第三人之同意始生效力1、限制行為能力人未得同意之契約行為2、無權代理3、無權處分4、雙方代理與自己代理貳、虛偽意思表示一、意義:表意人無欲為其意思表示所拘束之意,而惟意思表示者,其意思表示不因之而無
56、效。但其情形為相對人所明知者,不在此限。二、要件: (一)須有意思表示存在 (二)表示與真意不符 (三)表意人明知表示與真意不符三、範圍:債權行為、物權行為、契約行為、及有相對人之單獨行為。 Ex:動產所有權拋棄。效果:原則:不因之而無效。即乃有效之意。例外:但其情形為相對人所明知者,不在此限。即屬無效。共同瑕疵理論: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具共同瑕疵而一併無效。實例思考一甲乙兄弟,父死,因分遺產不均,失和。某日,母病篤,招甲乙致其床前,泣告甲曰汝弟,素好藝術,可否將汝所分得之A畫贈與之。甲為安慰其母,即對乙表示願贈與該畫,乙允受之,乙明知其兄內心實無贈畫之意。試問:乙得否向甲請求交付A畫?設甲當場
57、即交付A畫時,乙是否取得其所有權?設乙於受領甲交付之A畫後,恐甲於母歿索回該畫,即以20萬讓售於善意之丁,並已交付時,甲得向丁主張何種權利? 王澤鑑,民法總則,頁382請求權基礎擬答:貳、通謀虛偽意思表示一、意義:表意人與相對人通謀,而為虛偽之意思表示。二、要件: (一)須有意思表示存在 (二)表示與真意不符 (三)非真意之表示與相對人通謀三、範圍:契約、共同行為、有相對人之單獨行為等。四、效果: (一)相對人間:無效,而有共同瑕疵理論之適用。 (二)表意人與第三人間: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1、第三人:指通謀虛偽意思表示之當事人及其概括繼承人以外之第三人,就該表示之標的新取得財產上權利義務,因通
58、謀虛偽意思表無效而必受變動者而言。另外,尚不包括第三人利益契約之受益人在內。 EX1:通謀相對人所為之租賃。 EX2:第三人利益契約之意義。2、不得對抗:第三人固得主張無效,但亦得主張期為有效;若主張有效時,則表意人不得以無效加以對抗而言。3善意:通謀虛偽意思表示,因第三人善意,尚可能涉及民法善意取得之問題,為此二者區(qū)別之實益,乃在於債權之讓與情形。案例思考二乙出賣某屋與甲,其後見房價高漲,意圖避免甲之強制執(zhí)行,與丙約定假裝作成買賣,辦畢所有權移轉登記,並交付於丙。試問:甲得向何人主張何種權利?設丙擅將該屋讓售於善意之丁,並辦畢所有權移轉登記時,甲得對丙主張何種權利? 王澤鑑,民法總則,頁385請求權基礎擬答1甲所可主張之權利?甲對乙:甲對乙丙:甲對丙:2甲對乙:注意事項1債權人之代位權:242、243須有債權存在債務人怠於行使權利保全債權必要債務人已負遲延責任2財產處分與共同侵權行為:69年第7次民庭決議提案:院長交議:債務人與第三人通謀而為虛偽意思表示,將其所有不動產移轉登記於第三人,債權人如本於侵權行訴請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舞蹈表演藝術人才培養(yǎng)機構合同模板2篇
- 2024年餐館廚師勞動合同3篇
- 2025年度網(wǎng)絡安全監(jiān)測合同范本共十七項安全防護措施3篇
- 2024年限期土地開發(fā)承包協(xié)議
- 1《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自測卷
- 2024年采購合作合同范本一
- 2024年節(jié)能打印機銷售及售后服務合同3篇
- 2025年度住宅防盜門個性化定制合同3篇
- 2024年珠海房產買賣合同3篇
- 2025年度船舶建造項目股權轉讓與工程監(jiān)理合同3篇
- 2024年信息系統(tǒng)項目管理師(綜合知識、案例分析、論文)合卷軟件資格考試(高級)試題與參考答案
- 《GPU體系結構》課件2
- GB/T 44860-2024面向工業(yè)應用的邊緣計算應用指南
- 《護士條例》課件
- 北京市海淀區(qū)2023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附答案
- 小班防詐騙安全
- 深圳某項目空調蓄冷水池施工技術方案
- 汽車保險與理賠課件 7.3新能源汽車定損
- 全套教學課件《工程倫理學》
- 當代青年信仰研究報告
- 婦科術后病人飲食護理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