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史作品分析_第1頁
中美史作品分析_第2頁
中美史作品分析_第3頁
中美史作品分析_第4頁
中美史作品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分析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1)宋初市民階層的形成,出現(xiàn)了以市俗生活為中心內容的風俗畫。(2)通過郊野、汴河、街市三個段落,展現(xiàn)了北宋都城汴梁汴河兩岸清明時節(jié)的街市景象a開首一段是京郊的農(nóng)村風光;b中段是以“虹橋”為中心的汴河及其兩岸船車運輸、交通、手工業(yè)和商業(yè)、貿易等緊張忙碌的活動c后段是城門內外街道縱橫交錯,店鋪林立。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3)構圖采用散點透視。布局有序,內容豐富,主題突出。采用線描淡彩畫法,并緊密結合對象的質感特征。(4)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風俗畫的最高成就,對研究宋代的城市生活以及民俗、服飾、建筑、工商、交通等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2、分析王蒙的青卞隱居圖(1)元朝的“世事多變

2、”造成文人畫家逃避現(xiàn)實、隱遁山林。(2)描繪了浙江吳興縣西北18里許的卞山景象。(3)立軸采用高遠法構圖,畫出卞山自山麓至頂全貌,結構謹嚴,縱橫離奇。畫草廬數(shù)間,點出了文人隱逸的主題。畫法先以淡墨勾石骨,再用焦墨皴擦,淡墨微染,層層加深,層次井然。畫面密而不塞,實中有虛,有深遠的空間感。(4)運用前代畫家之法,創(chuàng)造出線繁點密,蒼茫深厚的新風格。被明代畫家董其昌成為“天下第一。”3、分析五代南唐畫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連環(huán)長卷的方式描摹臣宦韓熙載家開宴行樂的場景。(1)五代南唐政權的搖搖欲墜造成許多人對前途悲觀失望,故而疏狂自放以蒙蔽朝廷耳目。(2)通過聽琴、觀舞、休憩、賞樂、調笑五個場面,描繪

3、了政治上失意的官僚韓熙載盡情聲色、頹唐放縱的夜宴生活。(3)構思嚴謹,人物性格刻劃生動而有深度。衣紋組織嚴謹而又簡練。設色以濃重色調為主,配以淡彩,間隔以大塊的黑白,起著統(tǒng)一畫面的作用。(4)除繪畫史上的重要價值外,也是研究音樂史、舞蹈史、工藝史的寶貴資料。4、賞析董希文的開國大典董希文,浙江紹興人,我國當代著名的油畫家和美術教育家。開國大典是他的代表作。作品是油畫,并不是照相式地復原當時的情景,而是根據(jù)自己的深切感受,對真實的情景作了必要的強調和刪減,特別是大膽地把領導人集中在畫面的左側,同時襯以一排頂天立地的大紅柱子。畫面的右側集中表現(xiàn)了宏大的游行隊伍和遼闊的天空,從而突出了開國大典的盛況

4、額宏偉的氣勢。畫家為了適應這一特定題材的需要,借鑒了我國傳統(tǒng)民間藝術和中國傳統(tǒng)的工筆重彩畫法,強調色調的單純與強烈的對比,從而增強了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節(jié)日氣氛。紅地毯、紅燈籠、紅柱子、紅旗與藍天、綠樹相呼應;黃色的菊花與金燦燦的燈穗相互呼應,使人感到既富麗堂皇,又熱烈親切。5、分析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元代,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白干濕濃淡并用,極富于變化,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1)取法荊浩,董源等人的山水畫法,以水墨或淺絳色作畫,淡墨干皴,蒼潤渾厚。(2)以蒼潤精煉的筆墨和優(yōu)美動人的意境描繪浙江富陽一代的山容水貌,及富春江上的旖旎風光。(3)沒有過多

5、的拘泥于物象表面的細微描畫,而是這種把握住山水的整體風貌以活脫瀟灑的筆墨書法作者的主觀意趣。(4)堪稱古代山水畫中的巨作。對后代畫家具有深刻的啟發(fā)和影響。6、簡要分析李唐萬壑松風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畫于北宋宣和六年,采用中景,畫出雄峻的山石、山腳下的松林和奔騰的泉水,把觀者引入清幽謐靜的境界。山上的皴法可見范寬的影響痕跡,但更注意景物的裁剪,山水形象也更鮮明突出,給人以強烈印象。巨然萬壑松風圖巨然是五代,宋初畫家,工畫山水,師法董源水墨一派而有所發(fā)展,所作“淡墨輕嵐”,擅長表現(xiàn)江南煙嵐氣象和山川高曠之景。此圖繪江南煙嵐松濤,礬頭重疊;深谷里清泉奔涌,溪畔濃蔭森森;沿著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濃密的

6、松林,“豐”字形的松樹隨風搖曳,似乎能使觀者感受到陣陣濕潤的涼風撲面而來;溝壑里聚起團團云霧,緩緩地向上升騰;山瀑下置以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橋,在這世外桃源里留下人間煙火。作者的構圖與其他山水畫稍有不同,雖取全景,但不突出主峰,通過環(huán)繞著的松林將峰頂練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近、中、遠三個空間層次表現(xiàn)得自然得體。全圖的筆墨沉厚渾樸而不失腴潤秀雅,天趣盎然。坡石用淡墨做長披麻皴,再以焦墨、破筆點苔,有沉郁情狀之韻。畫中屋宇,以界畫而成,表現(xiàn)了畫家豐富的繪畫技巧,從此畫的藝術風格看,是畫家的晚期作品。7、分析閻立本的步輦圖。此圖為唐代畫家閻立本所畫。絹本設色。(1)唐代中央政權與邊遠民族的友好交往促進了

7、政治的穩(wěn)定和經(jīng)濟的繁榮。(2)作品描繪的是貞觀十五年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與吐蕃王松贊干布聯(lián)姻事件。(3)構圖均衡,人物主次分明,形象生動,線條勻細挺拔,富有彈性。設色濃重并適度暈染,效果單純而明朗。(4)作品具有歷史價值,是現(xiàn)存有關西藏最早的一幅歷史畫。閻立本是開一代畫風的劃時代人物。8、賞析馬遠的寒江獨釣圖馬遠,南宋四大家之一,本畫畫一葉扁舟,幾道水波,一老翁獨坐船頭,專心致志地在釣魚。畫面大片空白,這些空白既表現(xiàn)水,又表現(xiàn)天,正是水天一色,給人無邊無際的感覺,也加強了江面上寒意蕭索的氣氛,突出了“寒江獨釣”中“寒”的境界,同時顯得老翁格外孤獨,進一步突出了“獨”的境界。顯然作者馬遠在這一作品

8、的構圖上,巧妙地利用空白的作用,達到了獨特的境界,這也是中國古代繪畫的重要特色之一。9、分析杜鍵的油畫在激流中前進杜鍵,1933 年生于上海,創(chuàng)作始于1962 年,完成于1963 年是畫家在油畫研究班學習時的畢業(yè)創(chuàng)作。畫家以簡練概括的藝術語言,雄健有力的筆觸,沉著凝厚的色調,表現(xiàn)了船工們齊心協(xié)力搏擊于黃河濁浪之中的驚險場景。畫家沒有從正面表現(xiàn)人與激流搏斗的表情,而是通過飛旋激蕩的河水與沉著穩(wěn)健的人物的對比,那如一葉小舟般的黃河渡船與大面積的洶涌奔騰的濃漿濁浪對比,通過對水勢的夸張表現(xiàn)反襯了人的力量和精神,較完美地體現(xiàn)了作品的主題。在激流中前進是一首力的頌歌;是堅強與勇敢的頌歌;是同心協(xié)力、團結

9、一致的頌歌。它告訴人們,在生活的激流中,也只有穩(wěn)掌舵、緊劃槳,奮勇前進才能夠取得最后的勝利。10、請描述成都天回山出土的說唱俑的形象特點說唱俑描繪的是東漢時期的一個表演者,身材短胖,頭上戴幘,上身坦裸,兩肩高聳,乳肌下垂,大腹如鼓,兩臂穿戴珠翠飾件;下身著大口長褲,赤足,坐于圓榻之上,左臂抱一小鼓,右手握一鼓槌;左足翹舉,張口嘻笑,恣意調戲。造型古拙,形象生動。作者不是簡單模仿生活中的說唱藝人,而是著意刻畫他的神氣,使之惟妙惟肖,活靈活現(xiàn)。從那伸頭、聳肩、一說一笑,手舞足蹈,有聲有色的表演中,流露出健康的調戲娛人的神情,毫無油滑之氣。整個塑像,動作夸張,神態(tài)詼諧,極富吸引力。令人如身臨其境,仿

10、佛聽到他的說唱和爽朗的笑聲,似乎看到他的周圍,有一大批入迷的觀眾正在全神貫注地凝視、傾聽,并隨著有趣的段落和引人入勝的鼓詞而在哄笑。11、分析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周昉,唐代,以畫仕女畫為突出,人稱“周家樣”。是目前全世界范圍內唯一認定的唐代仕女畫傳世孤本。除了唯一性之外,其作品的藝術價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畫標本型作品,能代表唐代現(xiàn)實主義風格的繪畫作品。(1)此畫展現(xiàn)了唐代宮廷嬪妃驕奢閑適生活的一個側面。全圖分為“戲犬”、“慢步”、“看花”、“采花”四個情節(jié)。(2)整個構圖遠近高低,錯落有致。人物形象豐腴肥碩,神態(tài)安閑。(3)勾線細勁流暢,風姿畢現(xiàn)。設色富麗華美,表現(xiàn)出肌膚的細膩和服飾的輕薄。

11、以寫實手法描繪出雍容的情致。12、明代沈周廬山高圖。該畫全景式構圖,以山為象征,寓意深刻。作者取王蒙技法。(1)“文人畫”在明代最為昌盛,其中尤以山水畫影響較深。(2)專為其師陳寬而作。以近似王蒙的筆法,集中表現(xiàn)了雄偉瑰麗的廬山形象。用此來象征乃師的崇高人格。(3)寓意深刻,想象馳騁。布景高遠深幽,山石多用披麻解索皴,濃墨點苔,墨豐筆健。表現(xiàn)出廬山大氣氤氳的動人形象。(4)是詩畫并茂、寓情于景的巨幅杰作。13、顧愷之洛神賦圖著名畫家東晉顧愷之依據(jù)曹植的洛神賦,繪制出流傳千古的名畫洛神賦圖,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描繪的是曹植與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卻無奈離去的情景。(1)士大夫畫家輩出,繪畫題材范圍擴大。

12、(2)根據(jù)詩人曹植的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題思想塑造形象和安排情節(jié)。畫出一幅哀怨纏綿的連續(xù)畫圖。(3)人物神情刻畫生動,主題內容突出,手法寫實。線條簡練飄逸,色彩典雅鮮麗。整個畫面環(huán)境富于裝飾性。用墨上注重濃淡干濕的變化,產(chǎn)生層次變化和遠近的空間感。(4)體現(xiàn)東晉時期中國繪畫水平。顧愷之藝術成就對當時或后世畫家具有重要影響。女史箴圖為東晉人物畫家顧愷之的作品,是顧愷之根據(jù)西晉張華的文學作品女史箴而作,畫中人物以線造型,線條優(yōu)美流暢,富節(jié)奏感,全畫共9段,選取當時貴族婦女生活片段進行描繪,意在向宮中婦女講解和規(guī)勸封建道德規(guī)范。女史箴圖描繪宮中女子正對鏡梳妝,其神情嬌柔矜持,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時代特征,是貴

13、族女子的典型做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畫面右上方有“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飾其性”的告誡之語,意在勸誡宮中女史做到內外兼修。14、分析關山月綠色長城關山月是嶺南畫派的著名畫家,70年代初,他的創(chuàng)作出現(xiàn)了第二次高峰。他參加1973年“全國連環(huán)畫、畫展覽”的作品綠色長城,是新山水畫的又一范本。明朗的陽光下,南國海岸一片郁郁蔥蔥,海水卷起一層層浪花。沿岸是綠色的防護林,高聳的木麻黃被風吹動成一道道波浪,與海浪互相呼應。表現(xiàn)了壯麗的祖國河山,表現(xiàn)了我國主義建設一派欣欣向榮的新氣象。更有意義的是通過這些美麗景色的描繪,表現(xiàn)了勞動人民改天換地的精神,表現(xiàn)人民用雙手艱苦培植起來的綠色長城。作品的意境不是幽美的風

14、景區(qū),這里是海防前線,被認為階級斗爭很尖銳,題目定為綠色長城以寓長城既可防沙,又可防風,還可以防敵人,是一個綠色的銅墻鐵壁,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15、分析四羊方尊是現(xiàn)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出土于湖南寧鄉(xiāng),方尊口沿外衣,頸部高聳,四邊各裝有蕉葉紋,夔形紋、獸面紋,尊肩四隅以高浮雕形式鑄出四個羊首,極大地豐富了器表的層次以及造型的空間,方尊集線雕,浮雕,圓雕于一器,把器皿和動物巧妙結合起來,整體莊重華麗,工藝高超精湛,是古文明的瑰寶.16、分析蓮鶴方壺蓮鶴方壺出土于河南新鄭,蓋頂蓮瓣叢中站立一只展翅欲飛的仙鶴,造型舒展靈動,壺身附有浮雕的龍虎,氣勢升騰,結構不凡,突破了上商周以來青銅器莊重肅穆的風格

15、,充滿了清新與活力,反應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大變革的藝術風格。17、分析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指的是魏晉時期喜歡悠游于竹林之中的七位名士,他們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榮啟期則為戰(zhàn)國著名隱士。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出現(xiàn)于數(shù)座南朝墓中,但以南京西善橋大墓出土的作品最具代表性,出土時分東西兩塊,一塊為嵇康、阮籍、山濤、王戎四人,另一塊為向秀、劉伶、阮咸、榮啟期四人。磚畫純熟地發(fā)揮了線條的表現(xiàn)能力,人物造型面相清瘦,體現(xiàn)了秀骨清像的審美風尚,人物之間以樹木相隔,構圖在連貫中又相對獨立,完美地體現(xiàn)了對稱美學,畫中八人席地而坐,或撫琴嘯歌,或頷首傾聽,性格特征鮮明,是當時傳神理念的典型體現(xiàn)。

16、18、分析長信宮燈長信宮燈是西漢鎏金銅燈的杰作,出土于河北滿城竇綰墓,因燈上刻有“長信”銘文,故名“ HYPERLINK /z/Search.e?sp=S%E9%95%BF%E4%BF%A1%E5%AE%AB%E7%81%AF&ch=w.search.yjjlink&cid=w.search.yjjlink t _blank 長信宮燈”。銅燈構造精美,燈體是一位跽坐掌燈、優(yōu)雅恬靜的宮女。中空,整體由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和燈罩六部分組成,各部均可拆卸。宮女著廣袖內衣和長袍,左手持燈座,右臂高舉與燈頂部相通,形成煙道。燈罩由兩片弧形板合攏而成,可活動,以調節(jié) HYPERLINK /z/Se

17、arch.e?sp=S%E5%85%89%E7%85%A7%E5%BA%A6&ch=w.search.yjjlink&cid=w.search.yjjlink t _blank 光照度和方向。燈盤有一方銎柄。座似豆形。長信宮燈實用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是漢代青銅雕塑工藝的典范。19、分析馬王堆T字形帛畫T字形非衣旌幡帛畫,出土于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全長2米許,構圖基本相同,上段繪日月蛟龍,以及人面蛇身的始祖像,象征天上境界,中段繪墓主人出行,宴饗等人間生活,下段繪神怪,龍蛇,大魚,大龜?shù)鹊叵玛庨g生物,其主題思想是引魂升天,這幅帛畫在處理手法上具有鮮明特色,首先從構圖上通過穿壁的蛟龍,將人間,地下兩

18、部分連成一體,又通過昂揚的龍首和迎候在天門的司閽,構成升天的氣氛,使畫面的三部分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再次,將墓主人畫在旌幡的中心位置,顯示出墓主人高貴的身份,墓主形象或畫成正側面,或成四分之三半側面,形貌服飾皆刻畫的惟妙惟肖,勾線流暢,挺拔,設色莊重典雅,展示西漢繪畫的卓越藝術成就。 20、王式廓的血衣王式廓,中國現(xiàn)代油畫家、版畫家。血衣是作者以在華北地區(qū)參加土地改革運動所積累的生活體驗與素材為基礎而創(chuàng)作的大型素描(油畫稿),也是曾經(jīng)引起廣泛社會反響的杰出革命歷史畫。它以一位農(nóng)村婦女手持的血衣作為揭示主題和畫面情節(jié)的中心,用一系列飽受封建剝削和摧殘的農(nóng)民形象組成了控訴斗爭的宏大場面,表現(xiàn)了農(nóng)民的痛

19、苦、仇恨與斗爭激情,現(xiàn)實了民主革命所帶來的翻天覆地的歷史變化和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時代的到來。作品場面宏大,人物眾多,作者真實、生動地刻畫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內心世界,富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21、分析桃花塢年畫上海火車站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繡像圖演變而來,到明代發(fā)展成為民間藝術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為鼎盛時期。(1)畫面反映清朝末年民國初期,不同的人在火車站的各種活動;人物活動明確,場面熱鬧。(2)人物衣著、鮮明。背景不著顏色,但借用樹木、陽傘、人物,點明了夏日炎炎的熱鬧氣氛。(3)通過表現(xiàn)熱鬧新穎的火車站這一新事物,表達人們在辭舊迎新,求吉利,向往新事物,歌頌新事物的心理。(4)整個

20、畫面采用散布的構圖手法,產(chǎn)生一種平鋪直敘的觀賞效果,表現(xiàn)手法上運用變形,增加了趣味性、裝飾性。22、分析秦漢陶俑雜技俑盤秦漢陶俑藝術的主要成就表現(xiàn)在陶俑上,大致分為三種:奴婢,伎樂傭,動物傭,而這件物品是伎樂傭的代表。(1)作品共塑造21人,其中表演者7人,樂器伴奏者7人(原為8人,殘失1人),觀賞者7人。(2)分組排列,身份有所體現(xiàn)。在粗輪廓的飛揚流動中,體現(xiàn)出一種力量、運動的氣勢和歡樂熱鬧的氣氛(3)造型古拙、夸張,神態(tài)鮮明生動,俑人有動有靜,再加上用朱、黃、粉、紫、赭等色彩繪,更增加了藝術形象的生動性。23、簡要說明南宋李迪的楓鷹雉雞圖藝術特色(1)是南宋時期難得的一幅大畫。畫面采用對角

21、線構圖,主體禽鳥雄鷹置于上角枯枝巔,俯首下視,緊盯著右下角的錦雉。雉雞張口鳴叫,正向草叢中竄逃。斜線的呼應關系和雉雞奔向畫外的動態(tài),營造出強烈的緊張氣氛,扣人心弦(2)畫家善于體察生物,表現(xiàn)其捕捉瞬間之動態(tài)的敏銳洞察力和寫生傳神的高超表現(xiàn)力(3)筆法嚴謹,設色雅靜,敷色技巧也十分成熟,強調景物的質感。24、分析唐寅的孟蜀宮伎圖(1)宮廷君王的奢侈豪華帶給宮伎、歌伎的只是一種悲劇。(2)通過四個盛裝的宮伎描繪了五代后蜀孟昶的宮廷生活。(3)詩的點綴道出了畫的主題。線條細勁、流動,設色妍麗、明快、變化十分豐富。人物獨特的造型特征,突出了宮伎弱不禁風的情態(tài)。(4)整個作品秀潤、明朗、簡潔、清新。作者

22、飽受炎涼世態(tài)的滋味,通過宮伎的描繪抒發(fā)自己的思想感情。25、荊軻刺秦王分析是漢代的山東嘉祥縣武梁祠畫像石,表現(xiàn)荊軻刺秦王緊張而富有戲劇化的瞬間,人物動作夸張,把荊軻的勇猛無畏和秦王的驚恐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畫面分為三層。第一層為管仲射小白的故事;第三層為神話題材伏羲女媧的故事;中間第二層是主要的部分,即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畫面中間為一柱,柱上穿透一帶穗的匕首;柱下一匣,匣蓋打開,露出一頭顱;柱旁有半截袖子,是荊軻揪秦王時,秦王使勁掙脫撕下的;柱左為被御醫(yī)夏無且抱住的荊軻,兩手揚起,頭發(fā)甩開;柱右為秦王,大步躲避并回首觀望。地下仰臥一人,為嚇到的秦舞陽;一武士在秦王右方,正執(zhí)劍盾欲上前相助。該畫是一歷

23、史故事,表現(xiàn)的是荊軻刺秦王這一瞬間,露出的刀鋒表現(xiàn)荊軻的強大力量,人物運動感強烈。用對比手法表現(xiàn)驚恐的 襯托出荊軻的臨危不懼的神態(tài)。畫面有明顯的褒貶之意,歌頌了荊軻的“勇”和“義”以及“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26、分析張萱的搗練圖絹本設色,藏于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表現(xiàn)勞動婦女搗練的生活圖景。此圖是盛唐一幅重要的風俗畫。表現(xiàn)宮中婦女加工絹絲的生活場面。全圖12個人物,分為三組:起手是搗絲,中間是縫合,最后是把絹拉直、熨平。畫中人物有坐有站、有高有低,動作聯(lián)系自然合理,富有一種節(jié)奏感。人物全神貫注,仿佛惟有搗絲之聲可聞。若干細節(jié)描寫也十分精微生動,生活氣息甚濃。婦女形象均為豐頰碩體,服飾艷麗。線條勻

24、細,轉折不大,富有彈性。設色柔麗,以重彩渲染,給人以活潑明快的感覺,體現(xiàn)了盛唐以后仕女人物畫的典型風格。27、分析梁楷的太白行吟圖梁楷,宋代。此畫是梁楷的減筆人物畫的代表作之一。寥寥數(shù)筆就把“詩仙”那種縱橫飄逸、才思橫溢的風度神韻,勾畫得惟妙惟肖。畫家不拘泥于瑣末細節(jié),而是突出詩人的性格特征,選取最能反映詩人精神狀態(tài)和思想情緒的瞬間動作,加以概括的描繪。雖是逸筆草草,卻言簡意賅,以一當十,毫無雕琢造作之氣。人物神韻的體現(xiàn)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梁楷的減筆畫對明清及現(xiàn)代畫家有著重要的影響。28、賞析范寬的溪山行旅圖范寬,北宋前期著名山水畫家。長期生活在陜西終南、太華山林之中深入觀察北方山川景物之真實

25、面貌,他畫的山水能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藝術境界。溪山行旅圖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一座巍峨的山峰幾乎占滿了大半個畫面,給人以“高山仰止”之感;山頂雜樹叢生,一線飛瀑從山腰間直泄而下;山腳下巨石縱橫,林木蔥蘢,山路上有行腳商人趕著馱貨的驢群緩緩前進,它既給幽靜的山林增添了生氣,又起著點題的作用。從整個畫面看,筆墨濃重粗壯,通幅無一敗筆,于沉雄之中見精微。該畫山石樹木全用短條子皴和點簇、戧筆之法畫成,也稱雨點皴法。此畫被徐悲鴻稱為中國的重要國寶,是他最欽佩的作品之一。29、賞析郭熙的早春圖郭熙,北宋中期重要的山水畫家和繪畫理論家。他的山水畫師法李成,又兼采董源、范寬之長,故能自成一格。早春圖描繪早春時節(jié)清晨的

26、山景,薄霧籠罩山腰,樹枝尚未放青,但已吐出新芽,山間吸水已經(jīng)解凍,泉水潺潺,形成一潭清淺春水。畫中雖無桃紅柳綠的景色,但大自然處處萌發(fā)著生機,傳達出春回大地的信息。這種從描寫的自然景物中自然流露出的季節(jié)特色,與郭熙強調的畫山水要表現(xiàn)不同季節(jié)的特征觀點,是完全一致的。30、賞析董源的瀟湘圖瀟湘圖作者董源,五代南唐畫家。全卷以橫幅形式圖寫江南山丘、沙岸、江河縱橫的秀美景色,表現(xiàn)了南方的山勢平緩、煙雨朦朧、淡然天成的藝術境界。山頭叢林雜樹以水墨點染,平沙坡岸間以披麻皴擦描繪而成,開卷處有二宮裝女子并立,灘頭列有五人擊鼓奏樂,江面舟中有朱衣貴族端坐,后段近岸處有十人拉網(wǎng)捕魚,山水皆以花青運墨點染,平淡

27、幽深,生動地表現(xiàn)出江南氣候濕潤、煙雨空蒙的特色。人物則以細筆重彩涂寫,神采歷歷俱足,是董源的傳世名作。31、賞析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作者王希孟,北宋末年畫家,畫此圖時年僅18歲。此畫全卷長近12米用整幅絹畫成。在這一作品中,王希孟充分運用了中國山水畫“咫尺千里”的表現(xiàn)手法,散點透視,以精微的筆法、濃烈的色彩、宏大的氣勢,描繪了祖國山河的遼闊和壯美,抒發(fā)了畫家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此畫雖然采用傳統(tǒng)的青綠山水畫法,但它沒有像大多數(shù)青綠山水畫那樣,把重點放在殿堂樓閣、仙山海市、逸民隱士等描寫上,而是著重畫出千里江山的壯闊。值得注意的是它在表現(xiàn)陽光的感覺上所采用的巧妙手法,這就是一方面通過色調的濃淡虛實

28、,來表現(xiàn)山水的明滅隱現(xiàn)、景物的高低遠近,產(chǎn)生一種陽光撲面的感覺;另一方面,又通過河水的波光閃爍,體現(xiàn)出陽光的強烈,而這種強烈的光感,更增加了河山的壯美。這是中國古代山水畫中少見的巨制。32、分析韓滉的五牛圖韓滉,唐代著名畫家,做過右丞相,工書善畫,尤其擅長畫人物和農(nóng)村風俗景物。畫中五頭不同形態(tài)的牛,從不同角度表現(xiàn)了牛的生活形態(tài)和習性,結構準確,造型生動,形象真切,尤其是描寫牛的強健、有力、沉穩(wěn)而又行動遲緩的形體特征和習性方面,十分傳神。全面的布局統(tǒng)一而又有變化,在處理形體的透視關系等方面,也表現(xiàn)了很高的技巧。它那淳樸自然、穩(wěn)健有力的畫風也使這幅帶有農(nóng)村風情的獸畜動物畫顯得更具有藝術魅力。33、

29、分析徐渭的雜花圖卷徐渭,明代著名畫家、戲曲家和詩人。他敢于革新,創(chuàng)造,他的大寫意畫法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繪畫史上的一種重要畫風,對后來的諸多畫家有重要影響。全卷共10幅,畫四季花果、樹木13種,洋洋灑灑,一氣呵成。豐潤的牡丹、淋漓的荷葉,皎潔的白蓮,孤傲的秋菊,厚實的石榴,挺俏的梅花,蕭疏的竹葉等疏疏密密,虛虛實實,濃濃淡淡,輕輕重重,所形成的墨的旋律,使人心曠神怡。多種筆勢所形成的墨汁淋漓、風馳雨驟的藝術效果,充分抒發(fā)了作者內心的激情。由于徐渭充分發(fā)揮了筆、墨和宣紙的性能,結合了草書的筆法,又真切地把握了對象的本質特點,所以橫涂豎抹,皆能左右逢源,突出地體現(xiàn)了徐渭水墨大寫意花鳥畫的特色。34、分析

30、朱耷的荷花水鳥圖朱耷,清代。明代宗室后裔,后落發(fā)為僧,號八大山人。署款多做“八大”寫成“哭之”“笑之”樣。該畫,孤石倒立,殘荷斜掛,一只縮著脖子、好像蹬著白眼的水鳥孤零零地蹲在石頭頂上,顯得極為冷落孤僻,很像是畫家的自我寫照。全畫用筆和用墨都非常簡練,充分發(fā)揮了書法修養(yǎng)的優(yōu)勢。畫中的大塊空白,更增強了全畫悲涼的氣氛,且給人以無窮的遐想。這是中國畫善于利用空白,使“無畫處皆成妙境”的突出體現(xiàn)。35、分析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壯士畫面選擇了五壯士即將跳崖前怒視侵略者的瞬間情節(jié),既鮮明地刻畫出他們對侵華日軍的強烈義憤,又表現(xiàn)出他們寧死不屈的崇高氣節(jié)和英勇氣概。作品在構圖上也獨具匠心,將五位英雄的形象組織成

31、一個莊重的三角形,宛如一座巍峨的高峰矗立在群峰聳立的狼牙山之巔,從而象征并且突出了抗日英雄永遠屹立于神圣不可侵犯的中華領土,也永遠屹立于中國人民心間這一英雄史詩的主題。36、分析人面魚紋彩陶盆在器物內壁用黑彩繪對稱的人面紋和魚紋各一組。構畫手法大膽夸張。人面成圓形,頭頂上三角形發(fā)髻高聳,額頭涂黑,一側留出彎鐮形,雙眼瞇成一字,形鼻,嘴銜兩魚,人面兩側耳部亦有兩條小魚簇擁著。在人面之間還有兩條大魚同向追逐,魚身及魚頭均成三角形,魚眼呈圓形,大魚的魚身以斜方格為鱗。人面在魚群之中顯出悠然自得的神情。魚紋刻畫得十分生動:魚頭雖是寥寥數(shù)筆,卻把魚的形神勾畫得具體而細微。魚身上沒有了魚鱗,以對稱的菱形圖

32、案裝飾,富有律動感,充滿了生氣。整體圖案顯得古拙、簡潔而又奇幻、怪異。同時整個紋樣也充分表述了人在自然生活中祈禱豐收和歡慶春的到來時的表情特征,表現(xiàn)出先民們對社會生活和戰(zhàn)勝自然的信心。37、分析C形玉雕龍1971年內蒙古自治區(qū)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遺址出土,屬紅山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玉龍為墨綠色軟玉制成,龍生光澤,蜷曲如鉤,龍首作豬嘴形,長吻修目。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體型最大,制作最精,形態(tài)最為逼真,年代也最為久遠的碧玉龍。38、分析隋代展子虔游春圖隋代畫家展子虔的游春圖以青綠勾填法描寫山川、人物,尚無皴法,樹木直接用粉點染,體現(xiàn)出樸拙而真切的描繪自然景色的能力,展示出山水畫已由六朝以來的萌芽狀態(tài)趨向成熟

33、,畫面取俯瞰式構圖,重疊的山崗,平遠的河水,確實取得了“遠近山川,咫尺千里” 的效果,游樂于山川中的人物,是在追求“畫外有情”的藝術境界。以前只在理論上探討過的山水畫技法,這是已經(jīng)能夠部分地做到了,反映出作者觀察與認識自然景物的能力明顯提高了。從畫面所呈現(xiàn)出來的風格特點等方面可以明確看出這一時期山水畫的成就與面貌,給后世以深重的影響,開創(chuàng)了青綠山水的端緒。39、分析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1)唐代是中國繪畫走向成熟的時期?!熬_羅人物”這一新的畫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2)以盛唐宮廷貴族婦女生活為創(chuàng)作題材,描繪楊貴妃姐妹三月三日游春的場景。(3)通過人物的主從關系,構圖的前疏后緊,突出了主人公的

34、地位,線條簡勁而流動。賦色艷麗鮮明。人物體態(tài)豐滿華貴。畫卷使人自然地感受到春天的氣息,具有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4)開盛唐“曲眉豐頰”之畫風。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的婦女題材,較之前代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對后世產(chǎn)生很大影響。40、分析李昭道明皇幸蜀圖繪畫內容表現(xiàn)的是唐明皇于安史之亂時,逃離長安入蜀避難行于蜀道的情節(jié)。在崇山峻嶺中,一隊騎旅自右側山間穿出,向遠山棧道先進。畫幅右下角,于顯著的公交車畫一騎者著紅衣,乘剪三花的黑馬正待過橋,這便是唐明皇。“初見平陸,馬皆若驚,而帝馬見小橋,作徘徊不進狀”。這一細節(jié)的描寫,對突出畫面中心人物,對觀眾聯(lián)想人物的復雜情緒有著重大的作用。遠遠地正在翻越山嶺的隊伍和中

35、部正在歇息的騎從,透過他們不同的情態(tài)表現(xiàn)了旅途跋涉的疲困和艱巨。嬪妃則著胡裝戴帷帽,展示了當時的習俗。畫中人騎雖小,但已擺脫了僅作為山水的點綴之物,而突出了情節(jié)性的故事內容。畫為青綠設色,山勢突兀險峻,白云縈繞其間,山石有勾勒無皴法,畫面明麗典雅。具有初唐青綠山水的特色。41、分析崔白雙喜圖雙喜圖是北宋崔白的代表作,此畫中,在肅殺秋風中飛鳴的山雀和被驚擾的野兔之間就具有明顯的呼應關系。在表現(xiàn)技法方面,雙喜圖靈活地應用工謹與粗放的筆趣:描繪山雀屬工筆雙鉤添彩法,畫野兔基本上與雙鉤添彩有關,但表現(xiàn)皮毛時用細膩的線條描繪處理,隱去輪廓邊線,達至更寫實的形貌,對枯木,衰草和上坡則用半工半寫或完全寫意的

36、用筆,表現(xiàn)了他在用筆上的疏放和靈活性。催白花鳥畫創(chuàng)作中兼工帶寫的獨特技法,打破了黃家畫派對北宋宮廷花鳥畫的壟斷局面。42、簡析宋代梁楷潑墨仙人圖藝術特色梁凱“減筆畫”代表作之一,描繪的是一個袒胸露乳、放浪形骸又笑容可掬的仙人形象。人物衣袍以高度概括的闊筆潑寫而成,豪放簡逸,不拘細節(jié)。毛筆側置,順著衣袍的走勢疾速地潑墨,可以鮮明地讓觀者感受到作者作畫時那不可抑制的激情宣泄無遺的情形。整個畫面用筆勁爽,水墨蒼勁淋漓,以墨塊為主,只在人物面部、胸部粗略地勾寫。人物極其夸張變形,頭部以一個奇怪的上大下小的楔形圈出,五官幾乎要擠在下部的一條線上,額頭顯得特別大,比例全失,眼睛細小而且倒垂,鼻子扁闊漫無邊

37、際,神態(tài)極為滑稽詼諧。仙人那放浪形骸、與世無爭的神情也因此被極其生動地刻畫出來,這也是作者豪放不羈、超凡脫俗的自我寫照。潑墨仙人圖中人物放浪的形骸、夸張變形的造型、放逸簡括的筆墨都顯示出梁楷對傳統(tǒng)人物畫的離經(jīng)叛道,正是禪風興盛的外部條件迎合了他豪放不羈的性格,最終導致其藝術風貌的變革。43、分析鵲華秋色圖元代畫家趙孟頫的作品,紙本設色,描繪的是齊州郊區(qū)(今山東濟南)華不注和鵲山及其周圍的秋天景色。這幅圖卷采取平遠法構圖,畫中平川洲渚,紅樹蘆荻,漁舟出沒,房舍隱現(xiàn)。綠蔭叢中,兩山突起,山勢峻峭,遙遙相對。圖中林木種類頗多,紅綠相間,枯潤相雜;樹姿高低直變化豐富,布置得宜,聚散自然,多而不繁,疏朗

38、有致。綜觀全圖,作者將諸多景物安排得錯落有致,把水墨山水與青綠山水融為一體,筆法靈活,畫風簡逸,含有寄趣林泉、向往自由的情感,顯示出高度的概括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后人評價該畫卷既有唐人之致而去其纖,又有宋人之雄而去其獷。44、簡要分析鹿王本生圖敦煌第257窟壁畫的主要題材,屬于佛教本生故事畫。整個作品造型優(yōu)美,具有較強的裝飾性,堪稱北魏時期敦煌壁畫的精品。描繪釋迦前生為九色鹿,曾救溺水人,其后在國王懸賞捉拿九色鹿時,溺水人貪賞告發(fā)九色鹿的行蹤,由于見利忘義的行為,溺水人最終受到應有的報應。這幅畫將故事情節(jié)分別以連續(xù)畫幅的形式連接在長帶形的構圖里,將故事展開的情節(jié)自左右兩邊向中間發(fā)展,把鹿王向國王傾

39、訴溺水人背信棄義的事件高峰放在構圖的中心,構思十分巧妙。其中車馬等畫法和形象都有漢代美術的明顯影響。這幅壁畫的人物造型運用了具有立體感的西域式凹凸法,也就是用赭石色暈染明暗關系。畫面線描流暢自如、遒勁有力,整幅作品色彩濃重自然,富于裝飾之美。這種早期的連環(huán)畫式構圖發(fā)展得十分自由,尚未形成固定的格式,因此在欣賞時顯得自然流暢。45、簡要分析芙蓉錦雞圖疑為出自北宋畫院高手,而宋徽宗趙佶親加題詩,做后世多視為徽宗畫。全圖設色艷麗,繪芙蓉及菊花,芙蓉枝頭微微下垂,枝上立一五彩錦雞,扭首顧望花叢上的雙蝶,比較生動地描寫了錦雞的動態(tài)。這種表現(xiàn)形式,在宋代花鳥畫中很是流行。五彩錦雞、芙蓉、蝴蝶雖然均為華麗的

40、題材,但如此構圖便不同于一般裝飾,而充滿了活趣。加以雙勾筆力挺拔,色調秀雅,線條工細沉著;渲染填色薄艷嬌嫩,細致入微。錦雞、花鳥、飛蝶,皆精工而不板滯,實達到了工筆畫中難以企及的形神兼?zhèn)?、富有逸韻的境界。畫上有趙佶瘦金書題詩一首,并有落款。46、簡要分析曾鯨王時敏像作者曾鯨,是明代肖像畫的代表,是一位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開宗立派的人物,同時也是明代畫家中受到歐洲油畫影響的典型人物,曾鯨在傳統(tǒng)人物畫凸凹法的基礎上,創(chuàng)沒骨畫法,吸取了西方明暗法之長,以淡墨勾定五官輪廓,施墨略彩染后,再賦色彩,烘染數(shù)十層,使人物面部結構更具立體感,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上,不僅注重表現(xiàn)人物的外貌特征,而且深入揭示人物的精神氣質。

41、王時敏像將王時敏文質彬彬的氣質表現(xiàn)得十分成功,在畫法上他既體現(xiàn)出了民間寫真的傳統(tǒng)技巧,又反應了文人畫的審美取向,形成獨具特色的風格。曾鯨根據(jù)塑造人物的需要背景不著一筆,虛實結合,這些風格和特點在其代表作中均有明顯體現(xiàn)。47、分析明代徐渭的墨葡萄圖此畫為水墨大寫意,筆墨酣暢,布局奇特,老藤錯落低垂,串串葡萄倒掛枝頭,晶瑩欲滴,茂葉以大塊水墨點成,信筆揮灑,任乎性情,意趣橫生,風格疏放,不求形似而得其神似。畫面上方以行次鼓斜的草書題詩“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表達了畫家的狂放灑脫和憤世嫉俗,傳達出一位落魄悵然的文人形象。葡萄在徐渭筆下,成了主體價值的象征。

42、48、分析石濤的山水清音圖此畫構思新穎意境清朗,是清初畫家石濤中年時期的佳作。在作品中用了他最擅長的“截取法”,在叢林中截取了幽閣深藏的一段景致,以特寫的手法繪出,雖則畫的的是一段小景,卻傳達出一種深邃的意境。作者筆墨畫法多變,善于用墨,這幅圖上墨氣濃重滋潤,濕筆較多,通過水墨的滲化和筆墨的融合,使山林的清潤深幽被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畫的左下方有一方白文印“搜盡奇峰打草稿”。這是石濤論畫的一句膾炙人口的名句,是石濤繪畫思想的精華之一。黃山是石濤描繪最多的景致,這幅即為一例,他以自由揮灑的筆墨和充滿激情的山石線條,展示了自己不平靜的內心世界,抗逆現(xiàn)實,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49、分析八大山人的孔雀牡丹圖孔雀

43、牡丹圖畫兩只孔雀立于頭重腳輕的卵石頂端,上有牡丹、懸崖,以及題詩一首某一集八大山人落款和印章。畫中形貌丑陋,白眼向天的孔雀,尾拖翎毛三條,站于不穩(wěn)的石土,以此來表現(xiàn)自己孤傲不群,憤世嫉俗的性格,從而創(chuàng)造了以中前所未有的花鳥造型。八大山人的花鳥畫往往從立意,構圖和詩題,落款都充分表達了作者對國破家亡的悲憤凄涼的心境,同時宣泄著他對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這一點在此畫中表現(xiàn)極為突出。在該作品中八大山人借用兩只丑陋的孔雀,題詩及獨具風格的落款,通過詩畫結合,嘲諷了惟命是從的奴才,具有辛辣的諷刺意味。50、分析任伯年的酸寒尉像 畫中“酸寒尉”指的是海派畫家吳昌碩,任頤多次為吳昌碩畫像,形態(tài)各不相同,而此件最為

44、精彩。畫中人頭戴紅纓帽,足著高底靴,身穿葵黃色長袍,外罩鳥紗馬褂;馬蹄袖交拱胸前,凝視端正,意熊矜持,完全以幅小縣尉的窮酸之相。淡筆草草勾寫面部,略加皺擦,神采畢現(xiàn)。馬褂、長袍直接用色墨即興隨機寫來,巧妙地把花卉沒骨法融會于立意構思之中,濃淡得宜,色中見筆,氣勢非凡。51、賞析關山月的國畫作品云破月來花弄影布局:疏密有致,虛實相生,主次分明。用筆:輕重疾澀,轉折頓挫,枝干顯得蒼勁有力。用墨:濃淡干濕的變化,產(chǎn)生層次變化和遠近空間感。52、簡析西漢霍去病墓石雕霍去病是西漢漢武帝的名將,因有戰(zhàn)功封為驃騎大將軍,死后陪葬武帝茂陵旁,有大型石雕散置墓旁,以作紀念?;羧ゲ∧故?,多是根據(jù)原石自然形態(tài),運

45、用圓雕、 HYPERLINK /view/105265.htm t _blank 浮雕、線刻等手法,雕刻而成。渾厚深沉,粗放豪邁,簡練傳神。是現(xiàn)存時代最早、保存完整的成組石雕。代表作品為“馬踏匈奴”、“ HYPERLINK /view/37869.htm t _blank 伏虎”、“ HYPERLINK /view/37866.htm t _blank 躍馬”等。石雕散置于封土之上,遠望如山石,近看神態(tài)十足,是 HYPERLINK /view/61891.htm t _blank 中國現(xiàn)存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石雕藝術精品。 HYPERLINK /view/37869.htm t _bla

46、nk 伏虎石雕反應出漢代雕刻家利用石材的天然面貌和對老虎的習性,神態(tài)高度概括表現(xiàn)的藝術功底,霍去病墓上的這只猛虎,伏臥縮爪,目光機警,正集中注意力,仿佛頃刻間會猛撲過去,吞噬獵物,一塊樸拙粗糙的頑石經(jīng)雕刻家簡單加工,不僅能表現(xiàn)出柔中帶剛的猛虎,而且對它正伏地蜷臥,虎視眈眈地伺機獵物的神態(tài),刻畫得惟妙惟肖,通過幾條單純的陰刻線生動地表現(xiàn)出伏虎身上的斑紋和髭毛,虎尾巧妙地伸卷在脊背上,加強了虎的兇猛和野性,并且是整個石雕渾然一體,是整體寫意的處理。馬踏匈奴運用了寓意的手法,用一匹氣宇軒昂,傲然屹立的戰(zhàn)馬來象征驃騎將軍,它高大,雄健,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佇立著,有種神圣不可侵犯的氣勢,而另一個象征匈奴的手

47、持弓箭的武士,則仰面朝天,被無情地踩在腳下,顯得那樣地渺小丑陋,蜷縮著身體進行垂死掙扎,整個作品風格莊重胸勁,深沉渾厚,寓意深刻,耐人尋味,既是古代戰(zhàn)場的縮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戰(zhàn)功的象征。53、分析徐悲鴻田橫五百士徐悲鴻的成名大作,故事出自史記,田單列傳田橫是秦末齊國舊王族,繼田單之后為齊王,劉邦消滅群雄后,田橫和他的五百壯士逃到一個海島上,劉邦聽說田橫深得人心,唯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橫的罪,召他回來??梢娦毂欁鞔水嬍鞘芴饭母姓?。正是有感于田橫等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節(jié),畫家著意選取了田橫與五百壯士惜別的戲劇性場景來表現(xiàn)。這幅巨大的歷史畫滲透著一種悲壯氣概,撼人心魄。畫中把穿緋

48、紅衣袍的田橫置于右邊作拱手訣別狀,他昂首挺胸,表情嚴肅,眼望蒼天,似乎對茫茫天地發(fā)出詰問,橫貫畫幅三分之二的人物組群,則以密集的陣形傳達出群眾的合力。人群右下角有一老嫗和少婦擁著幼小的女孩仰視田橫,眼神滿含哀婉凄涼,其 HYPERLINK /doc/5420636.html t _blank 雕塑般的體積,金字塔般的構架無疑使我們想起普桑、大衛(wèi)的繪畫。普桑喜用的紅、黃、藍三原亦在徐的畫面中占主導地位,突出了田橫與青年壯士之間的對答交流。背影襯以明朗素凈的天空,給人以澄澈肅穆的感覺。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正是德國古典病態(tài)學家溫克爾曼所提倡的藝術格調。欣賞徐悲鴻的畫時,會發(fā)覺畫中人物伸展的手臂、踮

49、起的腳尖、前跨的腿、支立著的木棍、陰森鋒利的長劍構成了一種畫面節(jié)奏,寓動于靜,透出一種英雄主義氣概。在當時流行 HYPERLINK /doc/4643859.html t _blank 現(xiàn)代主義藝術之風的中國,徐悲鴻堅持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的現(xiàn)實主義立場,借歷史畫來表達他對社會正義的呼喚,這些猶如黑夜中的閃電劃亮天際,透出 HYPERLINK /doc/1793474.html t _blank 黎明的曙光。54、元代王冕的墨梅圖墨梅圖是元代畫家和詩人王冕的作品,在繪畫方面,他以畫“墨梅”,常以此借物抒情。本幅畫是他的代表作。一支含苞欲放的梅花,橫斜在畫幅中間,勁拔的枝干有數(shù)尺之長;已開未開的梅

50、花洋溢著一種蓬勃的生機,顯得十分清新可愛。畫的左上角有畫家自己的一首詩。這首詩和梅花一樣,充滿著生氣。它不僅說明了畫家創(chuàng)作這一作品的意圖,而且吐露了他的胸懷和理想。在畫法上筆力挺秀,圈梅花時創(chuàng)造了一種一筆兩頓挫的方法。全畫雖然只用淡墨,卻能把梅花姿態(tài)表現(xiàn)的十分動人。55、分析徐悲鴻的群馬圖在畫家的大量作品中,馬是他最喜歡的題材之一,他畫的馬大多是奔放不羈的野馬。他筆下的馬總是比較瘦。有人以為是美中不足,其實,那是畫家有意為之,正如唐代大詩人杜甫認為的,馬的神氣是由骨表現(xiàn)出來的,所以畫馬重在畫骨,而且畫骨要比畫肉更難。徐悲鴻創(chuàng)造的許多風棱瘦骨的形象,與他要表現(xiàn)的天馬行空、令人神往的思想境界和豪放

51、中略帶獷悍的藝術風格是一致的。此幅群馬圖作于1940年,徐悲鴻當時正旅居印度,他從報上得知中國軍隊在鄂北痛擊了日本侵略者,喜不自禁,乘興揮毫,寫下這幅逸興遄飛的佳作。在圖中左上側,他自題曰:“昔有狂人為詩云:一得從千慮,狂愚輒自夸,以為真不惡,古人莫之加”。借這幅奔馬圖,他抒發(fā)了自己對國家、對民族的明天滿懷的希望以反對抗日戰(zhàn)爭必勝的信念。托物言志是他繪畫的一大特色。56、分析人物龍鳳圖所繪墓主人是位挽髻貴婦,她長袍細腰,垂地而盤的長衣前后張開,她側身而立,上身略微前傾,雙手合掌頗具虔誠之態(tài),在她的頭頂上有神龍翔鳳。全圖表達了祈神引導,使墓主人靈魂升天這一主題,圖上虛實對比,動靜處理,充滿靈動,以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