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教學案 (高一必修三)_第1頁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案 (高一必修三)_第2頁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案 (高一必修三)_第3頁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案 (高一必修三)_第4頁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案 (高一必修三)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燭之武退秦師教學案 (高一必修三)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在掌握字詞句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3.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過程與方法 1.在誦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賞析人物形象和寫作技巧,提高學生初步鑒賞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課前預習閱讀 【助讀材料】 1左傳是一部什么書?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贍完整的編年史,也是優(yōu)秀的散文典范。它原名左氏春秋。又叫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這一稱謂始于漢哀

2、帝時的劉歆。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左傳相傳春秋時左丘明作,現(xiàn)在看來,它并非成于一人之手。但它既以左氏為名,或與“左氏”有某種關系。說它的大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的傳誦,大概是比較可信的。此書記事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終于魯?shù)抗?4年(前453)。它大約成書于戰(zhàn)國初,與國語之成書同時或稍后。 左傳不僅是杰出的歷史著作,被譽為“立言之高標,著作之良?!保▌⒅獛资吠?煩省),稱為“史之極也”(朱彝尊經義考卷169引賀循語),為歷代史家所景慕、崇奉;而且是光輝的散文典范,為后世文人所激賞、取法。陸游說:“前輩于左氏傳、太史公書、韓文、杜詩,皆通讀暗誦。”由此可見左傳在中國文學史上地

3、位之高、影響之大。 2此文如何評價? 晉乃秦之敵也。鄭近于晉而遠于秦,則鄭又秦之唇,唇亡而齒有不寒者乎?故秦伯不但不圍而且戍鄭也。清韓慕廬批點春秋左傳綱目句解卷二引林非齋評 最妙是“鄭既知亡矣”一語,將鄭撇開不顧,許多議論都是為秦,而不為鄭。教他退師,只是閑談逗出,在有意無意之間,真善于立言者也。戰(zhàn)國策士,大半祖此。然詞氣凌厲,多露圭角,不如此渾脫和婉耳。清周大璋左傳翼春十一 天下求文字之緊湊,用利害兩字,轆轤為用,移步換形,言簡詞悚,能使人不得不聽者,此篇是也。全篇重在“闕秦利晉”四字,使秦伯不能不聽。匪特燭之武敏給,非左氏文字曲曲傳寫,敏給亦無從見。文無他妙巧,但極緊極靈,代他體貼,代他估

4、量,代他不平,代他計較,代他抱屈,一一若貢忠誠,實一一皆關利害?!袄Α眱勺郑蚱搅?,或側重,或挪移抽換,但覺一步緊似一步。行文能解此法,殊游刃有余。近代林紓左孟莊騷精華錄卷上 城濮之役,晉人得志,秦人未必毫無忌心,其相與伐鄭者,乃牽率使來,非其心之所役也,故燭之武得以乘其機,不然豈有與人有成謀,而聽一說士之言,這翻然變計之理,后來張孟談之說。合韓魏以覆智氏,與此相類。近代韓席籌左傳分國集注卷五引吳曾祺評 3史記秦本第紀五有關記載 (繆公)三十年,繆公助晉文公圍鄭。鄭使人言繆公曰:“亡鄭厚晉,于晉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晉之強,秦之憂也?!笨姽肆T兵歸。晉亦罷。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卒。 4燭之武退秦

5、師史事編年 燭之武退秦師涉及春秋時秦、晉、鄭、楚等國間數(shù)十年的關系。理清相關史事,對準確理解課文十分重要。茲據左傳(引文出此不注)將該文所涉史事編年如次: 秦立晉君(前651)魯僖公九年秦穆公九年晉獻公二十六年 燭之武退秦師:“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薄熬敝盖啬鹿皶x君”指齊晉惠公,此句言晉惠公為秦穆公所扶立。 是年,晉獻公卒,晉陷入內亂。晉大夫里克弒新君獻公庶子夷齊、卓子,又使人迎公子重耳,重耳謝不就。又使人迎獻公次子夷吾。夷吾欲往,呂省、卻芮曰:“內猶有公子可立者而外求,難信。計非之秦,輔強國之威以入,恐危。”史記.晉世家)又云:“人實有國,我何愛焉,入而能民,土于何有?”夷吾從之,乃使(

6、x卻芮厚賂于秦,許割晉河東地。秦穆公以百里奚將兵納夷吾,齊桓公亦使()朋率師會秦師,共立夷吾為君,是為晉惠公。 惠公背約(前650)魯僖公十年晉惠公元年秦穆公十年 燭之武退秦師:“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朝濟而夕設版”是夸張說法。秦穆公有恩于晉,晉惠公背盟毀約?!敖梗ń窈幽先T峽市西)、瑕(今山西芮城縣南一據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其時為晉河東之地。 初,夷吾恃強國之力即位。及即位,悔之,使大夫丕鄭赴泰,托辭云;“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得以擅許秦者?寡人爭之弗能得,故謝秦?!保ㄊ酚?晉世家);秦晉遂失和。 其后,晉惠公殺里克、丕鄭。秦伐晉,惠公被俘。穆公夫人為其弟惠公請,

7、秦許晉和,釋惠公。晉以太子圉質于秦,許割晉河東地,秦晉盟于王城(今陜西大荔)。秦晉間的這一裂痕令秦穆公日后堅定站在近國的重耳一邊。 重耳過鄭(前637)魯僖公二十三年鄭文公三十六年晉惠公十四年 燭之武退秦師指出,晉圍鄭理由之一為鄭“無禮于晉”。此指晉公子重耳亡命過鄭,鄭文公不納之事。 是年,晉惠公卒,太子圉立,是為晉懷公。晉公子重耳居齊五年,去。經曹、宋,過鄭,鄭文公不禮。“鄭叔瞻諫其君日:晉公子賢,而其從者皆國相,且又同姓,鄭之出自厲王,而晉之出自武王。鄭君曰: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叔瞻日:君不禮,不如殺之,且后為國患。鄭君不聽。”(史記.晉世家)重耳亡至楚,楚成王待以諸侯之禮。重耳

8、允諾晉、楚治兵,晉退避三舍。重耳居楚數(shù)月,應秦之召入秦。 重耳主晉(前636)魯僖公二十四年晉文公元年秦穆公二十四年 燭之武退秦師:“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薄胺蛉恕敝盖啬鹿?,“此”指重耳入主晉國事。此句言重耳主晉全賴秦穆公之力。 是年,晉懷公主政,然新君不得人心。晉人聞公子重耳在秦,陰勸之返晉,愿為內應者甚眾。“穆公曰:知之欲急反國矣。趙衰與重耳下,再拜曰:孤臣之仰君,如百谷之惠時雨。”(史記.晉世家)秦穆公乃發(fā)兵助重耳,重耳與秦師濟河,入絳,立為晉君,是為晉文公。文公使殺杯公于高粱(今山西臨汾東)。懷公近臣呂省、()芮等懼誅作亂,秦穆公誘殺之。 重耳奔亡于外十九年,艱辛備嘗。得秦穆公之助為晉君

9、。其后,秦晉間保持著密切友好的關系。至秦晉圍鄭,秦單方面撤兵,秦晉關系出現(xiàn)裂痕,然終晉文公之世,秦晉無戰(zhàn)事。 鄭、楚結盟(前632)魯僖公二十八年鄭文公四十一年楚成王四十年晉文公五年 燭之武退秦師指出,晉圍鄭理由之二,為鄭“貳于楚”。此指晉楚城濮之戰(zhàn)時,鄭為楚之盟國。是年四月,晉楚爭霸中原。晉師退避三舍,至于城濮(今山東鄄城東南),晉楚大戰(zhàn),楚師敗績。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 鄭國處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據?!白詴x文公之過無禮,故背晉助楚”史記.鄭世家)。其時,“鄭伯如楚至其師”?!爸缕鋷熣撸缕溧崌畮煟S以佐楚也。戰(zhàn)時雖無鄭師,要心本佐楚”(孔穎達左傳正義)。楚敗,鄭懼,使人請和。五月

10、,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上(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上之盟,然晉、鄭間隔閡并未消除。兩年后晉圍鄭之事,實為城濮之戰(zhàn)余波。 秦晉圍鄭(前630)魯僖公三十年秦穆公三十年晉文公七年鄭文公四十三年 燭之武退秦師記秦晉圍鄭及秦國撤兵經過。秦因與晉之同盟關系,同時圖謀向東方發(fā)展,故參與圍鄭。鄭與秦無直接利害沖突,且晉勢盛對秦形成潛在威脅,故鄭大夫燭之武能拆散秦晉聯(lián)盟,說退秦師。 晉鄭關系就完全不同。是年春,晉伐鄭邊鄙,試鄭可攻與否。九月,“晉文公與秦穆公共圍鄭,討其助楚攻晉者,及文公過時之無禮也”(史記.鄭世家)。晉圍鄭的直接目的是羞辱鄭文公,

11、得主殺重耳之晉臣叔瞻。秦撤軍后,晉對鄭之威脅并未解除。鄭庶子子蘭在晉,事晉文公甚謹,斯時,從晉文公圍鄭,以求入鄭為太子。晉提出結盟兩項條件后,“鄭文公恐。不敢謂叔瞻言。瞻聞,言于鄭君日:臣謂君,君不聽臣,晉卒為患。然晉所以圍鄭,以瞻,瞻死而赦鄭國,瞻之愿也。乃自殺”(史記.鄭世家)。鄭文公以叔瞻之尸與晉,且許晉立子蘭為太子,晉兵方罷去。 三年后,鄭文公卒,子蘭立,是為鄭穆公,晉鄭關系徹底緩解。 秦晉交兵(前627)魯僖公三十三年秦穆公三十三年晉襄公元年鄭穆公元年 秦晉圍鄭后三年,晉文公卒,秦晉矛盾終于爆發(fā)。秦穆公以孟明等三帥遠征鄭。晉以“不喪吾喪”(文公之喪)、“伐吾同姓”(秦滅滑國)為由,出

12、晉師,擊秦師于崤,俘孟明等三帥,秦片馬只輪無返。 其后,秦晉數(shù)戰(zhàn),互有勝負。秦穆公三十六年(前624),孟明率師濟河焚舟,取晉王宮(今山西聞喜西),渡茅津至崤,埋秦軍尸骨而還。秦穆公開地千里,益國十二,成春秋一代霸主。 燭之武退秦師所記秦晉圍鄭之事,是晉楚城濮之戰(zhàn)的余波,也是秦晉爭霸之戰(zhàn)的前奏,處于四戰(zhàn)之地善于在大國夾縫中生存的鄭國,至戰(zhàn)國中為韓所滅(前375)。 4、簡介秦晉圍鄭形勢,了解與本文內容相關的歷史事實 這是秦國,都城為雍。這是晉國,都城為絳。這是鄭國,都城新鄭。晉鄭彼鄰,秦如攻打鄭國,的確如燭之武所言:“越國以鄙遠?!碑敃r,晉軍駐扎在函陵,即新鄭縣北;秦軍駐扎在汜水南面,離新鄭也

13、不遠。大軍壓境,鄭國危如累卵。燭之武退秦師中記敘的就是秦晉攻打鄭國之前展開的一場外交斗爭。燭之武是這場外交斗爭的主角,他身負君命,只身赴秦,說退秦軍,實屬不易。 當時,秦、晉、鄭三國的關系十分復雜,了解與此文相關的歷史史實,對我們學好這篇課文十分重要。 摘自:/zhongyu/ziliao/zhuzhiwu.htm 教學設想 1、學生通過搜集與課文相關的網頁,培養(yǎng)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 2、通過本文主題的篩選,培養(yǎng)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3、通過本文學案的編寫、網絡上的討論與協(xié)商、文本報告的制作等讓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 4、通過學生對他人學習文本的評價,培養(yǎng)學生學習鑒賞能力。

14、課時安排:安排二學時 教學過程 資源搜集:教師指導學生登入www.I等網站,也可以讓學生用搜狐等網絡查找工具查尋與本課相關的網站、網頁,然后把本文資料復制張貼到自己的文件夾上。 主題篩選:學生閱讀自己下載到的資料并且通過網上鄰居相互交流,選擇確定自己的學習主題。本文學習主題的樣式參見下一環(huán)節(jié)中的學案。 燭之武退秦師學案 (一)學習主題的選定: 1、能正確地理解文中詞語的含義,如貳、軍、辭、鄙、陪、行李、共、濟、肆、闕、若夫、微微等。 2、能弄清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3、把握燭之武勸退秦師的原因。 4、背誦課文。 (二)本文學習重點 本人以積累文言詞語,培養(yǎng)閱讀分析能力和學習本文刻畫人物藝術手

15、法為重點。 (三)學習方法 1、讀2、解3、辯4、理a本文主要任務是誰?b本文主要時間是什么?cd 網絡討論: 學生交換網名后登入中國交友中心“讀書時間”聊天室,教師在聊天室內教師提出下列問題給學生討論: 1、本文主要人物是誰? 2、本文主要事件是什么? 3、主要人物在什么情況下出場? 4、燭之武為什么能臨危授命?(鄭伯態(tài)度誠懇,勇于自責,曉之以理。燭之武腹有良謀,成竹在胸。) 5、燭之武為什么能說退秦兵? 6、晉軍為什么不愿向秦軍進攻? 7、燭之武怎樣一步一步說服秦穆公? 8、總結本文寫作特色。 以上問題答案不設標準,讓學生自由發(fā)揮,只要學生言之有理,教師都給予討論。 文本制作: 通過學生的

16、自學和網絡的協(xié)商討論,學生利用word 制作一個學習結果的文本報告,教師組織學生互評。 學習主題:學習古人高超的辯論技巧 目標:1、積累常用的文言實詞:如若、鄙、說、厭等 2、理解掌握常用的幾個文言虛詞:之、以、于、焉等 3、理解掌握名詞的活用、名詞的使動用法、文言倒裝句、省略句等文言文詞法和句法知識 4、結合上下文翻譯文言文句子,學會分析句子言外之意 5.學習本文層次安排技巧 6、學習本文人物刻畫方法 7、能對人物作簡單的分析 主要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 1、課文重點實詞的理解 (1)且貳()于楚也 (2)晉軍()函棱(詞的用法_) (3)若()使燭之武見秦軍 (4)越國以鄙()遠(詞的用法_)

17、 (5)焉()用亡鄭以()陪鄰 (6)共()其乏困()(“共”的用法_) 一.閱讀分析課文第一段: 1.“侯”“伯”是什么樣的職位?(第一段包含什么文化常識?) 答:春秋時期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五個爵位,等級依次有高低。 2.“以”是什么用法?它還有哪些用法呢? 答:“以”是因為的意思,它還有“根據”(田家侯之,以興農事)、“把”(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用”(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來”(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1.第一段中兩個“于”的用法是否相同?試具體說說它們各是怎樣的意思? 答:不同,前一個是“對”,后一個是“向”。 2.第一段中兩個“軍”字是什么意思?它用法是什么用法? 答:都

18、是名詞作動詞,駐軍。 3.晉侯、秦伯為什么圍攻鄭國? 答:因為鄭國不敬重晉侯,又依附楚國。 4.你認為晉軍和秦軍出兵的理由是否正當呢? 答:不正當,鄭國的做法是出于為自己的國家安全著想,并沒有不對的地方。 5.作者開頭指明原因有何用意? 答:為后文寫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伏筆。 小結:本段用簡要的文字交代了晉軍、秦軍伐鄭的原因,為下文燭之武退秦師設伏,這是先秦散文的常用寫法。這是故事情節(jié)的開端部分。 二.分析第二段: 1.第二段中四個“之”是什么用法?怎樣翻譯? 答:第一個是代詞,代佚之狐的意見;第二個“之”是取消句子獨立性,結構助詞;第三個“之”是結構助詞“的”;第四個“之”是代詞,代鄭伯。 2.

19、第二段中的人物稱呼怎么理解? 答:“公”對諸侯王的稱呼;“臣”是官員。百姓在帝王面前的自稱,“子”是對別人的敬稱;“寡人”是古代帝王自謙的稱呼。 3.這一段作者既有對燭之武的直接描寫,又有對他的間接描寫,請指出來。 答:通過“佚之狐”來寫燭之武是間接描寫,說明燭之武有非凡的才能。其余是直接描寫,表現(xiàn)燭之武自謙,通情達理、忠誠愛國的品質。 4.鄭伯有著怎樣的品格?通過寫鄭伯也可以表現(xiàn)燭之武,這種寫法又叫什么? 答:鄭伯的自責表現(xiàn)了他的大度和坦誠;這種寫法是側面描寫,起襯托作用。 小結:本段寫佚之狐推薦燭之武及燭之武臨危受命。這是故事的發(fā)展部分。 三.作業(yè): 1.練習一(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

20、朗讀課文,復習第一課時內容。 1.翻譯1.2段。 2.背誦并說說前四段大意。 二.分析閱讀第三段: 1.本段中的三個“亡”字意義和用法有何不同? 答:第一個“亡”是滅亡、亡國之意思,動詞;第二個和第三個都是消滅,使滅亡的意思,作使動詞。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與“且君嘗為晉君賜矣”中的兩個“為”字的意思是否相同?“為”字還有哪些用法? 答:不同,前者是當作的意思;后者是給予的意思。這兩處都是動詞。“為”還有的用法是:為了(故為之說,以俟乎觀人風者得焉)做(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認為(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凶?,是(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3.本段中“東道主”“往來”“行李”等與現(xiàn)

21、代漢語是否相同? 答:“東道主”“行李”跟現(xiàn)代漢語不同,“東道主”是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是出使的人。“往來”則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 4.這一段有三個通假字,請找出來,具體說明。 答:“共其乏困”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給;“何厭之有”的“厭”通“饜”,意思是滿足;“秦伯說”中的“說”通“悅”,意思是高興。 5.燭之武是怎樣勸服秦伯的? 答:燭之武說話站在秦國的利益上,說明鄭亡對秦國的重大影響,使秦伯不敢參與“圍鄭”。 6.燭之武勸說秦王用了哪些道理? 答:1、飛地難治論2、亡鄭有害論3、舍鄭有益論4、過河拆橋論。5、亡鄭陪鄰論6、無限擴張論 小結:這一部分集中筆墨表現(xiàn)燭之武的口才和聰明智慧

22、。這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 三.分析閱讀第四段: 1.“微”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我們曾經在哪一篇課文學過這個詞? 答:沒有的意思;曾經在岳陽樓記中學過這個詞即“微斯人,吾誰與歸”。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中“因”的用法是什么?我們還學過它的用法嗎? 答:“因”的用法是介詞,意思是依靠。它的用法還有:于是(定伯因復擔鬼,鬼無重)根據(因地制宜) 3.“以亂易整”中的“易”的意思是什么?這個詞還有哪些用法? 答:“易”的意思是代替;此外“易”字還有:變更(寒暑易節(jié),始一返焉)容易(人之為學有難易乎)改換(一客數(shù)敗,嗤其失算,欲易置之)。 3.晉文公的性格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充分的表現(xiàn),說說他是一個怎樣的

23、人? 答:講求仁愛、機敏聰慧,有長遠眼光的人。 小結:這一段寫晉軍撤退,鄭國解圍,這是故事的尾聲。 四:燭之武的論辯藝術 要尊重他人。只有尊重他人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燭之武對于秦伯,鄒忌對于齊威王,觸龍對于趙太后,都是必恭必敬的。燭之武一口一個“君”,鄒忌一口一個“臣”(自稱),觸龍“病足,曾不能疾走”,卻也要“徐趨”而“至而自謝”,每一言每一行無不表現(xiàn)了對對方的尊敬。這種尊敬贏得了對方的好感,從而也為自己的說服工作打好了感情基礎。 要努力制造一種和諧的談話氣氛。這一點在觸龍說趙太后中表現(xiàn)的尤為突出。觸龍剛見太后時,“太后盛氣而揖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觸龍開口便談讓長安君為人質的事,很可能落

24、入太后唾其面的尷尬境地,因為,人在生氣的時候,是最不理智的,不但難于聽取他人的意見,而且很可能把對方當作發(fā)泄的對象。老到、精明的觸龍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見到太后后,他避而不談長安君之事,而是詢問太后的飲食起居,嘮起了家常,從而使太后由“太后盛氣而揖之”到”色稍解”,既而“笑曰”,和諧的談話氛圍形成了,自己陳述意見條件的也就成熟了。 迂回戰(zhàn)術,“比興”手法,欲成甲事,先談乙事,以乙事促成甲事,請君入甕。燭之武的目的是讓千里行軍至此的秦伯退兵,鄒忌意在讓“弊甚”的威王接受國人的指責,而觸龍則完全是為了讓趙太后的愛子到齊國作人質。這些事,即使是一般老百姓,也是很難接受的,更不用說是萬人之上的一

25、國之君。所以,如果他們在一開始就切入正題,很可能一下子就陷入騎虎難下的僵局,鬧不好還會受辱甚至招致殺身之禍。因此,在談話的開始,他們對自己此行的目的避而不談,而是談一些表面上看來與之不相干的事情:燭之武不談讓秦退兵的事,卻大談秦國的利害得失;鄒忌開口談的是一些閨房私語,觸龍則純粹是拉家常。但在事實上,他們在選擇話題時,是煞費苦心的,談論這些話題,其目的都是為了引出自己要真正要談論的內容,都是為后面的話題服務的。這些話題和后面的話題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捎孟旅娴倪壿嬐评韥砀爬ǎ?如果A,那么B。 AB之間的關系和甲乙之間的關系一樣。 所以,如果甲,那么乙。 試鄒忌的言辭為例 我是朝庭重臣,地位高,權利大,因此,在家受妻、妾、客蒙蔽很厲害。 我與妻、妾、客的關系同國君與各國諸侯、大臣、宮女的關系一樣。 所以,作為擁有至高無上權利的一國之君受諸侯、大臣和宮女的蒙蔽更深。 采用迂回戰(zhàn)術,從日常生活小事談起,由日常生活小事中的小道理,引出治國安邦的大道理,這種勸諫藝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