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高考語文文言文的綜合題試題含詳細答案_第1頁
2020-2021高考語文文言文的綜合題試題含詳細答案_第2頁
2020-2021高考語文文言文的綜合題試題含詳細答案_第3頁
2020-2021高考語文文言文的綜合題試題含詳細答案_第4頁
2020-2021高考語文文言文的綜合題試題含詳細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高中文言文試題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秦起宗,字元卿,其先上黨人,后徙廣平?jīng)乘h。起宗生長兵間,學書無從得紙,父削柳為簡,寫以授之;成誦,削去更書。年十七,會立蒙古學,學輒成,辟武衛(wèi)譯史。御史中丞塔察兒愛其才,遷中臺譯史。仁宗即位,轉(zhuǎn)中書譯史,累遷太子家令司典簿官,上言:東宮官屬,輔導德義,財賦非所治也。朝廷是之。遷南臺御史。建康多水,或?qū)崬亩兴疽种?,或無災而訴災,起宗微行得實,人以為神明。文宗初立,命威順王征八番。是時,蜀省囊加臺拒命未平,起宗極言武昌重鎮(zhèn),當備上流之師,親王不可遠去,力止之。及王入見,帝謂曰:“八番之行,非秦元卿,幾為失計。”朝議以起宗治蜀,幕府忘其名,曰秦

2、兀卿,帝引筆改曰起宗,其眷注如此。拜中臺御史,劾中丞_和尚受人婦人賤買縣官屋不報起宗從臺官入見跽辯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會日暮岀明日,立太子,有赦,起宗又奏:不罪和尚,無以正國法。和尚服辜。帝曰:為御史,當如是矣。”又劾閩憲卜咱耳竊父妾以逃,其父憤死,瀆亂天常,流之嶺南。自是盡言無諱,皆見聽用。遷都漕運使,帝召諭之曰:漕輸事多廢闕,賴御史治之爾。出為撫州路總管,至官,有司供張甚盛,問其費所從出,小吏不敢隱,曰:借辦于民。遂亟使歸之,幾席僅給而已。自是官府僚佐有宴集,成禮即止。因諭眾曰:我素農(nóng)家,安儉約,務安靜,庶使吾民化之。居一歲,以老去官。明年,以兵部尚書致仕,居一歲,卒,謚昭肅。(節(jié)選自元史秦

3、起宗傳)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劾中丞和尚受人婦人/賤買縣官屋不報/起宗從臺官入見/跽辯/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會日暮/出劾中丞和尚受人婦人/賤買縣官屋不報/起宗從臺官入見/跽辯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會日暮/出/劾中丞和尚受人婦人/賤買縣官屋/不報/起宗從臺官入見/跽辯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會日暮/出劾中丞和尚受人婦人/賤買縣官屋/不報/起宗從臺官入見/跽辯/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會日暮/出下列對文中加下劃線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簡,古代的書寫材料,是削制成的狹長竹片或木片,若干簡編綴在一起稱為“策”。東宮,太子所居之宮,借指太子,后也可指皇太后,如

4、清朝有東、西宮皇太后之分。幕府,原指古代將軍的府署,后世稱地方軍政大吏的府署,幕府中的僚屬稱幕僚。漕運,古代中央政府將各地所征收的糧食等經(jīng)水路運往首都或指定地點的運輸行為。(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秦起宗勤于學習,富有學識才華。他生長兵間,缺紙少書,依靠父親削柳為簡進行學習;十七歲時,創(chuàng)立蒙古學并取得成功,被委以重任,連連升遷。秦起宗慮事周密,善于審時度勢。元文宗即位,準備征討八番,秦起宗認為蜀省尚未平定,會對武昌形成威脅,極力勸阻威順王遠行征討,避免了禍患。秦起宗忠于職守,劾奏直言無諱。任中臺御史,堅持彈劾和尚不法行為,使其被定罪;又彈劾卜咱耳不倫之事,使其被流

5、放嶺南,皇上嘉其行,納其言。秦起宗體恤百姓,為政廉儉務實。到任撫州路總管時,要求下屬官員降低接待宴席的規(guī)格,并將費用歸還百姓,從此革除了當?shù)毓賳T鋪張宴集的風氣。(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qū)崬亩兴疽种?,或無災而訴災,起宗微行得實,人以為神明。我素農(nóng)家,安儉約,務安靜,庶使吾民化之?!敬鸢浮浚?)D(2)B(3)A(4)有時確實遭災而官員壓制不報,有時無災卻上報有災,秦起宗微服私訪得到了實情,人們都認為他很英明。我本是農(nóng)家子弟,安于儉省節(jié)約,追求安寧平靜,希望讓我的百姓改變這種風氣?!窘馕觥俊痉治觥浚?)本題中,“劾中丞和尚受人婦人、賤買縣官屋,不報。起宗從臺官入見,跽辯久之,敕

6、令起,起宗不起,會日暮/出”,這段話是說“彈劾中丞和尚接納婦女、賤買縣官房屋,(卻)沒有批復。秦起宗跟從臺官入宮進見,長跪爭辯了很久,皇帝命令他起來,他不肯起來,到太陽快落山的時候,就出來了”,圈出句子中的名詞和代詞,如“中丞和尚”“婦人”“縣官屋”“起宗”等,然后依據(jù)句意和語法關系進行排除,如“買”是動詞,賓語是“縣官屋”,“不報”是說前面“彈劾的內(nèi)容”沒有得到批復,故應在“縣官屋”和“不報”之間斷開,這就排除AB兩項;“久之”意思是“很久”,是說“跽辯”很久,二者不能斷開,且“敕令起”的主語應是“皇帝”,而“起宗”應是“不起”的主語,“敕令起”和“起宗不起”是兩個各自完整的句子,應該分開,

7、這就排除C項,故選D項。(2)B項,東宮后也可指皇太后,如清朝有東、西宮皇太后之分錯誤,選項舉例錯誤,因為只在漢代有這種說法,且東宮太后也不是“東宮可以指代。故選B項。(3)A項,秦起宗創(chuàng)立蒙古學錯誤,從文中來看,第一段說“年十七,會立蒙古學,“蒙古學是蒙古語學校,而且也不是秦起宗創(chuàng)立。故選A項。(4)本題中,第一句中,“或”,有時;“有司”,有關官員;“抑”,壓制;兩個“而”都是連詞,表轉(zhuǎn)折關系,卻;“微行”,微服私訪;“得實”中“實”活用為名詞,實情;“以為”,認為。第二句中,“素”,本來;“我素農(nóng)家”是判斷句;“安”,安于;“務”,追求;“庶”,希望;“使”,讓;“化”,改變,“之”,代

8、詞,代這種風氣。故答案為:D;(2)B;A;有時確實遭災而官員壓制不報,有時無災卻上報有災,秦起宗微服私訪得到了實情,人們都認為他很英明。我本是農(nóng)家子弟,安于儉省節(jié)約,追求安寧平靜,希望讓我的百姓改變這種風氣?!军c評】本題考查的是文言文斷句能力,注意文句的句首發(fā)語詞。文言斷句時,要在句首發(fā)語詞后斷句,然后根據(jù)其他語法成分進行斷句。2本題考查的是文化常識的識記能力,注意積累這些知識。文化常識豐富多彩,要多積累多背誦,積累時要注意分類進行。本題考查的是文本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注意疏通文本大意。通過翻譯疏通文本大意,然后閱讀選項在原文中找出相關的文段進行辨析。本題考查的是文言翻譯的能力,注意把重點詞翻

9、譯出來。文言翻譯的得分點在重點詞上,所以一定要把重點詞翻譯出來。【參考譯文】秦起宗字元卿,祖籍上黨,后遷居廣平?jīng)乘h。秦起宗生長在軍隊中,讀書無法得到紙,其父削柳木為片,寫好后教他;能背誦后,削去再寫新的內(nèi)容。十七歲時,適逢設立蒙古學,他一學就會,被征召為武衛(wèi)譯史。御史中丞塔察兒愛惜他的才能,升任他為尚書省譯史。元仁宗即位,他又轉(zhuǎn)遷任中書省譯史,屢次升遷太子家令司典簿官,上奏說:“東宮的屬吏,輔佐引導道德信義(是職責),財物不是(應該)管理的?!背⒄J為他是正確的。又升任南臺御史。建康(南京)是多水的地方,有時確實遭災而官員壓制不報,有時無災卻上報有災,秦起宗微服私訪得到了實情,人們都認為他很

10、英明。元文宗即位,命令威順王征討貴州苗族八番。這個時候,四川行省平章政事兼宣政院使囊加臺造反沒有平息,秦起宗竭力陳說武昌是重鎮(zhèn),應防備上游的軍隊,親王不能離開湖廣遠去,極力阻止了這件事。等到威順王入朝謁見,文宗對他說:“征討八番的行動,要不是秦元卿,幾乎失策?!背⒆h論讓秦起宗治理蜀地,幕府忘了他的名字,說秦元卿,文宗提筆改正“起宗”,皇帝對他的關注達到如此程度。授上書省御史,彈劾中丞和尚接納婦女、賤買縣官房屋,(卻)沒有批復。秦起宗跟從臺官入宮進見,長跪爭辯了很久,皇帝命令他起來,他不肯起來,到太陽快落山的時候,就出來了;第二天,立太子,有赦免命令,秦起宗又上奏:“不處罰和尚,不能正國法。”

11、和尚服罪?;实壅f:“做御史,應該像這樣?!庇謴椲栏=ǖ胤介L官卜咱耳,曾與父親的妾私奔,其父氣死,使天?;靵y,(最后)被流放到嶺南。從此,暢所欲言,無一點忌諱,都被聽從并予采用。升遷都漕運使,皇帝召他來,對他說:“漕輸之事,多遭損壞,依靠你去治理。”出任撫州路總管,到任之日,(當?shù)兀┕倮襞e行宴會,非常豐盛,秦起宗詢問費用由誰出,小吏不敢隱瞞,說:“從百姓借取?!庇谑邱R上讓他們還回去,桌子上的東西夠吃就行了。從此,官員和下屬有宴飲集會,使禮完備就行了(停止)。于是告訴大家說:“我本是農(nóng)家子弟,安于儉省節(jié)約,追求安寧平靜,希望讓我的百姓改變這種風氣。”居位一年,因年老辭官。第二年,以兵部尚書之職(身

12、份)退休,又過了一年,去世,謚號昭肅。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舜禹之事(唐)柳宗元魏公子丕,由其父得漢禪。還自南郊,謂共人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庇韶б詠斫孕χA壬唬贺е匀羰强梢?。吾見笑者之不知言,未見丕之可笑者也。凡易姓授位,公與私,仁與強,其道不同;而前者忘,后者系,其事同。使以堯之圣一日得舜而與之天下能乎吾見小爭于朝大爭于野共為亂堯無以已之。何也?堯未忘于人,舜未系于人也。堯知其道不可,退而自忘;舜知堯之忘己而系舜于人也,進而自系。舜舉十六族,去四兇族,使天下咸得其人:命二十二人,興五教,立禮刑,使天下咸得其理;合時月,正歷數(shù),齊律、度、量、權衡,使天下咸得其用。積十

13、余年,人曰:“明我者舜也,齊我者舜也,資我者舜也。天下之在位者,皆舜之人也。而堯隤然,聾其聰,昏其明,愚其圣。人曰:“往之所謂堯者果烏在哉?或曰“耄矣,曰匿矣。又十余年,其思而問者加少矣。至于堯死,天下曰:“久矣,舜之君我也。夫然后能楫讓受終于文祖。舜之與禹也亦然,禹旁行天下,功系于人者多,而自忘也晚。益之自系亦猶是也,而啟賢聞于人,故不能。夫其始系于人也厚,則其忘之也遲。不然,反是。漢之失德久矣,其不系而忘也甚矣。宦、董、袁、陶之賊生人盈矣,丕之父攘禍以立強,積三十余年,天下之主,曹氏而已,無漢之思也。丕嗣而禪,天下得之以為晚,何以異夫舜、禹之事耶?然則漢非能自忘也,其事自忘也;曾氏非能自系

14、也,其事自系也。公與私,仁與強,其道不同,其忘而系者,無以異也。堯、舜之忘,不使如漢,不能授舜、禹;舜、禹之系,不使如曹氏,不能受之堯、舜。然而世徒探其情而笑之,故曰:笑其言者非也。問者曰:“堯崩,天下若喪考妣,四海遏密八音三載。子之言忘若甚然,是可不可歟?”曰:是舜歸德于堯,史尊堯之德之辭者也。堯之老更一世矣,德乎堯者,蓋已死矣,幼而存者,堯不使之思也。不若是,不能與人天下?!咀⑨尅客哼z忘:系:擁護。(1)對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明我者舜也明:引導B.舜之君我也君:君主C.禹旁行天下旁行:走遍D.丕嗣而禪嗣:繼示(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下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問的一組

15、是()吾知之矣俯察品類之盛B.夫其始系于人也厚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C.然而世徒探其情而笑之拔劍撞而破之D.天下若喪考妣若亡鄭以為東道主(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曹丕受禪后,走下禪壇說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后世的人譏笑曹丕不懂舜禹之事,可柳宗元不這樣認為,他說曹丕這樣說是可以的。柳宗元認為在改朝換代的情況下禪讓帝位,它所遵循的原則是不一樣的,但面臨前代帝王已被人們遺忘,維承的君王已被人們擁護的情況是相同的。漢朝的帝王不能像堯舜那樣自愿讓人們忘記,曹操父子也不能像堯舜那樣使人們擁護自己,但曹氏父子因建立的功績而獲得了人們的擁護。本文不講眾所皆知的退位讓國的緣由,而是

16、別出心裁地陳述讓位者和受禪者之間有計劃的事先準備,夾敘夾議,將禪讓有理論述得透徹明白。(4)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使以堯之圣一日得舜而與之天下能乎吾見小爭于朝大爭于野其為亂堯無以已之(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人曰:往之所謂堯者果烏在哉?”或曰耄矣”,曰匿矣”。不若是,不能與人天下?!敬鸢浮浚?)B(2)C(3)A使以堯之圣/一日得舜而與之天下/能乎/吾見小爭于朝/大爭于野/其為亂/堯無以已之。(5)人們說:從前所說的那個堯究竟在哪里?有人說:“他老了。也有人說:“隱居起來了。”如果不這樣做,堯就無法把天下禪讓給別人。【解析】【分析】(1)B項,“君”,結合“舜”“我”分析,

17、名詞“君主”錯誤,動詞,當君主、做君主。句意:舜當我們的君主已經(jīng)很久了。故選B。A項,代詞,指舜禹接受禪讓的事;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B項,助詞,舒緩語氣;用于句末,表判斷。C項,連詞,表順承關系。D項,好像;如果。故選CoA項,“后世的人譏笑曹丕不懂舜禹之事”錯誤?!坝韶б詠斫孕χ?,是從曹丕以來的人們都譏笑他。故選Ao“能乎”,可以嗎,可以獨立成句,前后應該斷開;“吾”作為后面句子的主語,抓住“小爭“大爭分析,兩句應該對稱;堯作為無以已之的主語,前面應該斷開。結合句意內(nèi)容分析斷句。句意:即使像堯那樣圣明,得到舜以后立即就把天下交給他,可以嗎?我可以預見那樣就會發(fā)生動亂,小則在朝廷上引起激烈

18、的辯論,大則在民間發(fā)生斗爭,那樣造成的混亂局面,堯也沒有辦法使之停止。“往,以前;“所謂”,所說的;果,結局,與因相對;烏”,文言疑問詞,哪、何;或”,代詞,有的人;?!?,年老,八九十歲的年紀;匿”,隱藏、躲藏、隱匿?!叭簟?,像;是”,代詞,這樣做;不能”,沒有辦法,前面需要補充主語堯”;與,禪讓。故答案為:B;(2)C;A;使以堯之圣/一日得舜而與之天下/能乎/吾見小爭于朝/大爭于野/其為亂/堯無以已之。人們說:“從前所說的那個堯究竟在哪里?有人說:“他老了。”也有人說:“隱居起來了?!比绻贿@樣做,堯就無法把天下禪讓給別人。【點評】(1)此題考查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和識記能力。文言實詞的理解

19、,重在平時積累,但也不能死記硬背,記憶時要結合句意,注意歸納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對課文注釋中有明確注明的字詞要加強記憶。答題的方法有“結構分析法“語法分析法”“形旁辨義法”“套用成語法”“套用課本法”,但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給的詞義代到原文中去,看語意是否通順來確定答案的正確與否。此題考查文言虛詞的理解與辨析能力。這類題,要求學生平時注重識記,積累,掌握文言18個虛詞的常規(guī)用法;當然也可以借助語境或利用教材所學作遷移聯(lián)想等來推斷詞義。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nèi)容要點、篩選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學生準確翻譯理解文言內(nèi)容,特別是側(cè)重于對文章

20、要點的具體把握,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關鍵所在,在解答的時候要突出這一點內(nèi)容。此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能力。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nèi)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聯(lián)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難細分辨。緊緊抓住“曰“云言”,對話最易被發(fā)現(xiàn)。常用虛詞是標志。(5)此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的能力。翻譯題是區(qū)分度較大的題目,一定要注意直譯,注意重點字,還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綱規(guī)定的“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介賓短語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譯中一定要有所體現(xiàn)?!緟⒖甲g文】魏公子曹丕依靠他父親曹操打下的基礎得到漢朝的禪讓。他從南郊祭天回來,對他的群臣說:“現(xiàn)在我完全了解舜禹接受禪讓的

21、事宜了?!睆牟茇б詠砣藗兌甲I笑他。我柳先生說:曹丕這樣說是可以的。我只看到譏笑者不懂得這句話的意思,看不出曹丕有什么可笑的地方。凡是在改朝換代的情況下禪讓帝位,是出于公心還是出于私意,是憑借道德還是依靠強力,它所遵循的原則是不一樣的;但前代的帝王已被人們遺忘了,繼承的君主已為人們所擁護,這種情況是相同的。即使像堯那樣圣明,得到舜以后立即就把天下交給他,可以嗎?我可以預見那樣就會發(fā)生動亂,小則在朝廷上引起激烈的辯論,大則在民間發(fā)生斗爭,那樣造成的混亂局面,堯也沒有辦法使之停止。那是什么原因呢?因為堯還沒有被人們遺忘,舜還沒有被人們擁護。堯知道那樣的辦法行不通,就退居幕后讓人們慢慢忘掉他;舜知道堯

22、這樣做是為了讓人們忘掉他而擁護舜,于是舜就積極主動爭取人民對自己的擁護。舜選拔了十六個氏族首領,除掉了四個兇惡的氏族首領,使天下人都得到有才能的首領;他任命了二十二個大臣,鼓勵五種道德規(guī)范,制定禮制刑法,很好地治理天下;正確劃分四時月份,整理歷法,統(tǒng)一樂律和度、量、權衡,使天下人都能正確地使用。經(jīng)過十多年后,人們都說:“引導我的是舜,治理我的是舜,幫助我的是舜?!碧煜履切┳龉俚?,全都是舜任用的人。然而堯衰老了,他的耳朵聾了,眼花了,頭腦也不清楚了。人們說:“從前所說的那個堯究竟在哪里?”有人說:“他老了?!币灿腥苏f:“隱居起來了?!庇诌^了十多年,那些問及思念他的人更加少了。及至堯逝世時,天下的

23、人說:“舜當我們的君主已經(jīng)很久了?!痹谶@樣的情況下,舜才在祖廟里接受堯的禪讓,繼承堯最終放棄了的帝位。舜后來把帝位禪讓給禹,也是這樣的情況,禹治水走遍天下,人們懷念他的許多功績,而他退居幕后很遲。伯益也一直沒有在人們中間樹立威望,取得擁護,而人們又了解啟的才能,所以禹最后沒有能夠把帝位禪讓給伯益。君主當初功績大,對人們的影響深,那么人們不會很快忘記他。不然的話,人們就會很快忘記他。漢朝的政治腐敗已經(jīng)很久了,它不受擁戴而被人們遺忘的情況十分嚴重?;鹿佟⒍?、袁氏兄弟、陶謙等人殘害百姓,罪大惡極。曹丕的父親曹操平息禍亂,建立強大的權威,經(jīng)過了三十多年,天下的統(tǒng)治者實際上是曹姓的人了,天下人已漸漸忘

24、卻漢朝。曹丕繼承曹操而受漢獻帝的禪讓,天下的人感到得到他為君已經(jīng)晚了,這跟舜禹禪讓的情況有什么區(qū)別呢?然而漢朝的帝王并不能像堯舜那樣自愿讓人們忘記,而是他們所做的事不得人心才被人們遺忘的;曹氏父子也不能像舜禹那樣使人們擁護自己,而是他們建立的功績獲得了人們的擁戴。雖然其中或從公心出發(fā),或由私心出發(fā),或者憑借仁德,或者依仗強力,舜禹禪讓和漢魏禪讓所依據(jù)的原則是不同的,但他們中一方被遺忘,一方受擁護,這是相同的。堯和舜如果不像漢末帝王一樣被人們遺忘,就不可能把帝位傳給舜和禹;舜和禹如果不像曹氏父子樣受人們擁護,就不可能從堯和舜那里接受帝位。但是社會上的一般人只是探究曹丕的思想動機就譏笑他。所以我說

25、:譏笑他的言論的人是不對的。有人問:“堯去世時,天下的人好像父母死了一樣,全國三年不奏樂。你說人們忘記了他,似乎說得言過其實了,這可不可以這樣說呢?我回答說:這是舜有意把功德歸之于堯,以及歷史上尊崇堯的德行的說法。堯衰老退居幕后已經(jīng)有三十年之久了,那些感激懷念堯的人,越來越多地死去了。其中當時年幼而還活著的人,堯設法不讓他們懷念擁戴自己。如果不這樣做,堯就無法把天下禪讓給別人。3閱讀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題??v囚論(宋)歐陽修信義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錄大辟囚三百余人,縱使還家,約其

26、自歸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后者,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于人情哉?或曰:“罪大惡極,誠小人矣;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蓋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痹唬骸疤谥疄榇耍郧蟠嗣?。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所以縱之乎?又安知夫被縱而去也,不意其自歸而必獲免,所以復來乎?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來,是下賊上之心也。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茲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為極惡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視死如歸而存信義,此又不通之論也!”“然則何為而

27、可?”曰:縱而來歸,殺之無赦;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恩德之致爾。然此必無之事也。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爾。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咀⑨尅靠v囚:史書記載唐太宗曾假釋數(shù)百死囚,囚犯人歸家后全部按時返回,最終赦免了他們。賊:指窺察。(1)可填入第段方框處的虛詞是()且B.則C.乃D.而(2)分析第段的作用。(3)對第段所用論證方法分析正確的一項是()以唐太宗縱囚的事例,證明死囚應約就死的難能可貴。引用唐太宗縱囚的史料,證明小人也可以轉(zhuǎn)化為君子。將君子和死囚進行對比,證明死囚應約的表

28、現(xiàn)違背人情。將君子和死囚進行類比,證明仁君對臣民不能有所偏見。(4)概括第段駁論的思路。(5)根據(jù)文意,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以下選項中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ǎ┙韫胖S今,指出治理國家要順應人情、嚴肅法制。借古抒懷,感慨統(tǒng)治者實施恩德只是為邀取名聲。點評歷史人物,表明唐太宗雖有善行,不及堯舜仁德。探究歷史規(guī)律,提倡道德教化要基于人情、行于日常?!敬鸢浮浚?)C(2)指出“死囚”罪大惡極的特點和“守義赴死”難于一般信義要求的高尚性質(zhì),引出下文對唐太宗縱囚事件不合情理之處的論述。(3)C(4)先推勘唐太宗與死囚的心理活動,一針見血地指出縱囚與自歸的動機各是邀取名聲與僥幸求生,并非施恩德和講信義;接著將太宗六

29、年深德與一日淺恩相比,以太宗在位六年的恩德教化并沒有消弭小人犯極惡大罪的事實,反襯出縱囚一舉忽然使小人視死如歸的不合情理,證明死囚自歸并非出于恩德感化,由此批駁了“太宗施加恩德而使小人迅速變?yōu)榫印钡挠^點。(5)A【解析】【分析】(1)文章第二段是對林和靖先生的評價,方框的位置在句末,從上文來看,這個句子應是一個判斷句,所給選項中,“則”和“乃”可以用在判斷句中,“則”一般起強調(diào)和確認作用,“乃”一般表示對事物的確認,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是”。因而可譯為是”就是”。本題中用乃”更恰當,故答案應為C項。(2)從內(nèi)容上看,第段先寫了君子和小人的區(qū)別,然后指出判處死刑的人是小人中特別壞的,最后總結,

30、為正義而死是君子也難以做到的,說明死囚都是罪大惡極的,而“守義而死”是君子也難以做到的。從結構上看,開頭段有引出下文的作用。(3)第二段引用了唐太宗即位后第六年縱囚的史料,采用的是舉例論證的手法,分析過程中又將君子和小人進行對比,最后得出結論“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于人情哉”,告訴讀者,君子都做不到的事情小人卻做到了,這是違背人之常情的。由此可知C項正確。A項,證明死囚應約就死的難能可貴對觀點理解錯誤;B項,證明小人也可以轉(zhuǎn)化為君子無中生有;D項,證明仁君對臣民不能有所偏見無中生有。(4)從第三段來看,作者先列出要批駁的觀點“罪大惡極,誠小人矣;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

31、然后分析說“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意其必免而復來,是下賊上之心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指出太宗縱囚與囚犯自歸皆有動機,與恩德和信義都沒有關系;最后用“太宗施德于天下,于茲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為極惡大罪”來反襯“一日之恩,能使視死如歸而存信義”,表明“此又不通之論也”,有力地駁斥了“罪大惡極,誠小人矣;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的觀點。(5)縱囚論是歐陽修的一篇史論文章。文章評論唐太宗李世民的假釋死刑囚犯,犯人被釋歸家后又全部按時返回,從而赦免他們的史實。文章開門見山,從“信義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說起,定下全文基調(diào)。接著通過唐太宗縱放死囚的史實,用君子與小人相比較

32、,論析指出唐太宗的做法有悖人情,違反法度,是沽名釣譽的一種手段。因此,作者認為唐太宗的做法不值得效法,而應該“堯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由此可知,答案應為A項。故答案為:C;指出“死囚罪大惡極的特點和守義赴死難于一般信義要求的高尚性質(zhì),引出下文對唐太宗縱囚事件不合情理之處的論述。C;先推勘唐太宗與死囚的心理活動,一針見血地指出縱囚與自歸的動機各是邀取名聲與僥幸求生,并非施恩德和講信義;接著將太宗六年深德與一日淺恩相比,以太宗在位六年的恩德教化并沒有消弭小人犯極惡大罪的事實,反襯出縱囚一舉忽然使小人視死如歸的不合情理,證明死囚自歸并非出于恩德感化,由此批駁了“太宗施加恩德而使小人迅速變?yōu)榫印?/p>

33、的觀點。A;【點評】(1)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含義和用法,解答時首先要查看所給的虛詞,回憶所給虛詞的常用含義和用法,再細讀所給文段及方框所在的句子,根據(jù)語境確定答案。(2)本題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可以從內(nèi)容和結構兩方面來回答?!靶帕x可以在君子中施行,而種種刑罰則在小人中施行。判刑列入死刑的人,是罪大惡極的,又是小人中特別壞的人。寧愿為正義而死,不愿意茍且貪生,而視死如歸,這在君子中也是很難做到的”。(3)本題考查對文章寫作手法的分析能力。在仔細理解文言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作答。第段引用了唐太宗即位后第六年縱囚的史料,采用的舉例論證的方法,分析過程中又將君子和小人進行對比,最后得出結論“是君子之所難

34、,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于人情哉”,告訴讀者,君子都做不到的事情小人卻做到了,這是違背人之常情的。(4)本題考查分析文章駁論的思路的能力,解答事首先要確定文章駁斥的是什么觀點,然后再分析相關段落是怎樣進行駁斥的。(5)本題考查分析作者寫作意圖的能力。要在閱讀全文,知人論世的基礎上把握文章主旨。解答這類題目一要注意從原文中尋找對應信息,二要認真比較,不漏過任何字眼。命題者往往在轉(zhuǎn)述中變換一些信息對答題者進行干擾,故解答這類題重在細心。【參考譯文】信義可以在君子中施行,而種種刑罰則在小人中施行。判刑列入死刑的人,是罪大惡極的,又是小人中特別壞的人。寧愿為正義而死,不愿意茍且貪生,而視死如歸,這在君

35、子中也是很難做到的。在唐太宗即位后第六年時,把判處死刑的犯人三百余人登記在冊,放他們回家,約定好到期自動回來接受死刑。這是君子都難以做到的事,而希望小人中最壞的人能做到自然更難。到了規(guī)定的時間,那些囚犯自動回來而沒有延誤。這是君子難以做到的,而小人卻很容易地做到了。這難道近于人情嗎?有人說:罪大惡極,確實是小人了;如果對他們采取恩德感化的手段,就可以使他們變?yōu)榫印6鞯赂谢钊肴诵?,人的轉(zhuǎn)變速度就愈快,有過這樣的事。我說:唐太宗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得到這種名聲??墒窃趺磿浪诜呕厍舴笗r,沒有料到他們一定會回來希望可以赦免自己的死罪,所以才放回他們呢?又怎么會知道那些被放回的囚犯,沒有料

36、到他們自動回來就一定會被赦免自己的死罪,這才又回來呢?料想到囚犯一定會回來這才放他們回家,這是唐太宗從上面窺測到下面囚犯的內(nèi)心想法;料想到一定會被赦免死罪這才回來,這是下面的囚犯在窺測上面的皇帝的內(nèi)心想法。我從中看到的是上下互相窺測對方的內(nèi)心想法才形成了這種名聲,哪里還有皇帝采取恩德感化的辦法和囚犯遵守信義的事呢?不然的話,唐太宗在全國施行恩德感化的辦法,到這時已經(jīng)六年了,卻不能讓小人不犯極惡大罪,只憑一天的恩德感化,就能使囚犯視死如歸,而且堅守信義。這是一種說不通的觀點啊!那么應該怎么去做才可以呢?我說:對放回家去而又回來的囚犯,殺了他而不能赦免。然后再放出一批囚犯,他們又回來了,這樣才可以

37、知道是被恩德感化所致。然而這必定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對放出的囚犯在他們回來后就赦免了死罪,可以偶爾做一次。如果總是這樣去做,那么殺人犯都不會被處死。這可以作為國家的常法嗎?不能作為國家的常法。這難道能說是圣人之法嗎?所以說,堯、舜、三王治理國家,必定以合乎人情為標準,不以標新立異為高明,不能違背情理來博取自己的名譽。4閱讀下文,完成各題。陳丞相平者,陽武戶鄉(xiāng)人也。少時家貧,好讀書。里中社,平為,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陳孺子之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t陳涉起而王陳,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為魏王,與秦軍相攻于臨濟。陳平從少年往事魏王咎于臨濟。魏王以為太仆。說魏王不聽,人

38、或讒之,陳平亡去。久之,項羽略地至河上陳平往歸之,從入破秦。陳平懼誅,乃封其金與印,使使歸項王,而平身間行仗劍亡。平遂至修武降漢。其后,楚急攻,絕漢甬道,圍漢王于榮陽城。久之,漢王患之,請割榮陽以西以和,項王不聽。漢王謂陳平曰:“天下紛紛,何時定乎?”陳平曰:“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jié)好禮者多歸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顧楚有可亂者,彼項王骨鯁之臣亞父、鐘離眛、龍且、周殷之屬,不過數(shù)人耳。大王誠能出捐數(shù)萬斤金,行反間,間其君臣以疑其心,項王為人意忌信讒,必內(nèi)相誅。漢因舉兵而攻之,破楚必矣?!睗h王以為然,乃出黃金四萬斤,與陳平,恣所為,不問其出入。陳平既多以金縱反間于楚軍,宣言諸

39、將鐘離昧等為項王將,功多矣,然而終不得裂地而王,欲與漢為一,以滅氏而分王其地。項羽果意不信鐘離等。項王既疑之,使使至漢漢王為太牢具舉進見楚使。詳驚曰:“吾以為亞父使,乃項王使。復持去,更以惡草其進楚使。楚使歸,具以報項王。項王果大疑亞父。(節(jié)選自史記陳丞相世家)【注釋】宰:主持割肉的人。惡草具:粗劣的飯食。(1)寫出下列加下劃線詞在句中的意思。陳涉起而王陳使便歸項王(內(nèi)心)(2)為下列句中加下劃線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大王誠能出捐數(shù)萬斤金()放棄捐稅捐贈D收集項羽果意不信鐘離等()滿意意外意圖懷疑(3)把下面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4)用“/”為文中畫線部分斷句

40、。使使至漢漢王為太牢具舉進見楚使。(5)概述陳平的離間計謀的實施過程。(6)分析陳平的人物形象?!敬鸢浮浚?)稱王;使者(2)A;D(3)到了論功行賞、授爵封邑時,他卻又十分看重(總舍不得給),士人因此又不愿歸附他。(4)使使至漢/漢王為太牢具/舉進/見楚使。(5)第一步,向漢王索要很多黃金,在楚軍中放手進行離間活動后,便在眾將中揚言:鐘離味等人作為項王的將領,功勞很多,但始終不能劃地封王,他們想和漢王聯(lián)合起來,消滅項王,瓜分他的土地,各自為王。使項王懷疑鐘離昧等人。第二步,漢王讓人備下豐盛的酒宴端進去。見到楚王的使者,漢王就佯裝吃驚地說:“我還以為是亞父的使者,原來竟是楚王的使者!”又讓人把

41、酒肴端走,換上粗劣的飯菜端給楚王的使者。楚王使者回去以后,把這些情況統(tǒng)統(tǒng)稟告給項王。使項王懷疑亞父。(6)陳平是一個為人公正、貪生怕死、足智多謀的謀士形象。通過寫分肉及陳平的言行可分析出陳平為人公正;通過寫魏王不信任重視陳平,被擠兌逃跑,害怕項王的強暴逃跑,寫出了他的貪生怕死;由對項王實行離間計體現(xiàn)它足智多謀?!窘馕觥俊痉治觥浚?)陳涉起而王陳,王,名詞作動詞,稱王;使使歸項王(內(nèi)心),使,名詞,使者。(2)“大王誠能出捐數(shù)萬斤金”翻譯為:大王您如果能舍得拿出幾萬斤黃金;“項羽果意不信鐘離等翻譯為:項羽聽了,果然心懷猜忌,不再信任鐘離昧等人。故本題選AD。(3)本題翻譯賦分點有:至于,到了這時

42、候;行功爵邑,按功勞行賞、授爵封邑;重,意動用法,看重;以此,因此;附,依附。(4)本題“使使至漢”省略了主語“項王”?!皾h王為太牢”主語為“漢王”和前面的主語又不一致,前面斷開翻譯為漢王準備太牢,“太牢”為名詞中間不斷開,故太牢后面斷,“具舉”和“進見楚使”主語一直又省略主語,故中間斷。(5)作答本類題型,首先根據(jù)題干,去文章中劃定答題區(qū)間,由“陳平既多以金縱反間于楚軍,宣言諸將鐘離眛等為項王將,功多矣,然而終不得裂地而王,欲與漢為一,以滅項氏而分王其地。項羽果意不信鐘離眛等。項王既疑之,使使至漢。漢王為太牢具,舉進。見楚使,詳驚曰:吾以為亞父使,乃項王使!復持去,更以惡草具進楚使。楚使歸,

43、具以報項王。項王果大疑亞父?!睂W生翻譯總結即可。(6)由“里中社,平為,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陳孺子之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說魏王不聽,人或讒之,陳平亡去。久之,項羽略地至河上陳平往歸之,從入破秦。陳平懼誅,乃封其金與印,使使歸項王,而平身間行仗劍亡?!薄ⅰ瓣惼郊榷嘁越鹂v反間于楚軍”學生進行分析即可。故答案為:稱王使者A;D到了論功行賞、授爵封邑時,他卻又十分看重(總舍不得給),士人因此又不愿歸附他。使使至漢/漢王為太牢具/舉進/見楚使。第一步,向漢王索要很多黃金,在楚軍中放手進行離間活動后,便在眾將中揚言:鐘離味等人作為項王的將領,功勞很多,但始終不能劃地封王,

44、他們想和漢王聯(lián)合起來,消滅項王,瓜分他的土地,各自為王。使項王懷疑鐘離昧等人。第二步,漢王讓人備下豐盛的酒宴端進去。見到楚王的使者,漢王就佯裝吃驚地說:“我還以為是亞父的使者,原來竟是楚王的使者!”又讓人把酒肴端走,換上粗劣的飯菜端給楚王的使者。楚王使者回去以后,把這些情況統(tǒng)統(tǒng)稟告給項王。使項王懷疑亞父。陳平是一個為人公正、貪生怕死、足智多謀的謀士形象。通過寫分肉及陳平的言行可分析出陳平為人公正;通過寫魏王不信任重視陳平,被擠兌逃跑,害怕項王的強暴逃跑,寫出了他的貪生怕死;由對項王實行離間計體現(xiàn)它足智多謀?!军c評】(1)此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句中的含義的能力。答題時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實詞放

45、回到句中理解,通則對,不通則錯。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征推斷詞性、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后詞、用成語比較推導詞義等。(2)此題考查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和識記能力。文言實詞的理解,重在平時積累,但也不能死記硬背,記憶時要結合句意,注意歸納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對課文注釋中有明確注明的字詞要加強記憶。答題的方法有“結構分析法”“語法分析法”“形旁辨義法”“套用成語法”“套用課本法”,但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給的詞義代到原文中去,看語意是否通順來確定答案的正確與否。(3)此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的能力。翻譯題是區(qū)分度較大的題目,

46、一定要注意直譯,注意重點字,還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綱規(guī)定的“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介賓短語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譯中一定要有所體現(xiàn)。(4)此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能力。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nèi)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聯(lián)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難細分辨。緊緊抓住“曰”“云”“言”,對話最易被發(fā)現(xiàn)。常用虛詞是標志。(5)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nèi)容要點、篩選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學生準確翻譯理解文言內(nèi)容,特別是側(cè)重于對文章要點的具體把握,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關鍵所在,在解答的時候要突出這一點內(nèi)容。(6)本題考查鑒賞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題主要著眼于

47、與主要人物相關的事件、言行等。選項設計特點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質(zhì)、特點,再結合材料中的具體內(nèi)容進行分析。【參考譯文】宰相陳平,是陽武縣戶牖鄉(xiāng)人。年輕時家中貧窮,喜歡讀書。鄉(xiāng)里社日,陳平當主持,把肉分得很均勻。父老鄉(xiāng)親們說:“好啊,陳家的孩子做主持!”陳平說:“唉呀,假使讓我掌管天下,我也會像分肉這樣?。 标悇倨鸨陉惪h稱王之后,派周市攻占平定了魏地,立魏咎為魏王,在這以前陳平和一些年輕人到臨濟投奔魏王咎。陳平向魏王進言,魏王不聽,有的人又說他的壞話,陳平就逃離了那里。過了多時,項羽攻占土地到黃河邊上,陳平前往投奔項羽,跟隨項羽入關攻破秦國。陳平害怕被殺,便封好項王賞給他的黃金和官印,派人送

48、還項王,自己單身拿著寶劍抄小路逃走。陳平于是到修武投降漢軍。后來,楚軍加緊進攻,截斷了漢軍的運糧甬道,把漢王圍困在滎陽城。日子一長,漢王憂慮起來,請求割讓滎陽以西的地區(qū)來與楚講和。項王不答應。漢王對陳平說:“天下亂紛紛的,什么時候才能安定呢?”陳平說:“項王為人,謙恭有禮愛護他人,具有清廉節(jié)操、喜歡禮儀的士人多去歸附他。到了論功行賞、授爵封邑時,他卻又十分看重,總舍不得給,士人因此又不愿歸附他。但是楚軍方面存在著可以致亂的因素,那項王身邊正直的臣子像亞父范增、鐘離味、龍且、周殷之類,只不過幾個人罷了。大王您如果能舍得拿出幾萬斤黃金,用來施行反間計,離間楚國的君臣,使他們產(chǎn)生懷疑之心,項王為人猜

49、忌多疑,聽信讒言,他們內(nèi)部定會互相殘殺。漢軍可趁機發(fā)兵攻打他們,擊敗楚軍是一定的了。”漢王認為陳平說得對,于是拿出黃金四萬斤給陳平,聽憑他支配,不過問支出情況。陳平用了很多黃金在楚軍中放手進行離間活動后,便在眾將中揚言:鐘離味等人作為項王的將領,功勞很多,但始終不能劃地封王,他們想和漢王聯(lián)合起來,消滅項王,瓜分他的土地,各自為王。項羽聽了,果然心懷猜忌,不再信任鐘離昧等人。在懷疑上鐘離昧等人以后,項王派遣使者到漢軍那里。漢王讓人備下豐盛的酒宴端進去。見到楚王的使者,漢王就佯裝吃驚地說:“我還以為是亞父的使者,原來竟是楚王的使者!”又讓人把酒肴端走,換上粗劣的飯菜端給楚王的使者。楚王使者回去以后

50、,把這些情況統(tǒng)統(tǒng)稟告給項王。項王果然對亞父大起疑心。5根據(jù)要求,回答問題。論語記錄了孔子與弟子間的許多對話,如先進篇: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惫魅A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弊釉唬骸扒笠餐?,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弊⑨專核梗壕?。兼人:勇于作為。請簡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內(nèi)容,并說明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樣的思想?!敬鸢浮扛攀觯嚎鬃訉ψ勇泛腿接型瑯拥膯栴},給出了不同答案(一個是聽到不能馬上去做,要詢問父兄;一個是聽到就去做),通過回答公西華解釋了原因(二人性格進退有別

51、)。(括號里的內(nèi)容可有可無)思想: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窘馕觥俊痉治觥看祟}要求概括回答的內(nèi)容,注意根據(jù)文中的句子用自己的話作答,同一問題,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性格做出不同的回答,體現(xiàn)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對不同性格的學生回答不同自然有原因的。關于合于義理的事,孔子三次回答不同:要求子路要向父親兄長請教,因為子路膽大,需要約束。主張冉立刻做到,因為冉求做事易退縮,需要鼓勵。通過孔子向公西華做出的解釋,考生明白了為何同樣的事不同的人問會有不同回答。而孔子的回答恰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故答案為:概述:孔子對子路和冉有同樣的問題,給出了不同答案(一個是聽到不能馬上去做,要詢問父兄;一個是聽到就去做)

52、,通過回答公西華解釋了原因(二人性格進退有別)。(括號里的內(nèi)容可有可無)思想: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點評】本題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與概括能力,作答的關鍵是理解文本內(nèi)容。題有兩問,屬于遞進關系,第一問的答案是作答第二問的基礎。作答第一問關鍵是在于對材料的理解,材料主要是孔子對兩個學生同一個問題不同的回答,對于子路,孔子要求他不要冒進,對于冉求則鼓勵他不要退縮。據(jù)此進行概括即可。第二問在第一問的基礎上再結合公西華和孔子的對話,可知孔子是針對不同的學生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此可以概括為“因材施教”?!緟⒖甲g文】子路問:“聽到就做嗎?”孔子說:“有父兄在,怎么能聽到就做?”冉有問:“聽到就

53、做嗎?”孔子說:“聽到就做?!惫魅A說:“仲由問聽到就做嗎,您說有父兄在;冉求也問聽到就做嗎,您卻說聽到就做,我很疑惑,請問這是為什么?”孔子說:“冉求總是退縮,所以要鼓勵他;仲由膽大,勇于作為。所以要約束他。”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丁元薦,字長孺,長興人。父應詔,江西僉事。元薦舉萬歷十四年進士。丁父憂,請告歸。家居八年,始謁選為中書舍人。甫期月上封事萬言極陳時弊言今日事勢可寒心者三饑民思亂也武備積弛也日本封貢也可浩嘆者七:征斂苛急也,賞罰不明也,忠賢廢錮也,輔臣妒嫉也,議論滋多也,士習敗壞也,褒功恤忠未備也。坐視而不可救藥者二,則紀綱、人心也。其所言專斥首輔王錫爵,元薦座主也。二

54、十七年京察。元薦丁母憂家居,坐浮躁論調(diào)。閱十有二年,起廣東按察司經(jīng)歷,移禮部主事。甫抵官,值京察事竣,尚書孫丕揚力清邪黨,反為其黨所攻。副都御史許弘綱故共掌察,見群小橫甚,畏之,累疏請竣察典,語頗示異。群小借以攻丕揚。察疏猶未下,人情杌隉,慮事中變,然無敢言者。元薦乃上言弘綱持議不宜前卻,并盡發(fā)諸人隱狀。黨人惡之,交章論劾無虛日。元薦復再疏辨晰,竟不安其身而去。其后邪黨愈熾,正人屏斥殆盡,至有以“六經(jīng)亂天下語入鄉(xiāng)試策問者。元薦家居不勝憤,復馳疏闕下,極詆亂政之叛高皇、邪說之叛孔子者。疏雖不報,黨人益惡之。四十五年京察,遂復以不謹削籍。天啟初,大起遺佚。元薦格于例,獨不召。至四年,延臣交訟其冤,

55、起刑部檢校,歷尚寶少卿。明年,朝事大變,復削其籍。元薦初學于許孚遠,已,從顧憲成游??犊摎?,遇事奮前,屢躓無少挫。通籍四十年,前后服官不滿一載。同郡沈淮召入閣,邀一見,謝不往。嘗過高攀龍,請與交歡,辭曰:“吾老矣,不能涉嫌要津。遽別去。天啟五年去世,年六十五。節(jié)選自明史)1)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甫期月上封事萬言極陳時弊言今日事勢可寒心者三饑民思亂也武備積弛也日本封貢也甫期月上封事萬言極陳時弊言今日事勢可寒心者三饑民思亂也武備積弛也日本封貢也甫期月上封事萬言極陳時弊言今日事勢可寒心者三饑民思亂也武備積弛也日本封貢也甫期月上封事萬言極陳時弊言今日事勢可寒心者三饑民思亂也武備

56、積弛也日本封貢也(2)下列對文中加下劃線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座主,唐宋時進士稱主試官為座主。至明清,舉人、進士亦稱其本科主考官或總裁官為座主,或稱師座。六經(jīng),詩書禮易樂春秋的合稱,是指經(jīng)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京察,明代吏部考核京城和地方所有官員的一種制度。明代一般六年舉行一次,清代改為三年,以“四格”、“八法”為升降標準。通籍,指做官。籍是二尺長的竹片,上寫官員的姓名、年齡、身份等,掛在官門外,以備出入時查對。(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丁元薦忠貞愛國,敢于痛陳時弊。他初居官位,就以萬言書上奏朝廷,抨擊令人寒心之三事,嘆息時政七事,以及

57、不可救藥之二事。丁元薦正直不阿,因而卷入黨爭。當時朝臣結黨營私,在京察中肆意妄為。丁元薦上疏許弘綱應該堅持直議,于是遭眾黨憎惡。丁元薦孝順敬親,盡心為父母守孝。父親去世時,他尚未居官,但堅持為父守孝八年,之后又為母守孝十二年,為此主動中斷仕途。丁元薦不慕名利,不愿結交權貴。同郡人沈淮被召入內(nèi)閣,邀請他相見,但他辭謝不去。(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元薦家居不勝憤,復馳疏闕下,極詆亂政之叛高皇、邪說之叛孔子者。嘗過高攀龍,請與交歡,辭曰:吾老矣,不能涉嫌要津?!薄敬鸢浮浚?)D(2)C(3)C(4)丁元薦此時正閑居在家,非常惱怒,于是再次向京城上疏,極力指責混亂的政治叛離高皇、邪惡的

58、學說叛離孔子。丁元薦曾拜訪高攀龍,高攀龍請求與他結交,但丁元薦推辭說:我老了,不能涉足朝中顯要位置?!窘馕觥俊痉治觥浚?)本題中,“甫期月上封事萬言極陳時弊言今日事勢可寒心者三饑民思亂也武備積弛也日本封貢也”,意思是“剛剛滿一個月,就上了一封一萬多字的奏章,極力陳述當時社會的弊端。說如今的世事有三件令人寒心的:饑餓的百姓打算暴動,武器裝備長期松懈,對日本實行冊封和通貢互市”?!吧戏馐氯f言”“萬言”是詞組,萬言書,不能斷開,排除A項;極陳時弊時弊是陳的內(nèi)容,之后斷開,排除B;“言今日事勢可寒心者三”今日事勢可寒心者三”是“言”的內(nèi)容,之間不斷開,排除C。故選D。C項,“京察,明代吏部考核京城和地

59、方所有官員的一種制度”錯誤,京察,明代吏部考核京城官員的一種制度。故選CoC項,“堅持為父守孝八年,之后又為母守孝十二年,為此主動中斷仕途”錯誤,丁元薦是因為發(fā)表浮躁的言論而獲罪,過了十二年才被起用。并非為了守孝而主動中斷仕途。故選Co本題,“安其身,保全自己;去”,離職,辭官。中省略主語丁元薦,翻譯時補齊;“嘗”,曾經(jīng);“過”,拜訪;“交歡”,指結交;“辭”,推辭;“要津”,指朝中顯要位置;“不能涉嫌要津,不能涉足朝中顯要位置。故答案為:D;(2)C;C;丁元薦此時正閑居在家,非常惱怒,于是再次向京城上疏,極力指責混亂的政治叛離高皇、邪惡的學說叛離孔子。丁元薦曾拜訪高攀龍,高攀龍請求與他結交

60、,但丁元薦推辭說:“我老了,不能涉足朝中顯要位置?!军c評】(1)此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給文言文語段斷句,需要在通讀文意的基礎上,對不能斷開的字詞要研究前后語句的含義及聯(lián)系,看看斷在哪里語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聯(lián)系往往都有標志可尋,只要抓住了這些標志,就可以輕松斷句,同時,需要掌握語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本題考查文化常識的識記能力。答題時,應根據(jù)平時課內(nèi)對文化常識的知識積累與不斷復習,結合著具體語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斷。此題考查把握文章內(nèi)容要點和鑒賞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著選項回到原文,從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混淆和關鍵詞語的誤譯等角度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